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40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0六卷)  2001/4/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406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夜神偈頌第五首:

      【如來境界不可量,寂而能演遍十方,普使眾生意清淨,尸利夜神聞踊悅。】

      這是普現吉祥主夜神,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得法,就是他修學的法門,是「甚深自在悅意言音」,諸位要記住,「甚深自在悅意言音」,他從這個地方證得解脫,這個讚頌也就是他的心得報告。夜神,這是大菩薩,在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他是現前地的菩薩,現前地是第六地,所以這個地位非常高。他的身分是主夜神,在這裡我們非常明顯的看出,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永遠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心裡歡喜這個佛菩薩相是什麼樣子,他就現什麼樣子。所以菩薩在我們面前,我們三個人同時見菩薩,我們的感受都不一樣,他能夠隨心應量。這是六地菩薩,諸位要知道圓教,這不是普通人,他現的是夜神;能現夜神,當然什麼樣的身他都能現,就像《普門品》裡面的三十二應一樣。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得,法界確確實實是一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為什麼會變成無量無邊法界?這都是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法界原本是一真。

      現在的社會愈來愈混亂,混亂到完全脫離原則了。這個社會的變化,絕對不是凡夫有能力預測到的;凡是能夠預測,它都是有一個原則,孔夫子所謂「百世可知也」,那有原則。如果大家不要這個原則,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那就完全無法預測了。不但對於外面境界無法預測,對自己都沒有辦法預測;早晨的妄念跟晚上的妄念就不一樣,這個很可怕,這才是真正的危機。可是凡夫不能預測,佛菩薩清清楚楚,為什麼?因為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人對於十法界、無量無邊法界裡面眾生的情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是十法界眾生永遠不知道一真法界的狀況。

      我們生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實在是託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遇到了佛法,這真正是無比的幸運。可是遇到佛法你要會學,佛家常講善學,要會學,你不會學遇到也是空過。怎樣去學習?理要透徹,解要廣博、要深入,行要抓綱領、要抓住它的原則,我們才有著力處,所以這個功夫得力了。如果你抓不到綱領,你功夫就不得力,古人所謂事倍功半,恐怕還不止,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菩薩在此地給我們示現的,是「甚深自在悅意言音」,這一條對我們現前的環境來說,如果學會了,很有受用。我們不自在,如何能得自在?我們心裡常生煩惱,如何能叫自心常生歡喜?「悅意」就是常生歡喜心、得大自在。如果要想得到這個受用,在佛法裡面講契入這個境界,我們這麼多年,從經論教誨裡面節錄出十句,這是佛法教學的原理原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要常存此心。佛菩薩的心真誠。真,不是假的,真心、誠實,一絲毫的虛偽都沒有。我們今天人與人之間,在這個社會,皆是虛情假意,它會變的,今天對你好,明天就變臉了,變幻無常。什麼時候變?你問他自己他也不曉得,真心永遠不變。哪些永遠不變?接著底下講,清淨心永遠不變,清淨是決定沒有染污。我們凡夫不行,順境、善緣就會被貪愛染污,你就起貪心;逆境、惡緣你會起瞋恚心;換句話說,六根對六塵境界會起貪瞋痴慢、會起七情五欲,你被污染了。

      如何能在一切環境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真心。我們修行修什麼?就修這個,修行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鍛鍊,這叫功夫,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心,那就是真心。貪瞋痴慢它會變化,七情五欲也會變化,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不變才是真的。別人對我好,我用真心對待他,這一般講不難。別人對我不好,我也用真心對待他,這是佛菩薩,永遠不變。為什麼?佛跟我們說自他不二,他對我不好是他迷惑;他要覺悟了,他跟佛菩薩一樣對我很好。他現在是凡夫,迷惑顛倒,他隨順他的煩惱知見、隨順他的習氣;我們今天明白覺悟過來了,隨順佛陀教誨,決定不染,保持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哪裡會生病?你會生病就是你的心不清淨,這是所有一切病的根源,不管你生什麼病,根就是心不清淨;果然心清淨了,什麼毛病總治了,從根本裡斷掉了。所以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環境就清淨,這個地方就是淨土。清淨心人住淨土,心不清淨的人住穢土。土是外頭境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境隨心轉,就這麼個道理。

