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9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九六卷)  2000/4/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96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夜叉王長行,第二句:

      【自在音夜叉王,得普觀察眾生方便救護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提示,「智觀悲救,救苦護善,不滯空有,故云方便」,言語雖然不多,把意思都說出來了。天王的德號叫『自在音』,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這是以音聲為佛事,也就是以音聲作為教化眾生最重要的工具。他得的法門就是他所修學的,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普觀察』,重要這個字在「普」,普是清淨觀、平等觀,不清淨、不平等就不普。「普觀」是對於法界一切眾生,最重要是用平等心,這是真實智慧,所以清涼在註子裡面講智慧之觀。智的反面就是情,我們講感情、情識,智是覺,情是迷。相宗講修行的樞紐,說是轉識成智,怎麼樣能夠把情識轉變成智慧,這就成功了。情識是凡夫,智慧是聖人,轉識成智,我們平常講的三轉,這三個全都轉過來了;轉惡為善,智是善,情識是惡;轉迷為悟,智是覺悟,情識是迷;轉凡成聖,情識是凡,智是聖。說一個轉識成智,三個都轉過來了,佛陀教化眾生的目的圓滿達到了。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在情識放不下,不但做凡夫,做一個天天造作罪業的凡夫,你說這怎麼得了!

      佛陀教學的方式,首先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目的何在?非常明顯,讓我們轉迷為悟。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這是迷。不了解才產生情識,情識是什麼東西?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是從迷裡頭產生的。果然覺悟之後,這個觀念就沒有了,不再執著,不再分別,知道妄想分別執著是空的。《金剛般若經》上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心是什麼?心豈不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嗎?不可得!外面的境界,五欲六塵,幻化的,不是真的。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萬法皆空,無所有。外面境界無所有,裡面三心不可得,你的情識怎麼會發生?自然就沒有了。

      真實智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自性般若智慧自然就流露出來了,真智,這樣自己才自度,入解脫門。入解脫門的意思,永遠脫離妄想分別執著,永遠脫離對十法界依正莊嚴之迷惑,這叫解脫。解脫之後的境界大自在,《般若心經》裡面我們讀到「觀自在菩薩」,這個菩薩是觀自在菩薩,「普觀察眾生」,用的是觀,跟觀世音菩薩用的是同樣的方法。所以在大乘佛法裡面,行門的綱要是作觀,觀照、照住、照見,三層功夫。我們凡夫錯用了心,凡夫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觀沒有了。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落在心意識裡頭,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末那執著,第八阿賴耶落印象,薰習成種,這是凡夫永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的第一個因素,我們錯在這裡。佛菩薩用觀,觀是什麼?不分別;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不用第六識,沒有執著不用第七識,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識,離心意識叫觀。禪宗非常重視,教你參究的時候,「離心意識參」,如果用心意識就不叫參。

      我們世間人不離心意識,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佛法裡面叫「參究」,不用心意識。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們今天講「參」,還是用心意識;換句話說,名叫「參」,實際上還是研究。真正離心意識才是「參」,參的結果是開悟,智慧現前;要是用心意識的結果,結果還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說明佛法跟世法哪裡不一樣,這是不一樣的地方。那個不一樣的結果就有很大的懸殊,用心意識的結果,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你用心意識,六道輪迴用心意識,是錯得太離譜了。如果用心意識,心意識接近性德,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有,很淡薄,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十法界。

      完全不用心意識,相宗所謂「轉識成智」,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諸位要曉得,什麼叫「妙觀察」?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沒有分別,就是「妙觀察」。什麼樣子?就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樣,用心如鏡。鏡子照外面境界照得很清楚,一點都沒有漏掉,它決定沒有分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沒有分別,這才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那妙了。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七識執著,他不執著了。相宗經論跟我們說,第七識有四個基本的執著,頭一個是我見,執著有個「我」。這種執著,實在說是屬於抽象的,決定不是實在的。無我,他以為有個我。我們現在看看哪個凡夫不執著有我?低級的凡夫執著身是我,高級的凡夫他說身不是我,靈魂是我;精神這部分是我,物質的身體不是我,高級凡夫;他有個「我」的觀念,這都叫身見。第二個執著是愛欲,貪瞋痴裡面的貪愛,很嚴重;第三個執著是我慢,慢屬於瞋恚;第四個我痴。你們想想這話什麼意思?豈不就是身見再加上個貪瞋痴,所以這叫三毒。貪瞋痴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我執上發生的;如果沒有我,貪瞋痴就沒有著落了。

