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8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八七卷)  2009/12/10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8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初發心住菩薩,第二「勝進」,經文有十句,我們學到第七句,今天我們從第八句看起,第八句是:

      【讚歎遠離生死輪迴。】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寂必遠離生死輪迴」,昨天我們學到的第七句,也是「寂前上求下化之紛動」,這兩句都把寂放在前面,意義非常的深廣,尤其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紛動達到了極點,在整個世界的歷史上來看,古今中外社會的動亂沒有像今天這個現象。而此地特別給我們指出來,上求紛動,下化的是弘法,也是在這個動亂的社會,這都造成很大的困難。我們看看古來的大德,在《大藏經》史傳這個部分,古人的道場建立在深山、山林,不但遠離都市,遠離都市總幾十里,遠離村莊,附近鄰近的村莊至少也有三、五里的樣子,所以人跡罕至。他們住在高山上,那時交通不方便,上山很困難,我們不說別的,就是我們去過幾次的浙江東天目山,如果沒有便捷的交通,從山下到山上廟裡,得走兩天。現在方便,汽車可以開到半山,然後再走差不多三個小時。如果不是誠心誠意去拜佛、去學教,誰願意受這樣的辛苦?如果說是更大的道場,像中國的四大名山,你要去朝拜就更辛苦。

      住在山上確實非常寂靜,沒有雜音,聽不到雜音,那是一個修行學習的好處所。現在沒有了,現在縱然古時候那些叢林寺院,現在都開上馬路,都架上纜車,便利旅客觀光旅遊,所以現在,從前這些古道場真的是車水馬龍,我去看過幾個。在一九九0年初我第一次訪問祖國,在北京拜訪趙樸初老居士,趙老跟我是同鄉,所以見面非常親切。第一次見面我們在一起就談了四個半小時,留我吃飯,陪我去的一行人差不多有十七、八個,承蒙他老人家接待。我就很感嘆的說,古道場已經不能做為上求下化的場所,氛圍完全不一樣,可以開闢做觀光旅遊,大家來朝聖。古道場都是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值得人來憑弔。真正上求,就是我們求學,這教學的道場,弘化是接引大眾這樣的道場,我們應當重新建立。我記得我當時還提了有建議,我說最好模仿外國的大學城,我們開闢新道場。現在交通方便,不需要很多道場,一個宗派一個道場就夠了,這一個道場就是一個城市,跟外國的大學城一樣。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修行的道場,學會,淨宗學會;另一個部分是教學的道場,上學,上學的道場,淨宗學院,這淨土宗的例子。天台宗,天台學會、天台學院,法相學會、法相學院,華嚴學會、華嚴學院,這樣子做法,我說中國十個宗派,每一個宗派建一個,他聽了很歡喜。非常可惜,他年歲大了,八十多歲,心有餘而力不足,我這個想法他非常歡喜。確實我們今天想學習、求學,找不到地方,現在我們想弘法講經,對大眾來弘法,也找不到地方,國內外一年偶爾有一、二次,大家發起一個弘法大會。

      我這次去吉隆坡是在攝影棚講經,他們建了一個新的攝影棚,聽說也有網路,希望我去講一個月,我選了一部經,《無量壽經》菁華。這篇東西是早年我在美國舊金山選的,《無量壽經》裡面選了六十個小段,最小的段子大概只有兩句,那是我在舊金山大覺蓮社講的。以後同學們,那個時候好像是錄音帶,還沒有錄像,錄音帶寫成書,在台灣有流通。我這次就想用這個本子,預備講半個月到二十天,半個月,一天兩個小時,就三十個小時,二十天就四十個小時。講完之後我到澳洲去一趟,這次到澳洲本來是準備講經的,現在臨時改變主意,到那邊去訪問宗教。我上一次去訪問南澳五個宗教,這次打算再訪問五個宗教,尋求宗教團結,希望宗教都能夠主動的來推動宗教教育,就是宗教教學,希望每個宗教重視講經教學,我們訪問的目的在此。對現前的社會,現前社會是個紛動的社會,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安定,中國人所謂的穩定第一,就是如何能夠化解社會各種的衝突。像一般人常常掛在嘴上的,夫妻衝突,離婚就是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鄰里衝突,一直到族群、到宗教,到國家與國家。這些事情聯合國這麼多年來不斷在做,沒有辦法化解,這樁事情必須要宗教教育。宗教教育裡面要特別重視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要重視這個,高深的部分,像哲學的部分、科學的部分,那少數人,社會大眾迫切需要的就這三種。宗教經典裡面的倫理、道德、因果,有助於化解衝突,幫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訪問宗教目的在此地。回來我還是想到這邊來繼續講《華嚴經》。預訂這次離開大概是一個月的時間。

