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6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六0卷)  2002/9/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60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右旋十海第四,帝青寶莊嚴海所持的二十層佛剎,請看第十二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寶莊嚴。佛號功德寶光明相。】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我們看三段,一起來講: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堅固地。佛號美音最勝天。】

      再上去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光善化。佛號大精進寂靜慧。】

      我們看這個三段,這個三段裡面有『寶莊嚴』,有『功德寶光明相』,佛號裡面所說的。第十三層『世界名堅固地』,佛號『美音最勝天』。「美音」是講的法,「最勝天」是比喻。既然是諸佛世尊的德號,當然所表的都是性德。從名號當中體會無量無邊的德能,德能總括起來講不外乎三大類:智慧、德能、相好。「美音」是屬於相好,『善化』是屬於德能,『精進寂靜慧』是智慧。

      既然是我們自性本具的,現在失掉了,怎麼失掉了?我這一問,同學們都明瞭,性德為妄想分別執著所蓋覆,是這麼失掉的。所以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為什麼?真的失掉,永遠不能恢復;這是迷失,只要覺悟就恢復。

      早年老師給我們講這些問題的時候,他老人家用燈做比喻,我們好懂。我們教室裡面的電燈很明亮,如果上面把它蓋上三層厚厚的障礙物,它的光一點都透不出來;三層就是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去掉一層有一點光了,去掉兩層光更亮了,三層都去掉,那光本來就是這樣的。蓋上三層障礙物使一點光都透不出來,它的光消失了沒有?沒有消失,還是那麼樣的明亮,它一絲毫障礙都沒有。障礙什麼?我們眼障礙了,我們的眼看不到這光,這個比喻好懂。

      我們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就被妄想一重障礙,分別第二重障礙,執著第三重障礙。所以我們今天的德能,不能說性德沒有透露,性德沒有透露,我們眼何以能見?耳何以能聽?意何以能知?還是自性本具德能透露出這麼一毫光,哪一樣不是性德?所以世尊在經上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六根能夠起作用;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見聞覺知這個作用,這是性,自性起用。自性起用這個裡面帶了迷,透過這三重障礙起的作用,是迷而不覺,把性德扭曲了。就如同我們眼睛戴上眼鏡,如果我們戴上黑的眼鏡、紅的眼鏡、綠的眼鏡或者是藍的眼鏡,同時戴這麼多眼鏡,我們看外面的色相扭曲了。時間久了,誤以為這個色相就是這樣的,其實完全錯誤。你把眼鏡全部都拿掉,你才看到事實真相,才能夠恢復性德,所以不斷煩惱怎麼行!

      妄想,無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我們是這三樣東西蓋覆了本性。我們今天看一切諸佛的德號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現在也沒有失掉,但是不起作用。要知道不起作用的原因就是三重障礙,或者三大類的障礙。學佛沒有別的,就是要學怎樣恢復自己的德能。像諸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一樣,他所示現的無一不是隨順性德,決定不隨順煩惱,不隨順妄想,不隨順分別執著。一切諸佛菩薩作斯示現,我們要明瞭,做給我們看。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要知道怎樣學習,怎樣集結一切功德。

      怎樣修堅固不壞地?佛經裡面有一部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是比喻,比喻般若堅固不壞。我們看了這個世界的名稱,就知道這個世界的居民人人有智慧。他怎麼會有智慧?沒有別的,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這就是真智慧;要是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那就是真的沒有智慧。

      九界眾生,尤其是六道凡夫,佛經裡面講「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個起心動念是隨順煩惱習氣,無不是罪。我初學佛的時候,讀這些經文,實在講,心裡面並不以為然:佛說的話沒錯,是不是說得太過分了一點?說得太嚴重了一點?到後來經念得多了,聽多了,才不疑惑了,知道佛講的話句句是真實話,一點都不過分。如果佛有絲毫過分的語句,那就造口業了。《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這講不通!「如」是講的就是一點都不過分,完全跟事實一樣,不增不減叫「如語」。我們不以為然是煩惱覆心,沒有佛的智慧。佛看得清楚,我們看得模糊,這個裡面有很深的誤會存在。幸好對老師總是尊重,不敢毀謗,心裡有疑不敢毀謗,少造罪過。如果不以為然就隨便批評,那這個罪過就造重了。所以「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真的,一點不假。

