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四卷)  1999/6/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44

      請看化樂天長行第三句:

      【變化力光明天王。得普滅一切眾生痴暗心令智慧圓滿解脫門。】

      他得的法門非常殊勝,實在也正是說我們現前修學的狀況,我們愚痴、迷惑,怎麼能夠將它斷滅?自性本具的智慧如何能夠現前?天王在此地給我們提示一些訊息。迷悟,就像明暗一樣;暗來了,明就去;明來了,暗也去了。古德有一個比喻說,千年暗室,一盞燈就能夠照明。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痴迷並不可怕,無量劫來的迷惑顛倒,真正修行人也不在意,關鍵是要覺悟;只要覺悟,無量劫的痴迷都能夠斷滅。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是智慧,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此地講的痴暗,本來沒有。我們從這個開示裡面要建立信心,本有的決定可以恢復,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滅,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

      我們今天修學功夫不得力,說個老實話,根本的原因是在信心不足。不但淨土宗把信擺在第一位,信願行三資糧,一切大小乘佛法都是把信排在第一。《華嚴經》、《大智度論》上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是修行證果,根源就是信。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所以稱之為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事實真相要了解,為什麼過去諸佛菩薩修行證果了、成就了,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真正的因素,信心沒有建立起來。信心何以不能夠建立?對於事實真相不清楚,沒有相當的認識,所以對自己沒有信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願行,「信」他說了六個。第一個「信自」,這一條是關鍵。如果對於自己沒有信心,其他有信心都不管用,最重要是對自己有信心,然後才「信他」,他,蕅益大師指的就是世尊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才相信他。這個信他才管用,這個信才算是正信、是真信;如果對自己沒有信心,信他,依靠他,這是迷信。世間的宗教,沒有自信,完全信神,一切仰賴神,由神做主,這個沒有自信,所以稱它作宗教。佛法跟宗教不一樣,佛法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礎上,有自信,然後才信他。這才講到「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由此可知,如果喪失自信心,殊勝的成就就談不上;縱有成就,也不過是六道裡面的福報而已,不能夠成就功德,不能夠了生死、脫三界。

      滅除一切眾生痴暗心,要用什麼方法?這個方法多了。在佛法裡面講,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滅惑生智的方法。可是這些方法當中,對我們自己來修學就有難有易。不是方法有難易,是我們自己的根性有勝劣不同。我們的根性不殊勝,所以有些法門我們修學就比較困難,有些方法就比較容易。但是無量法門歸結到最後,就是戒定慧三學。諸位要曉得,持戒絕不單純是一個持戒,持戒裡面有高度的智慧,有真正的自信,持戒才能夠得法喜充滿,才能夠得清涼自在。如果持戒沒有高度智慧,那個持戒是約束自己,勉強把自己煩惱習氣壓住。這個做法實在講還是有限度的,所謂是油包火點,到控制不住的時候,煩惱就爆發,那就更不可收拾。所以他必須有高度的智慧,他有真實的認知,知道持戒是性德的流露,持戒是自然的相應,他就會做得很自在。因戒得定,定能伏煩惱,能夠伏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對於痴暗,定沒有辦法,痴暗是無明煩惱,但是定能開慧,慧破無明。所以沒有禪定,怎麼能破愚痴、迷惑?慧從哪裡來的?慧從定來的。這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這個總綱領在《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明白為我們顯示出來。

      古時候,無論是宗門教下都講求從根本修,都希望把修行的綱領抓到。希望是希望,幾個人真正抓到?凡是抓到,都成佛作祖,他們在一生當中大功告成。凡是修行不能成就,沒抓到。在一切經裡面,《無量壽經》確實是最好的一部經典,對我們根性來講。因為它的綱領就在經題上,經題上教我們修學「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三寶又具足。三寶、三學都在經題上,詳細的開導、說明就在這部經上。這個經不長,很適合現代人修學,我們要想選擇一部經、選擇一個法門,不選擇這部,我們選擇哪一部?在這部經裡面世尊就有授記,與《法滅盡經》裡面的授記,講法完全相同。佛說將來佛法滅,哪一部經先滅?《楞嚴經》先滅。哪一部經最後滅?《無量壽經》最後滅。所有一切經法滅盡,《無量壽經》還住世一百年。將來《無量壽經》的本子,是哪一種本子流傳到最後?我們現在在想像當中,決定是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我們怎麼敢這樣肯定的說?現在原譯本、會集本總共九種,九種本子擺在我們面前,看看我們喜歡哪個本子。九種本子統統看過,我們喜歡這個本子,所以我們才能肯定,這個本子被一切修學淨土同學歡迎。前人也講過,梅光羲居士講過,跟夏老同時代的出家、在家這些大德們講過,大家都有這個看法,最後滅的經典必定是這一本。最後滅,我們想想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世尊末法九千年當中,真正能得度的就是這部經典。

