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95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九五卷)  2006/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9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清涼大師《疏》,我們接著前面,看「別開義類」,它有「三事」,第一「願所依事」,第二「願所為境」。前面講到「願所為境」,我們今天接著看這段文。

      「二願所為境,其一一願,盡該法界一切有情,不同權小,談有藏無故,又願即行,成迴向故,一一皆成所行清淨善業行故,如云知家性空,則菩薩之心,必詣空矣」。這段開示是清涼大師所說的。「願所為境」是講這品經總有一百四十一願,每一願的境界都是遍法界虛空界。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知道,為什麼佛要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明白了。普賢行跟大乘菩薩行,差別在哪裡?在心量的不同。大乘菩薩還沒有這麼大的心量,普賢菩薩的心量,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起心動念都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為所緣的境界;這個心量等虛空法界,是自性的圓滿流露。這些地方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把心量拓開,真正能夠離一切苦,得一切樂;世出世間一切苦,都是心量太小,要把心量拓開。所以,它不同權教、小乘,「談有藏無」,總不能夠遍法界虛空界。

      下面又說,願就是行,行就是願,成迴向故。迴向,前面講過,迴向三處,一一願、一一行,成就迴向實際。實際就是自性,就是法性;換句話說,與法性圓滿的相應。法性是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知道,你就見性,你就成佛了。不能不知道,但是我們也很難明瞭。見性的菩薩他能夠了解,沒有見性的,我們只有個模糊的概念。但是它有個原則,我們要能體會到,那就是純淨純善,離一切相。離一切相,我們抓住一個綱領,離妄想分別執著就行了。這裡頭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這與自性相應。

      第二,迴向菩提,這個就比較好懂。我們的修學求什麼?求智慧,菩提是智慧,徹底的覺悟,求這個;決定不是求人天的富貴,不是求名聞利養,不是求人天福報,這要知道。為什麼?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一定要明瞭。佛教我們求真的,不求假的,真是永恆不變,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清淨心來。你看《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的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實相智慧就現前。

      實相智慧的起用,就是無所不知,換句話說,任何問題都沒有了。九法界眾生的問題,他要提出來,你都能一一的幫助他解決,這是智慧。我們自己所求,要用佛經上一句話來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的目標祈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裡頭有三個階梯,首先要求「正覺」,正覺從哪裡來?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多,而且不斷重複在講,慈悲到了極處!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一定要放下對世出世間法一切的執著。要曉得執著是見思煩惱!放下一切執著,正覺就現前。

      要知道,無上正等正覺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就是《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的本性本善。善是什麼?善裡頭有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無量相好。善,本善!一切眾生平等平等,毫無差別。我們的善到哪裡去了?我們的善被煩惱障礙住,所以它不能現前。第一個障礙,就是執著。你只要有執著,無論對哪一法、對什麼事,只要有執著,智慧就不能現前,正覺就不能現前;執著放下,正覺就現前。這不是圓滿智慧,是一部分,露出來了。

      功夫再向上提升,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也斷掉,不分別了,智慧又透出一層,叫「正等正覺」;最後把起心動念也放下,於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又把他修行證果的方法教給我們。方法沒有別的,放下而已!放下太重要了,放下是真正的功夫。佛是徹底放下,這我們要曉得,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一放下,無上正等正覺現前,圓滿的現前。這時候就像諸佛如來一樣,你會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迴向菩提,這是自利。

      第三,迴向眾生,這是利他。我們前天,內部同修談話的時候,我們也提到。人到這個世間來,為的是什麼?佛給我們的答覆,兩樁事情:一般人到這個世間來是酬業,人生酬業,酬是酬償,業是你過去造的業因。過去生中你造的善業,這一生當中你來享福,你到這裡來幹什麼的?來享福的。如果過去造的是惡業,不善業,那你到這人間來幹什麼?來受果報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這一生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你不再怨天,不再尤人。不怨天,不尤人,老老實實安分守己,這就對了。來消受業報!業有善惡,果有苦樂,這是一般人。