      以我們凡夫的知見來測度聖人的境界,哪有不犯過的道理!老人教導那個話有道理,你不明瞭可以存疑,不能批評;存疑之後,你要求解,要求斷疑生信。求解斷疑有時候不是短時間,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我們從古大德修行的過程當中來看,比比皆是。所以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不但要有耐心,還要虛心、恭敬心,這些都是凡夫開悟的增上緣。你不能虛心,自以為是,永遠不能開悟。不能夠謙卑,貢高自負,這個人沒有開悟的指望。

      凡是功夫得力,無論是世出世間的學問,功夫得力的人都非常謙虛恭敬。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每一次去參加考試,他對於他的朋友、同學,哪個人能考中,哪個人不能考中,真的是料事如神,他能看得出來。但是他自己好像有兩、三次參加考試沒有考中,他不灰心,回家認真努力的再求進步,過個兩、三年,有考試再去參加。同伴的同學,哪一個人考中都被他預料到,所以就有人問他:你這個猜、預料怎麼那麼準確?他就講同學當中某個人恭敬謙虛。

      實學,真實的學問,肯定落實在你的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形象之中,真學問!了凡先生五十多歲才考中進士。他懂得這些道理,他知道因果報應,懂得斷惡修善,改過自新。為什麼?那個進士的功名命裡頭沒有,他命裡面只到秀才,舉人都沒有。古時候科舉時代,進士、舉人、秀才也是三個學位。最低的學位,秀才;比秀才高一級的學位是舉人,舉人算是功名了;進士,最高的學位。像現在的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學位。

      但是古時候這三個學位裡面,德行擺在第一。《四訓》裡面講得好,參加考試你能不能考中,命!不是學。有很多學問非常好的沒考中;那個並不怎麼樣的,他考中了,命裡頭有功名。你的命裡頭沒有功名,了凡先生命裡頭沒有功名,雲谷禪師告訴他,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造!他在雲谷禪師座下,學會了改造命運的理論與方法,他以後寫出來教給他的兒子,這《四訓》就是改造命運的理論跟方法,只要依這個去做很有效。

      但是諸位要知道,這是世間法,可以取得世間的聰明智慧、名聞利養,世間人確確實實是如是的希求。聖賢人教給你理論方法,確實能滿你的願望,但這個不究竟;只要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十法界,不究竟。真正究竟法,不但超越六道,一定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真實究竟法門。

      《了凡四訓》幫助哪些人?幫助求世間功名富貴的人。求取世間功名富貴有正確的理論與方法,有求必應。真正有覺悟的人不幹這個事情,真正有覺悟的人,他肯定是求往生淨土。他把輪迴、生死看透了,這個講看破了,看破而後能放下,一心學佛。學成之後再回來,叫倒駕慈航,來幫助還有許許多多沒有覺悟的眾生,這大慈大悲!這個思想不是世間人的思想,世間人都是迷而不覺,沒這個思想;這個思想就是覺悟的思想,這個思想並不消極,自度而後度他。

      成就,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他遇的緣殊勝,他一生就成就。殊勝緣中第一個是遇到善知識,好老師,這是我們這一生學習成敗的關鍵。老師善教,學生善學,師資道合,這個關係超過父子。我這個話聽得懂的人不多,為什麼不多?你沒有經歷過,父子關係是你經歷過的,這種師生關係你沒有經歷過。現在的學校,老師跟學生沒有什麼感情,跟古時候那個師徒的情義不一樣。

      我這一生在學校讀書的時代,正是遇到中國跟日本人打仗,我們這些學生,難民!到處逃亡,國家把我們收集起來,請老師,辦學校,我們在後方能夠安居讀書。同學大概百分之八十都離開父母,只有當地那些同學他們有家,我們學生很羨慕。我們的家就是學校,父母兄長就是老師,老師確確實實做到了父母兄長的責任,對學生照顧無微不至。所以我們一生提到老師沒有不尊敬,沒有不感激!學校是個大家庭,同學像兄弟姊妹一樣,有這一分情義在。現在學校沒有了,現在學校變成商店,從前學校裡是家庭。商店裡面是老闆跟主顧,最好的關係為朋友,怎麼比也不能比上一家人,這個機緣恐怕往後也很難再有了。

