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5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五九卷)  2002/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59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現相品》,前面第三個疑問:

      【云何是諸佛加持。】

      這一句清涼大師引用「離世間品」,有十樁事情,前面跟諸位講到第四樁,「聞諸波羅蜜如說修行」,會得佛力加持。下面第五條,「知生死苦而不厭惡」,能得佛力加持。生死確實是苦,真正是苦不堪言,但是菩薩有智慧有能力,用我們的話來說他能夠承擔得起。如果就佛法而說,他已經入二空的境界,人法皆空,所以世間一切苦樂事對他都沒有影響;換句話說,他都不會放在心上,因此他不會厭惡,所以他才能夠到這個世間來應化,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是諸佛如來的本願,當然得佛力加持。這樁事情我們要曉得,我們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認知,努力的學習,當然也能得佛力加持。第六,「觀甚深法得無量果」。這樁事情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一個人真正能這樣做法。甚深法是講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任何一法你要從這六個角度去觀察,深廣都是無際的。為什麼?因為一切諸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沒有邊際,性識變現的事相哪裡會有邊際?哪裡會有底?一般眾生迷失了心性,不知道心性的德用,不知道性相、事理是一不是二,也不知道這其中因果的關係,這是迷惑顛倒。你能夠觀察,你觀察得愈深,在我們學習方便裡面來說,你證的果位就愈高。其實果位哪有一定?果位實在講是假設的,是因為你契入深度、廣度不相同,用這些方便說法,讓你能夠體會得到、理解得到,這個肯定得佛力加持的。

      第七條,「為諸眾生說二乘法,而不證取彼乘解脫」。這就是有些眾生小乘根性,你給他講大乘佛法,他不能接受、他懷疑,給他講小乘法他歡喜。菩薩、諸佛如來說不說小乘法?說,說得很多,我們中文《大藏經》裡面,《四阿含經》就是小乘經。菩薩雖為小根器的人說小乘經,但是他自己不會去證小乘果。那我們要問,小乘行我們要不要?要。大乘經上都講得很多,小乘行是大乘菩薩行的基礎。哪些是小乘行?五戒十善是小乘行,藏教的四念處是小乘行,四正勤、四如意足,所謂三十七道品是小乘行;可是我們要知道,三十七道品通大乘。天台家說為藏通別圓,藏教的三十七道品,通教的三十七道品,別教的三十七道品,圓教的三十七道品,那就不一樣了。藏教的四念處、四正勤,對我們現前修行很管用,確實有好處。我們要用它做行門的助修,它能幫助我們得清淨心,能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所以不能輕視。現代人犯的通病,大乘學不像,小乘瞧不起,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學佛學了一輩子,結果就像從前李炳老常說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境界一絲毫沒有轉過來,不如世俗的一個善人,這是就果報來講比不上世俗的一個善人,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這都是得佛力加持的條件。