      另外一種,是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的,他是幹什麼?就是我們第三迴向講的,迴向眾生,迴向眾生不能說空話,要有實際行動。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感應道交。他來做什麼?他來教化眾生。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印度,都是做樣子給我們看。三十歲成道,什麼叫成道?三十歲那年他才徹底放下,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起心動念,徹底放下。真心、自性圓滿的現前,這個圓滿現前,就是顯示出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無量相好。

      智慧、才藝大概沒有什麼問題,為什麼?我們看了佛教這麼多經典,佛是真有智慧,真有才藝。相好是福報!好像釋迦牟尼佛一生,過的是托缽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現在人看到是苦不堪言,這哪有福報?那你仔細再觀察,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福報從相貌當中顯示出來。再細心觀察,當時這些國王大臣、龍天善神、九界眾生皈依受教,你說這是不是福報?是!你從這個地方細細看。

      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我們凡夫見不到,可是世尊偶爾也現一現,用他的神力顯現出來讓大家看看。有那麼一、二次,大家懷疑釋迦牟尼佛的報土,佛以腳趾按到地上,山河大地突然之間產生變化,就跟極樂世界一樣。佛、法身菩薩,實際上是住淨土,而我們凡夫住穢土。就像現在我們看電視,兩個不同的頻道,我們沒有辦法同時看兩個不同頻道;而佛與法身菩薩,頻道的界限全部突破,所以他住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具足無量無邊的法界,沒有障礙,這是《華嚴》末後講「不思議解脫境界」;換句話說,解脫境界是不思議的境界。真的,這個不思議是不起心不動念,就突破了,科學家講的空間維次,真有,不是沒有。

      佛法不講空間維次,講法界,講十法界,講無量無邊法界,佛家講的法界就跟科學家講的空間維次是一樁事情。佛知道,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空間維次!這不是真的。所以我們才曉得,空間維次是從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沒有!所以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把一真法界扭曲了,這個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多次的報告,扭曲了。正如同水反射的境界相同,佛在經上常常用水來比喻心,心水。心水清淨的時候,像湖水,小的湖,風平浪靜的時候,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外面的景色照得清清楚楚,美不勝收。可是水如果起了波浪,風吹,浪起來,這個湖照的湖光山色就支離破碎,愈是大浪愈模糊。

      由此可知,法身菩薩以上的,初住以上的,心永遠是平靜的,因為他在境界裡頭,他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頭四聖法界,像我們講的聲聞、緣覺、菩薩,他們還是起心動念,但是他們沒有分別執著,有起心動念。出了十法界,肯定不起心、不動念,如果起心動念,他就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是自己變現的,起心動念就有,不起心不動念就沒有。

      所以迴向眾生,眾生有感,佛一定要有應。這個裡面有個緣,緣很重要,所以佛法裡頭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樣子說來,佛的慈悲心好像不圓滿,為什麼?無緣他就不度。無緣還是度,說佛不度無緣眾生,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你要了解。這個眾生緣還不具足,佛幫不上忙,譬如他的執著還沒有放下,佛對他無可奈何。要不要教他?要,他只要有善根,善根就是說他能信、能解;能信,能解,佛一定教他。他什麼時候真的把執著斷掉,這是什麼?緣成熟了,阿羅漢的緣成熟,佛是一定幫助他證阿羅漢果,這叫度他,緣成熟了。你於一切法的執著沒有完全放下,佛沒有法子幫助你成阿羅漢果,這就叫不度無緣之人。如果這個眾生,不但他的執著放下,他分別也放下,這就是菩薩的緣成熟,佛一定要幫助他成菩薩。這個菩薩是權教菩薩,我們前面念的權小,小就是阿羅漢,權就是菩薩,權小菩薩。如果他是在一切法裡頭真正的不起心不動念了,這個人成佛的緣成熟,一定要幫助他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作佛去了。

