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0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0三卷)  2008/1/30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經文第九段第四首偈看起,我們將這首偈念一念:

      【毘舍浮佛無三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開示:「毘舍浮者,亦云毘溼婆部」。這是梵文音譯,音相同,用的字不一樣。「毘溼婆」翻成中國意思,遍一切;後面的尾音「部」,中文的意思是自在,也翻作遍勝。你看遍一切自在,遍勝,殊勝的勝,意思相同。十尊佛,我們才學到第四尊,可是他已經給我們突顯出一個原則,那就是佛佛道同,所以佛法裡面講的平等是真平等,決定沒有高下。特別要提示的,也就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我是佛,你也是佛,他也是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古大德常常提醒我們,這樁事情一定要直下承當,不能說這個事情我不敢當,這地方不能說客氣話,一定要承當。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要承當,我是佛。我們的老祖宗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承當,我們的本性本善,純淨純善,沒有能夠相比的。我的本性本善,你的本性也是本善,他的本性也是本善,這個本善跟佛法裡面講本覺是一個意思,佛是覺的意思,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要用中國話來講,就是本性本覺。所以本覺跟本善意思是相同,覺就善,不覺就不善;善就覺,不善就不覺。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真的是言語上不相同,意思上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明瞭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我們自己慚愧心就生得起來,為什麼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依然在六道裡面起惑造業受苦,這不應該的!

      這次這個風雪的災難,我們看到網路上的訊息。這個地方是道場,沒有電視也沒有報紙,這些訊息幾乎我們都把它隔絕了,為什麼?染污的太多了。我至少有四十五年不看報紙、不聽廣播、不看電視,現在連電話都不聽,手機也沒有,這對於我們修清淨心非常有幫助,最重要是清淨心。你看看淨土,淨土經論裡面常講「心淨則佛土淨」,什麼人能往生淨土?是不是佛號念得多?不是的。是不是經念得多?也不是的。佛拜得多?也不是。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念一聲佛號,比那個不清淨的人念十萬聲佛號,功德都不能跟他相比。為什麼?那個清淨心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心不清淨,念十萬聲依舊不相應,道理在此地,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

      你再看看佛德,前面說過,佛有一萬個名號,從理上去講,或者從事上去講,名號說不盡,為什麼?性德沒有辦法稱讚,讚不盡的,統統是自己的自性。所以世出世間最尊最貴無與倫比是什麼?是明心見性。怎樣見性?性德是圓滿的,有沒有失掉?沒有,要失掉就不叫自性。所以智慧德能相好統統沒有失掉,只是東西障礙了。什麼東西?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障礙了。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的,為什麼?自性裡頭本來沒有,所以馬鳴菩薩告訴我們,不是真的一定可以斷掉,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是真的,永遠不失的,我們只要把障礙放下,智慧德相它就現前。這樁事情信得過叫真信,信佛信什麼?就是信這個,信你自己是佛,不是信他佛。他佛有沒有?有,從哪裡來的?我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彌陀、自性釋迦、自性毘盧遮那、自性藥師如來,自性變的;離開自性,什麼都沒有,無有一法可得。淨土,唯心淨土,還是自己心識變的,到哪裡去求?到自性裡面去求。怎麼求法?『無三垢』,你看毘舍浮佛無三垢,這就行了。

      三垢是什麼?清涼大師在這註解裡給我們開示:「無三垢故,無不自在而超勝也。三垢,現、種及習」,就這三個。現行的煩惱、種子及習氣,這三樣東西,這說得很細了。《華嚴經》裡面一般場合,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這說得細,妄想的現行、妄想的種子、妄想的習氣;分別的現行、分別的種子、分別的習氣;執著的現行、執著的種子、執著的習氣,全都沒有了。初學聽起來很不好懂,什麼叫現行、種子及習氣?現行是現在發作了,譬如世間人常講「見錢眼開」,看到錢財擺在面前,貪心就起來了,那個貪心起來叫現行;貪心沒有起來的時候,在心裡面叫種子,沒有遇到緣它不起現行、它不發作,看到錢財它就發作。這個例子很粗,很明顯,大家好懂。