      佛法為什麼說你起心動念一切為自己就是惡,為什麼這樣說?為自己有什麼不好?為自己有什麼過失?為自己就是過失,最大的過失,根本的過失。哪一個不為我?這就知道了,所有六道眾生就是這個錯誤執著,他才墮落在六道;他要沒有這個執著,他就不在六道了!你找不到他,他跟你不一樣了。六道裡面眾生都有我執,我們要清楚。誰沒有我?佛沒有我,菩薩沒有我。何以知道他們沒有我?《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是菩薩。可見得菩薩決定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佛菩薩無我。我們要想作菩薩、作佛,一定要無我才行,有我就不行。諸位要曉得,有我是迷,有我是不覺,有我是錯了,無我就對了,無我是智慧,真實智慧。

      可是大乘經上又說過,「常、樂、我、淨」,有我。這個「我」,字沒有改,一樣的念法,一樣的寫法,可是意思完全不一樣。「常樂我淨」的「我」是真我,宗門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真我。我們今天執著的這個我是假我,根本沒有的,你必須把假我捨掉,真我才現前。假的不能離開,真的永遠不能現前,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體會得這一個事實真相。

      我們從哪裡學起?我常常勉勵同學,放下自私自利,我們從這兒下手。諸佛菩薩教給我們,因為我們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有自私自利的行為,所以我們生活不自在,障礙多、困難多。我們生活在煩惱裡頭,日夜不離憂悲苦惱,我們過這樣的生活!這個生活過得很冤枉,過得很苦,什麼原因造成的?自私自利造成的。我們想離苦得樂,自私自利是一切苦惱的根源,你把這個根拔掉了,永遠離苦。如何得樂?得樂要修善,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變為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你就得樂,你就得大自在。決定不要再為自己想,從這個地方可以入佛法之門;要不捨棄自私自利,佛法的門雖然多、雖然大,你入不進去,沒有你的分。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深深的體會得,要把這個事情看清楚、看明白。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要以大慈悲來救,首先救自己。佛在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如果對自己都救不了,說是你能救別人,沒這個道理。決定是先度自己,才度別人,十方三世諸佛都沒有例外的。為什麼?度自己,真實智慧才流露;不度自己,自己的思想言行都是屬於情識,都是迷而不覺。迷而不覺的思想言行,如何能度別人?沒這個道理!決定是先度自己。

      就是勸人念佛也不違背這個原理,你勸別人念佛求生淨土,你自己對於淨土決定是有信心,決定有懇切的願望;你勸人,讓別人聽了之後才沒有疑惑,也能產生信心。自己雖然沒有生淨土,自己知道將來決定生淨土,才能幫助別人。如果自己對於往生沒有把握,你勸別人的話信心也不足,說的話也模稜兩可,或有、或者還不可靠,你叫人聽了懷疑,不能夠下堅定的信心。所以說都不例外,一定要先度自己,先自己要放下,然後才能勸人。

      今年下半年,我們此地的「培訓班」,第五屆要開班了。我們幫助一些年輕的同修們,發心出來講經說法,講經的方法不難學,真正肯用功,一個月就學會了,可是要講得好,那就難了。為什麼?講得好要自己真實修行的功夫,你沒有真實修行功夫做基礎,你講得再熟,你蒐集的資料再多再廣,全是別人的,不是從自己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內行人仔細聽你的,你的言詞不懇切、不真實,虛應故事而已。換句話說,你自己不能成就,你還是搞生死輪迴,你能夠幫助別人,那效果很有限,所以一定要懂得先救自己。救自己不是救別的,來生不要再搞六道輪迴,這才是真正的自救。

      不但不能搞六道輪迴,四聖法界也不好,可是要超越四聖法界大難大難,確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可是我們很幸運,我們在大乘法裡面遇到淨宗法門。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在末法時期的眾生,唯有依靠這個法門能夠了生死、脫三界;不但脫三界,超越十法界。這樣殊勝的法門希有難逢,我們遇到了,要不肯認真努力修學,求得一個圓滿的結果,我們不是把自己辜負掉了!一定要曉得世緣是假的,決定不可以留戀,決定不能放在心上。世間一切人事物,好也好、不好也好,覺悟之後,這些與我無關。與我有密切關係的只有一樁事情:阿彌陀佛,念念希求極樂世界,心心嚮往阿彌陀佛,這是真的;除這樁事情之外,全是假的。在一切假的裡面,我們決定不作惡,我們認真努力修善斷惡,提升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的品位,這是真的。