      前面都講過,同學們要細心去體會,很難講。細心體會你才能夠逐漸的明瞭,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從初住起一直到究竟果位,總共是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的人統統對於一切境界都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那個境界是平等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既然平等,為什麼還要講四十二個階級?這個要懂得,真平等,但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是從無始無明習氣上說的,說這還有四十二個階級。不好懂!所以我上一次講這個問題,我用一個酒瓶做比喻。

      我們不說多,我們就用三個酒瓶來做比喻。這三個酒瓶,酒都倒光,確實沒有了,裡面擦得乾乾淨淨,聞一聞,還有味道。第一瓶,譬如我是前兩個星期把它倒掉的,瓶口打開,聞聞有味道。第二個瓶是前一個星期打開的,也擦得乾乾淨淨。第三個瓶是今天倒掉的,統統都沒有,乾乾淨淨。聞聞看,三個瓶都還有酒的味道,但是這三個瓶的酒味道有濃淡不一樣。今天剛剛倒掉的,氣味很濃;一個星期之前的,聞聞,比這個淡;兩個星期之前倒的,比這個更淡。你想想這個例子,你就體會到這四十二個階級,統統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可是味道濃淡不相同。佛把這個濃淡分成四十二個階級,這就叫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四十二個階級,你在形相上看你決定看不出來,完全一樣。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斷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有先後!到什麼時候,好像酒瓶一樣,聞聞完全沒有味道?可能要二、三個月,又用不著力,讓它自自然然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無始無明習氣完全沒有,需要多長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佛家講成道要三大阿僧祇劫,是說這樁事情,不是說我們一般修行。是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天開始,也就是我剛才講的,對於一切法起心動念斷了,不再起心動念,從這天開始;就像瓶酒倒光,擦乾淨,從這時候開始。什麼時候它的氣味完全沒有?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三大阿僧祇劫是自然的,一點功力都用不上,在大乘教裡面講「無功用道」。你要是想用一點力,你不又動心了,又起心動念了?所以叫無功用道,自自然然。

      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他做什麼?實在講,迴向!他所做的都是給眾生做榜樣,身語意三業教化!在佛經裡面不是講三業教化,講三輪教化,因為他們已經不造業;輪就是法輪的輪,三輪,身語意,永遠不會中斷。哪個地方眾生有緣,有緣就是對他有信心,他就要去幫助那個人。所以從前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常常教導我們,要與眾生結法緣。他說你要不結法緣,將來成佛的時候眾生不相信你,你就沒法子度眾生。有的佛緣結得廣,度眾生多,教的多;有些佛,法緣就沒有那麼殊勝,度眾生就少。你看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法緣就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的法緣比彌勒菩薩殊勝。

      由此我們知道,諸佛如來裡頭,跟一切眾生結法緣最殊勝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緣,圓圓滿滿結到遍法界虛空界,可以說一個眾生都不漏。普賢菩薩在此地就是這樣教我們,我們一定要於一切眾生處起善心,這個重要。不能有嫌棄,不能有我不喜歡,我討厭,這不可以,這個念頭跟眾生就沒緣。所以大乘教常講結歡喜緣,歡喜裡面沒有貪瞋痴,這個歡喜叫法喜。有貪瞋痴、有情在裡面,那就錯了。這個緣就會變成六道,生生死死在一起做眷屬,這個很麻煩,這真是會拖很多劫數,糾纏不清,很麻煩。

      所以佛教給我們要以智慧,把情變成智;離妄想分別執著,情就轉變成智。情跟智是一個體,兩種作用,一體的二面。我們做凡夫的,真的把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變成感情,感情就是煩惱。修行證果的人,把煩惱又轉變成智慧,把感情、煩惱轉變成智慧,轉識成智!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聽到佛經裡面這段開示,想到當時我們自己認為是知識分子,好像挺有面子,值得驕傲。聽了這段開示之後,才恍然大悟,知識是錯了,我們把知變成識,這就是凡夫。應該怎麼樣?翻過來,轉識成智,那就是法身菩薩。

