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5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九卷)  2009/11/11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前面我們學到「本分」,「總顯體相」,清涼大師《疏鈔》的前面一段。今天我們從「十住直心增故,故名為解」,從這裡開始,從這個地方開始。「解為行願本,故首而明之」。世出世間法學習,就像現在學校上課一樣。教學最重要的還是心,所以講十住是講心。住在哪裡?清涼大師在這裡很清楚為我們說出,住在大菩提心中。菩提心是什麼?我們這麼多年來,為了同學理解方便起見,我們把經論的深心,完全用《無量壽經》經題的一句話來解釋,大家就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清淨平等覺」。前面還有兩個字,「真誠」,這個真誠就是住。真誠是菩提心之體,沒有真誠心就學不到東西,所以能不能學到關鍵在真誠,什麼都要用真心去求、用真心去修。深心是自受用,必須有清淨心、有平等心、有正覺心,這是自受用,我們才能夠理解。所以你看看,今天大師這一句話說得好,十住直心增故,增是增長,所以下面決定是連到他學習的時候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了,所以他能夠理解。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舉開經偈裡面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有這個能力。我們現在學習聖教,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往往學了很多年,甚至於有人一輩子在學習,都沒有達到解的標準。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沒有真誠心,我們現在人所謂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但學佛沒有辦法得到解,這個解也就是悟,不是大徹大悟,我們常講的是小悟、大悟,說的是這個。沒有徹悟,徹悟就見性了。見性是什麼?這個三心具足,三心都增上,直心、深心、大悲心,那肯定會開悟,我們今天缺乏這個。

      佛祖為我們說這段經文,他的對象,這個我們要記住,是法身菩薩,所以他確確實實是三心增上,他們才是真正理解如來真實義,這是開經偈上說的。世尊當年在世,教學四十九年,無不是以此為根本。你什麼時候有條件接受如來的教誨?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你什麼時候有資格去聽?就是菩提心,你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你就能解如來真實義。在中國,我們近代的印光大師,遠的不說,說近的。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你讀經、聽教,佛法裡面上課叫聽教,教是什麼?教育、教訓,聽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一點都不假。所以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課,眾多的學生,我在台中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這個班的人不多,只有二十幾個人,不到三十個人。我們上課的教室比我們這個攝影棚還小,大概只有一半大。你看同樣老師在上課,這二十個同學受益個個不相同,有的人能記住,有相當深度的理解;有一些人大概能記得一半,理解力也差一點;還有少數人,聽了記不住,不懂得老師講的是什麼意思,這種現象每堂課都有。其實就是以世間學校來說,同一個班級,一個老師大概教四、五十個人,學生程度不齊。考試的時候,前幾名的程度,前十名跟最後十名的,就有很大的差距,什麼原因?就是印祖所說的,他有幾分真誠,他能得幾分受用。

      這個地方大師們講得非常好,解與信心關係非常密切。我們首先第一個,對自己有沒有信心?這頭一個條件。對自己沒有信心,佛菩薩來教你,你也得不到受用。所以佛家講信,跟一般宗教不一樣,一般宗教第一個要信神,佛法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才是信佛,你要信老師,第三個要信課程。對課程沒有懷疑,對老師沒有懷疑,具足誠敬,這叫師資道合。這樣的教學,老師跟學生同時得利益,老師能夠深解,學生也能深解,這教學才有樂趣。這樣的緣分非常不容易得到,不是到處能見得到的。所以一個好學生親近善知識,諺語所謂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裡去找一個善知識?哪有那麼容易?古人所謂千里尋師。可是反過來,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可以傳授他一生所學的,比學生找老師更困難。哪一個好老師不希望有幾個好學生,能把他自己的道學傳下去?所謂後繼有人,中國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由此可知,那個無後不是說你沒有兒女,不是說老師沒有學生,是你的兒女有幾個能承傳你的家業,這個重要;你的學生當中有幾個人真正能傳你的道,這難!這個才是不容易的事情。