      所以我看到第七、第八這兩句經文我感觸很深,想到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他給我的時間是每個星期天兩個小時。我跟他老人家三年,每一次我去見他,幾乎我們都是在定中,說話不多,但是印象非常深刻,與經文上這個寂字有關係。真誠心,那個心是清淨的,那個心不是浮動的。今天我們常講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但是道你無法契入,世間的學術你也學不到。所以中國古人教人,什麼樣的心態去求學?尊師重道,尊是尊敬,尊敬心是真誠心、是清淨心,這樣的心態老師樂意教你,你也完全能夠接受,能夠契入境界。你能得多少,那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就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諸位要知道,上求與誠敬的關係就太大了。不是老師要學生恭敬,老師如果說是希望學生恭敬,要求學生恭敬,這不是個好老師,這樣的老師,你跟他再久,你未必能學到東西。好老師,他看你多少誠敬心,他知道你能夠吸收多少,他就得給你多少。你有十分誠敬,他給你九分,他對不起你,為什麼?你能夠體會到十分,老師只教你九分,還欠你一分。如果你只有八分誠敬,老師不會教十分,為什麼?因為那個兩分你不能收吸,教等於白教,白費力氣。所以老師觀察學生,他能夠學到多少,從這裡看,不是老師說你要對我怎麼尊重,沒這個意思。

      老師用心就是傳道,你看他從上一代繼承下來,他要把這個道傳下去,中國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做老師的,後是什麼?繼承他道業的這個人,這種學生。學生多少沒關係,真正有學生能傳他道的,這個學生他重視,是他的傳人。這種緣分得來不容易,可遇不可求,學生想親近一個好老師不容易,緣分。老師曾經跟我說,老師要想找一個好學生,能傳他的道,比學生親近好老師不知道要難多少倍,到哪裡去找?實在找不到,所以就著書,把他的道用文字傳給下一代,讓後人讀到他的書,從書中向他學習,用這種方式。現在比書籍的方式更方便的是錄像,能夠看到老師,也能夠聽到音聲,再對照著書本,方便太多了。所以現在真學,雖然跟古人比沒有古人那樣的環境,修學環境,但是現在自己學可以能成功,那就是得力於高科技帶來的方便,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感激這些科學家給我們帶來的方便,這個方便是古時候沒有的。遺憾的就是他沒有好老師指點他,沒有真正同參道友能夠經常在一起切磋琢磨,少這個。雖然少,他真的能用功,懂得這個方法,遵守古大德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肯定成就。重要的就是要一門,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雜,紛動就是太雜、太亂。

      一部經,一生專攻一部經會開悟。我們在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看到一篇記載,「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門深入,一部《楞嚴經》,念了多久?念了八年。《楞嚴經》念了八年差不多也將近念到一千部,念熟了一天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部,應該是差不多念到三千部。誰念的?倓老法師一個老朋友,劉居士,以後他出家了,東北人。他有感應,他們三個人合夥開一個中藥鋪,你看他有一天中午沒有顧客,他就在櫃台上打瞌睡,就見到兩個人進來,他作夢,那個夢是真的不是假的。兩個人進來,進來一看,熟人,而且是冤家,以前為了財務糾紛打官司,劉先生打贏了,這兩個人上吊死了,自殺了,劉居士非常後悔,你看因為這一點財物,害了這兩個人自殺,所以也很難過。看到這兩個人來,是不是來討命的?看到心裡還有一點害怕,結果看他相貌、舉止很溫和,不像找麻煩的,走到他面前就跪下來,他就問他,為什麼?什麼事情?他說求超度。劉居士就放心,不來找麻煩,來求超度。他就問他,我用什麼方法超度你?他說你答應就行。沒問題,我答應你。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踩著他的肩膀,升天去了。這什麼力量?八載寒窗讀《楞嚴》的功德,他要沒有這個功德,這兩個鬼魂不會來找他。可見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需要形式,我答應你,你看他就借他的功德就升天了。這兩個人走了之後接著又來了兩個,一個婦女帶個小孩,這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過世了,那個小孩是他的女兒。這兩個人進來,也跪到他面前,問她幹什麼?求超度,跟前面例子是一樣的,我怎麼超度妳?只要你答應就行。看到這兩個,這是以前的太太跟小孩,看到也是踩著他的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這種能力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心是定的。

