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98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九八卷)  2006/1/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98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接著看清涼大師註解,「別顯」第三段最後一節的開示,我們把文念一遍。

      「以斯十一,配上答中總別十一段,文並可知,通別交絡,應成四句,謂一切願成一德,一切願成一切德等,以因願一多相即,故成德亦一多鎔融」,我們看這一段。前面別顯裡面十一段,我們讀過了,知道怎樣學習。這個地方總結是說這十一段,配上面文殊菩薩答覆智首菩薩,這十一段跟經文配合起來很清楚。最重要的一句,還是文殊答覆的第一句,「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這一句我們要牢牢的記住。學佛關鍵就是在你會不會用心,什麼叫善用其心?這十一句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別顯裡面十句,加總顯的這一句,總共十一句。

      菩薩慈悲,唯恐我們沒有辦法落實善用其心,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怎樣用心。心是大菩提心,我們現在為了方便起見,把大菩提心說成五句,而不是三句。經論裡面都是講三句,通常講三心,佛門裡頭常說「三心圓發」,就是這個意思,圓是圓滿,這個三心圓滿的發出來。那是什麼人?那是初住菩薩,發心住。三心真的是圓滿發出來,不但不在六道,不在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到極樂世界去了。念佛求生淨土的同學要知道,為什麼?關係你將來能不能往生。

      《無量壽經》上明白的教導我們,你看「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裡面講得多清楚。不論是上輩、中輩、下輩,乃至於一心三輩,修學其他大乘的,往生的條件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只懂得一向專念,你沒有發菩提心,將來到臨命終時不能往生,你可不能怪佛菩薩,你可不能怪經典,人家講得清楚。八個字你只受持了四個字,「發菩提心」沒有,這不行!什麼是菩提心,就不能不清楚。《觀無量壽佛經》上跟我們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經論合起來看就很清楚。

      我們還是怕初學的同學,不能夠明確了解菩提心的含義,所以我們不得已才說五種心。至誠心、直心,我們把它說為真誠心。深心不好懂,深心是自利,就是說你用什麼心對待自己,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對待自己就是深心,我們講三個,大家好懂。這個三心不是隨便說出來的,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你說多重要,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對待自己要知道清淨心,清淨心是決定不染污。你想,你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你的心不清淨,你還有名聞利養,還有五欲六塵,還有貪瞋痴慢,統統不清淨了。所以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統統要放下,我們才能得清淨心,這是對自己。

      平等心,平等心決定沒有傲慢,對待一切眾生就像對待佛一樣,大經上常講「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我們怎樣禮敬諸佛,就要怎樣禮敬眾生,怎麼可以怠慢?普賢菩薩,這是最上乘法。覺,我加了一個字,正覺,覺而不迷,這是對自己。現在說是好說,落實很困難。如何落實?讀誦大乘,如果有機會聽經那更好,經不能不聽,經不能不讀;你要不聽經、不讀經,你就跟佛脫離了。脫離一天,你就被社會,這是個大染缸,你就被它污染一天,兩天不聽經,你就被染污兩天。染污嚴重,裡面煩惱習氣很重,外面全是污染,這個不可以不知道。

      防止污染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讀誦大乘,我天天跟佛菩薩接近。現在這個社會染污,最嚴重的染污是電視、電影。現在的音樂、舞蹈,你去想想看,哪一樣不是染污?連商業廣告,我們出去街頭上走一走,你看到這些東西,你能不受染污嗎?不受染污的人那就是聖人,聖人是明白人;你還會受染污,你是糊塗人。明白人就是覺,他不染污,他不接觸,他天天跟聖賢接觸,跟經典接觸就是跟聖賢接觸。讀世出世間聖賢書,這是樂在其中,對自己,善用其心對自己。善用其心對別人,總的來說就是慈悲,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看到人有苦,幫助他,拔苦是悲心,幫助人得樂是慈心。所以慈悲兩個字的意思,救苦,幫助他得樂,離苦得樂。幫助他離苦,悲心;幫助他得樂,慈心。要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是真慈悲。

      脫離究竟苦,六道苦、三途苦,你如何能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幫助眾生圓成佛道,那就是得究竟樂。這些事情從哪裡做起?一定從本身做起。我們偈頌還沒讀到,讀的前面智首菩薩跟文殊菩薩的問答。這段文也相當長,我們也講得很詳細,很認真的在學習。菩薩慈悲,問答裡頭統統都是教給我們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所以佛法的修持不在外面,在自己,自度而後才能度他,自己未度要想度人,無有是處,這話是佛說的;要度眾生,先度自己。