      第八,「樂觀無為法而不住其中,於有為無為不生二想」。這是標準的大乘菩薩,愛好無為法,但是不住無為法,這就對了。為什麼?住無為法就住大涅槃,把度眾生的緣就斷掉;你要住有為法,你就墮落到六道輪迴。所以真正覺悟的菩薩,不住有為、不住無為,這個意思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二邊不住。他應化到世間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他不住無為;雖然幫助一切眾生,他絕對不沾染世間的煩惱習氣,他不沾染,他不住有為,這叫真正得大自在。有為無為是佛方便說,覺悟的菩薩心裡很清楚,於一切法不作有為無為想。教化眾生呢?言語方法上的方便,可以說有為、可以說無為,他自己心裡有為、無為念頭都不生。為什麼?如果有這個念頭他就住二邊,二邊不是佛法。就像六祖那個例子:有為、無為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菩薩入不二法門,佛哪有不加持的道理?佛不是有心加持的,佛也不是無心加持的,為什麼?有心無心是二法,不是佛法。到底諸佛如來怎麼加持的?給諸位說,法爾如是!我們一般人講自自然然的,自然如是,佛確確實實沒有起過什麼心、動過什麼念頭。怎麼加持的?相應,這是我們一般人講感應,佛法講相應,與佛相應自然就得到了。像陽光普照大地,你選擇一個沒有遮蔽陽光的地方,你不就得到陽光普照了嗎?陽光不就加持你了嗎?如果你躲在一個遮蔽陽光的地方,陽光加持不到你。你走出你的遮蔽,接受陽光普照,陽光並不是有意加持你,也並不是無意加持你,有意無意都說不上,叫法爾如是,自然而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切諸佛就像陽光一樣,我們要怎樣跟他相應?相應之道總不外乎我們的心跟佛是一個心,我們的願跟佛是同一個願,我們的行跟佛是同一個行。佛的心是什麼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的願是什麼願?總的來說四弘誓願。我們真正有這個願,這四句是我真實的願望,你得佛加持,跟諸佛願望相同。佛是什麼行?總不外乎四攝六度,四攝六度是佛行,我所有一切作為都與四攝六度相應。這三條要是真的相應,你一切時一切處都得諸佛加持,你的言語自然就是佛的言語。

      第九,「至無生處而現受生」。這是講你自己已經證得無生,六道眾生有感,你還是會受生。這個東西也不必作意,也不必去想,一切都是自然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自然就現什麼身。不會說是「我要觀察這個人,應以佛身得度我就現佛身去教化他」,沒有這個念頭。「這個眾生應該給他說什麼法?我想想給他說什麼法」,也錯了!那是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不要說是如來果地,就是分證佛位圓教初住以上,我們在《華嚴經》上有時候稱他作法身大士,他們都沒有作意。也就是說,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成就無量無邊的佛事,這個佛事就是覺悟眾生的這些事業,都不曾起過心,都不曾動過念頭,這些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時間久了,次數多了,中國古德常常講的熟能生巧,你就會體會到這樁事情。我們遇到陌生的人,從來沒有見過的,他向我們提出一些問題,我們隨口就解答,並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我琢磨琢磨應該怎麼說」,沒有,確實是隨問隨答。聽跟答覆都沒有作意,都是非常自然。佛的智慧德能比我們高太多了,我們學習的時間久了,都有這樣的成績、有這樣的效果,如來果地還用得著說嗎?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

      最後一句,「雖證得一切智,而起菩薩行,不斷菩薩種」。這是大慈大悲圓滿的示現。證得一切智,也就是你的果位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你還不捨菩薩行,你不斷菩薩種,你能為一切迷惑眾生去示現。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種種苦行那個樣子,真正是難得。示現修道這個道心的發起,你為什麼會想修道?你看為我們示現出去遊玩,太子出去遊玩,在路上看到一些生老病死,感觸很深,想到我現在是很快樂,我病的時候就不快樂了,老的時候就不快樂了,死的時候不快樂了;再想想這個問題,是一切眾生無論貧富貴賤,你都要受,你能夠逃得過嗎?我們出門在路上看到老人想到我會老,我老的時候跟他一樣苦;看到病人的時候想到我會生病,看到死人的時候想到我會死;看到人在受災受苦難的時候,他很不幸,我也可能會遇到,於是修道的念頭就生起來了。這是世尊示現教導我們的,你為什麼會有修道這個念頭?念頭就從這個地方產生的。我告訴諸位同修,這個話我也講了很多次,我從小這種感觸就很深;我生的這個時代很不幸,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看到戰爭的殘酷,到處都看到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看到痛苦悽慘的現象,給我深刻的印象。以後我輾轉到台灣,我工作上班,那時候上班都還有時間看看報紙。我看報紙跟一般同事看報紙不一樣,他們看新聞看裡面一些內容,我看什麼?我報紙一打開,頭一個看訃聞,就是每天人死了之後在報紙上刊登訃聞,我看那個,所以有很多人覺得我很奇怪。我看這個東西,今天多少人走了?我看這個。這裡頭有年歲大的,也有很年輕的,男女老少都有,貧富貴賤都有,天天給我警惕。所以我那個時候想到,人生到世界上來幹什麼?只有一條路,向墳墓裡面勇猛精進,一步都不肯停。我看這個東西想到這個問題,一天一天接近死亡。過年,過年有什麼好慶祝的?距離死亡又近了一年,這是事實真相。這個問題不能夠解決,哪裡來的樂趣?

