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7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七0卷)  2008/6/2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7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大段偈讚分,第四小段功德慧菩薩。偈頌從第九首看起:

      【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

      這首偈是十首偈頌裡面第三段,第三段只有一首偈,「顯佛二覺雙圓」。前面有四首偈講真覺,凡夫不覺,二乘覺空,菩薩雖然空有都明白了,沒達到究竟圓滿;只有佛到二覺雙圓,就是自覺覺他。這裡面必須要知道,自覺應該沒有問題,覺他怎麼叫圓滿?如果覺他圓滿才叫成佛,那現在這個六道眾生許許多多人都還沒覺悟。正如同有一年,我在馬來西亞講經,泰國有一位小乘的法師,在當地也是很有聲望的,他來看我,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佛說「眾生沒有度盡,我誓不成佛」,我現在還是眾生,我還沒有得度,他怎麼就成佛了?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所以「覺他」一定要懂得,怎麼樣是覺他圓滿?佛是二足尊,自覺覺他圓滿了,自覺圓滿就是覺他圓滿,真的圓滿,不是假的。你看大乘教裡面常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說是不是圓滿?真的是佛,跟究竟佛果上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他為什麼會變成眾生?他迷失了自己的自性。雖然說迷失了,自性有沒有迷?自性沒有迷,自性沒有迷悟。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佛在大乘教上講得很清楚,所謂的迷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本來沒有,而是你現在執著以為它有,這才是事實真相。你以為它有,它就起作用,這就是經教裡面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早年我們有個同參道友,他是從小出家的,抗戰勝利之後,他被軍隊抓去了,抓去當兵。出家人都會剃頭,所以雖然當兵他也沒吃苦頭,他做剃頭兵,給大眾服務。到台灣之後總是還想出家,年紀輕輕的,那時候退下來很不容易,他就天天裝病,他裝什麼病不容易檢查?裝心臟病。天天裝心臟病,裝了一年多去檢查,真的有心臟病,相隨心生。以後真退下來了,心臟病退下來了,再恢復了出家的身分,以後有個緣分,他到香港去了,香港那邊的同修都知道他。那個心臟病是個妄想,妄想變成真的,這是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可是他就沒有能力把那個心臟病再恢復正常,他沒有這個能力。能不能恢復正常?在理論上講決定可以,那在事上說,事上說亦復如是。諸位同學看過「山西小院」的故事,那四十多個人都是得了不治之症,醫生放棄醫療了,告訴他們壽命頂多只有三個月,回去料理後事。這些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既然聽說只有三個月的時間,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了兩三個月沒事了,身體覺得很健康,再去檢查病沒有了。這是什麼原因?有病、重病不去想病,病就沒有了。他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最健康的,所以把他身體那些病毒的細胞全部恢復了正常,就是這麼個道理,這叫一切法從心想生。那位法師沒有心臟病,天天想心臟病,心臟病想成了;以後不能再還原,就是他那個心臟病的念頭沒放下。如果真的放下了,一心想阿彌陀佛,不再想什麼了,我相信他會跟「山西小院」一樣恢復正常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就現什麼。

      所以一切眾生真的本來是佛,覺他圓滿,自覺圓滿的時候,覺他同時圓滿。不但有情眾生是佛,連無情眾生山河大地,《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在自覺圓滿的時候證得。證得之後我們要問,還度不度眾生?如果還有度眾生的念頭,他又迷了,為什麼?他又起心動念了。前面我們學過,只要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自然跟著就發生,那就錯了。那是不是不再度眾生?那也錯了,有個不再度眾生他也起心動念,也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界,佛法裡面把它說了一個名詞,叫不可思議,不但不可以議論,議論就是言說,不可以,連思惟都不可以,思是分別,想是妄想,決定不可以的。度不度眾生?度,怎麼度法?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這個應有沒有起心動念?給諸位說,沒有起心動念。既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這個境界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想像都達不到,你怎麼能夠言說?