      什麼人能具備這個條件?發菩提心的人才行,也就是說那個心真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這樣講法諸位就很容易懂。真誠就是此地講的直心,清淨、平等、正覺就是這裡講的深心,慈悲就是這裡講的大悲心。人真的是存這個心,他有資格傳道,他有資格承傳佛法,所以直心增這才能解。解是行願之本,解就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行是放下。你要不能解、不能看破,你怎麼能放下?佛門的行,千言萬語,放下而已。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華嚴經》上說的。煩惱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在一般大乘名詞裡面稱為煩惱,妄想叫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些名詞在佛門一般經論裡面,大家都很熟悉,名相都很熟悉,這名相裡頭的意思能不能深解?咱不要說深解,就一般講解,或者講淺解,恐怕都不多,只是含糊籠統。所以不求深解那怎麼行?這個行就是你怎麼能落實在生活當中。

      佛法裡頭說起行門的綱領,為什麼叫人放下?你看這就是沒有解,如果有解,哪有這種疑惑?沒有疑惑。而實際上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佛常講,尤其是《金剛經》,分量不多,五千多字。在中國過去,無論是儒釋道,讀書人一生沒有不念過《金剛經》的,在從前都有。為什麼?它代表了佛教,可以這麼說法,行,能代表佛教。佛教講什麼?教你放下,《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是對這個真的理解,你還會執著嗎?你還會分別嗎?分別執著一放下,恭喜你,你就證得菩薩的果位,你雖然沒有超越十法界,你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你看這種殊勝的利益,不可思議!所有一切現象不是真的,六道不是真的,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也就是見思煩惱來的。有見思煩惱就有六道這個幻相,有塵沙煩惱,就是分別,就有四聖法界的現象,所以四聖法界也不是真的,《華嚴》裡面講的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十法界都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的,十法界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叫一真法界,你看真法界現前,也就是真的我找到了。真我不生不滅,真我是靈性,那個心與直心、深心、大悲心圓滿的相應。它是什麼心?用我們常常講的,它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念念都沒有離開,純淨純善。所以它是行願本。

      願,願度眾生,在佛法裡面通常用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的第一條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是大乘裡面的本願。度是協助、是幫助,十法界特別是六道裡面苦難眾生,你要幫助他,你要協助他。幫助他什麼?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我們自己得到諸佛菩薩的幫助,我們已經回頭,我們已經覺悟,這一覺悟就離苦。所以佛法教學總的目標,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教學目標。一切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你看看《論語》裡面第一句話,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說什麼?說那個樂,悅是快樂、喜悅,喜悅從哪裡來的?從學習來的,學而時習之。你把你所學的完全做到了,那個習就是現在講的落實,落實在心裡、落實在生活、落實在行為,快樂!你沒有白學,你所學的全用上了。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名聞利養的喜樂,不是五欲六塵的喜樂,這個喜樂是從自性裡頭往外面流,就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在佛法裡面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是學習。

      願,我們現在是兩個願,第一願正法久住,第二願度一切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行願裡頭就這一條,另外還有那三條呢?有那三條這一願才圓滿,沒有那三條這一願是假的,空願,你做不到。這就是說,你願度別人要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要想度別人,佛在經上常講「無有是處」,無有是處是沒這個道理,得先度自己。度自己怎麼個度法?第一個「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看你先要把煩惱斷掉,這在今天講的什麼?道德的教育、品德的教育,你要先成就。台灣教育部最近提倡的「有品教育」,就是佛法裡頭的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看看古時候儒釋道都把這個擺在第一,我們學習先學什麼?先學品德,然後再求學問,品德是根本。現在社會上也提倡以人為本,品德是什麼?是做人的教育,你不能不懂,你不懂,你不會做人。在佛法裡面講,不會做人,那這個問題很嚴重,不會做人,來生怎麼辦?來生到三惡道去了,來生人身就得不到,你說這個問題多大、多麼嚴重,先要學會做人。在佛法裡面以什麼為代表?十善業道。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上品十善,天道,欲界天;中品十善,不失人身,你來生還在人道,來生在人道,肯定比這一生日子要過得好、要殊勝;下品十善,修羅道,這就是講品德教育多重要。

