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047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四七卷)  2003/5/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47

      諸位同學,請看娑婆世界鄰近十方,十段的第四段豐樂世界: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豐樂。如來於彼,或名薝蔔華色,或名日藏,或名善住,或名現神通,或名性超邁,或名慧日,或名無礙,或名如月現,或名迅疾風,或名清淨身。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到這裡是一段。這世界的名稱好,名一定跟實相應,實如其名。這世界『豐樂』,「豐」如果單獨就這個意思來說,是指物產豐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物質文明高度的發展。但是這個字裡面,必然包含著文化水平高,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水平,物質生活再豐富,「樂」這字不會圓滿。尤其是在大乘佛法裡面,大乘佛法裡面樂的標準是覺悟,人覺悟才樂,迷惑顛倒的人哪裡來的樂。佛所講的三苦、八苦,我們底下一品就講到「四諦品」。佛給我們講世間只有苦沒有樂,真正的樂要到出世法裡面去找。什麼是樂?涅槃是樂。

      有很多人不懂,以為涅槃就是死,這很恐怖,哪來的樂?其實這都是對於名相意義沒有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之後,你就曉得涅槃不是死;涅槃確實有滅的意思,滅什麼?滅煩惱。人沒有煩惱那才真正是樂,有煩惱哪來的樂?滅是滅煩惱,把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統統滅掉了。其實佛說滅是方便說,對權小(小乘裡面講四諦),佛說滅大家容易懂。滅煩惱、斷煩惱,都是對權小說的;在大乘法裡面不是滅、不是斷,是轉,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涅槃什麼意思?涅槃是不生不滅。這意義殊勝,我們聽到歡喜。怎樣把生死轉變成涅槃?轉的方法,或者在權小裡面講,斷的方法、滅的方法,方法很多。總而言之,關鍵就在一個覺,只要覺就能轉,就能斷,就能滅;如果沒有覺,沒有智,怎麼樣也斷不了,也滅不了,也轉不了。這些道理我們要懂,這是真理,所以才真正稱得上豐樂。看這名詞的樣子,好像跟極樂差不多,這是豐樂。

      怎樣把我們這世界,娑婆,娑婆它的意思是堪忍,這裡面引申的意思很苦。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邊做一個對比,我們這裡這麼苦,它那裡一點苦都沒有,這稱之為極樂。所以極樂是對我們講的,我們稱它作極樂,他方世界不一定稱它是極樂世界。「名可名,非常名」,一個人有很多名號,佛菩薩的名號多到數不清,說不盡。前面也都跟諸位報告過,這佛在經上講的,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名號都是佛的名號。現在怎麼樣把我們極苦的世界轉變成極樂的世界?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在此,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通過《華嚴》的學習,我們就明瞭了。目前切身的問題,如何轉變我現前的境界,轉苦為樂?如何轉變我現前的生死為涅槃?這是我想每個同學迫切希求的,扭轉的樞紐確實是在智慧、是在覺悟。到下一品《四諦品》裡頭講「苦集滅道」,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講到藏通別圓。一般人只知道四諦是小乘人學的,十二因緣是緣覺學的,殊不知天台大師給我們講四諦、三十七道品,都說成藏通別圓;藏教的四諦、三十七道品是小乘,別教的是大乘菩薩,圓教是華嚴,所以四諦、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一切法。

