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4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四九卷)  2003/1/3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49

      諸位同學,請看「毘盧遮那品」,威光菩薩見佛獲益,別中十一句,從第七句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念:

      【法界中無量變化力出離輪智光明。】

      威光太子見佛,他就獲得無邊殊勝的利益,利益的總名稱叫『智光明』。世尊為我們介紹了十一句,這個十一舉例而已。我們從這十一個例子就能夠想到,威光太子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與佛又有深厚的因緣,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世尊在這個經文當中稱威光為菩薩,大威光菩薩,不稱太子,稱他為菩薩。這一句『法界中』,我們應當都能夠理解。『無量變化力』,這是在這個法界裡面因人因時、因地因事種種不同,無論是哪一類,人也好、地也好,時也好、事也好,都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它不是一個樣子的,它變化!為什麼會變化?世尊在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心想不同,人起變化。我自己這一個人,就這一個人,都起無量無邊的變化,妄想、雜念多,剎那不住!所以佛在經上講,凡夫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這八萬四千我們明瞭,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歸納為八萬四千類,每一類裡頭又不知道有多少。不是只有八萬四千,只有八萬四千倒不算多。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懂。

      我們的心、念頭在變,我們生理的變化也在變。如果有一天變到不再變了,那就成功了;不再變化,就成佛了。佛佛道同,成佛就不變了;換句話說,在等覺菩薩的地位還是在變。只要念頭變,一切萬事萬物一定是跟著它變,這就是「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如此,佛要教化一切眾生,要幫助一切眾生,當然就不能用一個法門,也要隨著眾生的變化。所以普賢菩薩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為什麼?你不恆順,你不隨喜,你有再好的方法,他不接受!要令一切眾生歡喜接受,只有恆順、隨喜。所以恆順、隨喜,是佛在九法界、在無量無邊諸佛化土裡面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的方法裡面的總原則、總綱領,就是恆順、隨緣。我們要成就自己,要幫助別人,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要向佛菩薩學習,要成就這個本事。這是「法界中無量變化力」。

      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幫助眾生的是些什麼?就是此地講的三個字『出離輪』。幫助眾生出迷,幫助眾生出三途六道、九法界,幫助眾生離苦。示現教學無量變化,但是總不離這個目的;這個目的、這個目標永恆不變。他憑什麼轉「出離輪」,無量變化力出離輪?所依憑的是最後三個字『智光明』。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智」是根本智,「光明」是後得智,光明遍照!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裡面給我們標了個標題,這是這一句總的綱領,「神通智明」。他給我們說了八個字「三輪幹事,出離不能」,這八個字不太好懂。什麼叫三輪幹事?三輪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三轉法輪」。三轉法輪是講的教化眾生的次第,怎麼教法?天台跟賢首判教,都有漸教、頓教、不定教、圓教,這是佛教學的手段方法。手段,前面所說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地也不一樣。人隨著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大乘經上我們常常看到,這個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樣的法得度,佛就說什麼法,或者是表演什麼法。一定是非常契合眾生的根性,又契合過去生中的因緣,他歡喜接受,喜歡學習,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佛有神通、有智慧,他能觀機,所以面對著學生,施教的方式一點都不會差錯。所以眾生遇到佛,那是大福德、大因緣,沒有不得度的。原因就是世尊善於觀機,知道這個眾生過去無量劫中生生世世之事。

      現在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有許多奇奇怪怪的病人,一般醫生沒有辦法治療。他們去找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用催眠的方法,深度的催眠,讓他說出前世、再前世,甚至於講到過去十幾世、二十幾世;我還聽說曾經有一個時間最久的,好像是八十多世之前,距離現在應當是四千多年,這生生世世的遭遇說出來了。醫生就曉得他的病怎麼產生的,什麼原因產生的,然後真的叫對症下藥。這個治療的方法非常有效,確實能夠幫助這個人在短時期之內就恢復正常。這是醫生用這個方法,讓病人在深度催眠之下,回憶到過去生中。

