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7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七八卷)  2002/10/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78

      諸位同學,請看右旋十海,第九金剛寶聚海,所持佛剎第十五層看起: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示現摩尼色,佛號變化日。】

      這個世界的名號,如來德號,我們讀了之後,能夠想像而知。世界『示現摩尼色』,「色」是色相,「摩尼」是寶,我們就從這裡體會到示現的一切色相都稱性。摩尼有如意的意思,有自在的意思。由此可知,這個世界的美好。『佛號變化日』,「變化」是如來的神通德用,是般若裡面的權智,因為後面有個「日」,日在此地是比喻智慧光明遍照,所以示現的是「摩尼色」。我們讀了自然有很深的感動。我們在講席常常勉勵同學們,我們在這個世界自行化他要有智慧,要懂得通權達變,要顯示出高度的智慧,在言說、在形象。特別是在形象,如何幫助這個世間廣大的眾生們早一天覺悟,回頭是岸。

      眾生為什麼不覺?為什麼迷惑?我們要細心觀察,要做深刻的內省,自己反省,根源確確實實是經論上所講的,迷了自性。一味的隨順煩惱習氣,否定了聖賢的教誨,惹出現前這麼大的麻煩,這麼嚴重的災難。要消除災難,恢復正常,正常是摩尼色,我們不能不回頭。明心見性,這是功夫,我們肯定做不到。不要說這樣高深的功夫我們沒法子做,今天就是說把我們自私自利放下都做不到。不隨順性德,肯定就有災難。所以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古聖先賢他們的知見行儀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就是我們所說的隨順性德。如果我們能夠肯定這些大聖大賢們的知見;知是說他的思想,見是講他的見解,行是講他的行為、他的言行,肯定那是隨順性德。我們向他學習就是隨順性德,真正是趨吉避凶之道,提升自己境界之不二法門。首先我們要能做這個肯定,才能救自己,能夠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智慧的形象、福德的形象,用這個形象去感化還沒有回頭的眾生,這叫自行化他。再看下面第十六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燄燈莊嚴,佛號寶蓋光遍照。】

      這個世界的名好,『光燄燈』都是代表智慧,權實二智。這個世界是真善美慧的世界。從依報我們就能想到,這個世界的居民,這裡面的眾生必定是福慧雙修,才能感得如此莊嚴的報土。佛的德號『寶蓋光遍照』。我們應當怎麼樣學習?「寶蓋」,這是莊嚴具,幡幢寶蓋。寶蓋的作用是防止污染的。空中有灰塵,寶蓋跟傘一樣,傘是遮雨水的、遮太陽的,所以傘有兩種,有雨傘、有陽傘,陽傘是遮太陽的。寶蓋的作用主要是防灰塵的。古時候有些車沒有篷,但是這個車有蓋,也像一個傘一樣。這個蓋是寶做的。從這一點啟示我們一定要懂得防止污染,灰塵就是染污。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為什麼會迷失了自性?為什麼會對聖賢教誨排斥而不能接受?沒有別的,我們的思想見解被染污了。被什麼染污?被邪見、惡念染污;起心動念不得其正,所謂的邪思惟。我們承不承認?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迷,他要承認,他就覺悟了;承認,他就會回頭。他以為古人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今天一切崇尚科學,科學家代替了古聖先賢,相信科學家,不相信古聖先賢的話。科學家有許許多多創造發明,炫人耳目,迷惑人心。這些科技的發明本來沒有過失,過失產生在哪裡?產生在自以為聰明,自己的聰明智慧超過上帝、超過神聖。神聖對於宇宙之間的理解跟科學家一比,科學家認為他要比古聖先賢不知道要進步多少倍,古聖先賢所講的是神話!迷信!所以把人們對於聖賢的敬仰的心斷掉了,造成今天整個世界的動亂。聖賢的話真的錯了嗎?