      我們希望一切眾生得清淨心,自己先得清淨心,自己先不受染污;我們要想幫助眾生得平等心,我們自己先要把貪瞋痴慢斷掉。斷不掉,先要把它伏住,就是說貪瞋痴慢要降溫、要減輕。一年比一年輕,那就是我們功夫有進步,就是好事。不可以說學了多少年,貪瞋痴慢一成沒變,還是老樣子,一點進步都沒有。如果貪瞋痴慢是逐年在增長,那你什麼都沒學到,在佛法講,你年年退步,你怎麼會有成就?

      佛法今天難,就難在你放不下,你放下就不難。可是願不願意放下,這個問題就是覺跟迷,迷的人不肯放下,覺的人才放下。所以覺是看破,看破自然就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一層一層看破,一層一層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五十二個階級,這才能成就。學佛,淨宗同學都知道,最方便的、最穩當的、也最快速的、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求生淨土最重要的開示,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這樣講,《觀經》淨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讀誦大乘」,這當中還有一句「深信因果」,「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後面是「為人演說」。演是什麼?表演,我自己修行這個樣子表演給大家看,這是演。人家看了之後,向你請教,你再給他說,他就明白了,他也想效法,也想向你學。你自己沒有成就,人家不會問你,不可能跟你學;你自己要有成就,要把你修學的成績拿出來,這個前面講得很多,後頭還會講到。

      總結裡面,「一切願成一德,一切願成一切德」,這是《華嚴》裡常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切願成一德,一願成一切德,這才是清涼大師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多相即」,他後面講的,「以因願一多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是一願裡面含一切願,一切願裡面含一願。所以成德也是一多,一德裡面具足一切德,一切德裡頭具有一德,「一多鎔融」,這是事實真相。

      一多鎔融的境界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想像,也說不出來,真的叫不可思議。《華嚴》跟我們透了一點訊息,我們在前面讀過,跟現代高科技來對看,覺得是有道理,科學家也是這麼說。大宇宙跟小宇宙無二無別,大小不二。小,我們在此地用一;大,我們在此地說多,多是大,一是小,一多相即,沒有大小。佛家講小,小到一微塵,微塵是物質裡頭最小的,沒有比這個更小了,佛家名詞叫「極微之微」。這一粒微塵裡面有世界,我們講遍法界虛空界,都在這一微塵裡頭。微塵沒放大,虛空法界沒有縮小,它裡面居然有世界,有法界;而且這個法界跟外面法界沒有兩樣,這妙不可言!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到。

      前面我們讀過,誰能夠到這個法界裡面去參觀?普賢菩薩,他可以進去。所以我講經的時候提醒大家,微塵裡面的法界,那個法界裡頭有沒有微塵?當然有微塵。那個裡頭的微塵裡頭有沒有法界?當然有法界。微塵裡頭有法界,法界裡頭有微塵,重重無盡。佛法常常講「深廣」,廣我們好懂,深不好懂,這是深!這個深沒有底,廣沒有邊,這是什麼?性德,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

      為什麼能夠現這個境界?境界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怎麼會顯境界?那我要問你,你有沒有做過夢?很多人會點頭,「是,我是做過夢」。你夢裡的境界是不是虛妄的?那你為什麼會常常作夢?你有沒有去研究研究,為什麼會作夢?夢從哪裡來的?醒了之後,夢到哪裡去了?你把這樁事情參透了,我們現實的現相,你也就參透了。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句話是說什麼?說那是幻相,不是真實。既然是幻相,你又何必認真?認真就是執著,你又何必執著?你又何必去分別?你又何必在現相裡頭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就迷了,覺就沒有了。

      佛法教人修行,沒有別的,說穿了就一句話。教我們在日用平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只要在這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就是究竟圓滿佛,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我們跟他不一樣的,就是在境界裡頭會起心動念,會分別執著。佛說了,你還會起心動念,你沒有分別執著,你是菩薩,菩薩沒有分別執著;你沒有執著,你還有分別,你是阿羅漢。諸位曉得,阿羅漢超越六道,菩薩超越十法界,差別就在這裡。

