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10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一0卷)  2006/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10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第二段出家受戒偈頌第八首看起: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解釋得不多,只有兩句話,「落髮披衣之後,為正出家」。出家這個意思在前面都說過了,四種出,身心俱出,四種家也是統統都出了。出田宅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出無明家,這四種家俱出,這叫『正出家』,這是同諸佛如來一樣的發心。所以菩薩發願,『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這一願就把出家的意義、出家的目的完全宣誓出來了。

      為什麼出家?救護一切。在家能不能救護?在家也能救護一切。可是救護一切要做到究竟圓滿,出家是一種很好的示現,令眾生在這個形相裡面得很大的啟示。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家,不但在當時,在我們後世,到現在佛滅度,中國人記載,今年是三0三四年(二00五年是三0三三年,今年應該是三0三四年),三千年以後的人讀釋迦牟尼佛的傳都非常受感動。釋迦牟尼佛如果不出家,以在家國王的身分來護持佛法,也能令人敬佩。可是娑婆世界這些凡夫,看到你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你要救護一切眾生,還有很多小百姓不敢跟你接觸;縱然接觸,也裝模作樣,規規矩矩,不敢親近,不敢多說話!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出家相是平等相,跟大眾接觸,特別是平民、苦難的眾生,見到出家人能生起一分親切感,這個度化眾生效果就大,方便太多了,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菩薩要救護一切眾生,想想還是用出家這個形相好,出家這個形相可以普度一切,尤其是平等普度一切,他能做到。

      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如果我們真的要學佛,學佛的發心,學佛的存心,學佛的大願,學佛的大智大德大能,這才發心出家。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像玄奘大師一樣,人家問他為什麼出家?「遠紹如來,近光大法」,也有的地方說「近光遺教」。遠,這是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時間遠了,玄奘大師那個時代也是一千多年,將近兩千年;紹是繼續,叫續佛慧命。續佛慧命就是遠紹如來,繼承佛陀的教誨,把佛陀教誨發揚光大,那就是近。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同佛出家,同佛出家就是這個意思。

      沒有出家之前,你對於佛不認識,你怎麼能同佛?所以要認識。玄奘大師他的哥哥先出家,大概對於佛法薰習有一定程度的認知,他才發這麼大的心。也很難得,真的他有成就。不怕苦難,到印度去求學,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來之後,一生從事於翻譯的工作。玄奘大師所翻的經,分量是最大的,一千多卷。他出家,跟他出家的願望完全相應,他都做到了。

      玄奘大師的這個願,實在說,應該是後世所有出家人共同的願望。你出家幹什麼?出家就這個事情,續佛慧命,弘揚佛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這個事情。這就完全正確了。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首先自己的苦有沒有離?自己的樂有沒有得?如果自己還沒有離苦得樂,怎麼能教人離苦得樂?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願是發了,對於佛法確實是有正知正見,正確的認識,出家之後要真正學習。

      佛家講修行,我們現在人講學習,是一個意思。但是「修行」這個名詞更貼切,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不正、錯誤了,錯誤的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為太多了,無量無邊!佛陀教導我們,把無量無邊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言語,口業的行為;身體的造作,身業的行為,就是你一舉一動;念頭,起心動念,意業的行為。你這三大類的行為有錯誤、有偏差,為什麼說你有錯誤、有偏差?你有煩惱,你有憂慮。這個煩惱、憂慮從哪來的?從錯誤行為所引發的,我們講果報,有因必有果,有果一定有因。

      佛經裡面常講到的三苦八苦,六道三途無始以來的輪迴,這從哪來的?這是苦,都是造作一切不善業的感召。現在佛教我們,把我們的行為,錯誤的行為統統修正過來,那就沒事了,這些苦的果報就都沒有了。所以苦報,在果報上不能解決,要懂得在因上解決。譬如眾生遇到的災難很多,世間也不錯,有很多慈善的機構專門救濟這些苦難。他沒得吃的,送糧食給他;沒穿的,送衣服給他;沒有地方住的,蓋一些房子讓他們能夠安居,這些人靠救濟生活,總不能一輩子都靠救濟。這是果,果上不能解決問題,要知道從因上解決。他為什麼貧窮?為什麼會邪知邪見?為什麼愚痴?為什麼造作惡業?你能從這上面去想,你就能找出他的因。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讓他覺悟。什麼叫覺悟?讓他知道自己行為錯誤了,這就是覺悟。覺悟之後他才修行,把自己的錯誤改正過來。修就是修正,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叫做修行。