      我們從果報上來看,現在的社會沒有從前安定,現在人民的生活,沒有從前人那麼幸福。從前你沒見到,你怎麼知道從前人過的日子幸福?對,我是沒有見到。古人留下來的文字裡頭有記載,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描寫社會的狀況。過去社會分工沒有這麼複雜,中國自古以來社會分工是士農工商,稱之為四民,人民可以分為這四大類。大家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享受安定繁榮的社會,古書裡頭記載很多。要是把那個社會狀況跟今天做個對比,我們現在人生活得很辛苦。沒有錯,科技是帶來一些方便,可是我們接受這個科技生活的方便,沒有想到付出代價是多麼的慘重。細細做個比較,得不償失!

      現在社會,恩德情義沒有了。在從前,不要說很久,我這樣年歲的童年,親戚朋友居住在隔壁鄰縣,距離一百多里,到我們家裡來作客,他要走兩天。遠道來的客人,那種親切的接待,現在沒有了。為什麼?現在一百多里路,七、八十公里,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親情淡薄了。古時候如果說是從另外一個省到這個省,要走好幾天。半個世紀之前,二次大戰的時候,交通沒有這麼發達,中國相當落後。我們從我的家鄉,那算是還有方便,坐帆船到長江的渡口,行程一天,要用現在的距離來講,大概是五十公里。我們那個城市距離長江的碼頭五十公里,帆船走一天。那麼長江就有渡輪,有輪船,渡過長江到對面蕪湖也要一天。蕪湖交通算是便捷,有火車;火車到南京,一天,這交通便捷了。如果一直坐帆船從我們家鄉,從長江到南京,大概要五天的路程。回來的時候時間就更長了,因為去的時候順水,回來的時候如果要是逆風,那耽誤的時間就長了。親戚朋友來,來一趟不容易,非常辛苦,熱情的接待。現在就是環繞地球回來了也非常平淡,就好像你出去去遠足、旅遊回來一樣,這種親情沒有了。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知道有利害。有利,這是朋友;沒有利,陌生人。活在這個世間有什麼意思?這種對人對事對物深厚的感情,為什麼從前人能培養,現在沒有了?從前為朋友捨財捨命,我們常常聽到,現在哪有這種朋友?兄弟也做不到。歸根結柢說起來,古時候孝悌忠信道德情義,從小養成的,社會風氣也如是,今天全變了,都沒有了。這就是迷失了天性,迷失了自性,迷得太重了,染污太深了。

      佛在經上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我們在現前對這一句經文才有很深的體會。那我們要怎麼學?決定不能隨順世俗,不能隨順煩惱習氣。為什麼?苦,太苦了!趕快回頭,回頭是岸。果然能夠隨順聖賢教誨,這裡頭有樂,有真正的樂,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智慧長了,你才知道怎樣修善積福,積功累德,這裡頭有真樂。現前身心安穩,清涼自在,來生的果報更殊勝。所以,防止污染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一門課程,現在這個社會裡面常講的環保。我們現在要把環保用在我們思想、見解、精神上,怎樣保護自己純正的知見,保護自己清淨的形象,怎樣保護自己覺悟的行為,這個重要!自己做到功夫成熟,自自然然就放光遍照。只知道如理如法去做,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只問耕耘,莫問收穫」,收穫是自然的,用不著操心。因好,果哪有不殊勝的道理!這個道理總要懂。再看第十七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香光雲,佛號思惟慧。】

      『香』在大乘法裡面表戒定,『光』表智慧,這個世界香光莊嚴。真實智慧,它用『雲』這個字。雲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相有體無,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受用自在。這個境界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十法界裡面的聖者還做不到,只能做到相似,沒有真正做到;真正做到是法身菩薩。這個世界肯定也是純一清淨。

      『佛號思惟慧』,我們應當要學習,起心動念都是智慧,不是煩惱,不是妄想,不是分別執著。我們很想學,從哪裡下手?古人的修學方法,教導我們起心動念都去思惟古聖先賢的教誨,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培養自己的正知正見,世出世間的教學,這是重要的方式。儒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許許多多世界諸佛世尊,都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沒有邪思,叫正思惟。「思惟慧」是正思惟,與自性般若智慧相應。再看這上面一層,第十八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怨讎,佛號精進勝慧海。】