      釋迦牟尼佛所以出家修道,出家修道的目的何在?解決這個問題。哪一天我真正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證得不生不滅,這才歡喜!把六道輪迴裡面的狀況搞清楚、搞明白,六道輪迴以外的還有四聖法界,還有諸佛無量無邊剎土,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自由自在的去旅行,去觀光去考察,甚至哪個地方歡喜就到哪裡去住,這叫得大自在。現在由於交通便捷,出國觀光旅遊是現代人幾乎在一生當中不能夠避免的,總得要出去玩玩,開開眼界。即使拿到全世界的簽證,你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地球,你拿到整個六道的簽證,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只要真正能夠做到明心見性,你就拿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簽證,於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恆沙諸佛國土,你喜歡到哪裡去你就到哪裡去,不需要交通工具。一切境界應念現前,我想西方極樂世界,人身體就已經到極樂世界,真正是佛在經上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想見毘盧遮那如來,毘盧遮那如來就在眼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幻想,不是寓言,完全是事實。所以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沒有別的,見性!明心見性你就圓滿都得到。可是要想見性,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要斷,為什麼?這些東西障礙心性,我們不能見性就是這些東西障礙了。把這些東西除掉,心性就現前,你就得一切諸佛加持。這一句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請看底下一句,第四句:

      【云何是諸佛所行。】

      『所行』就是所作。我們要問諸佛所作的是什麼?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就沒有法子學,要想學佛當然這些事情要搞得很清楚。註解裡面說,「所行者,是佛所作。或說十種,如不思議品云。」不思議品裡面就是本經第四十六卷,這還都在後面。清涼大師既然說到,我們略微提一提。經上講有十種如來教化眾生不失時宜,哪十種?第一種,「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不失時」,為什麼不失時?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說實實在在的話,佛還有造作嗎?就連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都能體會到,凡夫有所作,佛哪裡會有所作!佛要真的有所作,佛不就變成凡夫?佛要是會變成凡夫,那我們學佛學到最後還會變成凡夫,那不叫白學了?所以大乘經教裡面跟我們講,佛菩薩的所作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有所作、無所作是兩樁事,佛菩薩有所作跟無所作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這就不可思議,這個我們就沒有法子理解。這個境界是念佛人一心不亂的境界,你沒有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體會;幾時到一心不亂,你就明白了。你明白也只有你明白,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入這個境界沒有法子體會得到。我在這裡喝水,你問我這水熱不熱?我說熱,你聽到我的答覆也是含糊籠統,究竟怎麼熱法,熱到什麼程度?你不知道。必須你也喝一口,你就明白。你明白了,你同樣的也沒有辦法給人說清楚,所以境界必須親證。

