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188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八八卷)  2003/12/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88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二段。這是清涼大師《疏鈔》裡面的第二段,釋名,分為開合兩個段落。我們講到合,合裡面有六小段,現在我們從第五小段看起。「此三圓融,唯無礙之法界」。這一句就是一個小段,這是合中第五小段。清涼在《鈔》裡面有解釋,「此三圓融者,五」,就是第五小段,「總融上三」。上面有四小段,所以「上雖四對,體唯有三,謂能照之光,所照之境,所成之覺」,所以光、境、覺,實際上這四個小段只說三樁事情,所以說體唯有三。「三對六法,舉一全收,為一法界」。後面一句是總結,「此上五重合竟」。這是解釋合,別題裡面的合說。

      能照之光,所照之境,能所是一不是二。這與世間哲學裡頭所說的不相同,哲學能所是二不是一;換句話說,它是相對的。一乘圓教裡面沒有相對的。大乘或者講二乘、三乘有相對的說法,那是佛的方便說,叫善巧方便,也是佛法裡面所謂的隨順俗諦說。俗諦是眾生的見解,眾生聽了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一乘圓教就不是隨順眾生,是如來果地上親證的法界,這叫隨順真諦說。這個真諦就是諸法實相,真實相。眾生他迷了,這一念妄動而有無明,所以往往把真相看錯了,因為看錯,所以他就產生了錯誤的觀念,這就想錯。佛菩薩教化眾生,怎樣把眾生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修正過來,這就是佛法。所謂轉迷為悟,轉錯誤為正知正見,這就叫佛法。佛這個字是梵語音譯的,如果從意思上來講就是智慧、是覺悟、是覺知,所以智覺。佛法是一種求得真智真覺的方法,如果叫佛學,這是這一門學問,我們不能夠不清楚。

      性相,性是能現,相是所現。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這是光明,是能照,照見法性所現的種種法相。能現所現是一體,能照所照怎麼會是二?當然是一。這是這一種法合是自自然然之合,本來就是這樣的。分開來說,合起來說,一樁事情,這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清涼大師講上面三對六法,我們這個概念要清楚。三對,能照所照是一對,能覺所覺是一對,光有身光、有智光,覺有覺知、有覺悟,照有能照、有所照,覺有能覺、有所覺。開,分開來說,合,總的來講,一樁事,確實是一體。所以唯無礙之法界。清涼講無礙,講了四種,「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從這段文(雖然不長)我們能體會宇宙之間任何一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塵,無不具足;三對六法具足,小到微塵也具足,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

      我們講平等,已經不是真相、不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確確實實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容許你開口,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皆乖」,你一開口一動念,已經錯了,從這就開始錯。宗門的祖師大德常常測驗學人「道一句來」,就是說諸法實相這一樁事情,你說一句我聽聽。學生剛剛要說,老和尚趕緊過來用巴掌把他嘴捂住,這一捂,這個學生開悟了,明白了。老師跟學生心照不宣,心心相應,契入境界。所以「說」都是方便說。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方便說,因此所說之法是方便法,所以佛才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法為什麼要捨?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實法。真實法你捨都捨不掉,沒有得失你怎麼捨?在哪裡?一切現成,就是你不認識。一分一秒,一剎那都沒有離開,就是不認識。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眼耳鼻舌身放身光,意根放智光,哪一物不是。可惜的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迷而不覺。迷了,不順性德,違背性德,這是一般講造作罪業,召來六道三途的苦報,實在是太冤枉了。永嘉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我們是在迷夢之中,把一真法界變現成六道三途;「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就沒有了。什麼時候我們覺醒過來?醒過來之後,你的煩惱習氣統統沒有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個東西去掉之後,妄的沒了,好像黑暗沒有了,光明現前了。性德,究竟圓滿的性德自然顯現出來。

      性德盡善盡美,純淨純善,這是如來究竟果地的境界。法身菩薩雖然分證,但是不圓滿,如來果地才究竟圓滿。這樁事情若不是世尊出現為我們透露,我們無量劫來永遠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現在如來把這個本來面目給我們透露了,我們要怎樣修正?修,沒有別的,放下而已。要放下,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你太辛苦了。最重要的,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妄想分別執著,學習佛菩薩,隨順法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沒有絲毫意思夾雜,這叫隨順法性。自己夾雜一點意思在裡面,就不是隨順法性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再看後面一段,最後一段。