      那麼修行人真的不貪,不貪財了,可是看到財他還笑笑,好像有歡喜心,那是什麼?習氣。他貪不貪?他真的不貪,這是習氣。現行好斷,習氣難斷!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很多例子,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舉阿羅漢,阿羅漢確實把三界六道裡面的見思煩惱斷盡了,貪瞋痴慢疑都沒有了,都斷盡了,超越六道輪迴;可是他在六道裡面應化,來教化眾生,還帶著有見思煩惱的習氣。佛舉出來,譬如傲慢,他真的沒有傲慢,可是他的舉止言談還有傲慢的樣子,實際傲慢他真斷了,那是什麼?那是習氣,絕對不是煩惱的現行,是習氣現行,說明習氣很難斷。習氣真的斷了,習氣沒有了,那就不是阿羅漢,升了一級,叫辟支佛。阿羅漢斷三界六道的見思煩惱,辟支佛連習氣都斷了,所以辟支佛的功夫超過阿羅漢。一般阿羅漢決定有迴小向大的一天,要多久?兩萬大劫,要有那麼長的時間他才能覺悟,覺悟的時候,小乘放棄了,學大乘,可是辟支佛只要一萬大劫。辟支佛也是小乘,一萬大劫就回頭了,阿羅漢要兩萬大劫,一個是有見思煩惱的習氣,一個是沒有見思煩惱的習氣。菩薩,菩薩修行是斷分別執著,不是像小乘,小乘是只放下了執著,分別存在!一般講分別是什麼?法執,我執斷了,法執猶存。菩薩是我法兩種執著同時斷,但是功夫各人根性不相同,各人的緣分也不相同,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根性是與宿世有關係,自己修行功夫有關係,就是善根不一樣。而緣分,這是講福德、福報,各人也不相同。福報,固然自己有福報的種子,還必須要有助緣,佛法講緣生法,如果沒有助緣,你阿賴耶識裡雖然有福報,沒有助緣不能現行。譬如我們講一般算命,看相算命的講,給你算命,你有財庫,你的財庫很豐足,你將來會發大財。那你在家什麼事情都不幹,坐在家裡等發財,能不能發財?發不了!為什麼?沒有緣。就好比種莊稼一樣,你家裡面的庫存,什麼樣糧食水果蔬菜的種子統統都有,應有盡有,你沒有拿去種植,你擺在倉庫裡,它不會長東西出來。你要拿到外面去種植,那就叫有緣了,種子需要土壤、需要肥料、需要水分、需要陽光、需要空氣,這條件統統具足,你又照顧得很好,它就長得很茂盛,開花結果,緣!命裡有,無論你經營哪個行業,統統賺錢,命裡有財庫,有財!你經營這個事業是緣,這是真正講發財之道,所以佛門有。

      那你命裡頭財庫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你喜歡財布施,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你用財物幫助人。絕對不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不是的,一般發財的人是至少十世以上,生生世世喜歡修財布施,到這一生當中他才能得大財富,沒有十世以上這不可能。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看到別人遭難,看到別人受苦,你生起同情心,而且全心全力能照顧、能幫助,這是無畏布施,所謂救苦救難。喜歡救苦救難的這個人長壽,他不遭難。所以佛教導我們,你修這三種因,你得三種果報。現在這個世間他得這個果報,那是前世的因,這佛經上講得透徹,「欲知前世因」,我們要想知道自己前世造的什麼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當中所遭遇、所享受的就是,果報!你從果報上就曉得因。那想想來生怎麼樣?我來世果報怎麼樣?「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所作所為,這是種因,來生得果報。你看多清楚,世尊在經上只講了四句話,把三世因果都交代清楚了,相信的人有福。這是外國的宗教說信了上帝就有福報,我們把這句話搬過來用在佛法裡,你對於三世因果相信,你有福了,真正有福的人。所以你要求人天福報,你真修布施。

      菩薩度眾生,頭一個是有福報,沒有福報你怎麼能度眾生?所以菩薩修行第一個項目是布施,第二個項目是持戒,持戒是什麼?持戒的人相貌端正,相好,又要有大福報,又要有個堂堂好相貌,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哪裡來?持戒來的。我們要不要自己的身相端莊,端正莊嚴?這要持戒,統統有因有果。佛的三十二相,相相都有因,八十種好,好好皆有因緣,這個要懂。修相好,實在講絕不是為自己,這個話諸位要記住,沒見性才修,如果見了性,不要修了,為什麼?性德是圓滿的,你自性裡面那真的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報身如來。沒有見性的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沒有見性,那就要修得,為什麼要修?不是自己有這些貪心,不是的,是為了度眾生,為了接引眾生方便起見而修。眾生喜歡相好,看到相好的人,他就仰慕、他就歡喜,仰慕歡喜他就聽話、他就受教。藏教的佛,就是十法界的佛,佛教裡面稱藏頭佛,藏教到頂點了,頭了,所以叫藏頭佛。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是藏教的佛,八相成道。這都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便。

