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1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一八卷)  2002/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918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末後偈頌第九段第九首:

      【或有摩尼光,或是嚴具光,或道場光明,照耀眾會中。】

      這一首偈跟後面一首,這兩首是說的道場,也就是講經說法教學的場所。這個場所是不定的,這是我們同學必須要理解的。世尊當年在世,最初並沒有講堂,諸位今天如果有機緣到印度去朝聖,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活動這些地區,像鹿野苑、靈鷲山,沒有建築,都是曠野。佛在哪裡講經?在大樹底下鋪一個草座,學生聽眾圍繞在佛的四周,這個地方就是道場,並沒有宮殿房舍。以後固然有一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他們私人有花園、有精舍,請佛去講經,佛法隨緣,於是佛在這些精舍裡面,也講了不少經。這些精舍不是送給釋迦牟尼佛的,不是的。供養,佛在這裡講一天經,一天的供養;佛在這裡講一個月的經,是一個月的供養,這個供養房舍是這個意思。絕對不是讓佛跟他的弟子們永遠住在這個地方,諸位要明瞭這一點。佛教化眾生,畢竟是隨緣,哪個地方有緣,哪裡去,所以足跡在那個時代,遍五印度,走了很多很多地方。那我們今天講的道場,大家立刻就起了一個念頭,一定是有宮殿、是有廟堂,就會有這個想法。你沒有想到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他那種弘法利生的狀況,一定要想到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來,是佛滅度之後一千年。這在後漢明帝時候,當時朝廷派遣特使到印度去禮請,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德,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聘到中國來弘法利生,所以佛教是中國朝廷禮請過來的。這個時候正好是世尊的像法時期,正法一千年過去,像法時期。

      這個地方說的『摩尼光』,「摩尼」是如意寶。在這個地方決定不能把它看成物質。我們知道佛法裡表法的義趣多,這個地方表法的,佛在那裡講經說法,佛的德相莊嚴。現在人有人常常講到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氛。這麼一個團體,佛這個團體也不算小,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到哪裡,他們都跟到哪裡。這些人我們知道,佛在經上以後都說出來,許許多多古佛再來,來示現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來唱這一台戲。還有權教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這些都是迴小向大,不是小乘,全部都是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把這一台戲唱好,唱到精采絕倫。不僅如是,還有許多在家居士、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許多是佛來應化的,法身菩薩來應化的,真的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到這個世間來,教化有緣人。這個教化影響到全球,時間上來說,影響一萬二千年,這個真正是大德大智。沒有大智大德,諸位想想看,怎麼能影響這麼久。

      孔老夫子在中國,實際上,他老人家周遊列國,回到家鄉來從事教學,專心搞教學的工作時間不長。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夫子放棄做官的念頭,遊歷了許許多多國家諸侯,都沒人用他,再回來了,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多大年歲?六十八歲了。孔老夫子七十三歲過世的,你們想想,六十八到七十三,五年!五年教化的影響,在中國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多年到現在。夫子的教化隨著時代,也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地區。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大智大德的感召。鳩摩羅什大師,這在中國佛門裡面,沒有人不知道,他老人家到中國之後,正式從事於翻經教學的工作,也只有七年,時間並不長,影響太大太大。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厚積薄發」,他的智慧德能積得厚,涵養深厚,所以發出來有這麼大的力量。

      近代,印光大師從被人發現,他原來在普陀山藏經樓,沒有人知道他,他在藏經樓做堂主,三十年。被人發現之後,用文字來教化眾生。跟這些在家出家的道友們常常通信,現在這些文字都印出來,《印光大師文鈔》,諸位都看到。七十歲被人發現,他老人家八十歲圓寂,也只有十年。這個十年,你想影響多大?我們受他老人家影響最深。從這些地方我們細心觀察思惟,教化之所以能產生這樣大的力量,完全靠道德的修養。如果沒有真正的道德,不是裝出來的,不是虛偽的,真實的德性。你看他的言語,他的舉止,出自於自然,就是一絲毫造作都沒有,才能如此感人,這都是菩薩示現;中國人講大人作略,我們佛門裡講,菩薩示現,佛陀示現,給我們做一個榜樣,看出來的,看清楚、看明白,要認真好好的向佛學習,學得跟佛菩薩一模一樣,學得跟孔老夫子一模一樣。你看看在《論語》裡面,孔子的學生,讚歎老師的德行。讀過《論語》的都知道,夫子有五德,已經跟天性一樣,完全回歸到自然,溫良恭儉讓。我們學孔子,就得學這五德。溫厚、溫和、善良,完全是天性,天性的自然流露,從修養真的回歸到天性,如是感人。節儉是一點都不浪費,該用的要用;不該用的,一分錢都是浪費。恭敬、忍讓,我們凡夫還得加個忍,回歸到自性的時候,忍沒有了,完全是讓,退讓。

