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4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四四卷)  2007/10/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最後一段,李長者的《合論》,這段我們沒學完,今天接著再學習。論文不長,我們從前面念一遍:

      《論》:「從有勝三昧已下,八十一行頌,明三昧自在分,如此同異無礙自在大方網三昧門。入出隱現同時自在者,隨眾生業異所見差別,諸佛得道自在故。隨眾生業自在故,然如來心無作性故,智隨影應,無去來性,而可取捨。」我們上面學到此地。末後這句非常重要,我們學了這麼久應該都知道,《華嚴經》上所說的全是我們自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分,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才變成現前這個狀況。

      很難得的,古人講「知解之徒」,我們今天就屬於這一類的人,我們知道這個事情,我們也了解。當然知道不夠透徹,了解也只是少分,這就非常的希有難得。那我們不得受用,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裡?我們沒有行、沒有證。行證我們現在也明白了,行證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放下。只要沒有放下,學得再多都是知解之徒。我們現在叫什麼?叫佛學,不是學佛,學佛是有真的受用。只是天天聽明白了,搞清楚、搞明白了,用不上力,不能夠把它融合在我們生活裡面,不能夠融合在思想裡面,不能夠融合在工作、在待人接物裡面,所以依舊是凡夫,這點我們要很清楚。既然有知解,我們就要努力,要把它變成自己的,它本來就是自己的。

      我們說到這個地方,你就想起釋迦牟尼佛,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從十九歲到三十歲非常精進勤苦的學習,他的成就,成就是知解之徒。可是人家到菩提樹下這一坐,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了,實際上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一放下,行證就圓滿。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佛法真的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所講的,知難行易。你看知多難,世尊示現十二年求知,證果呢?轉凡成聖一念之間,原來一放下就是。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放不下。那放不下,從前李老師也常常警告我們,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多次的提出,如果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雖然你在佛門裡面種下善根,可是你還要長劫輪迴。長是很長,劫是論劫數,你還要在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苦不堪言。搞生死輪迴你一定要曉得,你好好自己想一想,檢點一下,這一生造些什麼業。佛法裡面說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想我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業,我這一生當中所受的就是,業因果報,我這一生所受的是前生造的業;「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想想我來世怎麼樣,你就想想你這一生所幹的,你所想的,你所說的,你所做的,你知道了。為什麼?這是這一生造的因,來生果報。這事情如果一想就太可怕、就不得了。

      前天美國一個同學劉富台到這裡來看我,我們有十幾年沒見面。很難得,他學科學,他把現代的物理學,太空物理裡面所講的時間空間、能量物質跟佛經上所講的來對應,發現經典令他歎為觀止!他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全世界的宗教要能跟現代科學兩個對應,大概只有佛教。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跟大家說明,佛經內容是什麼?佛經確實它不是宗教,它的內容無論是大部經、小部經,所講的無非是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我都是這麼介紹的,這是非常有力的一個證明。他寫了一篇論文拿給我看,我今天早晨把它看完。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教介紹給我,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劉居士這篇論文寫得很好。我跟他說,他也肯定,我說佛經裡面所講的科學是現代科學裡面最高峰,回過頭用佛的話來說,究竟圓滿的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都是我們自性裡面圓滿具足。

      你看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圓圓滿滿,跟諸佛菩薩絲毫沒差別。我們今天淪落到這個樣子,知不知道慚愧?這很重要,如果知道慚愧,真對不起自己,我們中國習俗說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那個話說得很淺,對不起自己的本性,對不起佛菩薩無量劫來辛苦的教誨。非常不容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把這些理論、方法、效果都能搞清楚、搞明白,雖然是少分,這個少分足以幫助我們這一生圓滿成就。千經萬論歸結到最後一句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在《華嚴》裡面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全都說盡了。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放下就是。這個地方講到最後一句,然如來心無作性故。什麼叫無作性?作是造作,沒有造作性就是說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就是佛菩薩。起心動念是什麼?起心動念是妄想,這一起心動念,我們前面講太多了,緊接著就是分別,從分別緊接著就是執著,連帶起來的。

      我看到劉居士這篇論文的報告,現代科學承認物質是假的,跟佛法講的完全相同。物質是能量變現的,他講到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應該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極微之微。他說這個東西就是能量,它會變成能量,能量會變成物質。變成物質的現象,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也就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所看到一切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佛法裡頭包括精神現象,他用《心經》裡面來解釋色受想行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科學還沒有講受想行識,它講到物質,沒講到精神,受想行識是精神,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見相兩分都是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能量。所以能跟質可以互相交換,能就是質,質就是能。真正見性的人,能質交換的時候,他得自在。

