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0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0七卷)  2000/5/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307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夜叉王偈頌第四首:

      【佛昔劫海修諸行,稱讚十方一切佛,故有高遠大名聞,此智慧王之所了。】

      這一首是大智慧夜叉王的讚頌,也是他的學習報告,長行文裡面我們看到他學習的法門是「稱揚一切聖功德海」,修這個法門證果的。「解脫」就是證果,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成佛,他修學這個法門成佛了。偈頌裡面,也是教導我們怎樣來修學。《華嚴經》裡面,所包括的是諸菩薩無量無邊的法門,最後由普賢菩薩做總結,無量無邊法門都歸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就是普賢菩薩不思議解脫法門。正是說明「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在這部大經裡頭,對於這個道理與事實是非常的清晰。

      『佛昔劫海修諸行』,這一句是總說。「諸行」,就是我們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諸行。「劫海」是講時間,海是講深廣無盡,我們現在一般講無量劫,這是所謂「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成佛了,成佛還不捨棄修行。他修行已經圓滿,圓滿何必還要修?要做出修學的樣子,給那些沒有覺悟眾生做榜樣。這就是所謂的倒駕慈航,永遠沒有休息,我們要體會佛菩薩這種勇猛精進的精神。我們自己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缺乏這個精神,甚至於缺乏這個認識。這是我們愚痴,不覺悟,經上常講「迷惑顛倒」。我們究竟在什麼地方迷惑顛倒,自己總得要曉得,沒有這個認知。

      「諸行」,行這一個字非常重要,指的是什麼?是我們的生活行為,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包括就太多太多了,起心動念是心裡的活動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一切動作是身業的行為,這是佛將行為歸納為這三大類,再多的行為都不出於這三大類:身、口、意。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意業是根本,表現在外面是身、口。所以意善,語業、身業自然就善;意要是不善,言語善、身體造作善,那是裝模作樣,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最重要是心地,念頭。在佛家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無不是苦口叮嚀,勸導我們「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我們想想諸佛菩薩他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頭?想想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又是些什麼?這一對照就知道,我們到底錯在哪裡,必須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

      標準是什麼?標準是佛菩薩,諸佛菩薩他們身語意的行為就是我們的標準,我們要向他學習,學習得跟他一模一樣,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我今天一進來,到這個地方來拜趙樸老的牌位,我們寫上。牌位是什麼?躺在那裡的。你們有沒有看見過,供牌位,牌位是躺在那裡的?我今天頭一次,七十多歲第一次看到牌位是躺在那裡,而不是豎立在那個地方。從這一點小小事情就曉得,我們的心跟佛祖的心不一樣。像這些地方,實在講用不著教。我們是不是個佛心?是不是度眾生的心?念念幫助一切眾生。

      這幾天,我們的同學們到尼泊爾藍毘尼去朝聖,所以這個星期我們「早餐開示」停止了。我們是可以停止,可是網路不能停止,為什麼?網路一停止之後,全世界收看網路的人,都認為我們這個節目沒有了,以後不會再打開網路看了。我們講經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多,應當選擇一些放在網路上,網路不可以間斷,天天要播。你們負責播網路,你們都是佛、都是菩薩,你們是度全世界苦難眾生。如果這一點疏忽了,才知道你們不是修行人,你們也是凡夫一個。網路建立不容易,但是叫人家產生誤會說你這個取消了,這個很容易,幾次不播人家收不到的時候,他就認為你這個節目已經取消,已經沒有了,再也不會收看這個節目。這說明什麼?我們利益眾生的心非常淡薄,必須什麼?人家做,我們跟著他做;沒有人做,自己不能夠主動做。什麼時候自己主動做,這才叫勇猛精進。我死了,你們還繼續不斷的做,你們是菩薩,你們是佛陀,你們是大慈大悲,這是救苦救難。如果連這一點的認知都沒有,我們念這個經,諸佛菩薩「劫海修諸行」,我們讀這一句又做何感想?