      所以迴向,第三個是迴向眾生。要發心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所以我說這是第二種人,乘願再來第二種人。第二種人用現在的話來說,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菩薩!就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眾生服務。為眾生的範圍大,為人民的範圍小。為人民,十法界裡頭只有人法界,其他都沾不到;為眾生,十法界統統都包括,你說這個多大,多不可思議。

      接著講,「一一皆成所行清淨善業行故」,清淨的善業。清淨兩個字很重要,清淨是離相;善業就是有益於一切眾生,有益於一切眾生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是有益於一切眾生。有益就是不著相,就是剛才講的,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清淨。起心動念就不清淨,分別執著那就更糟糕。

      底下引用下面經文來說,「如云知家性空,則菩薩之心,必詣空矣」。「知家性空」是我們偈頌裡頭第一首。菩薩知家性空,他對這個家還有沒有執著?還有沒有分別?還會不會起心動念?全沒有了。那這個家還要不要?家要,家一定會做得比任何一家都圓滿,真正做出家和萬事興。為什麼?給一切眾生做榜樣、做模範。不是說知家性空就不要了,不要你就著到空,為什麼?空有你還有障礙。沒有障礙,你才真正能幫助人,利益人。

      所以在中國,中國古聖先賢,我們學佛之後,從理上來說,中國古聖先賢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像文武周公、堯舜禹湯、孔孟老莊,是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我跟李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李老師說從理上講得通,但在事上沒有證據。對,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這我們要明白。那是不是?很可能都是的。在中國這些根機確實不如印度,印度人比中國覺悟的程度高,中國人還不到那個程度。所以在中國,特別講求的是倫理道德。這些大聖人以倫理道德來教化眾生,讓一切眾生過現前真正幸福美滿,安和利樂的生活。就是菩薩道!然後再慢慢的培養他的根性,幫助他向上提升。慈悲心在這裡表現出來,在這個地方看出來。釋迦牟尼佛尤其表現得好,大小乘經論裡頭,你看他教人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淨業三福頭兩句就是的。

      你再仔細去看看戒律,每一條戒律的境界都不可思議。戒律是一樣,譬如五戒、十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每個人境界不相同。修普賢行的人,三皈、五戒、十善的境界,都是遍法界虛空界;普賢菩薩修的,沒有離開。到等覺菩薩,還是修這個,境界不一樣,太深了,太廣了,廣我們能理解,深不能理解,無法想像。我們在前面讀過,《華嚴》說得好,世界有微塵,微塵集聚才成世界。微塵裡面有世界,誰能夠進去?普賢菩薩。世界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說明什麼?大小不二,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大小,所以叫一真。有大小,大小就二法,大小就對立,沒有對立。

      惠能大師明瞭,他得法的時候二十四歲,他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對立的。所以他到廣州,這是在獵人隊裡住了十五年,想想弘法的緣該成熟了,離開獵人隊到廣州,就是現在的光孝寺。正好遇到印宗法師講經,他去聽,雜在聽眾裡頭。聽眾當中有兩個人起了爭論,因為講堂外面,就是大殿外面掛著有幡,風吹著幡,在吹動幡,幡在搖動。有個人說幡動,那個人說不是幡動,是風動,兩個人在爭,彼此不相讓。他在當中插了一句話,他說,「仁者」,仁者是對人的尊稱,很客氣、很謙虛,「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說出來之後,讓大家都感覺到驚訝。印宗經講完之後來看他,然後才暴露身分,知道是第六代祖。

      心動,只要心不動,萬法就不動,所以真的是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菩薩真正覺悟之後,他心如如,但是他不礙你的動;動靜不二,我們動,佛菩薩不動。我們動能夠符合有規律,這是善的;脫離了規律,那就有罪過,就有災難。順著法性,美好的;違逆法性,那就是所謂天災人禍,違逆了法性,違背大自然的規律,這是錯誤的。所以,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幫助脫序的這些人,如何教導他回來,一定要依照自然的規則,不要再脫序。人有人之道,天有天之道,畜生有畜生之道,所以十法界叫十道,鬼有鬼之道,地獄有地獄道。有正道,你才能有出頭的日子,你要是走到邪道,就麻煩了,你就愈迷愈深,愈做愈錯。