      我們前面讀的經文就是,他就是自在,可以隨意把能量變成物質,他有個化身,你看他到十法界,佛菩薩到十法界,眾生有感,他就現身,那個現是什麼?能量現的。能量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就像虛空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眾生心動個念頭立刻就現前。他不是從很遠地方來的,不是,就在你面前現的,他這麼自在。要沒有的時候,馬上就恢復成能量,沒有了。像我在此地跟諸位講過幾次,我們周邦道周老夫人她見那個地藏菩薩,她家的大門沒有人開,突然到她家裡來化緣。化緣也沒給他,這個和尚就走了,走出客廳人就不見了,外面大門沒有開。那是什麼?能量現前。所以用科學解釋,很好解釋。當然周老夫人與佛法有很深的緣分,她才會有這個感。這個感是冥感,不是她有意思去感的,是時節因緣到了,地藏王菩薩那裡有感動,就現身。現的還真的是出家人的樣子,來托缽、來化緣,走了以後就沒有了,就是這麼個道理。你看這多自在!什麼身都能現,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現,他就現什麼身。但是要曉得,無論現什麼身,無論說什麼法,他都沒有起心動念過,這不可思議!

      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叫什麼?這叫如來心無作性故。是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樣子的,麻煩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無明是什麼?就是阿賴耶。一念不覺把我們的本性變成阿賴耶,這一變之後他就不能回頭了,愈迷愈深。就是我們比方,妄想、分別、執著,三種顏色的三副眼鏡一樣,戴在眼睛上忘掉了,不知道拿下來,這愈迷愈深。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能不造業,像《地藏經》上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罪業也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真有感受,就像作夢一樣,你做惡夢確實在夢中嚇得一身冷汗,我們在六道搞輪迴就是做惡夢。阿賴耶識裡面這些業習種子,阿賴耶實在講就是儲藏室,善的種子、惡的種子統統收集在這裡,這裡頭十法界的種子都有。佛、菩薩、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餓鬼、地獄,那個種子全都滿滿的,這是因。經上講的四緣生法,這是親因緣,親因緣統統具足;你將來承受什麼樣的果報,那就是你的所緣緣,你是想哪個緣,你想什麼它就變什麼。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沒有主宰的。我想成佛,沒錯是很好,可是你有貪而無厭,那就不行,你想佛的成分多,還是想名聞利養、想權力、想地位這個成分多?這去比較,如果想這個多,你就被這個牽走了。如果你想佛多的話,你這一生真成佛。

      佛門有一句話說「富貴學道難」,富貴人想不想成佛?想。名聞利養放不下,權力放不下,地位放不下,五欲六塵的生活放不下,他學佛只有少分,一生當中大概學佛只有百分之一、二分,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七、八分都是貪瞋痴慢,都是名聞利養,所以他還是拉回來了。這樁事情我們自己要認真檢點,我們看到別人是這樣的,想想自己;如果自己也是這樣子,這麻煩大!真想這一生成就就要徹底放下。我們非常感謝世尊,感謝他老人家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的物質生活就三衣一缽。每天住在樹下,還不是同一棵樹,這佛在戒律上有規定的。那個大樹特別大的,你很喜歡它,每天在那裡睡,你起了貪心,天天要換,不可以在同一棵樹下。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決定沒有挑剔,生歡喜心。實在講功夫要是到了,能夠境隨心轉,就像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再不好的飯菜,或者是餿了的、壞了的,在你舌頭上它馬上就變了,變成美味,這是真的,境隨心轉。我們轉不過來是什麼原因?轉不過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轉不過來了。離妄想分別執著,確實它是隨緣在轉。

      底下這個比喻是智隨影應。這個「智」就是自性裡面般若智慧,在阿賴耶四分裡面證自證分,所以這個智慧不是外來的,是你自己本有的。你今天不相信自己本有,我不用思考,我怎麼能辦事?我不用思考,我怎麼能學經?思考是什麼?思考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我們都用這個。用這個心就叫妄心,楞嚴會上佛講得很清楚,用這種妄心修行,用妄想執著修行好比煮沙為飯。那個沙你怎麼煮它也不會變成飯出來,為什麼?它不是成米飯的因,你煮米才能成飯,你煮沙怎麼能成飯,這就是你搞錯了。那成佛用什麼?成佛用真因。真因是什麼?此地講的,如來心無作性,這是真因。換句話說,必須這個功夫真正用功,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然後你才能隨緣。你看他的隨緣是智隨緣,我們今天隨緣是煩惱隨緣。我們錯,錯在這裡。

