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9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九0卷)  2001/1/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90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晝神偈頌第六首:

      【種種方便化群生,若見若聞咸受益,皆令踴躍大歡喜,妙眼晝神如是見。】

      長行裡面我們讀到的是「樂作喜目主晝神」,他修的法門是「普開悟一切苦樂眾生皆令得法樂解脫門」。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方便開示,世樂亦苦,令其悟入,見理法樂,如歡喜地也」。我們今天來看菩薩的讚頌,這個讚頌也是他的修學心得報告。

      『種種方便化群生』,教化眾生。佛法自始至終都講「方便」,諸佛現身是方便,說法也是方便,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因為是方便,它不是究竟,所以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甚至於不可以作意,我們才能夠從方便裡面體會到真實。所以《金剛經》上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要正確的理解,「法尚應捨」,不是法不要了。我們的修學可以說,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不能離開法,法怎麼可以捨?這個「捨」是捨分別、是捨執著、是捨妄想,捨這個東西,不是真的把佛法都不要,那你就搞錯了,曲解了佛的意思。

      佛法要學,學不要執著,我們先從這個地方下手,然後再往上提升,不分別,沒有作意了。就像《壇經》裡面,永嘉大師對六祖所說的,「分別亦非意」,這是真正契入法門。我們今天的分別都是意識,沒有離開意。只有佛菩薩,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不是意,這就高明了。不是意是什麼?權巧方便。我們落在意識裡頭就變成過失、就變成業障,障礙了智慧,障礙了法身,障礙了德相,德能相好。凡夫用的是意識心,佛菩薩轉識成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那叫方便。四智來應化,這是方便。這是佛家常講,「大開方便之門」。佛菩薩在十法界現身說法,無一不是方便,「種種方便化群生」。方便起用必定是恆順眾生,這一點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微密觀照。

      最近《了凡四訓》做成電視劇,現在北京還有幾個同修積極在做。因為這個電視劇拍得不理想,疏漏的地方太多,希望能夠做出比較圓滿一些。我要求他們最好能夠做六片光碟,現在的只有兩片。我們相信很快這個事情就可以做圓滿,大概在半年之後就可以流通。他們現在在編劇本,這劇本會送給我看。《了凡四訓》裡頭所說的功名富貴,都是自己業力在做主宰,鬼神不過是司其事而已,管理這些業務,他不能加絲毫權力在裡頭。你作善,他跟你安排你是什麼樣的善報,他要按照公事方式來處理,不能夠說「我喜歡這個人我就給他福,我不喜歡這個人就叫他受一點罪」,那他自己就犯法了。所以鬼神對於人間的事情,決定沒有加絲毫自己的意思在裡頭,這個話說得正確。

      考取功名都是一定的,張畏巖這一段公案裡面透露了一個訊息,陰間對於功名考試,三年做一次檢查。命裡頭注定考取功名的人,如果在三年當中造作惡業,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這個名字就除掉了;本來榜上無名的,這三年當中,他積功累德,他可以遞補上去。這給我們一個什麼訊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由此可知,古時候考取功名的人,都是有德行的人;換句話說,都是善人。做皇帝的是大善人,他的祖宗要不積大德,他怎麼能居這個位子?所以古人說得好,了凡先生也引用:他有一百世的福報,決定有一百世的兒孫受他的福;有十世的福報,一定有十世的子孫來繼承。祖宗福德積得厚的,在中國孔子是第一個人,傳到今天七十多代了,家道不衰。我們在台灣見到孔德成先生,不但在國內受人尊敬,在外國也受到禮遇。他到美國去的時候,在舊金山受到特別的禮遇,為什麼?外國人聽說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代。這是積百世的大德。

      我們看看現在的社會,現在這個社會,考取功名的人,做了大官的人,為什麼在這個世間貪污這麼嚴重?古時候也有,但是少。做高官,退休之後,兩袖清風。在現代也有,我看過的是我的老師,中學念書的時候,我的校長周邦道先生,真的是兩袖清風。他在抗戰之後,做過江西省的教育廳長,他是江西省人;在台灣,他做過考選部政務次長。愛國,懂得因果。政務次長國家配給他有轎車,他公事出門坐這個車,私事他去乘巴士。為什麼?汽油是公家的,公家配給你的車子是叫你做公務的,不是你私人享受的。有這樣的頭腦,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人,他家有後福。他家的電話,他的小孩決定不可以用,外面朋友打電話進來他可以聽,他不能打電話出去,他說老先生管得好嚴。為什麼?電話費用也是公家公款開銷的。這是佛教徒才懂得,公家付的電話費是叫你處理公務用的,不是你私人聊天用的,你要以私人用公家的是盜戒。不是學佛的人,哪裡懂得這個道理?

