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二卷)  1999/6/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52

      請掀開經本,化樂天偈頌第九首:

      【佛於曩世無量劫。具修廣大波羅蜜。勤行精進無厭怠。喜慧能知此法門。】

      這是喜慧天王他的讚頌,與前面妙髻天王讚頌的義趣,我們可以連貫起來看,都是如來果地不思議的境界。古人稱《華嚴》為「大不思議經」,稱《維摩》為「小不思議經」,都是稱性的境界。為什麼不思議境界用這兩部經做代表?不用其他的經?這裡頭含義很深,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得到。《華嚴》代表出家佛,《維摩》代表在家佛,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在家跟出家是平等的、是沒有高下的,所以平等心是成佛第一個因素。我們今天修行,決定成不了佛,什麼原因?出家比在家高一等,永遠不能平等,那就不能作佛。諸位在大乘經上,我相信讀得很多。佛跟我們講十法界的因行,因行當然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因行裡面,佛跟我們說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我們要記住;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緣覺是因緣心,聲聞是四諦心。我們這才恍然大悟,佛是平等,平等就能成佛,高下就決定不能成佛。所以菩薩以下,心都有高下,但是愈是往上一個階層,高下的心愈淡薄,這個意念就愈小,到完全平等,這個人成佛了。所以用這兩部經來表不思議,很有道理。當年世尊在世,是兩尊佛同時住世,一個是出家佛、一個在家佛。我們看《維摩經》,維摩示疾,釋迦牟尼佛派大弟子去問候,舍利弗、目犍連見到維摩居士,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佛沒有兩樣。我們今天出家人的觀念錯了,所以念佛往生,出家人反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念佛是出家人教的,在家人他真的念佛往生了,出家人反而不能往生。我們要曉得,貢高我慢,你想想看這是多麼大的障礙。所以要學以平等心接待一切眾生,絕不能以傲慢心來對人。用傲慢對待別人,吃虧的是自己,別人沒吃虧,自己吃虧。

      這首偈喜慧天王教給我們,佛於過去無量劫中,『具修』,具是具足,沒有欠缺;『廣』是多,不但是多,而且還『大』;『波羅蜜』就是菩薩所修的無量法門,六度萬行;「萬」不是數字,是形容多,無量無邊的行門。說六度,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類。所以「六」是綱領,每一條之下都具足無量無邊的行門。說布施,布施裡面又分為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大類裡面,每一條要細說都說不盡。財裡面包括的範圍就太大太大了,佛跟我們講,財裡面又可以分兩大類:內財、外財。外財,身外之物;內財,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利益一切眾生的意願,這屬於內財。我們的勞力,以勞力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屬於內財。服務的項目也是無量無邊,我們看這個社會,男女老少,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業,在他自己本分崗位之中,盡心盡力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是對社會、對人民、對眾生服務,負責盡職,內財布施。內財遠過於外財的布施,今天社會大眾看顛倒了,看重什麼?重視外財布施,而忽略內財布施。本經在「十迴向品」,第六迴向這一部分裡面,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將近一百種的布施,都是我們平常所忽略的,我們沒有想到。佛所講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切眾生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崗位,為社會大眾、為法界眾生服務的那些項目。世間人又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這個話說得沒錯,諸佛如來也是以服務為目的,隨類化身,隨緣服務。服務就是此地講的「具修廣大波羅蜜」,把你服務的項目做到盡善盡美,就叫做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以字面的意思來翻,古人翻作「到彼岸」,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到家」的意思,到家就是做到最圓滿,你的功夫到家了。無論做什麼事情,你做到非常成熟,所謂是止於至善,在佛法裡面稱波羅蜜。做到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沒有缺陷,這就是至善圓滿。

