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六卷)  1999/5/2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36

      請掀開經本,他化天王讚頌的第六段:

      【一切眾生慢高山。十力摧殄悉無餘。此是如來大悲用。妙光幢王所行道。】

      這是妙光幢天王的讚頌,在長行文裡面我們讀到,他所得的是「示現大悲門摧滅一切憍慢幢解脫門」,他的讚頌就是他修學的報告。在前面我們曾經讀到妙音句天王,他的讚頌當中說出佛的慈悲是不可盡的。這一首的讚頌,我們要特別留意,說佛慈就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是我們每個眾生統統都有的。所可惜的就是我們迷失了自性,雖然有廣大無礙無盡的慈悲,它不能現前,而在六道裡面受種種的折磨災難,被諸佛菩薩稱為「可憐憫者」,真正可憐!我們為什麼不能覺悟?為什麼不能夠奮發自強,改正我們的毛病?我們的修學要常常想到,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恢復我們自己自性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

      今天妙光幢天王他所陳述的這一首讚頌,對我們來說是無比的重要。頭一句說『一切眾生慢高山』,一切眾生哪一個沒有驕慢?哪一個不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就是傲慢。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常常講,能夠解決下一個世紀社會問題,他說只有大乘佛法與中國孔孟之道,這是出自外國一個學者之口。他能夠認知,他能夠明瞭,不是容易事情。中國這個民族,是一個融合多元文化的種族,本身就有五十多種族群融合在一起,我們稱為中華民族。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接受聖賢的教誨,它的思想接近於自性,知道仁民愛物,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看到有侵略別人的野心,有侵略別人的行為,沒有。什麼原因?聖賢教誨的力量。何況在漢朝時候,佛法流傳到中國,佛法的教誨跟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完全相同,世出世間大聖人在這個地區廣行教化,所以收到這樣的成果。

      我們要明瞭,佛法是智慧的教學,決定不是宗教,我們要認識清楚。儒家的教學,《禮記》是古時候念書人必讀之書,必須要學習的課程。從什麼時候開始學?小學七歲上學的時候就學禮,禮講的是什麼?《禮記》諸位一展開,你們現在都拿到《禮記菁華錄》,第一句就給我們說「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這四句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把禮教就說盡了,往後都是這十二個字的註解,這十二個字的說明。這十二個字,就是大乘佛法裡面「身語意」三業。「毋不敬」是意業,在佛法裡面,這是十善業道,意業裡講的「無貪、無瞋、無痴」,儒家講得簡單,「毋不敬」。如果你有貪、你有瞋、你有痴就不敬,這個敬就沒有了。離開貪瞋痴,自性的敬德就現前。它三個字說得簡略,但是意思圓滿;佛法講得詳細,在意業裡面講到不貪、不瞋、不痴。身業裡面講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它這裡講的也是三個字,「儼若思」。儼是端莊、莊嚴的樣子,就好像你在慎重考慮一個大問題的樣子,那麼樣的端莊,那麼樣的嚴肅;如果身要是做殺盜淫,「儼」這一個字就沒有了。「安定辭」是語業,在十善裡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你說的言辭就安定。安是柔和,定是肯定,你說的話人家聽了不會感覺得模稜兩可。諸位想想這三句,人家外國的學者說,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能解決二十一世紀複雜的問題,儒跟佛合起來確實是一樣。末後一句是效果,效果是「安民」,用現代的話說,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就能達到。

      諸位看看這四句十二個字,你就曉得怎樣能夠達到整個世界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都能夠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一定要教育,儒家的禮教,佛法智慧的教育,這才能辦得到。我們學習這個課程,課程是學習了,必須把這些理論、這些教誨要落實。從哪裡落實?從我們心地上落實,從心上去改過,心改之後我們行為就改了。所以要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個過失裡面,今天妙光幢天王給我們提出,「一切眾生慢高山」。《禮記》這個本子,接著前面這四句就給我們說了四樁事情,「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傲慢、欲望、志滿、樂極生悲,這四樁事情都是大不敬,我們能夠反過來,能夠遠離,我們自性裡面誠敬這個德行就圓滿的現前,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恭敬。如果我們還有這四個字,傲慢、縱欲、志滿、貪圖五欲六塵的享樂,我們性德就沒有了,禮教前面這四句都做不到了。這四句做不到,社會必然動亂,世界必定有凶災、有大禍。