      所以佛講的經,經律論這是三大類:戒律是幫助你修正言語造作,就是身口的行為,戒律是個標準;經論是修正你錯誤的思想見解。只要思想見解正確,言語造作自然沒有過失,你就不造業了。不造業就沒有業感,業感的是三途六道十法界。行為統統修正過來,這些東西全都沒有了,那就真的離苦,真的得樂。

      所以「救護一切」那個終極的目標,是要幫助一切眾生不但是脫離六道,而且脫離十法界。這在大乘教裡頭,也就是一定要教導眾生人人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超越十法界,這才叫救護一切。這「一切」兩個字是雙關語,裡面含的意思很多,可以說一切眾生,可以說一個眾生一切的迷惑顛倒、一切的錯誤造作,都能講得通。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為這樁事情。

      為,這是對我們凡夫現前的說法,佛有沒有為一切眾生這個念頭?給諸位說,沒有。事做得比任何人都認真,比任何人都負責,心裡頭確確實實沒這個念頭,不起心、不動念。這我們就難懂了,這不起心、不動念,他這事情怎麼個做法?起心動念,你想做,做得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因為你有障礙,你的煩惱習氣沒斷,無論做什麼好事,不會做到十全十美。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在我們凡夫地,我們想學佛,學了不像,為什麼不像?這就是說,佛是無心,我們是有心,或者換句話說,佛無念,我們有念頭。佛不起心、不動念,我們起心動念,不但起心動念,我們還有嚴重的分別執著,怎麼做得像!

      古時候道場寺院大眾確確實實發心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人發心出家,真的是不能說是完全「同佛出家」,有幾分像。清朝初期以前,出家人確確實實有這個願,有慈悲心救護一切;往後逐漸變質了,把出家這個事情當作一種行業,謀生的行業,這就錯了。這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從前出家要經過考試的,那個不容易!順治廢棄之後,不要考試了,什麼人都可以出家。所以出家人的素質一落千丈,跟從前這些大德不能比。真的,當然這裡頭出家也有真正出家的,同佛出家,不受染污,有幸遇到真善知識承傳,他有成就,他也能影響社會,真正做到救護一切。

      救護一切,不但是凡夫僧,就是諸佛菩薩再來,我們也常常聽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人無緣?是不是一生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對的,那是無緣,一生沒有接觸過。更重要的,天天在道場,天天在佛門,也天天聽經聞法,習氣不斷,不能夠依教奉行,佛陀的教誨沒有法子落實,那也叫無緣。為什麼這也是無緣?業障深重,把他這種緣分障礙住了。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太多了,不但佛滅後,佛陀在世這個現象已經明顯的呈現在眼前。

      經典上有記載,佛陀在世在舍衛大城講經的時間很長,很多經典都是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講的。舍衛大城的居民,三分之一親近過釋迦牟尼佛,就是跟釋迦牟尼佛見過面,曾經聽他講過經,或者是一生見過一次面,參加一次、二次講經的法會;另外三分之一知道有這個事情,知道有個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從來也沒有去聽過經;還有三分之一,根本不知道這舍衛大城有釋迦牟尼佛,沒有聽說過,不知道。你看,佛在世的時候緣就不同。所以決不是跟佛見過面,聽佛講過幾次經、說過幾次法的,那叫有緣人,不是;有緣人是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才叫有緣人。

      現在信佛的人很多,對於佛法的教理能理解的人就不多了,能夠依教奉行的人就更少。你一層一層淘汰下去,最後佛度有緣人沒幾個!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我們是在信解行證這四個階段,在哪個階段?單單講信,信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不一樣。你大概迷信是半信半疑,你不能說他不信,你也不能說他真的相信。一般進入佛門,多數都是迷信進來的,對佛法一無所知,他就相信了;聽聽別人勸導他,相信了。行,接引入門,可以;入門之後,你要解、你要認識。真正認識之後,你這個信叫正信,你就不是迷信了;你確實了解它,你相信,這正信,未必是真信。