      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名稱,必定是感慨萬千。為什麼?跟我們這個世間做一個對比,太明顯了。我們這個世間冤家對頭太多,那個世界好,沒有『怨讎』。人與人之間,人與一切萬物之間,過去今生都是善緣,這到哪裡去找?好像聽說極樂世界是這個樣子,華藏世界裡頭沒有聽說有怨懟的。我們娑婆世界閻浮提洲,冤家對頭太多太多了。

      佛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很複雜,佛很會教導,把那麼複雜的關係歸納為四大類;這個四大類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關係,縱然住在隔壁(現在公寓房子),老死不相往來!住在都會裡頭真是這樣子,我在香港見到。我們學佛的同學們邀請我到他們家裡去坐坐,隔壁鄰居,我問他隔壁住的是什麼人?不知道。有沒有見過面?偶爾見過面。有沒有打招呼?沒有。沒有緣!鄰居做了幾十年,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大家住在這一棟公寓裡頭。當然,生活緊張,每天工作都那麼辛苦,煩心的事情很多,哪有時間打招呼閒話。從這裡看,人情真的是薄。

      我們到此地來,如果不能夠敦睦鄰居,也要有個保守的觀念,大概我們在這裡住上幾十年,鄰居也不認識,這是錯誤!敦親睦鄰是中國文化裡面的美德,應該要做的,即使是族群不相同。我住在新加坡,隔壁印度人,信印度教的,我們見面很親切打招呼,有的時候做點心送一點給他們吃。我們對他非常友善,過幾天他就有回報,他也有小禮物送給我們,彼此互相有個照顧,見面很親切。做人應該如此!怎麼可以不相往來?我們今天常常嚮往著要消滅衝突,要促進和平,要促進大同,就在我們隔壁的鄰居都不能夠和睦大同,還談什麼社會,談什麼世界?

      聖賢的教導,說實在話,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就從生活當中完全落實,沒有一句是空話,尤其佛法裡教導我們的四攝法。我常說,佛講的四攝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交際的方法、公共關係法。我們這個社區,逢到年節,居住在社區的人,大家能不能在一起團聚一堂?我沒見過,我沒聽說過。但是在從前古時候,我們在農村裡頭,一個村莊一個村莊距離都很遠,年節的時候都能聚集在一起;廟會,也常常聚集在一起。所以那個鄰村都熟,都能互相照應,你家裡有事情,我們大家幫忙。婚喪喜慶,其他村莊鄰居都來了,距離雖然不太遠,有幾里路;幾里路是走路來的。距離近的,大概也走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那個時候人有情有義,現在真的是對面不相逢。

      佛說,這四種關係如果到最高的那個程度,就變成一家人。所以父母跟子女,佛說也是這四種關係。你這個兒女到你家來了,他是報恩的,孝子賢孫,很容易調教,他跟你有恩,他來報恩的。要是報怨的,這個小孩很頑皮,不聽話,很不好教;過去生中跟你有過節,他來報仇的,將來長大了,會搞得你家破人亡。還有討債,也有還債。如果不是這四種關係,不會成為一家人。佛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從第十八層無怨讎世界繼續來談談。

      這一樁事情是我們現實社會裡面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生活在世間,如何化解怨仇?確確實實在這個一世當中,要把這一樁事情當作我們來到世間第一樁事。無量劫來,我們有意無意的跟一切眾生結了多少怨結,所以在這一生當中,招來許許多多的不如意,無論是人事環境、是物質環境。我們真正明白事實的原委,就絕對不會怨天尤人,而真正肯定這是自作自受。