      我們今天修行,不僅是修自己,念念要想到整個社會安全,要想到整個世界一切眾生的吉凶禍福。大乘經教裡面,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是同一個緣起,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在大乘經裡面稱之為法身理體。你要是能夠證得,你見到了,你體會到了,你能夠整個融化在這個境界當中,就是宗門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是你真正體會到了,真正覺察到了,契入這個境界,你就超凡入聖,你就是佛菩薩,你就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自性智慧現前,自性的德能圓滿,這些煩惱習氣連根拔除,轉煩惱為菩提,無量的煩惱習氣都轉變成智慧德能。你要是轉不過來,智慧德能變成無量無邊的煩惱,造成無量無邊的災害,凡聖在一念之間。

      第二句『十力摧殄悉無餘』。我們今天發給諸位一個資料,這個資料是如來果地上的十力、菩薩因地上的十力,這十種力量是自性的能力,能夠把這些煩惱摧滅。妙光幢天王,這也是如來的化身,示現為天王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示現的是大悲門,大慈悲才能夠摧滅一切驕慢。「一切眾生慢高山」,這句話是雙關語,我們一般人看「一切眾生」,看好多好多人,大家都傲慢,你只看到這層意思,這個意思淺。深義、密義,這一切眾生是自己,自己怎麼叫一切眾生?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現這個相分、這個身分,這個身分是一切眾生。我們現在這種科學常識都有,每一個細胞是一個眾生,每一個念頭是一個眾生,我們身體是許許多多細胞、許許多多念頭,形成這麼一個身體,所以這個身體就是「一切眾生」,不是一個眾生,是一切眾生。而且這個眾生他剎那生滅,念念相續,所以這個身體就是今天講的多元文化的共同體。這個意思就深了,我們了解這個意思,你才能度自己。

      『十力』也是自性本具的,如來果地上十力是性德,菩薩十力是修德,性修不二,沒有修德,性德雖然有,不能現前。如來說法有善巧方便,先說果,然後再說因。為什麼先說果後說因?先說果,說六道裡面的果,「苦集滅道」,苦是果,讓你覺察到,讓你了解,這個果報就在現前。你明白了,了解了,你才有離苦的念頭,佛才教給你如何離苦,苦從哪裡來的,再給你說因。出世間法也一樣,先說滅,滅是大涅槃,如佛菩薩他的果報,我們聽了之後非常羨慕希求,佛再給你說這個果報的因緣,我們修因就能證果。世間的苦報,我們能夠消除它的業因,苦報就不會現前。我們來介紹這句經文,也是先說果,後說因。

      這個表解是從,這上面有《智論》,菩薩十力是《大論》,《大論》跟《智論》是一部書,《大論》是《大智度論》,《智論》就是《智度論》,這是從《教乘法數》裡面影印出來的。先說佛果十力,這十種力量把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把它融化,都把它轉變成智慧,『摧殄悉無餘』,殄是消滅。如來十力第一個是「是處非處智力」,這個「智」是真實智慧,智慧起作用產生一種能力。下面是簡單的註解,「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我們要問,他為什麼知道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你們同學們看了《西方古老的預言》,有些大預言家能夠知道這個世間的災難,他就是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但是他所知的範圍很有限,所知的是片面而不是全面,我們一般講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到這些現象,沒有辦法改變,好像一切都是注定的,這是他的能力很有限。他沒有再進一步去研究,這個是注定的,怎麼注定的?這他就沒有了。如果再問一下,怎麼注定的?誰注定的?什麼原因注定的?你再一問的時候,底牌不就找出來了嗎?你才能解決問題。他一到「注定的」,後頭就沒有了,這個局面就很悲哀、很可憐。凡事有個理,佛家對於一切諸法的看法追根究柢,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態度。到了一切就注定的,這不是科學的態度,違背科學的精神,違背了學習的態度。這種東西,在西方人好像很重視,在中國人不重視,這是小智慧,只知道片面,不知道圓滿。佛菩薩的智慧是圓滿的、是究竟的,真正如同一般宗教讚美上帝、讚美神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讚歎的話。