      平等心是真心,如果覺得我比別人高,人家不如我,這個心是妄心,這不是真心,真心是平等的,真心決定沒有高下。佛法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真心裡頭,真心是平等的。凡是有高下的是妄心,是虛情假意裡頭流出來的。真心永遠是覺悟的,決定沒有迷惑。真心決定是慈悲的,慈悲是愛心,《無量壽經》上講的仁慈博愛,平等愛護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差別的;如果有差別的,這是妄心。我們要在這裡練,到什麼時候你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現前,那就恭喜你,你已經成佛了,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裡面明心見性,淨土宗裡面理一心不亂,你就得道了。你得道之後,這個得道,道是什麼?道就是這個;用現在的話來說,完全落實在你的心行,你的心行絕對不會違背這十個字,你就是再來人。你在生活行持上,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我寫的這二十個字,前面十個字是心,後面十個字是行,你的行決定與這十個字相應,你就能夠得「甚深自在悅意」,你會看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就如同佛在大經上所講「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怎麼會不愛護?自己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念念增長智慧,積累功德,他怎麼不歡喜?

      趙樸老寫的「知恩報恩」,我們把它放大,印了大概總有幾十萬張,全世界贈送。這二十個字要不落實,那「知恩報恩」是個口號。我們學佛就學這二十個字,幫助別人也是了解這二十個字、如何落實這二十個字。經論裡面,我們有讀到「佛度有緣人」,哪一個人與佛沒有緣?跟諸位說,人人與佛都有緣,那這一句話怎麼講法?「佛度有緣人」,這是說緣有成熟、有沒有成熟,成熟的先度,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話現在人聽了都把意思錯會了,現在人總得要囉嗦幾句他才能搞清楚:佛不度緣尚未成熟的人,是這個意思。尚未成熟是什麼?他不接受,不是佛不幫助他,他不要,那就沒有法子!等他的緣成熟,什麼時候成熟,佛菩薩什麼時候就來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諸位一定要曉得,佛法是平等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懂得平等心,這個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可以說這個人對我不善,曾經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只要見了面,現在沒有害,我現在就要對他好;他要生氣對我不好,我躲避一下,永遠是一個真誠善意待人。為什麼?學佛,我要成佛。如果不能這樣做,別人惡意對你,你還要以惡意相向,還有報復的念頭,你不是學佛,你是學魔,魔搞三途六道。你必須要認識清楚,所有一切世間善與不善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為什麼?都是從虛情假意裡頭生出來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要跟他計較你就錯了,那你也變成凡夫了。所以佛絕不跟六道眾生計較,佛絕不跟妖魔鬼怪計較,因為佛清楚他迷了。就像酒喝醉了發酒瘋一樣,清醒的人怎麼會跟喝醉酒的人計較?哪有這種道理?發就讓他發,等他醒過來再講。佛菩薩是個清醒的人,六道裡面凡夫都是喝醉酒的人,不是喝醉酒就是吸毒的,都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人不能跟他計較,我們要用正常的心對待他,不可以也用不正常的心對待,那就錯了。所以記住佛教給我們,永遠保持純善的心,不許可有毫分不善夾雜,那個不善就是不真誠,虛情假意,這個不可以。