      現在人講爭,夫子不爭,夫子如果要爭,我相信,現在人講爭取,他要是用一點手段來爭取,我相信諸侯那邊想做個什麼一官半職輕而易舉,他不爭。對的,為什麼?得一官半職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是犧牲奉獻,爭什麼?國家的領導人,要以禮遇,這是真正的賢人、真正有道德的人。這個賢人、道德的人,就是真正徹底犧牲奉獻的人,這是國家要主動爭取,他會不會爭取?他不會爭取,他處處退讓。夫子到處去訪問,這是慈悲,給他爭取的機會;這就是諸侯跟諸侯爭取孔老夫子,為他們國家人民服務的機會,給他機會,看你爭不爭取?你要不爭取,說是讓夫子來開口爭取,不可能。凡是爭取的,都有私利,為這個而爭,聖賢人沒有私心,沒有私心的人,他爭取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方方面面都可以,不一定要做官,不一定要有職位。這種示現,諸位想想,這是多麼高深的教學,現身說法。我們要細心體會,才能夠學得到。如果不去遊學、去參訪,那你不給別人機會,這是沒有慈悲心;到處遊歷是給你機會,你要知道爭取。你不爭取,賢人說實實在在的話,處處都退讓。不像現在講的競爭、爭取,沒有,他沒有這種念頭,現在人講的,他這個身體裡面,腦子裡頭沒有這個細胞。

      諸葛亮當年在隆中,劉備得三顧茅廬,那不是擺架子,那是真正讀書人,有道德、有涵養的,不爭。你這個領導人真正有誠意,在道義上來講我應當幫助你。既然發心幫助你,那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一不是給後人做典型、做模範。諸葛亮絕對不會去求劉備,絕對不會去求曹操,不可能的事情。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孔老夫子是什麼樣的人,怎麼會去求人?只有你遇到了,你去找他,你具足誠意,他會答應你。他一答應,肯定盡忠報國,沒有話說的。所以當時的諸侯沒有人懂得。那個時候也是個亂世,他退回到家裡,從事於教學,傳道。我相信孔老夫子自己也沒有想到,他成為中國的教育的始祖,為歷代帝王人民尊稱為萬世師表,大成至聖先師,夫子沒想到。這是說明方方面面都可以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服務,一切隨緣而不攀緣,夫子確實如是。

      釋迦牟尼佛更了不起,有這個機緣做國王,捨棄王位,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個真正叫看透了。在這個世間,什麼事情最重要?教育,沒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了。你看在中國《禮記‧學記》裡面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許多有大福報的人,英雄豪傑,建立了國家,但是疏忽了教育。釋迦牟尼佛為他們輔助輔導,彌補這個缺失,來極力推行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以使許許多多諸侯小國能夠和睦相處,能夠化解衝突,促進大同。就這一方面來說,功德已經不可思議。我們就不談其他的,其他的是更不可思議。

      甚深的禪定智慧,突破時空一切維次,真正證實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證實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把宇宙人生的根源找到了。宇宙從哪裡來的?太空當中,這麼多的星系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地清淨光明,一念不生。即使應化在世間,一生從事於教學,一天到晚接觸許許多多不同的學生,沒有起一個念頭。接觸大眾就像鏡子一樣,心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痕跡不落。用心如鏡,用心如水,水在平靜的時候跟鏡子一樣,也能照映,一塵不染,一絲毫沒有動盪。他老人家給我們做出這個榜樣,這是真正的「摩尼光」。我們能懂嗎?能體會得到嗎?

