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6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六一卷)  2002/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61

      諸位同學,昨天我們講到「現相品」:

      【云何是諸佛無所畏。】

      清涼大師引用「離世間品」說有十種無畏,我們介紹到第四種「威儀無缺無畏」。這句話對我們現代佛弟子來說,意義特別的弘深。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在今天,實在說已經衰微到極處,換句話說,今天是佛法斷絕存亡的轉捩點,問題就在我們這一代。我們是要把佛教在我們手上毀滅掉,還是要把佛教在我們這一代復興起來?關鍵就在我們一念之間,關鍵在我們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果然不能克服,那我們就一手把佛法毀滅掉了;我們如果咬緊牙關把自己煩惱習氣斷掉,佛法在我們這一生就興旺起來。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不是生天堂就是墮阿鼻地獄,絕對沒有中間的路子好走。如果你害怕,那我們就可以還俗,把這個衣服脫掉,沒有你的責任了。我跟諸位講實話,為什麼?將來你墮落在阿鼻地獄,你不會怪我,沒有人給你說,我總算是給你說了。所以戒律威儀重要,萬萬不可以輕視。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絕沒有求人恭敬的念頭,如果還求人恭敬,那是凡夫心,他的心不清淨。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佛教的形象,佛教能不能住世就看這個形象。這個世間的眾生願不願意接受?這個世間人樂意接受,佛法就久住世間;這個世間人不樂意接受,說佛教是迷信,佛教是人民的鴉片,佛教必定要斷滅。為什麼社會大眾對佛教有這麼深的誤會?我們作佛弟子,特別是出家弟子,做得太不像樣子了。戒律威儀從哪裡做起?什麼叫戒律、什麼叫威儀,根本就不懂,你怎麼做法?你從哪裡做起?我們在過去才講過《十善業道經》,但是還有許許多多人沒有聽到。什麼是十善業道?這十條大家能說得出來,裡面的含義就模糊了,怎麼能落實?實在說不能不懂,不能不認真學習,興廢存亡就在我們這一代。所以你要是能夠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你的功德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都讚歎,一切諸佛都加持。為什麼不肯幹?我們不能不認真的去反省。我今天早晨在書架上看到一本《沙彌學處》,是台灣世樺印的。這本書編得不錯,用新式標點重新排版印出來,我略略的翻了一翻,那是出家人的根。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出家人根沒有,你做得再好,花瓶裡插的花沒有幾天枯死了,你不是活的。《沙彌律儀》是根,出家人的根,有這個根你有生命,你是活的你不是死的。我們一定要有這個認知,《大方廣佛華嚴》是花果,《沙彌律儀》是根,你們聽《大方廣佛華嚴》聽得歡喜,你能入這個境界嗎?入不了,什麼原因?沒有根。「威儀無缺無畏」,這一句不能不重視。

      第五句,「三業無過無畏」。三業是身語意,沒有過失了。這是什麼?持戒波羅蜜的圓滿,十善業的圓滿。身不殺、不盜、不淫,念頭都沒有了,不但沒有殺盜淫的行為,念頭都沒有了;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是總綱領,細說無量無邊,每一條都是無量無邊,決定沒有過失了,持戒波羅蜜圓滿。大師說得好,這兩條:威儀無缺、三業無過,「不畏外譏」,外人對你的譏嫌誤會完全沒有了。第六句是講「外護無畏」。這一句是講不畏天魔外道,護是護持自己。什麼叫外護?這兩個字要懂,就是對外防護得很嚴密,決定不會受外面的影響,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起貪瞋痴慢,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於一切人事物當中,凡夫是不免對人對事對物有控制的意願,有這個念頭,有這種行為;有佔有的念頭,有這個行為,那是煩惱的根。這一句外護無畏就是講對這些,你全放下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完全放下了,所以無畏,天魔外道什麼樣的手法來誘惑你,你都如如不動了。這個大經上常講,你清楚明瞭是智慧,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無畏。這是禪定,定慧等學。