      佛有教導我們親證的一些方法,這個經教裡所說的善巧方便。什麼時候諸佛如來示現成等正覺,就像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這個世間在那個時代,一定有一些相當數目的眾生,求無上正等正覺。他們是真求,真用功夫,而沒有辦法契入,佛就示現這個身來,幫助他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就來示現了。佛實實在在講慈悲到極處,有這種功夫的人,有這種願望的人,有出家的、有在家的,釋迦牟尼佛示現為出家佛,維摩詰居士示現為在家佛,同時出現。釋迦牟尼佛將《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解脫經」,《維摩居士所說經》稱為「小不思議解脫經」,你們想想看這其中的味道,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現在這個世間佛為什麼不出世?沒有人想修行成佛。學佛的人求的是什麼?求名聞利養、求富貴、求兒女、求長壽,全都是自私自利,佛怎麼可能出現在世間?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跟性德全面隔絕,這一條路割斷了。另外一條路暢通,哪一條路?妖魔鬼怪。所以我們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跟妖魔鬼怪感應道交,那一條路順利暢通,於是圍繞著我們周邊的一切人事物全都變成妖魔鬼怪。我知道,我現在逐漸明白一點佛理了,只有如教修行,把我四周圍的妖魔鬼怪都轉變為諸佛菩薩,行不行?行!《楞嚴經》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宗門祖師大德常常講「無佛亦無魔」,這個話是講真話,外面境界確實是無佛亦無魔。佛從哪裡來的?魔從哪裡來的?念頭上來的。一念覺,我們周邊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佛菩薩;一念迷,我們周邊所有這些境界全都變成妖魔鬼怪。我們要有能力轉境界,不為境界所轉,這個人我們稱他大雄、大英雄,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如果我們還會被境界所轉,是道地的凡夫。所以我們每天做早晚課的時候,我常說早課提醒自己,晚課反省,反省什麼?我今天一天是不是還是被境界所轉?如果依舊被境界所轉,自己要提高警覺,要知道自己錯了。我為什麼又被境界轉?我為什麼不能轉境界?這個事情是修學菩提道上的大事,不是小事,真肯幹的人一定感得善知識,決定有感應。感應這個事情不可思議,感應的範圍太廣太深。

      第二句「成熟有緣」,決定不失時節因緣,一切諸佛都是這樣的。成熟有緣,我們跟哪一尊佛有緣?到我們將要成熟的時候,跟我們有緣的佛菩薩一定來幫助我們。有緣無緣從哪裡說起?從法門說起。我們今天選擇的法門是淨土法門,我們用功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們就曉得,我們跟哪一尊佛最有緣?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緣分最深。其次就跟介紹人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的介紹人,緣深。十方諸佛我們在《阿彌陀經》裡面所念的六方佛名,你每天念《阿彌陀經》,念這些佛的名號,每天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這些佛菩薩的名號,你常常念他,跟他有緣,這就相應。到我們根性成熟,這些諸佛如來、這些法身菩薩都會來幫助我們。

      第三句「一切諸佛授菩提記不失時」。這也是一個特別的緣分,機緣成熟佛會來告訴你,你什麼時候修行證果成無上道,你會在哪個世界作佛,佛的名號是什麼,他會告訴你。你將來在那個地方示現的一些狀況,修行證果度眾生的狀況也會告訴你,這叫受菩提記。這是我們在許許多多大乘經典裡面看到的,例子太多了,什麼時候臨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要有這個願望。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現相品」,前面疑問的第四句:

      【云何是諸佛所行。】

      因為『諸佛所行』是我們重要的學習課題,我們不能不知道。在前面第一句,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品」十種化不失時,我們介紹過三種,這三種都要有簡單的補充,那是我講的時候遺漏掉,我們怎麼學習。「諸佛如來示現成等正覺不失時」,當然這個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應當明瞭,我們如何把佛法介紹給有緣的眾生不失時節因緣,我們在這一句學這些。沒有時節因緣,我們要用智慧、要用善巧方便去造時節因緣,這就是世間人所謂創造條件,當然創造條件也必須具足創造條件的條件,如果這些條件成熟,我們不能夠把時節因緣失掉。譬如我們這個道場,以及與我們有關的一些道場,台北的「佛陀教育基金會」,台灣幾乎所有的淨宗學會,新加坡的淨宗學會跟居士林,澳洲的淨宗學會,這跟我們關係都很密切,我們都非常樂意修法布施。大家都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這個世間人學佛。所以我們印送的經書,法物包括錄相帶、錄音帶、VCD等等,數量非常龐大,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全世界有緣的眾生。所以有很多人說到我們的道場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絕不會空手而回,都是帶許許多多結緣的經書、錄相、光碟,大包大包的帶走。

