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9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九0卷)  2003/4/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90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李長者的《論》文,我們接著上面一句看起,「若未起信進修行時,常謂已前諸佛,先已成佛,經無量劫」,前面講到這個地方,現在接著看下面:

      「及其以正信力,便見十方無量劫已成佛者,而自身與彼先成佛者,一時成佛,無先後故」。這一段意思很深,確實是事實真相。古人用江河之水流入大海,水在長江、在黃河、在大河流裡面,沒有入海,有先有後;諺語常講「長江後浪推前浪」,確實有先後。到它流入大海之後,諸位想想,它還有沒有先後?沒有!沒有流入大海,就好像我們凡夫沒有覺悟,沒有見性。那個大海是性海。

      我們沒有捨棄識心,就是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有先後,有時間,也有方所。等我們哪一天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那個時候就等於入海,水入了海,不但沒有先後,也沒有十方。江河水流到海裡面這個現象,我們知道。陸地上河流很多,都是往大海流的,所以這個現象是我們現量境界,我們能夠體會。佛祖在教導我們的時候,常常用這個比喻來說明這樁事情。

      現在「以正信力」,這個正信是依根本智作為信心,跟一般三乘信心不一樣。明心見性之後,這個信力「便見十方無量劫已成佛者」。十方世界過去早已經成佛,就是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讀到的,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他老人家也是久遠劫就成佛。這一次到我們娑婆世界來應化,《梵網經》上講這是第八千次,不是久遠劫就已經成佛了嗎?阿彌陀佛可能更早。

      但是這些已經成佛的,過去久遠劫成佛的,「而自身與彼先成佛者,一時成佛,無先後故」。這是講我們如果要證得如來究竟果地,會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這個現象是什麼?我們跟他同時成佛,沒有先後,「無先後故」。這就好比江河裡的水流入大海,流入大海跟大海裡面的水是一不是二。沒有說先流到大海,後流到大海,還有個界限,沒有,界限沒有了。

      在我們一般說,超越時空,所以見性就超越時空。「以是義故」,義是道理,因為這麼個道理,所以「如來始成正覺時,如今凡夫」(這講到我們自己了),「始發菩提心」。我們現在開始發心,讀《華嚴》,學《華嚴》,這真的發心,「起行進修」。一定要像善財童子一樣,決定沒有疑惑,捨棄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完全隨順經論教誨,這一點很重要!

      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一般講的對人對事對物,不要再自以為是了,自以為是就難了!要知道自己用的是妄心,妄心哪有是處!真心才是,妄心沒有是處。所以佛在經教裡頭常常教學生,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這個話講的好。阿羅漢所證得的是正覺,菩薩證得的是正等正覺,如來果地上叫無上正等正覺。正覺,阿羅漢是正覺,所以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了。

      這是世尊,實在講,還是方便說。阿羅漢沒有見性,沒有用真心,他用的是妄心,但是妄心用得很正確。就是說他隨順佛陀教誨,所以他叫聲聞,隨順佛陀教誨養成習慣,這是好事情,所以勉強說可以相信。他的知見是正確的,是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他是隨順經教成了習慣。經教是明心見性的人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我們沒有見性,如果能隨順經教,就等於見性一樣,是這麼個樣子。阿羅漢的境界是等於見性,不是真的見性。真見性必須還要斷塵沙煩惱,至少要破一品無明,這用真心,跟諸佛如來同生性。

      這是說我們現在真的,凡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我講的比較簡單容易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什麼叫發菩提心?這十個字落實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決定與這十個字相應。沒有虛偽,沒有染污,沒有高下,沒有迷惑,沒有自私自利,這真發心。發這個心之後,「起行進修」,你才開始真正修行。修行怎麼個修法?還是在內裡頭用功夫。佛學叫內學,佛經叫內經,功夫是內功,不在外。

      起行進修務必要曉得,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在言語造作之時。這個時候就是修行的道場,就是修行的時節因緣,經上常講的「一時」。把一切與經教相悖的思想、見解、言行修正過來,這叫起行進修。我們無始劫以來,累積嚴重的染污。煩惱習氣才冒出來,好,馬上把它修正過來;過幾分鐘它又冒出來,按不住,總是要往上冒的。真修行人就在這裡下功夫,古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起來是正常的,要不起來,那你已經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既然是凡夫,煩惱習氣起現行就是正常的。但是它一起來你就要有方法對治。