      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有障礙?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心是亂的,妄念太多,外面干擾太多,這種干擾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社會上道門太多,這個人說這個好,那個人說那個法門好,你聽了之後,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聽了之後比較,我現在學的都不如他們,那我得改學他們的,過兩天又聽說有更殊勝的,你就常常在改變,你怎麼會成就?所以這個寂靜就太重要。佛告訴我們,佛陀入滅之前,阿難尊者代我們問的,佛在世,我們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了,我們依什麼人為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就說明你能持戒、你能吃苦,就跟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兩樣。又非常慈悲,給我們說了四依法,這個太重要。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經典,經典是我們唯一的依靠。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就是給我說,我跟他學哲學,他告訴我,佛經哲學在經典,你要到經典當中去求,這句話非常重要,跟釋迦牟尼佛「依法不依人」是一個意思。第二個說「依義不依語」,佛知道佛法將來弘遍全世界會被翻成各種不同文字,翻譯有沒有問題?可不可以翻譯?甚至於一部經有很多種的翻譯,我們今天學的《無量壽經》就有十二種翻譯,大家所熟悉的《金剛經》,你看看《大藏經》裡面有六種不同的本子,譯本。可以翻譯,只要意思翻對了,文字沒有關係,語言沒有關係,「依義不依語」,你看多活潑,我們對翻譯、對會集的懷疑就統統消失掉了。

      第三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適合我的程度,適合我現前環境,不會障礙我學習,這叫了義。太深的經典我沒有能力學,太淺的經典我不需要學,這都叫不了義。所以了義跟不了義沒有界定範圍,佛只說這個,能夠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這叫了義。我們想想,在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輪迴,了脫這三界之苦,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指導我們的方向目標都是淨土。佛在《大集經》裡面給末法時期的同學授記,末法淨土成就,這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我們生在末法,我們聽佛的話,選擇淨土法門。淨土的經典不多,傳到現在總共只有五經一論,只有六樣東西。這六部東西以《無量壽經》為大經,淨宗的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其實分量也不多,只有一卷,我們果然能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成就。

      今天中午我遇到一個老居士,跟我同年,學得不錯,原來頭髮白了,現在頭髮變黑了。他告訴我,我以前講這部經的時候勸人先把這部經念三千遍,他告訴我,他三千遍念圓滿頭髮變黑了。精神好,八十三歲,不衰!我看那個樣子比我還好,太難得了。能不能成就確實就在長時薰修,堅持一門深入,他就一部《無量壽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每天能夠誦一部經,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不缺,每天一部,一天能夠念佛一萬聲,不難!四十年前我也遇到八十多歲的一個老居士,那個時候我在鳳山蓮社,煮雲法師請我講經,有個老居士,這個老居士是老佛教徒,他學過密、學過禪、學過教,到退休了,八十多歲,碰到我的時候,他說法師,我現在念佛了。我說為什麼?過去所學的那些東西統統不得力,還是念佛可靠。回過頭來專門念佛,他告訴我,他一天那時候念三萬聲佛號。他怎麼念的?他經行,就是早晚散步,大概要走二、三個小時,沒有事情,老人,運動,住在鄉下,在野外散步,一步一句佛號,換句話說,他每天走三萬步,所以身體很健康。那一年他跟我談話的時候好像是八十四歲,身心健康,一門深入。

      所以看到今天社會的現象,這一句我們感觸特別深,我們想找一個安定的環境不容易。那是什麼?那要福報,我有福報同學沒有福報也不行,同學有福報我沒有福報也不行。所以這個事情不是容易事,這裡頭有因果關係在裡頭。所以我現在對辦學的期望我放棄了,我用什麼?我把我自己學習的方法,所得的利益,我都在講經的時候統統講出來,同學們在電視機前面,在網路屏幕前面,你們看到,你們聽到,我提供這些建議,如果你覺得可行,你的環境能辦到,你就會有成就,關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堅定相信,佛在經上常講,「相由心生,境隨心轉」,自己要做得了主宰,不能隨便聽別人的,因為在現前的社會,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人會擾亂我們,鬼神也會擾亂。怎樣才不受擾亂?一概不聽。偶爾聽到,你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他的話合情、合法、合理,跟經典所說的,跟聖賢所說的相應,可以做參考,如果不相應,置之不理,若無其事,決定不能被他所轉,不能被他動搖,你就會有成就。否則的話,這些擾亂你的人,把你拖下水的人,統統都是你的冤親債主,他不希望你成就,你有成就他嫉妒,他想盡方法來障礙。這在現前社會這種現象太多太多了,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心,讓你上求下化盡可能的減少障礙。這個要有智慧,要有定力,你才能做到。