      從外國來訪問的這些朋友們,幾乎是你能夠帶得動的你盡量帶,只要你上飛機你的重量不至於太超過,你進海關,海關不會為難你,你能帶多少就帶多少。我們行之有年,這個工作至少做了三十年以上,所以這些結緣品遍及全世界,這是我們這些道場的一個特色。我們為什麼這樣做?全是在經典上向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學習到的,佛菩薩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所以這個機會我們不能失掉,我們知道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真實的好事是幫助眾生覺悟。眾生不覺他就不能離開三途六道,他在這個世間享受極大的福報也不是真實的,富貴到了極處,他依舊不免生老病死,他依舊不免六道輪迴,那他享的福報不是真的,不過曇花一現而已。我們要覺悟,釋迦牟尼佛頭一個覺悟了,所以王位不要了,榮華富貴捨棄了,他搞什麼?他去搞真富貴,他求的是真樂,永恆之樂,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要學習,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種種的示現。像「成熟有緣」、「授菩提記」,我們都要學,我們從這些地方得到啟示。我們不能像佛一樣的為人授記,但是我們常常勉勵別人、勸導別人、獎勵別人,這都是類似授記。幫助別人,提供修學的環境,幫助他提升修學的境界,這都是成熟有緣。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我們從這裡學。

      第四句,「一切諸佛隨眾生心示現神力不失時」。隨眾生心要隨順他的善心,隨順他的覺心,這是不能不懂的;不能隨順他的貪瞋痴,隨順他的貪瞋痴那是魔,那是加速度的幫助他墮落,那是錯誤的,佛菩薩不忍心做。所以我們要常常有心幫助眾生善心增長,這個眾生作惡,他有九分的惡心,他還有一分的善心,我們要幫助他一分善心增長,不必忌諱他那個九分的惡心。這是菩薩,世間凡夫做不到,這是真正佛菩薩度眾生那種善巧方便。有時候善惡的心並不明顯,佛菩薩有方便把它從隱微的地方誘導出來,為什麼?讓他自己能覺察,覺察是覺悟的前方便。譬如貪瞋痴的煩惱非常嚴重,起心動念都是佔別人便宜,都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事情做多了,果報會現前。如果他還有一分的善心,有一點點的善根,佛菩薩憐憫幫助他。他可能也同樣用這些非法的手段對佛菩薩,我們表面看,「這佛菩薩上當,被他騙了」,佛菩薩沒有被騙,佛菩薩沒有上當,佛菩薩在那裡誘導他的善根。為什麼?因為他良心沒有喪盡,他的良心百分之九十已經變壞、變黑,還有一分沒有變,他還有一分天良,他會去反省,他會去觀察。「你看我騙多少人,那些人對我都有怨有恨,都有報復的心理;我騙這個人,這個人他不恨我,他沒有報復我的念頭,這個人是個好人。」這是覺悟,他這一念覺了,隨著他的年齡、隨著他的造業,愈是到晚年他愈容易覺悟。