      你用什麼方法去治它?這個方法就是世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法門是藥!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無邊煩惱是病!用這個藥來治病。這些藥裡頭有一服藥很好,世尊給我們講了,總治一切病。我們煩惱習氣多,不需要學很多法門一個一個來對治:怎麼樣去斷貪心,用什麼方法去斷貪財,用什麼方法去斷貪色,是有很多,這樣學起來真的麻煩。佛教給我們一個總的方法,什麼煩惱統統都治,這個方法好。這個總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佛經上常常講的「阿伽陀藥」。

      阿伽陀藥這個名詞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有中國人所謂「萬靈丹」這麼一個意思。它能總治一切病,不管什麼病,你用它決定沒有錯,藥到病除,叫阿伽陀藥!我們這一生當中遇到了,非常非常幸運,這一門就等於你抓到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這一門都抓到了。其他的法門,你抓到一門,你只能治局部某一部分的病,不能治一切病,不能斷一切病根,這一句佛號,行!

      所以,清朝乾隆年間灌頂法師,這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知名度很高的。他的著作很多,《卍續藏》收的很多,他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就是註解,他做的,我讀過。它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凡夫有很重的業障,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裡面那些方法都沒有效,都治不這個業障。他說還有一法能治,這一法是什麼?念阿彌陀佛!他這一句話說得很重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眾生極重的業障,什麼樣經、法、咒、懺都沒有辦法,都沒有用,都不靈,這一句阿彌陀佛靈光,決定能治。

      「我念佛,念了還是不能治!」念佛不能治是你的功力不到,不是不能治。只要你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繼續再去念,肯定有效。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我們這個道場行門裡面,很難得,馬來西亞有一位老居士,要給我們建一個念佛堂,這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可思議希有的因緣。我們想想,要不要珍惜這一生的緣分?果然你明瞭了,你能夠珍惜,你能夠用功,你這一生有成就!這一生真的把無量劫來解決不的問題,在這一生解決了。

      到我們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那就跟《華嚴經》此地講的一樣,「自行已滿」。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用功。如果你生凡聖同居土,你還得要升級,先要升品位,品位到了頭了,譬如說凡聖同居土你已經升到上品上生,再上去就升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下下品往生,再慢慢升,升到方便土裡面上品上生,再升級就到實報土了。實報土晉級到上品上生,你「自行已滿」了。這個時候真正入心性大海,看到一切諸佛初成正覺,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

      「畢竟不離如來初成正覺初出現時,為無情量」,量就是衡量,就是分別,就是計較。分別計較從哪裡來的?從情識來的。情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情識!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才有衡量,才有比較。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所有境界都在面前,沒得比較,這個念頭不會起來,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情量斷掉了。

      「依本法界,本無時故」,到這個時候你才真正了解,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空間講十方,時間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所以,《百法明門》裡面把時間空間(時間叫時分,空間叫方分)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類,時間跟空間擺在這裡頭。不相應行法用我們現在的名詞來講,抽象概念,不是真的,決定沒有事實。所以證到究竟果地的時候,八識五十一心所全沒有了,二十四個不相應也沒有,一切有為法都沒有,這真正是究竟圓滿的境界。下面長者引經說。

      「故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者,為法界性無三世故」,法界、法性,法界性把它拆開來講就是法界跟法性;法界裡面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法性裡頭也沒有。你入法界就是見法性,見法性就是我們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所以明心見性哪裡還會有時間?沒有了。宗門裡面常常講坐斷三際,三際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坐斷三際是什麼境界?見性。他要不見性,有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有三世;見性之後,三世沒有了。

      「三世時無別,以無時故,智無別」。這個智是法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諸佛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凡夫也圓滿,也沒有絲毫欠缺。凡夫包括九法界眾生,再跟你說得微細一點,虛空法界亦如是。《楞嚴經》上講的,「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華嚴經》也是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是什麼?心是真心,識是妄心。真心裡面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識,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心。