      無論是心法、無論是色法都沒有去來性,無去無來。我們這個身,從我們住的地方到學會來,這個身是不是真的從那邊到這裡來了?一般人都說這當然是真的,還假得了嗎?你不是從那裡到這裡來嗎?如果是對佛菩薩講,佛菩薩笑笑,不是的。真相是什麼?真相是那個地方滅了,這裡現了。你不是一步一步走來的?對,你前一步這個地方滅了,走這一步這裡現了;這裡要滅了,那一步又現了。我這樣講法,常常來聽經的同學你會聽得懂。就像電影幻燈片一樣,前面一個滅了,後頭一個生了,你看電影裡的人從這邊走到那邊,那要好多張底片。真相是這個,無去來性。你以為真的從那裡走到這裡來了?錯了!我們把錯認為是對的,對的都搖頭,哪有這種道理!真的。那個電影不過一秒鐘二十四張,換二十四個底片。我們現在這個境界,就像佛在《仁王經》上方便說,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一秒鐘,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所以無去來性,而可取捨。這就是無可取捨。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於一切法沒有取的念頭,也沒有捨的念頭,為什麼?取捨都不可得,取捨不二。真正是《般若經》上講的,這真是高科學,「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還有什麼好取捨的?然後我們曉得,你這一生的遭遇是緣,真正明瞭,隨緣,隨緣得大自在,隨緣裡頭有真樂。大用無方,這是長者他的結論就結到此地。

      下面這段就是底下第五大段的經文,第五大段完全是講比喻,他在此地說「如響應聲喻」。這個響應聲,在山谷裡面,我們長嘯一聲,那個回音就過來了。我們長嘯一聲是響,立刻就有回音,響應聲,這裡頭沒有取捨。「如水潛流隨諸卉木各滋生喻」。水在大地裡面,我們看不到,有沒有水分?當然有,沒有水分,草木怎麼長起來的?今天草能在那裡長,下面就有水分,樹長得愈大,它吸收的水分愈多,可是你看不出來。下面「如春陽生草木喻」。這是陽氣,我們現在講的是空氣,草木要生長它要有種子,它要有水分,它要有陽光,它要有空氣,沒有這些緣它就長不好,甚至於不能生長,所以這是它的一些增上緣,不能缺少的。「如水養魚龍喻」。這是海水、江水、河水,這裡面很多魚,有魚、有龍,比喻現在所講的水族。「如地所生草木喻」,草木不能離開大地,離開大地它不能生存。「如火成食喻」。我們現在飲食,實在講在遠古時代,人不知道用火,打獵打來的都是生吃,到以後發明用火烤,最初大概是烤肉,烤了之後比生吃好吃多了。那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燧人氏,燧人氏就是發明火,火,燧人氏。伏羲氏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火,燧人氏跟伏羲氏很近,那個時候開始有火食。到神農的時候這就更進步了,神農懂得耕種,從遊牧生活方式就變成定居,他這個農耕,他就定居了。用這些比喻,「如風發生所益眾生長短壽生喻」。後面講的喻講得很多,這是略舉幾種。

      底下這幾句話很重要,「以喻思之,以智照之」。佛在大乘經裡面又說,佛講經常常用比喻,有智慧的人聽到比喻他能開悟,所以佛經裡面的比喻很多很多。可是聽了比喻之後,你一定要有智照,你才會覺悟,你要沒有智照,聽比喻也聽不懂。用比喻來教學,這是世出世間這些做老師的,他們這些人用得最多,古今中外都是這樣做法的。所以要智照就明白了。「執計情亡,任真之智,本合如是」,這幾句話講得好。執是什麼?執著,計是分別,情是妄想,亡就是放下。你看這四個字,執著放下了,分別放下了,妄想放下了,這三個一放下,你的自性就現前了。所以任真之智,任是任運,這就是自性寂用,我們前面最後念的這一段「寂用無涯」,任真之智就是寂用無涯。你的自性本來是清淨寂滅。這個滅是滅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寂,寂淨、乾淨。智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是外來的,它就透出來了。

      本合如是。本,我們一般講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再舉最明顯的例子,《弟子規》所說的,《感應篇》所說的,《十善業》所說的,儒家禮裡面所說的,佛法的戒律裡面所說的,那是本來如是。你要是真正覺悟了,你的言行舉止就是這樣的,不是哪個人規定的,是你自性起用,就是寂起用,就是這樣。我們換句話說,你自己真心起用本來就是這樣。那現在為什麼不是這樣?現在是你用妄心,你不是真心。我們迷得太久,現在真心怎麼恢復法?佛菩薩是覺悟的人,用真心的人,我們從外表上來學,外表上學裡面會起感應。從外表上去學就是從戒律上學,他是怎麼生活,他是怎麼說話的,他怎樣做人的,他是怎麼工作的,他是怎麼接物的,你學這些。學久了,外表很像了,裡面就有感應,就產生變化。這是一個方式,從外表學到裡面,這是中下根性的人用這個辦法。上上根性的人不從外面學,從裡面學,裡面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捨掉了,沒有了,自性顯露。那個戒律不要學,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諸佛菩薩決定沒有兩樣,本合如是。這是兩個方法,為什麼?表裡一如,內外不二。