      我們學布施,布施要怎樣才能做到至善圓滿?佛法裡面說得太多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第一個要用真心,不能用虛假的心。可是幾個人用真心?所以發心修學得不到結果。得不到結果,佛在經上也說過,《楞嚴經》上就講得很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我們冷靜的反省一下,我們的因地真不真?我們發心,心裡還有自私自利,這個因就不真,所以你希求的果報得不到。我們學佛人,每一個人深切的希求,是希望煩惱輕、智慧長。我們有沒有得到?我們的煩惱還是很多,妄念止不住,智慧還是不開。什麼原因?因地不真。因地為什麼不真?觀念不正確。世間哲學裡面所講的人生觀、宇宙觀,這兩句話就是說你對人生的看法、你對宇宙的看法,你的看法不正確,你的看法錯誤了。世出世間的聖人,「聖」這個字的意思,是明瞭的意思、覺悟的意思,聖人,也就是說世出世間的明白人、覺悟人,明白、覺悟的標準是什麼?他的看法,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個人是覺悟的人,這個人叫明白人,我們中國人稱為聖人,印度人稱為佛陀,他的修因才正確。我們錯在哪裡?錯在自私自利,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知道。所以你怎麼去想、怎麼去觀察,都是錯用了心,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我們今天早晨講《感應篇》裡面「孝」字,誰懂得孝?誰認識孝?孝是講事實真相,是講宇宙萬法的本體,從這個字上建立正確的觀念,現在人所講的正確的人生宇宙觀。怎樣能行孝?怎樣能盡孝?「中」字。中,你心裡有中,儒家講的「中庸之道」,佛家講的「中道第一義諦」,你心裡有中。用心用得純正,這就叫做中。我們凡夫用心不正,錯用了心,總是斜了、偏了,不知道用中,因地不真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說得最粗、最淺顯,大家最容易懂得,就是私心,自私自利,大錯特錯了。你用這個心,你能得多少利益?太少太少了。假如你用心偏的幅度大,純是欺人騙人,你騙得來的那些財富依舊會被別人騙去,你得不到受用,保不住的。這個不但在歷史上記載得很多,如果我們留意,細心觀察現前的社會,這些事情太明顯了。幾個人能發財?我們看到有很多,用一些不太正當的手段發了大財,所謂是億萬富翁,你看看他日常生活,可憐得不得了,沒得受用,實際上他的生活遠遠不如一個普通人。對於得到財富的念頭,全是妄想。

      這在二十多年前,我在香港講經,那個故事我也講過好幾遍。邀請我到香港講經的是謝道蓮居士,這個居士前年過世,也不在了。她發心要買一點禮物送給我,好心!我陪她一起到銀行,她去提款。銀行下面是保險櫃,她帶我去看,打開她保險櫃那個箱子,裡面是一些金銀珠寶,展示給我看。我看了之後,我告訴她,我說:你只有這麼一點點?她聽我這個話就很驚訝,也很不高興。「太可憐,太少了,我比你多得多,多得太多太多了。」她說:法師,你有這麼多?「是!」我說:你看看,你這些金銀珠寶不敢放在家裡,放在家裡怕人偷,不敢戴在身上,戴在身上怕人家把你的手割斷,要放在保險箱裡面,一個月、半個月打開來看看、摸摸,這個就是自己的話,那所有世界上金銀珠寶店統統是我的。為什麼?我高興,到那裡,「拿出來!」我看看摸摸,那不就是跟你有什麼兩樣?你怎麼這麼愚痴?這個算是自己的,那全世界珠寶哪個不算是我的?你打開來,我看看摸摸也是我的。人就糊塗到這種地步!

      所以要曉得,古人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是等到你死的時候帶不去,現在都沒帶去。你們想想看,你晚上睡覺,睡熟了,不跟死人差不多嗎?哪一樣東西是你的?每天都要死一次,還不覺悟?所以明白人、覺悟的人曉得,沒有一樣是自己的,包括這個身體都不是自己的,這才叫覺悟的人。什麼是自己?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禪宗覺悟的人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個話說得有味道,這個話說得真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財富、無量寶藏,這不假,確確實實是事實,這個事實就擺在我們面前,而且一點都不要操心。她那點珠寶放在保險箱,天天心裡掛念著,時時刻刻放不下;我們無盡的財寶擺在人家珠寶店裡,可寬心了,從來不去掛念它,要明白這個道理。現在有錢的人,銀行放多少錢,實際上手上一張鈔票也沒有,都是阿拉伯數字,假的。人為這些假東西天天在操心,過這種日子,豈不是佛經上講「可憐憫者」?可憐的程度,實在講不如街上要飯的人,要飯的人不可憐,為什麼?他身心沒有掛礙、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他很自在,逍遙自在。天天憂慮牽掛那些阿拉伯數字,那些人可憐。幾個人覺悟到?幾個人明白?佛明白,菩薩知道,這些不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象嗎?