      第七句「正念無畏,不畏遺忘」。這個話說得好。我們特別是學東西,我們煩惱習氣很重,健忘,隨學就忘記,記不住,一般人都有這個煩惱,都有這個恐懼。佛在此地教我們,正念你就無畏了。為什麼?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他們所說的東西從哪裡來的?正念裡頭流出來的,如果我們得正念,那就無畏。我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需不需要刻意去記?不需要了。怕不怕忘記?也不怕了。我常常勉勵同學,心跟佛同一個心,願跟佛同一個願,行與佛同一個行,言語當然同佛,自然而然。現在我們的難,難在哪裡?我們的心跟佛心不一樣,願跟佛願也不一樣,我們心是妄心,我們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佛是什麼心?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是什麼願?佛是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的犧牲奉獻,佛是這個願。我們凡夫的願,念念想佔有,無論古今中外,念念都是想到「我享受特權,別人享受不到的,我能享受」,跟佛不一樣。佛菩薩他能捨己為人,如果我們從這些地方學習,那就對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他所表現的,他所作所為,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圓滿的落實,做出來給我們看。小小戒,微不足道的威儀他都不失,他為什麼?他那完全是表演,用我們的話來說,完全是犧牲奉獻。他可以享福,他可以不到這裡來,在我們講,表演也很辛苦。就像一個演藝人員一樣,在舞台上表演,卯足全部的精神,累得滿身大汗,他為什麼?為了娛樂群眾。他在舞台上表演,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布施供養?他是來供養觀眾的,表演得非常逼真。釋迦牟尼佛跟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就像舞台演員表演一樣。《梵網經》上世尊說,他這一次到世間來表演是第八千次,到我們這個世間他就來了八千次,他方世界那就不必說了。學會了這一套,真學成了,往後我們的事業是什麼?在盡虛空遍法界每一個佛剎土裡面,十法界裡面當演員表演去的,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這個行業就是當演藝人員,要演得像、要演得逼真。像一個覺悟的人,才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像一個修行人,才能幫助別人修行;像一個解脫的人,才能幫助別人解脫。

      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萬緣放下」,我們要真放下,才能勸導別人放下;我們放不下,如何能勸別人放下?一切都是要從本身做起。佛家的規矩,日常生活晚上睡眠四個小時,日中一食,釋迦牟尼佛一生就是這樣的表現。古印度把一晝夜分作六個時辰,晝三時夜三時,白天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晚上叫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你們在戒經裡面讀到,佛帶領大眾晚上休息是中夜分,中夜分是現在什麼時候?現在我們把一晝夜分作二十四個時辰,所以叫小時。為什麼稱為小?古代中國把晝夜分作十二個時辰,我們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用這個來代表。中國古時候一個時辰是現在兩個時辰,所以現在這個時辰跟中國比小,我們稱它作小時。中國跟印度比,印度的時辰大,印度的時辰比我們大一倍,印度的一時是我們中國的二時,是現在的四小時。中夜分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起床,他精神飽滿,他沒有妄念。我們現在知道,我們為什麼比不上他?妄想雜念多,所以容易昏沉。妄想雜念消耗能量大,所以飲食要多餐,道理在此地。佛當年他們那個團體,每個人心都清淨,妄想雜念少,所以他飲食少,他消耗的少;他不昏沉,所以他睡眠時間少。時間是人生第一寶貴,而且人人是平等的。凡是有成就的人,沒有別的,他時間掌握得好,沒有空過,沒有浪費。人生在世,浪費時間是第一可惜,為什麼?其他一切,你浪費還可以能得到,時間沒有辦法,時間浪費了是決定不能夠再得到。二00二年,再不可能有二00二年了,這一分這一秒過去了,就再不回頭了。所以一切法失而復得,唯有時間失掉之後不可復得。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愛惜光陰。古人所謂「寸金難買寸光陰」,黃金一寸立方,一寸是一斤重,這是比喻,一斤重的黃金買不回來一寸的光陰。不要說是一斤的黃斤,億萬斤的黃金也沒有辦法把一寸的光陰買回來,不可能的事情!不知道愛惜光陰,把光陰這樣子浪費掉,那比什麼都可惜!過分的睡眠是浪費光陰,不知道用功是浪費光陰。我們講到畏懼,這的確是值得畏懼的,比什麼都可怕。希望我們讀到這個經文,要用心體會,要認真學習。