      這部經典,我們現在有緣分細細的講解,跟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我們要信其教,解其理。理能夠透徹的理解,我們才能夠落實,變成我們的行為,這是修行。能依據這個經典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才能證果,果是往生不退作佛。同樣一個道理,我們要把綱領抓住,在一切時、一切處,不可以忘掉清淨平等覺;也就是說,時時刻刻我們有沒有想到清淨心,我的心清不清淨?不清淨,就與這個綱領違背了。怎樣才能夠清淨?要把妄想斷掉才清淨,有妄想就不清淨,這個道理總要清楚。如何能把妄想斷掉?大家都想斷妄想,可是愈想斷,妄想愈多;好像不想斷的時候,沒有覺得自己有妄想;想斷妄想,妄想不曉得從哪裡跑出來。這種現象很平常,自古以來就有,佛法裡叫掉舉。實在說,你平常並沒有留意,你妄想本來就是那麼多,現在想定下來、想靜下來,你才發現。不是說你用功的時候,妄想愈用功愈多,不是的;本來就是這麼多,平時沒發現,現在發現而已。發現之後,你不必害怕,害怕解決不了問題,你要用功。用功所依據的是經教,首先第一步,你可以去研究教理。我們依《無量壽經》,我們讀誦、求解,把心專注在功課上面,妄念暫時就停止,這是降伏妄念的方法。

      理論大致上清楚,有幾分信心,也有一點願力,這個時候可以念佛。念佛如果退轉,如果懈怠,趕緊研教。念佛是行,研教是解,解行相應,相輔相成。用這種方法,我們才能真正的把愚痴迷惑破除。我們今天的念佛堂,為什麼還要提倡每天有兩小時講經,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他有堅定的信願,讀經、講經實在講沒有必要。但是智慧沒有開,自信不足,還有疑惑,讀經、講經就非常重要。現前我們同修,可以說絕大多數善根福德都不是很具足,不能說沒有,但是善根福德達不到佛經所講的水平,因此我們必須要用方法來增進、來提升,使我們的信心提升、願力提升,能夠達到這個標準,功夫才能夠得力。這就是解門跟行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即使在結七念佛的當中,每天還是要聽經兩小時。大家在一塊共修利益很多,一個人修行容易懈怠,尤其是習氣煩惱深重的人障礙多,大家在一起依眾靠眾,看看別人用功,自己不好意思懈怠。年輕人看到老年人在用功,年歲那麼大了,還那麼精進,自己不敢不認真努力;年歲大的人看到年輕人那麼用功,自己時光已經不多,更能夠警惕自己;這是依眾靠眾,使我們的功夫能夠增進。進入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心清淨。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講到這些地方,他做一個比方。你現在在念佛堂念佛,在講堂聽經,有人來告訴你,你家裡的房子失火燒掉了,這個聽經的還如如不動照聽,若無其事,那才叫真的聽經,才叫真的念佛。聽說家裡房子燒了,心一亂,趕緊跑回去,這個人完了。什麼事情要緊?戒定慧三學要緊。說老實話,李老這個話說的是沒錯,真正做到恐怕不容易。這就是一個考驗,你是真學,你是假學,真正緊要關頭遇到了,才知道你功夫得力不得力。真正修行人,他的心常清淨,不是說在念佛堂這兩個小時清淨,離開念佛堂之後又亂了,那有什麼用處?沒事的時候清淨,事情一來就亂掉,這是沒有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就是在有事的時候,事情來的時候,還是那麼鎮靜,還是一點都不亂。要把念佛堂、講堂所學的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面對一切順逆境緣上;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所以一心不亂,不是在念佛堂、不是在講堂,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心不亂,那是功夫成就了,這個人才決定往生,這個人真正把痴暗迷惑破了幾分。不要說全破,全破成佛了。能破一兩分,那個利益就無量無邊,智慧就現前。