      真信是什麼?真信就是真幹。佛教給我們要斷惡修善,真的斷惡,天天檢點自己的過失。所以早晚課,我以前講得很多,早課是什麼意思?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要依照佛陀的教誨,不要犯過失,早課的意思。晚課的用意,晚上認真反省,我今天哪些事情做錯了?身口意三業反省,起心動念有沒有過失?言語有沒有過失?身體造作有沒有過失?晚課是反省改過,叫真修行。今天犯的過失,希望明天不要再犯了,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個人是真信。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天天反省,不能時時改過,這個信頂多是正信的階段。正信是什麼?你不迷信,你確實了解它,你對於佛菩薩尊敬,你對於經典尊重,可是你很喜歡學習,但是你做不到,這屬於正信,你不是迷信。你做不到就不是真的,做到才是真的。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韋提希夫人,這是個皇后,遭家庭、國家的變化,我們現在講的是政變。兒子不孝,害死父親,他繼承王位;母親雖然沒有殺害她,把她幽禁,限制她的自由,遭這麼大的難!這對夫婦是佛的護法,也是佛的虔誠弟子,在遇難的時候,求佛來幫助她。佛有神通,到她禁宮裡面為她說法,十六觀的緣起,《十六觀經》是這麼來的。告訴她,真正修行一定要具備基本的條件,這基本條件就是「淨業三福」。我們知道,淨業三福不僅是修淨土的基礎,是大小乘所有一切佛法共同的基礎。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有沒有做到?這並不是佛法,這是什麼?你真正學佛必須具備的基礎。我們有沒有做到孝養父母?有沒有做到奉事師長?奉事師長在中國的言語裡面稱為尊師重道,就是佛法講的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現在我們把這四句,這第一條四句落實在《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弟子規》是世間法,世間法做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學佛?入佛這個學校,還是有條件的。雖然佛度眾生,惡人也度,惡人回頭,他懺悔、他回頭,那就是善人,轉惡為善。本來不孝父母,佛一說,他懂得孝順;本來不尊重師長,受了佛的教誨,他懂得尊重師長,懂得尊師重道。回頭了,回頭是岸!這是真正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他不斷的向上提升,最後達到轉凡為聖,小乘四果,小聖,大乘菩薩稱大聖。在大乘裡面,三賢位稱聖人,十地位稱大聖;三賢稱菩薩,十地稱摩訶薩,摩訶薩叫大菩薩、大聖。所以要懂得諸佛菩薩出家那一種弘願、那一種的志向,我們要學習,要向他們看齊,要認真努力。

      從哪裡下手?一定是從親近善知識下手,學!誰是善知識?經典是善知識。在中國我們今天講的《大藏經》,《大藏經》是真善知識。你在這裡面學習,哪裡會有錯誤?經典裡面所說的,都是當人自性本具的性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相。它講迷悟、因果,說得透徹!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這道理、事實真相、因果的演變,沒有一樣沒說到;包括到近代科學裡面所發現的,大乘經教裡頭統統都講到。言語文字雖然不多,你要細心去讀、去觀察、去思惟,比現在科學家那些報告,內容還要豐富、還要正確,真正是簡要詳明。

      譬如自古以來多少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在探討宇宙的奧祕,宇宙怎麼來的?什麼原因來的?這些森羅萬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大乘教裡真是簡單,《華嚴經》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給你解釋清楚了,心現識變。佛沒有說神造的,所以西方有些學者,像英國湯恩比博士,他就肯定佛教是無神論者。但是佛教並不排斥其他宗教裡面崇拜的神,佛教不排斥、不反對,但是本身沒有說。造物主是心性,所以在佛門裡常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你果然明心見性了,這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奧祕、演變,你全都明白了。