      所以這些年來,我很喜歡日本江本博士的實驗,他把這個難題用科學的方法為我們顯示出來。一杯水擺在我們面前,這是每個人每天都不能缺少的,你要喝水。水有見聞覺知,我們不知道,通過江本博士的實驗,水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水是礦物,這個礦物如是,其他的礦物沒有例外的。所以我們懂得只要是物質,再小的物質,佛家講的微塵,科學家說的粒子,基本粒子夸克這都是物質,再小的物質它有圓滿的見聞覺知;換句話說,它能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念頭、言語、行為的善惡,它統統都起反應。我們的心善、念頭善、言善、行善,外面境界的反應就是圓滿的美好,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就是佛經上給我們講的,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從心想生。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俱會一處。

      我們在學習課堂裡面,也常常提醒同學們,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沒有兩樣,完全相同。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災難這麼多、這麼苦?極樂世界那麼美好,沒有聽說過有災難,沒有別的,人家心善、行善。我們這邊再想想,我們的心不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們是這個心,言行也不善,所以外面山河大地、所有一切物質的反應就不善,就這麼個道理,境隨心轉。化解災難從哪裡化解?不在外面,在外面化解不了。這是大乘經教上常常教導我們的,從我們的內心化解,只要我們心行善了,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善,這個道理深,太深!但這是真的,這絕不是假的。所以佛教給我們,解決一切問題從哪裡解?從內心裡面去解,不在外面。為什麼?外面的境界是所現所變,裡面是能現能變,能現能變改過來,外面所現所變自然跟著就改!問題不在外頭。所以佛教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在內不在外。

      所以自覺圓滿就是覺他圓滿,自覺沒圓,他可以幫助我們圓滿。最明顯的修行方法,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全部的佛法,給諸位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統統包括了,絲毫欠缺你都找不到。淨土,《華嚴》最後導歸極樂,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家都知道。所以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我們這一生修學這三部《華嚴》,夠了!大、中、小三部。其他的,其他的可以不必要了。初學的時候,不知道事實真相,廣學多聞,有沒有好處?實在講沒有好處。廣學多聞最後所得到的,如果不肯放下是所知障,放下,行,放下之後,那你所得到的是後得智,權智;不放下就是所知障,見不到佛性。我們在這品經裡面所學的,就是這樁事情,就是教導我們要放下。

      今天這首偈,這是講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開頭就是說,『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法性沒有生滅,法相有沒有生滅?我們想想彌勒菩薩那段開示,那段開示非常重要,希望每個同學都要牢牢的記住,為什麼?它真的能幫助我們放下。全文不長,「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那裡面還有個幾識,這個文字上的省略,「幾念幾相識也」,實際上是幾念、幾相、幾識。相是物質,識是精神,在佛法裡面講相是色法,識是心法,識就是受想行識、見聞覺知。問「幾念幾相識也」,問得好!彌勒菩薩的答覆,「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這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句是答覆幾念。我們講一個彈指,一個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的念頭。你看一彈指,一彈指三百二十兆,那我們算一算,我們彈指彈得快,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就算四次,一秒鐘四次,那一秒鐘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

      「念念成形」,這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這精神現象。你說這個物質有沒有生滅?理論上講有生滅,事實上講覓生滅了不可得,它太快了。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念,一千二百八十兆念你能來得及嗎?所以給你講的「無生亦無滅」。法性上無生無滅是真的,法相上無生無滅也不假,所以我們現在感官上的這個世界是個幻覺,它不是真的。菩薩在下面告訴我們「識念極微細」,識是見聞覺知,念就是起心動念,太微細了,「不可執持」。這個境界相裡面,「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究竟圓滿的大覺,你對極其微細的這些物質、精神現象,「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也就是說精神跟物質的現象,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下面經文還詳細的來說明。佛度眾生有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這段文是《法苑珠林》第八卷裡面節錄下來的。