      所以我們曉得,智慧跟痴暗(痴暗是無明)是一樁事情。痴暗增長,智慧就消失;智慧增長,痴暗就消失。由此可知,我們真正的功力是要求智慧天天增長。但是,智慧為什麼不增長?是愚迷障礙了。佛在經典教誨我們,就是破除愚迷的方法。最初方便,佛教我們斷惡修善,這是做預備功夫。善惡這個理念要清楚,善惡的標準一定要遵從佛的教誨,我們見不到,我們愚痴,佛是圓滿智慧的人,他看得清楚。凡是利益自己的,是愚痴,不是智慧;凡是有利於眾生的,那才叫真的智慧。可是這個利害,真正認識明瞭的人又不多。《了凡四訓》裡講得好,善有真假,有偏圓,圓是圓滿的善,偏是不圓滿的善,有似是而非的善,幾個人能辨別?這要靠智慧。佛在經教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多,可是我們往往把佛的意思錯會了,我們愚痴真的到了極處。

      經典展開,沒看清楚,看錯了,錯會意思了,聽經也曲解了,常有的事。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而且這個現象自古以來就很普遍。實在講,會產生這個現象,我們沒有遵從佛的教誨。佛的教誨,還是這個老原則:清淨平等覺。這話怎麼說?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聽經要用什麼方法來聽?他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我們沒聽。離言說相,諸位想想,清淨平等覺,與哪一個相應?這三句話就與這三個原則相應。我們今天聽經著相,著了言說相,讀經著了文字相,這是第一個不會。第二個,我們著了名字相,名詞術語。我們沒有了解名詞術語裡面真正的含義,只是著重在表面意思的解釋,所以對真實的意思一無所知。開經偈給我們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沒懂得。譬如,「布施」是名字,佛學裡的名詞術語,我們聽到這一句,看到這兩個字,就會想到這兩個字怎麼解釋,經上講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我們縱然學,都學個表皮,不曉得布施真正的意思在哪裡。真正的意思是破除我們的煩惱習氣,財布施破貪愛、破慳貪,法布施破愚痴,無畏布施破惡業,所以它真正的意義,幫助我們成就戒定慧三學。而且布施不能著布施的相,布施不能有布施的念頭,才能夠斷滅痴暗心,才能夠令智慧圓滿現前。如果說修這個法,有心去學,那個心就是障礙。正如同我們念佛,有很多人念佛求一心不亂,他來跟我說:我求一心不亂,求了好幾年都得不到。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一輩子都不會得到。他說:為什麼?我說:一心不亂裡頭你有障礙。「什麼障礙?」你求一心不亂那個念頭是障礙,你這個念頭沒有了,一心不亂就現前。所以我們修布施,還有布施的念頭在,布施的功德沒有了。所得來的是什麼?福德;福德有,功德沒有。功德要清淨心,是功德。你這個修持的方法得不到清淨心,所以只得福德,不能得功德。福德不能解決問題,不能破痴暗;功德才能破痴暗,才能幫助你智慧現前,這個要曉得。

      馬鳴菩薩第三個說,離心緣相,那個心才真正清淨平等。我們今天讀經不是這個讀法,聽經也不是這個聽法,這就難怪。菩薩、羅漢聽佛說法,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佛這個經沒講完,或者講三分之一,或者講了四分之一,他開悟了,他證果。什麼原因?他懂得方法,正所謂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許多同修心裡面都很恐慌,聽說什麼有災難。有沒有災難?要依大乘佛法來說,有妄想分別執著的人有災難,離妄想分別執著的人於災難了不可得,找不到。換句話說,有沒有災難是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與自性相應,與虛空法界真相相應,哪來的災難?一念迷了,不相應了,不必等這些災難來,自己已經夠受了。這些道理,實實在在講,只有大乘經典裡面講得透徹、講得明白,所以佛經不可不讀,這是一門大學問,對我們自己有真實利益,圓滿智慧。

