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8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八四卷)  2002/4/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84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牒問許說,六根三業十問,第四句:

      【無邊色相光明輪海具足清淨不可思議。】

      九句裡面我們看到三個清淨,這是第三個清淨,清涼大師在這一句給我們提示的是講「圓光大小,隨機無盡」。經文裡面講,『無邊色相光明輪海』,「相及隨好」這是屬於色相,所以清涼大師的提示非常正確。他這裡主要是講的「光明輪海」,佛有常光、有放光,我們看佛像,無論是彩畫的、是塑造的,佛背後都有光,特別是頭部一定有圓光。光的大小也沒有一定,都是教學的作用。大根器的人見的光大,小根器的人見的光小,還是一句老話:「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每一個人見到佛菩薩的形相,你所見的相好光明,就是此地講的圓光大小,都從心想生。我剛才講了,大根性的、心量大的見到佛的光明大,根性劣的、心量小的見佛的光明就小。見佛如是,再想想見哪一法不如是?我們面對著一切人事物,同樣是個人,同樣是一件物,一花一草,或者是一個小動物,無論哪一個人見到之後,他的感官不一樣。同樣都是見,確確實實不相同,真的是從心想生。所以諸佛菩薩現相,我們心想是能感,諸佛菩薩有感則應,他怎麼不是從心想生?

      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是『具足清淨』,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學佛,你看在這一小段經文裡頭總共九句,第一句講到清淨,第三句講到清淨,這一句又講到清淨。清淨心重要,特別是發心修學淨土的。淨土往生真正的條件,佛在經典裡面說得很多,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話就更多,「心淨則佛土淨」,這是淨土。念佛,念佛是個手段,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清淨心。我們要用念佛這個手段,把自己的清淨心念出來。是不是真能念得出來?真能念得出來,你要會念才行。什麼叫會念?什麼叫不會念?這個地方講的是六根三業。六根對六塵境界,起心動念是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的造作是身業。無論是大乘小乘、顯密宗教,修行修什麼?除了六根三業之外,你到哪裡去修?修行就是在六根三業。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九句豈不就是我們修行的指導原則。佛的色相光明輪海,我們無法想像,但是我們要怎樣學習?

      身光每個人都有,每個動物都有,每個植物都有,只是我們心粗看不到。佛法裡面稱為光,練氣功的人稱之為氣,看你的光,看你的氣,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心地清淨善良,光色是金色的。心地陰險狹窄,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這種人的光灰暗。所以練氣功的人,從一個人的氣的大小、顏色,可以知道這個人身體健康狀況,這個很有道理。所以確確實實有,樹木花草,連練氣功的人他也能看得到,它也有氣。它如果是氣沒有了,它的生命就結束了,這樹木花草枯死了。它只要是活的,「生氣」,世俗人常講。

      我們如果凝聚自己的精神,你就能夠看見。凝聚精神,佛法裡面講的定,心地稍微定下來,把散亂心收回來,你就看到了。參禪的人、練功的人,沒有別的,真正的原理原則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散亂心你什麼都見不到。你果然能收到一心,孟夫子也說得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們一般人的心都往外面跑,從六根門頭向外跑,向外攀緣,你的心是亂的,你什麼都見不到。你能把這些亂心收回來了,收回來就定了、不亂了,這個時候就起作用了,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你能看到。隨著你功夫的淺深,你的定功愈深,你看到的面愈廣;你看到的時間,時間可以突破,你能看到過去、未來。這些道理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我們在此地學習,要學我們的風度光彩,要懂得「具足清淨」。

      所以我學佛五十年了,五十年來總結經教教導我們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我寫了二十個字,現在在講堂兩邊的這副對聯。一切經教教我們的就是這二十個字。我們凡夫所犯的病,心地不真誠,不真誠就是虛偽,世人常講虛情假意。我們有沒有犯這個病?不要說對別人,對自己,對自己都不是真心,都是虛情假意,何況待人接物?怎麼說對自己都沒有真誠心?你的妄念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你的心不定。真誠的心,心是定的,沒有妄念。古人講什麼叫做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講得很好,跟佛法裡面講的完全相應。什麼是真誠心?沒有一個妄念。而我們是妄念紛飛,對自己都沒有真誠,這個問題嚴重,所以世出世間的學問都不能成就。有人問印光老法師,印祖答得很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世出世間法,你能夠學多少,你能夠得多少,不在別的,其他的影響不大,在你自己的誠敬心。真正善知識,誠敬心能感應。沒有誠敬心,遇到真正善知識,一生還是空過。