      佛說得好,「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體是心,心是靈明覺知。《楞嚴經》上講四個字,見聞覺知,這四個字把六根的作用全部包括了。真心是見聞覺知,所有一切萬物,大講到世界,小講到微塵(微塵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原子、電子、粒子,這在佛家講的微塵),「因心成體」。它的體是什麼?它從哪裡來的?見聞覺知變現出來的。我問這些東西有沒有見聞覺知?有!它要沒有的話,怎麼可以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華嚴經》上這句話,自古至今幾個人參透?幾個人明瞭?對於這一句話都打了許多問號,存疑。

      現在日本科學家從水做了實驗,發現水有見聞覺知,你看看《楞嚴經》上所講的,這個證明了。水有見聞覺知,我們就肯定,「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世界微塵,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沒有見聞覺知。所以他們現在這個實驗擴大,用米飯來做實驗,看米飯能不能看,寫幾個字貼在玻璃瓶上。兩個玻璃瓶裝同一鍋煮的飯,時間放久了,一個瓶上貼的是「愛」。過了很久的時間,這個瓶子裡面的飯發酵了,好像顏色變得黃黃的,發酵,聞起來味道很香。另外一個瓶子,好像貼的是「混蛋」,貼的這個字樣。那個瓶子,經過同樣的時間,裡面的飯變黑了,打開瓶子氣味非常難聞。

      這就是說明,煮出來的米飯它也會看。它會看,既然會看,當然它也會聽,它也有覺知。宇宙之間沒有一物沒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一切萬物之體,本體。本體是見聞覺知,它變現出來的色相,哪有沒有見聞覺知!這不可能的。

      從這個地方我們恍然大悟,悟的是什麼?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是一樣的,一點都不希奇。色聲香味觸法完全相同。那為什麼極樂世界是琉璃世界,是金色世界?人家的心好,所以一切萬物感應好,就這麼個道理。我們這個世間色聲香味觸法為什麼這麼不好?我們給它的訊息太不好了。就像他們實驗這兩個玻璃瓶裡面盛的飯一樣,極樂世界就是貼上「愛」的那個瓶子,我們娑婆世界就是貼上「混蛋」這個瓶子,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它變得那麼好,打開有香氣。這不就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娑婆、極樂,娑婆、華藏,實在沒有兩樣,我身、佛身也沒有兩樣。佛的身為什麼那麼莊嚴?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這個形相為什麼這麼差?我們明白了,佛的心好,佛的念頭好,思想好,行為好,所以他全身的細胞產生了變化,變成最好的,就這麼回事情。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這個相,我們心裡面充滿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所以這裡頭每一粒微塵,每一個細胞,表現出來就很不好。 三天不洗澡,身上氣味很臭,難聞,不就這麼個道理嗎?

      於是我們要覺悟,宇宙人生真相,佛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不過是沒有人做實驗給我們看。真的,善根深厚的人,他聽佛所講的,他能接受,他能夠懂得,他能入佛境界。中下根性的人,難!現在科學家這個實驗,對我們中下根性的人來講大有幫助。所以我在想,這些科學家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在理上講非常可能,來救我們末法眾生的。末法眾生迷信科學,不相信聖人教誨,現在用科學的方法把聖人的教誨解釋開。這些科學家做的是正面的,不是負面的。發明原子彈,造這些尖端科技武器的,那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決定不幹這個事情。有益於人類的,能幫助人覺悟的,幫助人改善不良思想習慣的,這決定是佛菩薩。理上能講得通,事上雖然沒有證據,理上能講得通,真正是來救苦救難。

      所以我們真正了解這個道理,接受這個事實,我們就應當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常說要純淨純善。不必在身上貼個愛字,貼個愛字,你沒有愛心還是沒有用處。用處是有一點,就跟那個水、米飯一樣。佛教導我們這個愛心從內裡面放光,發出去,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不能把你的善意包太虛,愛心遍沙界,那你就跟佛沒有兩樣。