      大家同修在一起,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我們天天在講堂講經,天天在提醒大家,我們依眾靠眾,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因為一個人實在說,不容易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對待自己總是寬大為懷,總是常常原諒自己,於是養成一個懈怠懶散的習氣,這個習氣就造成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出不了三界。大眾在一起看到別人都精進,我不精進不好意思,道理在這裡。這個辦法,是馬祖、百丈兩位大師提倡的「依眾靠眾」。如果在這個環境之下還要享受特權,那他就完了,這是什麼?自甘墮落。團體裡面不允許這種人,為什麼?他影響別人,他可以特權,我也可以特權。我們兩點鐘起床,他可以五點鐘起床,我也可以五點鐘起床。一個人享受特權就把整個團體破壞了,這是大眾不容許的。所以我實實在在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離開這個團體,這個團體每一個人對你都尊敬。為什麼?你擁護這個團體,你不忍心破壞這個團體,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你不會墮落;但是你在這個團體,那你的罪過就無量無邊。佛法真的通人情,實實在在講真正合情、合理、合法。為別人想得很周到,為自己想得也周到,這是佛法令人敬佩的地方。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被九法界眾生尊稱為世尊?道理在此地。世尊,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個世間最值得尊敬的人,他為一切大眾設想面面周到。

      第八句,「方便無畏」。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特別給我們說明「不畏生死」。生死苦,生死疲勞。不畏生死是什麼意思?眾生有生死,菩薩要是畏生死之苦,他就不來度眾生了。不畏生死正是大慈悲的落實,覺悟之後的人沒有自己,一切為眾生,為眾生示現、為眾生表演,他就這麼一樁事情。他的心就是虛空法界,他的身就是國土眾生,所以他為眾生表演,永遠沒有疲厭。像《普賢行願品》十願每一句的結尾一樣,「無有疲厭」。第九句,「一切智無畏」,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的是「不畏二乘」。二乘是聲聞、緣覺,他們已經證得正覺,這些人提出一些問題,說實在話我們凡夫沒有法子解答,他比我們高得太多了,佛能解答,這是一切智無畏。最後一句,「具行無畏」。佛的行業是什麼?行,我們講的行為,或者是行業、事業,佛的行為、佛的事業沒有別的,教化眾生。世間眾生特別是閻浮提我們這個世間,《地藏經》上講得好,「剛強難化」,佛無畏,剛強難化他還是來度化。這一生你回不了頭,來生再來,來生回不了頭,後生再來。佛菩薩總是不厭其煩,生生世世來重複表演,一直到你回頭。這一種要是用我們人間思惟來觀察,這個精神、這個毅力還得了!所以,佛恩廣大誰知道?生生世世追隨不捨,「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道場是一個冶爐,就像一個煉鋼的爐子一樣,無論是什麼樣的金屬,破銅爛鐵,投到這個冶爐裡也鎔化了。所以這是陶煉心性,這是心性我們要懂得,心性上面所附帶的這些煩惱習氣,要把這些東西煉掉。

      冶煉的手段是什麼?就是一個是行門,一個是解門,冶煉的手段。解門天天講經,讓你了解、讓你明白,幫助你開智慧;行門就是生活上的規矩,把你毛病習氣統統改過來。解行相應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我們在這邊住眾,你們大眾,你們多想想,大家在一塊商量商量,把商量的結果告訴我,你們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我能幫助你,但是你要聽;不想在這一生成就,我也不必來表演,那有什麼意思!我會離開這個地方,這個道場一切所有,我歡歡喜喜供養大家,往後因果各人要負責任。這個事情,新加坡談禪法師做到了。