      真誠心裡面一定清淨,清淨是決定不摻雜染污。什麼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染污,你的心不清淨。真誠心一定平等,平等沒有高下,肯定沒有貢高我慢,決定沒有輕視別人,即使對蚊蟲螞蟻也生恭敬心,不敢輕慢;牠跟我平等的,相不一樣,性沒有兩樣。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蚊蟲螞蟻牠也有佛性,牠是有情眾生,牠的佛性跟我們的佛性沒有兩樣,佛法從心性上講真平等,不是從形相上說。「真誠、清淨、平等」心生智慧,你就曉得虛偽、染污、不平障礙智慧。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為什麼沒有了?障礙,被障住了。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當然慈悲心生出來了,慈悲心是自性的性德,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大慈大悲自自然然流露出來,不是學來的。於是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當然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最後結歸到「念佛」,這叫學佛。夏蓮居老居士常常教人真幹,這是真幹,念念不忘,常常拿這二十個字來檢點自己的心行。淨宗特別著重在清淨,前面這五句十個字,一個得到了,其餘四個統統得到了。「真誠」,真誠裡頭一定具足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清淨」,清淨一定具足真誠平等正覺慈悲。「慈悲」,慈悲一定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少一個就不圓滿,有欠缺,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學習要在這個地方學。

      我們的相好,我們身體健康,風度光彩就是接引眾生,就是化他,自行化他。學佛有什麼好處?這個樣子給人看,就是學佛的好處。我常常給人講,學佛的人不容易衰老,學佛的人身體健康,為什麼?心地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我的生活環境就清淨。環境是境界,這一點就很能令人羨慕,就很能令人嚮往,這樣接引眾生。如果一個學佛的人灰頭土臉,讓人家一看就厭棄,那你叫他學佛,他害怕了,學佛將來學成你這個樣子,我才不幹,拒絕。所以我們的身體就是學佛的包裝,就是學佛的廣告,你一到那個地方,佛法就傳到那個地方了。不學佛的人看到你都會合掌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已經種了善根了,學佛的人自然歡喜親近你們,就這麼個道理。這個東西裝扮不來的,一定要真修、要真幹。「具足清淨」,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疏忽。再看下面一句:

      【種種色相光明雲海不可思議。】

      前面講的是常光,這一句講的是放光。佛菩薩有能力放光,我們怎麼個學法?實在講,我們的放光也有很多種。講台上講演是放光,日常生活也是放光,處事待人接物,連你日常工作,沒有一樣不是放光,這個聽起來好像很難懂。放光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你的影響力。讓別人跟你接觸,見到你的形相,聽到你的聲音,或者是遠方聽聞你的德行,你的學問,你的為人,你的處事待人接物,他有所感動,都屬於放光的範圍。現在還可以包含著文字,你所寫的文章,你所寫的書籍,現在東西更多了,網路、高科技的傳媒,都是經典上講的放光。科學技術,它沒有善惡,它沒有邪正,它沒有是非,看什麼人用,善人用它是善行,那是正法!惡人用它,造成負面的影響,傳遞邪知邪見,我們要有能力辨別。這些工具,佛用它,魔也用它。在現前的社會,可以說魔用的比佛用的多,所以在這個社會上產生很大的影響。社會的動亂根源,大眾傳播媒體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古聖先賢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影響,這是現在所講的文藝傳播、大眾傳播,這是社會教育。你教人幹什麼?你教他想什麼?你教他說什麼?你教他做什麼?你天天在那裡教。如果你的教導是不善的,這個社會就被你毀掉了。我曾經說過多次,兩種人可以挽救社會,可以毀滅社會。哪兩種人?一種是國家領導人,那看他的政策,可以救人,可以毀滅眾生。另外一種,掌控大眾傳播的,這些傳播工具,電視、網路、影劇、報章、雜誌對社會的影響力非常大。孔老夫子懂得,他老人家給我們一個標準,但是現在大家都把它遺忘掉了,這個標準是三個字:「思無邪」。掌控大眾傳播工具的人,真正能遵守孔老夫子這個原則,「思無邪」,你教社會大眾思無邪、言無邪、行無邪,你就救了這個世界,你是這個世界億萬眾生的救星。你要是教他邪思、邪見、邪行,帶給這個社會災難,重大的災難。