      我們的修行,連一個很短的時間都不能夠繼續。古德說得很客氣、說得很含蓄,斷斷續續,功夫不能夠連成一貫,時有時無,這叫間斷。間斷,功夫怎麼會成就?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修行祕訣三句話:「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說了九個字。實際上,這三句話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講四個字,覺明妙行菩薩講九個字,九個字我們清楚,「淨念相繼」一般人還不太懂。什麼叫淨念?你要有懷疑,你的念頭不清淨;你要有夾雜,你的念頭也不清淨。所以淨念就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續就是不間斷。佛祖所說沒有兩個意思,言語說的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

      我們自己,真正用功的人,天天檢點自己的心行。怎麼個檢點法?必須要讀經。淨業三福,第三條裡面講到「讀誦大乘」;讀,對著經本叫讀;你念得很熟,不需要看經本叫誦,誦是背誦。不能間斷,如果不讀誦經典,我們自己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犯的過失,就沒有辦法覺察出來。所以經典是一面鏡子,我們早晨起來洗臉照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洗個臉也照照鏡子,而不知道佛的經典是一面鏡子,照我們心的,照心的一面鏡子。佛在經上所講的我們到底做到沒有?天天要幹,決定不可以中斷;三天不幹,面目全非。這個話是從前儒家念書人講的,所謂「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過去人尚且如是,現在更不必說了。我們裡面煩惱習氣比從前人重,外界五欲六塵的誘惑,比從前那個時代不知道要增強多少倍,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頭,從前人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我們今天一天不讀面目就不一樣了。天天念,時時念,無間斷的念,使我們的心行跟佛菩薩的心行相應,我們這才有救,在佛家的術語叫「得度」,你才能得度。現代人的話,「得度」沒有人能懂,我們換一個口語,你才有救;否則的話,沒救了。

      所以人修學最重要的有長遠心,不要問我要修多久才能成就?無量劫的無量劫,證到如來圓滿果地依舊不放鬆,還是認真像初學的學生一樣,為什麼?幫助一切未得度的眾生。這就是所謂倒駕慈航,做給別人看,幫助別人成就。十方世界還有一個眾生沒有得度,佛菩薩的示現就不會有終止,要常存此心!

      大智慧夜叉王他修的法門,跟我們現前所修的法門,非常相應。他是「稱揚一切聖功德海」,怎麼稱揚?念佛就是稱揚,稱讚十方一切佛。持佛的名號,就是讚佛,就是稱讚。但是佛號的義理太深太廣了,念佛的人雖然很多,念佛的意義懂得的人不多。為什麼要念這句佛號?明瞭的人也不多。如果對於執持諸佛菩薩名號,義趣不能夠明瞭,他所得的利益只是種下善根。這個善根是真實的利益,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但是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因此名號功德利益,必須要講清楚、講明白。怎麼講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中斷,為我們講經說法,無非就是說明名號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千經萬論都歸向這一個目標。我們在講席裡面也做了幾次的報告,今天在座有不少從中國外地來的同修,你們希望在講堂裡面親自聽到,為什麼千經萬論都歸到佛號?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佛家稱之為黃金時代,大、小乘的宗派,十個宗派都是在那個時候建立的,祖師大德輩出,國王大臣護持。從外國到中國來留學有高麗、有日本、有越南,這些周邊的國家,許許多多出家這些大德到中國來留學。當時中國、外國這些學者,都是一些佛門各宗派的大德,他們有時候也會想起這些問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最重要?大家共同像現在人講投票表決。我們大家的看法哪一部經最重要,能夠涵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是幾乎大家都公認,不分宗派都公認《華嚴經》第一,所以稱《華嚴》為經中之王。過去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他也是教我要讀《華嚴》,留意《華嚴》。他說《華嚴》是佛教的哲學概論,他是個哲學家,完全用哲學的眼光來看佛經。他說《華嚴經》是佛家的哲學概論,而且是全世界所有的這些哲學概論裡面,它應該是擺第一,沒有能夠超過它的。

      佛所說的一切理論在這部經裡面,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以及修學各個階段你所證得的境界,也都在這一部經中。所以古德說,這一部經是圓滿法輪,釋迦牟尼佛是面面都講到了,沒有遺漏的。其他的一切經論,這四十九年所說的別的經論,都是《華嚴》某一部分特別詳細來說明,這是個總的。經題就是佛說一切法的總題目,《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總題目。我們現在對佛所說的一切經,給它取個總題目叫《大藏經》,其實佛原本就有一個總題目,總題目就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

      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龍宮裡面所見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大,他告訴我們多少分量?「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是龍樹菩薩所見到的,這個經典閻浮提眾生沒有能力受持。這是他看到的大本,也就是最圓滿的本子。這本子分量太大了,於是再看看中本。中本的分量也不小,想一想我們這個地球上眾生還是沒有能力來讀誦,於是再看下本。下本是什麼?就像我們中國有一套叢書叫《四庫全書》,大概見到這部書的人不多。近代台灣商務印書館跟世界書局把這個書印出來了,印的分量不多。我曾經問過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他告訴我只印了三百套,因為考慮銷路,這麼大的書一般人不會買的,都是圖書館買,而且都是大的圖書館買,小圖書館沒有那麼多的經費。我們相信新加坡的國大圖書館一定有,現在印的是縮小,字縮小了,版面縮小,是十六開的本子,上下兩排。這個印法精裝大概每一本也有這麼厚,像我們《大藏經》一樣,一千五百冊,這是一套書。這一套書過去紀曉嵐編了一部-《目錄提要》,一共五冊,也是這樣精裝的五冊。

