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2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三卷)  2009/1/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2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論,第三面,這一篇節錄得很長,第三面。

      我們從「第六正心住」看起,先把文念一念:「對治智慧寂用不自在障,即如善財見海幢比丘,於經行地側,結跏趺坐,離出入息,無別思覺,於其身上,各隨身分,皆出化身,如雲廣覆,周遍十方,隨應所見,此明寂用無礙故。」我們先看這一段。智慧寂用不自在,當然在六道裡面這是正常的,寂用不自在。寂跟動是相對的,寂就不能動,動就不能寂。不但在六道裡面找不到動靜不二,找不到,就是四聖法界裡面也找不到。四聖我們知道,人家已經把分別執著放下了,有一點像,可以說很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很像這個境界,可是還不自在。到什麼時候才自在?明心見性之後就自在了。可是在《華嚴經》裡面,正心住的菩薩可以說早就見性了,發心住就見性,就明心見性;換句話說,寂用自在了。為什麼此地還說不自在?對我們來說是示現,教給我們怎樣修寂用自在。在他們來講,雖然不起心、不動念,習氣沒有斷盡,所以說不自在。他們那個不自在,在我們看起來是得大自在,可是在他那個境界裡頭,習氣沒有完全斷盡,總還是有一點,但是他這個痕跡沒有,不像我們念頭這麼粗,他是極其微細,因為他沒有念頭。沒有念頭的時候,他有這麼樁事情存在,這個不可以否定的,必須到妙覺位,這個情形就沒有了;完全沒有了,那叫究竟圓滿的佛果。實在講,究竟圓滿的佛果在初住菩薩也可以這麼說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經的意思很深,我們中國老祖宗也講「正心」,講得沒有這麼深。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老祖宗跟我們講的,怎樣才能到正心?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這是世間人的正心,起心動念不偏不邪就叫正心,中正。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從格物下手,這是障礙。物是物欲,說這一個肯定就包含三個,三重障,你有物欲,你就會在這裡面產生傲慢跟嫉妒,這是無始劫來俱生煩惱。這個無始劫很有味道,也就是說這種煩惱是跟宇宙、是跟我們本身同時有的,這個要知道。有宇宙就有我,有我就有這個煩惱,同時起來的。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在用比喻上講得最多的就是講夢,夢幻泡影,實際上是以夢為主,幻泡影都是陪襯的話。為什麼?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諸位想想,夢很奇妙,夢中有境界,那個境界可能你一生沒有見過第二次,每天晚上做不同的夢。境界是什麼?境界就是法界,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環境。夢中是不是有我?當然有我。夢中裡面那個我跟夢中裡面的法界是同時起來的,絕對不會說是先有夢中的環境然後才有我,或者是先有我然後才有夢中的環境。這個道理,我想諸位細心去體會都能夠感受得到。不是這個現相,現相是同時起來的。這就是賢首國師《還源觀》裡面的「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第一個是環境,第二個是我。正報,我是正報,環境是依報,依報跟正報是同時起來的。正報裡面他就帶著煩惱,帶著什麼煩惱?我慢、我愛、我痴、我見,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執著我;見是這個念頭,有「我」這個念頭。有我這個念頭就起我慢,我總比別人高一等,別人總比我矮一截,他起這個念頭,這是傲慢。我愛,愛就是貪。我痴,痴是無明,不了解事實真相叫痴。這四大煩惱常相隨,所以說是無始俱生的煩惱,所以智慧的作用不自在,愈迷愈深。