      有了品德才可以修學技術、才能,所以底下接著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正式可以接受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科目非常之多,絕不是一所大學能夠相比的,你喜歡學哪個科目它統統有。我們將佛法介紹給人,通常都是歸納,有人問我,佛經裡講的是些什麼?我把它歸為五大類,介紹容易。這五大類一分開叫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五大類第一個是倫理,第二個是道德,第三是因果,第四是科學,第五是哲學。佛法不迷信,科學、哲學都講到最高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是非常適合科學的,為什麼?科學講證據、講實證,佛法重視實證。所以你看《華嚴經》四分,清涼分為四分,信解行證。信解是學校教育,釋迦牟尼佛在世,所有的學生跟他,主要是到此地,法門無量誓願學,得跟釋迦牟尼佛學。

      最後一條,那是自己證的,「佛道無上誓願成」。證有等級,證好比畢業了,有小學畢業、有中學畢業、有大學畢業、有研究所畢業,那哪裡會一樣?所以佛門裡面有學位的名稱。現在的學校裡面,你們知道最高的學位,博士,再下來有碩士、學士,它有學位的。佛門也有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是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最低的學位叫阿羅漢。諸位要知道,這個名詞術語是佛門學位的名稱,就是你證到哪一個階段。佛法證的標準就是放下,放下一切虛妄,把假的東西都捨掉,所以你要真幹才行,你不真幹你沒法子證得。果然你能夠對於這個世間,所謂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從什麼地方開始?我講得很多,講了幾十年,從放下我們跟一切人的對立開始,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身心和諧,從這開始。具體的,我也說得很清楚,我們於一切法裡面,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也就是說,對一切法的控制放下,對一切法的佔有放下。你在什麼地位?這你才真正入大乘之門,你上了學校,你在大乘法裡面是大乘法的小學一年級。佛法也是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你看十信是小學,十住是中學,十行好比是高中,十迴向好比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

      你明白這些道理,你就曉得,你才能在佛法修學裡頭,你能夠成就。所以對於一切法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這是入門。我們想想,我們今天有沒有放下?沒有放下,自己記住,還沒有入門,在門外。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絕對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哪有那麼容易?說明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學佛,為什麼沒進門?沒有肯放下,沒入門。入門就快了,入門真得三寶加持,像法慧菩薩在此地,進步就快速了,為什麼?你的道路很清楚,你的目標很清楚,你沒有疑惑,你沒有顧慮,菩提道上一往直前。如果你很幸運,你真的遇到淨土法門,能信、能願、能行,這是個快速道路,是個捷徑,你要碰到的時候,你這一生就可能拿到菩薩的果位,我們講的碩士學位。如果成績優秀,你這一生可能拿到博士學位,成佛了,一生成佛。有!《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一生拿到;《法華經》裡面龍女給我們做了個示範,龍女八歲她拿到了。

      在我們中國也有非常好的典範,唐朝時候有個惠能法師,二十四歲拿到的。他怎麼拿到的?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也放下了,這三樣東西放下,你就成佛了,你就明心見性。他為什麼要明心見性?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你統統受用到了。單講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剛才歸納的五大類,倫理的、道德的、因果的、科學的、哲學的,全部達到圓滿,沒學就圓滿了,為什麼?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惠能大師表演給我們的,我們相信了,能大師不認識字,能大師一生沒有進過一次講堂,他也沒有在禪堂去坐禪一天,更沒有像我們打佛七這樣念佛,統統沒有,這些形式全沒有。他在黃梅八個月是做義工,廚房裡頭舂米、破柴,做苦工,做了八個月,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他雖然是佛經根本沒有接觸過,你念給他聽,他沒有一樣不懂,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你向他請教,他沒有一樣不通的,全通了,這是什麼?這是智慧。道德,他做出來了,神通,他也展現出來了,他知道過去未來,他知道此界他方,這是說明見性的好處。他知道生從哪裡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一般人做不到。讀了《華嚴經》我們才明瞭,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想到哪裡去就能到那裡去,那是他見性的人生活的空間,遍法界虛空界。