      所以,十法界是自己心想生的,一切苦樂是自己善惡業所感召的。至於佛菩薩,清楚明瞭,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菩薩示現在家,示現作人,示現在家,示現從事於種種事業,都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做最好的模範,是這麼一個意思,我們要懂得。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清涼大師的開示。下面是第三,「三願所為境成利益中,由願於他成種種德,自獲如前所說功德」。「如前所說功德」就是前面經文所講的,「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殊勝微妙功德,全是從自利利他行當中獲得的。自利利他意思很深,利他確實是種種功德。自利是什麼?實在講,自利就是在利他行中成就自己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自利。自利是離相!離相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你就錯了,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成就眾生,即一切法,自利是離一切相,就是做無量無邊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自己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是自利,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懂。

      法身菩薩,從初住到等覺,不就是因為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習氣逐漸消除了!如果他還有起心動念,他這無始無明習氣怎麼能消得掉?三大阿僧祇劫,不起心不動念。成佛之後,不要說成佛之後,就是證得圓教初住以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永遠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出不了十法界,永遠不會起心動念。這個理事我們都很清楚、很明瞭,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不可以修普賢行?可以。清涼大師在《華嚴經》開頭就給我們說出,《華嚴》十種當機,最後一種是凡夫。什麼樣的凡夫可以修普賢行(今天我們念的淨行品)?大心凡夫。什麼叫大心?這是大乘教裡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法界」。再講得明白一點,沒有自私自利的心,沒有損人利己的心,這個人就可以學普賢菩薩,就可以修普賢行。他對於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平等的尊重,平等的愛敬,平等的慈悲,平等的利益,所以成就種種德,這是真的。

      成就種種德,他有沒有一個成就種種德的念頭?給諸位說,沒有,決定沒有。如果還有真的像經上講的「成就一切勝妙功德」,他什麼功德也沒有。為什麼?他著相了,他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他有什麼功德?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他所成就的是福德。福德跟功德要辨別清楚,福德只能在六道裡頭的三善道受報,你種了許多福德的話,你來享福,這個要知道。

      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做出樣子給我們看。四十九年,天天教學,天天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疑難雜症,解答問題。我們昨天星期五,因為這棟大樓水管出了問題,所以我們不能上課,停了一天,今天中午才修好,請大家原諒。釋迦牟尼佛為大家解決問題,隨時都有從四面八方來的人,疑難雜症,請他老人家幫助,從來沒有拒絕的。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出佛的身體好,體力強壯,不疲不厭,他不會疲倦,他也不會厭煩。做給我們看,這就是成種種德。他有沒有成種種德的想?沒有。

      我們確實能體會到,那些佛菩薩住世,無論多少年,無論是用什麼方式教化眾生,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我們要問,他既然不起心不動念,他的法從哪裡說出來的?沒有起心,沒有動念,自性流露!這麼出來的,他不需要準備。現在我們凡人講經、上課都要做準備,他沒有,沒有準備,全是自性流露。你要看到他,真的一天到晚都在定中,沒有人問他的時候,佛是一句話不說;佛心清淨,言語很少,這都是教育,都是教導。所以,「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言語少,不多話!你不問他,他沒有話好說;你問他,他給你解答,解答完之後,又回到定中。即使解答的時候,也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才叫勝妙功德。如果不度眾生,不幫助別人,「勝妙」兩個字,他只有妙,沒有勝;說老實話,如果沒有勝,妙也沒有了。因為自他是一體,是分不開的,有勝才有妙,有妙才有勝,勝妙是一體的二面,這個意思要能體會。