      到我們凡夫,凡夫算是不錯,但是要接受過聖賢教誨才算是不錯,如果沒有接受到聖賢教誨,那就錯了。那不是不錯,錯了!愈迷愈深。錯在什麼地方?錯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像《地藏經》上講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起心動念,念念都在造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念念很細,不是講粗念。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都造業,念念都是六道輪迴。怎麼知道造業?六道輪迴的現象擺在面前,他怎麼不是造業?不造業的話,輪迴現象就沒有了。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幾個人知道?只有世尊知道。怎麼知道?我們看看全世界每個族群的古賢先賢,看看每個宗教創教的人,都沒有把這樁事情說出來,只有世尊在大乘教裡面講明白了,可見得這個問題的深處。世尊怎麼知道?寂用自在就知道了。所以我們常常展開經卷,總是在第一面會看到有一首開經偈,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重要。我們做不到,但是必須有這個願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才真正能夠學到佛法。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回歸自性的大法,不是別的。十法界,我們今天在人道,我們回頭,從人道回到天道,從天道回歸到聲聞道,聲聞再回歸到緣覺道,緣覺再回歸到菩薩道,菩薩道再回歸到佛道,再深就回歸到自性,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這是覺道,往下去那是迷道。如果我們在人道,將來到畜生道、到餓鬼道、到地獄道,那就錯了。所以,回頭是岸。三惡道,我們看看實際上的狀況,我們今天走的是哪個道?真的是三惡道。三惡道是什麼?貪瞋痴,什麼都貪,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是餓鬼道;瞋恨、嫉妒是地獄道。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多少?如果還是不明暸,這是愚痴,愚痴是畜生道。要想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只有一法,大乘佛法。所以世尊教導學生,不教學生學小乘,小乘是個過渡時期,一定要叫他迴小向大。小乘是方便道,不是真實道,稱小乘為偏,你看他們證得的涅槃叫偏真涅槃,不是正信,叫偏真。還算不錯,其他的還不如小乘,不如小乘的統統用一個字做代表叫邪,邪知邪見。貪瞋痴慢這是邪知邪見。邪,這搞三惡道;偏,雖然不搞三惡道,不能見性,不能見性就不算成就。大乘法裡面成就的標準是明心見性。

      所以三重障你才認識清楚,非放下不可。有不少同修真的是,我很想放,怎麼放法?世尊慈悲,他把方法都告訴我們了,而且常常講,時時不離口,是慈悲到極處,教菩薩六波羅蜜,那就是對治的方法。用什麼方法對治你的貪欲?佛教你用布施。又教我們捨得,比布施又高一層。布施,諸位要知道,你要真正懂得布施真實義,現在的金融風暴你就不在乎了,它跟你毫不相關,你懂得生財有大道。你想發財,財怎麼發的?財從布施發的,財布施,愈施愈多。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這個要簡單解釋一下。財物包括的範圍很大,不難懂,我們要有布施的心,常常能夠有財物幫助別人,你不會缺乏,你會得到更多。得到更多怎麼辦?佛教給我們捨得,你把那個所得到的東西還要捨掉,你可不能留。如果你要是留,不捨,就變成煩惱障。你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得到聰明智慧有人不肯施了,吝法,總想自己留一招,別人不能勝過我,我總要留一招,這叫吝法。吝法會造成什麼?所知障,障礙你不能夠見性,障礙你不能夠開悟。所以佛講得好,你所得到的要捨,不可以留,愈捨愈多,愈多愈捨。總而言之,保持你心地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無論你是在財用上、智慧上、健康長壽上都沒有罣礙,這叫得大自在。所以你能夠捨就得自在,你不能捨就不自在。所以菩薩聰明,接受世尊的教誨,沒有一個不捨的,不捨就不叫菩薩。