      我們要自己這樣修,成就自己,我們以誠懇的態度處事待人接物,這就能夠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不怕吃虧,不怕上當。別人騙我,我們受他騙了,有沒有好處?有好處,讓他自己慢慢他會覺悟,因為他不是騙我一個,他騙很多人,騙別人,別人都想辦法整他、對付他,騙我我以善意對待他,慢慢覺得這個世間好人、壞人他就分出來了。教化他,幫助他回頭是岸,這樣就好。我們做人,要學菩薩度化眾生的一個原則:眾生歡喜接受,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他;眾生不歡喜、不接受,趕快離開。過去在梁武帝的那個時代,寶誌公,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他非常慈悲,以神通感化了梁武帝。傳記裡頭有一段小故事,有一位從四川來的居士,來看寶誌公。寶誌公跟他見面,問他,聽說他是四川來的,他是個佛教徒,他的師父是寶香禪師。見了面之後,寶誌公問他:「你們四川的香貴不貴?」他說:「我們四川香不貴,很賤。」寶誌公點點頭:「很賤,那就應該去了。」他聽不懂這個話,回到四川之後見了他師父,他師父就問他:「寶誌公跟你說些什麼?」他就把這個話說了,他師父點點頭:「知道了!」那個問的話意思是:四川的香貴不貴,就是寶香禪師在四川,大家對他尊不尊重他?他說:很賤;沒有人瞧得起,他很賤;他以為是燒的香,很便宜。很賤,就不必住世了。大眾不歡迎你,你還有什麼法子?你應該走。寶香禪師懂得寶誌公說話的意思,過了兩天就召集信徒,開了個大會。因為這些信徒們都不相信吃素,寶香禪師這一天開戒,雞鴨魚肉統統都來,他召集大眾一起來吃飯。預先在寺廟門口挖了一個放生池,吃完之後,他帶著所有信徒到放生池這邊來,他來表演,他把他吃的這些雞鴨魚肉統統吐出來,吐出來全是活的。這一下這些信徒們看到之後,才曉得這個法師不是普通人,表演完了之後他站在那裡就往生了。信眾才後悔沒有接受這個法師的教誨,後悔來不及了,已經走了。這是不重視就趕快走,不需要再逗留在這方面。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間,愈是在苦難的時候,真的有許多佛菩薩化身在其中,我們不知道、不認識,什麼樣的身分我們也不知道。有示現出家人的,有示現在家人的,有示現宰官的,有示現童男童女的,各個行業裡頭都有佛菩薩在,這才叫做「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特別是在眾生有大災難的時候,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真正學佛的人,常生尊重心,我們對待一切人沒有分別,一律恭敬,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這個對!如果他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他是現在佛;不是佛菩薩化現,他真的是凡夫,他是未來佛。都應當尊敬,不應當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決定錯誤的,不可以的。甚至於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曉得那個可能真的是佛菩薩化身來考考我們的,試驗我們功夫到不到家。他罵我,看看我生不生氣?他打我,看看我心能不能平靜?你能夠有這樣的心、這樣的行持,無論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增長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哪有不成就的?一切不能成就的人,非常可惜,順境裡面他隨順貪愛,逆境裡面他隨順瞋恚,他起心動念的全是煩惱、全是習氣。這樣的人修行,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他這一生不會有結果、不會有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懂得的。

      菩薩這一首偈頌裡面,這是提出他自己修學的報告,第一句『如來境界不可量』,「如來境界」就是自性的境界。我們不要把如來看作別人,如來是自性,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如來。我們自己境界本來是不可限量的,經論上所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是專講佛菩薩,我們每個人都有分。一切眾生他的真心的心量,確確實實是包虛空、遍法界的。為什麼?虛空法界是心性變現的,心性是能變,虛空法界是所變,哪有能變不包括所變的?哪有這種道理?所以你才曉得,我們的心量跟諸佛如來的心量無二無別。

      我們現在心量為什麼變得那麼小?不能容人,不能容物,你看看多可憐!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它的根總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一般大乘經上佛講的是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塵沙煩惱是分別,無明煩惱是妄想。經教聽得多的人明瞭,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見思煩惱是執著,執著放下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塵沙煩惱斷了,塵沙是分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分別了,十法界沒有了;妄想沒有了,妄想是無明煩惱,你就圓成佛道,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你的心性圓滿恢復了,心性裡頭有無盡的智慧、無量無邊的能力,無量無邊的相好,都現前了。《華嚴經》上諸位念的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這相好!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相好。大家念《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講的極樂世界,也是自性本具的相好。佛法教人沒有別的,恢復自性而已,所以佛法叫內學,決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佛法教學幫助我們自己覺悟,自己要不覺悟,外面幫不上忙的,這個道理總要懂。首先告訴你「境界不可量」,意思就是說你的智慧、德能、相好不可限量。

      『寂而能演遍十方』,這整首的偈子最關鍵的一個字就是「寂」,寂是清淨心,寂是一念不生,決定不起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寂了。寂是如來果地上的性定,這個不是修來的,這是自性本定,《楞嚴經》上讚歎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名詞稱之為「獅子奮迅三昧」,這是自性本定。我們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寂」蓋覆住了,完全不能夠現前。自性本具的,要想恢復實在講沒有別的方法,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從哪裡修?從執著下手,執著的相最粗,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盡量減少執著,你的執著一年比一年輕,你有進步;你能對一切人事物統統都不執著了,你就得少分自在,你會很快樂、會很幸福。日子過得那麼苦,就是過分的執著,自以為是,這人很可憐,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我們看看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在這世間,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分,他的原則一定不變,那就是說他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不執著,他也不分別,他也沒有妄想,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