      我們塑造一尊釋迦牟尼佛的像,自己供養,每天總要看好幾次。當你見到這個像的時候,是不是就見到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就接受釋迦牟尼佛智慧德相的感召?如果有,你供養佛像的功德利益,得到了;如果說沒有,沒有,你白供了。只能像經典上所說的,阿賴耶識裡面落一個釋迦牟尼佛的種子,在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那你要問,為什麼會不起作用?套一句佛家的術語說,業障太重。大聖大賢的教誨當面錯過,古人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遇到了當面錯過。這個事很普通、很普遍,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都不例外,當面錯過的人有多少?一億人當中,難得有一個覺悟,這一接觸他清楚了、明白了,這是實話。到這個世間來,幾十年,一生的示現,度有緣人,可能有緣人就一個,他這一生就為這一個人而來的。這一個人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覺悟了,回頭了,他示現的功德圓滿了。這是事實。就看這一尊佛菩薩,在當前有緣的人有多少?佛法裡面講,根熟的眾生。根熟的眾生多,大多數用佛的身分出現,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用這種形相出現。如果根熟的眾生少,確確實實如經所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在這個地區、在這個時代,只有一個人根熟,他就為這一個人示現。

      如果這個階段當中,一個根熟的都沒有,我們要問佛菩薩來不來?還是來。前面講過,慈悲到了極處,一個根熟眾生都沒有,他還是會來示現。但是絕對不會用佛身、菩薩身,不會用聲聞身,而用什麼身?隨類化身。眾生做惡,他也做,就像五十三參裡面的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現這一類的身。唯有現這一類的身,在交往當中,找到有機緣的時候,勸說幾句。甘露火王喜歡殺人,你跟他做了朋友,也是好殺。在必要的時候,有的時候一念慈心現前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勸他幾句,能接受,很好;不能接受,阿賴耶裡面種了善根。所以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這不是明白的告訴我們嗎?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現這種身,造種種惡行,我們凡夫不知道,我們凡夫認為他是壞人,哪裡知道他是佛菩薩。肉眼凡夫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辦法了解聖賢人,所以我們這個緣分得來不容易。既然得人身聞佛法了,這個一定要明瞭,這是希有的因緣。這一生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機會,什麼都可以放棄,我這個決定不放,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超越三界六道。如果你的緣殊勝,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這一生作佛去了,作菩薩去了,真的叫一步登天,為什麼不幹?你想幹,而你沒有辦法做到,這是什麼?你對於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放不下。這個東西是什麼?魔!四種魔裡面,煩惱魔、天魔,屬於這兩類的魔,這兩類的魔,你放不下,讓它來折磨你,把這個大好的機緣錯過,實在是可惜。「摩尼光」裡面的這一點意思。

      『或是嚴具光』,「嚴具光」包括很多,莊嚴具。莊嚴具都是表法,前面講到供水、供花、供香,這都是莊嚴具。前面是略說這三種,這三種是最普遍的。其次的,供燈,燈燭,尤其是燭,表法的意思非常明顯。燭是代表什麼?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犧牲奉獻。我們在外國,可能現在中國也有,餐館裡面,餐桌上點蠟燭,這是什麼?氣氛,氣氛就是莊嚴具。其實電燈這麼明亮,點幾個蠟燭幹什麼?氣氛不一樣。一般人只感受這個氣氛,學佛的人在這裡頭看到蠟燭在表法,蠟燭在說法。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像蠟燭,能夠捨己為人,能夠犧牲奉獻,這是無量功德,這是真正叫放光。無論我是什麼樣的身分,我從事於哪一個行業,我把我的本分事情盡心盡力做好,就是放光。我不求名聞利養,我不求一切物質的享受。如果你求這個,那你就是有代價,那是生意買賣,那不叫做犧牲奉獻。犧牲奉獻是只盡義務,絕對沒有希求絲毫的報償;利益的報償沒有,名的報償也沒有。這個世間也有不少人,利益放下,名沒有放下,他做多少好事,要社會大眾對他的獎勵,對他的表揚,那是名沒有放下。名聞利養統統放下,什麼樣的果報都不接受,但是你要曉得自然的果報不可思議。

      早年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的一生行誼,影響我很深。八、九十歲的高齡,不需要人照顧,一個人住一個小房子。他在台中的房子現在還在,只有十五坪,不大。一坪是香港這邊計算的三十六個平方英呎,十坪才三百六,十五坪,很小的一個小房子。自己照顧自己,一個客廳,一個小佛堂,一個臥室,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天報答他,天怎麼報答他?身體健康,天報答,九十多歲不需要人照顧,說明什麼?身體健康還能幹,家務事情自己還可以做。