      早年我在舊金山,舊金山市區有個「大覺蓮社」,在家居士們建的。買這個道場的時候,這早年,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買這個房子,當時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供養了四十萬,大施主!他捐獻出來之後對這個道場不聞不問,只交代一句話:「往後的因果,你們自己負責任。」福州有個西禪寺,很多人去過,我沒有去過,聽說建得非常莊嚴,那是談禪法師拿錢出來建的,至少也是美金二、三百萬。他老人家拿去之後,不聞不問,只說一句話,這是他的老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他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在新加坡城隍廟擺一個小桌子,賣香燭、賣紙錢,他在那裡擺個攤子做這個事情,點點滴滴都修積功德,自己沒有浪費過一分錢。他喝水喝自來水,吃飯非常簡單,一個菜。我們去看他,他待我是貴賓,拿什麼待我?買一杯礦泉水,這是他招待貴賓。我們很感動,他自己喝自來水,買礦泉水招待我。我多次去看他,這在新加坡是傳奇人物,稀有的大德。新加坡這個小地方有福報,真有修行人,談禪、許哲是代表。有一個修行人這個地方就有福報,何況還有兩個?這個地區,大家都讚歎,真正的原因在哪裡?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所以這些年來我在那個地方講經,跟大家說明,李木源居士能護持佛法,感應就不可思議。你護持的是正法,你是真心就有感應。這個護法的人,心裡稍稍有一點偏邪,魔得其便,你跟魔就感應道交,帶給你的就是災難。心不能不真,不能不純正。

      我來到這個世間沒有別的事情,是跟大家解釋經論的,我就幹這麼一樁事情。所以你們要想真幹,一定要學佛,學釋迦牟尼佛。我說得很明白、很清楚,必須遵守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你真想幹的話,你得萬緣放下,真的除了換洗衣服之外,一無所有。你現在需要用的這些東西全是常住的,不是自己的,你要有這個認知;你要說「這是我的」,你就錯了,「是我的」你是三途六道的眾生。這是常住的,常住是公家的,我暫時借用的,你是佛弟子,一切歸常住。所以真幹,我會到你們居住的寮房裡面去看,你們寮房裡除了鋪蓋,幾件換洗衣服之外一無所有,你是真正修道人。從新加坡來的同修,有很多都去看過許哲居士,你看看許哲居住的環境,你看看她的房間,確實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很簡單一個床鋪,一張桌子,什麼東西都沒有,桌子上擺一張照片是她母親的。今年一百零三歲,那是修行人的模範。具足菩薩行、佛行,無所畏懼。好,這一條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諸菩薩念請的第七句:

      【云何是諸佛三昧。】

      清涼大師給我們說,佛三昧就是「佛果等持,數過塵算,如師子頻申等」。『三昧』,前面跟諸位解釋過這個名詞,它是梵語,翻成華文的意思是正受、正定、等持;等是平等,持是保持,也就是說永遠把心保持在平等的境界,這就是禪定。平等,就沒有分別,分別才起就不平等;沒有執著,有絲毫執著就不平等;再深一層講,沒有妄念,起了妄念就不平等。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所以他所證得的三昧不是「諸佛三昧」,他是菩薩三昧。為什麼?他還摻雜毫分不淨在其中,要用《十善業道經》上的話,他還摻著毫分不善,所以不能跟佛平等。如來果地毫分不淨都不間雜,毫分不善都不間雜,那個心像什麼樣子?六祖大師在《壇經》裡形容說「本來無一物」;大乘經上常常形容它「湛然寂滅」,寂是講靜、寂靜,滅是講滅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滅掉了,是在這樣一個境界當中。「數過塵算」,怎麼個說法?如果從數量上來講,沒有法子計算。大師舉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是《華嚴經》上的,《華嚴經》如來所證得的三昧叫「師子頻申三昧」,師子頻申是比喻。你看獅子吃飽了,躺在那個地方,伸伸懶腰,你看那個樣子多自在!那是牠的享受。用這個來比喻如來的正受,正受揀別不同於凡夫,凡夫有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如來與法身菩薩這五種受沒有了,那才叫正受。有這五種受,你的享受不正常,你心裡有憂喜,身有苦樂,你不正常。正常的享受,這些統統都沒有,這叫正常的享受。