      釋迦牟尼佛跟我們示現的是從裡面學的。他也沒有去哪裡受過三皈,他也沒去受過戒,他出來參學是印度許多宗教,佛經上給我們講九十六種外道,包括學術界,他都去參學。他參學完了之後,沒地方好學了,都學盡了,菩提樹下這一打坐,一放下,這就現前了。他的心、他的言、他的行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在中國惠能大師,也是一時就放下了,叫頓超。這一放下,這個時候的境界就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教下的大德們,他們是從外入內。諸位要曉得,惠能大師沒有受過三皈,也沒有受過五戒,到五祖那裡去,五祖沒有給他搞這個儀規。幾句話談了之後,好,碓房去做義工,做了八個月義工,傳法的時候也沒有做這個儀式。要做這個儀式,《壇經》上一定有交代,沒有做這個儀式。只是給他講講《金剛經》上道理,講到應無所住,他豁然就開悟了,說出這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開悟,什麼叫自性?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說出來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就是徹底明白了,衣缽給他,沒有給他做三皈五戒,這是從內。內證當然快,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真叫上上根人。所以不要瞧不起人,沒念過書,樵夫。兩個人的示現,這裡頭很深的意思,告訴我們一切恭敬。對釋迦牟尼佛的恭敬,那沒有話說,人家是王子,貴族出身的當然對他恭敬。惠能誰對他恭敬?砍柴、賣柴的苦力,你看一放下,馬上成佛。這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的,一切恭敬,千萬不可以瞧不起人。你看他笨頭笨腦,他一下放下,他成就你怎麼比都比不上。怎麼可以瞧不起人、自以為是?這是最糟糕的,最難回頭。

      這下面說「為執計故」,執是執著,計是分別,這句話講的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每天都是分別執著,「設得一分出世道果」,這是講什麼?你能放下一分,這個得就是真的放下了,你能放下一分,你得一分受用,佛法裡一分受用你得到了,「亦不能為大自在故」。大自在是什麼?是佛菩薩。亦不能為大自在故,我們把大改成小,能為小自在故,真的,這不是假的。須陀洹得少分,斯陀含得兩分,你從這裡去看,四果四向八分。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算進去五十二個位次。你能夠得一分就一分受用,這一分受用六道凡夫比不上。雖然作用不大,四禪天、四空天人他們那個定功也很了不起,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控制住,讓它不起作用。當他控制那個時候,他的能力超過須陀洹、超過斯陀含。初果、二果論定功比不上色界、無色界,但是講功德那超過色界、無色界太多!色界、無色界是凡夫,初果是聖人,聖人所證的是位不退。非想非非想天人,這是六道裡最高的,四空天最高的,他定功失掉,也就是壽命沒有了,死的時候會墮地獄,須陀洹不會,須陀洹步步上升,他不會墮落,那怎麼能比!這是什麼原因?斯陀含斷了煩惱,只斷一點點,斷了;四禪、四空天是壓住,控制住,沒斷,沒斷你控制不了,煩惱就起現行,道理在此地。好像我們發脾氣,心裡很不高興,知道這是不應該,壓住,這壓了,也能夠不發作;另外一個人功夫深的,他根本沒把這個放在眼上,他就化解掉了,這功夫不一樣,這些道理我們要懂。最後這一句,這是對我們凡夫講的,凡夫你能得一分出世道果。「道果」兩個字非常重要,那是在行門,這不是解門,解門沒有道果。所以你真的放下一分、二分,雖不得大自在,也得小自在。這品裡面的大段,第四大段「無方大用」,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我們看第五大段,先看清涼大師經前面簡單的介紹,「第五一切下」,下面一首偈子是「一切如來咸共說」,就是這句以下,「喻況玄旨分」,玄是深遠的意思,很深很遠很大,旨是宗旨,也就是重要的部分,用比喻來說。前面李長者《合論》提了這幾句,這幾句是後面的,後面這一大段的題目,就是喻況玄旨。「亦名舉劣顯勝分」,這個意思就更好懂,舉就是舉比喻、舉例子,舉的例子是不太高,但是從這個例子上能夠顯示出性德的殊勝。這一大段有兩個標題,「以上所說普賢行德窮於佛境」,這句是把這品經前面四個大段,第四大段是無方大用,無方大用裡面有十段,所說的全是普賢菩薩行德,跟淨土宗的關係非常密切。你看《無量壽經》上,還沒有到正宗分,序分,它的序分長,分為兩篇上下,下半段就是「德遵普賢」。你就曉得到西方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修普賢行德,這就是《華嚴經》。