      眾生貪心沒斷,都希望自己相好,如果沒有這個念頭,現在這個世間美容院不全都關門了嗎?你看那個美容,後遺症很可怕,他顧到眼前,眼前幾年美就好了,以後就不管它了,貪著眼前的小利,可是二十年、三十年之後那個痛苦是不堪設想。為什麼?破壞自然生態,你要受大自然的報復。我們這個身,父母所生的身,這是自然生態,我們要把它改變,要用手術把它改變,那你去破壞自然,一定要遭受果報,果報就是後遺症。我在澳洲見到一個同學,在我們道場做義工,在廚房裡工作,有一陣子我看她很痛苦,我問她有什麼毛病?她說年輕的時候美容,做鼻子美容,現在這個鼻子痛苦不堪,她說二十年前做,二十年後受苦。我看到她,我都認為這是菩薩現身說法,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

      那我們要想相好行不行?行,不要去美容,命相家常講,相隨心轉,只要你修好心、善心。好心,你相貌會轉,相貌會轉,體質也會轉。我們不能說修行人不老,我們不可以這樣說法,但是修行人真正有修,也就是真正從心地裡面改過來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起心動念不想自己,會想到社會上苦難眾生,就像佛菩薩一樣念念不捨眾生,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方法太多了,但是裡頭有個最重要的方法,這要掌握住,最重要方法是什麼?是教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因為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苦從哪來的?迷惑來的,因為你迷了,你造業,你造作一些不善的業,帶來苦報。迷才會造,覺不會造。覺所造的是淨業,不但惡業不造,善業也不造,淨業,那是真正覺悟的人。沒有透徹的人對人天福報還貪戀,他希望得善報,他不希望得惡報。善報是善因,你要修善因,決定不可能說不善的心行會得善的果報,沒這回事情。

      有很多人看到,這個世間真的他看到善人貧窮、受苦,看到一些惡人心行都不善良,處處欺騙別人,發了大財,所以你跟他講因果他不相信。實在講他自己愚痴,絕不是他聰明,他沒有看到事實真相。他看到作惡的人生活很好,又富又貴,以為沒有因果,其實佛把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才恍然大悟。他命裡面的官位可以做到宰相,因為心行不善,他只能做到個部長,他已經降了。他命裡面的財富,譬如他有一百個億,現在這一生他想盡方法去賺錢,他只有五十個億,已經打了對折。他的福太大,雖然造作惡折福,還沒有折盡,還有餘福,這個餘福一般人看到就非常羨慕,餘福也很大,不曉得他已經打對折了。沒有福報的人,你再作惡,那個惡報馬上就現前,很快,你沒有福。這種道理、事實真相是真的,通達明瞭,我們才曉得修善、積功累德之可貴。

      我們過去生中沒有修那麼大的福報,這一世懂得了,懂得補,我們拼命去修,希不希望有果報?不希望,不希求果報,這一生所有一切享受隨緣就好了,絕不攀緣,絕不要求怎樣,一切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善行裡面我們知道,諸佛菩薩給我們示現最大的善行就是教化眾生。所以你看聖人、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什麼身分?教師的身分,天天教人,一個人也教他,兩個人也教他。這諸位要知道,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只要開口就是講經。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諸位知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不是說有很多聽眾大場合當中講經才算是講經,一個人碰到也是講經,路上遇到,說幾句話也是講經;絕對沒有一句是空話,絕對沒有一個人遇到佛是空過,沒有的。三言兩語都是教他,都是在勸導他,這我們要學。

      我們要怎樣才遠離一切惡?能把佛菩薩這一點學到就遠離了,決定沒有雜心閒話。讀經,讀經是聽佛菩薩教誨;說話,是我們把佛菩薩的教誨轉述給別人,學夫子「述而不作」,我們從佛菩薩這裡聽到的、得到的轉告別人,要常常存這個心。要斷貪瞋痴慢疑,決定不怕吃虧,決定不怕上當,為什麼?沒有吃虧的,沒有上當的,疑慮才真正吃了虧、真正上了當。所以用一個心待人,人人都是佛菩薩,人人都是好人,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學佛五十年,在這兩句話當中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自己才能入佛門,才能進入佛菩薩的俱樂部。