      我們如果不讀佛經,說實在話,也迷在其中。讀了佛經,這一下才省悟過來,才知道我們應當為一切眾生服務,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我們今天選擇佛教育,選擇一個出家人的身分,我們今天居在這個崗位上,這個崗位幹什麼?教化眾生。所以要想想,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社會上是什麼身分?他幹些什麼?大家稱他作佛,佛的意思搞不清楚;甚至於很多誤會了,把佛看作神,把他當神明來供奉,錯了。佛的意思是覺者,翻成中國意思是覺者,覺悟的人、明白人。釋迦牟尼佛是個覺悟的人,是個明白人,他在社會上扮演一個什麼角色?扮演什麼身分?他國王不做了,他本來是王子的身分,可以繼承王位的。我們在講席裡曾經介紹過,他受過最好的教育,文學、武藝也達到波羅蜜多,他全都捨棄掉了。他選擇出家,修道、弘法。他選擇這個行業,選擇這種身分,目的何在?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目的在此地。他希求的是希望這個世間,再擴大是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不分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一切眾生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現代社會,諸位常常聽說,種族歧視,宗教戰爭,這很殘酷,很不幸,果報尤其不可思議。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達到至善美滿、和諧幸福的社會,他知道政治達不到,軍事也達不到;經濟,乃至於科學技術都做不到,只有一個辦法能做到,教育。所以他老人家發心出家修道,用現在的話來說,從事義務的,義務是不講報酬,他生活所需,每天一缽飯,三衣一缽,絕不麻煩任何一個人;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在物質生活他過最低的水平,生活簡單,生活容易,全心全力去做社會教育工作,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所以他一生所幹的,勸人,勸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他自己做出榜樣給人看,做到圓滿了,「廣大波羅蜜」,幫助人破迷開悟。

      所以「斷惡修善」是第一個階段,教學第一個階段的目標,遠離一切惡業。第一個目標是講「因果」,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不善的因一定得不善之果,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世間人所講真理,什麼是真理?因果報應是真理。你學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還是因果。從這個基礎上再向上提升,「破迷開悟」,逐漸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業,也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永恆的事業,生生世世從來沒有間斷,普賢菩薩講的「不疲不厭」,就幹這樁事情。捨己為人,從來沒有為自己著想過,念念為社會大眾服務。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什麼身分?他是個義務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在佛門裡面稱他為天人導師,他是老師的身分,師道。我們跟他學習稱弟子、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跟一切菩薩的關係是同學的關係,要搞清楚,菩薩是佛早年的學生,是我們的學長,我們關係多麼親切。師徒如父子,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好學生,對於老師的教誨要記住;為什麼我們提倡讀經,要把經念得很熟,就是老師的教誨要記住,不能忘記。要研究經論,老師講的意思我們要懂,他的教誨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這個無量義不是讚歎,是真實的。怎麼曉得是真實?佛所說的字字句句稱性,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性沒有邊際,所以他講的義趣就沒有邊際。

      不同我們凡夫,我們凡夫的言論文字是有邊際、有界限的。為什麼?我們是從意識心裡流出來的,意識心有界限、有邊際。所以世間這些文字,諸位看個一遍、兩遍就不想看,那個意思盡了。世間再好的文學作品,很有攝受人的能力,在中國,像著名的四大小說,看個十遍、二十遍,不再想看了,它的攝受能力就到此為止。可是佛的經典,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愈看愈有味道,永遠看不厭,永遠說不倦,我們在講台上講經,同樣一部經講很多遍,愈講愈有味道,不會疲倦。為什麼?字字句句稱性,每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每講一遍有講一遍的悟處,這個才有味道。不像世間的文字,念一遍之後,第二遍決定沒有悟處,報紙雜誌看一遍,你絕對不會想去再看第二遍的。