      天王所得到的是『普滅一切眾生痴暗心』。一切眾生,怎麼講?他普滅一切眾生痴暗心,我也在一切眾生之內,我的痴暗心,他沒有幫我破滅。必須要知道,這個一切眾生不是指外面,一切眾生是自己。我們自己的身,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生。佛經上給我們講,講的都是歸納,地水火風這是物質,我們還有精神、念頭,念頭是受想行識,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無論是物質的部分、精神的部分,都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這個意思。能夠滅自己這個眾生的痴暗心,智慧圓滿透露了,就有能力幫助其他的眾生破迷開悟。自己如果沒有能夠破迷開悟,那又有什麼能力幫助別人?這個地方我們總要記住,自己煩惱沒有斷,往往發心幫助別人,都做錯很多事情,自以為是,到後來後果不善現前,自己後悔就莫及。所以幫助別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我們自己對於善惡沒有能力辨別清楚,有時候真的會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個話怎麼講?《了凡四訓》裡面,註解就講得很清楚,我們凡夫看的善是眼前的善。如果現在善,他的後果不善,這不是真善;眼前不善,後果善,這是善法。後果有今生、有來世,今生、來世、往後生生世世都善,這叫真善、大善、圓滿的善。我們一般凡人沒有這個眼光,看得很近,看得很淺,所以把善惡搞顛倒了。世間人往往都把眼前的利害看得很重,眼前這個事情對我有利,我得到是善,眼前這個事情對我不利、對我有害,叫不善,沒有想到後果。眼前得到名聞利養,得到五欲六塵的享受,說老實話,未必是善。

      我們想想,富有的人家,不知不覺之中,在生活裡面造的惡業比貧窮之家的人多,起心動念都落在貪瞋痴裡面,飲食起居都非常講求,哪裡曉得那是造業?吃肉是殺生,貧賤之家生活很艱難、很困苦,想吃肉吃不到,沒有這個能力,他那個念頭也就放下,每天有一點青菜蘿蔔就夠了,沒有妄想了。你看看這兩種人,一種人好像是善,那個過的是生活苦、是惡;但是往來世一看,這個人造業多,那個人造業少。造業多的,感的是惡報;造業少的,感的是善報。所以往遠處一看,看法完全就相反,這是個例子。以此類推,我們才真正能夠體會到「善惡」這兩個字的意思博大精微。幾個人能夠體會到?幾個人能夠把它做得很圓滿?除諸佛菩薩之外,不要說是我們人間往往看錯,有了過失,天人都不免;天人比我們聰明多了,都免不了。所以經教要深入,古人常講「深解義趣,深入經藏」,這都是佛在經上說的。那個經藏不是指《大藏經》,任何一部經論,你所選擇的,你要深入,要深解;你不能深入,不能深解,教義不能透徹,你在生活上就沒有辦法落實,往往把它用錯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不能不謹慎,唯恐自己做錯事情。做錯,那個因果決定沒有方法避免。無意做錯事情,還是有果報,不能說無意就沒有果報,沒有這個道理。無意尚且有果報,何況是有意?所以這一句裡頭,愈想意思就愈深,愈觀察愈廣大,不能輕易讀過。

      我們要想想,我們自己現在是這個情形,要用什麼方法幫助自己斷貪瞋痴,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學。《無量壽經》是個很好的教科書,細心的去參究,努力去實行,可以避免我們的過失,幫助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所以常常有這個念頭,「我決定求生淨土」,世間的事情馬馬虎虎,得過且過,何必去認真?這個世間樣樣認真的話,把我們往生的大事耽誤掉了。如果沒有很大不善的影響,都可以得過且過;除非影響很大,必須有一個斷然解決的方法。能夠把不好的影響減少、減低,善的、好的影響我們要幫助它擴大,從這些大原則、大前提上去思考,就能夠免除許多過失。這裡頭真正根本的因素,就是要把自己捨棄掉,如果以自己為本位,好事也變成壞事。念念想一切眾生,念念想正法久住,這種思想跟佛菩薩的思想接近,佛知佛見,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著眼、去學習。下面第四句:

      【莊嚴主天王。得示現無邊悅意聲解脫門。】

      他這個法門,我們現在正用得上。『無邊悅意聲』是指什麼?清涼大師的小註裡說,「梵聲微妙,故云悅意。應遍十方,故云無邊」。諸位細細想想,悅意聲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聽到都能夠歡喜,無過於「南無阿彌陀佛」。我過去在美國、在加拿大,念這句佛的名號,尤其我們帶念佛機,放了之後,那些外國人聽到都歡喜。他說:你這個音樂從哪裡來的?他聽得歡喜。他說:這個音樂聽起來心裡面很安靜、很快樂。所以我們念佛機就送給他,他歡喜。沒有接觸過佛法,聽到這個聲音悅耳,聽到這個聲音心能夠平靜下來,他就有這個感受。