      所以乾隆時候的彭際清居士講,那是大德居士,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是一部經。我們看清涼這個開示的話,彭際清居士說的沒錯,《華嚴》全講的是普賢行德。這個行字好,行是日常生活,日常工作、待人接物;普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你看這心量多大,真誠清淨平等;賢是智慧。我們用菩提心來講,普就是真誠清淨平等,賢就是正覺慈悲。窮於佛境,窮是遍滿的意思,諸佛如來的境界圓圓滿滿,顯示在哪裡?顯示在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說出來就是一部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經》是自己的普賢行德,圓滿的佛境界,不是別人,是自己。現在這個經才講到什麼?講到信滿。「蓋是信滿之位」,六分才講了一分。這怎麼說六分?十信是一分,十住是第二分,十行是第三分,十迴向是第四分,十地是第五分,等覺算一分,六分之一。這就是前面講的「設得一分」,這一分可了不起!這說得就高了,這一分就高了。我剛才說得很淺顯,我剛才是五十二分的一分,這是六分的一分,信滿。信滿就是第十信圓滿了。十信好比是佛教的小學,小學畢業了,滿是畢業了;十住就好像是初中,十行好比是高中,十迴向好比是大學,十地好比研究所,等覺好比博士班。他現在是小學才畢業了。

      「既越常規,乖於視聽。滯情封教,取信無由」。佛法才得這麼一點,真的是捨得一分出世道果,怎麼就有這麼樣的自在。像經上所說的,怎麼就有這樣自在?怎麼叫既越常規?要按照平常規矩來講,這是明心見性才能得到的,他沒有明心見性,還差一級,這我們一般講的是在明心見性的關頭上,他再進一步就明心見性、就突破了。無明將破未破的時候,這個時候能力就顯示出來了。他往上再進一步,十法界就沒有了,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四聖法界,我們講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天台大師講,他們是相似佛位。凡夫修行出不了六道,叫觀行位。他把佛講成六種,叫六即佛,天台大師。第一個理即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是理上講的,一切都平等。可是事上講?事上講就有差別,我們現在一般學佛的,功夫又不得力,這叫什麼?名字即佛,就是有名無實。你學佛,你有知解,你也很認真、也很努力,佛經讀得很多,講得頭頭是道,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搞佛學,有名無實。真正有修行,那就提升了,從名字就提升觀行。觀是什麼?觀是前面的講的止觀。止觀代表佛法無量法門,譬如我們念佛,念佛也是止觀。念佛是怎麼止?放下萬緣就止了,止是定。觀是什麼?這句佛號時時刻刻提起,心裡只有佛號,沒有別的東西,就有止有觀。

      這你真幹了,真幹是觀行即。但是你沒有道果,出世道果你沒有,你還是在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可是你要是遇到念佛法門,有這點功夫就夠了,有觀行位就決定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修其他法門沒辦法,出不了六道;修念佛法門行,叫帶業往生。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非常非常幸運,這話不是假話,確實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這個法門,真幹。真幹要多長時間?不超過三年,你就圓成道果,你想想看這重不重要。所以許多我們看到阿公、阿婆跑到山上去念佛,這是人間第一等聰明人,最高智慧人,他萬緣放下了,他念上三年,往生了,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能比得上他嗎?東天目山這些年來往生的人幾十個了,齊居士告訴我的,百國興隆寺往生的也不少,其他地方當然都有。台中蓮社是李老師創辦的,他老人家在台中三十八年,聽他教誨,念佛往生的,三十多年當中我們估計大概有五百人,念佛往生的。大多數這些人都很貧窮,社會上沒地位也沒有財富,他真能放下,真能捨得,進念佛堂一心念佛,三年、五載成功了,走的時候瑞相都希有。真正能覺悟的人不多,但是這已經非常非常希有難得了。台中蓮社他們的蓮友,我離開的時候五十萬人,我走以後不曉得,應該年年會增加的。我在台中蓮社十年,我去的時候二十萬人,離開的時候到五十萬人。五十萬人,往生五百人不算多,所以李老師常講,真正往生,一萬個念佛人只有三、五個而已。