      我們凡夫這一關突不過,很難!菩提道上一寸都沒有辦法進展,這是個關口、是個界線。能把自私自利放下、捨棄了,這一步才踏出去,你才真正進入菩提道;不捨自私自利,你是站在六道的界線上。這一條界線,界線外面是四聖法界,你沒有辦法踏進去。《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只要有這個東西,你決定是六道凡夫,這個我們要記住。

      頭一個「我相」要放下,無我相,頭一條。這無我相,我教大家就是決定無有自私自利,這是不是到無我相?不是的,靠近無我相,靠近了,希望靠近之後,再跨一步就真的到無我相,那恭喜你,你出了六道輪迴;沒有出十法界,你踏進四聖法界了。如何再脫離四聖法界?那要做到後面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都不分別執著了,這個時候你是不是出了十法界?告訴你,沒有。到十法界的邊緣上,沒突破,到邊緣了。什麼時候突破?這個四相的念頭都沒有了,《金剛經》後半部「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行了,這是你突破了,入一真法界。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佛對得起我們,佛真的愛護我們,我們聽話要會聽,我們看經要會看。四見、四相都沒有了,「寂」就現前。

      「寂而能演」,演是能為一切眾生說法,這不但說法,還帶表演,就是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所以佛沒有一定的身相,佛也沒有定法可說,現身說法都是隨眾生的機緣。《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你自自然然就能演了。「遍十方」,十方裡面當然包含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位從這個地方,要是真正能夠體會得,你自己能曉得,世間所有一切宗教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應以基督身而度之,佛就現基督身而為說法;應以大梵天身而得度者,佛就現大梵天身而為說法,印度教是大梵天;所有宗教全是佛菩薩示現的。世間人妄想分別執著,「那是他的教,這是我的教」,不能夠往來,不能夠融通,錯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有宗教全是佛菩薩示現的,所有宗教裡面那些神全是諸佛如來,我到他們宗教見到,我都禮拜,我明白,我知道,我知道他是什麼身分,他們不知道,是一不是二。這個樣子你才漸漸去體會,法界原本是一真,哪有妄想分別執著?眾生苦難的根源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要幫助眾生覺悟,我們要表演,要做出來給人看。

      「遍十方」,這裡就完全沒有分別執著,今天講的多元文化,不分國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你才能遍得了十方,一處都沒有漏。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他有執著,我們隨順他的執著。譬如印度教,印度教是崇拜大梵天的,我們就告訴他,諸佛如來是大梵天變現出來的,不是別人,他一聽他對佛教馬上就有好感,原來釋迦牟尼佛是大梵天變現出來的,那我們是一家不是兩家,這個宗教之間矛盾不就完全解決掉了嗎?天主教、基督教崇拜上帝,我們說諸佛菩薩是上帝的使者,是上帝變現出來的。事實真的是這樣的,這不是我們隨便說的,確確實實是這樣,我們講到究竟的根源就是自性。如來是從性上說的,通常你看《般若經》上講的,有的地方講佛,有的地方講如來,這裡就有差別;凡是講如來是從自性上說,凡是講佛從事相上說。性是能變,事是所變,事相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知道在這個十法界裡頭,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幫助大眾覺悟,幫助大眾回頭,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這個「能演」的範圍跟前面一句一樣,「不可量」,現身說法,現種種身、說種種法,遍十方世界。