      佛經,「經」這一個字的意思也很多,通常講「貫攝常法」,要是用這四個字做標準,報紙雜誌裡一個字都沒有,可是佛經裡面這四個字是字字具足。「貫」是貫穿,說到究竟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個字都含無量義,字字句句都能夠攝人心。我們今天好像沒有感觸到,這四個字一個字都沒有感受到,什麼原因?我們沒有入進去。中國諺語有一句話說得很有味道,囫圇吞棗,我們今天學佛法就是像囫圇吞棗;佛法學了,什麼味道不知道,沒有細嚼,沒有能夠嚼出它的味道,法味。你要能夠嚼到味道,貫攝常法這四個字你就有體會了。如何能夠嚼出味道?真正的法味,那一定要依馬鳴菩薩教導我們的方法,離言說相聽,離名字相讀,離心緣相,才能夠證得,才能契入境界。我們今天全著了相,佛在經上說得很好,「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我們不肯離。一切法就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要離相,你才能證得;不離相,《大方廣佛華嚴經》擺在面前,也不是佛法。佛法是什麼意思?佛法是明白了、覺悟了。凡是明白、覺悟了,就叫佛法;凡是迷惑顛倒,不明白、不覺悟,就叫世間法。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迷悟不同。覺悟了,穿衣吃飯也是佛法;迷惑了,誦經拜佛全是世間法。

      我們要學佛具修廣大波羅蜜,而且要知道這個事情是長時間的,不是短時間的。現在人不管學什麼,沒有耐心,總希望很快就能成就,諸佛如來也辦不到,即使辦到了,諸佛如來也不會做這種示現。你看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古佛再來,不是在這一生當中修行成佛,表演給我們看的,古佛再來。他在《梵網經》上不是跟我們說得很明白嗎?這一次到這裡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八千次是指在我們這個地球,不算他方世界,他方世界要算起來那就數不清了,單單到這個地球上來示現作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豈不早就成佛?來表演給我們看的。表演還要示現八相成道,教給我們修學有次第,不能躐等,按部就班的來學習,才能有成就。

      《華嚴》是圓頓大法,善財童子在這個地方也給我們做了一個表演,怎麼成就的?親近善知識,好善、好德、好學,一生才能證果。所以學佛的基礎,世尊教給我們淨業三福,要不在這上頭打基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淨業三福,我們要把它歸納起來,用幾句話來總說:第一個是真誠至善之心,待人接物;第二純是愛心,愛護一切眾生;第三純是無私的心、無條件的心,為一切眾生服務。諸位想想,三福十一句話是不是這個意思?這就是佛菩薩的心行。純善、純是敬愛,是佛菩薩的存心,佛菩薩的德;無私、無條件為一切眾生服務,是菩薩行。

      菩薩行的綱領裡面,給我們分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前五度;第六「般若」,那是智慧、那是用心。所以純善的心、純是愛心,就是真實的智慧,那就是般若波羅蜜。這個大智、大德融在布施裡面,才稱為布施波羅蜜。如果只有布施,沒有一個至善的心、真誠的愛心,只叫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羅蜜。那個布施是三界有漏的福報,財布施得財富,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布施裡面有真誠的善心,有真誠的愛心,那個布施是波羅蜜,是功德。功德裡面決定有福德,福德裡面不一定有功德,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唯有真誠的善心,真實的愛心,無條件的布施供養,自然能夠融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所謂不同的族群都能夠圓融和合。我們細細觀察佛菩薩,人家就是修這個法門,教化一切眾生統統修學這個法門。布施是捨己為人,決定不為自己,念念為一切眾生,內財、外財都能夠布施供養一切眾生,這是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是守法,一切如理如法,這一條很重要。尤其是與不同的族群接觸,不同的宗教接觸,你要是不守他的法,你就是不尊重他。你不尊重他,你有心去幫助他,人家拒絕,不接受。中國古人常講,入境要隨俗。古時候,中國國家沒統一,印度也是沒統一,是部落的社會。我們看歷史,周朝八百諸侯,八百諸侯是八百個國家,大國方圓百里,小國有二、三十里,就像現在的小村莊、小鎮,它是一國,這裡頭領導人就是諸侯。所以每個國家地區,言語不相同,我們現在講方言。實際上,每個國家語言不相同,生活習慣不相同,文字也不相同。諸位現在看看,中國古時候寫的篆字,你們最常見的「福壽」,百福、百壽,一百種寫法,你要曉得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寫法?是當時各個諸侯、各個國家寫法不一樣,是有來歷的,不是人故意想出來的。其實不止一百種寫法,中國文字到秦才統一,秦始皇把這些諸侯都消滅了,改成郡縣,這才成為統一的局面,以後文字統一了;但是以前這些國家的文字,還都能保留下來。所以中國文字在古時候的寫法,一個字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你要曉得它歷史的根源。