      首先培養自己的純淨純善,然後無論在哪個地方,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他自然就感化一方。這在我們中國人稱為氛圍,外國人稱為磁場,這是真的。我在年輕時候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的磁場就非常好,你進入他居住的範圍,你會感到身心安穩,你會對這個地方自然留戀,就是見不到大師,也願意在他的院子裡面走走,感受他的氣分,這都是真的。這種氣分在佛法裡叫光,佛法用光,不叫氣分,不叫磁場,佛法叫光,佛光普照!他照的範圍大小,那是他修行的功力、他心量的大小,他心量大光就大。所以佛光普照法界,我們現在照到沒有?照到。沒感覺到,你自己有障礙。好像白天陽光普照,你偏偏打個傘遮住它,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絕不是陽光沒有照你,是你障礙它。我們的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此地講的現行種子習氣是障礙,你能把這個障礙除掉,除不盡,稍微除一點,你就會感受一點氣分,佛的氣分。

      我們每天幾乎都在學習,諸位想想,這是過去多生多劫種的善根,知道之後要珍惜,我在這個希有難逢殊勝的機緣當中,要大幅度的提升自己。為什麼?緣不是永久可以得到的,往往都是很短暫的。所以我們一般人講機會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希有難逢。我們怎樣掌握機會?一天,不要以為明天還有、後天還有,你這樣想的話,人懈怠了。我今天這種緣分只有一天,這一天好好的把握住,絕不空過;明天還有一天,好,明天又一天。天天都覺得是今天,不要想到明天,我的成功就在今天,抓住今天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要想到明天、明年的話,這個人成就就很難,為什麼?他懈怠了。古今中外,世出世法,真正成功的人就是懂得抓住今天,今天的緣太殊勝,所以永遠要有感恩的心。

      我在十二年前離開台灣,在台灣雖然時間很長,住了三十年,但是後面的十年,每年在台灣居住的時間都不超過三個月,全世界到處走,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住過三個月的;居住時間短的,五天到一個星期,多半半個月、一個月,所以我對於家的觀念就沒有了,流浪,哪裡有緣哪裡去。最近太難得,我在香港住了八、九個月,可以說在一生當中,在一個地方居住的時間最久。那麼成就,常常走動成就就緩慢,功夫很難得力。要想成就,無論世出世間法,「一」太重要,在一個地方,一時一處,一心一德,學一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所以老祖宗的教誨,「教之道,貴以專」,太重要了。也許有很多朋友說,這個社會太複雜,我們只懂得一樣,不懂第二樣,在這個社會很難生存。這些話聽起來都很有道理,而實際上聖賢人告訴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通,《華嚴》常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怕你不通。為什麼?因為你求的是定慧,定慧通一切法門。我們求的是求智慧,不是知識,知識不通一切法門,智慧通一切法門。智慧一定從戒定當中修來,沒有戒定哪來的智慧?

      這些年來,我們也是從經驗當中總結的教訓,為什麼許多的學人,不是不用功,真用功,真努力,真想學,而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疏忽了根本。所以我們非常重視彌補扎根的教育。出家,儒釋道四個根,像一張桌子一樣四個腿,四平八穩,這四個根一定要落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我們的生活工作,起心動念、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為什麼?它是性德,自性它本來就是這樣。我們今天違背了自性,迷失了自性,所以感覺得很彆扭,為什麼要守這些規矩?好像給我們帶來不方便,實際你覺悟之後你就是這樣,是自然的。《弟子規》是天然的,《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都是天然的,都是性德的流露,要有這個認知,你學習就生歡喜心。你學了,我在日常生活這樣做,就像個佛的樣子,像菩薩,佛菩薩就是這樣的。我們是從外做到內,外表上先學這個樣子,慢慢從心裡面去領會就覺悟了,外緣幫助我們覺悟。上上根人呢?他從內修,內裡面一覺悟,外面自然就是這樣的,不要學,不用學,自然就是這樣。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做出這個樣子,從內到外;像惠能大師這樣的人物,也是從內到外,戒律沒有學,但是他都做到,身語意三業決定沒有一條跟戒律相違背,這在佛法叫道共戒,道是開悟,慧現前叫道,這是最圓滿的。第二等的是定共戒,你得了清淨心,你得定了,不會有犯過錯。這都是上上人的根性,中下的要從外影響到內,我們看佛菩薩怎麼做法,應當好好的跟他學。