      第八句這就非常之好,「寂」,你心地清淨,「必遠離生死輪迴」,這一句可以說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告訴所有的佛門弟子一個正確的修學目標,學佛為什麼?為離苦得樂。什麼是苦?輪迴是苦。佛在經論上講得太多了,三善道雖然是樂,不長久,時間很短促,三惡道之苦那個時劫比三善道不知道要長多久。所以六道輪迴裡面,經典上有比喻,三惡道是你的家鄉,三善道是你出去觀光旅遊度假。你想想看,你這一年當中,一輩子當中,你是在家鄉住的時間多,還是度假的時間多?這個比喻,比喻得好,你不出輪迴那就是這種現象。如果我們再冷靜的去思惟,我們從早到晚,從大年初一到臘月三十,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先想一天的。如果這一天動的念頭,惡念多,善念少,你就明白了。再想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善惡的標準,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利益眾生的是善,利益自己的是惡,這是佛家的標準,我們一定要清楚。

      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是惡?佛教我們遠離生死輪迴,生死輪迴從哪來的?從我來的。所以常常想到我,我執就非常堅固,你就出不了輪迴,要想出離輪迴要把我放下。你看無論是大乘、小乘修行,真修,真修沒有別的,就是放下。章嘉大師跟我見面,第一次教給我的就是教給我看破放下,這話是真的。非常感激這個老人,頭一天就把佛門裡面修學的祕訣傳授給我,那個時候初學,聽到這個話似懂非懂,實在講是不懂。這麼多年來,愈學愈能夠體會這兩句話,要緊!你看看大小乘經裡面都這麼說,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就證小乘須陀洹,《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這雖然是小小聖,算不得什麼,小小聖,很了不起,他不是凡夫,他雖然還沒有出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而且天上人間頂多七次往返他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菩薩證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位真的好像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七信位菩薩,就超越六道輪迴。

      八十八品見惑是什麼?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歸納為五大類,就好講話,八十八太多了,我們初學人也不容易記住。《教乘法數》裡頭有,《佛學大辭典》裡面有,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裡頭有。這五大類就好講,第一就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頭一個,頭一個要放下的。知道什麼?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不是我,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別人要想要我這件衣服,我很歡喜脫了就給他,就這麼樣的自在。所以要曉得,我這個身體有生死,我沒有生死,好像衣服髒了、破了,丟掉不要了,再換一件新的。這是首先要了解的,人沒有生死,現在連外國人都知道,身雖然有生滅,靈性永恆不滅。你看惠能大師悟道的時候,他向五祖忍和尚提出的報告,第二句「何期自性,本無生滅」,沒有想到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那個自性是自己。所以你能夠把這一關看破,不再執著身是我,你見惑裡頭五類第一類你得到了。第二個邊見,邊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對立,這是所有煩惱的一個根源,要放下,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你的煩惱,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矛盾、衝突,都能夠化解。第三種、第四種,這兩種合起來中國人叫成見,就是我們一般講主觀觀念,這是錯誤的。《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有什麼主觀觀念?妄想,錯了,這個放下。這裡頭有兩類,一個是因上的主觀觀念,一個果上的主觀觀念,都是錯誤,你看錯了。最後一種,除了上面這四類之外,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都叫邪見。這五種統統放下你就證初果,真的入門,真正是佛門弟子,不是凡人。小乘初果一年級,大乘十信位的初信位菩薩也是一年級,你上了佛的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換句話說,我們這五種錯誤見解還沒有放下的,沒入門。

      我講經教學這麼多年,常常勉勵同學,就我們現前努力可以能做得到的,我勸大家第一個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想別人,不要想自己,第二放下名聞利養,第三個放下五欲六塵,第四放下貪瞋痴慢,我講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都能做到,我們入門了沒有?沒有,但是到門口了。你能把這十六個字做到,佛所講的這五種見惑你就不難放下,放下之後你不就入門了嗎?所以我講放下這十六個字,只是到了佛教小學一年級的門口,你並沒有進去,進去那要用經典的標準,不是我這個標準,但是我這個標準是經典標準的前方便,就是預備功夫,得真幹才行。諸位要知道,如果證得小乘初果,《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一絲毫障礙都沒有,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在哪裡?方便有餘土,提升了,因為你在佛門裡證得果位,小小果它也是果位,他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辦法證到初果的,能夠把我講的這十六個字能做到,起心動念不想自己,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天下一切眾生,這個真正能做到,肯定得生淨土。為什麼?你是善人,善男子、善女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也不錯了。