      清涼大師很慈悲,把師子頻申給我們略舉了個名目,這是「不思議品」裡面所說的,「佛有無量不思議三昧等」。也就是說,在究竟圓滿的果地,用我們凡夫來講,他物質生活的享受、精神生活的享受是沒有邊際的。經上講,這是說師子頻申三昧,總結起來說,「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三昧何以有那麼多?我們得舉例說明,大家有個清楚的概念。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真正達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三昧;現前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智慧。佛教學生,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定慧等持,我們的定跟慧要平等,慧就是清楚明瞭,定是不起心動念。眼見色,我們看到這個花、看到這個樹,我們看得很清楚,這是慧。這個花很好看,你多看它一眼,你定沒有了,為什麼?起心動念了。這樹長得不錯,欣賞欣賞,這一欣賞就錯了。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了,換句話說,不是自然的。我對這棵樹上沒有作意、沒有起心動念,我的眼根在樹上得三昧了;花,我很歡喜它,花上就沒有三昧。你懂不懂?我們眼看的外面境界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境界當中都不起心、都不動念,那就叫做「無量無邊三昧」。大家細心在這上體會,然後耳對音聲也是如此,這個音聲我很喜歡、我很愛聽,你在這個聲音上沒有三昧。為什麼?你在這個音聲上,你的受落在苦樂憂喜捨裡頭,落在苦樂憂喜捨這五種裡面,就沒有三昧;離苦樂憂喜捨,三昧現前了,那才叫正受。我喜歡它、我討厭它、我不喜歡它,這種受都不是正受,是六道凡夫的感受。諸佛菩薩一切受用當中決定沒有苦樂憂喜捨,一味!一味是真的,二味是假的,誰懂得?

      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老老實實給你講,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修行。修行的總綱領就是定跟慧,戒定慧三學皆是方法。依照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去修定慧等持,定慧雙修,就是這麼個道理,不能不懂得。這叫真修行,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人問你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本來無一物,般若無知,樣樣清楚、樣樣明白,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無知。有人向你請教的時候,你說得頭頭是道,無所不知;你就曉得,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教化眾生。無知是般若的自受用,自受用是三昧,正受!凡夫之人顛倒,把自受用的忘掉了,把他受用的變成自受用,這麻煩了,著了相。因此修行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此地,你總要把原因找到,然後把原因消除,這個問題才能解決。

      總結:「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入毘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大神變海。」這是經文,這個數量是我們今天講天文數字也沒有法子形容。「略說十種」,把它歸納,歸納為十大類。都是佛教學為了方便起見,太多了不能講,歸納,歸納十大類。第一個,「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廣說妙法」。佛為眾生表演。前面這一句我們要把它記住,「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這一句一定要記住。下面是講它的作用,第一種作用「普為眾生廣說妙法」,這是無所不知。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就這麼一樁事情,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我本人究竟是什麼?我的生活環境究竟是什麼?你要是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在佛法裡面就稱你為佛陀。所以,佛陀是什麼意思?明白人而已,對自己、對自己生活環境清楚明白。凡夫是什麼?凡夫是糊塗人,對自己真的不明瞭,對自己生活環境更糟糕。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究竟是一回什麼事?說老實話,有幾個人曾經去想過?想都沒有想過。無怪乎古德常講「醉生夢死」,生到這個世間來像喝醉酒一樣,顛顛倒倒;死的時候像一場夢一樣,真的這一生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佛菩薩沒有別的,明白人而已!諸佛菩薩不是富貴人,不是有權力、有地位的人,不是的!他是一個明白人。諸佛菩薩教我們,我們學佛學什麼?學做一個明白人而已,不甘心、不情願做個糊塗人,希望做個明白人,我們學佛目的在此地。總得要清楚、要明瞭,別人問你的時候,你能答得出來。人家問你:「你為什麼學佛?你學佛的目的何在?」我們要正確的答覆別人。像這樣的經文,就可以念給他聽。「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正定就是三昧,「於一念中遍一切處」,一切處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緣,佛就到哪裡教化;一念如是,念念如是。這是第一個,為一切眾生廣說妙法。