      下面說,「然有二義,一通,二別,通則隨一一願,成上諸德,斯為正意」。一百四十一願,展開來就是佛菩薩無量的行願,諸位常常聽到佛經裡面講法門無量,行願亦無量!這個一百四十一是把它歸納起來的,為了教學說話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一百四十一。為什麼是一百四十一?前面都說過,表法的意思!所以任何一願都成就圓滿的勝妙功德,為什麼?真心是圓滿的,自性是圓滿的。

      就像我們在前面所讀到的,微塵裡頭有世界,一一微塵皆有世界,不是說某個微塵特殊,那裡頭有世界,其他的微塵裡頭沒有,不是的。一一微塵,沒有一個是例外的。那世界多少?無法計算。又何況微塵裡面的世界,那個世界裡又有無量的微塵,每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佛家講深,廣容易知,深難知,很不容易理解,重重無盡。就是微塵裡面的世界我們也不可思議,無法想像。像《華嚴》前面所講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頭所說,一一微塵圓滿具足!沒有缺少一分一毫,圓滿具足。而世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沒有底!所以深廣難知。

      諸佛菩薩如是,特別是法身菩薩。九法界眾生,有沒有這個境界?肯定有。差別在哪裡?差別在我們不知道,有而不知道;他們有,知道得很清楚,這不就是覺迷的事情嗎?他們覺,我們迷,只有覺迷的差別,除此以外沒有差別。什麼是一真法界?什麼是華藏、是極樂?此地就是!而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變成這個樣子。妄想分別執著有這麼大的能力?有,看到江本勝博士水實驗的報告,恍然大悟!原來我們起心動念有這樣大的作用。你看起個善念,水的結晶多美;起個惡念,馬上就變得很醜陋。

      所以外面的境界,山河大地,有沒有靈氣?風水好,這邊有靈氣。什麼靈氣?那個地方有心善的人、心正的人,他住在那個地方就變成靈氣,變成最美好的。如果這個地方住的是個很惡的人、很凶的人、好殺的人,人家走到那個地區,就會說這裡頭有殺氣,殺氣好重!心地稍微清淨一點的,他就有這個感觸。中國人講氣,外國人講磁場,這個地方磁場很溫和、很柔和,很美好;那個地方的磁場叫人感覺到不舒服。中外都一樣。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好好培養自己的善心善意,善心就是愛心,善意就是感恩。

      下面「別顯」,別顯裡面舉的例子就多,好像舉了十一個,十一段。第一個,「如願於他得堅固身,心無所屈,則自必成十種三業離過成德之德也」。這個經文非常之好。你看「如願於他」,希望別人,希望別人得堅固身,堅固身就是金剛不壞身,我們今天講健康長壽。自己一定成就十種三業離過,就是智首菩薩所問的第一段,第一段經文所說的。他向文殊菩薩請教,「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云何得不害身語意」,一直到最後第十句,「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這個十句。前面我們也詳細做了報告,這十句是自性的大圓滿。圓初住就具備,但是到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他放的光就圓滿了。初住菩薩雖然證得,還有習氣在,這個習氣是無明的習氣,要慢慢讓它自己消退。此地用不得力,完全是自然的消退。

      所以從證得法身之後,就兩樁事情,這以後就兩樁事情。一樁事情是上求佛道。並沒有求的心,肯定是到十方供養諸佛,聽諸佛如來講經說法。這是什麼?這是給一切眾生做影響眾。讓我們看看這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人,尚且在法師座下聽經聞法。讓一切初學的眾生感到,你看他都在聽,我們更要認真努力,有這個意思。所以起帶頭的作用,這是勝妙功德。

      第二,為一切有緣眾生服務。眾生有感,自自然然就有應,不會有起心動念。千萬不要以為「眾生有感,我趕快去應」,我們凡夫都是起心動念,他沒有,自然的。沒有起心動念,怎麼會有感應?江本勝的水實驗,做了科學的報告。我們起心動念,水有感應,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自然就有感應。物質尚且如此(這是礦物),佛菩薩哪有做不到的?道理要懂!而且我們要學。聽到要學這個,大家一定就會想到什麼?參禪的,入定。沒錯,念佛人,念佛就是禪,念佛就是定。你現在沒有禪,也沒有定,問題是什麼?你不會念。世尊在《大集經》上說的,這不是普通人講的,「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不是佛說,誰能相信?佛說了我們才相信,無上深妙禪。