      為什麼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問題在行,有沒有觀行。念佛,進念佛堂有沒有放下?沒有放下,進念佛堂也不行。放下不在事,放下在心,心裡面確實沒有了,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大家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無量壽經》教我們往生基本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好像那些人他一向專念有了,沒發菩提心,他怎麼能往生?這個問題確實是困惑了不少人。蕅益大師說出來,所以印光大師佩服極了。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一心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想想,對!真的不錯,那些阿公、阿婆是這個心。你要問他菩提心,他不懂,他就是一心求生淨土,就是一心想親近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他沒第二念。所以永明大師講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只要見了阿彌陀佛,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肯定一生成佛。這話說得正確,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要趕緊跟進,要努力的來學習,不能把這一生空過了。

      很想度眾生,可是你要曉得現在眾生可真難度。前天劉居士從美國回來告訴我一樁事情,最近在美國發生的。有些年輕人鬧事,警察來干涉,拿著電棒去執法犯事的,人也很年輕,看到他在地下打滾,受到痛苦的樣子。好多年輕人圍到,沒有表情,好像麻木了,在學校。事後這些年輕人在網上跟他的網友提出這個事情來討論。所以就想到教育成問題,當時沒有反應,變成機器人,一定回到電腦裡面去來討論這個問題。天天跟電腦做朋友,從小到大,腦袋就是電腦,人跟人當中沒有感情。而且電腦都是遊戲,警察制裁就像電腦裡面打遊戲機一樣。所以他們很擔憂,十年之後這些人是社會中堅,二十年之後可能政權在他們手上,他們從小玩電腦,到那時候,前人製造這些核武、化武,他們會拿來遊戲,他們到處亂丟,玩遊戲!世界就毀滅了。他不知道什麼因果,他不知道是錯誤,玩遊戲,好玩,這有什麼過失?殺人是遊戲,殺父母也是遊戲,殺老師、殺同學都是遊戲,你問他這是錯的嗎?他不知道這個是錯誤,這個事多麻煩,這樁事情多可怕。

      過去有很多預言家講,世界毀滅了是第三次核武戰爭,我們現在一般想大概都不可能。對,現在這些國家領導人不會發動這戰爭,是不可能。可是底下一代會不會發動?誰都不敢保證。看看現在這種教育方式,那就非常可能。他給我提出這個問題,這怎麼辦?在中國還很難得,這些年來提倡兒童讀經,逐漸大家對於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慢慢能接受,這是好事情。如何能把宗教教育,所以我想宗教兩個字要重新下定義,要社會大眾對宗教改變觀念態度。依照中國的文字來說,什麼叫宗?宗是主要的,稱為宗,尊崇的。宗師,最高的老師。尊崇、重要的稱為宗,叫宗旨,重要的。教是教育。照中國字面來解釋,這是主要的教育,尊崇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它教什麼?在佛經裡面展開,無論大部、小部,你去看的它裡面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這五樣東西都是講到登峰造極。不要把它看成迷信,迷信那是違背了德性,違背了佛陀的教誨。

      釋迦牟尼佛一生,現在所有一切宗教活動,釋迦牟尼佛時代沒有,這要曉得。他老人家在世一生教學,連道場都沒有,一生沒有建過道場。當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贈送這些場所給他,他都不接受,他只是借用,在裡面講幾個月的經,教學;長的講個幾年,三年、五載,還人家了。他到處講學,四十九年足跡遍五印度,印度這個地區他走遍了,大城市都有他的足跡,南面他還到過錫蘭島(現在的斯里蘭卡)。這是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們要學習,可不能忘記釋迦牟尼佛的行誼。所以他是教育,確實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我們再看看其他宗教,每個宗教的聖哲,幾乎都不外乎這五個項目,倫理、道德、因果,這是基礎,基礎教育,哲學、科學都有,講的淺深不同而已。

      佛法是講得最深,佛法真的教人回歸到自性,教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佛法。縱然你學佛,你讀遍《大藏經》,講得天花亂墜,你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佛學。過去古人講知解之徒,你沒有落實,你沒有做到。好比這酒店那些菜單你都念得很熟,一道一道菜都說了,一說說了幾百道,一口也沒吃到。這叫知解之徒,無濟於事,你還是空著肚子,你還是挨餓。所以知解之後要行、要證,真幹!真幹就是放下。佛法沒有別的,真幹,就是放下。放下之後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叫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一般研究佛教不夠透徹的,看到怎麼賢首菩薩、十信位的菩薩就有這麼大的德用,感到很驚訝,不相信。為了這個緣故,所以「故舉斯近事」,下面就舉一些淺近的事例做比喻,「以鏡玄趣」,這個鏡就是照的意思,讓你能夠照見幽深、深遠的旨趣,「令開悟也」。說明底下為什麼要有七十九首頌,都講的是比喻。這七十九頌分三段,三個大段。「初二總標喻意」,前面兩首偈是第一大段;第二大段有七十六首頌,「別顯喻相」,完全講比喻;最後一頌是「結說顯德」,這是總結。所以這三大段主要是在當中,當中也最長,七十九首頌當中第二大段就有七十六首,這說明為什麼要用比喻來說。