      第二句,「普為眾生說無我際」。前面的文是一樣的,「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說無我際」,前面句子完全相同,也就是說,說無我法。一切眾生不能覺悟的第一個障礙就是我執,起心動念執著身是我。見思煩惱裡面頭一個是身見,他不知道這個身不是我,這是所有一切錯誤的根源。修行人能把這一關克服,菩提道上一帆風順;這一關突不破,那太難了,我常常講菩提道上寸步難行,你想進一寸都不可能。誰障礙你自己?自己障礙自己,別人不能障礙。你要知道,別人不能障礙,別人也不能幫助,諸佛菩薩都沒有辦法。佛在一切經論裡面講得清楚明白,我們要懂得,令自己成就的人是自己,令自己失敗的人還是自己,跟別人沒有關係。也許有很多人,「怎麼沒有關係?明明這個人障礙我!」那是緣,緣只能說對於一個不善修行的人會產生障礙,他會誤導你,他會引起你的煩惱,這變成障礙了。如果對一個善學的人,他會不會造成障礙?不會,他幫助你。逆境、惡人,佛經上常講逆增上緣,他都幫你往上提升。為什麼你向上提升?因為你有智慧,你有定力,你不受他響影。《楞嚴經》上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個如來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會修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部把它轉變,幫助自己境界向上提升,都在自己,不在別人。這叫學佛,這叫會修行。把自己錯誤的行為統統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個人善修、會修。不會修的沒有法子,不會修的人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為什麼?怨天尤人,自己的失敗、自己不能成就,全部都歸罪於別人,好像與自己不相干,自己沒有過失,這是大過失!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第一關要認知這個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工具。這句話你懂不懂?你要真懂了,我的工具要聽我的意思去做,我不能受它的約束。就好像我們穿的這件衣服,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我的衣服,我的衣服一定聽我擺布,我不能聽它的,我喜歡怎麼用它,就怎麼用它。所以世間人真有迷惑人,穿了一件新的衣服,料子非常好,坐下來的時候先要看看那個座位乾淨不乾淨,怕把衣服弄髒了。你們想想這到底是人穿衣服?還是衣服穿人?到底誰是主?誰是賓?所以佛門的制度,世尊當年在世穿的衣服叫糞掃衣,這個衣服一文不值。為什麼?是撿別人破舊的衣服丟在垃圾堆不要了,把它撿起來,看它還有好的那個地方剪下來,實在不能用的丟掉。撿多了一塊一塊拼湊起來、縫起來做一件衣,叫百衲衣。這件衣每一塊質料不相同,顏色不相同,穿起來當然很難看,佛教給我們染一染,染色,這就是叫袈裟。袈裟的意思就是染,是很多東西混合在一起叫做袈裟。用什麼染料去染?紅黃藍白黑混合在一起,那個顏色就差不多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講是咖啡色,不是正色。正色,五種正色:紅黃藍白黑五種正色。它是五種正色混合起來染成一色,這叫袈裟色。什麼地方都可以坐下來,不要擔心,不怕骯髒。佛法傳到中國,中國出家人做一件新衣服,要找舊衣服剪一塊布貼在身上,領子上面有這麼一塊,叫貼新。什麼意思?就告訴自己這個新衣服要當作舊衣服穿,也就是說不要怕骯髒,哪個地方都可以坐,不要受衣服的限制。是我們人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人,都是破我執。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要知道「我」這個名詞的定義,解釋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解釋就是主宰、自在。你想想看我們這個身能不能做主宰,能不能得自在?如果這個身我們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我是主宰的意思,我這個身體要像金剛一樣不壞,那我才能做主宰;我希望我這個身體年年十八,不要衰老。它不聽話,它做不到,它有生住異滅、有生老病死,所以這裡頭找不到主宰,也找不到自在。

      由此可知,這不是我,我們學佛首先要把這一關突破。我們生生世世被它害了。它懈怠懶惰,精神振作不起來,它不是我,它不聽話。我們要有能力降伏它,要這個身聽我自己的意思。自己是什麼?自己是真心、是本性,那個才是我。宗門裡面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我。在這個經上講的法身,法身是我的真身。法身是什麼?是我們真心本性的相分,是我的身。真心本性是我,真心本性所現的相分是我身,那叫法身。真心本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那是我的心,覺心,也叫覺性。覺性、覺心是一個意思,是本性。心、相,它的作用是自己的本能,這是自己。我們今天自己完全迷失掉了,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什麼事都沒有,就是喚醒一切眾生,你把你自己找回來,這個功德就圓滿成就了。佛法的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把自己找回來,把自己的心找回來,把自己的身找回來,也就是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出現品》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出現在世間教學的目的就是這個;眾生很可憐,「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執著是你自己生的,是你自己迷失的,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只能把這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要自己回頭,要自己覺悟。這個事情佛沒有法子幫忙,佛的幫忙,「開示悟入」,《法華經》講的四個字,佛能幫得上忙的是開示,也就是說佛能示現這個樣子,佛為你講經說法,他做這個,給你做示範,給你做說明。悟、入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看到這個樣子,聽到佛的教誨,覺悟了,覺悟之後真幹,那你就入了。你落實了,你做到了,你跟佛一樣。如果我們聽了佛的開示,自己不悟、不入,這在佛法講你只能在阿賴耶識裡種一個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這一生當中李炳老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不能解決問題。