      由此可知,我們天天念佛,不會念。會念,怎麼念法?把我們的執著念掉。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才有執著的念頭自己曉得了,曉得就是覺。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一定會起的,凡夫!不起念,不就成佛了!凡夫跟佛的差別就在此地。佛是在一切境緣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當然沒有,這個要知道。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境界就起心動念,這個要知道。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不接觸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不接觸了,睡著了;意根還接觸,所以你晚上會作夢,作夢是意根在起作用。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有中斷的時候,睡眠就中斷,意根不中斷,很麻煩!

      所以,從意根也能夠勘驗自己的功夫。譬如我們沒有學佛之前,幾乎天天作惡夢。因為我們生在抗戰期間,逃難,也常常夢到日本人在後頭追趕,嚇得到處亂跑,嚇了一身冷汗,驚醒起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思也有夢。學佛之後,大概前面十年,還有這些惡夢;十年之後,惡夢少了,一年偶然有個一、二次,少了;三十年、四十年,沒有了,還是有夢,但是沒有惡夢,偶爾也夢到佛菩薩。從這裡轉變,看自己功夫有沒有進步?可是如果說夢到佛事,夢到佛菩薩,夢到佛的境界,不要生歡喜心。一定要記住《金剛經》上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理會就好,不要在裡面分別執著。

      連作個夢都要分別執著,你說這個多麻煩!許多同修都有這種情形,來問我,昨天作個夢,前幾天作個夢,夢到怎樣怎樣,來告訴我。放下!一切都要放下。惡夢不要驚慌,不要害怕,夢到佛菩薩也不要歡喜,總而言之一句話,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保持自己如如不動。佛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的,教須菩提就是教我們大家,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你看佛說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要著相,內不要動心,這叫禪!我們念佛是修禪,才起心動念我們就覺悟,覺悟之後「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念頭壓下去。轉變了,不管是善念、是惡念,統統轉到阿彌陀佛,這就叫覺。

      你看看這個覺比禪宗的方法容易。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是念念覺,「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把所有一切的念頭,善念、惡念統統都伏住,都把它蓋覆住,就這一句佛號。所以,以一句佛號對治所有一切的念頭,諸位想想看,這不是禪是什麼?所以佛講,這是無上深妙禪。

      我們願意別人得堅固身,身心健康長壽。會勸別人,當然自己就有成就,自己成就,像前面所講的十種三業離過。身語意三業沒有絲毫的過失,這才真正成就勝妙功德。

      第二,「願於他具足成滿一切善法,則自成就堪傳法器」。別顯我們這一看,對前面的十問,你看念念迴向成德,念念不捨眾生!這是我們要學的,願他(他是一切眾生)具足成就圓滿(成滿是成就圓滿)一切善法。怎麼落實?給諸位同學說,《弟子規》落實了,《十善業道》落實了。《十善業道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是講十法界。這是什麼法?佛說「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又說「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才能具足成就圓滿!真正具足成就圓滿一切善法的(就是十善業道)是誰?如來;菩薩、聲聞具足成就,不敢講圓滿。這個東西要真幹!要名實相副。

      所以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把《弟子規》做到,你要去真做,你才曉得它的善,才曉得它的德。先學弟子規,再學十善業,沒有弟子規,十善業道不能成就。弟子規是根本的根本,十善業一定是以弟子規為基礎,才能夠建立,然後從十善業上,才能建立戒律、威儀。淨業三福裡面講,「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所有的戒律、威儀都是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沒有十善業是決定做不到的。十善業是以弟子規為基礎,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做。再往上面去,普賢行,我們要想修普賢行,要想修「淨行品」,你沒有這個基礎怎麼行?沒有這個基礎,這一百四十一願,我們念了之後也是做不到,無法落實。何況他願願都是以遍虛空遍法界為境界,我們怎麼能做到?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的心量就變得很小,心量沒法子拓開。