      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許多同修都關心到眼前的災難,我勸導人,也聽到有一些人是這樣的勸導:要培養歡喜心,決定不要生煩惱。為什麼?現在我們看到,最近這幾個月,太陽系的這些星球,包括太陽,九大行星,加太陽就十個大星球,現在都聚集在一個角落裡,它本來是繞太陽系走的,繞圈子,現在聚集在一塊,這個造成太陽系裡面最不好的磁場。這個磁場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在這個磁場裡面氣氛不好,會感到煩躁,煩躁就很容易失去理智。今天說老實話,誰都不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每個人心裡都清楚,這個戰爭沒有勝負的,是同歸於盡的戰爭,是兩敗俱傷的戰爭,誰願意打?怕的是磁場不好、氣氛不好,人的理性失掉才會幹出糊塗事,稍微有理智的人不會幹這種糊塗事情。但是這個磁場不好,所以叫你常常生歡喜心,想歡喜的事情,保住你的理智,這是一個在不好磁場裡面保護自己磁場的一個好方法,對自己、對別人。對別人,常常想別人的好事,常常想別人的長處,不要想別人的惡事惡行,不要去想他,讓自己真正生活在至善美好的氣氛裡面,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念念是善心,行行是善行,佛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善、行善,就能夠抗拒不好的磁場,能改善我們自己的環境,所謂是境隨心轉。

      這個現象在佛法裡面講共業所感,科學家講,這個現象是自然形成,大概兩千多年一定會有這麼一個現象出現。可是在歷史上,每逢有這種現象出現,地球上都會發生很多災難。而也正好如是,地球上許許多多眾生惡業在增長。天象跟人的心行究竟有沒有關係?你說沒有關係,為什麼碰得這麼巧?巧合,一次兩次巧合,為什麼常常有這種巧合出現?史學家去追蹤,過去兩千年前,這種現象出現,這個世界上有大災變。再往上再推究,幾萬年前也遇到這個星象,好像地球上也出了麻煩,大洪水,從前的恐龍,許許多多的古代生物,突然之間滅亡。所以這個巧合的事情,說巧合也很勉強,佛法裡面沒有講巧合,佛法裡面講的是業感。佛法說的理太深了,真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才能夠了解這些事實的真相。

      佛展現出智慧給我們看,幫助我們生起信心。實在說,佛要度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大可以跟其他宗教的那些神明一樣,簡簡單單說幾個方法就足夠,哪裡要說這麼多的經論?今天大家都知道,就算佛教是宗教,佛教的經典也是其他任何宗教望塵莫及,經論太豐富了。佛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在我的想像當中,佛是展現他的智慧給我們看。你們有沒有能力講這麼多經教?沒有人能夠相比。在我們地球上,有史以來,能在一生當中,而且時間不長,四十九年當中說出這麼多的經論,大概釋迦牟尼佛第一人,再找不到第二個。我想這是教我們對這個事實真相生起信心,相信釋迦牟尼佛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能肯定、能深信不疑,他的話我們才相信,我們才能夠依教奉行。實際上流傳到現在,這些經論並不是完整的,在這兩千多年當中,不知道喪失了多少。古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印度高僧到中國,帶來的典籍,分量都不多。我們知道古時候佛經是用貝葉寫的,貝多羅的樹葉,那個樹葉有一點像香蕉樹的樹葉一樣。把它裁成長條,兩邊打洞,用線串起來,通常一片樹葉裡面只寫四行,頂多寫六行,你知道這一部經典是多大分量!所以典籍實在講太豐富了。到中國來這些法師,或者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帶回來的總是在那邊挑了又挑,是選了又選。為什麼?太多了,帶不走,只好選最好的、精華的帶到中國來。帶到中國來,是佛經裡面的精華,不是全部。精華的部分,現在我們看到都這麼大的分量,如果是全部,那還得了嗎?總比我們現在《大藏經》要多上好多倍。要不是真正究竟圓滿智慧,怎麼能說得出來?所以佛是展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讓我們生起信心。