      《華嚴經》往下講,愈講愈殊勝,這是真正大圓滿的境界,我們有機會遇到了,一生可以能夠成就。關鍵、問題就在自己肯不肯,自己要肯,沒有一個人做不到,佛法是平等的。要想起「我過去今生做了許許多多的罪業,恐怕不行」,罪業一懺除就沒有了、就消了,問題是你肯不肯懺悔。為什麼別人能懺悔,我不能懺悔?懺悔真正的意思,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因為他曉得我業障很重,教我懺悔。我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法,佛門的儀規什麼都不知道,連拜佛都不會拜。所以他老人家給我說,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也就告訴我,你不懂那些規矩沒關係,那是形式,最重要是心態,這是實質。什麼叫懺悔?實際上懺悔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不貳過」,這真懺悔。知道自己過失,從今以後再不犯同樣的過失,那叫真懺悔。我們中國儒家講不貳過,這是孔子讚歎顏回這個好學生,他有沒有過失?有,但是他改得很快、改得很徹底,這叫真懺悔。所以心裡一覺悟就明朗,過去所有一切這些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論、不善的行為全部都沒有了,這是真懺悔,從心地裡頭懺。首先不能有不善的念頭,標準從十善業道。

      《十善業道》是佛門第一個標準,它包含了全部的佛法。所以你看十善在大乘裡面一展開,八萬四千細行,在小乘裡面展開,三千威儀,歸納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佛法裡頭行門的根本,這個不能不重視。我們今天講《弟子規》,《弟子規》裡面講的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十善能不能把它包起來?能,離不開十善。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善惡因果講得非常詳細,十善能不能包?能。所以佛很了不起,十條就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心行統統包括在其中。所以這個解要深解,解得淺不行。愈講愈深,愈講愈廣,廣到沒有邊際,結果還不出十善。所以這一部經不長,分量很少,你可不能輕視,愈是重要的經典愈簡單,決定不麻煩。《華嚴經》在行願上,你看這麼大的經典,行願上,在行,文殊菩薩講的十波羅蜜,十條,在願,普賢菩薩也講了十願,那是《華嚴》行願的總綱領。你要能把十願、十行講清楚,那就是全部經文,還得加上祖師的註解,都是講這個。所以「解為行願本,故首而明之」,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學習也很難得,在這個之前,我們將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學過兩遍,那是解,非常重要的解,那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哲學與科學,裡面還有倫理、道德。前面的三條,一體、二用、三遍,從理上講是哲學,從事上講是科學;四德是倫理、是道德;後面五止六觀,那是修行的方法,五止是講放下,六觀是講看破,分量不多,《華嚴》的精髓盡在其中。從這個地方說,就是十住在解上圓滿了。

      我們再往下看,「十行深心增,故名為行,依於前解,以起行故」。解了以後得真幹才行,不幹不是假的嗎?解了之後,有沒有不幹的?有,我們看到太多了。我年輕的時候曾經跟章嘉大師請教過這個問題,我說老師,我是看到很多人懂得了,但是他沒做。老師怎麼回答我?老師搖搖頭笑到,他不解。以後我們想,想了很久,是有道理。而且老師有個比喻,他比喻說是,我在桌子上擺了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黃金,這一邊擺的是黃銅,一個鄉下人,也沒有見過金,也沒有見過銅,我說我這兩堆送一堆給你,你選哪個?他選黃銅,他不選黃金,不認識。如果真懂得的人,他一定取黃金,不要這個黃銅。這個比喻淺,我們能理解,這不識貨。今天把佛法擺在這邊,這一邊是現在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擺在這裡,你要哪一個?他要五欲六塵,他要名聞利養,他不要佛法。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能夠麻醉你一時,像吸毒打嗎啡一樣,佛法能叫你得到永恆的快樂,不識貨!有什麼法子?所以必須你先要識貨,然後你起行,那是受用,你真得受用。

      起行,行是深心增。深心是什麼?「樂修一切諸善行故」,喜歡,喜歡修善,修善一定斷惡,惡不斷,他怎麼能修善?普通一般講深心都講好善好德,沒講錯,跟這個地方講的樂修一切諸善行意思是相同的。可是對於一般初學的,在佛法沒有深入的,還是不能夠透徹理解。所以我在過去,在二十多年前,常常想這個問題,菩提心這個三心,怎樣講讓大家能夠容易了解?所以我就選擇《無量壽經》上這個修行綱領,「清淨平等覺」,我就取了這個,這是深心。深心增,這就是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了。諸位要知道,清淨心是戒,功夫得力,戒的功夫得力,你心清淨了。戒的功夫怎麼得力?你肯放下,心才清淨,你不肯放下,你心怎麼清淨?真放下,是在心上放下,事上放下不放下沒關係,那是什麼?功夫到家的人才行。功夫不到家,事上沒有放下,他還有牽掛,有牽掛,他心就不清淨。所以佛教導我們,先要從事上放下,然後你心才能清淨,也在事上不分別了,你的心才得平等。所以平等是屬於定,清淨是屬於戒,戒的功夫得力,定的功夫得力,哪有不開智慧的道理!覺就是開智慧,智慧就開了。