      怎樣才能明心見性?佛家有方法,從戒定慧。戒是什麼意思?把你無量劫來這個不良的行為習氣,幫助你改掉,因為它是障礙,障礙你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禪定),它在障礙你。清淨心是真心,真心障礙住了,你怎麼會覺悟?真心起作用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必須把這些障礙(就叫業障)要除掉,讓你真心現前。所謂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真心起作用,就是自性本有般若智慧現前。《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這個智慧一開,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性相理事因果統統明瞭了,這才叫破迷開悟,這才叫究竟的離苦得樂。菩薩出家修行證果就為這個。

      所以四弘誓願說盡了,「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救護一切。你要想救護一切,先要救自己;要救自己,頭一個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之後,你要成就智慧、成就學問、成就你的能力,你才幫得了忙,「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還要達到究竟圓滿,「佛道無上誓願成」。佛是什麼?是讀書、是求學,求學一定要拿到最高的學位,佛道是最高的學位,無上正等正覺。你救護一切就得大自在,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了。

      出家,發這個大願,當然自己具足,也當願眾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希望都能同佛出家。這個意思就是廣義的,同佛出家,心出身不出,在家菩薩。為什麼?一切眾生不能夠離開社會,社會裡頭各行各業菩薩要參與。哪個行業裡頭都有菩薩、都有佛,所以在家菩薩多。出家菩薩是專門從事於佛陀教育工作的,如果不是專門從事於佛陀教育,那就用在家出家,心出身不出,在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起帶頭、都起模範的作用。那是什麼?不為自己的利益,為社會的利益,為眾生的利益。無論做哪個行業工作,他是這個觀念,你就曉得這個人是菩薩,他不是凡夫。凡夫是為自己,菩薩是為社會、為眾生。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的經文,第九首偈: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九、十、十一這三首偈,我想每個同學都非常熟悉,就是三皈依。不過祖師把這首偈頌裡面改了幾個字,『自歸於佛』改成皈依佛,「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三皈依。皈依佛第三句、四句現在很少用『紹隆佛種,發無上意』,而多半用「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當然,體解大道也真正是紹隆佛種,可是我覺得還是紹隆佛種的意思好。為什麼?給現代人有高度的警覺。你看中峰禪師《三時繫念》,《三時繫念》我們淨宗在冥陽兩利裡面用得多,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是用的「紹隆佛種,發無上心」,可見得祖師一定也深深能夠體會到這句給我們很大的警惕。紹是繼承、延續,隆是發揚光大。

      首先,我們要認識,你看皈依佛,不是我弟子某某皈依佛,自皈依佛,這個意思很深。自是我們本人,佛是什麼?佛是我們自己的本性,不是外面的佛。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為我們說明「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什麼?道理你要懂得!彌陀是自性彌陀,釋迦當然不例外,自性釋迦,自性毘盧遮那,沒有一法離開自性。為什麼?心現識變。皈是什麼?皈就是回頭,回頭是岸,我們迷失了自性。佛是自性覺,印度這個「佛」的意思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覺而不迷。我們現在迷了,自己迷了,趕緊回頭向自性覺,這叫真皈依,這就不迷信了。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要皈於心外之佛,你就變成外道。佛家這個「外道」,這兩個字不是罵人的,是說心外求法,這是外道。心外沒有法,心外沒有佛,心外也沒有僧,心現識變,你要懂這個道理。然後這句話你才真正明瞭,因為這個三皈是佛教裡面最高的指導原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說一切法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三個綱領。你看看一出家馬上就受三皈,老師就把學習的綱領原則傳授給你,這是你一生修學的目標方向。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所以稱之為三寶。

      我們讀《壇經》,看到一千四百年前,現在說應該是一千四百年前,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大家傳授三皈,他沒有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用這個。他用的是什麼?他用的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讀了《壇經》之後,看看現在三皈用的這些誓詞,我就聯想到六祖能大師為什麼要用「覺正淨」,為什麼不用傳統的這個誓詞「佛法僧」?這裡頭一定有道理在。