      蕅益大師為我們示現的,有人問他老人家,你念佛求生淨土希望能得什麼樣的果位?他告訴人,我只希望得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這個示現是給我們看的,我們老實念佛,不要希求品位,品位反而高。天天想品位什麼?你在打岔,打閒岔,破壞你一心不亂的功夫,一心不亂裡頭還加了一個品位在裡頭,你說那不是麻煩事嗎?學習古人,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就對了。認真努力,這樣子我們才能夠遠離生死輪迴,你這一生過得真是有價值、有意義,對了,你沒有錯。如果這一生修得再好,出不去六道輪迴,那你就非常可惜了,你修了很大的福報,沒有功德。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你來生還是在天上人間享福,這是你修了大福報。在六道裡面享福,你有沒有把握來生能得人身,來生能生天,有沒有把握?這個佛經裡面說得很多,你要想得人身,你要具足中品十善、三皈五戒,這個能做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能把這三樣東西落實,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弟子規》是儒家的根,儒家我們通常講四書五經、十三經,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規》。儒家教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有個篤行,那個篤行就是《弟子規》。如果沒有篤行,單單有四書五經、十三經,你都念得很好,你也講得不錯,可是你都做不到,那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儒學,不是學儒,有篤行那真的學儒。

      中國自古以來民間統統受了聖賢教化,雖然很多人不認識字,但是都懂得做人的規矩,像《弟子規》,他都懂,他不認識字,他全都做到。誰教他的?從小父母教他的。為什麼?父母做到了,用不著特意去教他,父母做到了,他從小看到父母言行舉止,他就學會了,父母是用身教。六、七歲上學,老師才有言教,他全做到了。《感應篇》做到了,《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感應篇》一千三百個字,《十善業道經》長一點,我有一個節本,我編的節本五百多個字,不到六百字,這三樣東西分量很少,你能把它落實,真做到,那是好公民,那你就是把儒釋道全部都落實在你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中國幾千年來這個族群、這個社會,能夠做出了長治久安、和諧社會,不容易,就靠這個。這種教學幾千年沒變過,就得到幾千年的安定和平,現在我們這個世紀疏忽了,這一疏忽社會就亂了。如何能夠再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老祖宗東西找回來就行。你要認為它不科學,那你完全錯了,《弟子規》裡面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哪一樁事情不合科學?孝順父母不科學嗎?尊師重道不科學嗎?你去找,哪一樣?尖端的科學與哲學都在大乘經裡面。

      所以上一個世紀英國湯恩比博士說過,「要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英國人講的,這是世界上權威的歷史哲學家,他一生只研究文化史,他懂得。他的著作裡面談到宗教拯救世界,我們上一次在此地,將他這兩段談話,我們大家在一起做了分享,大家都非常歡喜,全是講的中國東西,你就曉得這個老人對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尊敬心,非常難得。我跟他沒見過面,看了他幾本書。我們自己一定要珍惜自己祖宗之德,五千年的傳統那是高度的智慧,沒有智慧怎麼能承傳下來?全世界研究歷史的都知道,世界四大古文明,其他三個都沒有了,唯獨中國文明還存在,靠什麼?靠的是世世代代有人承傳,只有在我們現前這一代疏忽了,現在問題出來了。外國講科學,他的問題也出來了,而且比中國還嚴重。所以現在他們有一些聰明人到中國來尋寶,找中國古聖先賢的東西,到印度去尋寶,我相信可能是受湯恩比的影響。換句話說,湯恩比心目當中,能拯救今天世界的,是中國孔孟學說、是大乘佛法,所以外國人到印度去找大乘佛法,到中國去找孔孟學說。找孔孟學說到中國來找,對的,大乘佛法到印度去找沒有了,大乘佛法在中國,不在印度。所以中國的年輕知識分子要認識祖宗之德,要能體會祖宗的智慧,我們認真努力來學習,有這樣的基礎,然後你再去看西方這些科技,你會超過他們之上,這是肯定的。