      早年,我第一次在香港講經(一九七七年),曾經在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講過兩個月《楞嚴經》。老和尚這個講堂上有一副對聯,我的印象非常深,那是給人警覺。上聯寫著「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些話佛說的,真的是這樣子的。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就是不跟任何人結怨仇。這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人,寧可以吃虧上當,也不能跟人結怨。為什麼?怨仇結了之後,生生世世沒完沒了,苦不堪言。眼前吃一點小虧算什麼?一切做還債想。這都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決定不計較,我們的帳到此地就結了,來生後世再見面,好朋友。如果是我欠他的,就算還給他了;如果我不是欠他的,我也不跟他結怨仇,來生他要還我。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何必計較眼前的得失?眼前的得失不是真正的得失,真正得失是來生後世。所以古人常說吃虧是福,這個話有大學問在!什麼人能忍讓?沒有真實智慧,沒有大學問,他不會忍讓。我們看看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忍讓,一切眾生對佛菩薩不會忍讓的;佛菩薩對眾生忍讓。你再看中國孔子、孟子對人忍讓,忍讓是德行,他有道德。道德的表現決定不是懦弱,他知道這個裡頭的業因果報,知道怎樣取捨。

      在家庭裡頭,夫婦之間、父子之間,你要明白這些道理,這個關係是最深、最密切的到一家人來了。既然來了,如果是報恩的,我們的恩情愈結愈厚,父母愛護子女,為子女做良好的榜樣,那是真愛護;如果他是報怨來的,你對他恩義有加,那個怨能夠化解。所以我們肯定人性本善,那個怨恨是一時的誤會,一時的錯誤,造成怨恨。我們希望把這個怨恨化解掉,不要在這一生當中又造成不幸,冤冤相報絕對不是好事情。果然是冤冤相報,愈報愈嚴重,為什麼?累積的怨仇,那還得了!彼此雙方都痛苦,雙方都墮落,聰明人不會幹這個傻事,一定要覺悟。除這個之外,還有兩種關係,討債、還債。現在這個社會我們仔細觀察這四種緣,報怨的、討債的很多,報恩、還債的不多。從這個地方來觀察,就曉得這個世間人過去生中欠人的太多了,所以討債的人太多;做事情昧著良心,對不起人的事情做得太多了,所以冤親債主很多。你沒有以恩惠對人,哪裡來的報恩的?都是報怨,都是討債的,你說你麻煩不麻煩?報怨、討債到你家裡來了,變成你一家人。我們常常有聽說兒女殺父母的,這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殺父母的這個動機,緣;真正的因,前生的怨恨。過去生中造的業那是因,這一生當中,或者幾句話什麼事情聽得不順耳的時候,動了殺念,緣;因加上緣,果報就現前了。那個討債爭奪財產,這個事情在今天社會太多太多了。為了錢財,夫妻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現在這些事情已經都不是新聞,非常的案件在今天變成正常了,你說怎麼得了!

      如何能解決?真的不學佛永遠沒有法子解決,學佛之後,這才明白過來。儒,能幫助你解決,沒有佛法解決得徹底,佛法把這些事情的因因果果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化解之道,最有效果的無過於教育。每個人都要重視,因為你有家庭,家庭裡面有父子、有兄弟、有親戚、有朋友,教育要從自己本身做起。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德行的人,要幫助你這一家人覺悟。覺悟之後,你們全家人都能夠斷惡修善,都能夠修福積德,這家庭興旺。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的,袁了凡先生接受了雲谷禪師的教誨,他自己做,感化他一家人,太太幫助行善,以後兒子生下來也不例外。一家都行善,果報殊勝,真的把命運改過來了。

      讀書、學佛,你要問到底有什麼好處?改造命運。這個好處,現在社會大眾能聽得進去。學佛有什麼好處?「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這樣說法,儒也這個說法,真的不是假的。也許有人問,你既然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為什麼不求富貴?肯定有人提出這些問題。富貴能不能求得到?輕而易舉。為什麼不求?有比世間富貴更樂的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捨棄了富貴,他在這個世間有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快樂、更美滿的希求,他得到了。絕對不是迷醉在世間富貴那些人所能夠見得到的,人各有志。現在社會講求自由、民主、開放,大乘佛法是真正的自由民主開放。現在社會上自由民主開放有弊病,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副作用,佛法裡頭沒有。為什麼?佛法的民主自由開放的根基是道德、是智慧,所以只有利沒有弊,沒有副作用。現在社會的民主自由開放為什麼產生這麼大的副作用?它的根基是迷邪染起副作用。佛法裡面的民主自由開放它的根基是覺正淨,那怎麼會一樣?果報確實是幸福美滿,無與倫比。世間人夢寐所希求的,在佛法裡頭全都有,圓滿具足。