      世出世法,因緣果報是真理,永恆不變,諸佛如來不能改變因果。造作善業必定得善果,造作惡業必定得惡報,因緣果報這個事是真的,千真萬確,絲毫不假。這些惡人現前是惡,菩薩知道等待他回頭,或是十年,或是二十年,或是在臨終最後一念,回頭是岸。這個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知道諸佛菩薩的那種善巧方便,不是平常人能夠觀察得到。我們要學,盡心盡力去學,對於一切人事物用真誠心、用慈悲心微密觀照。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在根本上有一個不同的觀念,凡夫觀念當中,這個世間有惡人有善人,凡夫有這個觀念,這個成見很深;佛菩薩觀念跟凡夫不一樣,佛菩薩心目當中九法界眾生都是好人、都是善人,沒有惡人。我們看那些惡人,佛菩薩說:一念迷惑,他會回頭。就好像那個人喝酒喝醉,發酒瘋一時糊塗,「不要計較他,等他酒醒就好了」,佛菩薩看眾生是這個看法。我們凡夫看眾生作惡,以為他就永遠作惡,他惡到底,他就不會再回頭了;佛菩薩不是的,佛菩薩看眾生是一時迷惑。這是真的,我們看錯了,他看的不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講,一切眾生「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是佛菩薩看法。九法界六道三途眾生不覺,不覺本來無;本覺呢?本覺是本來有,本覺並沒有失去,只是不覺把本覺蓋覆住了。所以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佛菩薩看眾生跟我們不一樣,所以佛菩薩偉大,佛菩薩大慈大悲,這話都是真的。因此我們要有能力觀機,要有像諸佛菩薩那樣大智慧,善巧方便,幫助那些善根薄弱的人回頭,這個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這是有相當智慧。遭遇一切苦難,一切我們現在講的毀謗、侮辱、陷害,都不會放在心上,對於那些毀謗、侮辱、陷害的人,還是一片真誠、一片慈悲,可以學諸佛所行。學諸佛所行,跟諸位說,就是諸佛所行。

      第五句,「隨眾生解示現佛身」,都不失時節因緣。眾生的解,解就是覺,隨順他覺悟的程度要現身說法,用現在的話說,要出面幫助他。第六句,「一切諸佛住於大捨不失時」。永遠示現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大捨,沒有一樣放不下,連生死涅槃都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法身菩薩他們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心相,剎土眾生是自身相,你想想看他還有什麼放不下?這是佛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一生所示現的,大喜大捨度眾生,度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第七,「入諸聚落」,這跟小乘人不一樣,菩薩不同。聚落是什麼?一切眾生居住的地方、聚會的地方,我們今天講熱鬧的地方,你不到這個地方你怎麼能夠度眾生?你怎麼能夠幫助眾生?這些地方小乘人不去的,小乘戒律上也嚴格禁止的。為什麼?小乘人定力弱,禁不起誘惑,怕入這些地方墮落了。自己不能度眾生,被眾生度跑了,這個事情很多,所以小乘根性不許可。大乘菩薩有大智慧、有大禪定,他不在乎,他要到這些地方廣度眾生。大乘法裡面,在中國代表的人物家喻戶曉可以說是濟公活佛。小說裡面描寫的那是不可靠,《大藏經》裡面濟公的傳記,有他的傳記,分量相當多,很大的篇幅,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假的怎麼能入藏!小說不能入藏的。確確實實他什麼場合都去,世俗人什麼樣的聚會他都參加,有的時候接受邀請的,有的時候不邀請他自己就來了。他那個形象跟所有一切眾生結了法緣,法緣殊勝!他可以跟一切大眾和光同塵,心地清淨一絲毫不染著,真的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示現神通,他那種人可以示現,一般祖師大德就不能像他示現的,為什麼?形象不一樣。一般祖師大德是教化眾生正面的形象,要像佛菩薩一樣的端正莊嚴,濟公是示現一種特殊的形象,瘋瘋癲癲。大乘菩薩可以做,換句話說,應當用什麼方式他就用什麼方式,他得大自在。我們怎麼學法?我們從這個地方學機會教學,不失機會。