      這麼樣一個複雜的族群,能夠融合在一個社會裡面生活,大家都能過得很幸福、很美滿,沒有歧視,沒有隔閡,要靠教育。儒家是這種教學,佛法更是圓滿的教導,所以教我們要守法,守法就是互相尊重。我們訪問伊斯蘭教,訪問印度教,他們特別用素食來招待我們,這對我們尊重,知道我們生活習慣,我們看到很感激、很歡喜。我們招待他也是這樣的,去年我們這裡舉辦的溫馨晚會,我們先要打聽他們喜歡吃什麼,我們做的飯菜完全合他的口味。溫馨晚會那一天有三千八百多人,幾百桌,你去看看桌上菜不一樣,不是完全請他來吃素,那我們對他就不尊重。所以我們對伊斯蘭教,用牛肉供養他們,我們曉得普通市面上賣的牛肉他不吃的,一定要清真寺做的。我們在此地有一些清真館,專門供養伊斯蘭的,我們請那些廚師來做,這是我們對他尊重。所以他請我們用素菜,對我們尊重,互相尊重,相親相愛,這你們都看到。

      這幾天展覽會,每一天不同的宗教,這些宗教領導人,我們一接觸,你看多歡喜!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佛法的落實,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做的。我們不僅僅是在經典上學這些文字的教誨,一定要把這個教誨落實到生活上。我們要曉得,我們今天生活的空間是整個地球,這個地球上住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跟他接觸、跟他往來,決定尊重他,這是我們持戒。有很多人不懂,溫馨晚會,我們請伊斯蘭的朋友們,我們供養的是葷腥,不知道的人說我們破戒,那是他對於戒律完全不知道;我們是持戒,不是破戒。換句話說,今天有多少佛教徒,「持戒」兩個字不懂,這兩個字他認識,真正的意思他不懂,當然他就更不知道怎麼做法。不深入經藏,你怎麼會開智慧?智慧不開,處處成障,你所接觸的都是障礙。智慧開了之後一切通達,自在無礙,《華嚴經》裡面講,不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是一真法界,為什麼叫一真?沒有障礙了;十法界有障礙,一真法界沒有障礙。懂得什麼叫戒,怎樣持戒,你智慧不開,你怎麼能圓融?

      我們看在華嚴會上,華嚴會上族群之多,我們沒法子想像,因為它的範圍太大,盡虛空遍法界是他們生活的範圍。極樂世界,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覺悟的人、明白的人,看看各種不同宗教,那些宗教的領袖,那些宗教的傳教師,我們怎麼看法?全是諸佛如來,全是法身大士,我們對他的尊敬跟對佛菩薩的尊敬沒有兩樣。為什麼?諸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分,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你怎麼會知道?他們的傳教師,他們的宗教領袖,說不定就是觀音菩薩化身,說不定就是阿彌陀佛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佛家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種經不是佛經?你明白了、覺悟了,法法皆是;你不明白、不覺悟,堅固的執著在那裡,沒有一法是佛法。