      學不是一下就能學得到的,這什麼原因?我們的煩惱習氣無始劫的薰習太重,一下轉不過來,要慢慢的轉。聽經聽到一千次,才真正領會到裡面的意思,這是正常現象,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聽上一千遍,才稍稍聽得懂,所以是正常現象。如果說一遍、二遍就聽懂,那不是凡人,那是再來人。這些話是從前李老師教給我的,那個時候我在台灣,自己的命薄,沒有福報,沒有道場,障礙重重!所以是逼著,無可奈何,哪個地方有緣請我去講經,我就到哪裡去。美加就有三十多個地方,我常常去的;南美來請,阿根廷、巴西來邀請,我沒有法子分身,我介紹別的法師去。以後有了衛星、有了網際網路,這個幫助就大!人雖然不能去,他們可以從衛星、網路上來接收,那我們的學習等於是在一起學習,就沒有中斷。這些大概都是最近十五年的事情,我們用網路教學,用衛星教學今年是第六年,二00三年的元旦開始的。這樣好的工具我們要善於運用。運用這些工具也不是我想到的,老師先想到的,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至少十次以上,所以印象很深刻,他說電視傳播是最好的科學工具,要善於利用。但是老師那時候說這個話,我們聽了不敢想像,為什麼?租一個電視頻道太貴,我們沒有這個經濟力量,負擔不起。電視台講半個小時,在當時差不多台灣錢需要二十多萬,我們哪有這種力量?不敢想像。現在科技愈來愈進步,成本愈來愈降低,現在搞一個電視台不貴,在台灣大概有個幾千萬的台幣就夠了,如果合美金的話,不超過一千萬美金,一個衛星電視台就可以建起來。所以要好好利用這些工具,淨化全世界的人心,也像諸菩薩一樣無三垢。

      所以你看看諸佛如來沒有別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斷了。我們想到《起信論》上的兩句話「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說得好,本有是真的,永遠不會失掉;本無是假的,現在雖然有,決定可以能夠斷得掉,我們一般講放下,決定是可以放得下。我們再看第五尊佛:

      【尸棄如來離分別。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尸棄』是梵語,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有解釋,「尸棄,亦云式棄那」,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持髻」,也稱為「有髻」,就是頭髮上紮的一個髻,我們看菩薩的像,菩薩的像你能夠看到髮髻,頭髮。下面跟我們解釋就是尸棄佛的德,無分別,無分別是「無分別智,最為尊上,處心頂也」;又說「髻中明珠,即無分別」,這個明珠是代表無分別。大師在前面提醒我們,要我們在讚頌裡面取所表的德行,智慧德行,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到受用。無分別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再跟諸位說,沒有起心動念。《般若經》上說的般若無知,這個無知就是無分別智,般若無知,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我們看他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智慧的流露,他怎麼流露的?起作用的時候自然流出來,他有沒有去想一想?跟諸位說,沒有。不但是佛沒有想,菩薩都沒想,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他哪裡有想?這是自性智慧自然流露的,一想智慧就沒有了,為什麼?這個想就是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把你智慧障礙住了。障礙之後,這個智慧也起作用,但這個作用扭曲、變形了,變成知識,智慧變成知識。

      然後我們細心去體會、去觀察,我們學佛為什麼不能開悟?看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們,三、四十歲之前開悟的人很多!惠能大師是很難得的,二十四歲,很年輕。他們學習佛法的時間並不很長,我們看到三、四十歲,學佛時間大概在十年,十年上下,宗門開悟的人,教下大開圓解的人很多,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行?說個老實話,不行的原因叫錯用了心。這句話怎麼說?為什麼我們錯用了心?他用心用得正確,他用清淨心、用平等心,他的心清淨平等。清淨沒有執著,平等沒有分別,有分別不平等,有執著不清淨。我們今天用的是什麼?用的是分別執著,錯用了心,用這個心怎麼會開悟!用這個心來學《華嚴經》,用這個心來討論佛法,這就是李老師講的佛學;用這種心研究儒、研究道,也就變成儒學、道學,讀書成不了聖賢。中國古人講的話「讀書志在聖賢」。我讀書不是為名聞利養,不是為功名富貴,是為什麼?作聖人、作賢人;學佛,我作佛、作菩薩,方向目標要正確,用心要相應。

      方向目標錯了,我們這一生方向目標定在什麼?定在名聞利養。如果心裡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圖功名富貴,這個心叫輪迴心。用輪迴心來學佛法,還是造輪迴業,不過就是造的是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欲沒有離開,你還有欲望,欲望沒離開,你出不了欲界,三界裡頭你的範圍多小。你看外面這大圈圈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頭劃個小圈圈是六道,六道裡面再劃個小圈圈,欲界,你出不了欲界。欲界往上面去六層天,往上去一層比一層淡薄,但是他沒斷。前面講的,他那個欲的種子沒斷,欲的習氣沒斷,淡薄是什麼?是現行,現行真的愈上去愈淡薄,種子習氣沒斷,一遇到緣它馬上就發作,立刻就現行,所以難,真難!