      中國、外國許多傳說,公元兩千年是世界末日。所以有人問我:淨空法師,你相不相信世界末日?我點頭答應:我相信。我不是相信這些預言,不是相信這些傳說,我相信什麼?我相信因果。現在社會大眾,普遍造的是什麼業?就是剛才講了,邪思、邪見、邪行、邪論,這還得了!這要不能夠有效的改進,世界末日我看是不太遠了。這個問題是現前社會最重大的一個問題,不是小問題。這個問題要不能夠有效妥善的解決,把這個嚴重的問題緩和、改善,這個世界的前途不是光明的。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修清淨心,佛教給我們許許多多修學的綱領。大小乘各個宗派共同的綱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通一切法,教給我們正念、正思惟、正語、正業。邪正的標準,所有一切經論都說到,都說得很清楚。佛教初學《十善業道經》,這部經通大小乘。《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小乘經,雖然是小乘的啟蒙,它是大乘的根基,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學。進入大乘之後,佛首先教人修「淨業三福」,三條,頭一條教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勸人要認真學習《十善業道》,這是淨業三福第一條,你不修十善業道,你不能夠落實。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什麼叫三皈?你懂不懂?形式的三皈不重要。你生長的這個地方沒有寺院,沒有出家人,你能不能成佛?能不能往生?給你說能!沒有受過三皈,也沒有受過五戒,形式不重要,只要你的心正,你的心清淨,你就具足三皈了。「皈依佛」,佛是什麼?佛是覺悟。所以覺而不迷,你就皈依佛了。你受過形式的三皈,不管什麼樣的法師來給你傳授,如果你依舊是迷而不覺,你的三皈沒有,你的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淨而不染,三皈叫「翻邪三皈」。

      邪就是「覺正淨」的反面,覺的反面是迷,正的反面是邪,淨的反面是染。我們現在的心,我們的行為是迷邪染;我現在離開迷邪染,我走覺正淨,這是真正皈依。沒有形式,諸佛菩薩承認,你已經皈依三寶了,佛菩薩承認。如果你受了三皈,你自己做不到,還是迷邪染。你拿到皈依證,佛菩薩不承認,說你這是假冒的,你不是真的,你是冒牌的。諸位要懂這個道理,佛菩薩認真不認假,鬼神也認真不認假。假的東西只能騙人,人迷惑顛倒,欺騙鬼神都不容易,何況是諸佛菩薩?一定要搞真的,不要搞假的。

      但是形式對於真正修行人有幫助,為什麼?我們畢竟是凡夫,煩惱習氣太重!如果沒有人提醒我們,一轉眼就忘掉了。你想想看,你到哪裡去找個人常常來提醒你?什麼人有這麼大的福報?因此,我們不能不重視形式了。所以我們造一尊佛像,最簡單的是彩畫的佛像。現在印刷術發達,這個彩畫的佛像就印得很多,你家裡頭供養,掛起來。看到佛像就提醒自己,我要覺而不迷,我要像佛一樣。日常生活當中覺而不迷,工作裡頭覺而不迷,處事待人接物,一切時一切處,我都要保持覺而不迷,我真皈依了。

      皈是回歸,我從迷惑顛倒回歸了,我現在依「覺」,這個覺是自性覺,佛菩薩經典裡頭還是自性覺。經是佛的言語,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所以經典就是自性覺,就是自性正,就是自性淨。我從邪思、邪見、邪行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正行」。我從一切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些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三皈依,真的皈依了。有沒有形式決定不重要,你真正得到皈戒的利益,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切時一切處,自自然然影響你周邊的人物,這就是「隨緣放光」。

      所以威儀要具足,不是為自己,是為佛法,是為眾生,總要記住,時時刻刻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好模範,這就叫「放光」,這就叫接眾。隨著你自己的德行智慧,你的影響力不斷的在擴大,你影響的時間會很長久,這個就是佛經上講的「光明遍照」。再看第六句:

      【殊勝寶焰海不可思議。】

      清涼給我們提示的,「常光如焰,具眾寶色」。前面說過「圓光大小,隨機無盡」是常光,這個地方「如焰」,特別側重在「具眾寶色」,還是屬於相好。真正的寶色是什麼?不是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不是這個東西,真正的寶是般若智慧,是法身解脫,是常樂我淨,這是寶,佛家常講的三寶,說得最多,三寶代表一切眾寶。剛才說過了,「覺正淨」,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表現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具眾寶色了,這裡面就含藏著無盡的寶色。

      像「淨業三福」裡頭十一句,具足!菩薩修學的綱領,在本經文殊菩薩代表的十波羅蜜具足。確確實實表現在你的生活行持當中,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也在你身上表現出來了。再說得具體一點,什麼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在你的一身,你這個形相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你這個形相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常光!