      我們今天成不了阿羅漢,那就是什麼?不肯放下執著,不知道放下執著是多麼自在,放下分別更自在,放下妄想,就是不再起心動念,那得大自在!這個大自在我們無法想像,說老實話,菩薩的自在、聲聞的自在,我們也想像不到。如果我們真的能體會到,你就真的想幹,你不再想墮落了。執著,墮落了,分別,墮落了,除分別執著,你就向上提升。所以,一裡面有一切,再小的微塵,具足虛空法界,一絲毫欠缺都沒有。為什麼?性德,它是真性。

      《金剛經》上講得好,宇宙這些現相是什麼?叫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話講得有味道。那個「一」就是最小的微塵,科學家講基本的物質,他們現在講的是原子、電子、粒子,現在又發現比粒子還要小的,叫夸克。是不是我們佛經上講的微塵?應該是微塵,微塵裡頭也有等級,最小的是極微之微。科學家今天發現的是不是極微之微?在我想像當中,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但是還沒有法子證明。現在所發現的,就是講到夸克,也不是極微之微。那是佛家講微塵,色聚極微,可能是發現到這些。極微之微現在只有在理論上,應該是在數學裡頭推斷有這個東西,還沒有真正發現。

      我們看到美國太空總署一份報告,這個報告說物質不是真的,物質從哪裡來的?無中生有,這個就接近極微之微。因為佛法講極微之微叫「鄰虛塵」,跟虛空作鄰居,作隔壁,它不能再分,它一分就是虛空,就沒有了。科學家有這麼個說法,我們覺得這個說法跟佛法裡面的「極微之微」說的是完全相同。無中生有,所以物質不是真的。這個無中生的,變現出的物質,就是現相,物質,它存在的時間很短,立刻就沒有了;真的就好像閃電一樣,閃一下就沒有了。可是它有相續相,它不斷的閃光,不斷的閃光我們看起來就變成一片光明。

      這個道理我想同學們都懂,譬如現在我們用的燈光,這個燈光是不斷的閃光。所以我們看到是相續相,它閃的速度太快,於是我們沒有辦法辨別它當中有間斷;物質現象亦復如是。所有一切物質現象,佛講相有體無,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你把這個事實真相參透了,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怎麼?前面我們報告過,「知一切空」,這就是一切智,一切智就是知萬法皆空。不是沒有萬法,萬法相有體無,所以不可得。不可得你想得,你在打妄想,想得,錯了;不可得你一定要得,那你就執著了,不可能的。

      所以,你要把它想破,想破就是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明白了,於一切法裡頭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起心動念。為什麼?全是假的,起心動念是錯誤的。知道整個宇宙的現象是怎麼回事情,佛講的妙極了,「自性起用」,這句話講得太好了。整個宇宙現象是什麼?自性起用。自性有體、有相,當然有作用。相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它隨著眾生的心會產生變化;這就是佛常講的,這是對六道眾生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善法是心想生的,惡法也是心想生的,所以心善沒有一樣不善。心善是什麼?人事環境善,物質環境也善,風調雨順;如果心不善,人事環境就不善,物質環境也不善,天災人禍。這是佛講六道眾生的現象,一切法從心想生,因此教育太重要了。

      教育的目的,我們都講得很多,如何讓人保持善的念頭。因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怎麼樣能夠把本性本善保持住。人人都能保持,我們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一切法從心想生,每個人心地都善,行為都善,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所以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就在此地。第二個目標,是如何能把善心、善行擴大,與一切眾生鎔融,融合成一體,這是佛教育。

      今天社會變成這樣子,是教育的方向錯誤了,它不是教人善,它是教人不善。教人什麼?教人競爭,教人鬥爭,教人自私自利,教人損人利己,人人都有這樣的心,這社會就亂了。現在亂的程度已經叫人怵目驚心,有很多同修跟我說,現在兒女不聽話;不但不聽話,經常跟父母頂嘴,跟父母吵架,很平常,家家都可以見到。什麼叫孝順,沒有人懂,不但小孩不懂,做父母的人也不懂。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現在頂嘴、吵架,再十年之後,恐怕天天打架,打架就得動刀動槍了。我形容這個叫什麼?恐怖教育!現在講恐怖分子,恐怖分子是教出來的!現在每家這樣教法,將來你的兒女都變成恐怖分子。恐怖對誰?對父母、對兄弟姐妹、對你的族人,家庭就變成恐怖場所了,社會就更不必說了,這還得了嗎?這世界還能住嗎?這就叫做世界末日。