      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下本《華嚴經》,實際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目錄提要,我們今天讀的這個本子是目錄提要,原來經本我們沒見到過。所以今天我們展開這八十卷《華嚴》,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而且這個目錄提要還是殘缺不齊,傳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半,另外一半遺失了。龍樹菩薩傳出來的經本是十萬頌,四十品。傳到中國,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第一次傳來東晉時代,總共經文三萬六千偈;全經是十萬偈,三萬六千偈差不多三分之一。我們把它翻譯出來了,這就是《六十華嚴》,翻譯成中文六十卷,《六十華嚴》。我們讀六十卷《華嚴》,常常讀到之後,突然就斷掉了,上下就連不起來,當中的經文脫漏了。唐朝武則天的時代,實叉難陀法師從西域到中國來,他帶的有《華嚴經》,這是第二次翻譯。翻成之後,全經總共有四萬五千頌,比晉朝時候那一部經增加了九千頌,還不到一半;全經是十萬頌,《八十華嚴》才只有四萬五千頌。貞元年間,這唐朝時候,烏荼國王向中國送禮,禮物裡面有《華嚴經入法界品》,這一品完整的,非常難得。我們把它翻出來,這叫《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

      現在談到《華嚴經》,只有中文本裡面保存得最完整,在全世界再找不到梵文的原本,非常珍貴!近代弘一大師教我們怎樣讀這個經?他教我們讀八十卷,八十卷讀到「離世間品」,然後接著讀貞元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樣總共九十九卷,是我們中文本裡面最完整的。弘一大師教我們這個讀法,這個讀法非常之好。晉經,晉朝翻譯的六十卷,八十卷後面的二十一卷「入法界品」可以參考,做為我們參考補充的材料。這是古大德肯定的,這一部經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最重要的。

      然後他們又做了一個仔細的比較,《無量壽經》。諸位要知道,《無量壽經》非常特殊。這個經本傳到中國,從漢朝到宋朝,這八百年當中,陸陸續續印度高僧大德到中國來,都帶著《無量壽經》的梵文本。而且這個梵文本不一樣,不是同一個本子,這就說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阿難尊者每一次宣講,他都把它集結出來。在中國這個本子,翻譯就翻譯了十二次,有十二個不同的譯本。但是年代這麼久了,傳下來的本子只有五種,另外有七種失傳了,但是古時候佛經的目錄裡面有。像唐朝開元《釋教錄》,就是開元年間所編的佛經目錄,那裡面有十二種。由此可知,失去的大概是在唐以後。

      《無量壽經》跟《華嚴經》做個比較,古人認為《無量壽經》第一,超過《華嚴》。為什麼這個說法?《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無量壽經》就是極樂。所以《華嚴經》最後歸到哪裡?歸到《無量壽》。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說得好,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他把《華嚴經》、《無量壽經》跟《彌陀經》看作一部經。一部經有略說,簡單的講法,有詳細的說法,《華嚴》是詳細說法,《無量壽經》的細說,《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略說。他這個見解非常高明,我非常贊同。

      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曾經說過,《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序分,引導,序分,我們現在念的《無量壽經》是正宗分,小本《阿彌陀經》是流通分,我們用這三分來看這三部經。所以《無量壽經》就被推崇到第一的第一,超過《華嚴》,超過一切經,千經萬論最後都歸淨土。所以淨土,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的歸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不如是,所謂是諸佛如來講經說法共同的歸宿。我們對於淨土才肯定,死心塌地,絲毫疑惑都沒有了,專修專弘。

      我們現在所讀的本子是採取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他會集得好,我們不需要再去讀五種原譯本,那個麻煩。會集本裡面總共分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們再繼續找,古大德也有說,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轉告我們,轉述就如同阿彌陀佛自己宣說沒有兩樣,這是《無量壽經》裡面的第一。四十八願,這四十八條哪一願第一?繼續不斷找,這是古大德幾乎公認的,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於是這麼一分析,我們對於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逐漸能體會到一點了。「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納到這一願。四十八願是什麼意思?《無量壽經》,整個《無量壽經》所說的就是四十八願的意思。《無量壽經》是什麼意思?全部《華嚴經》就是解釋《無量壽經》的。《華嚴經》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解釋《華嚴經》的。你們諸位能把這些意思會通之後,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教的總題目,全都包括了,一樣都沒有漏掉,所以這是佛法裡面的大總持法門。