      佛法裡面講的,這我常講,我講的是真話,佛經講什麼?我們給它大分,五個科目,它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這五個科目都講到登峰造極,都講到究竟圓滿,真了不起!佛法是教育,我從這個地方體認之後,在最近這個十幾年,我接觸了世界上許多宗教,我肯定所有宗教原本都是社會教育。所以往後宗教一定要恢復它的教育、教學,它才能在這個社會發揚光大,如果把宗教教學捨棄,我相信這個宗教在這個潮流之下會被淘汰掉。在宗教教學,佛教是非常特殊,佛教本來就是社會教育,傳到中國來的時候還是社會教育,它變成宗教,好像在清初,有一些學者們談到這個,我記不得是哪一個,有這麼一個印象,好像佛教變成宗教頂多三百年,這就是說乾隆以後才變成宗教,在這以前它是教學,寺院庵堂是學校,是佛教教學的道場,佛度眾生是度人的,不是度鬼的,這個諸位要知道。你看經懺佛事都是中國古來這些大德們他們編的,他們會集的,佛沒有編過這些東西,佛當年只教學,只講經,就是教學,所謂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佛真的是如此,標準的老師。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修行是什麼?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包括身口意,意是思想,我們想錯了,我們看錯了,這是屬於意的行為,把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口是言語,身是動作,我們話說錯了,我們事情做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修行在哪裡?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在這些地方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這叫修行。修行絕不是在佛前天天禮拜,敲著木魚誦經,不是搞這一套,那你就全搞錯了。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寺廟沒有研究經教的,只有誦經拜佛的,沒有研究經教,教學的沒有了。

      所以佛教要復興,這是以前方老師跟我講過很多次,他提醒我,特別是我出家之後,他對我有個期望,這個期望恐怕我這一生做不到,他告訴我,佛教要復興,必須恢復唐宋時代的叢林制度。叢林制度是什麼?是大學、是教育,叢林裡面綱領執事你要是了解,跟現在學校完全相同。叢林裡面的主席就是方丈和尚那是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維那師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名稱叫的不一樣,執事完全相同,它是學校。所以一個叢林寺院裡面它教學的教室很多,用佛教的話,是這些首座和尚分座講經,這邊這個教室講《法華》,那邊的教室講《華嚴》,那邊的教室講《般若》,都有老師在那邊主講,你學哪一門課,你就進哪一個講堂。它是一門深入的,不是說你好幾個講堂都可以,這不可以,你學哪一門就專攻這一門,老師天天授課。如果能恢復這個制度,佛教能復興,不能恢復這個制度,佛教要復興很困難。現在的問題,最大的難處是什麼?沒有人教,這個東西很難,培養一個好的老師至少要十年,中國古人所謂「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專攻一部經論,他心是定的,這個專攻就是持戒,這是佛門的規矩,你能夠守規矩,專攻一樣,十年不間斷。要反覆的學習,不是說這門功課我學一遍之後就可以,就能夠結束了,佛法不是這樣的,佛法要重複無量遍,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在古時候那些專攻的祖師大德,他主修的這一部經,念三千遍的人很多,三千遍是普通的標準,像《法華》、像《楞嚴》,三千遍肯定是十年。不做這個功夫怎麼行?不但天天要讀,天天還要講、還要研究,現在所謂是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自己對於經論的體會遍遍不相同。所以佛經裡面講義味,義味是什麼?就是味道、法味,這個義味無窮,天天有新的悟處,所以他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契入之後樂此不疲,一部經通了部部經都通。所以這是佛法跟世間學術不一樣,世間學術,你學這一個科系,轉另外一個科系你什麼都不懂,佛法不是的,佛法求的是明心見性,只要一見性全通了。哪一部經明心見性?部部經都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什麼意思?門門都能幫助你開悟,門門都能幫助你得定。

      先是得定,定是什麼?得清淨心,得定到一個階段之後肯定開悟。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徹悟,終極的目標要大徹大悟,那見性了,那就全通了。不但佛法通了,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全通了,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全是心現識變的,所以一通一切通,道理在此地。誰能做得到?在理論上講人人都能做得到,就怕你不幹。你要下定決心真正幹,然後唯一的祕訣,你就是排除障礙,這個排除障礙是什麼?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內不生煩惱,這個不生煩惱就是我們講的這四句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因為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那是煩惱的根,你必須把這些東西捨掉,不生煩惱了。不生煩惱只生智慧,所以佛經上常講,「煩惱輕、智慧長」。在這個境界裡頭,我們常講心態純正,對自己來講,身心健康,不容易生病。你在家裡面修行,肯定你影響你一家人,你家庭和睦,家庭幸福。你要是工作的話,你有工作、有事業,你的事業一定順利、一定興旺,你也肯定影響你的鄰里鄉黨,那就叫化他。自己修成肯定影響別人、影響環境,自己修得沒有成就,你就沒有辦法影響別人。所以佛家講的,度人就是教人,先教自己,自己沒有做到,你就很不容易教別人,人家不相信,自己一定要做到。