      佛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差別就在此地。佛的善意、佛的愛心遍虛空法界,凡夫一生修成佛的祕訣就在此。所以務必要把內心裡面的染污把它清洗乾淨,從今而後,決不再受污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不善的思想、念頭、言行,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常常想到,法界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法界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我們真心、本性裡頭沒有。連儒家都講「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自己的性是本善的,決定沒有分毫不善夾雜,那是你的本性,那是你的真心。

      我們現在麻煩,麻煩是自己找來的,把外面所有一切不善裝在自己心裡頭。於是自己的心被污染,自己的心不善。這個染污不善,用久了用成習慣,以為這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你說冤不冤枉!六道眾生迷惑到這個程度,佛在經上常常講,可憐憫者,真可憐!不知道事實真相。

      通過科學的實驗,我們對於佛法修行的祕訣綱領,肯定是不再有疑惑。知道我們修行,對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虛偽,我們要修「真誠」;決定沒有染污,我們修「清淨」;決定沒有高下,我們修「平等」。本來平等!無量劫成佛的那些古佛,我今天成佛跟他平等,同成正覺。我初成正覺,我看他也是初成正覺,我初出現的時候,一看他也初出現。真平等!妄心裡頭不平等,真心裡頭平等。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要以這個目標來修行。放下自私自利,念念像佛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發大慈悲心,這是真正的大愛,充滿了法界虛空界。再看。

      「為不異不動智佛體故」,這是智無別,跟不動智佛之體沒有兩樣,不異就是沒有兩樣。由此可知,不動智佛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性「智無別」裡面現出來的,唯心所現。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九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這不很清楚很明白嗎?轉八識成四智,就是轉十法界回歸一真法界。十法界是果報,轉識成智是因,佛在經上常講,果上不能轉,因上轉,因轉了果就轉。你不懂得在因上轉,在果上想方法轉,那是白費力氣,那是辦不到的。

      我們想想現前大家都非常關心,我們這個地球被嚴重染污,所以每個地方都講求環保。環保是什麼?想在果上轉,這個在佛法講是講不通的,地球的污染必然還是要嚴重發展下去,不可能改善。真正改善從哪裡改善?從心,人心。地球上所有的居民心地要清淨,外面自然就清淨。但是這個道理科學家不承認,他還是要在果上轉,我們佛法從因上轉。日本科學家做水的實驗,告訴我們心念是因,在這上面轉,果報會有很好的反應。這個跟佛法講的是一樣的,一個道理。如果不在心上轉,在行為上轉,要想改善地球上一切染污,收的效果是非常非常微弱。正好在這個時期有這些科學家,有這麼一個發現,這是地球上人的福報,這是轉變環境的一線生機,非常難得。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李長者的《論》文,前面說到:

      「以無時故,智無別,為不異不動智佛體故,妙慧用無別,不異文殊善簡擇妙慧故,行無別」。這些文句,總的為我們說明一樁事情,法界體無別,法性無別,這是根,根本。世出世間一切法,大乘經上常說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性識所現所變的。

      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智當然無別,自性本具無量的德能,當然行無別。所以下面他接著講「妙慧用無別」,文殊菩薩表「善簡擇妙慧」,文殊菩薩有智慧,理智,不是感情用事。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說,在境界裡面自己有判斷的能力,有抉擇的能力,這種能力在《華嚴》裡面以文殊菩薩來做代表。

      行無別,契入境界的菩薩,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為從初發心不異十波羅蜜行普賢行而為修行故」,這一句話把這個《華嚴經》修行的綱領說出來了。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理論說得非常圓滿,方法非常精密,難得他已經給我們提出了綱領。綱領就是文殊菩薩所代表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所表的十大願王;十行,十願!再看這部經裡面五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初地菩薩修什麼?布施波羅蜜,二地菩薩修持戒波羅蜜,三地菩薩修忍辱波羅蜜;十地如是,十迴向也如是,十行、十住無不如是。

      在這裡我們看到他們修行的方法,念念不離十波羅蜜,行行不離十大願王。十大願王跟十波羅蜜交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是主修,其他是助修。譬如說初住菩薩,初行,初迴向,初地,都是以布施波羅蜜為主,主修布施波羅蜜;布施裡面有持戒,布施裡面有忍辱,布施裡頭有禪定、有般若、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少一個都不行。到二住菩薩以持戒為主,持戒波羅蜜裡頭有布施、有忍辱、精進、禪定,統統都有,都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但說十波羅蜜圓滿的,十大願王也圓滿的。布施裡頭具足十願,持戒裡頭也具足十願,每一行裡頭都具足十願,每一願裡頭都具足十行,行無別。