      我們對一切人深厚的感情、恩情,從小父母教,上學的時候老師教導,老師做出來,我們親身感受的。以後遇到佛法,正好這是學佛的良好條件。在這樣的時代,世風日下而沒有被染污,固然佛法有功;在學佛之前,家庭、學校教導那個功也不能沒,那是根。

      所以我勸導初學的同學們,為什麼那麼樣重視《弟子規》?沒有人懂得。《弟子規》是根本的根本,這個裡面簡簡單單的幾條都做不到,其他全部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你長得再好,像一棵樹一樣,花開得再好看,你仔細一看根爛掉了,沒根,那我們曉得這花是假花,不是真的。這個花壽命短促,幾天就枯死了,比不上在土地裡生根長的花卉。縱然開得不好,它年年開花,活的,不是死的。修行學佛亦復如是。所以沒有根,佛家常講「善根」,大多數人的善根,善與不善混雜,肯定是善少不善的多。不能說沒有善根,善根不多,不善的根很多,這個就造成修學上的障礙,造成困難。

      所以,善友就是善知識、老師教導我們,第一個主修的科目「斷惡修善」,頭一個科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從這裡學起,從這個地方扎根。真正扎根,雖然我們年齡已經三十、四十,還是從《弟子規》上扎根。每天念個一、兩遍,不要很長的時間,幾分鐘就念完了。念的時候反省,這一條我做到了沒有?一天能夠做兩次反省,真正這樣做,我相信有半年的時間,你這個根扎下去了;你的儀表風度不知不覺改變了,氣質不一樣了。

      為什麼一個學佛的人,學了十幾、二十年了,氣質一點都沒有改,跟沒學佛的時候還是一樣。甚至於變得什麼?貪瞋痴慢愈來愈嚴重,迷惑顛倒愈來愈嚴重,這個事情不是小事。如果不知道改進,年歲稍微大一點會得痴呆症。老人痴呆症是怎麼得的?就從這兒得的,這是病根。

      所以聖學有好處,至少讓你清心寡欲,自在快樂,健康長壽,我們講現前的利益,這是真實的利益。地位高、財富多那是假的,如果你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的富貴縱然有,你不能享受。尤其我們看到今天的社會,富貴人有,仔細觀察,他不是真富貴。為什麼?他不快樂,他的心地憂慮、牽掛、煩惱太多太多,身體精神壓力太重,每一天睡覺睡得不安穩,這就很可憐。晚上睡得很晚,工作太多,早晨又要早起,鬧鐘鬧醒,沒有一天說是睡覺自自然然醒過來的,很難得有那麼一天。甚至於許許多多富貴人每天要吃安眠藥,不吃安眠藥他不能睡眠,你說這個多痛苦。安眠藥天天吃有副作用,十幾、二十年下來,身體負擔不了,提前走了,這正是因果裡面所講的「祿盡人亡」。你雖然有壽命,你的福報享盡了,其實享得很辛苦,不是很快樂。

      我們讀讀古人的文章、詩詞歌賦,有很多文豪都是做官的,他還有閒情逸致遊山玩水,做詩、做詞、做文章。由這些地方來觀察,他政治清明,簡而不煩,他很快樂。現在人做官為什麼做得那麼辛苦?這裡頭有大道理在,有很深的學問,你自己好好的去參究,你才會真正明瞭。古人做官為人民服務,不做貪官,退休之後兩袖清風。許許多多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這些名人,退休之後生活很清苦,雖然有很高地位,地方人士都尊敬,尊敬他是一個清官,尊敬他是一個好人。他確確實實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解決許多困難問題,為地方造福,道理就在此地。如果還為自己名利享受,那就是貪官,就不是一個好官。貪官歷史上留罵名,子孫感到恥辱,到社會上:這是某某人的後人。你說看了多難過。