      現在我們在新加坡看到許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四歲。她居住的地方我去參觀過,大概跟李炳老住的房子差不多大,自己照顧自己。到她家去看,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我們不能不佩服。她不但照顧自己,她還照顧二十多位老人。其實那個老人年齡跟她相差懸殊很大,七、八十歲的老人,她自己一百零四歲。一百零四歲照顧七、八十歲的老人,照顧二十多個。每天去看他們,給他們送米、送菜、送油;有的時候生病,陪著他到醫院。天報答她,身體那麼好,一點病都沒有。所以她給別人介紹,她是一百零四歲的年輕人,不老。為什麼不老?老了就不能照顧人,不老才能照顧極貧窮的人、極苦的人。你們想想看,她是不是像一枝蠟燭一樣?生活非常簡單,一天吃一餐,早晨(她告訴我)喝一杯牛奶,或者是她喜歡吃優格,小杯的,生活非常簡單,身體健康長壽。發的大心,一生照顧最貧窮苦難的人,她做到了,她很快樂。

      「嚴具光」裡面,我們今天講的,你的家裡面,你種種這些擺飾。中國人喜歡字畫,外國人也喜歡油畫、水彩畫、照片,這些都是屬於莊嚴具。你有沒有看出門道?你有沒在裡面學到什麼東西?沒有人跟你講,難!讀《華嚴》,讀《華嚴》一定要讀清涼大師的《疏鈔》,你就明白了。現在科學技術進步,在過去沒有彩色照片,而且照相成本很高;現在技術發達,價格非常低廉,幾乎看到人人手上都有個相機。在過去相機是非常奢侈的,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現在變成大眾化。人人身上都帶手提電話,再過幾年,人人身上都有個電視機,小型電視機放在口袋裡面,全世界的衛星傳播在手掌心裡面,都看見了。這些東西沒有一樣不是莊嚴具,它都在放光。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感受得到?我們能不能在這裡面覺悟?這些地方我就不細說,細說說不盡。它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我們從種種訊息裡面生智慧;智慧生起來,才知道解決問題正確的方法。譬如你看電視,看到一個人自殺了,看到哪個地方暴動,你有沒有感觸?你有沒有了解這裡頭的因果?你有沒有智慧來幫助社會解決問題?它都在放光。當然這裡頭要許許多多的緣具足,緣不具足,那真叫心有餘而力不足。在我們佛門立場,沒有這個緣,我不能到現場,沒有法子到現場來幫他們解決,我們誦經、念佛、修行,以這個功德迴向盡心力。不學佛的人,不知道。這是嚴具光明。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第九段最後的兩首偈,我們還是從第九首看起:

      【或有摩尼光,或是嚴具光,或道場光明,照耀眾會中。】

      再看最後一首:

      【佛放大光明,化佛滿其中,其光普照觸,法界悉周遍。】

      前面第九首我們講了兩句,再接著講第三句,『或道場光明』,其實在前面都曾經說過。道場的影響,我們這樣說法,大家更容易體會。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講《法華經》的靈鷲山,現在雖然是荒山野嶺,許許多多到印度去朝聖的,一定要到靈鷲山去看看。看看世尊當年在那個地方講經的聖跡,在這個現場上必然有感觸。當年講經的這個地方,你看看傳到三千年之後,還有這樣的影響力,這是道場光明。在中國古時候,帝王大臣建造的寺院叢林,歷代高僧在這個地方修學,講經教學。雖然現在已經沒有這些活動,多半開放觀光旅遊,我們到那個地方,知道這個事跡,知道過去的人,知道過去的事,我們在那裡感觸不一樣,自自然然對這個地方生起虔誠恭敬之心。想到當年這些祖師大德,在這裡教誨,雖然今天人不在,也沒有這個事,心裡面的感受一樣非常深刻,這是道場光明。