      其實我們曉得,天帝很多,不是一個人。佛告訴我們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欲界六層天,六種,色界有十八層天,再往上是無色界,無色界我們暫時不談,就是欲界、色界天也很複雜。色界最高的摩醯首羅天王,統領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國家。我們自己就以為自己建立國家自立為王了,那就好比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你一個家庭裡有五、六個人各自為王,外面還不知道,你在家裡各自為王,各人在家裡打架,各自為政。我們今天犯的是這個過失,不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國土,是一家人,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很小的一個部分。這是講到色界天王。而實際上,虛空法界像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不曉得有多少,無量無邊,不是數目字能算得出來的,這叫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一切剎土,都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真的是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切眾生,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明白,你肯定了,你契入這個境界,真的認同了,你就證得法身,證得法身就超凡入聖。你的思想、你的見解完全不一樣,現在你的思想見解是佛知佛見。什麼叫佛知佛見?真正覺悟的知見,佛是覺悟,從前是迷惑,不知道,現在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真知道、真明白就叫佛知佛見。你入佛知佛見,你就成佛了,你就是菩薩。你今天見解是菩薩的見解,思想是菩薩的思想,你的行為是菩薩的行為。你的知,諾查丹瑪斯差遠了,怎麼能跟你相比?真實智慧,知道一切眾生因緣果報。這一句,跟我們早晨講的《太上感應篇》裡面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不是一個意思嗎?所以禍福不是一定的,不是不能改變。他們的看法,一切都是決定了,決定不能改變,這是決定錯誤的觀念,不合情理也不合法。

      世尊告訴我們,他老人家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像法過去了,末法一萬年才過一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往後的日子有大好時光。過去章嘉大師在,我曾經問過他老人家,我說往後呢?多得很,這起起伏伏的,有高潮的時候,有低潮的時候。什麼是高潮的時候?佛法興旺的時候,眾生有福。佛法興旺就是眾生喜歡接受佛法,喜歡修學佛法,諸佛菩薩就示現,教化眾生。如果眾生不喜歡正法,喜歡妖魔鬼怪,這個時候災難就來了,這個世運就低落。可見得世道興衰、吉凶禍福,在乎一切眾生的好樂,喜歡正法的時候,吉福就現前,不相信正法,喜歡邪法的時候,凶禍就現前。我們懂得這個原理,知道事實真相,我們要給眾生做增上緣,給眾生做好緣。我們自己認真努力修學是別業,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理解,這就是化他,為一切眾生做好的增上緣。

      下面還有個小註,諸位看,「如作善業能得樂報,名為是處」,善因一定有善果,這叫是;「若以惡業望於樂報,則名非處」,非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你造作惡業,希望得吉、得福報,沒這個道理。真正覺悟人,知道是處、非處;是處就是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是處。說你種善因會得惡報,造惡業會得福報,沒這個道理。十力裡頭頭一句,這就是《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深信不疑,自求多福。對自己心地要清淨平等,對別人要慈悲照顧,要能夠捨己為人,必定得吉利,必定得福報,福是從這裡來的。決定不是自私自利,決定不是貢高我慢,你能夠得福,沒這個道理。所以十惡一定要斷。

      儒家說「傲不可長」,因為儒家教化眾生的目標是在三善道,沒有出六道輪迴。所以傲、欲、志、樂,都沒有教你斷,只是教你節制,教你控制住。但是佛法教學的目標是超凡入聖,是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換句話說,煩惱一定要斷,控制住不行,一定要斷,這是佛比儒更進了一步。儒家講的控制、節制,佛法教我們斷欲、斷煩惱,果報不一樣。儒家的善果是人天福報,佛法的善果是成佛作祖,是作佛、作菩薩。但是佛菩薩是大福報,大福報一定圓滿包含人天的福報,人天福報不能包括佛菩薩的福報,所以人天福報是諸佛菩薩大福報的根基。世尊在《觀經》淨業三福,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儒家講的,人天福報根本的業因就在這四句。我們把它互相合起來參考,這個意思你逐漸就明白了,你就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應該怎麼做法,自己就明白了。