      「雖平等絕相,不壞光明之覺。品中辨此,故以為名」。這一段開示很重要。雖然平等絕相,這就是講上面所說的體、用,身光智光,覺知覺悟,能照所照,能覺所覺,這裡面的境界包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性相、事理、因果,統統包括在其中,無有一法不平等。絕相是離相,對於所有一切現象,你確確實實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是平等。稍稍起一念妄想,不平等,但是這個非常輕微,還不至於造成嚴重的障礙,什麼嚴重障礙?還沒有把一真法界把它扭曲。這個妄想要生了分別執著,麻煩大了,這個嚴重,嚴重把一真法界扭曲了,扭曲成十法界,扭曲成六道三途。這個事情就嚴重了,你要受苦。有一點點妄想是錯了,但是還不至於受大苦,依舊在一真法界裡,這就是華藏、極樂。

      你看極樂有四土三輩九品,華藏有四十一個階級,這是什麼造成的?妄想造成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是這麼產生的,但是還在一真法界裡,沒有把一真法界變形。這個妄想再重一點就變成分別,分別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變了;聲聞、緣覺、菩薩、佛。如果再嚴重,再嚴重就執著,執著把這個四聖法界再扭曲變成六道,六道裡頭再扭曲變成三途,變成地獄。是不是真有這個事情?沒有,真,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個扭曲是你自己的扭曲,與別人不相干。就像你自己作夢一樣,你在夢中把現前這個境界扭曲。你要懂得我說話的意思,其實現實境界與你夢境毫不相關。扭曲是個方便說,不是真實的,不是我們這個境界你真的把它扭曲,變成餓鬼、畜生,不是的。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佛講得好,「自作自受」。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要真正大慈大悲,這個慈悲是性德;中國人所講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性德。性德都是盡善盡美,純淨純善,沒有絲毫不善夾雜,沒有絲毫不淨夾雜,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為什麼要這樣學?這樣學,淘汰我們的不善,放下我們的不淨,果然把自己這無量劫來薰習的不善不淨,統統淘汰盡了,放下盡了,我們的性德就恢復了。

      這些教學,給你說真話,不是利他是自利。但是你真正想得到自利,你必須要懂得利他,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如果一昧想自利,那你完全錯了,那是自己害自己,那不是自利是自害。你要說為什麼?我們在這一段經文,這是清涼大師的開示,我們能體會到他的開示完全依據經義,沒有夾雜一點點意思在裡頭。所以這個開示跟佛說經沒有兩樣,完全講的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整個宇宙是一不是二。我在講席裡頭講過很多很多遍,虛空法界是自心相,你自己的心,心是什麼樣子?虛空法界就是自己心的樣子。剎土眾生,這虛空當中無量無邊的世界,剎土是世界,每一個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剎土眾生是自身相。整個宇宙是自己,整個宇宙是一體,所以你愛他才是真正愛自己,你敬他才是真正敬自己。哪一個佛菩薩不尊重一切眾生!只有凡夫迷而不覺,順他意思的,他喜歡你,不順他意思的,討厭你;喜歡你,幫助你,不喜歡你,排斥你,這是與自性完全悖逆。

      你悖逆自性,自性不悖逆你,自性還是包容你。從什麼地方顯示出來?從覺悟的人,從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他能包容你;你背叛他,你討厭他,他尊敬你,他愛護你,那是什麼?經上講的正覺!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已經證得正覺,菩薩證得的正等正覺,諸佛如來是無上正等正覺,從他那個地方,我們就真正體會到性德的流露。從六道凡夫裡面你去觀察,他悖逆性德,佛菩薩隨順性德,這很明顯的比例。我們應該怎樣學,不就懂得了嗎?如果你要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依然違背性德,那麼你在六道裡輪迴時間就長了,真的是無量劫又無量劫。就好像一個人做惡夢,一個惡夢接著一個惡夢在做,永遠不醒,苦死了。明眼人在旁邊看,一場空,哪有這回事情!