      真正對佛有信心,佛在《大集經》裡面講的這些話,我們要記住。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釋迦牟尼佛預言。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採取淨土教來修學,就是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指示,我們取這個法門。夏蓮居老居士不是普通人,這是個再來人,為我們會集《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自古以來沒有一個善本,我們沒有辦法依靠,所以古時候多半都是依靠《阿彌陀經》。依靠《無量壽經》修學的,在歷史上記載我們知道,東晉遠公大師;依靠《觀無量壽佛經》修學的,天台智者大師,都是少數人。大部分都是依靠《阿彌陀經》,以《阿彌陀經》為主。夏蓮居老居士為什麼要會集,我們要想想道理在哪裡?在現在這個時代,倫理道德逐漸淡薄,思想趨於民主自由開放,如果沒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很難說服現代人,現代人不太容易接受。《彌陀經》雖然好,現代年輕人接受困難。現代人必須理事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聽了才會點頭,才會跟你學習。而《無量壽經》說理,《無量壽經》裡面講西方極樂世界形成的經過,也就是極樂世界的歷史,極樂世界的緣起,極樂世界的來源,極樂世界的造成,極樂世界裡面所造的事業,怎樣幫助人成就,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無量壽經》是不能不會集,夏老居士來幹這個事情。這個人究竟是一個什麼身分的人,沒有人知道,但是絕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出來。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訊息是在邁阿密。曾憲煒居士請我到邁阿密去弘法,我原本準備在那邊講「地藏經大意」,結果一看聽眾裡面,差不多有一半是美國人,曾居士現場給我翻譯。我看到那個情形,我臨時把題目改了,「地藏經大意」不講了,講「認識佛教」。諸位現在看到《認識佛教》這個小本子,就是在邁阿密講的。因為那麼多外國人,首先要讓他了解佛教是什麼,我覺得比講《地藏經》更需要。而聽眾裡面,這些外國人有兩三位有特異功能,中國人講特異功能,在佛法裡面講有神通,有這個能力,是當地的美國人。他這些神通怎麼來的也跟我說過,他們是從修禪定裡面得來的。從哪裡學來的?從越南。越戰期間當中,他們有這個緣分,也是在戰爭,躲藏在越南的寺廟裡,老和尚教他修禪定,這也是各人因緣不一樣,他在這個地方神通現前。我去的時候,帶了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的《無量壽經》,前面有夏蓮居的照片,就是這張照片。這些人一看到這個照片,非常驚訝!我們問他:為什麼?他說:這個人身體透明。人沒有見過,從照片上看,說這個人身體透明,跟一般人不一樣,而且說這個人已經不在世了。沒有人介紹,沒有人講給他聽,他就看這張照片,講這個狀況,講得都符合。說他在世並不很出名,他的影響力很大,說他是再來人。但是究竟是什麼菩薩、什麼佛,他不知道,肯定是再來人。這是我第一次從外國人口吻裡面聽到的訊息,以後我在北京見到黃念老,黃念老也提示,但是沒有細說,他跟我講「現在還不到時候」。什麼時候「到時候」來詳細告訴我?他已經往生了。所以肯定夏老居士是西方極樂世界佛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了這樁事情。宋朝王龍舒居士,發心做這個事情做得不圓滿,沒做好。如果真的做好了,夏老就不必再做了。清朝末年咸豐年間,魏源居士發心做,也沒有把這個工作做好。這兩位都是大佛學家,通宗通教,對於淨宗真正的修學都沒有辦法做好。所以這個事情,只有佛菩薩再來才能把它做得這麼完善。

      所以在今天,「無邊悅意聲」,我們就肯定是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在《無量壽經》裡面稱之為妙音。我們以持名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最後一章告訴我們,那也是為我們授記,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圓滿了,到他方世界去作佛,都叫「妙音如來」。所以我們現在皈依,都用「妙音」的法名,都用這個名稱。妙音就是念阿彌陀佛的音聲,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聽到這個音聲都能生歡喜心。法國諾查丹瑪斯的預言裡面講,除非有第三者出現,這個災難可以免除。所以有很多人在想,第三類是什麼,是不是外太空人來救我們。第三類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諸位牢牢的抓住這個名號,老實念佛,這個災難當中可以免除,可以得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