      捨外財容易,身外之物。佛進一步告訴我們,身外之物你能捨了,還得捨身,身是內財,頭目腦髓統統都可以捨,這是什麼?這是現在這個時代叫捐贈器官。別人生病,器官壞了,我還能正常,我可以捐贈給他,這叫捨內財,這個功德就更殊勝!菩薩能捨身,這個身捨掉了,他下面得個身比現在更殊勝,捨到最後成了金剛不壞身。所以金剛不壞身從哪得的?從捨身得的果報。歡喜教人,教導別人決定沒有保留,中國人說和盤托出,完全拿出來了,一絲毫保留都沒有,果報是成就智慧。不吝財、不吝法。施無畏,觀世音菩薩施無畏。施無畏就是救苦救難,看到眾生有苦,全心全力去幫助他。苦從哪裡來?從迷惑顛倒來。樂從哪裡來?樂從開悟來的。你明白了,不迷了。所以諸佛如來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教學,天天教他。不但用言教,還要用身教,所謂是三輪布施,三輪是講身口意,來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一切眾生,讓眾生回頭;這個回頭是從迷回到悟,一覺一切覺,一迷一切迷。凡聖沒有差別,差別就在迷悟,凡夫迷了,愈迷愈深;菩薩覺悟了,愈覺愈圓滿,愈覺智慧光明愈不可思議。要知道,覺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叫自性覺;迷是自性裡頭本來沒有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得好,他說:覺是自性本有,不覺本無。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斷得掉,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起來。所以佛法教學的宗旨,無非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悟是不是佛菩薩給他的?不是的,他自己本有的。他開悟了,他成佛了,佛菩薩有沒有功勞?沒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智慧德相全是他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來的,老師、佛菩薩沒給他什麼,只是教他回頭是岸,回歸自性。眾生為什麼回不了頭?他捨不得離開貪瞋痴,他不曉得貪瞋痴是自性裡頭沒有的。貪瞋痴是迷,傲慢嫉妒是迷,自私自利是迷,他不知道,天天跟迷打交道,愈迷愈深,這就是回不了頭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天天在幫助他,無量劫來幫助他,他都不會回頭,他認為名聞利養、自私自利是真的,這是現實,這是真的,佛菩薩講的話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這個原因是三重障障礙了。

      所以去除三重障就太重要,用布施除慳貪,用持戒斷惡業,用忍辱去斷瞋恚(傲慢、嫉妒都是屬於瞋恚),用精進去對治懈怠,用禪定去對治散亂,用般若對治愚痴,都是有對治的方法。統統回過頭來,病都好了。再給諸位說,藥也沒有了。有沒有六波羅蜜?沒有,六波羅蜜沒有,十波羅蜜也沒有,然後告訴你,佛法是方便法。所以金剛會上,佛說了真話,「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為什麼佛法都要捨?因為佛法不是真的法,佛法是方便法,離開方便沒有佛法。自性裡頭沒有病,沒病哪來的藥?有病才有藥。所以對凡夫來講有佛法,對十法界來講有佛法,一真法界裡頭沒有了。一真法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哪來的佛法!所以佛法、世法到那裡都沒有了,那個心才是真清淨,那個境界裡頭寂用才真自在。

      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格物,這是第一個關口。第一個關口不能突破,以後你就沒法子進步。格物而後知致,知致就是智慧生起來了。真正智慧生起來了,意才誠,我們講真誠心,真誠心是你的真心現前,你開始用真心,用真心是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用的還是妄心,不是真心。用真心,在大乘教裡面,圓教初住以上用真心,別教是初地以上用真心,轉八識成四智,叫誠意正心。儒家雖然是用這兩個字,但是沒有這麼深,不到這個境界。在大乘教裡面講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境界裡用的是相似的正心,不是真的,他是妄心,也就是他用的是八識心,但是八識心用得正,為什麼用得正?他完全是依靠佛陀的教誨,他用得正。所以我們就得肯定,經典上的教誨是正知正見,戒經上所宣講的是正說正行,你要能肯定這個。我們拿著經論、拿著戒律來對照,我們跟它不相應,那要承認我錯了,不是它錯了,你才有救!依照這個標準趕快修正過來,真正修正過來就是四聖法界的人。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是真幹,確確實實、老老實實依照佛陀教誨把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改正過來,改得很像,所以天台大師稱他們叫「相似即佛」,六即佛裡頭講他們是相似即。相似不是真的,做得很像,就是外表很像。為什麼不是真的?真的是他的煩惱沒斷盡。他那個外表是學來的,是好老師教導他的,教得好,他也真肯學,是這麼樣一個效果。什麼時候他把最後那一品無明,我們講的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我們講得更粗一點,大家好懂,起心動念;能夠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寂。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在形相上跟我們凡夫一樣,你看不出來,實際上不一樣。人家沒起心動念,我們凡夫是真的起心動念,真有分別執著,這叫道道地地的凡夫,除這之外,沒有差別,這個我們要懂。