      說法實在講都是為中等根性的人,上上根人不要說的,他馬上放下,他什麼都清楚,什麼都了解,不用說的。下下根人他不想知道這些東西,你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所以上上根跟下下根很容易得度,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能念到底。諦閑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就是下下根人,好度!你看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成功了,真走了。最難的,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苦口婆心的教導,是為當中這部分的人,上不上,下不下,很難度。你說他不懂,他好像什麼都懂;你說他真懂,他一樣做不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我們現在看底下經文,前面這兩首偈:

      【一切如來咸共說。眾生業報難思議。諸龍變化佛自在。菩薩神力亦難思。欲以譬喻而顯示。終無有喻能喻此。然諸智慧聰達人。因於譬故解其義。】

      這很好,這是把意思全都說出來了。有一等聰明人聽了佛講的比喻,他真的開悟。這八句偈,句句深廣無盡,先說『一切如來咸共說』,釋迦牟尼佛不是他一個人講,這就說明,這部《華嚴經》是一切諸佛天天在講,從無間斷。這是怎麼回事情?因為《華嚴經》就是一切眾生現實生活,無論在諸佛淨土,這經上講的智正覺世間,無論是在有情世間,甚至於在器世間,這就全包括盡了。有情世間就是講十法界,智正覺世間是講的一真法界。《華嚴》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分證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四聖法界是相似佛,還不是真的。分證佛果雖然名字上有高下,實際上沒有。為什麼?他分別執著都沒有,哪來的高下!起心動念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曉得平等法界。平等法界為什麼還要講四十一個位次,最後還要講妙覺果?清涼在註解裡面說得好,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相同。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這叫究竟圓滿佛,還有一品無明沒斷,等覺菩薩,是這麼回事情。

      無始無明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我們在前面用酒瓶的比喻,諸位就想到它不礙事。所以這些菩薩們在遍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大家沒有問題的。現在講十信菩薩也有這個能力,大家覺得就怪怪的,十信是相似即,他不是分證。可是這個相似即是跟分證交界的地方,就差一點點,他這個能力就發現了。十法界裡的佛法界也有這個能力。換句話說,賢首菩薩,諸位要曉得,第十信的果位都叫賢首菩薩,這要懂。賢首不是指一個人,是這個階段他叫賢首,第十信就有這個能力,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現佛身,佛身都能現了,其他的當然更不必說,沒有不能現的。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先給同學們做個簡單報告,《大智度論》裡面講的就是十信,這什麼人示現的?天人。天人也能有慈悲心,他有慈悲喜捨,他有變化。初禪以上,初禪天天人,他能變化,他變化什麼?在初禪這個範圍他能變化,同時他能在欲界變化,你要跟他有緣,你有什麼苦難的時候,天人來幫助你。他會現身幫助你,你有感他就有應,他幫助完了就不見了,這是天人。中國這些古人筆記小說裡面寫得很多,我們知道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寓言小說,確有其事。《聊齋誌異》裡面說的,我都相信。連鬼神都有神通,鬼神只能在欲界變化,他不能到天上。

      所以初禪天,他能在初禪本天變化,欲界變化。二禪天人,二禪就有三種變化,本天變化,初禪他能變化,欲界他能變化。三禪就四個,本天變化,二禪變化,初禪變化,欲界變化。到四禪他就有五個,本天變化,三禪變化,二禪變化,初禪變化,欲界變化。這意思就是說明四禪天人,這是諸天,在他自己住在的那個處所,初禪住初禪天,二禪住二禪天,三禪住三禪天,四禪住四禪天,「能於五欲勝妙之境,各隨自分種種變化」。這裡面我們要知道,他染不染?他不染。為什麼不染?他有定功。他定功失掉之後他就染了,他對於五欲就起貪愛,丟掉的時候他就瞋恨,他的煩惱就生起來。在四禪這個時候他雖然變現這些五欲,這些娛樂好像我們人間喜慶、文藝晚會這些活動,他都來參加,他會表演的更殊勝,但是他不染,身心清淨,那是定力在控制住。也就是經上常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他心清淨,他制心在禪定。可是定功失掉之後,他就不信,所以他還是凡夫,他還是在世間,不是出世間。