      所以我感激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沒有保留。你看我們見面,我第一句話就問他,我說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的好處,我也非常喜歡,我向大師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叫我很快契入境界?我這個問題提出,他老人家看著我,一句話不說,眼睛眨都不眨,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老人家指教。我們這樣看了半個多鐘點,他才說了一句話,有。我們聽到有,精神馬上就振奮起來。他又不說了,這一次大概停了有六、七分鐘,不像前面那麼長,停了六、七分鐘給我說,「看得破,放得下」。這種教學法現在沒有,古時候有,古聖先賢傳法就是這樣的。我提出問題,為什麼不立刻答覆我?我心浮氣躁,所以他看著我,等我整個心情定下來了,他才跟你講。講一個字有,這有,我們那個浮躁又動了。動了,他又不說了,必須等到你整個心情定下來,跟你講才管用,為什麼?你一生不會忘記。古人教學方法跟現在人不一樣,但是現在用這種方法去教學,學生都跑光了,學生不懂事。這高明,最高明的教學法,你沒有定力不行。

      我親近過這樣的善知識,我那個時候年輕,二十六歲,這個老人家非常喜歡我,大師那一年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他六十八歲過世的。在晚年,我能有機會親近三年,每一個星期見面一次,兩個小時,在台北市青田街,我記得八號。這是當年政府給他一棟住宅,是日本式的建築,一個別墅,外面還有一個小的庭院。到二、三十年之後,我才知道古人講的師承,原來師承就是這樣的。我跟方老師、跟章嘉大師,都有這個意思,沒有說出來。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說出來了,那兩位老師沒說出來,但是做到了。李老師怎麼說出來的?這個我在講席裡也說過幾次,大家聽聽也好,以後可能沒有了。我到台中去拜訪他,說明意思,想跟他學經教。那個時候有朱鏡宙老居士的介紹、懺雲法師的介紹,這兩個人都是李老師很尊敬的善知識。我拿了介紹信去見老師,老師見面之後,態度慈悲、安詳也很嚴肅,跟我約法三章,三個條件,你能夠同意,我可以收你做學生,你在台中求學;如果覺得不能接受,你可以另尋高明。

      第一個條件,你過去所學的,無論是跟方老師學的、跟章嘉大師學的,我都不承認,你到我這裡來,從頭學起,這是第一條,確實很嚴肅。第二條,從今天起,你所閱讀的文字,無論是經書、普通的書籍,沒有經過我同意不准看。還有一些大德們,出家、在家在各地方講經、講學,不准聽,這是第三條。一共就這三條,我聽了之後,真的很震撼,想了大概有五分鐘,我接受了,依教奉行。然後老師告訴我,我給你這三條有期限的,多長期限?五年,一定要遵守五年。所以你看過去所學的不承認,從頭學起,所以他教我東西,我決定不能說,過去方先生怎麼說的,章嘉大師怎麼教我的,那都不要提,不承認,老實聽教誨就對了。這個老師是真的給你負責任的,所有東西不能看,什麼人講東西不能聽,這一下就清淨了很多,三個月之後就見到效果。為什麼?妄念少了,智慧增長,真是佛法裡面講的煩惱輕、智慧長。可是你要真的執行,沒有得老師同意的東西不能看,老師給你同意、給你看的不多,那就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真聽話才行。那不聽話?不聽話的你就學不成功。有沒有不聽話的?不聽話有,很多。我那個時候以為老師收的學生個個都是這樣的條件,結果一打聽,沒有,專對我的。因為我學佛的時間不長,我到李老師那個地方去的時候,我學佛才五年,而且不複雜,我就跟兩個老師,跟方先生學哲學,跟章嘉大師學佛,很單純,所以老師還可以教。如果學多、學複雜了,不能教了,為什麼?先入為主,你的成見很深,老師要把你那個東西去掉很困難。對一般,點點頭,好吧,你到這邊來聽課,不會要求。