      所以佛在經上常說,說的是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我們常說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就是阿羅漢,這是相似即佛。放下分別,他不分別了,不但不執著,連分別心都沒有了,菩薩。到不起心、不動念,恭喜你,你回到佛位,你成佛了。你本來是佛,你現在成佛了。話說得就這麼簡單,說得是容易,做起來很難。所以儒當作我們進入佛門的踏腳石,是非常有利益的,我們從它這裡學。它講得比較淺,也是從捨棄欲望開始。格物而後致知,致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這個國治就是今天講的和諧社會),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平就是和諧世界)。這個修好修,境界不高,做到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行。佛法往上提升,它的目標是宇宙和諧、法界和諧,為什麼會和諧?因為它是一體的。這就講到科學與哲學,唯獨大乘教《華嚴經》裡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有志一定要把自己向上提升,在這一生當中,提升到佛的位次,那就沒有辜負自己。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得人身、聞佛法而不能作佛,對不起自己。為什麼?機會你遇到了,緣分你具足了,你不能成就,是你自己不能放下,所以你不能提升;你是真能放下,決定提升。所以何必執著?執著害死自己,那個傷害是非常嚴重。

      人的壽命短暫,壽命終了還是隨業流轉。不錯,你是有佛法的種子,你來生能不能得人身是大問題。得人身,能不能繼續再遇到大乘,再接著修行,難中之難!學佛的人,絕大多數到來生就迷惑了,為什麼?這一生修得不錯,來生得大福報,一享福就迷惑,享福哪有不造業的道理!如果罪業造得多,死了之後來生必墮三途。墮三途可麻煩了,進去容易出來難,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出頭?你才能夠又遇到佛法再修行?這一個圈可繞大了。佛法講時間是論劫數算的,你什麼時候才能回頭?所以聰明人、真正聰明人,當然把這世間所有一切都捨掉,他的一生決定要成就。真正聰明有智慧的,往往你看不出來。你認為什麼?認為這個人呆頭呆腦,你瞧不起他。他這一生當中就老老實實抱住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念個三年五載他真往生了,這個世間叫一等聰明人。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從真正遇到淨宗,聽到這個法門,下定決心念佛,許許多多三年就往生了。早年我在台灣講經,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他說是不是他們壽命到了,三年壽命就到了,往生了?這話能講得通嗎?偶爾幾個人也許可能,那麼多人不太可能。不可能,他三年往生了,那是什麼意思?他有壽命他不要了,三年功夫成就了,不要壽命,到極樂世界去,提早去了,這個就可能。這個世界確實生生世世還有些家親眷屬,不少有緣人,有恩有怨的都是有緣人,你想不想幫助他、成就他?真的要幫助他、成就他,自己必須學成一身本事,你才有能力幫助他。這個本事是什麼?這個本事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做不到,煩惱習氣重,外面的誘惑太多、太雜。到極樂世界去,去幹什麼?到那裡去明心見性,到那個地方去作佛、作菩薩,然後再來,叫倒駕慈航,你就不難了。再來的時候,寂用自在!這叫真正聰明人,真有智慧的人,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眼前的事情再好,自然有人做,哪些人做?說老實話,有些佛菩薩應化身來,他們做,我們不認識。什麼時候我們有一點覺悟了,你才能夠感覺到,沒有悟處的時候感覺不到。所以諺語常說,這種事情不是人幹的。這個話的意思很深,也是個雙關語。哪些人幹?佛菩薩幹,是正面的。還有?不是佛菩薩,那是羅剎、阿修羅、妖魔鬼怪在幹,所以它是雙關語。確實佛菩薩有,阿修羅、羅剎也有,龍蛇混雜,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還有修羅、羅剎是佛菩薩變化的,他也造種種惡,為什麼?消眾生的業障。眾生造作罪業,他要受苦。在人間苦受盡了,他就不到地獄受苦,苦盡甘來。受苦太多,他就念佛好了,這個人生沒意思,老實念佛,他真往生了。他要是不受那個苦,他不曉得,不願意念佛,吃盡苦頭,念佛,佛菩薩保佑。所以你想想看,那個羅剎,給他受苦難的人,他是菩薩還是魔王?所以大乘教裡告訴我們,其實無佛亦無魔,佛跟魔是我們妄念上變現的。我們的善念、我們的淨念感得佛現前;我們的惡念、我們的邪念感得妖魔鬼怪現前,就是這個道理。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我們看長者在此地給我們舉的這個例子,他的例子就是五十三參裡頭的。善財童子見海幢比丘,於經行地,這個地的旁邊,他在那打坐,結跏趺坐,我們講雙盤,盤腿坐在那裡。離出入息,這個功夫高了,說明他心地清淨。離出入息是什麼?沒有呼吸。無別思覺,沒有念頭。無別思覺就是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著重他沒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呼吸的狀況。沒有呼吸,他這個人怎麼能生存?這個境界讓我們可以聯想到他全身毛細孔在呼吸,他不用鼻孔,我們凡夫呼吸靠鼻孔。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大乘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清淨心到一定的程度,六根互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身是全身體,六根互用,我們現在鼻呼吸,整個身體都呼吸,一般人覺察不到;整個身體都能見,都能聽,見聞覺知,不一定在某一個根,全身都是,這是很深的定功。我們相信,我們有理由相信。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完全終止了,自性裡面的德能自然就流露,都回歸到自性。自性,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正報一毛孔,汗毛孔,最小的,依報裡面一微塵,都有大千世界,這是佛法裡面說的。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是不能分的,物質裡頭有精神現象、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裡面有物質現象,所以我們今天講唯心、唯物都錯了,物質跟精神永遠是在一起,永遠是分不開的。這些年來,我們從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裡面看到了,這是很難得的一個緣分。水是物質,是礦物,它不是生物是礦物,它有見聞覺知,也就是證明了它能看、能聽、能嗅、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一個善念對它,一個惡念對它,看它的反應很明顯。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知道了,我們對於佛經上說的這些修行人,他們的功夫境界超越我們的常識,我們看了能信,能夠給他肯定。