      經上說得好,具足成滿一切善法,自己才「堪傳法器」,你看成就眾生就是成就自己。堪傳法器這四個字說得重!什麼意思?諸佛的傳人!這不是哪一個祖師傳法給你的,不是一個法卷,或是個證明,不是。你傳諸佛之法,你要是不能夠具足一切善法,你怎麼能傳法?這是我常常講的,勉勵我們同參道友,為什麼古今中外的聖人,他們的教誨能夠感化那麼多人,影響千百年不衰。而我們所講的那些,沒有人相信,什麼原因?別人他做到了,而後說到,聽眾哪有不相信的道理?這就是說,他自己已經成就一切善法,他講了人相信;我們沒有成就,講出來沒人相信。

      你把弟子規都做到了,你講《弟子規》沒有一個人不相信。你把十善業做到了,你講《十善業道經》,沒有人不相信,就這麼個道理!《十善業道》我沒有做到,我講這個經,誰相信?沒有人相信。所以古德勉勵人,先行其言,這是聖人,先做到了再說,是聖人;說到之後,決定能做得到,我常講這是賢人;說到做不到,騙人!騙人,人家怎麼會接受?怎麼會相信?所以「堪傳法器」這句話很重,這是你有條件、有資格承傳諸佛如來的大法。

      「三願於他深入經藏」,這是我們三皈依裡面第二句,「自皈依佛,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願他深入經藏,「則自成眾慧」,你自己一定能成就無量智慧。為什麼?常常念著幫助別人深入經藏,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就是智慧。幫助別人深入經藏,方法很多,成就智慧淺深不同。介紹別人學佛是這個意思,願他深入經藏;介紹別人讀這些佛經、善書,也是這個意思,印送經論、善書。

      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自己的生活很辛苦、很艱難,老師教我學布施。在沒有接受老師的時候,我很吝嗇,為什麼?生活太苦,賺錢實在不容易,而且又很少,連自己生活都勉強維持,哪有多餘的去布施?老師教導之後,我們才明白。為什麼貧窮?過去生中吝嗇,不肯布施,所以這一生得貧窮果報。怎麼挽救?怎麼改善?學布施!財施是因,財富是果;法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所以我就曉得,應當要改造自己的命運,要很認真努力。那時候在台灣,有人發起印經,大家來湊錢印一本經書。那個分量也不大,我們沒有錢的人出一塊、二塊,盡心盡力。人家放生,好事情,我們也出個一塊、二塊。反正是道場裡遇到好事情,我們總是隨喜功德,歡歡喜喜。自己生活更節儉,省吃儉用,來多做一點布施供養。還真有效,財愈施愈多!

      初學佛的時候,我那時候一年做這些好事,就是隨喜功德做這些好事,大概只有一、二百塊錢,台灣錢,合美金不到五塊錢,一年能做的。一生幹這個事情,往後供養就愈來愈多,愈多就愈施,自己不要留錢。錢是個通貨,要流通,愈流愈多。老師給我說的話,我認真去做,果報完全如他所說;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我都得到。我跟同學說我並沒有求,我什麼都沒求,自自然然的。一生都保持這個原則,有錢,錢多多做;錢少,少做;沒錢,不做。當然最好是不做,自己沒有事情,這個多快樂!可是許多同修送來這些錢,不替他做好事,錯了。他送來的時候我們替他做,給他迴向,成就他們的福德、功德。他要離相,就是功德;他要不離相,就是福德,要真幹。功德、福德在事相上沒有差別,在念頭上有差別;一個是離相,一個是著相,離相就妙,妙是功德。所以自己成就眾慧,這是智慧圓滿。

      佛法無比的殊勝,這我一生當中體驗了,愈學愈歡喜,愈學愈殊勝,確實法喜充滿。法喜就像湧泉一樣,永無止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