      我們真正有幸,沒想到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如此殊勝的妙法,妙絕了。這就看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為什麼?遇到了,緣具足了。《彌陀經》上常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備這三個條件;給諸位說,開悟也要具備這三個條件,證果還是要具備這三個條件。甚至於我們把它講成世間法,世間法任何一個事業要想成就也要具備這三個條件。善根,能信、能解;福德,能修、能證;因緣是機會。你遇到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是希有難逢,你遇到了。

      前幾天,我想到我們台中一個老同學,老朋友,徐醒民先生,周家麟先生,年輕的時候我們在一起跟隨李老師學佛;我們一個老師。這幾個同學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現在年歲都大了。我打電話向他們問候,告訴他:江老師(江逸子居士也是我們同學),在這個地方作畫,畫地獄變相圖,極樂世界變相圖。我跟他講這種創作,不敢講絕後,但是肯定是空前,自古以來歷史上這些名畫家,沒有這麼大的創作!徐醒民居士告訴我:法師,不但是空前也是絕後。我想想他的話有道理,往後,後代那些成名的畫家,有這種機緣做這麼大規模的作品嗎?他做這兩幅畫,我知道三寶加持,佛菩薩加持,龍天善神擁護。以高妙藝術的方法,教化無量眾生斷惡修善,勸導無量眾生回歸淨土。這個緣分我們遇到了,無量劫都難遭遇!我們學院同學能知道嗎?

      佛菩薩住世,大家羨慕得不得了,佛菩薩就在眼前,你不認識。這種慧眼、法眼要怎麼樣能得到?還是古人一句老話,讀經。你要把經念多、念通了。這個讀經,我們現前這種程度只能讀一種,不能學太多。學太多了,食而不化,破壞你戒定慧三學。你學一種是成就你戒定慧三學。你讀一部經,讀經規規矩矩的讀,恭恭敬敬的讀,這就是持戒;專心讀,一心讀,就是修定;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字,沒有念顛倒,那就是智慧。先把它念熟了,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隨文入觀,你要求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刻意去求,刻意去求,你就落在分別妄想裡面,分別妄想是障礙,障礙你開悟。所以不可以刻意,要求又不能刻意,一切隨順自然。總而言之,絕對不能破壞你的一心,不能破壞你的三昧。三昧功夫到的時候,自然就開悟,豁然開悟。悟了以後,你再去涉獵其他的經論,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才可以涉獵,沒開悟之前,最好不要涉獵。為什麼?涉獵是障礙你的悟門,這是自古以來,祖祖相傳的祕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希望同學好好的記住。我們這個緣確實是非常殊勝,希有難逢。

      這個地方我們講到「平等絕相」,絕相是離相,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不壞光明之覺」。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這一句經教我們要懂得怎樣不壞?隨順就不壞,不隨順就破壞。凡夫會破壞,就是現在所謂的破壞地球生態平衡,諸位常常聽說。這是人為的。生態平衡破壞了,就召來的天然災害。實際上它不是天然災害,還是人為的。人不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就不會有所謂的自然災害,就沒有了,這個世間風調雨順,天下太平。人、物同居在這個地球上和睦相處,相安無事,這個世界就是個樂園。

      說老實話,動物不會破壞,植物也不會破壞,礦物就更不必說,誰破壞?人破壞,鬼神也破壞。天人不會破壞,何以不會破壞?天人是修十善的,天人是善人,天人心地清淨,天人慈悲喜捨,他不會破壞。那我們曉得除天人之外,修羅、羅剎、餓鬼、人道,就是這一小撮,他們做破壞工作。科學技術沒有發明出來之前,破壞的面很小很小,不至於感召大的災難。重大災難肯定是共業所感。科學發達之後,人利用科學的技術對這個地球造成嚴重的破壞,所以現在所謂的自然災害多了,頻繁了。災難發生帶來的破壞,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要知道真正原因是什麼。