      像我上一次回到新加坡,這一次離開新加坡大概有三個月,時間比較長。回到新加坡,同修們非常歡喜,居士們要供眾。我說好,供眾我們選一家餐廳,在這個餐廳裡面聚餐。這個餐廳也不太大,我們的同學同修大概就有十幾二十桌,把它的餐廳就佔了一半,另外一半那是別的客人。我們聚餐總要講話,我們上台講些東西,看到好像是對我們自己同修說的,其實讓一般從來不學佛的人,到這個餐館來吃飯他們都聽到,他們都接觸到,都來看到這個場面,這是機會教育。表演給他們看的,不失時節因緣。所以齋主供僧,古時候是這個樣子,現在疏忽了,請吃飯就是純吃飯;從前不是的,請吃飯要請這個法師開示。我們在這個餐館裡面請吃飯,不要請在房間,房間門關起來了,開示只有你自己聽,大眾不能聽。在哪裡請吃飯?一定要在大眾,不在房間。現在以為在房間是尊敬,尊敬是沒錯,機會教育失掉了。幾個人念念為眾生著想?我們佛弟子學佛學的時間不算短,我常常講,大家常常聽,沒落實!沒落實就證明什麼?聽是聽了,沒有覺悟,也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用不上。真正懂得,假如我們人多,一桌坐不下,坐個兩桌三桌,我們兩桌三桌可以不要合在一起,分開來,跟餐館大眾參差而坐,我們講話致辭他們都會聽到。在這個時間裡面也可以發問,這個發問不一定是要自己的疑問,大眾的疑問,所以這個聚餐是法會,這個聚餐是利益有情,連餐館老闆、員工都聽了佛法,都會歡喜。為什麼不做?大好的機緣失掉了。你們想想看,你要是真正通達明白了,哪裡不是道場?每一家餐館都是道場。到哪裡講經說法?到餐館吃飯講經說法。時間不必長,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很受用,往往這十幾分鐘的說話,裡頭如果要有根利的人,他就從這個機緣入佛了,真的是得無邊利益,一生受用不盡。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得到,我們多少多少的機會失掉了,不曉得去用。

      底下一句,「攝諸淨信」。這是根熟的眾生,他有清淨信心,一定要攝受,這個攝受的方法就是建道場。現在跟從前不一樣,但是精神目標是一樣的,方式要改變。我是在一九八三年,第二次我到舊金山,一九八二年我第一次去,第二年我去的時候在一個老人公寓裡面講佛法,連續講一個星期。我深深感覺到這個時代道場不是那些寺廟庵堂,不是那些,應當是老人公寓。我在美國老人公寓講了七天,全部都是退休的老人,他們每天沒有事情做;美國老人福利事業做得很好,物質生活上他們無憂無慮,精神生活沒有。如果老人公寓裡面有念佛堂、有講堂,天天請法師在那裡講經說法,大家都有時間去聽,這個多開心!有念佛堂,有時間到念佛堂去念佛,這是現代的道場,所以我從這個地方就起了個念頭「彌陀村」。我那個彌陀村的念頭是一九八三年在舊金山,我常常想,想有這麼一個道場,這樣才能夠攝諸淨信,讓他們對佛法生起清淨信心。這個時候年歲大,退休了,世緣統統放下了,確實可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古時候祖師大德多半在山林建立道場,那些建立道場確確實實是攝諸淨信,真的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想在一起共修、在一起學習,道場自然形成的,不是有計畫去建的,不是的。以後人多了逐漸逐漸擴展,最初都是小茅蓬起家的。