      釋迦牟尼佛不需要用這個方法,佛有神通、智慧,他一看就明瞭,而且能知道你過去生中無量劫前。《法華經》上有個例子,有個人見到釋迦牟尼佛,要求出家,佛就讓這些大比丘們,羅漢比丘的能力能觀察五百世,出家要有善根,沒善根不能出家!這許多大阿羅漢看了之後,都搖頭:五百世中沒有種出家的善根,這怎麼能出家?佛笑笑,他說他在無量劫前是個樵夫,砍柴的。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隻老虎,他爬在一棵大樹上面,老虎在下面,在大樹上面念了一聲「南無佛」,無量劫前就種這麼一個善根種子。世尊說:今天在我這個會裡頭,他這個善根成熟了。佛收了他!讓他出家,以後他也證阿羅漢果。所以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善根、福德、因緣重要。

      在三轉法輪裡面,南北朝時代光統法師說,常、無常(佛在經上常說的),空、不空。佛說法,對哪些人說常,對哪些人說無常,對哪些人說空,對哪些人說不空;佛的教學有先後次第,按部就班,慢慢的來幫助他提升,這叫「漸教」,循序漸進。我們在《華嚴》,《華嚴》是圓教。像禪宗裡面,宗門是頓教。佛在一門當中,一個法門具足演說一切法門,一門裡面常、無常,空、不空統統都說到了,這個根器不一樣,這是屬於「頓教」,沒有次第的,超越次第。第三種,說「如來無礙究竟圓極的法門」,像《華嚴》、《法華》,這是屬於圓教。對什麼人說的?法身菩薩。六道裡面凡夫有沒有分?清涼大師跟我們講,六道凡夫裡頭有一等人有分,哪一等人?大心凡夫。所以諺語常講「量大福大」,這個很有道理。大乘經上常說,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想想看,這一等人在一生當中就能證得究竟圓滿的法門,這個福報多大!人間天上沒得比的。這是光統講的。

      南中諸師也有三轉法輪的說法,稍稍有一點差別。他按照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初成正覺,即說《華嚴》,不由於小」,這是經論上有的。歷史上有記載,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在菩提樹下二七日中,為法身菩薩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凡夫、小乘不知道,我們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哪裡知道他講《華嚴經》?參與華嚴法會,你要有本事入如來定中,你才能夠見到這個盛況,所謂法身菩薩。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也有六道眾生,也有諸天,也有些神眾、雜神。現在我們都明白了,所有一切的天眾神眾,乃至於人眾,無不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化身,為我們示現的,為我們表演的。他不是凡夫,不是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決定不能參與華嚴法會。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眾鳥說法,白鶴、鸚鵡、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那是畜生道。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畜生的名都沒有,哪有這個事實?這些鳥是什麼?阿彌陀佛的化身,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華嚴會上這些菩薩、聲聞、緣覺,九法界裡面這些眾生,山神水神、花草樹木之神,現在我們明白了,要是套《彌陀經》上一句話,皆是毘盧遮那佛變化所作。這是講的頓教,沒有次第。

      華嚴法會開圓滿了,世尊出了定,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這是小乘!開始對一切眾生,次第來教學。我們現在辦個學校,學校從哪裡辦起?從小學辦起。世尊為大家講「阿含」,講小乘十二年。十二年,這些學生、聽眾境界逐漸提升,小學畢業;再辦中學,繼續來教。再講「方等」,方等講了八年,方等是屬於大乘。大乘有了良好的基礎,再跟大家講「般若」,般若講二十二年。由此可知,般若是佛法教學的中心,它的時間最長。阿含跟方等加起來才二十年,般若就二十二年。最後開「法華」,法華八年。世尊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四十九年,這是循序漸進,像辦學校,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一直辦上來。諸位要曉得,四十九年的學習,沒休息!正是中國古人常說的,人生在世,「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我們在《論語》上看到孔老夫子,夫子說他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在那裡想,想什麼?世間種種事業「無益」,沒有好處,「不如學也」,跟求學來做個比較,都比不上求學。所以人活到老,應當是學到老。