      第三句是講到目標,『普使眾生意清淨』,你們想想這一句話。由此可知,凡是幫助我們意清淨的,這決定是佛菩薩化身。這個人罵我、害我、打我,我心地清淨,不生煩惱,我還很恭敬他,這個人是佛菩薩。如果這個人罵我、害我、打我,我很生氣,我報復他,那個人是魔鬼。佛跟魔是一不是二,佛跟魔從哪裡來的?是自己心裡變現的。你要把外頭境界都變成魔,那你可難受了,你的日子不好過了,你為什麼不把外面境界都變成佛?你變成佛菩薩,那多幸福、多美滿!那日子多好過!都在自己一念之間。老老實實告訴你,這不是我講的,佛說的,「無佛亦無魔」,你能懂這句話的意思嗎?這跟你講真話,魔跟佛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我懂得用真心,妖魔鬼怪在我面前都變成佛菩薩;我如果用妄心,諸佛如來都變成妖魔鬼怪。你們仔細想想這兩句話的味道。境界誰變的?自己變的,不是別人變的,自己變自己受用,就如同晚上睡覺作夢一樣,夢是什麼?夢是你自己變的。如果晚上做惡夢,那你自己變的妖魔鬼怪境界,醒來嚇得一身冷汗,自作自受;學佛的人常常夢到佛菩薩,夢到佛菩薩講經說法,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還不是從心想生嗎?這是佛法教學的根本原理,我們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會怨天尤人,你才真的回頭是岸。

      世間再惡的人,對我都是善知識。善知識幫助我,有順逆不相同。用順境幫助我,格外要提醒自己,為什麼?順境比惡境還可怕,順境生貪愛,惡境生瞋恚。一般人在修養裡面說,惡境他警覺性很高,能養成自己寬宏大量,不要去計較,這個還比較容易。順境要不生貪愛,難!比那個難得太多了。所以佛教裡頭,小乘教多半從逆境裡頭修,大乘教從順境裡面修,順境比逆境難度!這個道理很深。

      我們學佛頭一個,如何叫自己得清淨心,你這才真正能掌握到修行的原則。「意清淨」就是清淨心。意是末那識,末那是染污意,末那是執著,執著就是污染。由此可知,要想意清淨,決定不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對於一切善法的修學,記住「隨緣」,在我們初學過程當中,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我們還不能夠出十法界,真正發心好學,自然有佛菩薩照顧。《金剛經》大家都念過,佛在經典上多少次的囑咐,「善護念諸菩薩」,這一句話是教那些大菩薩,要常常照顧小菩薩,佛這個話說得太多太多了,只要我們一心向學,必定得諸佛護念,得到菩薩照顧。我們自己操什麼心?自己操心總是錯了,自己不操心就對了,學佛的同修幾個人懂這個道理?佛法裡頭決定沒有爭執,現在人講競爭,佛法裡沒有;不但沒有競爭,也沒有執著。你還有爭,爭名、爭利,現在還爭權,像什麼話!諸佛菩薩在世間跟我們示現的,全是為眾生服務,無條件的服務。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但是它重點只有一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不管是用什麼方法手段服務,它中心的目標是幫助你開悟。如果一切服務當中,沒有破迷開悟,那就不是佛法;它是佛法,就決定有這個意思在,我們意才清淨。

      隨順世間絕不染著世間,利益世間絕不危害世間。演說,演是表演,我們做出來,說是說法,決定契機。契機是看到這一個世間,現前這一個時代、這個處所大眾迫切需要的,我們在這裡表演。現在這個世間缺乏什麼?缺乏倫常道德,佛菩薩在現前,那就要表演這些事情給大家看,表演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重道德、捨己為人,表演這些。現在人不相信因果,我們提倡深信因果。看看現在社會病在哪裡,現在人爭名逐利,我們表演放棄名利;現在人不好學,我們表演好學。對症下藥!現在人忘恩負義,只講利害、不講道義,這個社會才會有災難。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自己從哪裡下手,知道自己怎麼作法。

      現在師道沒有了,我們這個小小的教室,我們把老師護法的照片都掛在這裡,不忘師恩,對於護持、幫助我們成就的人念念不忘。我們最近在澳洲建了一個小道場,買了一個天主教教堂,它裡頭有三個堂,大的這個可以做活動的,我跟這個堂起了名號,第一個堂叫「嘉南堂」,嘉是章嘉大師,南是李炳南老居士,這是新教堂,用這個名稱紀念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第二個堂是「東源堂」,我們的舊教堂,將來做念佛堂,紀念方東美先生、李木源大士,我們在此地接受李木源居士三年的照顧,這個恩德念念不忘。第三個,我們有個圖書館,我們叫「韓鍈堂」,紀念韓鍈大士。我們住的房間,這個室,我們用「真誠」,我住的房間,我用真誠。「清淨」是柴居士住的,「平等」是悟謙住的,「正覺」是給劉居士住的,「慈悲」是客房;「群潔」,這是我們的護法,是她的母親跟她兩個人的名字合起來的;旁邊有些男女眾的寮房,男眾寮房我們叫「覺廬」,覺正淨,女眾比較多,有兩棟寮房,一個「正廬」,一個「淨廬」,旁邊正好有兩位居士,他們買了房子,我們一個叫「慈悲居」,一個叫「喜捨居」。