      所以這個是古時候的師承,我遇到了,不知道。到什麼時候知道的?一九九九年我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這也是我很尊重的一位老法師,他大我十歲,以前在善導寺做過方丈,他在善導寺講經,我常常去聽經,我們認識,所以這一次到了新加坡,他聽說我去了,他到機場迎接我。有一天他請我到他的道場跟大眾講開示,我就把我學習的經過告訴大家。我說大家現在難得,演培法師是一代的高僧,要好好親近他,就談到這些過去跟李老師約法三章的事情。我講完下來之後,在小客廳裡面喝茶,他就告訴我,他小時候,他很小出家,十幾歲的時候住觀宗寺,諦閑老和尚主持這個道場,也看重他,也給他這三條。我一聽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李老師的專利,是我不知道,是在中國代代相傳都是這樣的,得要老師看重你了,才跟你約法三章。才知道,以前不曉得,李老師也沒講過。所以我一直以為是他的這個條件,結果不是的,諦閑法師對演培法師也是這三個條件。可是演培法師沒遵守,偷偷的溜了,沒有讓老和尚知道,他跑掉了。跑到哪裡去?跑到閩南廈門,太虛老法師在那個地方辦一個佛學院,閩南佛學院,他去跟太虛法師去了。說出這麼一段故事。我聽了之後,我替他惋惜,如果他要不離開諦閑法師,那他的成就不得了。太虛大師搞的是新的學派,辦的學校完全是用現代的這種教學方式來教,就變成什麼?變成學術,就是佛學。而諦老傳的是學佛,學佛跟佛學不一樣,學佛是從心地上去領受,所以這個機緣多麼難得。演培法師也走了,也往生了,他專攻唯識,法相唯識。

      所以行,實在講就是把你所信的、你所解的,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不是別人的。我從釋迦牟尼佛那裡學到的,變成自己的,叫成就。佛法這些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佛法裡面講的這些規矩、倫理道德,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真得受用。佛法在哪裡?佛法在我心行上,我的身口意三業就是佛法,這叫學佛。而不是經教所講的與我身口意不相干,那就錯了,那你沒有學佛,你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要像佛,你真的把釋迦牟尼佛學到,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學佛。釋迦牟尼佛不容易。所以李老師,我跟他十年,五年滿了,我就向老師報告,我說老師,我守你這三個條件很有受用。他就笑起來了。我說我希望再延長五年。他說,好。所以我遵守他老人家這三條約法是十年,這佛法紮了根。確實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要把學習的東西與自己的身口意相應。