      我們今天看到許許多多人退休了,晚年的生活很苦,正是世尊跟孔子所說的,他苦從哪裡來?他不學了。如果要肯學,肯學就不苦了。怎麼知道?《論語》頭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告訴你,你要想你在這一生當中永遠保持快樂,用什麼方法?學習。我們再看到一個最好的證明,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為什麼這麼快樂,離苦得樂?沒有別的,就是在學習。菩薩學習,快樂!如來教化,快樂!學成功了,學圓滿了,學圓滿了就教學,教別人學,所以永遠快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心目當中非常希望將來有一個退休村,澳洲的是退休村,中國人叫安養院。這裡面住的是退休的老人,退休到這個地方來,來幹什麼?天天學,快樂!這個退休村就是老人學校,老人大學。活一天學一天,我們把世尊、把夫子的理念、教誨,我們來落實,這是人生一大快事。有人問我,我這一生所做的,快樂,樂在哪裡?天天學、天天教,教學。一天四個小時天天不間斷,樂此不疲。古人所謂「學不厭,教不倦」,這是事實。你自己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這兩句話你不懂,你要親身經歷,你才會懂,你才知道這兩句話的味道,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懂了。所以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學,為我們做了個示範,這叫漸教,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

      退休的這些老人,我們大家在一起學什麼?這個課程應當有三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檢討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進入這個學校,做總檢討,哪些事情做錯了,哪些事情做對了,留給後人做參考。這是一門課程。第二門課程,過去這一生,為生活奔波,世間許許多多的好的神聖的教誨,我們沒有時間、沒有機緣去接觸。這個時候退休了,又恢復做學生,應當聽聽道!古聖先賢所講的宇宙人生的道理,宗教典籍裡面許許多多寶貴的教訓,我們要認真來學習。這是第二門課程。第三門課程,非常重要,我們知道有生必有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我們得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把生死這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選擇我們歡喜去的地方,去往生,這個學校有意義!比起過去年輕時候讀的這些學校,性質完全不同,價值也不一樣。這是老人退休村。我們將來可能用的名稱是「多元文化村」,或者是「多元文化之家」,實際上它是一個學校,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裡面,各個人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共同在一起生活,共同在一起學習。每個人都是老師,每個人也都是學生。哪一個上台演講(演是表演,講是講話),他上台他就是老師,坐在台下就是學生。他下了台,換一個人上去,那個人是老師,他也是學生,真平等!這個學校的大門口的對聯,就用《論語》上兩句話就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是講漸教。

      第三種他舉的像《勝鬘經》一類的,《勝鬘夫人經》,它不是漸教,也不是頓教,但是它這裡頭講「佛性常住」,跟中國《三字經》上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個也是屬於「不定教」。這是講三輪幹事。由此可知,我們知道此地的「幹事」就是為人演說,用現代的話來講是社會教學,而且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三輪幹事,這一句我們就說到此地。

      下面一句是「出離不能」,這句不好懂。「出離」是這句經文裡頭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出離生死輪迴,這是整個教學終極的目標。什麼叫「不能」?不能用一個方法,不能的意思在此地,要用許許多多的方法才能夠達到,所以諸佛如來為我們開的是「無量法門誓願學」。學習的方法,中國古聖先賢說得好,「教之道,貴以專」,學習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專」,專攻。不能學雜,不能學亂了。