      大智慧夜叉王聰明,真有智慧,他就抓到了,『稱讚十方一切佛』。用現在的話說,他自己修行的是執持名號,專修專弘,他搞這個。那個果報不可思議,『故有高遠大名聞』。他專修專弘,弘哪一個法門?當然是阿彌陀佛的法門,這個不用懷疑的。經上明明說「稱讚十方一切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名號,這是諸佛如來的總名號。蓮池、蕅益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要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個名號是性德的名稱,一切諸佛如來、一切眾生真如本性的德號。這個意思誰知道?佛菩薩、祖師大德要不給我們說出來,我們一輩子也不會知道。唯有徹底明白了,我們對這個法門的修學,才真正會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如果不是徹底了解,要想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的確不是容易事情。

      我們在佛門裡面遇到許許多多法師、居士大德們,常常提到,淨土這一部經、一句名號就能成功嗎?疑惑放不下,總覺得這個太簡單、太容易了,佛法哪有這麼簡單的?所以許許多多人不能接受,他們再去尋找更高深的,殊不知最簡單的就是最高深的。黃念祖居士從前講經時做比喻,現在照相的人很多,他比喻淨宗法門就是現在所說的傻瓜照相機,最簡單的是最好的,你們哪一個人拿到照相機,從來不會照相,一按下去張張都好,都很可觀;找其他的法門,那就是今天講的高級照相機,不是內行人,這三十六張底片一張都照不好,他這個比喻很有味道。這個法門至高無上,簡單容易,古人所稱讚的,穩當、簡單、成就快速、成就圓滿,我們到哪裡再去找這個法門?再也找不到了。遇到之後,決定不能懷疑。可是不懷疑,實在是真正不容易。

      我自己有很深的體驗,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沒有出家,跟懺雲法師半年。懺雲法師修淨土,把淨土介紹給我,我不能接受,我懷疑,他也沒有辦法講給我聽,不能幫助我斷疑起信。但是我在他那個地方半年,他教我看印光大師《文鈔》;教我看《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的;《要解》,蕅益大師的;《圓中鈔》,幽谿大師的;這三部註解非常好。我讀了之後,對淨土不再反對,算是進了一步。以後離開他那個地方,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去的目的是學講經。李老居士是印光法師的學生,專修淨土,他知道我對於淨土懷疑,很不容易接受,勸過我很多次。有一次,這印象最深的,他說:如果這個法門錯了;他說:古來有那麼多人都錯了,我們錯一次也不妨!用這個話來勸我,可是我還是不能肯定。

      一直到我回到台北講《華嚴經》,我講《華嚴》是八十跟四十同時講,也是斷斷續續的講了十七年,我才相信。怎麼相信的?從《華嚴經》裡面相信的,所以《華嚴經》是淨土的序分。我在這一部經裡面看到,文殊菩薩求生淨土,普賢菩薩求生淨土,再看看善財童子求生淨土,仔細看看這裡面所有的菩薩,他們修學的法門雖然不一樣,最後統統歸淨土,這才知道淨土的殊勝。所以我要是不講《華嚴》、不講《法華》,叫我對於淨土相信,很難!太難太難了!我遇到的善知識,也都不是普通人,能叫我相信都相當不容易;還是我這個緣還不錯,有不少人來找我講這幾部大經,從大經教理、教法、教相裡面,體會到這個法門無比殊勝,這才死心塌地,疑惑斷盡了。

      疑惑雖然斷盡了,有許多同修看到我這一生講經修學,疑縱然沒有了,好像還夾雜。為什麼?我講的經論太多了,至少有幾十種。要是依我自己來說,我自己的願望,我一生只講一部經。講什麼經?《阿彌陀經》,這是我的本願。我非常羨慕古時候的大德一生專講一部經,講幾十遍,講幾百遍,這個對於自己的受用大了。為什麼講這麼多經論?現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講經怎麼辦?所以許許多多同修來要求,我滿他們的願望。這裡頭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一生隨緣不攀緣,一生自己沒有道場,住別人的道場;住在人家道場,他要請我講這部經,我當然要滿他的願。所以這個樣子,經論就講得很多了。可是諸位細細去聽聽,我無論講哪一部經、哪一部論,最後都歸到淨土。所以外表上看起來是夾雜,實際上還是一門深入。我講《華嚴》,我講《金剛般若》,我講《楞嚴》,乃至於講《永嘉大師禪宗集》,講《證道歌》,全都是講的淨土,還是一門深入,專修專弘,我們才得到一點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