      第二條「業智力」。下面註解是,「知一切眾生三世所有諸業」。我們從這一句裡面就能夠體會到,如來的智慧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所以能夠知道在一切不同時空裡面的眾生,現在科學家講不同維次裡面的眾生。我們這個世間凡夫生活在三維空間,也叫三度空間,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乃至於無限度的空間,科學家認為理論上如是,事實上沒有得到證明。現在事實證明有十一度空間存在,我們看黃念祖居士在他《大經解》後面有一篇文章,講到現在的科學。但是在佛法裡,肯定空間維次是無限的,為什麼佛法如此的肯定?因為佛的智慧是圓滿的。世間人講理論上可能,但是事實上還沒有觀察到,也就是他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不曉得時空維次從哪裡來的;佛知道。時空維次從什麼地方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你們諸位想想,世間這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這個維次就無量無邊。你了解這事實真相,你才有辦法突破。科學家現在研究用什麼方法能夠突破時空,能夠回到過去,能夠進入將來,這確實是可能。他們要用科學的方法,要用科學技術,讓時光倒流,看到過去,也能夠加速度看到未來,他們在動腦筋用這個方法,這就是不知道時空維次的來由。佛知道,這個東西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換句話說,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問題不就解決了?佛心清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的時空他都突破了,所以他知一切眾生三世所有諸業。知三世是突破時間,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從無量劫到現前,生生世世所作所為,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看你就像看你的檔案一樣。

      真的是有檔案,檔案是什麼?阿賴耶識。你起一個最微細的念頭,阿賴耶識裡已經有檔案在,你自己還不曉得,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度眾生能夠契機,就是這個道理。他了解你,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接受,什麼時候你還不能接受。在完全排斥,不能接受,佛菩薩不來度你,暫時不跟你往來,免得你造罪業。你稍稍能夠接受,還能聽得一句、兩句,佛菩薩都不捨棄你,為你做增上緣,慈悲到了極處,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真正想學,不怕遇不到善知識,就怕的是自己不好學,好學決定遇善知識。遇到善知識,還要自己真正好學,你這一生就有成就,就有結果,這個結果決定超越十法界。

      我們今天特別提倡淨土法門,什麼原因?這個法門容易。法門雖然是平等,可是眾生根性不平等,業習煩惱不平等,因此修學就有難易的差別。在一切法門裡,最容易成就的無過於念佛往生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被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一切菩薩弘揚,它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個法門的殊勝,就是能令五乘齊入報土。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五大類,五大類裡的人乘其實包括三惡道,地獄眾生也在其中。齊入報土,齊就是平等,統統都入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什麼境界?法身大士。諸位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相當我們這個地方的六道三界,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相當於這個地方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實報莊嚴土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西方沒有講三界,沒有講六道,沒有講十法界,意思有。五乘齊入報土,這還得了?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沒有的,諸位去看《大藏經》,哪個經上有這種說法?唯獨西方阿彌陀佛的世界很特別。

      凡聖同居土,這是最低的,什麼條件才能去?要伏煩惱,沒有叫你斷,斷就難了。其他諸佛剎土要想往生,要斷煩惱你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不要斷,伏煩惱就行,這一點要記住,然後具足信願行就決定得生。如果你有信願行,你的煩惱伏不住,你還是不能往生。這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常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也不過就一個、兩個。一萬個念佛人,這一萬人都具足信願行,為什麼不能往生?煩惱沒有伏住。帶業往生是帶舊的煩惱,不能帶新的煩惱,這要懂得。如果新的煩惱都能夠帶,那我們不統統都往生?新的煩惱不能帶,就是現行不能帶,只能帶過去的那些煩惱習氣,這個煩惱習氣控制住,現在不起作用。雖有貪瞋痴慢,貪瞋痴慢被你念佛的功夫壓住、伏住,確實有貪瞋痴慢,但是貪瞋痴慢確實不起作用。這個東西還起作用,還常常在生活當中發作,你要曉得念佛都不能往生,這就是古人講,講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念佛的標準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標準,要達到這樣的功夫才能往生。由此可知,我們念佛求的是什麼?求的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不同,功夫深的叫理一心不亂,那是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是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這是最輕的,能夠把煩惱控制住,就叫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這些道理、這些事實,佛知道,這種能力叫「業智力」。諸位要曉得,前面這十條是從事上說的,統統屬於真實智慧。這個「智」就是我們講的根本智,「是處非處、業、定、根、欲」,那就是權智,權智叫後得智。你有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前面講的這些差別,這是說十種,十代表無盡,無量無邊;這個智慧無量無邊,是從後得智上說的、從權智上講的。

      第三「定智力」,修定,定能開慧,「知一切諸禪三昧」。禪種類太多,在佛法裡面,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宗門教下,無論是顯教密教,諸位要知道,都是修禪。絕對不是說禪宗修禪,其他宗派都不是禪,那你就全都錯了。佛法修學,用這個「禪」字就全部都包括了。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方法,八萬四千種門道,修的是什麼?全是禪。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來修禪,念佛方法裡面有很多,我們用持名念佛方法來修禪。我們如果是修成功了,得到禪的受用,叫念佛三昧。三昧是受用,你修學這個法門,你得到的受用,受用叫三昧,三昧是印度話。