      我們現前怎樣離苦得樂?苦從哪兒來的?你把那個根源找到,從根源上下手,這一轉過來,果報馬上就變了,我們這一生離苦得樂就兌現了。所有一切的苦從三毒煩惱生起的,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事實,只要你把內心的三毒煩惱轉過來,你就得樂。轉三毒為三善根,善,快樂!大小乘經上常講,只是我們自己粗心大意,沒聽懂,或者有人說:我聽懂了,我做不到。實實在在講,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你還是沒聽懂,聽懂了,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做不到是沒聽懂。所以佛法是知難行易,念頭一轉就離苦得樂,轉不過來,實在講沒懂,沒有真正清楚,沒有真正透徹,還是知的問題。知難,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行易!諸佛如來跟凡夫是一念之差,一念覺,凡夫成佛;一念迷,你就當凡夫,就搞六道去了,一念。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一念覺,第二念又迷了;或者第一念覺,第二念還覺,第三念又迷了,這已經算是不錯了。這什麼原因?知覺不夠,敵不過煩惱習氣,你這一迷,好像打仗,你打敗了,又被煩惱習氣轉了,你不能轉它,它就轉你;你能轉它,你就成佛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講到涅槃,涅槃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涅槃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要曉得,一切眾生包括無情的植物、礦物,佛給我們講命,每個人都有兩條命,你懂得嗎?凡夫不知道,凡夫只知道一條身命,身會死,沒錯。為什麼?身是色相,色相有生一定有滅,哪有不滅的道理!可是就是生滅這相裡頭,有不生滅的性,性不生滅。性是什麼?見聞覺知。佛在《楞嚴經》裡面十番顯見,顯見不滅。世尊跟波斯匿王講的話,波斯匿王那個時候六十二歲,他跟釋迦牟尼佛同年,波斯匿王六十二歲,就是釋迦牟尼佛六十二歲。釋迦牟尼佛跟他講的,用比喻讓他覺悟,那一段話說得很有趣味,佛問他:你怎麼知道你會死?他說得很好:我一年比一年衰老,我這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所以我知道終歸這身體是會滅的。他就講童年時候,十歲的時候,二十歲比十歲就老了,三十歲比二十歲又老了,一直到今年六十二歲,比從前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差多了,所以知道這身體一定會變滅的。佛點點頭,如是如是,沒錯。

      然後再問他:你這生滅身體裡頭有不生滅的東西,你知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佛就舉個例子,就問他:你幾歲的時候第一次見到恆河?印度恆河非常有名,世尊弘法可以說大部分的時間在恆河流域,他舉這樁事情:你什麼時候第一次看到恆河。他說三歲,三歲跟他母親去上廟燒香(那是神廟,這廟在恆河邊上),我看到恆河了。佛就問他:你二十歲的時候看到恆河,你這個見有沒有老化?沒有,我「見」這個能力,二十歲跟三歲見的沒有兩樣。你今年六十二歲了,你見恆河的那個見有沒有老化?他說沒有。佛就說:凡是會逐漸老化的一定有生滅,沒有老化的它怎麼會生滅?波斯匿王從這地方覺悟。這個見是什麼?見性。也許我們說:我現在這個見,眼力不如從前。不如從前是什麼原因?是你物質這個色的工具能力退化了,不是能力退化。怎麼曉得不是能力退化?你配副眼鏡,看得很清楚,跟你年輕時候見的沒有兩樣。由此可知,你能見的那個能力決定沒有退化。根身衰老有退化,我六根的能力不退化。年歲大,聽力不行了,要戴助聽器,戴助聽器你還能聽,說明你聞性沒有變化。會有變化的有生滅,沒有變化的怎麼會有生滅?波斯匿王懂,生大歡喜心,知道我也不生不滅,真的不生不滅。

      這生滅身是什麼東西?身是一個工具,中國民間常講靈魂附體,我們這身就是我們的靈、神識附在這身上,所以你要曉得身不是我。什麼是我?見聞覺知的性是我,為什麼?它不生不滅。《楞嚴經》上常講「常住真心」,這是自己,不生不滅。一切眾生都如是,不但有情眾生(我們講動物),植物、礦物也是不生不滅,它有法性。現在科學實驗證明,所有一切物體都是活的,它有知覺。佛在經上,也是《楞嚴經》上講的,講得好,「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能變的是靈知的心,所變現的境界怎麼會沒有靈知?有靈有知它就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礦物,礦物大概沒有生命了,錯了,都有靈性。佛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華嚴》也是這樣說的。靈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現在人講的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佛說凡夫迷了,什麼叫迷?迷失了靈性,不知道自己有靈性,更不知道靈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迷了之後生起知見,這知見是錯誤的,這一發展愈錯愈訛,愈訛愈錯,這樣才變現出十法界,變現出六道,變現出三途。本來是極樂,本來是豐樂,現在變得這麼苦。