      我們學佛、學經教,如何把經教裡面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教裡面的教誨,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把經教裡面的境界變成我們的受用,然後經就是我,我就是經,合成一體,這叫契入。你這一入就入諸佛菩薩的境界了,為什麼?諸佛菩薩如是,我亦如是。到這個時候,方東美先生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體會得了,你會點頭,你會肯定,一點都不假。

      現在有些學佛的同學,他聞法的機會少,雖然常常念經讀誦,他不解經義,有沒有好處?有好處,阿賴耶識裡頭種善根,種子下去了;種子要下得深,將來遇緣,一聽經他就開悟了。但是在這一生當中要得到真實的受用是很難,就像他下了種子種植,種子還沒有長出來,還不能開花結果,你還得不到收成。許許多多人,每天很勤奮的在讀誦、在念佛,就像種植一樣,很勤奮的下種子,在照顧種子,種子現在還沒有發芽,是好事情。如果要遇到善緣了,有機會常常聽經,他那個讀誦的種子會現行,這是好事情。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再看第六句:

      【殊勝寶焰海不可思議。】

      清涼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常光如焰,具眾寶色」。這一句經文,上一節也說了一些,意思深廣無盡,我們讀了真的是有很深的感觸。『寶焰』,焰是火焰、光明,我們常常看到佛像的背光,或者是畫,或者是造的,背光都造七寶。光焰是表法,代表諸佛菩薩,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相好,感化一切眾生,智慧、德行、相好就是寶焰。「光明」是影響的意思。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古時候的舜王,二十四孝排在第一名,大舜。舜一生的行儀,真叫大放光明。他可以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他一個字都不缺,統統做到了。首先他感動他的父母,他母親是繼母,對他非常不好,被他感動;感動了鄰里,鄰里鄉黨。他教人、感化人是以德行,不是用言語。上古時代魚獵為生,捕魚,他看到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在河邊捕魚的時候,把魚群集中的地方他們都佔了,魚很少的地方,他看那些老人在那裡,老人爭不過年輕人。舜加入他們的行列,跟老人在一起。那個時候的年輕人跟現在年輕人不一樣,年輕人看到舜很年輕,都在那些地區,他們時間久了被他感動了,把好的地區讓給老人。這就是光焰的意思。堯王是那個時候的國君,堯王聽到舜這些事蹟,這個世間有這麼好的一個人,召見他,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以後把王位也傳給他,在歷史上稱為舜王。

      從舜王這個故事,我們就想到此地「殊勝寶焰」。所以什麼是寶?道德是寶,我們一定要認清楚,金銀、琉璃、硨磲、瑪瑙,這不是寶。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餓了不能當飯吃,凍了不能當衣服穿,道德是寶,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什麼叫道?什麼叫德?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道是自然的秩序,天道,不是人為的。儒家講的倫常是道,五倫是天然的秩序,就跟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一樣,天然的,不是人為的。古聖先賢為我們說出來而已,不是他創造的,他明瞭,一般人糊塗,天天行自己不知道,聖人說出來,我們明白了,確實是天然之道,大家心服口服。倫常大道,肇端乎夫婦,五倫的核心是夫婦,夫妻。有夫妻,這才有子女,才有父子,家就形成了。有了父子,就有了兄弟,五倫就佔三個了。

      家外面,有君臣,有朋友。君臣,現在的話來講是領導與被領導,領導稱之為君,被領導稱之為臣。這是天然之道,不是人創造的,這叫道。人都能夠遵守天然的大道,這就是順自然法則,宇宙是祥和的,這個地球是美好的;不可以違背了這自然法則。在佛法裡面講法性的性德。凡是隨順性德,這個人我們稱他為佛菩薩,違背性德我們稱他為凡夫,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現在人自以為聰明,改造自然環境;結果改造是不錯,他不是改造,是破壞,破壞之後,帶來了天災人禍,人要受苦受難!德是什麼?中國古時候講八德,兩個講法:一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另外一個講法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兩個講法都好。我們人在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依這個為標準,這叫行德。