      禪的定義是什麼?《壇經》裡面講得好,《壇經》裡面講「禪定」這兩個字的解釋: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其實能大師這個解釋是從《金剛經》上來的,《金剛經》上有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他講得更白一點,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這個解釋得好!世間的禪定,佛說了八種,叫四禪八定。教下經論裡面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理論、方法、修學的受用都給我們介紹出來。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事實真相,然後就曉得自己怎麼修法。

      我們今天採取的是持名念佛這個方式、這種方法,用一句名號把我們著相的念頭打掉。著相,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你會被外面境界所轉。說「所轉」還不好懂,你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這個大家好懂。被外界誘惑,禪就沒有了,這一誘惑,你的心就動了。動個什麼心?貪瞋痴慢,你會動這個心,你禪跟定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心才一動,外面境界來誘惑,你心才一動,「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讓你這個心恢復平靜,這叫做念佛,這叫會念佛。絕對不是我口裡念「阿彌陀佛」,念珠一顆一顆掐得沒斷,外面誘惑還是會被誘惑,貪瞋痴慢習氣還是照起來,那有什麼用處?那就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那個沒有用處。李炳老從前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還是隨業流轉,還是搞六道輪迴,還是要墮三惡道。念佛怎麼念法知道了,心裡才一動,趕緊彌陀名號提起來把它壓住,叫石頭壓草。我們在境界裡面能維持著不被境界誘惑,自己心裡面能做得了主宰,這個主宰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依靠它。

      要想真正能成就,我們是凡夫,凡夫說老實話不能不受外面境界影響,這才要選擇修學環境。諸位也許聽說過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選擇居住的環境,搬三次家。為什麼?小朋友受外面環境影響,必須要選擇好的鄰居、好的生活環境,使他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這真正是愛護子女。我們修道也是如此,為什麼從前祖師大德們遵循佛陀的教誨,要選阿蘭若處。「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清淨的環境;它的本義,「阿」翻作無,「蘭若」翻作鬧、熱鬧的地方,不是熱鬧的地方,不是熱鬧就是很清淨的地方。而修行,佛教導我們一個最高的原則:少欲知足,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愈簡單愈好,愈清淨愈好。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切放下,不受環境的污染,不受環境的騷擾,要有個好的氣氛、好的磁場。

      我們學教的人,尤其是智慧沒有開,我們不能離開經本。像從前方東美先生常說,讀書人、教書的人不能沒有書,所以蒐集的書就很多。到他家裡去,哪個房間裡擺的都是書架,這是讀書人。如果我們不是學教,不是走弘法利生這個路子,就不需要這麼多經典,真正修淨土是一本《彌陀經》就夠了。我們看看真正念佛人,他一個小佛堂,供養的西方三聖,甚至於有些人供養,只供養阿彌陀佛一尊,供具只是一個油燈、一杯清水、一個香爐,其他的都沒有;他佛案上只有一部《阿彌陀經》,那個生活多簡單、多單純,什麼都沒有。他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外面境界確實不能再影響他,他心是定的,這叫得念佛三昧。可是學教的人必須有智慧,團體的生活最好,團體有個小道場,就是我們修學的環境,道場裡面蒐集世出世間的典籍,供給你做參考,就像圖書館一樣,這個好。個人什麼都沒有,心才清淨。諸位要知道,清淨心生智慧,智慧心接觸一切典籍,自然就能講解,就開解。對於經教的理解,最重要還是清淨心、慈悲心,你有清淨心能理解,沒有慈悲心,不願意跟人說,那也是枉然!所以要有慈悲心,歡喜為一切眾生講解,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眾生。我們心不清淨,參考許多典籍,蒐集許多資料,這種講解的方法,不能幫助人開智慧,現在講攝受的力量很小。你自己用的時間很多,很勤奮在蒐集、在整理,在做好這些資料,別人聽了之後,離開道場就忘記,沒有攝受的力量。你從清淨心,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有攝受的力量,人家聽了之後,多少天還忘記不了,這就是攝受的力量。攝受的力量,只有真誠,真誠的愛心,為他不是為自己,才能夠感動人,才能夠造成攝受的力量。