      所以現在,倫理道德的教育如果再不救,你就想到將來的社會問題多麼嚴重。怎麼救起?學《弟子規》,什麼人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大家一起來學,社會才有救,才能回頭。小孩學,大人不學,收不到效果;大人學,小孩不學,也收不到效果。全民的教育,不是一個國家的全民教育,是全世界的全民教育。我們要有這個認識,要有這一份慈悲心,把這個教學推廣,這叫自救救他。救他是真正的自救,我一個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要逃避責任,你能逃得了逃不了?為什麼逃不了?極樂世界你未必能往生,你說為什麼?你沒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心,菩提心裡頭缺了一個慈悲。你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底下沒有慈悲,你的菩提心不圓滿,恐怕極樂世界不會收你。

      要有慈悲心!慈悲心是捨己為人,全心全力幫助人。幫助人不要著相,就是不要有分別執著,你幫助人依舊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都在向上提升;如果你有分別執著,這個事情就難了,你的菩提心變質了,不是真的菩提心。記住,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變質了,你所作所為全都變質;自以為善,實際上不善,因為心變質了。過去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他舉比喻,這一杯醍醐,醍醐是佛經裡面講的最好的飲料,裡面加一滴毒藥,統統變成毒品。這個比喻意思告訴我們,善心裡頭不能摻雜絲毫不善的念頭,摻雜,善心全變壞了。你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沒有慈悲,你前面全是假的,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都沒有。真誠變成虛偽,清淨變成染污,平等變成貢高我慢,正覺變成迷惑,五就是一,一就是五。

      真誠裡面決定圓圓滿滿的含攝著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慈悲裡面決定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一多鎔融,這才是圓滿的,這叫純善!這真正叫善心,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本善。我們今天如何能夠從不善回歸到本善,這裡頭有大樂!同學們在此地,每個人善根深厚。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你就不可能到這個講堂來坐下來聽兩小時《華嚴經》,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你看香港多少人,不要說香港,我們這棟大樓有多少人,有幾個人進到講堂來聽《華嚴經》?你就曉得,佛菩薩非常感嘆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不知道聞佛法,一生空過了。你能體會到這一層,你才曉得得人身最可貴的是什麼?聞佛法,聞到佛法之後,他怎麼會捨棄?鍥而不捨。

      人間什麼最快樂?聞法最快樂,你才懂得孔老夫子《論語》裡頭頭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快樂。在這個世間,人間天上,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絕對不是世間人講的吃喝玩樂,吃喝玩樂將來要到三途,要去受苦。又何況現前吃喝玩樂你付出多少代價,你要想一想,不值得。付出代價是什麼?你的本性被污染了,被嚴重污染,那是你付出的代價。在這個身體,身體過這種生活,這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不健康的生活,你會染上種種疾病,大幅度的虧折你的壽命。

      我在年輕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他是個很好的中醫醫生,李老師。他跟我講,他一生給人看病,沒有一次有錯誤,他說這個我有把握。他也當過法官,他說當法官判案子,如果說不留意,會冤枉人,他說這個可能有;但是看病用藥,一生當中決定沒有一個錯誤的。這個話用意很深!他說照中國醫學的理論,《黃帝內經.靈樞》上所說的,人的壽命;人是個機器,這個機器的運作,你要好好的保養它,愛護它、保養它,可以用兩百年,就是說這個機器正常使用可以用兩百年。用不到這麼久,是你自己不會用,把它糟蹋掉了,這話講得有道理。

      所以佛門提倡素食,我那時候就想到,佛家這種養生之道是最圓滿的。我們社會人只懂得衛生,生是生理;伊斯蘭懂得衛性,他的飲食有選擇,凡是性質不好的,統統不吃。佛教選擇素食,衛慈悲心,保衛慈悲心。所以佛教的飲食,衛生、衛性,就是很善良的性情,又衛心,衛慈悲心,這個圓滿。我明白這個道理,採取素食,三方面都顧到,這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世間人不懂,以為吃素有什麼功德什麼的,我不是從這兒來的,我是從理論上通達的。這是最健康、最好的選擇,衛生、衛性、衛心。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四段,「對辨成例」,清涼給我們做了簡單的解釋。「謂若以初後二事相對辨例,略有十例」,初後就是後面的偈頌,偈頌一首有四句,就是第一句跟最後一句相對來看。第一句都是講的事,最後一句都是願,所以它有事、有願。下面舉的例子就很清楚,他舉了十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會事同理」,這是個例子。這十個例子也是綱領,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要是明白了,可以說統統都能用在生活上,都能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前面所說的,菩薩善用其心,我們要從這裡學。