      所以這個裡頭解就非常重要,因為你解,你才真能做得到。譬如別人冤枉我、毀謗我、陷害我,我還是以善心去對待他,這個你要不把理貫通很難做到。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暴君,遇到這麼一個不講理的國王,把他凌遲處死,沒有一點怨恨。而且還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弟子,證阿羅漢的,憍陳如尊者,就是歌利王的後身。說話真算話,不打妄語,沒有怨恨,我成佛頭一個要度你,這個如果對於諸法實相不是真正通達明瞭,做不到。諸法實相是一回什麼事?你真正通達明瞭,宇宙萬有跟我自己是一體,一體還會有怨恨嗎?我想很多同學有這個經驗,我自己也有不少次,不小心牙齒咬了舌頭,舌頭咬破了,舌頭怎麼樣?是不是還要報復?是不是還有怨恨?沒有,為什麼?一體。你要知道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他用什麼方法來陷害我,你也會一笑了之,不會與他計較。所以解,解得深,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凡是出現這個東西是迷於法相,就世間講,不知道是一體。佛在經上,大乘經教裡常常講這個,也比喻比得好,他把我們法性比喻作大海,性海,那我們每個人是什麼?是大海裡面的一個水泡。迷了之後,以為水泡是自己;覺了的時候,知道整個大海是自己。這個水泡是什麼?我執。我執破了之後,原來大海是自己,大海裡面所有水泡,雖然還沒有破的,還是自己,它總有會破的一天,只是早晚不同。不管它破不破,反正它沒有離開大海,它還是大海水。這個比喻好,大乘教裡面佛常常用這個比喻來告訴我們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就錯了,起心動念是什麼?是根本無明,分別就更錯了,執著是嚴重的錯誤。雖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是什麼境界?叫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講諸佛如來,自己有分,自己也是諸佛如來。我自己不到那個境界,這境界怎麼會現前?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怎麼來的?分別來的,你有分別心就現四聖法界。六道輪迴從哪來?執著來的,你有執著,六道就現前。所以它不是真的,六道隨著你念頭在轉,你哪一天這個念頭斷掉了,我不再執著了,六道馬上沒有了,像你作夢一樣,一下醒過來了。夢中境界還記得,那叫什麼?習氣。其實醒過來的時候是一場夢。哪一天你連分別都放下,十法界還是一場夢,你超越十法界,你回歸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一切諸佛實報莊嚴土都是相同的,全是自性變現的,心現識變,不過那個情識裡頭還沒有分別執著。由此可知,我們只要放下執著,這叫功夫,身語意裡頭執著沒有了,找不到了,你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我人還在這個世間,我已經證得這個果位,這在佛學一個名詞叫有餘依涅槃,涅槃是你證得,證得你的身體還在世間,礙不礙事?不礙事,真的你生死自在了,你想什麼時候離開就什麼時候離開。你離開,知道自己到哪裡去,證阿羅漢果,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如果連習氣都斷了,那功夫高的,你就生緣覺法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佛求生淨土,那就是太殊勝了,來生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無比的殊勝。所以沒有看破你就不能放下,叫依解起行。

      再看十向,十迴向,「十向大悲增,故名為願,迴前解行,願諸眾生離苦得樂故」。你看看十迴向不為自己了,為自己的事情已經告一段落。自己,你看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得到了,大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為什麼?是性德,要知道菩提心全是性德。所以學佛沒有別的,學佛就是我們在沒有證得之前,一定是要與性德相應,雖沒有證得,我們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一點都沒有亂。在這個裡面你叫行菩薩道,你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世間人,不但人不能跟你相比,三界二十八層天也沒有辦法跟你相比,這都是真的,一點不假。所以慈悲心流露出來了,慈悲心是什麼?你有能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所以這叫願。你看看十住叫住處,住在大悲心上;十行,深心圓滿了;十迴向,大慈大悲露出來了。大慈大悲露出來,迴前解行,這迴向,前面的解、前面的行,解是十住修的,行是十行修的。那個修成,他起作用,成就大願,願諸眾生離苦得樂。這個迴向,用現代的話服務社會,幫助一切眾生,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幫助一切眾生的目的,底下這兩句好,願諸眾生,離苦得樂。這個諸眾生是指十法界,不是說的六道,包括十法界的眾生,為什麼?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雖然脫離六道,他沒有見性。雖沒有見性,他依舊用的是阿賴耶,但是阿賴耶純粹用善的那一面,不善的那一面他沒有。這個很難得,就是說他們都是佛菩薩的好學生,個個都是依教奉行,斷惡修善。不像六道,六道善惡混雜,是在那裡斷惡修善,惡斷得不乾淨,善也修得不圓滿,這是六道裡面的狀況。四聖法界,那個不善斷得很乾淨,善法修得很圓滿,他不一樣。

      所以這一次,我在此地治牙周病,也建議,因為現在災難很多,同修們應該認真學佛,多念佛,也提倡三時繫念法事,做護國息災法會,做了幾場。我也接受邀請,在法會裡面跟大家講幾句話,總是時間太短,講不清楚。主要的是說明這個法會有沒有效果、為什麼要做,說明這個道理。所以也特別抽一點時間,好像用了六個小時,我講了一個題目,「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人不能沒有福報,一定要修福,修福一定要懂得改過、懺悔,業障懺除了,福報就能現前。人有福,我們居住的地方就有福,所以福人居福地。為什麼?山河大地、樹木花草,它有變化,這個大家都知道,為什麼會有變化?它隨著人心在變化,人心善,沒有一樣不善;人心不善,它就變得不善,就這麼個道理。福地從哪裡來?福地從福人來的,人要是沒有福報,這個地有福,為什麼?過去在這個地方住的人他修福,所以它有福。那個人不在了,走了,現在這一批人來沒有福報,喜歡造作一切不善業,他住在這裡,他住上個二、三年,這個地方的福就沒有了。我們中國人俗話講風水,它的風水原來是好的,它變壞了,所以才發生一些災難,水災、旱災、地震、風災,這些東西就出現了。