      人世間苦短,佛法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尤其我們處在現前的社會,眼看許許多多眾生迷惑造業,所造都是極不善業,這個業會感得果報。造作的心行勇猛,感得的果報快速。不善業感得的是不善的果報,我們很可能遇到,遇到的時候怎麼辦?這一天來了的時候,我們佛經上常講「臘月三十」,「臘月三十」是個形容話,壽命到了的時候,生死交關的時候,你怎麼辦?一般人到這個時候手忙腳亂,多半人是這樣的。學佛的人,真學佛,所謂是有了功夫的人,他不慌不忙,他沒有恐怖,他有主宰;學佛而沒有功夫的人,還是手忙腳亂,我們也看到很多。這些現象就是給我們提出了警訊,警告我們,通知我們,我們得到這個警訊要加緊準備,知道這一天會來,不定什麼時候來,一定要早做準備。

      「救苦護善」,是一個明白人一生生活行持的宗旨。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遇到佛法,皈依三寶,做佛的弟子,我們這一生幹的什麼事情?救苦護善。首先救自己的苦難。苦,諸位要知道,有苦因、有苦緣、有苦果,果上沒法子救,要在因跟緣上救。因是什麼?思想觀念的不善,我常常提醒同修,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極不善,這個觀念不好。想想諸佛菩薩沒有,這十二個字他們統統都擺脫了,全都放下了。我們要學佛,如果這十二個字不放下,就學得不像。果然放下了,我們智慧現前,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戒是什麼?端莊的行為,不要學,自然現前;定是清淨心、平等心。修行哪裡要費那麼大勁!大家要細讀《楞嚴經》就明白了,念頭一轉就成功了。凡夫跟佛陀一念之差,一念迷,這是凡夫,一念覺凡夫就成佛,要徹底的覺悟,大徹大悟。

      我們念頭轉不過來,我們講席當中也常說,煩惱習氣太重了,外面的外緣不好,外面都是誘惑,幾個人能禁得起誘惑?不受誘惑的人,這個人有定功;還會被外面境界誘惑,沒有功夫。有功夫的人在一切境緣當中,不管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如如不動,決定不受影響,這是真功夫,這樣才能救苦。內要把這些攀緣的心斷掉,外是緣,外緣,不受外緣誘惑,不能上當,外緣在佛法裡面講是魔障、魔境,它在誘惑你。內因外緣斷了,苦的果報就沒有了。苦果是什麼?我們現實的享受,現實的享受還一樣,苦樂兩種感受迥然不同。

      我們舉一個例子,諸位好好想想。古代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我們在書上讀到,顏回的生活很清苦,「一簞食,一瓢飲」,物質生活非常艱難,喝水連個杯子都沒有,用瓢,葫蘆瓢,吃飯飯碗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簍做飯碗,貧窮到那種程度!一般人是苦不堪言,怎麼樣?「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快樂得不得了。你知道他快樂從哪裡來的?內斷貪瞋痴,外不受環境誘惑,所以他的物質生活,豐盛他很樂,缺乏他也很樂,他不受這個境界影響,這叫做離苦得樂。因跟緣轉了,果真的轉過來了。絕對不是果轉過來了,你貧窮現在得大富貴,不是這個轉法,你要認為這個轉法,那你就完全錯了。他在境緣當中他有樂受,他沒有苦受,為什麼?他對於這個境緣了解得太透徹了,太清楚了。諺語所說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懂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物質資源缺乏,過去世沒有種因。世出世間法都不離開因果的定律,我沒有種這個因,希求得果報,那不叫打妄想嗎?妄想是增加痛苦。了解了,看到人家發財,知道過去他修的財布施,他得的果報;我們今天沒有錢,貧窮,我過去沒有修這個因。我明瞭,我過貧賤的生活,極度缺乏的生活,我快樂。那些發大財的,在社會上有很高地位的,過去生中他做了不少好事,得到這個好的果報。他不了解這裡面的業因果報,不知道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他雖然很富,他很苦,他的日子過得不幸福,還沒有窮人快樂。由此可知,離苦得樂確確實實從破迷開悟得來的,你要不覺悟,你怎麼可能有快樂?真正覺悟了,天天做乞丐討飯也快樂,這是真的,決不是假的。所以講到救苦,要懂得怎麼個救法。

      我們有能力一定要去種善因,就更快樂了。種善因的方法很多很多,你到底能夠行多大的善?不是在事相上說,是在心行上講。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平等,佛經上說一文錢的布施,一分錢的布施,這個善供等虛空法界,你看多大!為什麼?心量大,隨著你的心量遍虛空法界。你布施得再多,我布施一百萬、一千萬,心量很小,起心動念是我家庭幸福,我經營的公司的幸福,你布施再多你得的福小;為什麼?心量太小了。你的福因完全隨著你的心量,這個話講得很公平、很有道理。不是窮人不能修大福,窮人可以修大福,富人反而修小福,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必須把自己的心量拓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不再執著,心量就拓開了;只要有分別執著,你的心量就很小。