      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修什麼?修清淨心。第一個,離開一切污染。古人常講,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就是知足常樂,我們身心才能得到安穩,身心安穩道業就隆。身心不安是修道的大障礙,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得不到結果。結果就是禪,就是三昧,你與禪不相應,你得不到三昧的受用,你的法喜不能現前,你持續的力量很短促。如果你真的得三昧,三昧是歡喜,法喜充滿,你就有很長的持續力量,你不會間斷,你用功會鍥而不捨。我們看世間人,無論是在佛法、在世法修學,他斷斷續續,他不是鍥而不捨,不是把全部的時間、全部的精力投注在那裡,他成功有限,世法、佛法都一樣。我們在世法裡面,我看到方東美先生每天讀書,沒有一天間斷過,讀書是他的生活、是他的快樂,就跟吃飯、就跟喝水一樣,所以他在學術上有成就。我們學佛也是如此,我們對於經教鍥而不捨,就跟穿衣吃飯一樣,不但是一天不能離開,一餐都不能離開。我們每天要吃三頓飯,聽說居士林還有兩道點心,我們每天展開經本有沒有五次?現在一般講五堂課,你每天要吃五頓,你課也得上五堂。吃可以吃五頓,這一堂課都已經覺得太多了,你怎麼會有成就?如果你一天吃五頓飯,上十堂課,你決定會有成就,你在這裡面得智慧,你在這裡面得三昧,得法喜充滿。我們今天很想這麼做法,很想得到,而沒有辦法得到,什麼原因?自己去想。要把這個原因想出來,把這個原因消除,你的障礙不就沒有了嗎?你找不到原因,不肯去找原因,消除不了這些障礙,你怎麼可能有成就?我們看這十種力,這十種力統統都有連帶關係,每一條裡面都具足其餘的九條,這是大經裡面常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說,有這麼多,其實一念具足。

      第四種「根智力」,根是根性,「知諸眾生諸根上下」。上下是佛法裡的略說,上根、中根、下根,這是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的。其實一切眾生的根性非常複雜,大別為上中下。這上中下怎麼說?下根人能深信因果,能斷惡修善,這是下根人;中根人能破迷開悟,上根人能轉凡成聖,上中下是這麼分法的。也就是下根人是六道眾生,中根人是四聖法界,上根人是一真法界。這就是《華嚴》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上根人;聲聞、緣覺、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天台家講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中根人;下根不出六道。佛法的教學也是這三種,諸位都在經論上看到。佛法教學三個目標:第一個轉惡為善,下根人;第二個轉迷成悟,中根人;第三個轉凡成聖,上根人,是這麼分法。每一類裡差別太多太多,佛都知道,所以佛有善巧方便,佛講經契機契理。如果我們不了解眾生的根性,對下根人說上根法、說上乘法,他不能接受;對上根人說下乘法,他聽了沒味道,太淺了,所以說法一定要契機。但是諸位要知道,機在眾生邊,不在法邊,法沒有。法可以深說,可以淺說,對上根人深說,對下根人淺說;可以長說,可以短說,對有耐心的人可以長說,對沒有耐心的人短說,淺深長短無一不自在!所以法沒有上中下,眾生根性有上中下。

      現在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災變、凶禍已經非常明顯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許多下根人也感到恐懼,也想回頭了。這個機緣好,沒有這些大苦大難,他不會回頭。現在這個災難馬上就要到了,眼看在眼前,跡象都看到了,這個時候恐怖、恐懼了,想回頭。只要想回頭都好,佛菩薩不捨棄他,佛菩薩還是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哪些是佛菩薩?先知先覺的就是佛菩薩,後知後覺的也是菩薩。我們這些人算是後知後覺,也非常難能可貴,既然覺悟了,既然知道了,自己就認真努力修學,給那些想回頭的人做一個好樣子,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就能夠化解劫難,這就是佛家常講的普度眾生。我們也要學智慧,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性要很清楚、很明白,世出世間這些經論,我們要知道怎樣為他們介紹,讓他們接觸到之後能生歡喜心,這個非常重要。能理解,能相信,能奉行,我們介紹的目的就達到。多有一個人信受奉行,化解劫難就多一份力量。化解劫難,決定不是十惡業能夠辦得到的,十惡業只有加深災難,只有讓災禍提早現前,決定不是解決的辦法。解決的辦法,一定要修五戒十善,要修諸禪三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