      那我們在生活當中真學佛,怎麼學佛?真學佛就是要學放下分別、放下執著,特別是執著,有執著造的罪業很重,很難放。那怎麼樣?要減輕,希望這個執著的觀念一年比一年輕,分別一年比一年淡薄,這樣就好。要真的能有進步,經教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幫助。如果不是重要的幫助,世尊何必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跟我們講,我們天天聽,慢慢覺悟、慢慢明白了,才知道這個東西是要捨,不捨虧吃大了,為什麼?不捨就得搞輪迴,搞輪迴你就要曉得,我們這一生修得不錯,這一生早年遇到佛法,確實善念多、惡念少,善言善行多,惡言惡行少,但是前一世?再前一世?想到過去生中造的業,就感覺得很可怕。過去生中沒有遇到佛法,所以煩惱習氣很重,造的多半都是不善業,怎麼知道不善業?我這一生的果報不善,知道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多,這一生的果報很苦。學佛,真的斷惡修善了,還一生在外面流浪,時時刻刻想到有個安定的地方,不要動了,這個緣都遇不到,你就曉得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業。那麼來生,可以說來生果報很好,享福,人天福報會現前,可是一享福就享糊塗了。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世間人,大富大貴,就是上一生修的,這一享福把佛法就丟掉了,縱然信佛也不過燒燒香、拜幾拜佛,念念當中還是求福求慧,還是搞這個,還是把人天福報擺在第一位,從來沒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這怎麼得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就知道真修行沒有別的,放下。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就把這樣重要的問題告訴我:看破、放下,施捨。這麼多年來,我做得不夠徹底,所以這個障難排除不了,做得不夠徹底。不夠徹底的原因不是不想做,緣不足。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離不開緣分,緣有時、有地、有人、有事、有物。看看現前年歲也大了,好像這個緣慢慢成熟,應當徹底放下。

      過去我在新加坡,曾經遇到一位法師,我很佩服他,談禪法師,好像前年往生了。這個人能放下,肯布施,缺點是沒有深入經藏,所以一生修福,幫助別人道場。我聽說福州有一個大道場是他建的,叫西禪寺。他得來的那一點錢很不容易,我跟他見過幾次面,去看他,他在新加坡城隍廟擺一個小攤子,賣紙錢香燭,那個很微薄,一塊錢幾毛錢,人家到城隍廟燒香,他就賺這些錢累積,看到別人有修廟造佛像,他把錢拿出來。我第一次認識他的時候是在舊金山,舊金山,他是福州人,有一批福州的居士,他們在那裡買了一個地方,建了一個道場,大覺蓮社。那個道場當時買的時候是七十萬美金,這個事情是在二十年前,談禪法師拿了四十萬。他老人家幫助人非常慷慨,錢交給你只說一句話,以後再不聞不問,這句話說: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他就交代這一句,你錢怎麼用法他絕對不說,他不問你,你做的好事情是你的功德,你要做得不善的話,因果你要背,所以他心比較清淨,他捨了之後一絲毫罣礙都沒有。生活非常清苦,他一生每天就那麼一缽飯、一個菜,喝水喝自來水。我們去拜訪,貴客,他到攤子裡面買一杯礦泉水,這是招待客人,一杯礦泉水,他自己喝自來水。這也是一個很少見的人,一生過這樣清苦的生活,積蓄還不少,好像西禪寺他拿了好幾百萬美金,一句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就沒事了。前年有同修告訴我他往生了。

      所以我們接觸到經教,真正接觸到真善知識,這個緣不容易,我在台灣,方老師、章嘉大師、李老師,真善知識!我跟他們修學的時間十三年,離開之後還是保持聯繫,每次在國外回到台灣,我一定去看看他們。方老師走了之後,我照顧師母,也一直送到她走,這是做學生應該要做的事情。他的兒女在美國。所以我們學生也跟兒女一樣,知恩報恩。