      幫助這個世間化解災難,我常常講要從自己心地上做起,這是真實的。古人懂得,所以古人施政把教學擺在第一,這有道理。國家興衰,社會治亂,總在教學,你不教怎麼行?古聖先王,那個時候國家小,部落,部落裡面許多領導人都是聖賢,都是受過很好的教育,通情達理,對於人跟人的關係,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跟天地鬼神的關係,他明白,不迷惑。這種人我們稱之為聖人,稱之為神人。神聖這個意思就是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他的想法、看法、做法不會錯。世間愚迷的人多,這種人少。這種人少,所以先覺覺後覺,這就是教育,就是教學;先知覺後知。這後頭說「品中辨此,故以為名」。這個好懂,這一品經裡面就是要說明這樁事情,所以品的題目「光明覺」。下面還有一句。

      「若從開釋」。前面是合,合了再開,把它分開來講。「光明之覺」,光明覺就是光明之覺。「光明有覺之用」,這是「通依主有財」,這個依主有財是佛學專門的名詞,就是古大德解釋名相用六種方式,這是其中的兩種。「若從合說」。把它合起來講,光明就是覺,這是「持業」釋,六種解釋裡的持業,光明就是覺,覺就是光明。前面分開說,光明的覺,光明有覺之用,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解釋可以開,可以合,現在講演繹、歸納,合是歸納,開是演繹。現代科學裡頭所用的一些方式,在佛門裡頭,古大德全都有,無一不是教學,無有一法不是幫助眾生覺悟。我們無論什麼人都有能力,也都有智慧,只是有大小不一樣,盡心盡力無不是圓滿功德,幫助諸佛如來教化眾生,覺悟眾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清涼《疏鈔》的第三段,宗趣。「宗趣者,以身智二光無礙覺悟為宗,令物生信為趣」。全經有全經的宗趣,每一品有每一品的宗趣,每一段有每一段的宗趣,每一句有每一句的宗趣,我們能不能看得出來?如果說是看不出來,那麼我們學習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利益。什麼是宗?宗是修行的方法,趣就是修行的果德,我修這個方法,我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所以宗是因,趣是果,趣是趣向。你要不懂得修因證果,你的學習就落空。正是所謂我學這門功課,我希望得到什麼。學習這門功課,這是宗;我希求所得到的,那是果,功不唐捐。

      在這一品經裡面,以身智二光無礙覺悟為宗。佛放光令菩薩覺悟。下面還有一句,令物生信為趣。這個「物」是九法界眾生,他不說是人,令人生信,令人生信那只有人道,其他的九道,我們講十法界,其他九法界沒有包括在裡頭。所以說個物,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如來用身光,文殊用智光,二光無礙,菩薩覺悟了,幫助法身菩薩提升境界,以此為宗,同時又令物生信;九法界有緣的眾生。

      九法界哪些眾生有緣?清涼大師在前面講大心眾生。這一句重要。我們中國諺語裡頭常講「量大福大」。有量能包容,能容人,能容物,這個人有福。你的福報有多大?你有多大的量,你就有多大的福。古人常說,你對待一個人你能夠包容,你得一百個人擁護,自自然然擁護你,福報。你待一百個人你不能包容,一個擁護你的人都沒有。這一句話雖然淺,含著有很深的意味在裡頭,很值得我們思考要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成就自己真實的福德。

      總而言之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愛人,一個是容人。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慈悲。你真正能夠愛人,愛一切物,真誠的愛心。真誠愛心,一定是清淨的,絕對沒有染污;一定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差別。愛人的人能夠捨己為人,他沒有自私,他能夠做到犧牲奉獻。包容人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的過失,他能包涵,有容乃大,他的後福大,他有大德大福。器量小,這人可憐,這個人沒有人幫助他,沒有人同情他,他在這個世間,那真叫孤家寡人。所以我們學佛,要學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學佛菩薩捨己為人,佛菩薩能夠割肉餵鷹,捨身餵虎。這都是諸佛如來示現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雖然做不到,心裡要常常想著希望有一天能做到。