      學佛,非常難得,許多人放棄功名出家修道。釋迦牟尼佛放棄王位,安世高也是放棄王位。安世高在漢朝那個時候安息國的王太子,「安」是國家的名號,不是他自己的姓。像玄奘大師到印度留學,人家稱唐玄奘,他不是姓唐,他是唐國人。我們在「安世高大師傳記」裡面看到,他父親死了,他繼承王位,不到半年,他把王位讓給他叔叔,他出家學佛了。跟中國很有緣,所以到中國來傳法。早期翻經法師他算是第一位,翻的東西多,翻得好,多半都是意譯,我們現在很歡喜讀安世高的譯本。他的成就超過他做國王太多太多了,這真正聰明人,能下這樣的決心,選擇一個不朽的事業。「安息」是今天的伊朗,唐朝時候叫波斯,現在的伊朗。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佛的名號裡面,我們從這裡頭學東西。

      第十四層這個世界「善化」,「普光善化」,普是平等,光是智慧。平等的智慧,善巧方便教化眾生,都是顯示這個世界佛陀教學非常興旺、非常普遍。佛跟大家做榜樣,做示範,「精進寂靜」。「精進」是破懈怠,這個國土裡面的同學沒有懈怠懶散的;「寂靜」是心地清淨,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寂靜慧」!佛用這個做為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上面一層,第十五層佛剎: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善守護莊嚴行。佛號見者生歡喜。】

      這個世界好,我們知道名實相副。從世界名稱上來看,很像我們現在許多國家地方政府,都大力的在提倡環保,環保是『守護』,『莊嚴』可以說為大自然的環境。但是「守護」上面加了個『善』字,「善」字好!

      覺悟的人知道,「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依靠生存的環境、世界。這個環境裡面有物質,有人事,除自己之外,一切人都是我們的環境,人事環境;山河大地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都是從心想生,都是隨心所轉。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境界轉心這個生活很苦;心轉境界,你就得大自在。無論什麼環境,善人惡人、順境逆境,你都得大自在。為什麼?你能轉境界,你不被境界所轉,真功夫!這個人就叫菩薩、就叫佛。

      我們要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不被境界所轉?別人能學得到,我為什麼學不到?學到了,「善守護莊嚴行」,「莊嚴行」就是戒律、威儀。戒律、威儀決定不是軌範一個人的。戒律、威儀是什麼?明心見性的人,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這樣的,自自然然不加絲毫勉強,性德流露。你把它記錄下來就叫做戒律,就叫做威儀,哪裡是學來的?

      但是對於沒有明心見性的凡夫來講,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性德完全相違背。違背性德的思想行為就是造業,每一天所造的、所積累的是罪業。怎麼樣把這個罪業消除?向佛菩薩看齊,學佛菩薩的行誼,那就是我們講要持戒。所以戒律、威儀,我們一定要認清楚它的本質是性德的自然流露,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祖師大德制定這個東西來約束我們的。你要這樣想,你想錯了,這個想法就是罪業。

      學佛最要緊的是放下自己的習氣煩惱,隨順性德。我們沒有見性,不知道什麼叫性德,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就是性德,佛菩薩的表現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認知,我們持戒學佛就會很快樂,絕對不會有絲毫壓迫感,好像戒律在約束我,不是的。我隨順性德比什麼都快樂,所以戒叫清涼!你沒有契入境界,你感受不到。遠離煩躁,現在人講壓力,完全沒有壓力;無論是在精神上、在肉體上完全放鬆,跟大自然融合成一體,他怎麼不長壽?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在這個世間一切為眾生、為佛法,你說多自在,沒有得失。

      世間人的煩惱,百分之八、九十在患得患失,他放不下。明白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得失,你說多自在!所以,不是不能超凡入聖,問題就在你有沒有看破,有沒有放下。怎樣才能看破?要讀經,要聽教,多讀多聽。看破是明白覺悟!真正覺悟之後,你一定會放下,不再把六道輪迴的包袱背在身上。這一放下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過真正自己幸福美滿的生活,「善守護」。