      佛在此地教導我們,要重視無分別智,要認真努力去學習,這是頂法,無上甚深之法。我們看到菩薩,菩薩還戴帽子,很多菩薩的帽子頂上都有一粒明珠,表這個意思的,表無分別智,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尊佛:

      【毘婆尸佛如滿月。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毘婆尸』,這是印度話,清涼大師說「此翻有四」,它有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第一個是「淨觀」,第二個「勝觀」,第三個「勝見」,第四個「遍見」,有這四個意思。比喻裡面「如月圓智滿,是遍見也;魄盡惑亡,是淨觀也;既圓且淨,是勝觀勝見也」。觀、見都是自性智慧的起用,起作用,我們著重在淨、在勝、在遍,要懂這個意思。『如滿月』,滿月是月圓,佛經裡面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形容佛面如滿月。這要懂得它的意思,滿是圓滿,沒有絲毫缺陷,取這個意思,可千萬不要望文生義,佛的面孔就像月亮一樣圓圓的,那圓圓也不好看,不是取這個意思,是取它沒有欠缺。所以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一點欠缺,這才叫做圓滿,所以它這個滿是圓滿的意思。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舉的比喻是更明顯,月圓比喻作智慧圓滿,智慧圓滿就是遍見,見到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常講一切性相理事因果完全通達明瞭,這就是平常所說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萬德萬能,有這個意思在裡面,這是性德。

      佛法是平等法,這要記住,絕對不是說只有佛有,我們可以說只有佛才圓滿的現前,為什麼?一切眾生統統都有,而是眾生有障礙,所以這個圓滿的德行不能現前,障礙住了。佛說這樁事情,只要你把障礙除掉,你的性德就現前。障礙多,無量無邊,總的名稱叫煩惱,煩惱習氣。分類,把它分為三大類,見思煩惱,見是見解,就是你看錯了,思是思想,你想錯了,這是一大類;這個想錯了、看錯了,六道輪迴就出現了。諸位要曉得,六道輪迴是假的不是真的,從哪裡來的?就從見思煩惱裡面變現出來,只要你有見思煩惱,這個自性就變成了六道。所以見思煩惱斷了,六道就沒有了。《證道歌》上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覺就是見思煩惱斷了,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沒有六道輪迴。菩薩比阿羅漢高,菩薩不但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塵沙煩惱是分別。塵沙是比喻,像塵土、像沙子那麼多,你那個分別是念念分別,無量無邊!因為有分別,所以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從分別來的,如果分別沒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四聖跟六凡是十法界,假的不是真的,夢中境界!所以分別執著放下之後,那你就很容易把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放下,起心動念一放下,十法界沒有了,現出一真法界,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

      什麼叫真?永恆不變,佛法裡面講真妄,凡是會變的就不是真的,不變的是真的。我們看看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永恆不變?找不到,最後找到一樣:虛空。虛空好像永恆不變,三千年前的虛空是這樣,三千年後還是這樣。我們看到虛空不變,其實佛告訴我們,虛空還是會變。到什麼時候虛空會變?到轉識成智的時候,虛空沒有了。所以虛空是假的,虛空也是心現識變,何況虛空裡面的萬法!虛空沒有了,成什麼境界?現在科學家發現了,很難得,我們不能不佩服他們,他們發現時間、空間不是真的。什麼時候你們找個時間,讓鍾茂森居士跟大家上一堂課,科學家所說的,時空不是真的。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就在此地,距離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先後沒有了,這才是事實真相。有前後、有距離,假的,這個先後跟距離都是我們自己錯覺造成的。

      佛對這樁事情,三千年前就講得很清楚,你看《百法明門論》裡頭,空間,「方分」,講十方,講四面八方上下,叫方分;「時分」就是講時間。時分、方分這二法,你看在百法裡面排列,排在不相應行法裡,這說得很清楚。什麼叫不相應?這二法跟心法不相應,心法現在人講精神,它不屬於精神,跟色法也不相應,色法是物質,不相應,但是它有,不能說它沒有,所以單單列一法。它不是心法,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所有法,單單列一法,這一法叫不相應行法。跟色、心、心所統統不相應,單獨列一法,這一法用現代科學名詞講是抽象概念,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真有,它起作用,你要說它是有,它確實體性了不可得,無自性。什麼時候能夠突破?佛告訴我們,你能夠放下執著就突破,所以阿羅漢就突破。由此可知,四聖法界裡面沒有時空的觀念,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所以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四聖法界尚且能突破,何況一真?一真法界裡根本沒有,完全轉識成智。這個心、心所、色法、不相應行法全都沒有,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凡夫無法想像!那個世界叫華藏世界、叫極樂世界。