      學佛,這兩個字不容易,為什麼?你要學得像,多少要有一點像佛,佛心真誠,你學到了沒有?佛心清淨,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有沒有學到?佛能放下,佛能看破,佛能隨緣,佛能自在,我們學到沒有?佛佛相念,這個相念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稱讚,佛總是稱讚諸佛,沒有聽到哪一尊佛批評另外一尊佛,沒有。我們有沒有學會?佛孝順父母,釋迦牟尼佛為報母親之恩,他的母親生他七天,上生忉利天,佛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報母親恩,在忉利天開了一次法會。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不是在人間講的,在忉利天講的,都是給我們做榜樣。母親對我們有生育之恩,人不知道恩義,連畜生都不如。

      所以這經典上字字句句不是講別人,講我;世尊不是教別人,是教我,我應當直下承當才能得利益。這經是講別人,老師講解的是講別人,不是講我,與我不相干。哪一個人知道這是講我的,我得利益。所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認真努力學習。講別人,與我不相干,聽完了也就完了。念一輩子經,聽一輩子經,一無所得,大錯特錯。

      「又」,下面還有一段,「釋名並是品宗,來意盡為意趣」,這一句講得好,這一句把本經三十九品的宗趣統統都說到,這是通說。釋名,前面解釋「光明覺品」,就是這一品的宗旨;佛為什麼要講這一品,那就是這一品的意趣。來意盡為意趣,這兩句說得好,總說。下面第四段「解疑妨」,我們把它省略,因為前面我們都已經講過,可以省略。後面李長者的《論》,這個論文長,他說得好,跟清涼大師的《疏》合起來看,很有啟發性。我們把這個《論》,就是李長者的解釋,我們好好的讀一遍。

      《論》:「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他解釋這一品經做三門,清涼大師解經他是做五門,就是分五段。長者解釋比較簡單,說三段,「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你看宗趣就有了,釋品名目就是宗,釋品來意就是趣,宗趣就在其中。「三隨文釋義」。這解釋經文,所以他這個簡單。我們看第一個,他裡頭講得也相當詳細。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名光明覺品,為明因如來放十信中足輪下光」。這一次放光是從世尊腳底放光,腳底下放光。「照燭十方」,這個足底放光很希有。佛全身都放光,從哪個地方放有表法的意思,你看那個光,光照十方。「初云一三千大千」,這是漸漸擴展,「以次十三千大千」。我說十個三千大千大家好懂,不是十三千,是十個三千大千。「以次增廣,至不可說,法界虛空界,為明無盡」。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光照是沒有限量的,無盡的。這個到底下我們讀到經文就看到了。

      「令信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無礙,與法界虛空界等」,這一段講就非常非常重要了。信心者是什麼人?十信位的菩薩。初信、二信、三信到十信,這個信心菩薩明瞭心、境廣大無盡無礙,就是佛光所照的。足下放光,代表信位。足下在一個人身上,這是最低、最微不足道的,那是什麼?那是基礎,一個人站立,依靠足下你才能站得住。所以用足下表信心,表十信位。信什麼?信心境廣大沒有邊際,與法界虛空界等。下面這最重要。

      「明其自己法身,智身,願行亦等故」。就是你從這個地方你就要明瞭,你自己的法身、智身、願行跟這個心境完全相同,也是遍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以光所照,覺悟信心,令修行故」。十信菩薩看到這個光得利益了。「以是因緣,名光明覺品」。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解釋品名,為什麼叫光明覺。所以這個裡頭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自己真正覺悟明瞭,自己確確實實跟這個宇宙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迷了,迷了就是這個宇宙跟我是二不是一,總合不起來。所以我在講這個經的時候,常常用身體來做比喻,把我們這個身比作法界虛空界,把我們自己比作我們身上一個細胞。現在這個細胞迷了,認為它自己是獨立的,不知道其他細胞跟它的關係,這是迷。實際上它能不能脫離關係?脫離不了。雖脫離不了,它自己不承認跟它有關係,麻煩在這裡。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我們在大宇宙裡頭,我們這個身,這個身心就像一個細胞一樣,不知道大宇宙跟自己的關係,不知道一切人跟自己什麼關係,不知道一切萬物跟自己是什麼關係,這叫迷,這叫不覺。於是在這裡頭生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疑惑誤會,於是發展起來就變成爭執、好惡、爭奪,這樣你才做損人利己的事,你才造業;不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你真正曉得,看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自自然然就去幫助。不需要別人要求,不需要別人作揖,自己主動,像千手觀音眼到手到,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什麼沒有條件?同體!下面說。