      你看他的功能,「於其身上,各隨身分,皆出化身」。各隨身分,身分是身體裡每個器官、每個細胞。現在分的是分得更細,細胞再分就分成分子,分子再分就變成原子,原子再分析就分成電子,再分的時候分到基本粒子,佛法裡面分到不能再分叫極微之微。這裡面怎麼樣?皆出化身。相不相信?現在科學證明了。科學家最近,近幾年來發現全息的照片,那就是一張照片,一個人身照片你把它撕碎,你再去看,裡頭還都是個完整的人。無論撕成多少片,你去看它,統統是個完整的相片。這個相片是用兩束激光,在激光照耀下照出來的,照出來、洗出來的照片看不出東西,看它是一條一條的,要用激光去照,一束激光照就看到了。你把它剪成兩半,兩張去照是完整的;分做一百個小碎片的時候,每一張都是完整的。你看,佛在經上講的,你的身上每個小的細胞,甚至每個小的基本粒子,統統顯出來是你的身相,這是化身。「如雲廣覆」,廣到什麼程度?廣到遍法界虛空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它跟自性相應。自性沒有遠近,就是它沒有空間,自性它沒有時間,它是三世十方統統普遍,如雲廣覆。我們要問,這是看到海幢比丘,他表演給我們看的,這裡面的信息就告訴我們,我們也是這樣的,沒有兩樣。《華嚴經》上字字句句都是說到我們自己本人分上。我們有,現在就有;現在有,你不能發現,為什麼?你粗心大意,不是沒有,要是沒有那就不平等。不但他有,你有,我也有,再告訴你,連動物也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沒有一樣東西沒有。為什麼?圓滿的性德。經上常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周遍十方,隨應所見」,你都能見到海幢比丘的化身,無論哪個地方都見到。