      學會那就過佛菩薩的生活,現前在這個世間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這裡頭真正有樂趣,真正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在《華嚴經》裡,這句話很難體會,人生最高的享受。能夠淨行,能夠落實,那我們的(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得到清淨。佛法裡常說的「心淨則佛土淨」,怎麼個淨法?「淨行品」提供了最好的方法,最好的實例,有心的人應當學習。心淨、行善,淨跟善是離不開的,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我們現在看第一個例子,會事同理,「如菩薩在家,事也;性空,理也」。這是下面偈頌的頭一首,「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在家菩薩。在家修行一樣成佛,出家要不懂得修行的話,不如在家。在家跟出家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不二法門,那是佛法裡最高的境界。

      我們看經文裡頭,菩薩在家,《無量壽經》我們展開經文,居然世尊給我們說了十六位在家菩薩。「賢護等十六正士」,是在家菩薩,什麼地位?給諸位說,等覺菩薩,他所證得的地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無二無別。賢護是在家菩薩的班首,好像一個團體裡面,他是個班長,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首座。德號稱為「賢護」,這裡頭含的有很深的意思,「賢」是他自己的成就,他的成就跟普賢沒有兩樣,「護」是護法。護持正法,正法久住世間,護持眾生少災少難,護持修行人得一切方便,你看意思多深,在家的菩薩。

      佛法能不能久住世間,給諸位說,不是出家菩薩的責任,是在家菩薩。在家人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在家人沒有感,佛菩薩就不來了。可是,眾生在迷,他怎麼會知道這個事情?就如同《釋迦譜》裡面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釋迦成佛了。成佛之後,他的事業就是普度眾生。度眾生,一定要有眾生來啟請,這個世間人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來啟請。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人來啟請,佛就示現入般涅槃,他走了。世間人不懂,淨居天人看到了,淨居天在哪裡?四禪裡面的五不還天叫做淨居天。

      四禪是凡聖同居土,第四禪福報最大,大三災沒有了,所以四禪是福田。這裡面聖人,聖人是三果聖人,也在那裡修行。三果是阿那含,他們不到人間來,不到欲界,在那個地方修行。那個地方修行再往上升,就出六道了,證阿羅漢果,就超出六道,這是聖人。他們看到,他有天眼,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沒有人去啟請。趕緊下來,下來變化成人身,在釋迦牟尼佛面前頂禮,請他老人家住世,弘法利生。淨居天人代我們啟請,要不是他啟請,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沒有了;他成佛,入般涅槃,沒有人知道。

      由於這個啟請,佛才住世,所以淨居天人化身做帶頭,請佛說法。他們首先來聽經,聽聞佛法。慢慢一看到有人在聽,釋迦牟尼佛在講經,這幾個人坐在這兒聽,別人好奇,也來了,這就愈來愈多。聽佛講,佛講得是契機契理,除非你不接觸,你接觸沒有不生歡喜心的,你有什麼疑難問題提出來,佛都給你解答。這一來,聽眾就愈來愈多,以後就形成僧團,這個教學的事業從這麼展開。所以在家菩薩對於正法久住世間,他起多大的作用!

      現在正法不彰,問題出在哪裡?在家菩薩不聽經,在家菩薩不認真修行!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現在許多在家菩薩求福,修福報。到道場寺廟來燒香,來建廟,來造佛的金身,造佛像,全都是修福邊事,不開智慧。他不曉得,真正正法裡頭有慧,慧裡頭一定有福,福裡頭沒有慧。有智慧的人,哪有沒有福報?哪有這種道理!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把修慧擺在第一,福是附帶的,福報是附帶的,那就沒錯了;只著重修福,而疏忽修慧,這個錯誤。

      這使我們聯想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有人推薦他給梁武帝。梁武帝是虔誠的佛教徒,聽說印度有位高僧來了,趕快召見。我們知道武帝對佛法的護持,在歷史上有名的,一生當中建寺,史書上記載,四百八十座大小的寺廟庵堂。度僧,他喜歡人出家,人出家他都修供養,十幾萬人,這是佛門的大護法。他自己也感覺得很自豪,跟達摩祖師見面,梁武帝就向他請教:我做這麼多事,我的功德大不大?我有多大功德?達摩祖師回答他一句話,「並無功德」,你做這些事沒有功德。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話不投機,就把他趕走了。梁武帝要是問「我的福德有多大」?福德大的不得了!福德邊事,不是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是修清淨平等覺,是功德。