      我們要提倡知恩報恩,大家能夠四眾是一家,歡歡喜喜在一起修學辦道。不要問別人對我們怎樣,永遠記住別人的恩德,記住別人的好處。別人對我們的不好,不要放在心上。讓我們的心純善、純淨,絕不許絲毫不善夾雜,我們成就了。人家說李木源居士對你怎樣怎樣,這些都是來破壞的,如果我們聽了放在心上,我們就錯了,我們就被污染了。所以永遠記住別人的恩德,永遠記住別人的好處,世間人所有一切的不善,我心中絲毫都沒有,你說這個人多快樂、多幸福!為什麼把別人的不好放在自己心上,把自己的心變壞了?別人好的東西一點都不記得,排斥,盡裝別人不好的,你的心壞透了!你怎麼能成就?你怎麼會快樂?你怎麼能把境界提升?

      這一次我在深圳,錄像錄完之後,那一邊的朋友邀請我到揚州去玩了兩天。揚州我沒去過,第一次去,看到非常歡喜,去遊瘦西湖。很多同學問我:佛法學的是什麼?我說只一樁事情,提升自己境界。我們這一生在人道,來生能夠提升到天道,比天更高的是佛道,學佛的目的是要把自己往上提升。如果我們心裡面裝著一些不善,我們會往下墮落,不是向上提升。所以記住,這個心像個籮筐一樣,裝東西要精心去挑選,選好的裝進去,不要把別人丟掉的垃圾裝進來,別人好的東西都不要,把別人的垃圾全部裝進來,那你就完了,一定往下墜落,你的來生在三惡道,不是在天堂。念佛也不能往生,這一定要記住,古人常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什麼原因?你的心壞了,到不了極樂世界去。

      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的心要善,我們的行要善,我們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對於中國國家宗教局的葉局長,我非常感激他,我到中國如果做佛教活動的這些事情,決定是由他來安排,我不找第二個人。偶爾到中國去看看朋友,看看同學,那個時間就很短,機會也不多。揚州大學的校長跟我是校友,學校辦得很不錯,也非常值得讚歎,我跟他見面勸導他,希望大學裡面能夠將來辦一個多元文化學院,這個其他大學還沒有,你辦將來在教育史上那是第一,非常有意義。他非常歡喜,我說你真的要想辦,先辦研究所,辦個多元文化研究所,培養老師,研究所學生畢業出來之後,再辦學院、學系,這些人就是教授,我跟他講外國現在已經在開始籌劃這一種教學。他因緣具足,這非常有意義,團結世界上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這是很特殊的一個學科,非常適合於現代社會。

      澳洲政府主動在提倡,新加坡政府雖然在說,但是還沒有行動。我們住在澳洲,是希望澳洲大學裡面把這樁事情促成,這個事情促成之後,非常有意義。現在雪梨大學它有伊斯蘭學系,有基督教的學系,所以那邊我們佛門這些同修,希望促成雪梨大學也能有佛教學系。學校答應了,它沒有經費,現在那邊的同修在籌募經費,我參加他這個活動。他這個經費是提供給學校,學校拿這個錢去聘請老師,請老師要給人家薪水。如果將來這個學系成立,學生多,當學生要交學費的,學費可以付老師,那我們就不必再負擔了。所以開辦的時候,大概兩三年,我想頂多三年的時間需要幫助,這好事情,這是進一步。再進一步,希望能夠搞多元文化研究所,我因為去的時間太短,排的節目太多,沒有時間到雪梨大學去訪問,下一次我找時間,我一定到學校去跟校長見見面,我來促成。現在跟我往來的有格麗菲斯大學,有昆士蘭大學,他們也都有這個意思,這是好事情。這就是「寂而能演遍十方」,我們的目的沒有別的,「普使眾生意清淨」,這是給我們自行化他永遠不變的一個準則。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