      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辦這個學院,學院一直到現在還是在籌備之中。雖然每天有上課、有學習,還都在做實驗,從實驗裡面我們吸取教訓,啟發智慧。到我們的教室建成(昨天我聽說工程有一點耽誤,恐怕在三月初不能完工,這樁事情當然我們也不能勉強,還是隨緣),總得要等教室完工之後,我們舉行一個開幕典禮,正式開課。正式開課,我們從這麼多年學習經驗當中,我們明白,怎麼樣才能學得成功,才能學得快速?一門深入。一個人只能學一部經、一部論。這一部經論由你自己去選擇,範圍是《大藏經》,《大藏經》以外的,不取。《大藏經》裡面有的,你可以選,選了之後你自己好好的去研究,依教奉行,為人演說,這就是學習。其他同學所學習的課程、經教,統統都要聽。

      我們這個學院誰是老師?各個都是老師。誰是學生?人人都是學生。某甲上台講這部經典,我們大家都做學生,聽他的;他講完之後,乙上台去講經,乙是老師,甲在台下也是學生,跟一般學校不一樣。這樣子修學,各個都能成就,而且都能夠謙虛、卑下,教學相長!這是我們在這麼多年來,不斷在實驗、在探討,我們找出一套,還是佛菩薩、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老辦法,想來想去還是老的辦法好。現在時間到了。

      請接著看「威光獲益」第八句:

      【決定入無量功德圓滿海智光明。】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明,這一句是「大福智明,照福嚴故」。大師註的是不多,但是這個提要非常之好。世間人哪一個不求福報?而這一句是大福智明,說明世出世間最大的福報,是怎麼修來的?還是要靠智慧。沒有智慧,只能修小福,我們常講「人天福報」,沒有辦法修無盡的大福。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福報從什麼地方來的?經文明白告訴我們,『無量功德圓滿海』。「無量」,這是大功德,不是小功德。「圓滿」,這裡頭沒有欠缺。怎麼修法?大福裡面最主要的包含三樁事情,第一個就是智慧,無量真實智慧;第二個是財富,無量財寶;第三個是壽命,無量的壽命。這三樣圓滿,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大福智明」。誰修圓滿了?諸佛如來修圓滿,諸大菩薩他們正在認真努力的修學。凡夫可憐,心裡面嚮往,不知道怎麼修法,可惜!為什麼?關鍵在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煩惱業障把自性般若智慧障礙住了,自性雖然本具般若智慧,它不起作用,不能現前。

      所以,世尊在一切經論裡面教導我們,懺悔業障重要。業障不能懺除,智慧從哪裡來?懺除業障要從哪個地方做起?特別是在最近,我在講席裡面常常勸勉同學。雖然常說,我細心觀察,我能看得到的同學當中,依然沒有覺悟、沒有回頭,還是業障障礙你的智慧,你的智慧不起作用。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還是煩惱習氣當家作主,我看得出來!所以你的「福智」不能現前。從哪裡做起?決定要從捨棄自私自利做起。我們起心動念,當然這是習氣,習氣太深了,無量劫來,起心動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與自己有利的肯做,與自己沒有利的就不做了。其實什麼是利,什麼是無利,你根本就分不清楚,你就不明白、不了解!結果怎麼樣?把真實的利益看作什麼,看作對自己沒有利益,把沒有利益的事情,看作對自己是有利益,顛倒!這叫愚痴,這叫沒有智慧。

      世間人只看重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名聞利養,認為這些東西對自己有利的,這是利益,而且認為這個利益是真實的,錯了,錯得太離譜了。舉世之人都說這是正確的,應當去競爭,應當去打拼。我這個說法,佛菩薩的說法,古聖先賢的說法,他是如何回應的?說得好聽一點,你們是理想主義,恭維你幾句:不錯,講得是不錯,理想主義,不切實際!他聽不進去,所以他依舊還是要走競爭、鬥爭,最後是打拼,走的是死路!至死不悟。佛菩薩教化眾生不容易,幾個人真正能夠細心體會到了。佛講財富,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布施得來的。但是多少佛弟子,縱然對於佛的教誨深信不疑,他去修財布施,目的何在?得財富。不捨貪心!把布施當作生意買賣來做,這個生意好賺,一本萬利。他能不能得財富?能得。雖得財富,不出輪迴,果報在三界裡頭,這不是真實的;三界裡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懂得。什麼時候你能開智慧?佛教我們修法布施,他也把這個意思錯會了。拼命修法布施,智慧有沒有增長?有!世智辯聰。不能出三界,不能開悟,當然更不能證果。