      所以福德跟功德不一樣,做這麼多事,著相了,著相就是福德,離相就是功德。事是一樣的,做這麼多事情,若無其事,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功德。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別清楚,換句話說,清淨心做一切善事都是功德;染污的心,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夾雜在裡頭,幹什麼善事都是福德。所以,從事相上看,看不出來,從心地上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壇經》上說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生死大事,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這個大事,福德做不到。福德是你來生得人天福報。我們曉得,梁武帝所做的事情是人天福報,而且天道也只限於欲界天。而欲界天,我們一般的看法是四王天跟忉利天,夜摩天恐怕都不行。夜摩天要修定,他沒有這個功夫,所以他是欲界天往生,不能出六道輪迴。

      在家菩薩護法應該要超越梁武帝,不見得事做的那麼多,那是福報。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但是我們盡心盡力去做,福報是圓滿的。他有一萬塊錢,拿出一千塊錢來做好事,十分之一;我只有一百塊錢,我把一百塊錢全都拿來做好事,我的比例是百分之百,我的福報超過他。說明不是窮人不能做好事,修福或者是修積功德,不分貧富,人人都能做到圓滿,只要你的清淨心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佛法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懂這句話的意義,你的心是圓滿的,你的福德、功德都是圓滿的。有求回報,求來生福,就是福德;不求回報,我求生淨土,功德。絕不求來生做官、發財,沒有這個念頭;所修一切善事,為眾生,不為自己,為正法久住,這才能夠脫離三界六道。這些是事。

      菩薩知道性空,事有性空,所以性空是理也。你看,理、事,知道性空。他為什麼不執著?為什麼不求福報?佛門中說,這是經典裡頭講到的,世間人,做國王的,現在做總統的,做大臣的,現在講做部長、做省長的,福報從哪裡修來的?佛法裡講,都是過去生中供養三寶當中得來的,福報!如果你是修財布施,你這一生得財富;護持三寶,福報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都是從三寶裡頭修的福。如果專是修財布施,那他這一生得大富,他沒有這些地位,他發大財。專門只有法布施的,他有聰明智慧,今天所謂的專家學者,學者、名教授,前生修法布施得的果報。

      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個也不分貴賤。我們看到很多窮人、鄉下人,活一百多歲,身體很健康。我在澳洲,澳洲有個村,都是老人,都長壽,八十歲是年輕人,九十、一百多歲的還幹活,動作很靈活,一問到年歲,九十多,我們不能不尊敬。生活相當清苦,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我們看到心裡就很明白,自己想到,我要想長壽,我就要修無畏布施;要想聰明智慧,我要修法布施;要想得財富,財用不缺乏,我要修財布施。修三種布施,得這三種果報,但不是做大官,不是做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不是的。領導人一定在三寶當中,最重要的是護法,弘法、護法。

      弘護裡面也有很多出家人,修得很好,弘法利生,貪戀世間的富貴。看到帝王,看到宰相,很羨慕,好了,來生?來生跟他一樣,去做帝王、去做宰相去了,修得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生在帝王家,他是王子,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最好的榜樣。你要做一個帝王,你在佛門裡面修福,絕對不是一生,帝王的福報,我們一般想想至少十世。你看悟達國師,十世修行,他沒有想搞在家的,十世都是出家。他的地位到國師,皇上拜他做老師,做國師。使我們聯想到,如果他戀慕人間富貴,那十世的修行,不是做皇上,至少也做宰相。可是一享富貴就迷惑了。迷惑了,如果說一個錯誤的政策,你害多少人,把你十世修行的福德全都折掉了,這個多可怕,這很有可能。

      我們看到許多,末世的帝王,不要看開國的,開國的很聰明,有智慧。那就是什麼?他十幾世的修行沒有捨棄修慧,他就不糊塗。如果在佛門裡面修福,修大福報,疏忽了修慧,就是聽經、聞法、依教修行,這方面疏忽了。只著重照顧僧團,幫助大眾修行,這就是疏忽了修慧,那他的福報將來是末世的帝王。他沒有智慧,他有大福報,有這種權勢,他就會做很多錯事,造很多罪業。這因果講起來很複雜,要細心去體會。福享盡了,業報現前,要墮三途,佛經裡面講的「三世怨」。第一生修福,這種大福報,做末世帝王的,做帝王都是大福報,總是多生多劫修福,但是都是偏重在福,而疏忽了修慧。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開國的帝王,前幾代的,一定都是福慧雙修,所以他不糊塗,他不顛倒。錯誤的政策不能說沒有,少,還是善真的多,不善的少。死了之後還不失人天福報,餘福!但是不像前面福報那麼大了。所以要曉得,事有性空,相有理空,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執著。