      所以你看彌勒菩薩極重要一句叮嚀的話,「不可執持」,這句話非常重要,你要是執著就錯!你執著不到。執是執著,持是保持,沒有法子保持,保持是什麼?據為己有。世間人哪個不是這樣的,都希望得到名聞利養而據為己有,這是持。佛了解事實真相,連我們自己的肉身,連我們自己的思惟、想像都不可得,身外之法哪一法你能得到?不可得的希望得到,這是妄想。所以《地藏經》上說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的造作,就叫所有一切物質、精神現象產生變化,變成什麼?變成餓鬼、畜生、地獄。這個東西不是別人造的,是你自己念頭造的,所謂自作自受。我們對於這些經教深入涉獵之後,對於釋迦牟尼佛感恩的心你才能生起來。不是他老人家修行證果,我們怎麼會知道?他把這個事實真相說明告訴我們,我們明白。明白之後最重要的不要再犯過錯,要向他學習。怎麼個學習方法?你看他老人家一生,為我們所示現的,生活簡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真正究竟圓滿大慈大悲的展示。我們凡夫愚痴看不出來,認為什麼?認為他太苦、太可憐了。其實不知道,太苦、太可憐是我們這些人,不是他。他得大自在,什麼人能看得出來?他不但是心跟整個宇宙,在佛法裡面講遍法界虛空界融成一體,身也融成一體。我們凡夫看不出來,凡夫認為什麼?吃喝玩樂是享受,而不知道吃喝玩樂是枷鎖,像犯罪的人帶的刑具。這什麼?這就是佛家講的愚痴,真樂、假樂沒有能力辨別,把假的當真,真的是完全不認識。真苦、假苦,就是是非、真妄、邪正不能辨別,叫愚痴。佛菩薩的生活得大自在。

      這首偈末後兩句是讚歎,『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能說得出這四句話的人,你想想若不是過來人說不出,能說出這四句話的這個人,這個人也成佛了,不是成佛說不出來。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出什麼叫奇哉,「不可覺中而自覺故,是曰奇哉,知無眾生而能覺他,大導師也」。這個註解註得好,不可覺中而自覺,我們今天天天求覺悟,始終不能覺悟是什麼原因?我們以為真的有迷可以斷,真的有覺可以覺,你想想看,這個心是不是分別心、是不是執著心?用分別執著永遠不能破分別執著。那要怎麼辦?放下分別執著就對了。放下分別執著,給諸位說,就是你什麼都不要想,可是什麼都不想會胡思亂想,為什麼?習氣!無始劫來的習氣想放下,放不下。所以佛教導我們一個祕訣,這個祕訣是《華嚴經》裡面的,祕訣是什麼?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你什麼也不要想,什麼也不要念。你能真的這樣幹法,不必很長時間,三年,這四句偈的境界你就契入了,契入是什麼?你就成佛了。三年肯定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得到了,往生就自在,想去就去,想留就留。要常常想到,身,我得不到,身外之物你怎麼能得到?哪有這種道理!所以要捨得乾乾淨淨,只留一個阿彌陀佛。

      我講經教學五十年,五十年過去所講的東西,沒用,不要說我講的東西沒有用處,還有人要保留,那真叫冤枉。保留的人幹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非常堅固,錯!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四十九年,他有沒有執著?他老人家自己說的,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他說法叫謗佛;換句話說,四十九年所說的統統丟掉了。你怎麼能執著?而是世尊滅度之後這些學生們從記憶當中,跟老師那麼多年,老師所教導的,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給後人做參考。後人會學的,跟佛一樣的態度,學了之後什麼?捨棄掉,不執著,他就成就了。學了之後當寶貝執著,那就變成法執,變成所知障。有所知障當然有煩惱障;換句話說,你怎麼樣修學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怎樣能出去?放下就是,你怎麼放不下?放下之後要學世尊,要知道當代,這個時代眾生他問題在哪裡,他是什麼樣的一個病症。也一樣,像世尊一樣做種種示現,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捨棄病苦。

      真正對治的方法,雖然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對一切眾生最為妥善、快速、穩當來說,只有執持名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點都不假。這一句萬德洪名,不但是世尊一生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原則、總綱領。就是因為它太容易,所以大家忽略,認為太容易就不希奇、疏忽了,這一生錯過了。也就像現在中國的念書人一樣,目標都集中在四書五經十三經、諸子百家,疏忽《弟子規》,所以社會得不到治平,同樣一個道理!治國平天下,抓到《弟子規》就行了,就辦到。你要想一生成佛,抓到六字洪名就行了,哪要那麼麻煩!印光大師給我們的教訓,建個小念佛堂,同修不要超過二十個人,一部《彌陀經》,六字名號,大家在一起好好的學習,三年五載各個成就。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惜怎麼?你不相信,太簡單、太容易了,不相信,這不相信的叫愚痴。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懷疑什麼?我們剛才講的事情他懷疑。