      佛又告訴我們這苦的境界不是真的,這境界是什麼?夢幻泡影。實實在在講是一念,一念不能迷,一念要覺。我們今天聽了佛這些教誨,也很感動,也很嚮往,希望也能覺悟。但是,他就是悟不了,悟不了的原因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第一念正覺,第二念就起了無明,第三念像法相宗裡面三細相現前,六粗相現前,就這麼回事情。然後怎麼樣?著相不見性,迷在相裡頭,性是什麼完全不知道,性就在相的裡頭。大經上常講「性相不二,性相一如」,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就是會不過它的意思,我們要怎麼辦?怎麼才能夠真正醒悟過來?諸佛菩薩、古聖先賢他們的經驗非常豐富,總結諸佛菩薩無量劫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方法,「長時薰修」。你要不長時薰修,你敵不過煩惱習氣,只有長時薰修,逐漸逐漸真的明白了。明瞭一定要到相當的程度,你的智、你的覺能夠敵得過煩惱,煩惱就轉變了,就變成菩提,變成智慧。你敵不過的時候,你那一點覺,那一點知,不管用,還是要受煩惱的控制,還是要為煩惱服務。這意思同學們能不能體會?到哪一天知覺真正能做得了主,煩惱轉變過來要為知覺服務,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豐樂的境界現前了。

      這世界的眾生,這個說法初學的人不太好懂,換個話說,這世界的居民,大家好懂。這世界裡頭住的人民,講眾生,所有一切統統包括在裡頭;講居民,這是眾生裡面的一種,一類。眾生的範圍廣,人民範圍很狹窄,因為人民只是一個族群,但是大家容易理解。好教!他有善根,他有福德,如果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怎麼可能有豐樂的世界?我們知道這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你一看依報豐樂,你就肯定這地方的居民善根深厚,有智慧、有福報,佛菩薩到這地方來教化容易。他有智慧,他能信能解;他有福報,他能行能證。世尊幾乎在所有經論裡頭,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修福修慧。近代的圓瑛法師,他的道場在上海,我去拜訪過,明暘法師接待我。我看到老法師的「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圓瑛法師。這是正確的,一點都不錯。在我們想像當中,佛在這世界教化眾生,必然也是像圓瑛法師一樣教大家求福、求慧、要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就是變豐樂為極樂,這是究竟圓滿的果報。

      我們看如來在這世界,名號就是教學的綱領,『如來於彼,或名薝蔔華色』。這名號裡頭著重在「色」,現的色相,色相的美好像薝蔔華,薝蔔華到底是什麼花?印度有,翻經的法師加以註解跟中國人所說的梔子花很相似。梔子花可以入藥,中藥裡面有,這花顏色美,香氣濃,作用很多,佛在這地方示現的色相,用這來做比喻。一般經典裡面常說的,我們看到最多的,佛現的色相是金色,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的「紫磨真金色身」,梔子花的顏色也是黃的,也是黃色的,人看到了喜歡,生歡喜心。

      色相的圓滿是攝受眾生必要的手段。教化眾生,如果眾生看到你不喜歡,你有再高的德行,再好的學問,再大的慈悲都沒有用;他不願意親近你,不願意跟你接近,你就不能度眾生了。我們學佛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不能不學習如來度眾生的方法,所謂是善巧方便,這裡面實在講善巧方便多,說不盡,他有一個總的原則、總的綱領,你要能夠抓到,你就能夠學到佛度眾生的善巧,那是什麼方法?儒家講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話講得好。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想到這一句?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為什麼我跟人處不好,我們差的就是什麼?差的沒有內省。孟夫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沒有做到!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遇到麻煩,遇到障礙,他的反應:我沒錯,錯在他。這結永遠解不開。聖人不如是,聖人遇到困難、遇到障難,回過頭來想自己,反求諸己,別人沒有過失,過失在我自己,我做得不夠好。縱然你做得好,還引起別人誤會,那就是我做得不夠好;做得好,別人讚歎,沒有誤會,你才圓滿,這裡頭有大學問。你遇到一個多疑的人,煩惱很多的人,專門找麻煩的人,你怎樣能迴避,這是你的學問、是你的功夫;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真實智慧,善巧方便。