      「初發心」,發心住,這是初住菩薩。我們要好好想想,我們現前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修什麼?我們以哪一條為主?經裡面非常明顯,我們從哪裡學?實實在在講,要從布施下手。布施是什麼?布施是放下。我這個學佛真的是非常幸運,可以說真正接觸出家人頭一天,我接觸出家人頭一個就是章嘉大師,頭一天我向他請教,他老人家就教給我「看破、放下」。

      我是向他請教: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非常殊勝,非常好,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很快的契入?我問這麼一個問題。大師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說你就入門了。我接著向他請教:這六個字從哪裡下手?從布施。布施能拓開心量,布施是真正放下,布施到最後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非常希有難得的教誨。這頭一天。我告辭,章嘉大師送我到門口,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言語態度真誠懇切、關懷慈悲,被他感動了,不做覺得對不起他!

      得好處,得利益才知道老師好!老師不容易。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毀謗他的人很多。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有些在家居士,出家的法師,說他:那是政治和尚!跟他保持遠遠的距離。到他老人家走了,火化燒出一萬多顆舍利,每一個人都呆了,誰都沒有想到。在台灣可以說是沒有人,哪一個人往生能燒出一萬多舍利。所以,有些法師後悔,聽信傳言沒有能親近這個善知識。沒有福報!輕易聽信謠傳,自己不能去證實,這可惜。我那個時候對大師也不認識,一無所知,只是一個朋友給我介紹,一起去看他。我看這個人非常穩重,非常慈祥,這一點就被攝受了。章嘉大師那個時候六十多一點。所以,十波羅蜜、普賢行,這是華嚴會上一切菩薩修行的綱領。

      「大悲無別,常教化故」。教化眾生,永遠是學不厭,教不倦。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他表現的,我們仔細去觀察,他就是在學,不斷在學,不停止的在教。釋迦牟尼佛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我們學佛就要向他學習,就要學他這個樣子,好學不倦,天天在學習!世尊留下來這些經教,後人把它編輯起來稱為《大藏經》, 我們是不是真的好學,天天在學習?這一部《大藏經》我們一生學不完。我們在這個裡面只要學到少分,這一生受用不盡!

      學了自自然然契入境界,契入境界你就得真實的利益,智慧開了,煩惱少。煩惱少智慧開,真實的利益,法喜充滿,這是健康長壽之道;對自己來講,健康長壽,對別人來講,就起教化的作用。人家一看,身教!他看到你這個形象,就想跟你學:你為什麼那麼慈祥,為什麼那麼安靜,為什麼那麼慈悲?現在一般人說你的磁場為什麼這麼好,跟你坐在一起捨不得離開。

      給諸位同學說,我當年親近章嘉大師就是這個感觸。不是他幾句話我聽了受感動,不是,是他的形象,真正令人尊敬,令人敬愛。這是什麼?這是他佛法修學得受用,從他的身體,從他的容貌,從他的言語態度放光。這個光攝受眾生,讓你看到生歡喜心,就生起想跟他學的心。他真肯教人,他老人家跟我說,沒有人去找他,難得有我這麼一個人去找他,很歡喜。每個星期給我兩小時,因為那個時候我要上班,每天要工作八個小時,只有星期天、假日我才能去找他。所以每個星期去一次,上午給我兩個小時。

      我們要發大悲心,要歡喜教別人,教別人的原則,孔老夫子講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個原則一定要遵守。何況我們在初學,佛法深廣無際,我們知道的不多。常常有人來問,問,我知道的,我給他解答,我不知道的,不能充面子。強不知以為知,這是教學裡頭最大的過失,要負因果責任。百丈大師以前有個故事,所謂是「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所以教人要負因果責任。這麼一來,我們初學沒有開悟的,不敢幫助人,怕說錯了。這個問題李老師特別教導我們這些學生,怎樣在外面弘法不背因果?