      人能夠履行道德,這個人在儒家稱之為君子,稱之為聖賢。君子跟聖賢差別在哪裡?差別在光的大小,就是此地講的「殊勝寶焰」,光,光小的影響面小,你能夠影響這個村里,影響你自己縣市,這是君子。如果能夠影響一個國家,影響世界,這是聖賢。孔老夫子履行道德,孟夫子履行道德,他們的影響力真的是周遍世界,而且影響到今天,兩千五百多年了還受他的影響,聖人,成聖了!所以影響到你居住的鄉里,影響個十幾二十年,這稱君子。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佛家的道,佛家講德,跟儒講的雖然不一樣,名詞術語不一樣,精神意義無不相同。佛法講道也離不開人倫,佛法講得廣、範圍大。講佛道,菩薩道、聲聞道、緣覺道、天道、人道,講了十個道,與道相應者這是德。這些我們都必須要懂得,要認真努力去學習。最重要的起心動念我們要能夠想到佛陀對我們的教誨。

      佛陀教誨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你一入佛門,佛就傳授給你三個修行的原則綱領,這是總原則、總綱領。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派,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覺正淨」,這就是三皈。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迷回頭依自性覺,從邪回頭依自性正,從染回頭依自性淨,果然念念與「覺正淨」相應,你走的是佛道。什麼是德?四攝六度是菩薩的大德。自利利他,自利是成就自己的道德,利他是影響,是感化。諸佛菩薩,哪一尊起心動念不是為眾生想,不是為利益眾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學佛基礎的課程:《十善業道》,這是共同的基本課程。大乘的基本課程,《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講的心地,藏是寶藏。心地寶藏是什麼?是般若、是法身、是解脫,心地寶藏。有時候也說般若、德能、相好,兩個說法不一樣,意思都能夠相通。法身是相好,解脫是德能、是自在。

      世出世法,無不是以道德為殊勝的寶焰,我們不能夠不重視,不能夠不認真的學習,總要把自己的性德流露,決定不能隨順煩惱習氣;隨順煩惱習氣,我們的性德永遠被它障礙,決定透不出來。再看底下這一句:

      【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議。】

      這一句清涼給我們提示的很好,「圓音無盡」,圓是圓滿,圓滿的音無盡。「深廣難測」,聖人教誨無不如是,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所以講經說法,義理淺深廣狹,總在機緣,應機而說。如果是根熟的眾生,可以說得精深,說得簡要,一點他就通了,不費事。若是中下根性的人,這種人可度,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緣,不厭其詳的細說,長時間的細說,他覺悟了。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常隨弟子,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裡面有跟佛三、四十年開悟的,這就是表演給我們看,根性不利,記憶力也不好,領悟力也不好,但是他有一個好處,他不離開佛,他天天在聽,聽久了他開悟了,他證果了。當然這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佛在經上講,不是普通人,都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的,表演給我們看的,教給我們向他們學習。你看看這麼多人當中,我這個根性像哪一個,你就跟那個人學。

      根性最差的,大家一般都瞧不起的,周利槃陀伽,愚笨,一點記性都沒有。佛教他念四句偈,教他第一句,當然下面他不知道;教第二句,第一句忘掉了,四句偈都學不成。他的哥哥也是世尊的學生,哥哥就勸他回去,你不行。他就在哭,釋迦牟尼佛說留著他,慢慢再教,慢慢學,最後他也開悟了。世尊在他開悟之後,給大家宣說,周利槃陀伽善根深厚,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過去生中他是三藏法師,吝法,講經說法總要留一手,怕別人高過他,這一生感得愚痴果報,原來是這麼回事情。所以他的業障是吝法造成的。