      清涼底下有一句說得很好,「魄盡惑亡,是淨觀也」,你的清淨心才真的現前。魄是什麼?我們中國人講魂魄,一般人講靈魂,佛法的名詞叫神識,神識是不是真的?不是,神識不是真的,神識轉變了,變成什麼?靈性,靈性是真的。因為阿賴耶識、神識還有迷惑,這個迷惑是無明,也就是妄想,我們講起心動念,他還有,分別執著沒有了,他還有起心動念。到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個沒有了,所以轉八識成四智,這相宗的講法。你看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末那是執著,執著沒有了,《無量壽經》上講的平等現前了,有執著就不清淨。《無量壽經》上講清淨平等覺,有執著不清淨,執著沒有了,清淨心現前。執著是第七末那識,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為妙觀察智,這裡講淨觀,淨是妙!這兩個是因上轉。因上轉過來之後,果上就跟著轉,轉第八識,魄盡惑亡是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成就佛法、普度眾生。轉八識成四智。

      我們現在常常用《無量壽經》上的這三句「清淨、平等、覺」來解釋菩提心裡面的深心,深心是自受用。我們離開一切執著,清淨心現前;離開分別,平等心現前;離開妄想,覺心現前,這就是魄盡惑亡,到這個時候是佛眼看法界,淨觀!法界是清淨的,六道是清淨的,十法界是清淨的,無有一法不淨。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你會見到什麼?世間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現在雖做的種種惡業,不善,他是好人,他是做的好事,為什麼?他在那裡表演,像舞台表演一樣,他唱反派,唱得很成功,好角色,跟舞台表演一樣,有人唱正面的,有人唱反面的。你看演岳飛演得像,好角色,這要得獎的;演秦檜也演得像,很像一個奸臣,也要頒獎給他,好角色,你才能看到平等的法界,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

      所以三惡道是什麼?三惡道是造作罪業到那裡去滅罪的,到那個地方去,把自己所有一切的罪業,在那個地方消掉,消業的,沒有那個果報他的業消不掉。三善道呢?三善道是消福的,他修那麼多福報,他要到這裡享受,福報要消掉。所以它的功能我們說是相等的,一個是消罪業,一個是消福報。為什麼要消福報?因為他對於他修的那個福沒有忘掉,他有執著,所以他要享福,他要把它報掉。做一些壞事、罪業,他到惡道裡面也要把它報掉。你把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是淨觀,你才是勝見、遍見。遍見不是偏見,我們凡夫見是偏見,沒有看到圓滿,沒有看到究竟。惡道裡面眾生把他那個惡業統統在那裡消掉,他就出來了,出來遇到佛法他會接受,為什麼?他受過痛苦,他知道那個苦。所以阿羅漢,我們在經上讀到的,阿羅漢談到地獄他還心有餘悸,為什麼?過去在那裡受過那些罪,還有習氣在,聽到地獄他心驚肉跳、寒毛直豎,他心有餘悸。凡夫迷惑顛倒,記不起來了。阿羅漢突破了時空,他知道過去在地獄受的這些罪,所以覺悟之後再也不幹這些壞事。好事要不要做?要做,好事做了怎麼樣?不著相,不著相就不受三善道的果報。做了就了了,不要再放在心上,如果老放在心上,你會受人天福報。

      所以佛教導我們要學菩薩,菩薩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所以叫三輪體空。不著我相,不著人相,不著當中一切造作的相,這就是此地講的用清淨心去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六道眾生,用清淨心幫助他們,用平等心幫助他們,用覺而不迷的心去幫助他們,這就正確了,這是菩薩。所以在六道裡面種種示現,他沒有報,沒有六道的果報,菩薩行善絕對沒有人天福報,菩薩也示現作惡,為什麼?有些眾生要用惡的方法去度他,他才會開悟,作惡不受惡報。這到《華嚴經》後面有詳細的說明。所以菩薩的行持,不是世間凡人能夠測度的、能夠想像的。所有一切的示現,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覺悟,用什麼方法讓他覺悟就用什麼方法,大用無方,這不可以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