      所以開經偈上有一句話,「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句話說得好,意思無盡的深長。誰能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教我們斷貪瞋痴。修財布施,把貪財這個根拔掉;修法布施,把世智辯聰的根拔掉;修無畏布施,把世間人壽命長短這個念頭拔掉。這是如來教導眾生的真實義,誰懂得?所以世間人雖然依照佛的教誨,去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真實的利益他統統得不到,得的是小財、小聰明、小壽命,不解如來真實義!現在要問,如來真實義如何能夠得解?沒有別的,學習。要認真、要努力,要長時間學習,無間斷的學習。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一生在學習!我們能看到嗎?從出生到入般涅槃,我們想一想,佛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這八個字有沒有做到?圓圓滿滿的做到了。真實的教誨!他為我們所表演的、所教導的,無論是言語行動、起心動念,就是一部活活潑潑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細心去觀察,明白了。明白之後就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佛,以釋迦牟尼佛為榜樣、為典型,一切向他學習,就得大福智。

      財寶是明心見性。智慧是於世出世間法的性相、理事、因果,覺了不迷。壽命得大自在,證無量壽。修道成德,德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為一切眾生示現無量無邊身,為一切眾生說無量法門,遊戲神通。在三途六道、九法界中,一塵不染。這個境界,幾個人能夠體會得?這是大福報、大安樂,吉祥如意,福智圓滿,一切經裡頭尊稱為「二足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學習的祕訣就是放下!放不下,沒門可入。念佛堂堂主的口頭禪,「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我們要記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接著再看下一句,第九句:

      【了知一切佛決定解莊嚴成就海智光明。】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這一句是「大解智明,謂佛勝解力,成莊嚴海」。福跟智有密切連帶關係,換句話說,有福就有智,有智就有福。『解』是智,沒有解就沒有智慧,哪裡來的福報?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佛勝解力」,勝是殊勝,無比殊勝。他對於世出世間,過去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的這種智慧能力怎麼來的?我相信我們的同學們都有很好的答案:學習來的。諸佛如來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天天在學習,無量劫的學習,從來沒有一天缺課,才成就「勝解力」。我們要想有如來一樣的勝解力,沒有別的,天天學、時時學、處處學,像佛菩薩一樣,從來不缺課。

      課在什麼地方?什麼樣的課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在上課。佛菩薩會學,我們不會學。他們怎麼學法?眼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耳聽得清楚、聽得明白,鼻能聞,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不起貪瞋痴慢,不起自私自利,不生妄想分別執著,就學的這個,這叫會學。回過頭來想想我們,我們就很糟糕、很差勁。眼見色就被色迷了,耳聞聲被聲迷了,這一迷,起心動念,立刻就生妄想分別執著。諸位要曉得,妄想是經典上講的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凡夫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煩惱,不生智慧;諸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煩惱生智慧。正因為他生的是智慧,所以他起的作用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不造業,不但惡業他不造,善業他也沒有。為什麼?他止於至善,至善裡面,善惡兩邊都離開了。他的心、他的身、他的言行,無一不是周遍法界,無一不是加被眾生,這就是經上常常講的「光明遍照」,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如果要是不學《華嚴》,不深入經藏,這個境界我們沒有辦法體會。你能夠體會一分,我相信你契入一分了。能契入,你就能得受用,就像宗門大德常說的「會麼!」會了!雖然現在還沒有證得菩薩的位次,佛菩薩的氣氛多少沾到一些,用現代西方人的話來說,你已經感受到佛菩薩的磁場。佛菩薩磁場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為什麼我們感觸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的業障太重,障礙了六根,使六根的能力喪失掉了。這個障礙,總的來說,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佛菩薩的功夫,佛菩薩的成就,佛菩薩開發自性的性德,沒有別的,總的綱領原則就是六根對六境不起妄想分別執著。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用心如鏡,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外面清清楚楚。眼照就是見,見得清楚、見得分明;耳照就是聽,鼻照是嗅,舌照是嘗,身照是觸,意照是知。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般若心經》裡面講「照見」。什麼是照見?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且活活潑潑,不是木頭人!木頭人不能度眾生。活活潑潑,而裡面跟木頭人沒有兩樣,外面活活潑潑。這個人是覺悟的人,這個人是清醒的人,這個人是個明白人,這樣的人生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境界。我們會嗎?如果不會,不會就得學,不學怎麼會!