      所以佛講吝財的人來生得貧窮果報,吝法的人來生得愚痴果報,不能修無畏布施的人,來生得多病夭壽的果報,短命,我們在僧團裡面可以看到。所以佛教導一切眾生,哪一個眾生不想求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有因的!你希求的是果,果必有因。怎麼求?修因。印光大師提倡《了凡四訓》,了凡先生現身說法,教導我們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你要造作罪業,你一定得惡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還要知道,因果通三世。所以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第一個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變成因,轉變不空。第二因果相續不空。第三因果循環不空。世間的災難,你仔細去觀察,災難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冤冤相報形成的。如何能化解?真正化解只有佛法。

      化解的方法,當然最殊勝的無過於《華嚴經》,它說得詳細,說的分量也夠。《華嚴經》如果能夠從頭到尾細說,人要從頭到尾細聽一遍,他覺悟了,他無始劫來什麼樣的怨恨,他也放下了,再也不放在心上,他得解脫。他得解脫,過去那些冤親債主想報復,現在不報復了,那些人就得福了。要知道你的報復會影響,那個影響的面太大了,不止他一生。他在報復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別人受災受難,他沒想到!所以罪業愈造愈重,惡報愈陷愈苦,這是沒有智慧。

      佛法重智慧,不重聰明。聰明,你看看佛法裡面列在八難之一;世智辯聰,八難之一,這個人遭難了。為什麼?你有世智辯聰,你造的惡一定更大,你將來受的果報就更苦。你沒有世智辯聰,雖然想造業,造的業不大。一般人講造惡業墮地獄,地獄種類很多,佛經裡面就講有七十多種,裡面苦樂不等,最苦的叫阿鼻地獄、叫無間地獄,《地藏經》上有介紹,那是造極重的罪業,墮在那個地方。

      所以佛說法,什麼叫圓音?圓是圓滿,大乘經上常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就叫圓音。所以佛說法,無論什麼樣的根性統統得利益。我們要怎樣學習?李老師教學生講經,編了一個小冊子,《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面討論到這個問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當然我們的智慧能力比不上佛菩薩,但是不能不照顧聽眾。所以講解經典有深說也有淺說,深說,照顧程度高的人,根熟的眾生;淺說,照顧程度低的人,不能叫他白來。每個人到講堂來聽經,程度不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像學校上課,年齡差不多,程度很整齊,一班一班的,那個好教,那個容易。這個叫大講座,就是聽眾程度不齊,高的很高,低的很低。這種講座要講得叫各個都生歡喜心,非常不容易,得要學這個本事。長說短說,你要能得自在。怎樣才真正能契入這個境界?清涼大師在本經註解,四科就好,這個意義就好,「信解行證」,你要能證得,那就得大自在了。你要不能證得,一定要能行、能落實。如果能說不能行,你的功力始終是有限的;一定要落實,自己一定要能契入境界。

      怎樣才能夠契入境界?我們在前面一品講的普賢三昧,你學《華嚴》,你要不入普賢三昧,《華嚴經》聽不懂。普賢三昧是法界大定,什麼叫法界大定?簡單的說,盡虛空遍法界你統統放下,決定沒有一絲毫染著了,盡虛空遍法界你的心如如不動,整個法界你都得到了。為什麼?不動心是真心,虛空法界是真心變現的相分,這叫證果。

      凡夫,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凡夫六根對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動什麼念頭?我常講「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個念頭很糟糕,把你的性德完全障礙住,你所得到的非常非常有限,完全不懂得佛陀的教誨。世間人患得患失,所以多少積功累德的機會在面前,自己想的、考慮太多,不想做了,丟掉了,機會失掉了。他想些什麼?還不是自己利害嗎?利害這一關幾個人能夠突破?這是什麼?佛的教誨沒有真懂,懂得不夠深、不夠廣,所以還是被煩惱習氣障礙,事到臨頭還是煩惱習氣作主,自性般若做不了主,經典裡面的教誨不能作依靠。菩薩行裡頭第一個科目是布施,我的布施被人騙去了,那就布施他好了,你就心開意解了。你命裡頭財富,佛說愈施愈多,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愈布施愈多。不要操那些心,不要想得太多,你才能夠積大功累大德。

      所以起心動念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正法久住!這個就對了。不但要用言語為眾生講說透徹,自己還要做出榜樣給人看,人家才相信。否則的話,你會說,你為什麼不做?你教我做,你沒有去做,你是不是來騙我的?這樣說法叫眾生起疑惑,錯了。佛說法是幫助眾生斷疑生信,你說法是令眾生起疑惑心,這就錯了。所以經教不能不深入,我沒有這個疑惑,我可以不讀它;我有這個疑惑,我不能不讀,我不讀,這個疑惑就成障礙。佛在大經上常說,菩薩最嚴重的障礙就是疑,菩薩最殊勝的善根是精進。疑為菩薩重大的障礙,《無量壽經》上說的,如何能夠斷疑生信,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我們圓滿的功德,所以不放下不行。