      我們相信佛的話,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包括樹木花草、包括山河大地、包括自然現象,都是從心想生,我們心想善,沒有一樣不善;心想不善,那全就壞了。所以現在整個地球成了問題,所以很多人說地球病了,真的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什麼災難都出現了,什麼原因?要是概括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的人,現在人心都不善,這才是造成今天整個世界災難的第一個因素。怎麼知道不善?我們中國老祖宗說了兩句話,就把現在這個狀況的真正的因說破了,這老祖宗的智慧,真了不起。老祖宗怎麼說的?他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兩句話就把現在狀況全說了,而且還告訴你怎樣拯救。你看看現在全世界,各地方所宣揚的是什麼?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全都是暴力、色情、殺盜淫妄。哪個帶頭?邪淫帶頭,我們走在街上,看到這些廣告畫,都是在宣傳邪淫。邪淫是什麼?宣揚萬惡,這還得了嗎?這社會怎麼會不亂?怎麼會沒有災難?我們把真的原因找到,科學家沒找到。

      怎麼樣拯救?提倡孝道就行了,「百善孝為先」,只要把孝做到,人就有福報。這個孝具體從哪裡做到?《弟子規》上兩句話,「身有傷,貽親憂」,所以孝是什麼?首先要自己身心健康,那是孝順父母;「德有傷,貽親羞」,我們好好的讓自己的身心健康,讓自己有品有德,這真正孝順父母。你看看這不就對治了嗎?萬善之首是孝道,所以孝道能救這個社會,能救這個災難。所以修福,什麼是福?孝道就是福,那是萬福的核心,你要能找到你就懂得怎麼修福。唯有斷惡修福,惡就是邪淫,這個要斷;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佛教給我們的。你看「淨業三福」,頭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為什麼?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中國幾千年來長治久安,靠什麼?就靠這兩樣,孝親、尊師。所以幾千年來,維繫了中國的大一統,維繫了社會的安定和平,政治上的長治久安,就靠這個東西。所以在社會上要提倡孝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道沒有了,佛法一定會滅掉,佛法是依孝道而生存的。所以你看淨業三福第一句話「孝養父母」,你想想這個意思多深。我們今天要救我們的家庭,救自己、救家庭,你要講孝道。自己得救,你就能幫助你的親朋好友,幫助你的鄰里鄉黨,自度而後能度人,這個就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真正的落實。你今天不從這上下手的話,你怎麼能離苦?你怎麼能得樂?講什麼都是空的。我們中國古諺語有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教我們斷惡修善,老人教我們孝養父母、教我們奉事師長,你要不聽的話,你要隨順今天這個社會這種風氣,這是壞到透頂的這種風氣,怎麼得了?所以社會上人也都知道,這個風氣是邪的、是不正的、是歪的、是亂的,確實是有嚴重問題的。

      離苦得樂,我們現在知道了,用什麼樣的手段來推動、來落實?教學。古時候的佛教,寺院庵堂它是學校,每天講經教學,它是一種社會教育。裡面的內容,你看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它都講,而前三個科目是講得最多,普及教育。現在寺院庵堂不講了,所以佛教衰了;如果還要不講的話,我相信三十年之後佛教會滅了。這個話今天我在此地講,早幾年前我在日本講過,我也警告過日本人,佛門弟子,如果我們不能夠把佛教的經典弘揚出來,佛教沒有前途,這個大家要知道。我跟水谷幸正先生講,這是當代日本佛教的領袖,我們相處的關係也非常好,在一起無所不談。所以希望我們認知,希望年輕人真正覺悟、回頭,發心學習經教。就像當年我在台中,我還沒有發心,我只是想學佛,沒有發心,不敢發這個心要上台去講經。李老師鼓勵我,所以我講經是得他老人家的教誨,才走上這條路。原本只是自己修行,當個自了漢,自己就很滿足了。老師告訴我,不行。章嘉大師叫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弘法利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