      惠能大師那個時代,佛法傳到中國差不多有七百年了。佛教正式傳到中國是東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漢明帝派特使到印度請來摩騰、竺法蘭,這兩位法師帶著佛經、帶著佛像到中國來。在這以前,民間來的有,那就很早了,但不是國家提倡的,所以影響不大。國家提倡、國家啟請,影響就大!七百年時間也相當長,肯定是受持三皈就產生誤會了。那現在又過了一千多年,誤會是愈來愈嚴重,變成迷信了。聽說皈依佛,就想到佛像,諺語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能保佑你嗎?可是今天普遍都產生這個誤會。所以他老人家換個名詞,不用佛法僧這個說法,把它換成覺正淨,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不會產生誤會。皈依覺,然後下面解釋,「佛者覺也」,覺而不迷,這是佛。所以「自皈依佛」,就是自迷回歸到自性覺,這樣講法就很明白了。

      我們今天是自性迷,從自性迷回歸到自性覺,這才叫真正皈依佛。這個意思是好!可是我們覺不了。哪個人不想覺、不想開悟、不想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大覺,就是覺不了。不覺的原因,要知道自性覺是本有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迷本來沒有,覺是本來有的。你現在為什麼不覺,變成迷了?《楞嚴經》裡頭佛說得好,「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有無明,那個迷就愈來愈嚴重,迷了之後就回不了頭。「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六粗是講宇宙現象的由來,森羅萬象、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這說得清楚。

      什麼叫無明?什麼叫不覺?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講,起心動念就是無明,起心動念就是不覺。覺心是不動的,清淨寂滅,那是覺心、真心。真心不動,妄心是動的,起心動念是動的。雖然現在我們起心動念,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真心依舊如如不動,妄心在動。妄心雖然在動,並沒有妨礙真心,你真心還是不動的。現在問題在哪裡?你不用真心,你用妄心,真心不做主,妄心當了家。古人有比喻很好,真心是主人,妄心是家裡佣人,現在怎麼樣?主人不管事,佣人當了家,麻煩就來了。什麼時候主人管事,佣人聽使喚,這就正常了。佣人聽使喚,那就是諸佛如來在十法界裡面隨類化身,《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聽使喚。主人當家,就是真心。由此可知,一真法界,主人當家,十法界都是佣人當家。十法界愈往上面去,佣人權愈小,他還是當家,愈往下去,佣人的權愈大,這個比喻好懂。

      所以佛常常給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心,妄心分三等。妄心就是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就真心當家,真心當家是如如佛、本來佛。所以要曉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假的,本來沒有,真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完全是虛妄的。佛菩薩覺悟,佛菩薩把真心找到了,回歸到自覺,回歸到本覺。你想學佛,你想同佛,你就得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可是妄心,無量劫來凡夫就以為這是真心,錯認了!佛在經上有個比喻叫「認賊為子」,你不知道它虛妄,你以為它是真實,錯了,它不是真實的,它是虛妄的,這就造成了知見的錯誤。用這個心,你決定不能解決問題。

      今天像整個世界動亂的問題,如果不回歸自性,這個亂象、衰相必然是一年比一年嚴重。繼續下去,那真的像西方宗教裡面所說的,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有沒有可能?細心觀察,冷靜的去思惟,可能,很可能。說到這裡,每個人才稍微有點警覺心。這個世界末日哪一天發生?沒有人知道。宗教裡面說,世界末日到底哪一天發生,只有神知道,他說除了真神之外,天使都不知道。可是世界如果有變化,它不是突然的,它不是一天突變的,慢慢在那裡變。慢慢在那裡變,一定有預兆!沒錯,你只要從這些徵兆上去看,你就曉得,末日距離我們現在愈來愈近了。

      我也常常勸導同學們,你們冷靜觀察,十年跟十年做個比較,容易看出。這個十年,過去的一個十年,就是二十年;再過去十年,就是三十年前;再過去十年,四十年前。你這樣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比較,先看社會的狀況、人民的生活,再觀察一切眾生三業的造作,你會得出一個結論。十年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不如一個階段,這個現象很可怕!如果不能改變,還繼續向這裡發展,那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三十年之後,我們都不敢想末日會不會現前。