      我們特別是在《華嚴》裡頭,《華嚴經》長,分量大,內容很豐富,佛在這裡頭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在前面《世主妙嚴品》裡面讀過,參加這法會,十法界一切聖賢眾生統統都在裡面,沒有缺席的,真正是大圓滿。佛菩薩怎樣跟十法界眾生相處,處得那麼融洽,那樣的美滿,那樣的自在,這就叫成佛。我們自己的麻煩,這個看得順眼,那個看得討厭,這時候你有沒有想到,誰做主宰?你家裡頭的傭人做主,煩惱習氣,八識五十一心所是你家裡的傭人,你自己可憐不能當家做主,主人公是見性、聞性,六根根性是主人;根性不能做主,你說你可憐不可憐?主人要能當家做主,所有的傭人他們都很有能力,都很能幹,聽你指揮,替你辦事。諸佛菩薩如是,聲聞緣覺如是,所以他們稱正覺。我們凡夫可憐,這前面講過多少次了,也有同學們口頭上也常常掛著「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沒錯,現在這佛做不了主,當不了家。佛變成什麼?佛被人冷藏起來了,被幽禁起來了,家裡的傭人當家,胡作妄為,造種種惡業,感種種苦報,讓你這當家主人也困在裡面;雖然你是不受影響,真的,確確實實不受影響,但是你困在那個地方不起作用。諸佛如來說你是可憐憫者,你是佛,你是個可憐憫者的佛。

      這是講諸佛如來在九法界示現色身,這相好是接引眾生的方法。凡是真正修行的人,相貌哪能不好?為什麼?相隨心轉。你心覺悟了,心清淨了,覺悟了,覺悟的相;清淨了,清淨的相;慈悲了,慈悲的相,都是好相。我們標榜的這五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說這相好不好?用薝蔔華色來形容。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四段豐樂世界名號的第二句:

      【或名日藏。】

      『日』是太陽,『藏』是含藏。我們現在知道太陽是一個星球,是完全在燃燒的星球。它所含藏的,用現代人的說法是大量的能源,但是能源的量再大,也會有燒完的時候。這科學家知道,他們也能夠計算出來太陽這樣的燃燒還能夠燃燒多久。世界有成住壞空,講我們這最小的世界,太陽系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現在是在住的階段,太陽系形成,成,現在在住;住劫後面就變壞,壞了以後就消滅,就空了。但是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永遠不斷在循環,這就是物質不滅的定律。何以不滅?因為它法性不生不滅。它是什麼變的?法性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這兩句話說盡了。

      在佛法裡面完全是取表法的意思,表法我們看到這名號就曉得,自性裡面含藏著無量無邊的智慧光明,像太陽一樣遍照十方。實際上,我們曉得太陽的能量有限,光明也有限,並不能普照十方,但是自性裡面的般若光明,確確實實它是真正的遍虛空周法界。德能從智慧現出來的,相好也從智慧現出來的,所以這三種,智慧是體。連德能、相好也從智慧變現出來的,難怪佛法裡面,始終追求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的智慧。這一句話我早年講經,常常用究竟圓滿的智慧來說,因為這樣講法大家好懂。無上正等正覺不好懂,究竟圓滿的智慧,大家比較容易理解。智慧能生萬法,能現萬法,這是性之體,法性的本體。迷了,它就起變化,就變成無明,變成煩惱,變成妄想,變成分別,變成執著,覺了統統是智慧。這名號給我們的啟示,學佛是學智慧,佛法決定不迷、不愚、不痴、不消極,是真真實實有用的學說,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第三個名號:

      【或名善住。】

      這名號好,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佛在《金剛經》上其實就是講兩個問題,須菩提尊者問的,實際上他問就是代我們問。他問了兩個大問題,「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這在修行人來講是兩大問題。第一個怎樣把我的心(就是妄念)降伏住,使我這心裡頭沒有妄念?第二個問題,我們的心到底要安住在哪裡?佛說這一部《金剛經》就是答覆這兩個問題。《金剛經》,同學們讀過沒有?學過沒有?我讀過,我學過,我也聽講過,怎麼樣?你的妄念有沒有伏住?沒有。心到底安住在哪裡?不知道,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亂跑。般若不容易!

      我講《金剛經》的時候也說過,《金剛經》要跟淨土一比,淨土確實是超勝,無怪乎一切諸佛讚歎。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六方讚歎,實際上《彌陀經》梵文原本是十方諸佛讚歎,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省略了,他只講六方,四方上下。在原本裡面你能夠看到有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這是羅什大師省略掉了,玄奘大師的譯本裡面具足;玄奘法師是直譯,羅什法師是意譯的。在《無量壽經》上我們看到十方佛讚歎,有道理。這兩大問題你要是問淨土宗的學人,一句話就解答了。「云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這問題解決了,你的妄念不管什麼念頭,善念也好,不善念也好,念頭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念頭壓下去了。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歸阿彌陀佛,不是把妄念、妄想全部都降伏住了嗎?再問應云何住,我這心要住在哪裡?阿彌陀佛,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行了,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一物,你決定往生。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古大德說得好,永明延壽大師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淨土的勝方便,最殊勝的方便,這法門不可思議。

      這法門什麼人成就?兩種人最容易成就,上智、下愚。上智的人一聽到這法門,這容易太簡單了,我何必去自找麻煩?就是祖師大德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你們悟,八萬四千行饒給別人行。你們愛怎麼行就怎麼行,我放下了,三藏十二部放下,八萬四千法門也放下,只要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不再有第二個妄念;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這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善住。下愚之人,我們講他沒有知識,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書,什麼也不懂。他聽說一句阿彌陀佛,他自己有自卑感,我幹什麼都不行,這一句阿彌陀佛行,我會念,老老實實一生就念這一句佛號,他成功了。《彌陀經》都不會,《彌陀經》講什麼東西他不知道,他沒有聽過。諦閑法師那個念佛站著走的鍋漏匠不就是這樣的人嗎?下愚。當中,難了,上不上,下不下,你說他沒知識,他讀得很多,聽得很多;你說他真有智慧,他煩惱伏不住,二六時中妄念紛飛,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想什麼就住什麼。凡夫的心實在講,住就是他的求、他的願,住名聞利養,住五欲六塵,住貪瞋痴慢,累死了,也苦死了。

      善住的人,佛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正確的,我們做不到,住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再學無住生心,這是個巧妙的辦法。諸位想想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誰不會念?誰能做得到?無所住就是真心現前。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大師確確實實是應無所住,住無所住,心裡頭一個念頭都沒有,一念不生,但是怎麼樣?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真心。

      如果你要學,好,我什麼念頭都不要想了。你以為你無住了,你住在無住上,還是有住。住在無住上的是無想定,好,無想定將來生四禪無想天,外道天。跟四禪,四禪天人有大福報,他們在享福;外道天裡頭的人沒有福報,他享不到福報,他完全被困惑在無明裡面,定是有了,沒有慧,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佛法裡面講禪定,有止有觀,有靜有慮,靜就是止,慮就是觀,他清楚、他明瞭。所以這裡頭有定有慧,觀是慧,止是定,靜是定,定慧等學,止觀不二,這善住。他不是無明,跟無想定完全不一樣,無想定裡頭只有止沒有觀,只有靜沒有慮,所以那個定修成是一片無明覆蓋,什麼都不知道。