      今天社會變成這個樣子,明白事理的人少了,愈來愈少了。天堂跟陰間是不是也跟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一樣的混亂?如果不是一樣的混亂,今天不積德行,造作惡業,為什麼也能考取功名?現在的功名跟從前不一樣,現在的功名是學士、碩士、博士,拿到這個學位就是功名。我們在外國看到許多拿到博士學位的,邪知邪見,甚至於有不少人參加邪教,這是我們見到過的。為什麼這樣的人,他也能夠拿到功名?是不是現在天人也失職了?鬼神也疏忽了?可能他們放假去旅遊,沒人管事。天上跟人間時差不一樣,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天神要出去度個假,度個七天的話,那我們人間就七百年沒人管。會不會有這些事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我們反省。我們萬萬不能夠隨波逐流,要知道輪迴心造輪迴業,決定沒有辦法脫離輪迴。

      我們人間這個情形,在佛法裡面講是有依據的,大概在宗教裡面都有這個說法,一般宗教都講兩千年是世界末日。佛法雖然沒有說末日,說劫難。這個年代法弱魔強,魔王當道,不是佛菩薩當道,魔王當道。我最早看到經典上這麼說的,是曇鸞法師註解的《往生論》。他說過在末法時期,應該是說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羅剎為君」。這個「君」就是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都是阿修羅、羅剎,不是佛菩薩應化。

      何以羅剎能夠當道?為什麼佛菩薩退位了?這有一點像現在民主選舉一樣。民選:好人,大家不選他;惡人,擁護他的不少,都投他的票,選他出來,那有什麼法子?好人只好退位了。有一點類似這個情形。人民為什麼沒有智慧?前一輩的人對於教學疏忽了。以中國為例子,清朝在末年把教化眾生的事情疏忽了。諸位在《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有一篇很長的序文,序文裡面講到,清朝在初年的時候,宮廷裡面讀誦《無量壽經》,帝王常常禮請法師在宮中講經。這個制度一直延續下去,慈禧太后當權的時候廢除了,可惜!清朝用什麼方法來統治中國?實在講,他是用佛法。這個皇帝聰明到極處!宮廷裡面講經說法,上行下效,所以地方政府的官員都崇尚三寶、禮敬三寶。用佛法教化眾生,這也是「種種方便化群生」。

      慈禧太后廢除之後,社會局勢逐漸逐漸就失序,就動亂了。再加上外國人對中國的侵略,滿清節節敗退,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引起一般讀書人,誤以為中國傳統的思想教育有錯誤。所以有一些年輕人到外國去留學,看到外國的富強,回想中國這種貧弱,把中國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完全廢除,提倡全盤西化,學外國人的。這些年輕人出去的很多,到美國留學的主張學美國,到日本留學的主張學日本,到英國留學的主張學英國,到法國留學的主張學法國,回來之後彼此打架,把中國的社會整個搞亂了。這一層我們比不上日本,日本也派許許多多學生到外國去留學,回國之後都能夠學以致用,國家的根本依舊是維持儒家的學統,一直到今天。日本人何以能夠在戰敗之後又能夠復興?得力於儒家的教學。我們中國為什麼搞得這麼悽慘?把儒跟佛全部丟掉了,所以民心沒有歸依。連個小小的法輪功都把社會擾亂得這個樣子,這豈不是笑話嗎?沒有聽說法輪功在日本鬧事,何以?日本人學佛,日本人學儒,法輪功怎麼能進入日本?他們有正知正見,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

      今天外國人這個社會動亂,他們現在也沒有法子控制,回過頭來要向中國學。不是學現代中國人,學中國古人。所以我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說的「老人」是孔老夫子、孟夫子、釋迦牟尼佛,老人。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自己得度了,有義務、有責任幫助苦難眾生。今天的世界,這個社會跟過去完全不相同,因此「種種方便」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不可以墨守成規,那就錯了;要懂得通權達變,要知道怎樣轉變,才能幫助這個社會。

      世出世法關鍵是在人與人的關係,必須把這個關係講解透徹、講解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可是關鍵,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係。我們真的通達明瞭了,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能夠化解,衝突能夠消除,人禍可以消滅。人禍消滅了,天災也就減少了。自然災害,佛在經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自然災害是我們人造種種不善業所感召的。現代科學研究物理,他們心理不發達,物理學研究得不錯,心理學很糟糕。他沒有發現物理是受心理的支配,心理是主,物理是其次。佛法重視心理,這是真正掌握到根本。

      解決今天社會問題還是在教學,聖賢的教學才能解決問題。聖賢的學問,我們首先要認知,儒不是孔老夫子的,佛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他們學問從哪裡來的?他們學問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我們這才歡喜學、才情願學,我們學儒、學佛不是跟他學,是跟自己學。我們自己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相,我們迷失了,他覺悟了,他把我們一句話點醒,他有,我也有,你也有,他也有,大家都有。這是心性的學問,不是某一家之言。我們說某一家之言,那就說外了,這有界限了。