      老師給我們說,我們這些年輕人哪有資格講經,你講經哪有不犯過錯的,這怎麼辦?講註。李老師教我們講註解,找古人的註解,或者是今人的註解。註解,古人註解是文言文寫的,今人註解也有白話文寫的,但是還是淺顯的文言文比較多。我們在台上講經,不過是把別人的註解,翻成口語而已,這就好多了。如果講錯,他註的人註錯,責任他負,我們講的人不負。講的人就好比翻譯一樣,是他說錯了,不是我說錯。李老師教我們這個方法。

      取註要很小心謹慎,最重要的原則是取一家,採取一個註子。不能我講這一部經找好幾種註子,那就壞了,那就變成大雜燴。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聽的人會愈聽愈迷惑,所以註只能取一種。如果這一種裡面遇到有困難,這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再參考其他的註解,我只看這一句、只看這一段,來做補充;另外一種,乾脆不講,遇到這一段我把這個經文念下去,念總沒有錯,不講沒有過失,講錯了就有過失。老師教我們初學的方法。到什麼時候你真的有悟處了,你才能發揮,沒有悟處不能發揮,一發揮就出毛病。

      所以他老人家常常跟我們說,自古以來多少講經的法師,講個兩三年,退轉了,以後再也不講了。什麼原因?都是好勝心太強,強不知以為知。這樣長時期之後,信徒都沒有了,聽眾沒有了,他講不下去。所以你要是長期講經,真正走這個路子,要誠敬,真誠恭敬。一切法從誠敬當中求,小心謹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不可以要好看。

      老師常說,我們上台講經,必須有的心態,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樣你能講得好,能夠講得長。你虛心謹慎,時時處處向聽眾請教,尤其是聽聽眾的批評,讚歎可以不要理。有些他聽了他不滿意的地方,這個要注意。為什麼?提供我們改進的資訊。我們自己不知道毛病出在哪裡,人家提出來,我們要好好的反省研究,怎麼樣改進。要遵守基本的方法,這個方法,李老師教導我們的是「內典講座之研究」、「實用講演術」,這兩種是台中教學生的方法,必須要遵守。大悲心不能沒有,我們學到一點好處,巴不得趕快傳給別人,一絲毫吝法的心都沒有。

      「大願無別」,跟如來弘願一樣,這個大願就可以用在四弘誓願,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這個四願裡頭,也是一多相容,任何一願都包括前後三願,少一願你這一願就不圓滿,欠缺了。四願,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度眾生,這不能不懂。所以諸佛如來證得圓滿的佛果,他要教化初學眾生,他要持戒。為什麼?他要不持戒,他就不能叫別人持戒,一定要做出來給人看,這是大悲大願。他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了,何必還要去學法門,到處去求學、去參學?示現給初學人看的。

      釋迦牟尼佛,我們在《釋迦譜》裡頭看到的,當時印度許多學者、宗教家、傳教師他都親近,他都向他們請教,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於是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智慧高,學問廣,廣學多聞而來的,他做出廣學多聞的樣子給人看,誰知道他久遠劫已經成佛,這沒有人知道。你看為教化眾生還要裝這個樣子,示現八相成道!久遠劫成佛了,成了佛,還在表演初發心,還在表演始成正覺,這是大悲大願。

      「不捨眾生故,四攝無別,四無量心無別故」,不捨眾生,怎麼落實?四攝法(攝是攝受眾生),四個原則,永遠不捨。這個四攝法裡頭,第一條布施,第二愛語,第三利行,第四同事。真正發心要幫助一切眾生,你一定要學習佛菩薩的四攝法。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我常常教同學,這個布施跟六度裡面布施不一樣。六度裡面的布施是放下,那個布施度什麼?度慳貪。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布施是度慳貪的。換句話說,那是一服藥,對治貪煩惱。慳貪斷掉了,布施波羅蜜圓滿,忍辱是度瞋恚的,般若是度愚痴的,對象是貪瞋痴。四攝裡面的布施不是這個目的,四攝布施是攝受眾生。