      所以,今天我們講環保,我常常講很不容易收到效果。原因在哪裡?不知道環保的根在哪裡。我們只知道環境被染污。環境為什麼被染污?我們的心被染污,我們的思想被污染,我們的見解被污染,我們的生理被污染。沒有人想到要保護這一個層面,沒想到。想到要保護的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是隨著自己心來轉的,所以佛法常常講,心清淨則身清淨,身心清淨,我們的環境就清淨。

      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被污染,佛菩薩住的環境清淨,沒有污染。為什麼沒有污染?他的身心清淨,他的身心沒有污染,他居住的環境怎麼會被污染?佛菩薩跟我們排排坐,坐在一起,我們生活的環境不一樣。我們凡夫生活是五濁惡世,佛菩薩的環境是清淨世界,經上講的純一清淨,不相同!佛菩薩到阿鼻地獄去教化眾生,他還是住他純一清淨,沒改變;他心沒被污染,思想見解沒被污染,純一清淨。這個就是古德講的「譬如清珠投入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什麼是清珠?佛菩薩是清珠,示現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就是投入濁水;我們這個世間人見到佛菩薩,接受他的教誨,我們的心又恢復清淨了。

      心清淨,身清淨,我們境界也清淨了,就是這麼回事情。這個我們要重視,知道怎樣修行,知道怎樣保護自己,自己要知道珍重。我們常常囑咐別人:你要注重保養,你要珍重。這個話在佛法裡面講,意思很深很深。你要珍重保養你自己的清淨心,你要防止一切染污。最嚴重的染污就是你的冤家債主在你耳邊挑撥是非,那個染污是非常嚴重。你不知道善護,你要遭遇到許許多多的災難。所以讀這一段經文,我們知道怎樣自愛,怎樣自重。

      『佛號見者生歡喜』,我們要學。每一天從早到晚許許多多的人見到我們,會不會生歡喜心?為什麼不生歡喜心?我們這個面孔很難看,怎麼能生得了歡喜心?我們的言語很粗暴,行為也粗魯,教人厭惡,不能教眾生歡喜。我們想想要怎樣才真正能像佛一樣,讓一切人見到都生歡喜心,連樹木花草都生歡喜心。沒有別的,還是這一句老話,你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見者哪有不生歡喜心的道理!首先,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迎人。

      我不對別人笑,人家會對我笑?我板著面孔,人家會對我笑,哪有這個道理?我不是真誠的愛護別人,別人怎麼會愛我?因果報應,一報還一報,這是真理,決定沒差錯。佛家教學非常重視,為什麼?這是接引眾生。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這個要從南宋以來,大概八百多年,中國的寺院進山門第一個建築是天王殿,天王殿是護法神,「守護莊嚴行」。這個大殿當中都供奉布袋和尚,諸位想想什麼意思?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我們都稱他彌勒佛,當來下生的一尊佛,現在在兜率天。他應化在世間,無論對什麼人都滿面笑容,對善人笑咪咪,歡歡喜喜;對惡人也是笑咪咪,歡歡喜喜。所以沒有人討厭他,各個人見他歡喜,這在佛法裡叫「布施歡喜」。

      怎麼能教人歡喜?你能把歡喜布施給別人,讓別人都能夠分享你這一分的歡喜。這個歡喜不是從外面來的刺激,從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一絲毫虛偽沒有,真誠的;一絲毫染污沒有,清淨的;一絲毫貢高我慢沒有,平等的。布袋和尚天天布施,時時刻刻布施,真的布施一切眾生。不但布施一切人一切物,剛才說連花草樹木,世間所有一切在他眼目當中沒有不歡喜的,這多快樂,我們應當學習。

      對於一切眾生、一切有情眾生,見佛性,在形象上學著見性;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在形象裡頭學著見法性,就歡喜了。性,永恆的;性,不變的;性,真常的。常常這樣練習,常常作如是觀,時間久了,不知不覺自己跟境界融合成一體,契入了。我們一般修學的人,為什麼達不到這個境界?他常常斷,那也算是不錯了。最怕的是什麼?講經的時候聽到點頭;出了講堂,忘掉了,根本沒有去做!那你哪一輩子才能入境界?學了覺得有道理,我們馬上就落實,我就幹,才能得到真實享受。再看上面一層,第十六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栴檀寶華藏。佛號甚深不可動智慧光遍照。】