      人為什麼不敢放下?怕死。我統統放下了,我自己生活怎麼辦?他為什麼害怕?懷疑,不相信佛的話。佛說你財富愈施愈多,不相信,怕施完之後沒有了,上佛的大當,你說成什麼話!對佛沒有信心。只有真正信佛的人,對佛陀的教誨才不折不扣,才真正能在一生當中修積無量無邊殊勝功德。所以「信」字多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

      我當年發心出了家,我出家兩年才受戒。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也教了兩年講了兩年經了。受了戒,受戒當然第一個到台中去拜老師、謝老師。老師一見面,手就指著我,我還沒有進門,他在裡面看到我了,「來!來!你要信佛」,說了好幾個,「你要信佛」。我走到他面前去,我也呆了,那個時候我學佛九年,講經也講了兩年,怎麼不信佛,出家受了戒了。他教我坐下來給我解釋,信佛不容易,許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佛,我這才明白他的意思。什麼叫信佛?依教奉行者謂之信佛。佛在經上講的你沒有做到,你不相信,你不信佛,那你還會有什麼成就?我們親近一個老師,原則是我對這個老師信得過,老師的教誨,我會依教奉行。同樣一句話,別人說的我不相信,老師說的我相信;別人說的我不肯照做,老師說的我願意照做。

      佛是我們的老師,傳到後世,怕的什麼?怕經是偽造的,經真的是佛說的嗎?現在人這個疑惑愈來愈多了,尤其是翻譯的,這個翻譯靠得住嗎?有沒有翻錯?所以往後學佛愈來愈難。中文本的譯經,這個翻譯不可思議。我的老師告訴我,古時候翻經的這些法師都是證果的菩薩再來的,至少都是三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中國人真正有福報,感得佛菩薩應化到中國來。你看很多人曉得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

      我這次到日本,日本也有這個講法,他們都肯定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淨宗,他們非常尊重善導大師,他們的祖師都是在唐朝時候到中國留學善導的學生,所以對於善導大師非常敬仰。我們到比叡山見到供養祖師的那些像,塑像、畫像,善導大師的塑像在日本很普遍。寺廟有很多名稱就用善導寺,你一看善導寺,你就曉得那是淨土宗的。日本人懷念祖師,尊師重道,實質上我們現在不知道,至少形式上它還保存著。我們去參訪,看到之後,我們很尊敬、很佩服。

      言語是夫子教學四科之一,老夫子教學第一個科目「德行」,第二個科目就是「言語」,我們不能不重視言語的學習。頭一點,這是從前老師常常教我們的,第一要注意的,言語不能得罪人。因為言語造成的誤會,在古時候歷史上的例子很多,小的禍害造成殺身之禍,大的禍害造成國破家亡。儒重視,佛也重視。你看看《無量壽經》上,我常常提起,佛家按一般順序排列,「身口意」三業,《無量壽經》一開端教導我們修行的綱領善護三業,它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有一些人不懂這個道理,喜歡開開玩笑,不知道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麻煩就來了,怨仇就結了。

      李老師以前跟我們講這個,舉郭子儀做例子,這是唐朝的大將,封侯的、封王的,那個地位還得了!郭子儀有一天在家裡聽說盧杞來看他,馬上穿上大禮服在家裡恭候。盧杞那時候是個什麼地位?大概像現在科長、司長的地位,地位很低。別人家人都奇怪,多少大官大人物來看,你都很隨便,你為什麼對他這麼樣尊重?他跟家人說,他說這個人不是一個普通人,如果要得罪他,將來他得志的話,他會報復,所以一定是以大禮來接待,不敢得罪。郭子儀講的話沒錯,後來盧杞果然做了宰相。郭子儀有智慧,決定不得罪人。心地忠厚老成的人,那還隨便沒有關係;心胸窄狹,所謂是有恩必報,有仇必報,這種人對他要很有禮貌。言語不能不謹慎,尤其是要教化眾生,講經說法,首先要學言語。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