      『照耀眾會中』。千百年之後,我們組這個小團去旅行、去參觀。在中國人,三個人是一眾;在古印度,四個人是一眾,這就是一個會。深深的感動我們的內心,尤其當年在這個地方著書立說,我們現在讀到這些論述,讀到這些翻譯的經典,這個道場光直接就照耀到我們,這你就好懂。譯經道場,說經的道場,註釋經典的道場。過去我們講解《彌陀經》,依據蓮池大師的《疏鈔》。蓮池大師的道場在杭州雲棲寺,蓮池大師的塔還在,墳墓還在,我去拜過。蕅益大師的道場,在北天目山。我們淨宗有十三代祖師,大概在杭州有七位還是八位,杭州這個地方跟淨土的緣比什麼都殊勝。我們是淨宗的弟子,淨宗的同學,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光明直接照耀我們。所以我還是希望有機會到中國大陸這些祖庭,我都要去禮拜。這是做後人報本反始,報佛恩,報佛祖之恩。雖然在海外,讀祖師大德們的著述、經解,確確實實有必要到祖師大德道場去禮拜,親身感受這個氣氛。

      我們再看最後這一首,『佛放大光明,化佛滿其中,其光普照觸,法界悉周遍』。這一首是這一段的總結,結得好。這個一結,這才真正顯示出大圓滿,究竟圓滿。這個地方講的佛,就本經來說,毘盧遮那如來,法身佛。法身佛的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大光明。「化佛滿其中」,在這個佛光裡面,無量無邊的化佛,我們講佛的應化身,應化身裡面也包括了報身,報身也是從法身裡面變現出來的。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報身自受用,應化身他受用,所以三身是一體,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常常用一個方式來揀別,法身是理體,報身是現相,報身是相,體相,應化身是作用;我們講體相用,確確實實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的現象,稱為報身;法身的德用,稱為應化身。所以「化佛滿其中」。在這個地方特別要留意的,這個「化佛」是不是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的,這樣去體會,你就錯了;隨類化身。《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在《華嚴經》末後,五十三位善知識,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如來的化身,應化身。這五十三尊佛,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五十三位,出家的只有六位,其餘全是在家。我們一定要明瞭,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希望同學,特別是學習大乘,要開智慧。

      佛不但現有情身,你看看《彌陀經》上跟我們講的,佛現什麼身?白鶴、孔雀、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佛現畜生身,什麼身都現。不但現這些有情(畜生叫有情),還現無情身。無情是什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雲霞風霜,他都現。盡虛空遍法界,無不是毘盧遮那的化身。「滿其中」,這一句話絲毫都不誇張,在在處處沒有漏失,貴在我們能夠領悟。我講這個《華嚴經》,也說過很多遍,《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現實世間的依正莊嚴,不是這個書本,你要是只看這個書本,那你就看得太狹小,你看錯了。書本是說明書,真正的《大方廣佛華嚴》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的依正莊嚴。我們凡夫迷失太久了,實在講,這是我們性德全體的顯現,哪有不顯現的道理?一定顯現。顯現我們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這叫迷惑。迷惑顛倒,不認識自己是迷惑;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顛倒。

      「其光普照觸」,哪一樣不放光?毛孔放光,微塵放光,這是講到最基本的;正報講到毛孔,依報講到微塵。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金剛經》說的一合相。一放光,那不就是所有一切物象統統放光?這個事情,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極樂世界依正都放光,華藏世界依正也放光,欲界天(忉利天以上的)、色界天依正也放光。依正放光明,這個事情不希奇,很普通的事情。什麼人能看見?能夠接觸得到?心地清淨的人見到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的人接觸到。只要接觸到,哪有不開智慧的道理!我們讀《壇經》,實在講,對於惠能大師非常羨慕。羨慕他什麼?他在日用平常當中,生智慧,不生煩惱,這一點就叫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你看看他見五祖忍和尚,對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如果要遇到這些祖師大德,一定皺著眉頭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這是事實。為什麼他常生智慧?我們為什麼會常生煩惱?我們違背了自性。說自性大家不好懂,換句話說,我們違背了自然的法則。

      自性的性德,自然的法則。自然法則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虛偽,那自然的法則,真誠;沒有染污,就是清淨;沒有高下,平等;沒有迷惑,正覺;沒有自私自利,慈悲。我們學佛這麼多年,這是抓到一個綱領,我們修什麼?依照這個綱領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範圍非常廣大,對我們自己至愛至敬的家親眷屬,對我們的冤家債主,對我們的仇敵,都是一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性德自然原則,本來就是這樣的,起一念妄想分別執著就違背。這是我們修行,能不能契入華嚴境界?能不能得佛受用?關鍵在此地。我學佛,頭一天見章嘉大師,以後我拜他做老師。第一天見面就教給我看破放下。看破是真正明白覺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虛偽,放下染污,放下不平,放下愚痴,放下自私,這些東西自性裡頭沒有。自性裡頭沒有的,統統要放下,恢復性德,這個性德就是佛光普照。