      「修行者,一一隨光觀照十方已」。觀照,你要覺悟。「能觀之心亦盡,即與法身同體,入十住初心」,這是你真正在學光明覺,真學到。李長者這個開示,這個點醒,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講非常重要,我們可不能疏忽。我們學十住就要入十住,學十行就要入十行,學十迴向就要入十迴向。如果這樣學的話,這一部《華嚴經》學完,你就成佛,誰能做得到?善財童子做到了。善財童子就是修學《華嚴》的一個代表,一個榜樣。如果我們從這個經開端「世主妙嚴品」開始,就能夠隨文入觀,到這個地方你肯定就轉凡成聖,小聖,初信位的菩薩。對於經上所講的這些話,你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你能契入這個境界。

      確確實實,我們的心起心動念與法界同體。念頭才生,我講了那個速度比光快,比電快。光跟電,現在科學家測量也是相當準確,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我們念頭才起立刻就遍法界虛空界,光跟電的速度不能比,差太遠了。所以一切眾生,每個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夠跟法界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確實沒有念頭去感,這叫冥感,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你的心波、思想波,他那裡就收到了。

      那我們一個思想,佛菩薩以外那些眾生,九法界眾生能不能收到?能收到。佛菩薩收到是很清楚,你自己都不曉得佛菩薩那裡清清楚楚,聲聞、緣覺那裡也清清楚楚;比我們層次高的,諸天,他也清清楚楚,比我們層次低的,他不清楚。不清楚,這個波干擾他,我們講磁場影響他。善的念,善的行為,這是善的影響他,幫助他阿賴耶識裡面善業種子增加力量,有這個功能。那起個惡念,惡念也有影響,影響他,幫助他的惡念惡行增長力量。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明瞭這個事實真相,「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地藏經》上這句話你才真的有一點體會。

      我動一個惡念,沒有想到影響許許多多惡習種子,增加它的力量,所以惡習氣愈來愈嚴重。什麼原因?你曉得這個宇宙之間,不要說宇宙,就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有不善念頭人有多少?你在這個磁場裡面,這個磁場是地球的磁場,地球裡面所有這些眾生念念都放光。這個光,我們現在叫波,念念都發射這個波動。這個波動就是地球的磁場,我們自己有明顯的感觸。你看居住這個環境,圖文巴的磁場跟布里斯本的磁場不一樣,布里斯本磁場跟黃金海岸磁場又不一樣。那我們大家常常去的新加坡的磁場,吉隆坡的磁場,香港的磁場,台北的磁場,不一樣。這是同學們有很多很敏感的人,他在這幾個地方住過,非常明顯覺察到不相同。

      圖文巴的磁場好,好在哪裡?居住的人少,我們不能說這裡善人多,但是可以說這個地方的惡人少。居住人少,一個人就是一個發射台,好像一個電台一樣,發射台,人少,發射台少;換句話說,這個思想波干擾就比較少。這個地區完全住的是修行人,心地都非常清淨善良,他發出去最好的波段,人進入這個磁場,自自然然心地清淨,身心清淨,不起惡念。在這樣環境之中,依然還有惡念存在,還常常起現行,這你就要知道你的業習煩惱是多嚴重。你如果是在另外一個磁場不是很好的環境裡面,你生活在那個裡面一定常常發脾氣,常常罵人。在這個磁場裡面,雖然有惡的行為,還不至於那麼樣嚴重。怎麼會沒有關係?關係可大了。但是粗心大意,你自己不能發覺。

      長者在此地給我們說出,入十住初心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修行者一一隨光觀照十方」。你也要隨著光來觀照十方。「已」,是你觀照之後,「能觀之心亦盡」,能觀所觀合成一體,這一體是什麼?這是法界。所以底下說「即與法身同體」。那你就是入十住位的初住,初住位的菩薩。即與法身同體,你們想想他八十八品見惑有沒有斷?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自然就沒有了。