      四攝法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四種交際方法,現在人講公共關係法,這四種是公關法,是交際法。所以它那個布施,我常講,多送禮、多請客,這是四攝法裡頭的布施法。你看人與人之間怎麼樣建立感情?這個方法很重要。人要常往來,往來不能沒有禮節,禮節不在貴重,表達我的心意。所以見面,不是常常見面的,一個月以上見一次面,就要帶一點禮物;天天見面就不需要,一個月見一次,要。半年見一次,一年見一次,不能沒有禮物。

      連外國人年節給你寄一個卡片,表示什麼?我常常念著你,常常掛念你,人之常情。所以小禮物不能少,宴會不能少,這是聯絡感情。尤其是今天我們講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怎麼樣聯繫?宴會比什麼都好。如果大家都有假期,組個小團旅遊,那真的是殊勝。因為旅遊的時候,至少會有幾天在一起,可能還有十幾天。這十幾天,我們生活在一起,彼此能增進感情,增進了解,交換修學的心得,非常好!這都是屬於布施範圍裡面的。換句話說,這布施就是怎麼樣把關係拉起來,佛教給我們有這個方法。

      第二個是愛語,愛語是從內心發出真誠的關心,愛護;不是甜言蜜語,不是討好,是真正關懷。時時刻刻留意對方需不需要我們幫助,我能幫助他些什麼。不要等人問,人家不會問的,要細心觀察,主動去幫助他。自他是一體,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我們在前面讀過,佛隨順眾生的意樂應化去幫助眾生。所以作佛、作菩薩、作天、作神、作仙人,就是普門品裡面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得度,標準是眾生的喜愛。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了解,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整體,其他不同的宗教,跟我們形式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形式為什麼不一樣?這些愛好的人不一樣,喜歡佛的現佛來教你,喜歡基督的就現基督來教你;能現是一個,所現千差萬別。你要把能所統統搞清楚了,原來是一家。這裡頭誤會沒有了,矛盾沒有了,統統化解。真的可以互助合作,帶給一切眾生幸福,美滿,帶給社會祥和,決定不會有動亂。

      四攝第三個是利行,利是利益,我們所作所為,對他有真實利益。特別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宗教,決定沒有傷害。只有利益,沒有損害,對方跟你相處,放心。

      我們是從事於宗教這個行業的,宗教裡面最忌諱的(大概每個宗教都差不多),怕你拉我的信徒,怕你批評我,這個我們了解。所以與各個宗教往來,我們遵守佛的教誨,自己謙虛,尊敬別人,讚歎別人。決定不能夠自讚毀他,那你就大錯了,你跟一切宗教往來一切族群往來,這個路你就行不通。自己要謙卑,要讚歎別人。人家要問,你既然讚歎他為什麼不去學他?各人根性不相同。就好比什麼?好比飲食習慣,我們中國人遇到外國人吃西餐,我們讚歎他。那你為什麼不天天吃西餐?習慣不一樣,中餐吃成習慣。我們決定不能說中餐比西餐好,不可以。那人家聽了多難過?要懂得讚揚!它有它的好處,不要說它的缺點,讚歎它的好處。人與人好往來!

      四攝最後一條同事,同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共事。今天我們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甚至於不同的政治團體,我們有一個共同利益的事情,那就是消除衝突,促進和平。這是所有宗教共同的理想,縱然不同政治制度,還是希望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們向這個目標走就好,裡頭沒有矛盾,化解所有衝突。

      所以「不捨眾生故,四攝無別」。你看看釋迦,諸佛如來,菩薩們,他們能夠把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剎土眾生,能夠團結集合起來,不容易!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這個社會,有九十六種外道,用現在的話說,九十六種不同的宗教,族群就更多了。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能在這個環境裡頭,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生活方式,大家都喜歡釋迦牟尼佛,都仰慕釋迦牟尼佛,都希望跟他學。這什麼事情?什麼道理?四攝法!

      同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融入他們的社會,跟他社會一接觸就融入,沒有界限。我們到這個地區一定遵守這個地區的法律,遵守這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遵守這個地區的文化背景。我們融入,融入他就覺得你很好處,你沒有分別,你跟我們是一家。攝受眾生的方法,要跟一切眾生打成一片。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