      無論在哪裡,「法界悉周遍」,不是這一個地球,不是一個太陽系,不是一個銀河系,也不是一佛土,那我們前面念過了,也不是一個世界種,這個剎種。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種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我們都很容易融入。融入是一家人,一點點陌生感都沒有。要學,學了馬上就管用。這些年來我在海外,每到一個地方,很短的時間自自然然就融入那個社會。你們諸位想想,這與《華嚴經》有沒有關係?關係非常密切。為什麼跟這麼多人相處都這麼好?沒有別的,隨順自然法則,決定不違背自然法則。諸位同學也有很多人知道,在這個世間,也有很多人對我有誤會的,甚至於很深的誤會,有,是有,為什麼有?沒有接觸。一接觸,這誤會就化解,就沒有了。早年我在沒有認識葉小文局長之前,中國宗教局統戰部對我不了解,聽一般人傳說,也有誤會。一見面之後,立刻就沒有了。葉局長這是短短的幾十分鐘的時間,就把我們看成知心的朋友。這就說明誤會是沒有接觸到,接觸到就不會。沒有接觸到,這裡講的光沒有照到;接觸到的時候,「其光普照觸」。心善行善,我們這個形象就善。做大事業的人,他看的人多,我們常講見多識廣。我們李老師也是這樣,見的人多,一接觸就了解,哪有欺瞞的?

      早年我在台北,參加道安老法師主持的大專佛學講座,老法師對我們晚輩非常愛護,邀我在他講座裡面擔任總主講,給我講台機會,我有機會學習。有一天我去看他,見面之後,他就問我:淨空法師,剛才有一個人,某居士到我這裡來,他剛剛出去,你有沒有看到他?看到,我認識他,跟他見過好幾次面。老和尚說:他今天又來騙我。我也曾經聽說,騙老和尚的錢。我就問老和尚:你給他沒有?給他了。老和尚很可愛!那個居士不知道老和尚曉得,以為老和尚不知道,又上當了,又被騙了,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是給。我在道安法師那裡,學到這一招,心地厚道。你來騙我,我也知道,我不拆穿你,總有一天你會覺悟,你會回頭,這是慈悲心的攝受,德行的感召。這裡面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高度的善巧方便。我們知道老人慈悲,真的,攝受眾生不捨一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糊塗。當然糊塗的也不少,像道安法師這樣的人不糊塗,道安法師沒有嫉妒心。很可惜,他老人家七十歲就往生,有不少行誼是我們後人的好榜樣。

      我們想一想,有沒有這種心量?有沒有這種慈悲?有沒有能夠容人過失?這個過失不是普通的過失,不但是對自己欺騙,而且自己確確實實直接受害,都不計較,難,太難太難。所以我常常想到,這個人要真正了解當時老和尚心情,一定是慚愧得痛哭流涕,懺悔業障,決定是一生再不敢犯過錯。你要犯過錯的話,你怎麼對得起老和尚?像老和尚這種人,在今天的世界上,你還能找到這樣的嗎?找不到第二個了。對於這樣的大德之人,怎麼忍心欺騙他?不忍心。真正遇到是道德之人,這是放光。

      所以人與人之間,最貴、最重要的是接觸,是要交往。中國古人常常說,政通人和,這一句話是對做官人說的。你怎樣把你的政事辦好,這個政事用今天的話來說,為人民服務的事,如何把這個工作做好?要通。為人民做事,你跟人民有隔閡,不往來,你怎麼能把他事情辦好?這個通要直接,不能間接。派個人去訪問訪問,去調查調查,不行,間接的,不是直接的。如果不善的人,他來矇騙你;縱然是善人,有的時候智慧達不到,他見不到,他所見的、所聽的,體會不到,認知不夠透徹。一定要親自去訪問,親自去了解,這裡面才不至於造成誤會。