      佛法第一個「破執著」,破執著才能證阿羅漢果,捨棄一切分別才能成為菩薩,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從哪裡學佛?所以佛眼睛看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平等心現前,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說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諸佛如來就是講的自性。諸位都念過《金剛經》,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告訴我們,《金剛經》裡有的時候說「佛」,有的時候說「如來」,為什麼有這兩種說法?凡是說「佛」是從相上說的,凡是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差別在此地。性是從理體上說,相是從形相上說,形相雖然不一樣,理體是一個,所以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是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的。既然是是的,他怎麼不是佛菩薩?所以我們應當以尊敬佛菩薩這種心態,尊敬一切眾生,尊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這叫學佛,這是佛法,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的境界。

      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每一個天王代表一個不同的族群,代表一個不同的文化,所以全經總共有兩百多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都是一家人。這裡面沒有衝突、沒有摩擦、沒有歧視,幾個人明白這個道理?佛菩薩明白。佛菩薩不但明白,佛菩薩都做到了。《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勝熱婆羅門,那是諸佛如來化現的;《地藏經》上我們讀到婆羅門女,也是諸佛如來化現的。婆羅門就是我們現在此地講的興都教,世尊那個時代,諸佛如來能夠現婆羅門身,現在興都教裡難道沒有諸佛如來現身嗎?我不相信。每一個宗教裡頭,每一個族群、每一個行業裡面,都有諸佛如來的化身。你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還不覺悟嗎?三十二應告訴我們,各種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行業、不同身分,諸佛菩薩統統在裡面現身。我們肉眼凡夫常常得罪佛菩薩,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是虔誠的佛教徒,還學得不錯,哪裡知道全都錯了。怎麼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所以《華嚴》不能不讀,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實在講,講這部經最契機,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我在澳洲各個宗教跟他們接觸的時候,常常介紹給他們,真正能解決現代社會問題,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教材。方東美先生讚歎這部經,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一部哲學概論,他是哲學家,他把這個看作哲學概論。所以他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輔仁是天主教辦的,博士班的學生學《華嚴》。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體會到這個意思,拓開心量,像佛菩薩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法漏掉的,全部在心性包容之中。平等的包容、清淨的包容、智慧慈悲的包容,這才曉得純善之心、純愛之心,是這樣顯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要曉得,持戒是什麼個意思,怎麼個持法。

      忍辱波羅蜜,耐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圓滿的成就,要無限的耐心,絕不是一朝一夕。做學問要有耐心,處事待人接物也要有耐心。有耐心、有方法,方法是在持戒裡面,有次第、有程序、有方法,忍辱就是再加上耐心,哪有不成就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要想成就,決定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第四精進波羅蜜,『勤行精進無厭怠』,「進」是有進步。儒家講「苟日新,日日新」,天天要有進步。佛法講「精進」,比它那個意思還要好,精是純而不雜,純一善心、純一愛心、純一利益一切眾生心,純而不雜。雜是什麼?雜自私自利。決定不能夾雜,不可以有一念自利的念頭,不可以有一念自利的行為,不夾雜這個,只是以至善至誠愛人利人,這個世界怎麼會不和平?社會哪裡會不安定?今天社會不安定、世界不太平,誰造成的?我們自己沒有依教奉行,責任在自己,不在別人。覺悟的人決定不會把責任推諉給別人,是我沒做得好,我沒有懂得佛說話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真實義我沒懂得,我沒做到。我沒有盡心盡力去宣揚,把佛陀這樣美好的教誨,至真至善的教誨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我沒做到,責任在自己,不在別人,這才能精進,這是精進深一層的意思。

      禪定是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我們的理念,也就是我們的看法想法,我們的說法做法,絕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擾、所動搖。楞嚴會上說得很好,「清淨明誨章」裡面佛有很清楚的教誨,我們處在末法時期,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我們自己要有主宰,不為邪師所動。邪師所說我們需不需要理會?不需要,學如來對付他們的辦法,默擯。默擯就是完全不理會,他說他的,我們說我們的,他批評我們,我們不必答覆,不必解釋,這叫禪定。般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論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般若波羅蜜。要學佛,無量劫中勤行精進,沒有厭怠,不厭倦、不懈怠。喜慧天王從這個法門契入佛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他從這裡契入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