      有人想把我五十年講的東西保存下來,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有沒有這個念頭?我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人問我,講經這麼多年,什麼東西可以保存,留下給後人做參考?我提供同學的只有五樣東西,《十善業道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金剛經》、《華嚴經》,其他的都可以不必了,不要去費那麼多心思,沒有用處,這些希望同學們多想一想。所以要記住,不可覺中他就自覺,我們今天求自覺而不能自覺,就是念念求覺。所以佛教給我們怎麼覺?放下執著,正覺;放下分別,正等正覺;放下妄想,無上正等正覺。佛對得起我們,佛講得很清楚,是我們自己不會聽,我們自己誤會了,浪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我們這一生修學,我剛才講的這五樣東西足夠,有次第,一定從《十善業道》扎根,從《阿彌陀經》啟蒙,從《無量壽經》入門,再學《金剛經》的放下,然後入《華嚴》,這五部經是一條成佛之道。可是在這個地方還要補充一點,那就是《十善業道經》,一定是以《弟子規》跟《感應篇》做基礎,沒有《弟子規》跟《感應篇》,十善業道做不到,這點必須要補充的。所以中國傳統學術,儒釋道三個根要紮穩,那麼你這一生當中是穩穩當當,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自覺能覺他。自覺就是覺他,自度就是度他,這才是真正的「大導師」。清涼說得好,「知無眾生而能覺他」,這是真智,這不是假的。怎麼知無眾生?怎麼知不可覺?那你就想想,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問答,細心參究你就明瞭了。這首偈我們就學到此地。再看最後一首:

      【勝慧先已說。如來所悟法。我等從彼聞。能知佛真性。】

      你看看,佛菩薩是多麼的謙虛,多麼的可愛,這要學習。我們學習障礙重重,這也是個很大的障礙,不知道謙虛。明明是自己悟到的,也推給別人不說自己。『勝慧』是前面排列第三位,他先說的,說出如來修行證果的方法,我是從他那裡聽到的,從他那裡學到的。學的也真有成績,『能知佛真性』,這是他自己入佛境界了。這十位菩薩,每位提出他自己修學報告之後,都是說我的成就是承蒙前一位菩薩的教誨。這首偈它的精神,就是教導我們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尊師重道。佛法是師道,師道是以孝道為基礎,人不能夠盡孝,他就不會尊師,這一定道理。所以淨業三福,第一條裡面就跟我們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是佛法修學的根。怎麼樣才能成就?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誠」,內裡面有真誠,外面才有恭敬。誠敬是入德之門,成就大德、大智、大能的基礎。

      什麼是誠?誠是清淨心。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他給誠下了個定義,說得很好,他說「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話講得好,有一念就不誠。所以誠是什麼?誠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起了一念就不誠。我們常常聽到說「我誠心誠意」,你想他是不是誠心誠意?他還有誠心誠意念頭起來,他不誠!他起念頭了,一念不生才是誠,起念頭就不誠。所以在佛法裡,什麼人做到誠?法身菩薩。我們《華嚴》裡面講的初住以上,他們的無明煩惱破了,也就是說妄想斷了,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他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初住以上他用真心,不用妄心。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還是用妄心,就是用阿賴耶識。不過四聖法界接近真誠,不是真的真誠,接近,就相似,天台大師把他們這些人稱為相似即佛。起心動念放下之後,那就不是相似,天台大師說分證即佛,為什麼說分證?他沒有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無明習氣在。這是前面我們學了都有很清楚的印象,妄想真的沒有了,但是有妄想的習氣。分別執著沒有了,習氣也沒有了。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的,執著沒有了,還有執著的習氣,阿羅漢;到辟支佛,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這辟支佛,辟支佛還有分別;分別斷掉了,分別的習氣還在,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再往上去十法界裡面的佛,分別的習氣沒有了,妄想也斷掉了,有妄想的習氣,他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這些說明一個事實,佛法沒有別的,放下就是!道家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佛法是為道,天天放下,不斷的放下,放完了,自性圓滿的露出來,為什麼?障礙沒有了。