      『世界名栴檀寶華藏』,「栴檀」,大家都曉得,寶香。我們中國人講的檀香,不是真正的檀香;真正栴檀香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了。為什麼?人沒有福報,這些珍寶都褪色了。隨著人心轉,寶樹、寶香都變成普通的木材,香味都沒有了。古時候有許許多多的木材,現在這個世間找不到了,真的起了變化。古時候金銀七寶很多,人心純善。我們從歷史裡面記載,古代的帝王對於臣民,這個臣民對國家、對民族有重大貢獻,帝王常常賞賜,賞賜什麼?黃金千鎰、黃金萬兩。你就曉得那個時候的黃金多;哪裡像現在,現在賞賜是開一張支票給你。鈔票是紙錢,紙錢在中國是鬼用的,人哪有用紙錢的道理?現在都用紙錢。甚至於到今天,支票只看到了數字,其他的什麼都見不到,愈來愈假了。我們要能夠看清楚,要能看破,要覺悟!

      好在學佛,這真正得到幸福、快樂、自在。心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身跟剎土眾生合而為一。中國古人講的「天人合一」,這個天是大自然,人跟大自然融合成一體,這個快樂。這是覺悟人的境界,他跟我們凡夫確實不一樣。

      佛的德號『甚深不可動』,這一句講的是定功。在大乘經裡面,佛常講「性定」,自性本定。《大佛頂經》裡面稱之為「首楞嚴大定」;在《華嚴經》裡面我們讀到的「師子奮迅大定」,都是「甚深不可動」。

      『智慧光遍照』,自性本定自然放光,定生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頭學得來的,是你自己心裡面生出來的。佛法教人持戒,為什麼?戒能幫助你得定,因戒得定;定到一定的深度就現智慧,因定開慧。我們求的是求智慧,智慧現前,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都得到正常的解決,如理如法的解決。

      昨天我看到悟平法師給我從網路上節錄下來的新聞,「美國政府評估,如果對伊拉克開戰,時間大概是兩個月,費用要花兩千億美元」。我們如果是消弭衝突,促進和平,這兩千億美元如果能夠布施給阿拉伯國家,我想阿拉伯的人民對美國一定非常歡喜尊重,一定能夠聽美國人的忠告。我們和平,我們不要打仗,我們把所有的這些殺人的武器統統銷毀。我們應當做利益社會、利益民生的這些發明。科學技術可以造福社會人民,也可以毀滅社會文明,為什麼我們不走正面的,要走負面的?這個事情在一念之差。一念想通了,替別人著想,那就是正面的;念念為自己想,這自私的,往往就產生了過失。

      中國古人常講「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局多半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旁觀的人他沒有利害,所以他看得很清楚,看得很公平。尤其是布施得大福報,財布施得大財富;戰爭化解了,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彼此兩方面都得大利益。很可惜,沒有人去化解,沒有人去調停。

      「遍照」,這兩個字好。「眾生無邊誓願度」,佛用什麼度化眾生?用甚深的定力,用真實廣大的智慧。定是德,道德智慧能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再看下面第十七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現種種色相海。佛號普放不思議勝義王光明。】

      這個世界多采多姿,種種色相美不勝收,就像我們這個經的經題一樣。我們這個經題,梵文原本裡面是「雜華莊嚴」,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雜華」把「雜」省掉、略去,取個「華」字;「莊嚴」把「莊」省掉,取個「嚴」字,《華嚴經》,它的原名是《雜華莊嚴經》,雜華就是『種種色相海』。這個世界美不勝收,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有智慧、有德能、又有福報,所以有這樣好的居住學習的環境。

      我們再看佛的德號『普放』,這是講放光,放光是 「普放」,既然是普放,佛光當然是遍虛空法界。這個光的名稱叫『不思議勝義王光明』,我們著重在「勝義」。什麼是勝義?勝是殊勝,佛法裡面講「了義」。尤其是佛陀在般涅槃之前,留給後世的學生們寶貴的教訓叫「四依法」。