      佛法裡頭教導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裡頭沒有慮、沒有觀,怎麼會開慧?所以定裡頭有境界,那個境界要清楚、要明瞭。怕的是什麼?不善住,境界現前你執著了,起了分別執著,魔障就現前。所以參禪、持咒容易遭魔障,為什麼容易遭魔障?你要曉得,你沒有智慧揀別境界,你在境界裡面起了分別執著,好,立刻入了魔境界。《楞嚴經》末後佛說了五十種陰魔,都是定中發現的境界。五十種每一種是一個大類,每一大類裡頭境界無量無邊,你要有智慧、有能力揀別。如果你真能守得住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的那個原則,那就沒問題了。《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八個字你要是會了,五十種陰魔現前,你很順利通過,你不會遭魔。遭魔就在什麼?就在著相,就在動念;「不取於相」,你取相,「如如不動」,你動了心,動什麼心?貪瞋痴慢。順自己境界裡頭動了貪的念頭,不順自己意思的動了瞋恚的念頭,這叫動。如如不動,不起貪瞋痴慢。

      我們講最初方便現前下手的功夫,在一切人事物順境、逆境裡面,怎麼用功法?決定不起控制的念頭,決定不起佔有的念頭。我們從這裡下手,慢慢的功夫就得力了。自己清楚,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我不想控制,我不想佔有;有這念頭是迷惑,有這行為是造業。為什麼會有這種念頭起來?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控制得住嗎?你真的能佔有得了嗎?你要果然能控制,果然能夠佔有,佛菩薩都來拜你做老師,為什麼?他做不到。你能做到,那你就比他強多了。所以,你自己以為控制了,以為佔有了,那是作夢,自己在造業自己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是空的,自己的身、自己的心也是空的。身,現在我們懂得,剎那生滅,不是說等你死了才叫做滅,剎那生滅,剎那生滅的現象就是老化,我們講老化。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這連波斯匿王都明白,他說我不是一年一年的老,我是一天一天在老,一天比一天老,這話就相當覺悟,再進一步的是一秒鐘比一秒鐘老,不是這樣的嗎?

      身保不住,心妄想紛飛,變化無常,所以四念處裡面教我們「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身不淨,觀法無我」,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如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佛講的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應作如是觀,這才叫真正善住。我們沒有這能力,我們懂得經上講的這道理,但是我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對於經教理解得還不夠透徹,所以還不能起作用;理解透徹之後起作用。真正理解透徹,智慧開了,煩惱習氣不起作用,你才能做得了主。所以,今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講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善因善果,這是真正聰明人。心裡頭不能有別的東西,只要有阿彌陀佛就好。但是你不能夾雜,你夾雜,依舊沒放下。

      我過去在台灣講經,這事情大概在十幾年前,遇到一位老居士,過年的時候來拜年,跟我說:法師,現在我一心念佛,我什麼都放下了,但是就是孫子放不下,其他都放下。我就告訴他,我說你念佛有障礙,你得不到一心不亂,不但一心不亂你得不到,功夫成片都不容易。他說為什麼?你孫子放不下!他說那怎麼辦?他常常心裡掛念著孫子。我告訴他:你把你這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無論在什麼地方他常常想到他孫子,想到孫子,當然就把阿彌陀佛忘掉了,功夫不純,你的心還有牽掛。這種牽掛就是輪迴心,一切作為是輪迴業。你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別的都放下,將來變成什麼?福報,你修這一生修的是來生的福報,不能往生。