      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法真實受用,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一個「信」字。清涼大師給我們講解這部經典,用了四個字做為總綱,信、解、行、證。前面我們在「賢首品」裡面讀過,「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信太難太難!這些我們有嗎?我們自性裡頭真有。現在怎麼?不相信。不相信自己有這個智慧,不相信自己有這個德能,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相好,這是真正的悲哀,信心危機。明明有,你不相信,那就沒法子。這是性德。如果《華嚴》這個你要是相信,那就好辦了,孝悌忠信是性德,本來有,禮義廉恥是性德,仁愛和平是性德,都是自己本來有的,這有什麼難處?聖賢人,哪個不是聖賢;佛菩薩,哪個不是佛菩薩?統統都是,是你自性裡本有的。你現在迷失了自性,現在你相信煩惱,你不相信性德。所以你想恢復,你必須先相信,你才能恢復得了。過去,我們在湯池做這個試驗,當地的居民跟普通人一樣,通過三、四個月的教學,完全變了。我們的老師感到驚訝,人民是怎麼這麼好教的?看看佛法就曉得了,當然如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本有的,就是沒有人喚醒他;一喚,他就醒了,有什麼困難?

      把我們現前這個世界變成極樂世界可不可能?可能。只要每個人真的覺悟、回頭了,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世界沒兩樣。哪一個人轉,哪一個人就契入好境界,這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共業與別業,個人轉是別業,一起轉是共業。要幫助別人轉,先要自己轉過來,自己真轉過來了,你自自然然會幫助別人。為什麼?那是性德。自己轉過來,不想幫助別人,你轉的角度不夠,你沒完全轉過來。完全轉過來,肯定跟諸佛如來一樣,大慈大悲沒有任何條件去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當中,同時又提升自己,何樂而不為之!這些話都是凡夫知見,實際上他們的心地清淨、慈悲,我們無法想像。所以佛給我們說一句真話,真話是什麼?叫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也說不出來,那才是真的。真的樣子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講的就是樣子。不可說,佛說出來了;不可思,佛也有善巧方便,讓我們從思惟當中得到一點信息,增長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學習。在自性裡頭,寂用確實是沒有障礙。障礙,迷就有障礙,悟沒有障礙;換句話說,我們時常還有障礙,那就自己要覺到我在迷,不在悟。要是悟了,哪裡有障礙?沒有障礙;迷了才有障礙。沒有悟,要向覺悟道路上邁進。

      我們是凡夫,業障很重,不要忘記佛菩薩教給我們漸進之道。循序漸進從哪裡做起?首先從斷惡修善,從這裡做起。這是個台階,第一步斷惡修善,標準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把世緣放下,要跟佛結緣。佛的緣在哪裡?在經典。天天讀誦經典,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讀經典,就天天有悟處。如果你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你天天讀就沒有悟處。為什麼?那是障礙。你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就天天有悟處,你會法喜充滿,你會常生歡喜心。像孔老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頭真樂,這個樂與外面貧富貴賤毫不相干,這是真樂,真的享受。這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的時候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就是這個,親近佛菩薩,跟佛菩薩做朋友。也不輕視凡夫,不可以輕視,為什麼?凡夫個個都是佛菩薩,迷而不覺的佛菩薩。所以你也會尊重他,你也會關懷他,看到他有根性的、有緣的,你也會幫助他。這裡頭就其樂無窮,這講到是真實的、究竟的、圓滿的、幸福美滿的人生。