      人類不善的造作,影響自然的變化。宗教裡頭常說,每個宗教都這樣講,說完之後勸人,人心要向善、要懺悔、要改過,要以仁慈待人接物。「施(布施)比受更有福」,這基督教說的。如果都能夠接受宗教的教育,都能夠接受因果的教育,我們回心向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末日的災難肯定就化解了;縱然不能完全化解,總化解一半以上!那末日的時間當然推遲了,這肯定的。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這個問題科學技術不能解決。你看今天地震,科學能不能解決?海嘯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地球地殼的變化,能不能解決?現在大家知道,南北極的冰在融化,高原的冰河也在融化。科學家告訴我們,南北極的冰要是完全融化了,現在融化速度很快,海岸線海水要上升五十米到七十米。換句話說,全世界沿海的都市統統都被海水淹沒。這是說其他的災難沒有,海水漲了,上漲!南北極的冰塊融化,海水上漲,這地球上陸地就縮小,按照一般來說,陸地最少少四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二十五。現在講,低於海拔五十米到七十米的地方統統都會被淹沒,沒有法子解決。科學家知道這個事情,怎麼能防止讓南北極的冰塊不融化?空氣的污染、水污染,現在是非常嚴重而且迫切的問題,這問題怎麼解決法?所以佛在經教裡頭常常提醒我們要覺悟,覺悟就是不可以再造惡業。念頭不善,你意業的染污;言語不善,口業的染污;身體造作不善,身業的染污。三業都不善,愈迷愈深。

      所以「自歸於佛」這一句我們要認識清楚,不能錯會意思,沒有迷信。「當願眾生,紹隆佛種」,這前面講的出家,同佛出家。紹是繼承,續佛慧命,佛種是自己的慧命。佛種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自性。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裡頭圓滿具足十法界的種子。十法界有佛種,佛種是永恆不滅的。佛種是什麼?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這是佛性。一切眾生統統都有!現在迷了,迷而不覺。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好,為什麼迷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話說得很明白。如果我們把妄想執著去掉,佛性就現前,佛種就現前了。這個道理要懂,要認真的幹。

      從哪裡幹起?先從淺的幹,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不執著,你就能隨緣,你就得自在!連這個身都不執著、我都不執著,無我!執著就錯了。這個身相是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這麼一個形相,四大五蘊裡頭你去找「我」不可得!你在四大五蘊裡頭去覓我,了不可得,就說明沒有我。你為什麼把這個東西執著是我?因為執著是我,這裡面產生了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無量的煩惱、無量的罪業,錯了。

      真正學佛,做佛的弟子,你要跟佛一樣、跟菩薩一樣,把這個捨掉。這個東西捨掉之後,叫阿羅漢,正覺,小悟,雖然沒有徹悟,小悟。不再執著這個,六道沒有了。你到六道裡面來,那是行菩薩道,回小向大,行菩薩道,來幫助眾生覺悟的。自己覺悟,做一個覺悟的樣子給眾生看。雖然形相跟眾生一樣,裡面可完全不相同。形相,和光同塵,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現身不是有意的,有意現什麼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無意。無意怎麼能現身?真難懂!幸虧日本江本博士的實驗給我們做了科學的證明。我們看到這個實驗恍然大悟。水沒有心,它為什麼能隨人意思?水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水的本體是什麼?是法性。法性就是佛性,法性就是真佛,法性就是佛種,法性是自己的真心。確實隨眾生之感,眾生起心動念,它就有感應,善念就有善的應,惡念就有惡的應。山河大地,整個宇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

      我們從這個科學證明上,把多少年來這個疑惑斷掉了,這個境界在大乘教裡叫「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也明瞭什麼叫不思議,思是思惟,不可以思惟,議是議論,研究討論都不可以,自然的。你只要加上思惟,加上研究討論,真相就不見了,這是什麼?叫世間法。加上思惟、議論就是世間法,就是迷,世間人講世智辯聰,這佛經上講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離開一切思議就是不思議,真相現前了,真相才能現前。所以從水結晶裡面去看到了真相,這真相是局部的。從局部,你就能夠想像到全體。我們對水不同的念頭,它產生不同的反應。我們對山河大地、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兩樣。我們的善念,整個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的反應決定是美好的;我們的惡念,那決定是惡劣的。你從一法,你就能夠懂得一切法。世間人常講的「聞一知十」,這不只知十,聞一知一切。