      我們現在自性上三重障礙,妄想分別執著三重障礙;到三重障礙都沒有了,這問題解決了,自性顯露了。那是什麼境界?沒人知道。幸虧惠能大師說出來了,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生滅沒有了,這是我們前面第九首偈子,我們剛剛念過的,「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真的嗎?真的,一點都不假,極樂世界就是的,華藏世界就是的。華藏、極樂,是我們自性在沒有障礙狀況之下現出來的,實報莊嚴土。所以同學們要有認知,我們念佛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這個地方在哪裡?你知不知道?這個地方不在六道,這個地方也不在十法界,十法界上面是什麼?叫一真法界。所以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在一真法界,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在六道輪迴,不一樣。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他自己常常跟人家說,我念佛只要能往生到同居土下品下生,我就很滿意了。那些人問為什麼?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是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這就是無比殊勝特別的法門,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華嚴會上的佛菩薩,到最後還是跟著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引導,導歸極樂。這是什麼境界?值得我們冷靜的去觀察。

      如果我們真的覺悟,這一生取宗門裡面說「向上一著」,那就是成佛難不難?不難!難在哪裡?難在不信,難在有疑惑,那就真的難了。千經萬論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幫助我們破疑生信,只要疑惑破掉,信心生起來,修行證果快!佛法,尤其是大乘法,章嘉大師講得好,知難行易。知是破疑生信,這個難,太難了;行是轉境界,在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就成聖。我們的修學,決定不能夠捨棄三個根,你真懂得了,你才會知道,最上乘的佛法跟最下乘的不二。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你看看他們的生活,他們待人接物,與《弟子規》把它對照一下,哪一句他沒做到?字字句句落實了,圓滿的落實了,為什麼?性德,性德自然流露。我們從這個路子去精進,這就是行一乘道,還在大乘之上。一乘沒有疑惑,大乘還有疑惑。這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五小段,「第五東北方精進慧菩薩」,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這是一段長行,這個長行跟偈頌,一頭一尾都是顯示菩薩的《弟子規》,你看看他們的規矩,他們的禮節,看出他們的謙虛、誠敬,你在這裡看出來。『爾時』,是前面第四位,生貴住的菩薩功德慧他的報告完了。接著是第五位,具足方便住的菩薩,就是精進慧,東北方代表方便具足住。前面生貴都是比喻,他的境界跟佛果地上相應,也就是障礙愈來愈少,已經接通了,跟佛的氣分接通了,能夠明顯感到佛的磁場加持,所以說是入如來種。這個時候再向上提升,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一定要善巧方便,所以說是方便具足,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現相。說法也如是,應當用什麼方法來教,就用什麼方法,活的,沒有一樣是呆板的,圓融無礙,這是真的智慧。落實在業用之中,業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活動,這是真實智慧。所以稱為精進,真精進,這裡面著重在自行化他。

      『承佛威力』,這菩薩謙虛,不是我有能力來報告這些事情,這是承蒙佛力加持。『觀察十方』,好,十方是什麼?聽眾,同時也得到十方大眾的加持。你看這意思多好,真叫一個不漏,上面是諸佛加持,下面是一切大眾的加持。給諸位說,這真話,不是假話,為什麼?十方大眾都是如來。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境界完全相同,學生只是自己一個人。這個地方這一個人,就是精進慧菩薩一個人,他看諸佛是老師,同學是老師,所有大眾也是老師,包括無情的眾生,山河大地、花草樹木、自然現象無一不是老師,所以他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上報佛恩,下面觀察十方,報眾生恩,「上報四重恩」。自己認真學習,成就圓滿,這才真正能報恩;如果自己修學不成就,沒有能力報恩。這些意思是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們在看他報告之前,開場白裡頭幾句話,講完之後,他的總結,總是推崇別人,謙虛自己。你看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最大的毛病,不知道謙虛,不知道尊重別人,習氣很重。學了佛知不知道?知道,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習氣太重,不知不覺老毛病就發出來。到什麼時候你就看到他真的在形相上改變了,那功夫得力了。功夫得力,能從他的言談舉止當中看出來,他變了,真正懺悔,真正改過。清涼大師他偈頌也分為兩大段,十首偈頌分為兩大段。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若住於分別。則壞清淨眼。愚痴邪見增。永不見諸佛。若能了邪法。如實不顛倒。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有見則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

      這三首是第一段。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介紹精進慧,為什麼菩薩名字叫精進慧?精進慧是第五住的菩薩,只要你是第五住都叫精進慧。「以勤觀真理,集無量善,俱無住故」。這叫真精進,勤觀真理,真理就是諸法實相。集無量善就是我們常講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後頭這句重要,後頭是什麼?不著相。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你的心才清淨,著相就不清淨了。為什麼要不著相?因為一切諸法性相、理事、因果都不可得。正如彌勒菩薩所說,「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事實真相。能現的心,心性不可得,所現的形識也不可得,所以不能執著,這才叫真精進。