      第二句「處染翻染例」,這個例子也好。「如若得五欲,染也,拔除欲箭」,欲箭是比喻,「翻染也」。這個意思是什麼?處染污而不染,真功夫!菩薩沒有離開家,家裡面五欲六塵樣樣具足,但是菩薩心地清淨,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家庭作為道場,把親眷當作法侶,當作同參道友,在這裡面修清淨心,高明!就是處染而不染,他並沒有離開染污,但是他能夠不染,這有相當功夫,要有很好的家教。古時候有這種功夫成就的人不少,現在沒有了。即使你過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但是你在這一生當中,從小沒有好好的照顧,沒有人教你。天天看電視,天天接觸現在這個社會,慢慢的你被它們薰習,你的善根就埋沒掉,善根就不能現前。你不善的習氣養成之後,養成這個習性就不善了,你怎麼會有成就?

      所以我們看到周朝開國的帝王,太公、王季、文王,多少代積功累德,家裡出聖人。太公的夫人太姜,王季的夫人太任,太任就是文王的母親,太姜是他的祖母,都很會教小孩。教小孩就是防止他染污,保護他的本性,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如何能把本善保護住,不讓他受染污。特別是太任,就是文王的母親,懷孕的時候叫胎教。「目不視惡色,耳不聞淫聲,口不出傲言」,佛家講的身語意,都做到清淨、善良;心地清淨,行為善良,影響胎兒。還沒有出生,懷孕就這樣教,這麼樣用心,文王出世,他母親對他的教養我們可想而知。

      所以聖人是教出來的,賢人是教出來的,好人也是教出來的。現在大家講恐怖分子,我也說了,恐怖分子也是教出來的,看你怎麼教!「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國家,教育擺在第一,家庭,也擺在第一。你做父母,對你兒女怎麼教法,你要是不好好的教他,自己夫妻兩個都忙著生活,把小孩交給佣人。佣人什麼都不懂,佣人希望小孩乖,不要找他麻煩,那叫他看電視!他看上癮,他對佣人就少找麻煩。在電視裡面學的什麼?學的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這不就是你教他做恐怖分子嗎?他長大了,不要說很大,現在我聽說,同學們有告訴我,犯罪,最小的犯罪罪犯多大年歲?兩歲;四、五歲他就殺人了。

      我們在美國看到小學生殺同學、殺老師,不是新聞了,常常有。這不是叫什麼?你教他做恐怖分子,你教出來的!恐怖分子在哪裡?在家庭,他不知道孝順父母,他不知道尊重尊長,從小就跟大人頂嘴,這個事情不是小事,不能小看。再長大一點的人,再長大一些,他就跟你吵架。再大一點,他的拳頭比你厲害,他就打架了,打架就動刀動槍。所以恐怖分子是你家裡教出來的,你說可怕不可怕!你要想一家和睦,那你要教聖賢教育,電視、網路不能看。

      我在美國住的時候,那時候韓館長的孫子念小學一年級,美國一年級就用電腦教學,就學會用電腦。電腦裡面有些什麼節目,大人不曉得,晚上看到小孩半夜三更還在那裡看,做父母的人:你看我兒子多用功,這麼晚他還在那裡做,還沒有睡覺。他在看什麼?看色情、看暴力,你都不知道,你以為他在做功課。他哪有那麼多功課?小學生哪有那麼多功課做到半夜,做到一、二點還沒有做完,哪有這個道理!大人沒有警覺,還讚歎,沒有警覺性,不知道教小孩。那麼你家後代不是出聖人、不是出賢人,是出恐怖分子,你不能不知道。小孩確實有善根,需要人教導,這不能不知道。館長的孫子還不錯,因為他祖母常常教他、帶他,帶他到十二歲。也算是有一點根,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這不容易。