      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縱然遇到深仇大恨的怨懟,這時候怎麼辦?就像佛經裡面舉的例子,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王要殺他,忍辱仙人接受,一絲毫怨恨都沒有。從這個地方看他忍辱的功夫到家了,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持戒波羅蜜圓滿。你看看被殺了,不但不恨他還感激他,好像他是我的老師,我是他的學生,他來考我,考我忍辱的功夫,考我持戒的功夫。這個考試,這兩門功課都圓滿通過。菩薩發願:將來我成佛我報你的恩,第一個來度你。那個時候的忍辱仙人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的歌利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你看在那個時候冤家對頭,化解了,這個時候再到這個世間來變成非常親密的師徒、師生關係,這才是解決衝突的辦法,化解怨仇的模式。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特別對逆境惡緣要有高度的智慧,要忍耐。忍到什麼程度?絕對不起一念瞋恚心,絕對不起一念報復心,利益無量無邊。眼前的利益是做出好榜樣,教化社會大眾;往後的利益,在十法界裡頭大幅度的提升;如果發願求生淨土,我們相信他的品位上輩往生。

      佛的德號『精進勝慧海』,跟世界名號相應。忍辱才能夠有精進,沒有忍辱哪來的精進?向什麼方向精進?最殊勝的智慧,「海」是比喻,這不必說了。我們要學佛菩薩這一生生活在「精進勝慧」之中。跟自己沒有學佛之前做一個對比,沒有學佛之前過什麼日子?生活在煩惱妄想之中,那個生活過得很辛苦,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都在造業。學佛之後把這個轉過來,起心動念不是業了,是願,如同諸佛菩薩的弘願。四弘誓願,教導我們追隨佛陀的這些學生,從初發心到等覺。我們在這個世間現相,示現學習、教化,我們示現一個幫助社會眾生的形象,「眾生無邊誓願度」,示現這個形象,示現斷煩惱習氣的形象。怎麼示現?處事待人接物,從自己的私生活,示現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隨順五欲六塵的享受,不隨順名聞利養的希求,好樣子!應當隨順什麼?隨順佛陀的教誨。隨順佛陀教誨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不隨順煩惱習氣,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每天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天天看著這個像,看像的意義何在?「像」是個模型,我要把自己塑造得跟他一模一樣,那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願願落實,「精進勝慧海」,我們要會學。再看下面第十九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莊嚴具光明幢,佛號普現悅意蓮華自在王。】

      這裡面我們也應當曉得怎麼學法。這個世界的名號不錯,『一切莊嚴具光明幢』。這個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放光明,這最重要的正報。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世界的居民各個都有智慧,人人都修三學六度,正報莊嚴;正報莊嚴,依報自然莊嚴。這些地方,我們看一個人的居住環境,看一個人的生活起居,就知道這個人的道德學問。即使這個人很清寒,物質的生活過得很簡陋,但是你到他居住的所在,你自自然然感覺到非常美好的氣氛,現在人講磁場好!他居住的環境非常簡陋。

      我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台灣社會安定,我聽說在東南亞是第一;人心純厚,居民心地都非常善良,溫和厚道。有些出家修行人在市郊之外山坡地上搭起茅篷,在那個地方修心養道。茅篷非常簡陋,牆是用竹子編的,外面糊一層水泥,很薄;竹片編的外面塗一層水泥,上面蓋的茅草。這個房子裡面是土地,他打掃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無論這個茅篷裡面外面,你看到就生歡喜心,跟那個住的鋼筋水泥的大廈不是一個味道。居住在那個環境就像在中國國畫裡面,詩情畫意,我們去拜訪,在那邊坐坐,真的不想離開。所以莊嚴不一定需要用很多金錢。真正莊嚴在你的道德,在你的真誠清淨平等覺,在你的慈悲接物。你跟一切人事物的接觸顯示出你的真誠慈悲,這是真正莊嚴。「光明幢」,光,這個莊嚴放光。我們可以說一切莊嚴具裡面都具足戒定慧,多麼能夠感人。