      但是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知道都沒有定法,為什麼?「唯識所變」,這法相宗說的。而佛在許多經論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就是「唯識所變」,但是這句話好懂,就看你怎麼想。如果我真想在這一生作佛,那你就作佛了,從心想生;我不想作佛,一切諸佛來幫忙也幫不上忙,你也做不了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意思深廣無盡,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反覆的多念。真正明白了,這句話就救了我們。我從今之後只想佛,我不想別的,那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就是作佛,我這一生就成功,就圓滿了。可是你要記住,不能夾雜妄想,夾雜就把你全部的功夫破壞掉了。所以你要放得下,放不下那是做不到的,關鍵就在放下。許多同修都知道,我為什麼時時刻刻念念不忘老師?我是個很苦惱的凡夫,業障非常深重,我要是不得老師的教誨,我早已經到三途去了,這是事實。老師救了我,頭一天見面就把這個方法教給我:看破放下。我依教奉行,我放下真的就像苦行僧一樣。我在台中求學,只有兩套換洗衣服。我出門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箱子,一個包袱皮,打一個包袱,一個衣服鋪蓋,在那個時候還有蚊帳,一個被單,一個三斤重的棉被,捲一個小行李背在身上就走了,全副家當就這麼多,什麼都沒有。章嘉大師教導我的,真得大自在。以後跟李老師學講經說法,講經說法需要一些參考資料,這參考資料別人不肯借給我用,那自己一定要蒐集。這就是放下之後再提起,提起之後跟從前自己擁有在概念上不相同了。為什麼?知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雖然提起來,是隨時可以放下,隨處可以放下。為什麼?沒有佔有的念頭。

      我自己曉得修行受的一些苦難折磨,我是個過來人。所以我心裡常常想,如果有一個寺院叢林,有完善的藏經樓,世出世間的典籍應有盡有,我隨時可以參考,我自己什麼都不要了,這多自在!自己頂多有個筆記本就行了,看到好的東西不要多,一部書寫個幾句,它的真正精華我得到了,受用無窮!哪裡需要囉哩囉嗦這麼多東西?所以我早年心目當中所希求的現在建立了,供養你們大眾。你們大眾如果要有我的思想,你們各個成就,你們的成就決定在我之上。我當時想要的東西想不到,現在你們不想要的東西都在面前,我都替你們想到了,都替你們蒐集了,全部都供養你們了。說老實話,我在講席當中也講得很多次,多少年前就講過,在美國達拉斯贏建偉居士就曾經問過我,他說:法師,如果依你自己的願望,你在這一生當中,這麼多經典,你選擇哪一部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一點考慮都沒有,我告訴他我選擇《佛說阿彌陀經》,到現在還是如此。一切經教有人弘揚,我何必費這麼多事情?我修我自己的法門。真正對我根機的是《佛說阿彌陀經》,我一生弘揚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我不會去看第二本經書。今天講這些東西,別人啟請的,大眾要求的,沒有人能講,沒有人願意講,我不能不出來講。這個做法,用現在人的話來說,犧牲奉獻。我要是為我自己,告訴諸位同學,我的房間會跟許哲居士一樣,什麼東西都沒有;會跟印光大師關房一樣,我這個小佛堂供一尊阿彌陀佛,一本《佛說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了。我一生當中就一個願望,往生淨土,親近彌陀。這是我們遇到佛法之後,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這樁事情不能夠圓滿成就,全部落空了,你在這個世間搞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說來說去都是講到「無我」重要,眾生不得成就,執著身是我,一切為我著想,錯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