      怎麼樣去證得?沒有別的,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執著,你是正覺,阿羅漢;放下分別,你是菩薩,正等正覺;放下起心動念,你是佛,無上正等正覺。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給我的方法就是放下、看破。看破是什麼?看破是明瞭;不要通過思惟,不要通過想像,自然就明瞭。你為什麼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瞭?事實真相就是佛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你為什麼不明瞭?你有業障,有障礙。這三大類,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障礙你的真心,障礙了事實真相的認知。

      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得人身、聞佛法,遇到正教!有這麼多同參道友互相在一起學習,共同勉勵,要真幹,要真正發心,紹隆佛種。首先要紹隆自己的佛種,自己要真修真的證;然後再把它發揚光大,紹隆釋迦牟尼佛的佛種,正法久住!把世尊的教誨、諸菩薩的教誨與我們自己學習的心得,我們自己學習所得到的受用,介紹給這個世間一切眾生,與大家共享,這就叫弘法利生。

      「發無上意」,發是發心,意就是心,所以祖師把它改作「發無上心」,跟這個意思是完全相同的。無上心是如來果地究竟圓滿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以這個為終極的目標。所以這句話很重要,重要在哪裡?不可以得少為足。你得到正覺,你就覺得很滿足,超越六道了,回過頭來看六道,六道的性相理事因果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阿羅漢。像經上講的,你有能力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真的是可謂神通廣大!你到哪裡去旅行,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哪裡去,他就到了。

      這好像是神話一樣,不是神話,為什麼?阿羅漢已經突破了時空,也就是說,他沒有時間,他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所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就在眼前;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所以他能夠隨心應量。阿羅漢就有這個境界了,何況菩薩?更何況佛陀?時空突破了,那個生活的境界跟我們完全不同,我們這個生活空間太小太小,我們跟他不能比,他再上去跟菩薩也不能比。所以不能夠停留在小果,不能停留在這裡,一定還要向上提升。

      再往上提升,那就是要發心,發同佛之心、同佛之願,那就向上升了,向上升就是菩薩。再繼續把分別捨掉,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了;不分別的心,平等了。不執著,阿羅漢不執著,他心清淨了,他只得清淨,平等還沒得到;菩薩得平等了,正等正覺。到菩薩境界,也是怕了,怕自己就很滿足了,滿足就不能往前進,決定不能有這種念頭發生,永遠往上提升。我們知道大乘菩薩在此地有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個位次是從十住算起的,十信位不算;十信位沒有離開十法界,初住超過十法界了。所以這發無上心太重要了。如果不發無上心,他就不能向上提升。一定要發,要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也就是說,自性上面不能有絲毫的染污,要把所有的障礙、所有的污染放得乾乾淨淨,這才到圓滿。圓滿,究竟佛果,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你發心的時候一定是求無上正等正覺,要發這個心,這個心叫大菩提心。如果只是到菩薩,你是發個菩提心,正等正覺;是阿羅漢,阿羅漢沒有發菩提心,只是到正覺,菩提心沒發出來。菩提心是大覺,佛是無上覺。這每一句裡頭含義都很深!

      你這種心發了,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一真法界裡頭,平等的法界,無上心還有作用嗎?有作用,這個作用不可思議,你沒有辦法想,你也不能夠去討論。所以大乘教裡面講一真法界的菩薩修行無功用道,它就起這個作用。也就是說,三大阿僧祇劫把根本無明習氣統統斷盡,一直往上提升,那是什麼力量在操縱?就是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在那裡沒有,在因地上發的,就是在我們今天初學佛的時候起心動念,堅定的願心,將來在破一品無明之後,斷無明習氣,它自自然然產生力量。理跟事都很難懂,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明瞭一個彷彿。真的境界,這個境界沒辦法,這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佛也給我們說出一點門道,在這裡引導我們。我們從這個引導得到一點訊息,於這個訊息深信不疑,菩提道上就起作用。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