      這個道理,古聖先賢說的,千百年歷史可以給我們做證明。雖然這是為從政人說的,實際上,這個社會上任何一個行業都不例外。我們這地方,這是一個佛陀教育協會,會長,董事會的這些領導人,對於這個學會裡面的信徒、會員、義工,是不是常常親自去訪問?親自去接觸?如果常常接觸,常常訪問,常常在一起聚會,什麼問題都沒有,自自然然成就六和敬。六和敬是怎麼樣得來的?就是這麼得來的,怎麼樣勸他?怎麼樣講?怎麼樣教?很少接觸,六和敬只是一個口號而已,不能落實。落實,務必常常往來,常常接觸,特別是現前這個社會。我們佛門,同是佛門道場,許多道場不相往來。不往來的時間長了,就起了誤會,就有了隔膜,甚至於對立,這是佛門的不幸,這是破壞佛教形象。怎麼樣化解問題?常常訪問,常常往來。尤其道場裡面都有一些法師,這些法師盡可能的抽出時間參與,不就化解了嗎?非常重要。不親自參與,許許多多的問題化解不了。

      更重要的,宗教與宗教之間。我對於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訪問,我很重視,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活動,最好是參與。前年,兩千年的元旦跟聖誕節的平安夜,我在新加坡,我帶我們全體的出家人,我們穿袍搭衣參加天主教大主教的彌撒,非常莊嚴,我們去了大概有五十個人的樣子。他們的法事我們參加,我們的活動也請他們參加,宗教與宗教之間的隔閡就化解了。誤會沒有了,衝突沒有了,確確實實像兄弟姊妹一樣,歡聚一堂,無話不談。

      我們對別的宗教能做到,為什麼對自己家裡做不到?表兄弟能夠相處得這麼好,親兄弟為什麼處不好?沒有誠意去做。至誠感通,只要有誠意,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得佛光加持,遍法界虛空界,暢通無阻。關鍵還是在自己本身。《呂氏春秋‧先己篇》裡面有幾句話說得非常好「凡事之本,必先治身」,跟儒家所說的一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佛家講最初方便,現在人講的是從哪裡下手。從格物,跟佛法講的完全一樣,佛法講從斷煩惱,格物是煩惱。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致知是什麼?佛法講的學法門,你看看四弘誓願,頭一個「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之後,「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就是儒家的致知,斷煩惱是儒家的格物。世出世間的聖賢,中外的聖賢,沒有見過面,沒有通過信,他們所見所為的完全相同。儒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仔細去觀察、去體會,我們相信孔子也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在中國這個社會裡面,用這樣一個身分出現,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們的理念方式,竟然是不謀而合。

      格物致知之後,才能誠意,才能夠正心。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講的菩提心,發菩提心。《觀無量壽經》,講菩提心的體,至誠心,誠意就是至誠心。那個正心是心起作用,正而不邪,跟我們三皈依裡面,皈依三寶裡頭三皈,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一樣的事情。所以都要從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入門。由此可知,煩惱習氣要不能夠降伏,《金剛經》上講的「云何降伏其心」,因為那個心就是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樣去降伏,才有門可入。煩惱習氣不能降伏,沒有門可入,找不到門,八萬四千法門,一個門都找不到。果然把煩惱習氣降伏住,控制住,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門路你都得到了,不是難事。

      由此可知,「佛放大光明,法界悉周遍」,我們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要不放下,我們還是見不到。這個見不到,古人有個比喻,像白天陽光之下,不是太陽不照你,你偏偏打一把傘遮住,不讓它照,這就沒有法子。那一把傘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三把傘。佛光照你,可惜你不接受,你有遮蓋,你不讓它照,那有什麼法子?不是佛菩薩不接觸你,你不願意跟他往來,你喜歡跟魔往來。魔是什麼?殺盜淫妄、貪瞋痴慢,你喜歡這些東西。性德,自然的法則,跟這個恰恰相反,你沒有辦法回頭,沒有辦法轉過來。如果你要是不知道回頭,不知道回轉,那佛在經上說的老實話,你的前途是黑暗的,你的未來還是三途六道。幾時回頭,真的是幾時得度,這個一般宗教裡面,幾時得救。你不肯回頭,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幫不上忙,神仙也幫不上忙。一定要自己回頭,自己肯接受佛菩薩的智慧光明德能相好的加持。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