      大乘修行比小乘真的是容易,真的是高明。這一種觀照就能破見惑,就能入初信位菩薩的果位了。那你入初信位就是聖人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你不會再造惡業,為什麼?你已經跟法身同體,你知道虛空法界,我常講是自己的心相,是自心相,剎土眾生是自己的身相。你的錯誤見解沒有了,你不會造作惡業,你不會造損人利己之事,損人利己的念頭都沒有,都不會起來。初信位的菩薩即使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決定不墮三惡道。也就是說,你的貪瞋痴雖然沒有斷,非常淡薄,這個淡薄程度,不致叫你造惡業。

      再看下面長者所說的「入信心者」。著重在入,我們在這裡看入信心的人是個什麼樣子?「一一隨此寶色燈雲光,觀內心及方所,總令心境無有內外中間,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門」。我們就看到這個地方。一一隨此寶色燈雲光,這就是教我們隨文入觀,我們能夠契入。我相信契入的人很多很多,但是契入只是一剎那,像閃電一樣,一念契入,第二念沒有了,第二念就又退回來了。同學們當中,這種境界常常有,保不住。哪個人能保住初心不退轉,這個人就成就了。這怎麼辦?天天要念,天天依照經典來薰習。讀這個經的時候要觀想,口誦經文,意觀想這個經文裡面的境界。在密宗裡頭,手結印,這個結印就是現代人講的手語,跟諸佛菩薩、跟九法界眾生相應,不用言說。

      「觀內心及方所」。內心能觀,方所是所觀,「總令心境無有內外中間」。這是入法界。能觀之心,所觀之境是一體,沒有內,沒有外,沒有中間。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一體裡面沒有大小,前面講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給你講沒有大小,沒有內外,哪來的中間!沒有過去未來,現在這個科學裡面的術語叫超空間、超時間。近代科學家發現,我聽說他們是從數學裡面得到的結論,空間跟時間不是真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空間等於零,時間也等於零。空間等於零,沒有內外,沒有遠近;時間等於零,沒有先後,沒有過去未來。一念具足十法界,一念具足十方三世,十方三世融在一念之中。這就是此地所說的「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門」,這就不是十信,十信所修,修成之後就入十住,入十住就超越了十法界。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生華藏世界,不是十法界。

      那我們想想要到什麼時候,怎樣把自己提升到心境一如?此地這幾句話,我們用現代人講的話大家好懂,超越時空。這個地方講的是心境無有內外中間,我們用超越時空這一句話大家好懂。超越時空就入初住,十信心滿,從初信到十信位修行圓滿了,這是一個階段的圓滿,你就超越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下面這是從反面來說。

      「若不作此寶色光明觀」。你要不用這種功夫,這個觀是觀想、觀照,初學是觀想。觀想跟觀照差別在哪裡?觀想沒有離心意識,也就是說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這是觀想。但是觀想你要記住,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但是你可不能用它,這叫觀。如果用它不叫觀。用它叫什麼?叫妄想,不用它叫觀、叫觀想,所以你不能用它。也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你只能用直覺不能用思惟,你一動思惟,馬上落在意識裡頭,那不是觀想。觀想決定不用心意識,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沒有斷,但是我在修行用功的時候,我不用它。這是大乘教修行的祕訣。常常這樣用,用熟了之後,妄想分別執著不斷自然沒有,這就是大乘比小乘方便,小乘刻意去修非常非常之難。因為心意識不能斷心意識,一定要用智照才能夠破心意識,把心意識轉變成四智菩提。用智照才能轉,你用心意識是轉不了的,這是修行人常講,你錯用了心。所以你要不會做,「不成一切普賢願海,神通道力,諸佛大用,皆悉不成」。這個普賢願海,就是普賢十大願你做不到,你天天念,你入不了境界。普賢的神通道力,諸佛的大用,統統不能成就。

      長者這個地方說得真好,提醒我們、告訴我們應當怎樣用功,怎樣能契入華嚴境界。入少分,有沒有證得初信位?沒有,沾到初信位一點邊受用就已經不可思議。但是決不能以此為足,那你就錯了,不可以滿足。這才剛剛碰到一點邊,要繼續努力,要精進不懈。這一點邊緣是非常好的訊息,幫助你增長信心,希望你在這一生當中能契入,就有真實的成就。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