      當然一切經教裡面,最殊勝的、最契機的還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什麼?分量夠!經長,它好處在哪裡?符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諸位同學想一想,你就會恍然大悟。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讀書,佛學院讀書,我們這個學院的學制是九年。九年要開上十幾門課、二十幾門課,很好,你們看了很熱鬧、很歡喜,但是它不是「一門深入」了。十門、二十門,也在長時,這麼長的時間來薰修,效果不一樣。如果是同樣一部經,一年講一遍,九年從頭講了九遍,你又會感覺得不耐煩。《華嚴》好!總共有九十九卷,一年學十二卷,差不多也要十年。我們這個九年,學習期間九年,一部《華嚴經》。我們現在講到這個地方,這是第十一卷,諸位要想到,九十九卷這是第十一卷。你們看到了,今天講的是九百四十九次,九百四十九次,一次兩個小時,一千八百多個小時。這樣學習有味道,真的愈學愈有味道,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過去,弘一大師教人修學大乘,他就是這個主意。教我們從哪裡下手?從《華嚴疏鈔》下手。但諸位要知道,他教的對象是高等知識分子,今天講的大學生。他有一篇文章,讀《華嚴經》的方法,他提出來的。《八十華嚴》讀到「離世間品」,五十九卷,然後接著讀《四十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四十卷,這樣合起來九十九卷,是中文翻譯的《華嚴》最完整的學習方法,我叫它做《九九華嚴》。所以諸位知道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不知道《九九華嚴》是什麼。我們學習就是八十跟四十合起來,除掉當中重複的二十一卷,就是八十經後面的「入法界品」(這個二十一卷跟《四十華嚴》重複,但是四十完整,它那一部分不完整),這樣子合起來九十九卷。如果我們在九年當中把這個課程完成,這也很有意義。

      這也說明了我們現代人的根性,跟唐朝初年清涼大師那個時代相比,差很遠了。清涼大師講《華嚴經》,一年講一遍,我們現在講一遍,九年!他一年講一遍。諸位想想看,根性大大的不如古人,古人心地清淨煩惱輕,外面誘惑力量少,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誘惑,容易契入境界。現在內妄念煩惱多,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力量非常強大。但是也有好處,所以世間沒有絕對的好壞,好在哪裡?我們在現代這個時代,如果要是學成就了,肯定超過古人。為什麼?古人要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一樣的,早被淘汰掉了。能夠生在這個時代而不被淘汰,你能夠站得住腳跟,還會有成就,當然超過古人。所以在今天修學,成功,超過古人;失敗,那當然不如古人。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時節因緣希有難逢,你要認識,你要抓住!這個小小的淨宗學院,是希有難得的學習場所。學院無需要擴大,為什麼?這個時代真正肯發心學習的人,我們知道,不多!所以小小的道場足夠用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

      今天講到這一句,「大解智明」,學習的方法,就是「活到老,學到老」,解行相應,解行相資(資是資助);行幫助你解,解幫助你行,這樣才能夠深入,達到究竟圓滿。成功的祕訣在堅持到底,誰有這個毅力、決心,能夠堅持到底的人,沒有不成功的。凡是失敗的,是中途受不了,退轉了,那就失敗;不退轉的肯定成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