      今天整個社會動亂,原因是什麼?人心不清淨,這是真正的原因,人心不慈悲。諸位要知道,清淨慈悲是性德,你本來是清淨,你本來是慈悲,菩提心裡面所說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每個人的真心,你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這五種都失掉,真誠失掉了,變什麼?虛偽,你錯了;清淨變成染污,嚴重的身心染污;平等失去了,傲慢;智慧失掉的時候,愚迷;慈悲失掉的時候,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樣子你的身口意所造的全是惡業,惡業必定有惡報,這才叫苦。我們這一生很幸運,在這樣的這麼動亂社會當中我們遇到佛法,我們遇到好老師,遇到淨宗,遇到《華嚴》,這確確實實如經所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遇到要不能掌握,不能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那就大錯特錯。往生淨土的確很簡單,只要我們常講的這十六個字放下,真放下。怎麼樣放下自私自利?就是學著我起心動念都想到別人、想到社會、想到國家、想到民族、想到一切苦難眾生,不要動其他的念頭,你常常想到這個。想這個什麼?激發自己的道心,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只有我們自己學成了,我們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要學不成,他們就受災難,我學成功了,他們就可以離苦得樂,這對自己是很大的一個動力,推動我們勇猛精進,不會讓我們墮落。為自己容易懈怠,為眾生、為苦難眾生你就不能懈怠,不能見死不救。所以要用善巧方便幫助自己,要有一個動力,讓自己真正精進。不為名聞利養,如果有名聞利養肯定會遭到魔難。魔能夠傷害你沒有別的,就是障礙你的名聞利養,你沒有名聞利養,魔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沒有辦法害你,他障礙正法障礙不了你,你還是成就你自己的。障礙正法什麼?障礙大眾修學正法的機緣,他的罪是從那裡結的,不是從我們這裡結的,這個要懂得,對我們自己絲毫不受影響。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就得大自在,不能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要放下貪瞋痴慢,與道完全相應。所以這十六個字,在佛法裡頭雖然沒有入門,是非常好的根基,有這樣的根基入佛法就不難了。

      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看到很多修學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修得很不錯的,做得也很不錯的,但是到最後一遇到境界他就變心了。什麼境界?名聞利養的境界,一現前,他抵擋不住,貪瞋痴起來了。他自己也知道錯誤,不對,他就是回不了頭,誘惑的力量太大,禁不起誘惑。所以從這裡我們就想起印光大師一生提倡因果教育,就感到非常重要。這個老和尚真的了不起,把這個時代的根,根之根掘發出來了。人要真正懂得因果報應,深信不疑,什麼樣的誘惑他也會不動心。所以這個老人的提倡,我們明白了,我們覺悟了。所以我在台灣這幾個月,見的人也很多,我都是勸他們深信因果,提倡印祖所說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彙編》。這三種書都是明清人的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寫的,現在要大量流通應當要把它寫成白話文,最好還有詳細的講解,對現在社會會有很大的幫助。網路、電視這是非常好的工具,用這種工具把這三樣東西,祖師的一生心血,極力提倡。我們要能夠繼承祖師的志向,用現代這些科學工具把它發揚光大,能救社會。人要真正相信因果,《十善業道》跟《弟子規》就踏實了,他真幹,他不是幹假的。沒有因果這個觀念,他可能還作假,用這個東西來裝飾門面,達到他名聞利養的目的。這些事情我相信在印祖那個時代他就看到了,就看得很清楚,所以才極力提倡因果。

      在台灣的社會,無論是朝野,都能接受儒釋道三家的教學,這在今天全世界難得找到的這麼一個地區。生長在這個地區的人,有使命、有責任繼承傳統文化,繼承大乘佛法,繼承祖師的教誨。像這些東西,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真正能成就大家。《弟子規》不要看輕了,薄薄的這一小本,一千零八十個字,你真正把它做得圓滿,你就是大聖人。四書五經、十三經要不要讀?不需要讀,你做到了,四書五經、十三經裡面講的經義你統統都落實,這一千零八十個字就是四書五經、十三經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感應篇》是道家的,這一千三百個字的《太上感應篇》你統統能做到,道家所學的那些《道藏》,它也有藏經,《道藏》,你就全部落實。你想想看應不應該用十年工夫?佛法的《大藏經》,你能把《十善業道》用十年落實,那一部《大藏經》,無論哪一部經典,你一看就都通了,你一點障礙都沒有,它是一大藏教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小看。佛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十善業道經》跟《華嚴經》是平等,沒有高下,《十善業道經》跟整個《大藏經》是平等,沒有高下。你得懂得這個道理,然後不敢輕視,對大經不畏懼,對小部經不敢輕視,你知道統統都是性德的流露,而且都是圓滿的流露,這一點太難得了。所以同學們要認真努力學習。