      說了這麼多話,就是說明「稱讚十方一切佛」,這個大意說出來了,十方一切佛的名號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彌陀經》裡面教導我們「執持名號」,諸位要曉得,名號就四個字:阿彌陀佛。「南無」這兩個字是稱讚,這是梵語,它的意思是皈依、皈敬、恭敬、禮敬,有這些意思。那要用現在中國的話來說就是尊敬,尊敬的阿彌陀佛,就這個意思。南無就是尊敬的意思,這是一種恭敬的稱呼。我們念佛最好是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勸人念佛都勸人念六個字,勸人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人問他: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法?他說:我自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不加南無。別人就問他:為什麼?這裡頭有什麼不同?他就說:我對於淨宗肯定要求往生,絕對沒有懷疑,那我就是聽從佛的教誨「執持名號」,不加客氣話,我決定要求生淨土。他說:我教別人,別人未必有求願往生的願望,所以加一個「尊敬的」比較好,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不往生,將來以後還會有機會,尊敬的。你們想想看蓮池大師這個話的意思。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下定決心,這一生決定生淨土,客氣話就不要說了,「南無」兩個字是客氣話,不用客氣,直截了當執持名號。為什麼?臨命終時,最後一剎那,你心裡頭有這一句名號,就得生了。最後臨終的時候,如果把這個名號忘掉,你這個機緣就失掉了。這是古人所說的,念經不如念咒,經太長了,咒短;念咒不如念佛。臨終那一剎那,愈簡單愈好。你們想想看,念南無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那就簡單多了,南無六個字,這四個字。愈簡單愈得力,平時要知道訓練。

      由此可知,真正功夫就在這一句名號。「執持名號」,修學其他法門不可以執著,要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唯獨我們這個法門可以執著。我們其他的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都放下了,就執著「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持,保持,這一生當中永遠不會失去,心裡面念念都要有阿彌陀佛,我們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修學的同修,世出世間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都會造成障礙,都不是好事情;只要把名號放在心上,你就對了。十方三世一切諸大菩薩修行成佛,統統是這個法門,連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不例外。文殊、普賢修無量法門,最後成佛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才圓滿菩提,這是我們講真話!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都是講實話。我們能遇到,無比的幸運,一定要珍重,要認真努力修學,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空過。

      專修專弘的人,「故有高遠大名聞」。這一句話是真的,可是我們決定不可以要求名聞利養來修學這個法門,那就是灌頂法師講的,念佛念到阿鼻地獄去了。藉著這個方法,求自己的名聞利養,就壞了。可是你修學這個法門,現在社會講知名度,你的知名度自自然然會高遠。高是說你名氣很大,遠是講可能全世界人都聽到你名號,都知道你這個人,這是遠,你的名字遠聞。但是決定不能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意念,錯了,你落在名利裡頭去了。縱有高遠的名聞,我們自己還要謙虛,像諸佛菩薩一樣、祖師大德一樣,全心全力為社會大眾、為一切眾生服務,現代人所說的犧牲奉獻。

      我們自己一定要真正做到無私無我,融合諸佛菩薩為一體,這是真正懂得修行。怎麼融合?學習彌勒菩薩的肚量,量大福大。我們中國人塑彌勒菩薩是塑布袋和尚的相,那個肚皮大是代表什麼意思?量大福大,不是叫你真的肚皮大,你不要搞錯了,它是表法的。學習地藏菩薩的孝親尊師,我們真正時時刻刻能有孝敬的心,這就是地藏菩薩。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主動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必須要記住,六道眾生、九法界眾生都是苦難眾生。這個世間明明有很多大富大貴,比我生活好得太多,他也有苦難嗎?有!什麼苦難?死了之後,還搞六道輪迴,就是苦難。不要說人間,天上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都還要搞六道輪迴,這是他的苦難。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明心見性,這是他的苦難;不能超越十法界,不能證得一真法界,不能證得清淨法身,那是他的苦難。我們要有念念幫助一些眾生,幫助十法界這些眾生,消災免難。