      聖賢教育重要,聖賢教育在今天這個社會怎麼落實?眼看這個世間大災難一天一天接近,我們從哪裡看?從人心看,我常講的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在現在這個社會天天在增長,加速度的在增長,這是災難的真因。這個問題要沒有妥善的方法把它控制住,把它減弱,這個災難是決定不能避免。我們今天必須要強調,要提醒大家,今天真正社會領導階層的這些人,他們要是真正覺悟了,利用高科技的傳播,這個社會有救。人,我看各個人都很聰明,只是一時的迷惑,沒有人開導他。如果天天有人為他開導,我相信他會覺悟,他會回頭。找哪些人去講?必須要培養師資,今天培養師資是第一樁大事。

      要重視家庭教育,學校裡面學生的德育,道德教育。儒家教學第一個科目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語,像科學技術擺在第三,德行在第一,這是學校教育必須要強調的。社會教育,現在我們看到的報紙、雜誌,書店裡面看看這些書籍,電影、電視、歌舞,這都是社會教育。我在最近這兩、三年,已經很少去逛書店了,我年輕的時候最喜歡是逛書店,有時候假期可以在書店裡面逗留一天,書店裡氣氛好,書香氣味,人在那裡面心情非常平靜。現在不行,現在偶爾我到這邊大眾書局去看看,渾身不是味道,磁場變了。大概是裡面放的書都是妖魔鬼怪、都是邪知邪見,所以書店的氣氛完全不相同,非常可怕!使我想起美國報紙上曾經提到,過去學校對兒童來講是最安全的地方,現在的學校對兒童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學生常常開槍殺老師、殺同學。

      社會何以變成這個樣子?歸根結柢都是把教學疏忽了。父母沒有給兒女做一個好樣子,老師沒有給學生做個好樣子;在社會上,老闆沒有給員工做個好樣子。人不是聖賢,不學他怎麼會懂?沒有人教,沒有好的典型,他所看的、他所聽的、他所接觸到的,都是負面的,都是惡的,都不是善的,積非成是,他以為這就是對的,這樣做就是正確的,不是這麼做就錯了。應當要自私自利,應當要貪瞋痴慢,把這個看作應當的,積非成是,所以才造成今天社會的動亂,社會的不安。

      用教學的方法來挽回是要一段相當時間,印光大師常常講「來不及了」,所以他提倡《了凡四訓》,首先讓大家認知因果,善決定有善報,惡決定有惡報。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社會、為大眾是善,為自己是惡。損人利己決定是惡,你要承受惡報;捨己為人是善,你會享到福報。用這個來普度眾生,來挽救社會,這是善巧方便。印光大師為我們指示出來,我們懂,我們深深體會到,所以全心全力繼老法師之後,提倡《了凡四訓》,推廣《了凡四訓》。我們《了凡四訓》有沒有放在網路上?這兩片電視劇我們也放在網路上,有國語的、有廣東話的、有英語的,現在有三種語文,希望諸位常常收聽。我現在勸導我們同修,每天看一遍,至少一年不能間斷。這樣子你看上三百遍,你的心就會有警惕,起心動念自己會警覺到。如果沒有連續看三百遍的基礎,境界現前依舊迷惑顛倒,那個沒用處。所以一定要熟透。

      害人的事情決定不能做,一定要記住冤冤相報。你殺他,想他慈悲不報復你,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是對誰?對佛菩薩,你殺佛菩薩,佛菩薩不會報復你。一般眾生,你傷害了他,沒有不報復的。你殺得愈多,你將來的災難沒有方法避免。這一些事情,就在眼前的例子就很多,舉不勝舉。我們很多同學有非常明顯的,遇到果報的事情,我都想找時間請他們來錄像,現身說法,讓大家去想想,體會到造惡業的可怕。就是連個螞蟻都不可以殺,你不要認為那很小的東西殺牠無所謂,牠還是會報復的,牠是一條命。我們學佛的人懂得,牠愚痴墮到螞蟻身,牠將來離開螞蟻身,牠也會得人身。所以在六道裡頭,冤冤相報非常恐怖,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常常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說給別人聽,一個回頭就是一個得度,我們做了一分善事。幫助一個人回頭,你做了一個真正的好事情。

      好事要多做,特別是在這個社會,遇到有能力的人、有地位的人、有財富的人,要勸導他做大善事。最大的善事,無過於辦學。現在這個世間有,但是很少。辦專門學習古聖先賢的這種學校,可以從兒童班辦起,小學、中學、大學,一直辦下去。聘請好的老師,只要有誠心,誠心就有感應,你就會遇到真善知識。培養師資,有師資,這個社會就有救。至誠感通,用真誠的心求感應,求真正善知識,求真正的好學生。這裡頭的師生都是菩薩,他們都能夠捨棄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痴慢,遠離五欲六塵,不沾名聞利養,這是世間人的救星。做這個功德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功德事,挽救世道人心,消除社會的動亂不安,除此之外,實在沒有再好的方法了。

      在佛法裡面,《華嚴經》確實是最殊勝的社會教育典範,最好的教科書。方東美先生在世的時候,一生讚歎。他心目當中,《華嚴經》是這個世間最好的哲學概論,古今中外都找不到,都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真實智慧,如教修學,你能夠得真實受用。所以我們今天讀菩薩這一首讚頌,感觸很深,也能夠覺察到我們自己責任的重大。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