      我們再看長者底下還有一段話:「此已上總明世間出世間和會皆解脫故,如是已後四波羅蜜,入俗行悲,令自在故」。已上,從初住、發心住一直到正心住,告訴我們,他們斷惑實際上是斷無始無明習氣。由此可知,無始無明習氣真的是不好斷。習氣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我們可以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冷靜去思惟,可以得到一點信息,那就是作夢。一般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從哪裡來的?習氣。如果沒有這些煩惱習氣,你就不會作夢。如果晚上睡覺夢很多、很雜、很亂,這就說明你的心很亂、很複雜,知道很多夢,夢甚至於一個都想不起來。如果你做的夢很單純,好像確實有那麼回事一樣,這是說明你心比較清淨,雜念、妄念少。從這裡都能夠體會到自己修行的境界。功夫愈好愈得力,惡夢就沒有了,夢裡面那些雜亂的現象沒有了,而且夢到佛菩薩的時候多了,在佛法裡面逐漸逐漸會現前。這些境界不要執著,執著就錯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理會是好境界,不要去執著它。

      世間、出世間,世間,粗的是指六道,細的是指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世間。大乘教裡講凡夫,凡夫分做內凡、外凡,內凡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外凡是四聖法界的。為什麼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的佛都稱作凡夫?他用的是妄心,就是他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是凡夫。聖人呢?聖人是佛,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轉變為四智,那是真心,真心就是四智菩提。轉第七識末那為平等性智,第七識裡面是四大煩惱,第一個是執著我,然後是貪瞋痴;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痴,所以他貪瞋痴。這個東西全部沒有了,沒有,心平等了,平等性現前。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轉第六意識這個分別為妙觀察智,他觀察,他裡頭沒有分別就妙,觀察裡頭有分別就錯了,沒有分別就妙。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執著那就平等,有執著就不平等。這兩個一轉,這兩個是因上轉,他做功夫做這兩樣,前五識跟阿賴耶是果上轉,只要這兩個轉了,它連帶就轉了,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無量的智慧德能。《還源觀》裡面講的三遍,「出生無盡遍」,像萬花筒一樣,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它的功能,成就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一切佛法。這都不在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了,這才算是聖人,在十法界裡都不算是聖人。所以有時候說小聖,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小聖,超越十法界叫大聖,《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這是大聖。所以是有方法的。

      實在說,我們在這個世間染污的時間太長,染污得太複雜,所以很難出離,連最低的人天法我們都沒做好;換句話說,人都沒做好。世尊給我們的標準是十善業,十善業是人天的根本,上品十善,天道,生天的基本是上品十善。我們一般講,十善業道打分數至少也要能夠打到九十分,你是上品。得人道、得人身至少有個中品十善,才能得人身,我們現在連這個都做不到。十善業道只有十條,綱領只有十條,展開來在小乘是三千威儀,三千條。在大乘菩薩行裡面,八萬四千細行,十善業道展開的,這個上中下三品可就高了。上品是什麼人修的?法身菩薩修的,初住以上,八萬四千善行具足。那我們就知道,用這個標準來講,中品是四聖法界,下品是人天。所以不能小看它,它是一切善的總結、根源。

      我們現在也涉獵其他的宗教,許多宗教裡面的經典,教一切眾生斷惡修善都不離十善,每個宗教都講。所以宗教可以團結,宗教確實是一家人,都是以這個為修行的基礎,以這個為修行的標準,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但是往往我們看到十條太簡單了,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古大德教我們從儒、從道來奠定基礎,這個好!所以在這幾年,我們就選擇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跟佛法的《十善業道經》,儒、釋、道的三個根,從這些標準來學就更容易、更清楚了。我們想一想,《弟子規》、《感應篇》,乃至於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十善能不能包?能。十善展開八萬四千條,全都包了。所以我們從《弟子規》入門就沒錯,先把這個學好。全是性德自然流露,絕不是哪一個人制定的、哪一個人的作品,叫別人學的,不是。所以過去很多人誤會聖賢人的這些教條,好像都是他們自己發明的、創造的,要牽著人鼻子走的,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古聖先賢的東西,全是自己證得心性,明心見性,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在佛法裡面,這一部律藏,講戒律的律藏,實際上就是釋迦牟尼佛跟當年這些弟子們日常生活的細行,你把它記下來,它就是這樣的。為什麼?性德。你明心見性之後,你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記錄下來跟戒律去對比,一定完全相同。在中國有個很明顯的例子,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出家,一天講堂也沒上過,沒有進過禪堂,也沒有進過念佛堂。開悟之後,他的思想、他的言行,哪個地方觸犯戒律?沒學,完全相應!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性德,你見性之後,它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才真正肯定了,它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換句話說,戒律所講的,我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怎麼會變了?迷失了自性,搞錯了,我們才會想錯、看錯、做錯、說錯了。迷失自性,錯了;覺悟,自性就完全相應,就對了。佛佛道同,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決定沒有兩樣,這些不能不知道。