      我們有什麼能力?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一句阿彌陀佛決定能幫助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脫離輪迴,脫離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法界,是華藏世界的中心。好比新加坡這個小島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是烏節路,最好的一個地區。確實許許多多羅漢、辟支佛、菩薩,都不知道這個法門。佛在《無量壽經》上說得很好,我們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我們自己修學做個好榜樣給他看,就是度這些權教的佛菩薩。四聖法界的佛菩薩,我們都有能力度他,何況六道?所以你只要專修專弘淨宗法門就行了,其他法門不行,沒有這個能力。其他法門你要不斷見思煩惱,你就證不了初果,在大乘佛法裡面初信位的菩薩你沒有分,太難太難了。一比較才曉得,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

      修學這個法門,《無量壽經》上世尊給我們講得好,就是「如來第一弟子」,你就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護念,你就得到諸菩薩、龍天善神的擁護,問題是你肯不肯做?怎麼作法?對於這個法門決定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個沒有間斷,不是說我們口裡頭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間斷,不是這個意思,心裡頭不能間斷。最重要的就是把你的心轉過來,我們現在的心,裡面胡思亂想,妄念太多,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換成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面只要有阿彌陀佛,不要有其他的東西,這個人叫真念佛。這個念是心裡頭有,才叫念,不是口裡頭有;口裡頭有,心裡頭沒有,不叫念。要心裡頭有,心裡面有阿彌陀佛,心裡頭有念念幫助一切眾生,認知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效法阿彌陀佛,這就不能離開經教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普度一切眾生,我們要跟他相應,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念念當中都求幫助一切眾生,認知這個法門,學習這個法門,也和諸菩薩一樣無量的善巧方便。

      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實在說沒有這個認知,沒有這個認知就是沒有智慧,我們愚痴,時時刻刻為煩惱蓋覆了我們自己的自性,障礙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不能成就。每天還在煩惱裡面過日子,這個很苦!真正學佛人,從念頭裡轉過來,你過的日子是佛菩薩的日子。佛菩薩什麼日子?圓滿智慧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現在的話來說,高度藝術的表現,世間人所講的真善美慧,一點都不假。你的念頭轉不過來,真善美慧是空的口號,你決定沒有。真善美慧,說老實話,一真法界裡法身大士才有,不但六道裡頭沒有,十法界裡頭也沒有。但是修淨宗的人,心、願、行都能夠與彌陀本願相應,他就有,他也能沾到佛菩薩的氣氛。所以我們不能不認真、不能不努力來學習。

      在修學過程當中,實在講,我們仔細去想想,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想自己,這是我們根本的障礙。諸佛菩薩沒有自己,《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菩薩。不但沒有相,念頭都沒有,《金剛經》後半部講「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念頭。這一些四相四見都是妄想、都是妄念,佛經裡面常講妄心。妄心捨離了,真心現前。真心是什麼?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起心動念都是為別人,這個心叫真心,這個念叫正念。起心動念為自己,這個念是邪念,妄念。佛法裡頭,正邪是從這兒分的。諸佛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雖念念為一切眾生,他又不著眾生相,高明之處。我們今天做不到極高明,我們把標準降低一點,我們念念為眾生,還沒有離眾生相,這也好,接近了一步,愈來愈接近了,要懂這個道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頭一個要離「我相」、自私自利,要離名聞利養。

      這個地方講「故有高遠大名聞」,這是一定的果報。果報現前,可以不受,受不受果報在自己。我們可以不受,不受的好;不受,我們的果報讓一切眾生受,自己不要受。為什麼?我們腳跟沒有站穩,我們離四相還不太遠,一沾上名聞利養的享受,恐怕又回去了,又墮落了,又墮落在四相裡面了。福報現前不享受,我們距離四相就愈離愈遠;一享受就會靠近,又回頭了;福享不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示現享福?明心見性。福報現前,你享受的時候決定沒有貪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可以。如果還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趕快跑,這個人就有智慧,這個人才能夠保全。

      貪瞋痴慢決定不能生,一定要知道貪瞋痴慢是三途的業因,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對佛法、是對世法,佛法都不能貪,何況於世法?古大德給我們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決定不能起。我們真正修行的功夫,就是看你一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還有沒有起貪瞋痴的念頭?念頭起來不怕,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起,馬上就覺悟,趕緊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下去,把它壓住。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貪瞋痴的念頭少了,這就是進步。無論順境、逆境,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對於一切順逆境界,善人、惡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我們要在這裡下手。智慧王他就懂得這個道理,智慧王明白這種修行方法,他從這兒成就的,所以他的報告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