      他報告的大意,「頌意」,頌意是他報告的大意,「為顯欲令其心轉復精進無所染著,文中由離分別,如實見故」。一定要見到宇宙萬物的真相。通常大乘教裡面講,萬法的體,體性;萬法的現象,叫現相;萬法的事,萬法的理,這一切萬法的因,一切萬法的果,用六個字統統包括了。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你都能通達,沒有障礙了。所以他的報告,這十首偈裡面顯示,希望我們學習的人用心轉復精進。再向上提升無所染著,染是分別,著是執著,著是煩惱障,染是所知障。這兩種障礙要沒有放下,這個精進是世間的;如果無所染著,這個提升是出世間的。所以他的報告裡,特別著重離分別、如實見,那我們知道離分別是正等正覺,如實見是如來的知見,佛知佛見,如佛知見。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永遠是凡夫知見,這一定要知道。

      十首頌分兩大段,前面九段「觀法」,後面一段「推功」。前面這個觀法裡面又分三段,這分三個小段,第一個,「初三」就是第一、第二、第三這三首偈,「所執無相觀」,這裡面講到所執無相觀。「於中」,第一首「舉分別過」。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有分別,分別會產生什麼過失?第一首偈裡面告訴我們,『若住於分別,則壞清淨眼,愚痴邪見增,永不見諸佛』。這個過失跟我們說出來了,那我們想想看,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意知,不但有分別,而且有嚴重的執著,這問題就很可怕了。「則壞清淨眼」,清淨眼是你的佛眼,是菩薩的法眼,阿羅漢的慧眼,都沒有了。我們的見,我們眼見沒有執著,就等同阿羅漢的慧眼;沒有分別,就等同菩薩的法眼;沒有妄想,那就等同如來的佛眼。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個眼都沒有了,凡夫的肉眼,肉眼接觸結果是什麼?愚痴、邪見增長,「永不見諸佛」。諸佛是什麼?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永遠見不到。我們將這三首偈字面上的意思,簡單介紹一下,然後看清涼大師的開示。這是說你分別的過失。

      第二首偈,第二、第三是「顯無相觀」,無相觀,前面的一首「離所取」。『若能了邪法,如實不顛倒,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若」是如果,你能夠明瞭邪法,邪法也不是真的,問題就是你能夠明白,你能夠了解,不會為外面境界所轉,「如實不顛倒」。也就是說它不會影響你,它不影響你你就能轉它,《楞嚴經》上佛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就能轉境界。譬如相貌能轉,體質能轉,這是學佛所得到的好處,是最低的一個層次。轉境界,我們的身是第一個境界,這個道理中國古時候命相家懂得、風水家懂得,所以他說「相隨心轉」。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相確實的,我們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人心善良從哪裡看?從相看就能看出來,心善,面善;心善,行為善;心善,體質善。我們身上生病,佛給我們講,病從哪裡來的?你裡面有三毒。這個毒,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病毒,貪瞋痴是百病的根源,你為什麼有病?因為你有貪瞋痴。如果你貪瞋痴沒有了,你不會生病,你沒有病毒,裡面沒有病毒,外面什麼細菌不會感染,這是道理!慈悲能解毒,不但能解自己裡面的毒,也能夠化解外面的毒,就大慈大悲。所以生病為什麼念觀世音菩薩?道理在此地。

      學佛要自己真幹才能相應,想幹而沒有法子幹,那是對於這個理認識不透徹,所以不知道從哪裡做起,還是迷信外面境界,希望用外面境界幫助自己,這個差距就很大了。外面幫助是非常有限的,用百分比來講,頂多佔百分之五就不得了,它能幫助你。而你自己內心的轉變要佔百分之九十五,這就是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老是想到自己的病,沒病也想出病出來,這個話比什麼都重要。那怎麼辦?把病給忘掉,把病給放下,丟掉了、不要了、不想了,專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是純淨純善。你供養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你天天看他,天天想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你就能恢復正常,正常就是最健康的。如果覺得再不夠,需要再用外面力量加點幫助,那這賓主之分你必須要清楚。我百分之九十的力量用在心地,恢復自己的清淨心,把自己這心裡面的煩惱、習氣放下;外面或者用藥物來幫助,它有效。如果我們裡面跟外面不合作,外面的醫藥沒效果,治不了你的病。如果力量非常堅強,可以不需要外面的,你們看「山西小院」的示現,沒有絲毫外力加持,完全是自己的意念,百分之百的轉過來。「山西小院」這四十多個菩薩在做示現,我們要感激十方眾生,他們給我做出示現,應證佛在經上所說的教誨,增長我們的信心,那是菩薩做示現。實際上不止他們四十個人,你要冷靜細心觀察在我們周邊,確實不少人真信佛,真轉境界。