      知道這些之後,我們才肯定,回過頭來肯定孔老夫子兩句話,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可有味道了。釋迦牟尼佛成佛,明心見性,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他自己講的,都是古佛所說的,我沒有在古佛所說上多加一個字。這話我們能相信嗎?能。為什麼?古佛見性,他也見性了。他見性跟古佛見的是一樣的,他說的跟古佛說的是一樣的,不增不減,就這個道理。孔老夫子,七十歲隨心所欲不踰矩,他也開悟了,他要是沒有開悟,這句話說不出來,從這句話我們就肯定了他老人家所講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沒有創作、沒有發明,他所說的是古聖先賢所講的。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中國這個族群,在上古時代幾萬年前、幾十萬年前,甚至於幾百萬年前,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已經有《華嚴經》的境界了,那個時候沒有文字,世世代代的口傳。到夫子,或像夫子《論語》裡面說的很多話,都是世世代代古人傳下來,孔老夫子集大成,刪詩書、訂禮樂,集大成把它寫下來流傳後世,不是他自己的。他能夠把它記下來傳給後世,他印證。你愈想愈有味道,信而好古,這是什麼?這是本分。

      現在的人不相信古人,要創造、要發明,創造些奇奇怪怪東西,破壞了大自然的規律,破壞了大自然的環境,後果是天災人禍。為什麼加上人禍?那個天災是人為的,沒有人禍就沒有天災。今天世界搞成這個樣子,大家還在創造、還在發明,你說怎麼得了!看樣子一定把地球搞毀滅掉。我們今天這種思想言論,大家現在看,落伍了,這不合時代,一般年輕人不能接受,我們何以相信?我們相信就好比自性是個圓滿的,是個球,球你怎麼能加上一點?你加一點、減一點,它就不圓了;它是圓滿的,不能加一點也不能減一點。你能隨順,那就是聖賢;你不能隨順,那你就是凡夫。所以大自然,我們講大自然的運作、大自然的規律,這是道;隨順大自然是德。古聖先賢確實他見到道了,見道了、證道了,所以他的心是圓滿的;圓滿的心裡面是什麼都沒有,那叫圓滿。就像佛講的,不但分別執著沒有,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是自性,自性是圓滿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你要說,現在科學技術比從前人高明,現在人用手機,全世界都能通話、都能聯繫,古人行嗎?我相信古人行。你們不相信,我相信,我一點都不懷疑。古人的清淨心裡頭,不但跟全世界人可以聯繫,他跟不同空間維次的他都能聯繫,我相信。為什麼?禪定裡面障礙沒有了,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就在眼前,什麼樣的資訊他清清楚楚、明明暸暸的,比我們高明,我們還得用機器,他不需要。他上面能跟諸佛菩薩溝通,下面能夠跟餓鬼、地獄溝通,比我們高明太多了。我們相信這些機器,機器還常產生故障,還產生錯誤的信息,他們決定沒有。

      這是講世間出世間和會統統解脫,什麼障礙都沒有了。如是已後四波羅蜜,《華嚴經》是講十波羅蜜,後面這四條「方便、願、力、智」,確實入俗行悲,令自在故。你要跟世間人往來,一定要有善巧方便。後面四條可以總結用一句話來說,善巧方便,你才能幫助這一切苦難的眾生,這一切迷失自性的眾生,幫助他們慢慢的回頭是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