      真正要想往生,要徹底放下。這徹底放下,人說:學佛的人好像一點感情都沒有。沒錯,學佛的人把感情轉變成智慧,必須要曉得這佛在大經上講得很清楚,智慧跟情是一體,是一樁事情,覺悟了叫智慧,迷了就叫感情,它是一個東西。所以情重不怕,只要一覺,情重智就高,它是一不是二,一體的兩面。但是迷了,智慧變成感情,往下墜落;覺悟了,感情又變成智慧往上升,上升下墜是一個道理,不是兩個道理。所以,從前李老師教我,我們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想想學上智學不到,學下愚,這李老師教給我。上智是真學不到,學下愚,愚不可及。他老人家跟我講他是學愚,學了幾十年還學不像,後給我說,學愚也不容易,但是真能夠學愚,沒有不成就的。這是老人家他自己一生修學的心得跟我談過,我的印象很深。

      經教,實實在在講現在沒有人講,沒有人弘揚,如果這世間還有一些人到處講經說法,我絕對不會講經。沒有人講了,我們身是佛弟子,續佛慧命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天職。在這時代無論在家出家,你是真正佛弟子,你不能夠延續佛的慧命,怎麼對得起佛,怎麼對得起眾生?為這樁事情,這不能不講。所以我對於弘法、護法的,無論在家出家同學,我一點點嫉妒心都沒有,我歡喜,我會全心全力協助,修隨喜功德,但是沒有人幹,逼著自己非幹不可。

      這個樣子,你要講經,你的心要不安住在經教上,你怎麼能講得出來?念佛的人要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上;你要學《華嚴》,你的心要安住在《華嚴》上。經的分量太大,抓它的綱領。綱領很明顯,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這二十句抓住了,你的心安住在這上,那你是住《華嚴》。通途法門,佛常講,菩薩心住六波羅蜜,諸佛如來心住平等,清淨平等,善住;決定不住六道輪迴,決定不住小乘。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覺悟人安住之處,真正覺悟人住一真法界,住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對人天福報,欲界五欲六塵的享受,還有留戀,還有嚮往,你的心住在這上。這裡頭財、色、名、食、睡,佛常講這是地獄五條根,你怎麼能住這兒?但是我們冷靜觀察,這世間人哪一個不住這裡?這事情麻煩了,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連佛法都不能住,「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法都不能住,非法是名聞利養、是五欲六塵,你怎麼會住在這裡?

      大乘經上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你要是真的知道了,經論裡頭還有兩句話: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這是解釋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心清淨一切法清淨,心平等一切法平等,心真誠一切法真誠,你就見到法性了。見性不著相,你就如佛所見,佛法裡面講佛知佛見,見性不見相是佛知佛見;見相不知道有佛性,那是邪知邪見。我們每天展開經卷就是親近佛陀,親近菩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緣有了,緣不容易!

      我們想想在今天這社會,每天我們在一塊共同來學習經教,不多見!天天幹,鍥而不捨,不是偶爾,長期的,盡形壽的,我們依然不得受用,這原因是什麼?原因不外乎兩種,第一種我們的業障太重了,天天喚,喚不醒,偶爾醒過來翻個身又睡著了,就像這種情形。第二個我們的薰習不夠。這是實實在在的話,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我跟大家在一起學習《華嚴》四個小時,還有二十個小時,你要不是自覺自發,你肯定隨順煩惱習氣。諸位想想看,二十四個小時只有四個小時隨順經教,或者我們說得好聽一點,隨順性德,二十個小時隨順煩惱習氣,你怎麼會成就?

      從前佛教叢林寺院容易成就人,什麼原因?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一天有十六個小時在經教上,另外八個小時,你想打妄想大概也沒有時間,你累了,累了只好休息;睡覺是無明不是妄想,他容易成就。就是個念佛人,我們看看念佛往生的,在時間上比例來說,一天都是十幾個小時在念佛,在佛號上,除了休息。鍋漏匠三年為什麼成功?他佛號不間斷,老師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就接著念。他一天休息的時間算他八個小時,十六個小時在念佛,他成功了。沒有別的,確實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他的緣殊勝,就是他有這機緣,能夠讓功夫不間斷,這就是第一殊勝的法緣,善住我們要學。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