      我們也看到很多在佛教是虔誠的佛教徒,弘法、護法做得很好,到病來的時候還是手忙腳亂,那是什麼?那就是祖師大德跟我們講的,那是不信佛。表面上相信,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不用佛的方法解決,他還聽信別人的方法,甚至於鬼神來教誨,他聽信這個。學佛的人相信鬼神,所以跟鬼神接觸的機會很多,我也常常提醒同學不要被鬼神欺騙了。鬼神提供你資訊可以參考,他教給我們的方法,那我們要用智慧來觀察能不能採用?如果佛告訴我們,這個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可以能跟它相比的。如果我們把方法放下了,採取他的,錯了。提供你訊息好,讓我們有警覺心,我們怎麼辦?加功用行,老實念佛。這是什麼?這是灌頂法師教導我們。他有沒有根據?有,根據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你看看佛是怎麼跟我們講的,你真信佛,真信佛最後「上品上生章」裡面告訴我們,誰來勸我們?釋迦牟尼佛親自來勸我們,阿彌陀佛親自來勸我們,告訴我們還有個法門,比念佛法門還要殊勝,還要快速。他來了,我們怎麼樣?我們合掌恭敬感謝釋迦、感謝彌陀,我還是用老方法,這叫真信。連釋迦、彌陀來告訴我們,另外還有好方法,我們也不採取,我們只恭敬感謝,我還是老方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句彌陀念到底這叫真信。所以鬼神提供的這些資訊,是讓我們提高警覺心,災難真的是多,怎麼辦?加功用行,勇猛精進。只要做到純淨純善,首先自己改變了,這是什麼?相隨心轉。得到佛的氣分,跟諸佛如來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講的,「真妄不二」、「性相一如」、「知妄本自真」,見到諸法實相就是見佛,實相是什麼?實相是清淨。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娑婆世界又何嘗不是清淨的?諸佛如來見的是清淨,我們凡夫見到不清淨,凡夫是戴上有色的眼鏡看東西,所以看到不清淨。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所見到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但是妄想分別執著也不是真的,你以為它是真的,它起作用;你了解事實真相,它不是真的,就不起作用。所以見佛就清淨了。『有見』,有是有分別、有執著,『見則為垢』,染污了。『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關鍵是要你能夠離相,你就見到真相,離是我們常常講的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真相;最低你要放下執著,不放下執著,虧就吃大了。這是這三首偈字面上的大意。

      清涼大師在下面開示,他用的三性、三無性詳細給我們說明。為什麼?這個分別是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抽象概念,不是事實。可是我們迷了,以為它是真的,它就產生嚴重的障礙,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但遍計所執是假的,不是真的,依他起也不是真的,乃至於圓成實還不是真的,所以佛給我們講三性。又給我們講三無性,三無性是:遍計所執相無性,依他起性生無性,圓成實性勝義無自性性。這顯示出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要不然這兩句話我們很不好懂。這個是善巧方便,希望學習的同學們從這個地方悟入。既然佛是說而無說,我們應該怎樣?應該聽而無聞、無聽而聽。無聽而聽就是沒有執著的聽,沒有分別的聽,他會開悟。我們在聽經,或者在讀經,有分別、有執著不會有悟處,沒有辦法開悟。如果我們聽經、讀經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會有悟處,這是肯定的,那方法就正確了。所以在一切時、一切處不可以用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對人對事可以辦事用,心裡不能真有。心裡真有就錯了,因為那是世間法,跟世間人往來這個東西管用,能維持社會秩序它管用。對自己提升層次,這個東西是障礙,一定要清楚,你放下才能提升,所以它不妨礙。你搞清楚了,理事無礙,世出世間沒有障礙,這才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成真精進。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