      我們今天真正要想學道、要想修道,還是古人這個做法正確。我們取得一塊土地,這是根本的,必須環境很幽靜,離開都市,離開雜染,當然我們要考慮到住眾生活環境。我們到澳洲來選在這個地方,也是經過長期間的考慮。當時來的時候有同修要送地給我,面積都很大,但是是在鄉下,距離村鎮都很遠,如果我們住的人多,將來發展人多,我們生活所需取得比較不方便,所以最後選擇在這個地方。但是這個地方發展就受很大的限制,唯一的辦法就是大家歡喜來念佛,可以移居到這個地區來居住。如果人多了我們道場容納不下,將來我們再斟酌找一個地方建一個大的念佛堂,做為我們共修的場所,這個好!像我們從前在台中、在台北,每天有一定的時間來共修,散會的時候各人自己回家,這也是很好的一個方法。將來找個地方建個大的念佛堂,純粹念佛堂,這個念佛堂有幾個義工照顧,二十四小時開放,你什麼時候得空就去念佛,你什麼時候要離開,隨便,完全自由,好!一點壓力都沒有。什麼時候想去念佛你就去,聽經我們放錄相帶,念佛堂旁邊可以有幾個小房間,用閉路電視,你想聽經在小房間裡面去聽經,喜歡聽哪部經就放哪一個帶子。管理非常方便,不需要很多人,只要兩三個人負責管理就可以。這個方法好,能行得通,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都可以使用,用這個方法攝諸淨信。

      第九句,「調惡眾生」。惡習氣深重的、煩惱重的,怎麼辦?我們要幫助他。這個幫助他不能夠責備他,唯一的自己要做示範給他看,釋迦牟尼佛這樣做法,中國古代舜王是這個做法。舜王確確實實改變許許多多人自私自利的觀念、橫行霸道的行為,舜王沒有說話,沒有勸告,自己做榜樣。那個時代還是漁獵的生活,釣魚,年輕有力氣的人都霸佔在水深的地方、魚多的地方,他釣魚方便;年歲大的人、體力衰的人,沒有辦法跟他們爭,他們霸佔,只能在淺水的地方。舜王不吭不響,他年輕他有力氣,他可以跟人爭,他不爭,他找更淺水的地方,把好的地區讓給老人。天天這樣做,做久了那一幫年輕人看了不好意思,把深水的地方、魚多的地方都讓給老人,轉移風氣!不是靠勸,勸沒人聽你的,做!時間做久了感動他。你看釋迦牟尼佛對於僧團那些惡劣的比丘、出家人,真的以身作則。

      我們在新加坡聽說,那邊一些老同修告訴我們,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曾經在新加坡住過,住在廣洽法師那個小道場,廣洽法師常常講他過去這些故事。弘一法師對學生,學生當中有不聽話的,陽奉陰違的,不聽教誨的,弘一大師用什麼方法?他不吭氣,也不會責備人,他不吃飯。所以學生一看到老師不吃飯,每個人心裡想,「我有沒有犯過錯?我犯錯了,老師今天不吃飯。」學生們把過失改過來,老師歡喜,他吃飯了。用身教不用言教,言教收不到效果,沒有身教感人那樣的深刻。身教確實非常辛苦,這就是代眾生苦;我不吃苦,眾生不覺悟,眾生不回頭。佛肯吃苦,歷代這些祖師大德肯吃苦,他才能感化人。現在眾生業障習氣比古時候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今天就是如佛菩薩、古聖先賢那種苦行,實在講未必能感化現代眾生。要是不用苦行那就更不必說了,講經說法教人回頭?不可能,哪有這種根性的人!這三千年以來,從世尊開始都是要用身教,都是要為眾生、為學生吃苦頭;現在劣根性這麼重,煩惱習氣這麼深,我們想想用什麼方法能令佛法不滅不衰,還能住世?真難!不能不常常去想。

      最後一句,「現不思議諸佛神通」。這就是講的善巧方便,超越現代人一切想像的,我們所謂是意想不到的那種方法。而這些方法確實有效果,確實真正能夠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行!由此可知,這需要真實智慧,需要大慈大悲。沒有真實的福慧、大慈悲,做不到。有真實智慧沒有慈悲心的人,「他做活該,隨他去吧!我幫不上忙」;有慈悲心的人想幫助他,沒有智慧。這個事情,一定是福慧具足他才能做得到,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所以講到「諸佛所行」,我們一定要能夠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為我們所作的示現,我們要深深去體會,要認真努力向他學習、向他看齊,他是我們的榜樣,他是我們的模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