      尤其是現在人,心量小得很可憐,自私自利。家庭裡面夫妻兩個人都不能相容,為爭名奪利,夫妻還打官司,這成什麼話!這心量多小,太小了。父子不相容,兄弟不相容,心量小,小得太可憐了,一絲毫的虧都不肯吃,一絲毫都不肯讓。他不知道他所爭的、他所求的,都是「無所有、不可得」,觀念錯誤,思想錯誤,行為錯誤,天天在造作罪業,這個果報當然是畜生、餓鬼、地獄。人道很難得,佛在經上常常說,人身難得而易失;失人身很容易,得人身很不容易。我們這一生能得人身,是賴過去生中修積的五戒十善有功夫,這才得人身。現在我們再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五戒十善有沒有功夫?如果這個功夫不到家,人身失掉之後,就不能再得人身了。

      救苦要知道從哪裡救起?人家沒有吃的送一點吃的給他,沒有穿的送一點穿的給他,救不了苦,只能救眼前之急,他沒有辦法離苦。諸位要曉得,救苦護善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做到圓滿?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個樣子:教學,要教!發心教學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我們教學是義務的,決不求報酬,這就是發菩提心。只願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決不求自己絲毫的利益,你說這個心多自在,多麼圓滿!這是講到救苦。

      護善,如何護持自己的善心善行?這個要懂得。護持善心善行最好的方法是教學,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從來沒有間斷,他天天教別人,也就是教自己;勸別人行善,當然自己也就勸自己。佛在經教裡面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真正護善,教學相長。這樁事情在我們經驗當中非常明顯,我們跟大家在一起研討經論,同樣是一部經,遍遍意思不相同,這就是護善的效果現前了。這一遍講的決定比前面一遍更圓滿、更充實,為什麼?悟入又深了一層,善行又擴大了一層。如果不是常常講,很容易被外面境界誘惑,現在的魔很厲害,你看看發明的這些東西日新月異,讓你看到眼花撩亂,讓你接觸到你會動心,所以只有天天講。

      古代佛陀留下的制度,讓這些出家同學半月誦戒;也就是說,你讀一次的效果大概能支持半個月,半月之後再不誦戒,你就會被外面誘惑,你就守不住了。現在的魔比從前厲害,現在半月不行了,一個星期誦一次都不行,怎麼辦?天天要誦;甚至早晚都要誦,早晨誦了,晚上就不行了,你才曉得外面誘惑力量之強大。我們自心沒有把握,唯一的辦法是密集的薰修。所以諸位上台講經,時間是愈多愈好,一個星期講一次不行,應付不了現前社會的誘惑,唯一的辦法是天天講。

      希望今年下半年我們開班之後,你們同學能夠天天講。佛協提出來有三十個人,招收學生三十個人。我這個想法提供你們諸位做參考,三個人一組,三十個人分成十個組,十個老師來帶,這樣十個人你天天就可以講。三十個人合成一班,你們講經的機會少了,教學的機會少了。一個人教三個人,我們採取這個方法,小班制。一個人照顧三個人,這三個人當中每一個星期讓他們講一個小時,與我們初學一樣,一個星期讓他寫一萬字講稿,講一個小時。指導的人要批評他,幫助他改進,這是護善。

      講經的道場我們要多開,居士林現在每天晚上講經,必要的時候下午講兩個小時,上午也可以講兩個小時,所以一定要分組,三個人一組。至於學習的課程,除了《實用講演術》、《內典講座之研究》,這是共同科目,必須要修學,這是必修科;經教裡面,我打算選《十善業道經》,做為我們大家必修的一門課程,這都是在德行上下功夫的。至於學講,你們大家斟酌。學講哪些經論,不一定限於《無量壽經》,我們可以把門開大,因為這個地方的名稱不是「淨土專修班」,可能大小乘各種經論都可以開。所以同學們自己心理上做一個準備,將來開班我來指導哪一部經論。先開頭可以用我過去所講的這些經論,在這裡面去取材,因為有參考資料,至少都留有錄音帶、有錄相帶,可以給諸位做參考。否則的話,你就要找古人的註疏,如果有能力用古人註疏當然好。古人的註疏都比較有深度,言簡意賅,你要能懂得他的意思,你才能夠有所發揮,你才能講得出來。