      我是在年輕的時候沒有人把這些東西講得這麼透徹,沒有,如果我在年輕時候我這些老師就能講得像我現在講得這麼透徹,我今天的成就不止這樣,那就太殊勝了。我是花了五十八年的工夫,好處就是五十八年沒有脫節,沒有走歧途,沒有走彎路,遵從老師的指導,這樣子學來的。諸位年輕的同學,特別是二、三十歲的同學,你們要是真的懂得了、真的明白了,對佛菩薩能相信,不懷疑,對古聖先賢能夠深信不疑,無論學哪一門,記住,就是一門,不能學多,多就雜了。這一門的基礎必須學十年,十年之後你再涉獵所有的法門,能夠觸類旁通。中國人學東西像一棵大樹一樣,先固根、固本,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兩年的時間固根,根就是三個東西,儒釋道的三個根,用一年、兩年的時間專攻,把根紮好,然後再選一部經論,那是固本,要十年,十年之後你這棵大樹的枝葉繁茂,中國人的成就是像這樣的,生生不息。外國人做學問他是像金字塔,先怎麼樣?廣學多聞,然後慢慢就搞成一點,像博士,專攻一點,到金字塔。你曉得,金字塔是有極限的,到頂它就沒有了,它不能再往上提升,樹不一樣,樹年年往上長,千年的老樹,幾千年的老樹,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結新果,活的!這是做學問的方法,中國跟外國理念不一樣。所以中國人真有成就,外國人成就有限制,中國沒有限制,一直到你明心見性。中國人的功夫是靜,外國人用的方法是動,這個也不一樣。他用思考、用研究,中國不是,中國講參究,不是研究。什麼叫參究?不用心意識,心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換句話說,他不用這個東西,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三昧,從三昧到開智慧,活活潑潑。最後還有一條,我們還有幾分鐘。

      【為苦眾生作歸依處。】

      你看念念不捨眾生,『苦眾生』是指誰?十法界眾生都苦,為什麼?沒開悟、沒見性。四聖法界跟六道相比他是極樂世界,但是他要跟實報莊嚴土相比他就苦了,這個我們要知道。實報莊嚴土,人家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四聖法界做不到,所以他有苦。菩薩常常念眾生苦,要為眾生做依靠,苦眾生總想找個依靠,為他『作歸依處』。「亦是總結前義」,你看一開端第一句是講真供養,供佛,這一大段經文講九句,就是落實真供養。「諸所施為,皆為眾生,大悲增上故」,菩薩一切的作為,財施、法施、無畏施,用種種不同的方式,今天講的手段,只有一個目的,為眾生,決定沒有為自己。就是我這個身,我活在這個世間,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麼?為眾生,為給眾生做出一個好榜樣,讓眾生學習。我們起心動念自己要去想一想,這個社會上大眾都像我這個念頭行不行?如果這個念頭是不善的,不行,不行我這個念頭不能動。所以我們常說,起心動念要跟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相應,這就對了,這中國老祖宗的教學。在佛法裡面,起心動念要跟淨業三福,要跟六和敬、三學六度、十大願王相應,你是真正修行人。

      淨業三福裡面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孝親尊師,第一句,不孝父母什麼成就也沒有,背師叛道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我們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父母之恩,念念不忘老師之恩,要特別提倡,為什麼?現在大家疏忽了,對父母沒有孝敬之心,甚至於父母年老的時候不養父母。現在在社會上很多很多,這個現象多可怕,你不養父母,將來你老了你的子孫不會養你,為什麼?因果報應,你的下一代看到你的行為,那個印象太深了,他知道他怎麼做法。我們要想將來老的時候子孫孝順,那你現在就不能不孝順父母,對於父母,對於尊長、叔叔伯伯,對於祖父母,都要細心照顧,這是你積大德累大功,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從這裡做起,誠誠懇懇去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