      所以做父母現在不懂得教導,我們在美國看到有個小學老師,隆.克拉克,現在在美國很有名。他在學校裡頭教小學,專門教那些調皮、頑皮的學生,別的老師不能教的他來教,統統收到很好的效果。他用什麼方法教?原來他的方法是祖母從小教他的,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怎樣處世,祖母教他的。五十五條,他把它寫成一個小冊子,教別人,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們的《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條,比那個五十五條的內容豐富太多了。如果父母都懂得這個道理,依《弟子規》來教兒女,兒女將來是善人、是賢人,再提升,他是聖人。家裡出不出人才,父母有責任,你要認真,要學,要好好的教他。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因為一切的污染、一切的不善,已經由電視、網路的媒介滲透到你的家庭。所以這個地方這一句,這是修行功夫得力,有能力在染污裡頭不接受染污,翻染為淨。

      第三句「相似類同例」,「如若有施,令一切能捨等」。無論是自己,無論是看到別人,在施捨的時候,在行布施的時候,他看到了就生這個念頭。對自己來說,一切能捨,沒有一樣不能捨的。這個大經將來念到後面我們會看到,身外之物,國家、王位都能夠布施,你讓給別人,這就是施,施捨。妻子、兒女都可以布施,沒有一樣不能捨,捨得乾淨。

      我在美國看到一個,很奇怪,當時連韓館長都覺得不可思議,在美國鳳凰城,亞利桑那,在鳳凰城。她的小兒子高貴宇認識一個美國的朋友,都處得很好。這個美國的朋友也結婚幾年了,沒有小孩。他的太太很喜歡他的一個朋友,朋友也喜歡他的太太。他很慷慨,就跟太太離婚,讓太太跟他朋友結婚,還去參加他的婚禮。他跟人說,我愛我的太太,我那個朋友比我更愛她,照顧她比我還周到,他說她跟他一定比跟我還要幸福。能捨!沒有私心,這叫真正的愛。世間人什麼叫愛?愛是佔有,佔有不是愛,是自私;真正愛是希望她過真正幸福的生活。有人能給她生活快樂超過我,你說要不要捨?你要不捨,你就不愛她。美國居然有出這麼一樁事情,這是很多中國人無法理解的,佛法裡頭有。所以,沒有一樣不能捨。最後到什麼?頭目腦髓。阿羅漢遇到一個人說,「羅漢,我有個眼睛壞掉,你的眼睛能不能送給我」?他說「行,我修布施波羅蜜」,就挖了個眼睛給他。這個人說,「你挖錯了!我要右眼,不是要左眼」。他說「你為什麼不早說?你早說,我這個眼睛就給你布施,現在我這個眼睛也瞎掉,兩個都瞎掉了」。這個人拿到他的眼睛之後,往地上一摔,聞一聞,「不行,你的眼睛不能用」。阿羅漢一想,菩薩道難行,算了,我還是當阿羅漢好了。那個來試驗的是個天人,看看他心地是不是真誠、清淨。阿羅漢功夫還不到,禁不起考驗,還是退回做小乘。菩薩道難行!

      菩薩要修忍辱波羅蜜!布施是修福,忍辱是成就,只有布施,不能忍辱,功德、福德,功德是決定不能成就的,福德等來生再去享。所以我們讀《金剛經》,《金剛經》裡面講六波羅蜜,特別強調這兩條,布施、忍辱,一切法得成於忍。像這樣的例子,我們看人能捨財,就知道一切身外之財統統可以捨,外財,身體是內財,沒有一樣不捨。捨了心就清淨,捨掉,真誠、清淨、平等、覺就現前;捨掉,大慈悲心油然而生,自自然然就生起。不要說發,發是別人勸,勸也發不出來。為什麼?有障礙,不能捨就是障礙,捨掉之後,障礙沒有了,所以自然現前。財能捨,法能捨,無畏布施,令一切眾生得安樂這是無畏布施。

      飲食裡面,吃肉,吃肉裡面有兩種因素:一個是過去他吃你,現在你吃他,一報還一報,佛經上講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另外一種,前世跟他沒有這麼深的怨恨,這一生你也宰牠,你也吃牠,這就結下怨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另外一個是對方覺悟了,你吃牠,牠不恨你。為什麼?業報酬償。牠明白,牠一覺悟之後,不再想報復,牠就超升了。或者是到人道,或者是到天道,超升了,也有念佛往生淨土的。六道裡頭關係很複雜,不能不知道。多讀經,依照經教來修學,慢慢的你都會體會到。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