      我們是德行與技術並重,這樣才能夠奠定根基,把基礎打好,修學期間是一年。一年上半年在新加坡,下半年在中國。在中國的下半年,那就是老師帶著同學去參學,參學什麼?到處講經。這個同學受的訓練時間不長,才受了半年訓練,你叫他每天講,恐怕他沒這個能力;怎麼辦?三個人輪流講。譬如我們講一部經,第一個人今天講這一段,第二個人明天接著他講,到第三天,第三個人接著第二天的人來講,到第四天第一個人再接著講。這樣大家,有兩天的時間準備來充實,這個方法也很好,到國內許許多多寺院道場你們去表演。所以一定是三個人一個小組,三個人共同學一部經論。

      我想出這個方法,你們大家去參考參考,這是時間短,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讓修學的同學真正在上面下功夫。如果說大部經,我們選擇一品、兩品,幾個段落都可以。像現在茗山老和尚,在此地給我們講《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他只選這一段;大經裡頭選一段也行。而講演的時間,這一部經從頭到尾講圓滿的時間,最長不能超過兩個星期,以這個為標準;最少不能少過一個星期。你到外面去講經講七次,最長不超過十四次,以這個為標準。將來在外面巡迴講演,會把佛法帶動,把正法帶動,從這個地方學起。

      一部經,我在往年學教的時候,我也幫助不少同學,我勸導他們,我們所學的這部經,一定要密集的講十遍,自己才真有印象,要密集去講。我講了一遍,如果當中空的時間太長了,不行,會忘掉。一遍講完,休息的時間最好不超過兩個星期,這才能接得上;如果休息時間太長了,太長你接不上;不可以中斷兩個星期,我們自己才真正會有成就。我跟諸位同修說,我在講台上講經四十年,確確實實我當中休息的時間,大概沒有超過兩個星期,大半都是在國外旅行才會中斷,如果不是在國外旅行,我的時間是密集的。在過去,一個星期頂多休息一天,所以才有這麼一點點功夫。不是這樣密集、長時間的薰習,你說能抵得過今天社會的煩惱誘惑,那你是聖人再來,你決定不是凡夫。你是凡夫,我想沒有這個能力。

      佛在經上講,末法時期「法弱魔強」,我們明白了,什麼是魔?五欲六塵的誘惑。我們自己這一點智慧、這一點定功,太薄弱了,外面誘惑力量太大了,這就是法弱魔強。我們的戒定慧抵不過貪瞋痴,這些都是眼前的事實,說出來大家都能夠體會得到。要怎樣護善?護善最有效的方法是四大天王,我們這裡講的毘沙門。一定要懂得他們所代表的義趣,東方持國天王教我們負責盡職,我們要真做到。我們現前從事於什麼工作,我們是什麼身分、是什麼地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把自己本分的事情要做好,不需要人督促,自己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我們學講經、學教學,那就要把講經、教學這個事情做好,這是我們自己本分。各人能把各人本分都做好,這個團體是健康的,所以要做到負責盡職。

      南方增長天王教導我們要求進步,一定要求精進,不能夠滿足於現實,滿足於現實必定被淘汰掉。儒家講「日日新,又日新」,佛家講精進,永遠在追求進步。德行上要進步,在佛法講戒定慧三學要進步,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的技巧要進步,技術手段要求進步,生活品質要求進步。這個生活品質,諸位要記住,絕對不是在物質上,是在真實覺悟之後,你的生活快樂,這是進步。絕對不是說我物質生活、供養很豐厚,那你就完全錯了,你會墮落在貪瞋痴裡頭,那會增長貪心。真正在生活方面進步,一定是物質生活的需求愈來愈少,愈來愈快樂,愈來愈自在,這是真的進步。高科技我們把它用來幫助沒有機會參加我們教學現場這些同修,我們用網路、用衛星電視傳播出去,決不為自己,便利遠方的同學,他們也能夠分享我們教學的成果,我們用意在此地。

      西方天王廣目,北方天王毘沙門多聞,教我們廣學多聞,教我們懂得應變。人情事理變化多端,我們如何應付,西方天王教導我們。北方天王教我們防止污染,特別是錯誤的知見,邪知邪見,我們要懂得防範。要培養正知正見,防範邪知邪見,念念利益一切眾生。對眾生的利益要增長,對自己的物質生活要降低;別人要增長,我們自己要降低,然後才能得真實受用。希望同學們要在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這裡頭有真樂!

      他底下還有一句話,「不滯空有」。「空有」是代表兩邊,用現在的話來說,要突破這種侷限,才能得自在。突破侷限的方法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只要有分別執著存在,這個框架就不容易突破。「不滯空有」,這兩個字範圍非常的深廣,像我們現在不執著族群、族類,不執著宗教,這樣才能夠突破,我們才真正能得到清淨心、平等心。這叫善巧方便,這是「觀察眾生方便救護解脫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