      所以世間跟出世間的定義,我們現在要搞清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叫出世間,只要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有真斷,伏住,那還是世間,不算出世間。所以佛說世間人有五種受,受叫享受,或者是感受,有五種,身有兩種,身有苦受、有樂受,有苦樂;心有兩種,心有憂有喜,叫苦樂憂喜,這是六道裡頭統統都這個有受。還有一種就是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就是禪定、就是三昧。但是在世間他並沒有真的得到,他用定功伏住的時候,暫時得到,這叫捨受。身捨苦樂,心捨憂喜,這個受好,跟菩薩的受沒有兩樣,他不能長久,不能永遠保持,壽命到了,他定功失掉,苦樂憂喜又現前,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叫世間法。四禪八定叫世間禪定。釋迦牟尼佛當年所學的,最初所學的就是世間禪定,世間法。他在印度各個宗教、各個學派裡面學習,是學的世間法,這我們要知道。菩提樹下他入定,入更深的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是得到自性本定。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完全回歸自性,這就成佛了。這個成佛就是《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統統斷掉了,真的沒有了,無始無明的習氣還有;習氣沒有法子斷,也沒辦法修,一定靠長時間慢慢自然就沒有了。要多少時間無始無明習氣才真的完全沒有?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講修行,是講習氣沒有了,要這麼長的時間。

      但是你也要曉得,佛法裡面講時間是靠不住的,時間不是定法,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一念展開可以是無量劫。你看看這個,這是科學,這是現在尖端科學,現代的科學家特色就是知道時間不確定,佛在三千年前就講過了,時間不確定。問題就是你捨得乾不乾淨,你真的捨得乾淨了,三大阿僧祇劫變成一念,一念就是三大阿僧祇劫,這要懂,不可以不懂,這是真相,事實真相。空間也不是真的,空間也是假的。所以時間、空間在《百法》裡面,它是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裡,不相應行法它不相應是它跟心不相應,它不是心法,它跟心所法不相應,它跟色法也不相應;換句話說,心心所是精神,色法是物質,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是什麼?抽象概念,是你那個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出來的。但這個東西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質,你抽象概念上它有這個東西。有這個東西你不肯放下,它就產生作用,它就叫你對內見不到自性,對外見不到萬物,一切森羅萬象的真相你見不到,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看不到,它起這個作用。所以佛家的修行不是別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你就成功了,你就圓滿了。

      像這種寂用無涯,我們看到四禪天人,四空天不起作用,他入更深層次的定,他人間什麼事根本不理會的,四禪天有慈悲心,四空天沒有。四空天就是入了定都不起作用,四禪還起作用,所以四禪天人他還到人間來。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成佛了。成佛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啟請,他就走了,就入無餘涅槃,他到別的世界去了。我們這個世間凡夫誰知道釋迦牟尼佛成佛,就是徹底放下?沒人知道。這是什麼人知道?四禪天,四禪天裡面五不還天的天人,叫淨居天人,他們都是修行人,他們看到了。從四禪天下來變成人的樣子,請佛住世,請佛轉法輪。有人啟請,那佛就答應,他就住在世間。所以我們要感謝淨居天人,不是他的啟請,釋迦牟尼佛早就滅度了,沒人知道。

      惠能大師成佛了,五祖啟請,忍和尚啟請。指導他,眼前還是有麻煩,很多人不服氣,那就跟此地講的一樣,法怎麼會傳給你?哪有這種道理?我們現在講的賢首菩薩,賢首菩薩才十信心滿,你哪有能力像諸佛如來一樣?沒人相信。所以惠能大師得衣缽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敢相信,這怎麼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想奪回衣缽,害他的人很多,所以五祖指導他避難。十五年之後,緣成熟了,他真的出現了,真的是度無量眾生。所以要有人啟請,沒人啟請,真的就走了。啟請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五祖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換句話說,把度眾生的棒交給他,他可以走了,交棒了。釋迦牟尼佛是淨居天人的啟請。這是一切如來咸共說,天天說,時時刻刻說,遍法界說,遍時空說,從來沒中斷過。

      『眾生業報難思議』。眾生的業報在一般經上講有四大類,第一大類「處所差別」,眾生講六道眾生,六道有差別。六道裡面講人道,人道有差別,各個星球上不一樣,在我們同一個星球上也不一樣,有的眾生生在寒帶,有的眾生生在熱帶。畜生跟畜生形狀不一樣,牛跟馬不一樣。同樣是人,你看膚色不一樣,文化不一樣,語言不一樣,這業報,業報不可思議!第二種「事差別」,第三種「因差別」,第四種「果差別」。佛知道,這些法身菩薩們也知道,所以他能說,他能幫助我們。這首偈子意思沒講完,時間到了,明天我們繼續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