      『佛號普現悅意蓮華自在王』。這個名號裡頭我們要著重在「普現」。「現」是示現,「普」是平等。佛在此地普遍平等為一切眾生示現,現相,現的是什麼?你看第一個「悅意」,歡喜!像彌勒菩薩一樣,悅意迎人,能攝受一切眾生;就是業障很重,造作惡業的眾生,以悅意相待,他也會被感動。「蓮華」清淨,「自在」隨緣,隨緣就自在,不能隨緣的人,他哪裡來的自在!隨緣是什麼?什麼都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自己自在也給別人自在;如果自己有執著有要求,給別人添麻煩自己也不自在。佛陀這個德號意思好,非常明顯。我們應當要記住這個德號,要認真的學習,要把這個德號落實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常提醒同學要為一切眾生做好樣子,普現就是現相,就是要現一個好樣子。「悅意蓮華自在」好樣子。再看這一大段的最後一段經文,第二十層剎土: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毫相莊嚴,形如半月。】

      這是說這個星系的形狀像半月。

      【依須彌山摩尼華海住。】

      這是說依住。『華海』就是菩薩的六度因花,說明這個世間修菩薩道的人很多,依修菩薩行而住。

      【一切莊嚴熾盛光摩尼王雲而覆其上。】

      上空的莊嚴也是美不勝收。

      【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

      這是它周邊圍繞的世界。

      【純一清淨。佛號清淨眼。】

      這個世界是法身菩薩的淨土,這個世界裡面沒有六道,沒有九法界。世界的名號『毫相莊嚴』,「毫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我們沒見過。經典裡面說明佛眉間(兩個眉的中間)有根白毫,有根很長的白毫相,這根白毫盤旋在一起,好像一粒珠子在裡面,其實它不是珠子,一根白毫。毫相是功德的果報,無量劫中積功累德成就這個相好。白毫相,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常常放光。我們「讚佛偈」裡面讚歎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就是讚歎佛這個相好。它放光化佛,光中化佛,佛為眾生說法,光中化佛,佛的化身。這個在大乘經上我們常常讀到的,我們讀到「毫相莊嚴」就應當要明瞭,如佛一樣的積累功德,這個相好是從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成就的。佛為我們示現,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這個世界『純一清淨,佛號清淨眼』,這是究竟圓滿的清淨。「眼」是六根之一,我們在《楞嚴經》裡面讀到「一根還源,六根清淨」。佛的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根都清淨。心地清淨當然平等,清淨平等當然真誠,真誠一定生智慧,一定生慈悲。這是經教裡頭常常講的大菩提心,我們要懂得,要知道怎樣去修學。修行要本末兼顧,根本是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起心動念;末,末是我們外面的形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心。

      修身,戒律是標準,持戒是清淨,真正能夠做到嚴持淨戒,我們的根身清淨了。根身清淨,心裡未必清淨,但是它給修清淨心是個非常好的增上緣。如果一心向道,這個道就是跟自性相應,清淨心就現前了,清淨心現前外面五根得到真清淨。我們常講的身心清淨,這個時候的功德能轉境界;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不是這樣的功夫,你依舊不能轉境界,你還會被境界所轉,這是要用真功夫。把自己的境界轉過來,境界清淨,跟諸佛菩薩住實報土沒有兩樣。實報土在哪裡?此地就是,不要到別處去找,這是給你說真話。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講,不同維次空間。我們境界轉的時候,空間維次轉變了,還是在此地,確實不一樣。到後面經文,偈頌裡面會詳細跟大家說明。這個長行文很長,我們這是第九卷,快要講完了,十卷有一半長行文,後面有一半是很長的偈頌,要為我們做整個的詳細說明,讓我們了解大宇宙的狀況。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