      四依法裡頭有一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對於我們後學的人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什麼叫了義?我們選修的法門,修學的目標要定在成佛,這才是了義;我只希望這一生我能做個菩薩、做個羅漢就滿足了,這不是了義。一定要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這個話說得不錯,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辦得到?那你就要仔細看清楚了,這個方法、這條路我肯定走得通,我一定辦得到,這對我來講了義;如果想一想,這些法門我這一生肯定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不了義。所以了義不了義不在法上,法是平等的。記住!《般若經》上講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了義不了義是從哪裡?是從我自己根性上講的,我的能力上講的。

      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今天《無量壽經》的本子有五種原譯本,有三種會集本,有一種節校本彭際清的,總共九種本子在。我選擇哪個本子?對我來講我是了義,我選擇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為什麼?這個本子文字言簡意賅,不生澀也不艱難,我能看得懂,我能得受用。五種原譯本不錯,裡面有些地方很深,我看不懂,看不懂我有疑惑,疑惑就造成障礙。我選這個本子自然有道理在,契我的機。有人反對,我也明瞭,他反對應該的。為什麼?這個會集本不契他的機。九個本子,不是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歡喜選哪個本子,你就依照這個本子修學,你一定成就,我絕不勉強你一定要學我選的本子,我沒有這個意思。

      佛法從來不勉強一個人,從來不限制一個人,佛法是開放的,佛法是自由的,這是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最敬佩的地方。佛所制定的戒律,決不是戒別人的;我學佛,我跟他學,戒律是戒我的,與別人不相干。我出家,他也出家;我持戒,他不持戒,他不持戒與我不相干。各人修各人的,我不敢輕慢他,也許他境界比我高,他持戒還比我清淨,我看不出來。形跡上他不持戒,心地上他清淨,清淨心是「道共戒」,那我怎麼能知道?我怎麼能比得上他?

      所以戒律有定共戒,有道共戒。這些大修行人不拘形跡、不拘小節,像大家都熟知的濟公長老、金山活佛。我們一般持戒的人,學戒律的人都說他是佛門敗類,破壞佛教形象,哪裡知道人家是聖人!人家戒律真清淨,心地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一塵不染。我們戒律很嚴格,嚴持戒律,實際上處處都染著,怎麼能跟別人相比?如果你要輕視別人,瞧不起人,自己造罪業。凡聖境界確實不相同。

      所以依了義,我們懂得契合自己根性,自己在這一生當中選擇這個法門,決定成無上道,這個法門對我是了義。一切諸佛如來所有的教學,我們要能肯定就教我一個人。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為我們的示現,修行人、學生就他一個,他沒有同伴、沒有同學。為什麼?有同學就很難成就。為什麼?你跟我同學,我們兩個差不多,圓滿的誠敬心破壞了。

      善財童子知道菩提道上,學生只有我一個,凡夫只有我一個;除了我之外,所有一切有情無情、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的化身,眼目當中各個都是佛菩薩。善人是佛菩薩示現的,惡人也是佛菩薩示現的,所以善財童子的恭敬心沒有差別,平等的恭敬、真誠的恭敬。他知道都是佛菩薩在表演,表演給我看的。表演惡的形象是來教我,我有沒有惡?有沒有惡念?有沒有惡行?有,趕快改;沒有,要勉勵,不能有。佛菩薩示現善人、順境,我們看到了,馬上要反省,這個善我有沒有?如果有,善要保持、要增長;如果沒有,沒有趕快學。都在教我。

      我這個學生生活在哪裡?我的周圍,四方、四維上下全是佛菩薩,我是生活在佛菩薩周圍當中,你看多幸福!他怎麼會不成就?全是佛菩薩,連花草樹木都是佛菩薩示現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他才能做到。不是這樣的思想,這個見解,他怎麼能做到?所以真正學佛人沒有跟自己對立的,都是比自己高。哪一天我們有這個思想,恭喜你!你在菩提道上,已經有資格修「普賢行」了。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