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2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一卷)  2009/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之一」。

      我們接著看宗趣,第三「宗趣」。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得很簡單,也講得很清楚,「以十住行法為宗,攝位得果為趣」,宗是修因,趣是證果。這品經重要的修學方法稱之為宗,是以十住行法,十住菩薩修行的方法。行是講行為,行為就很複雜,也很多、很難講,佛在教學過程當中把它歸納為三大類,再多的行為總不出三大類,就是身口意,依照這三類來分。身就是我們身體的動作,這是身的行為,口是言語,意是念頭,起心動念,這是意業的行為。行為有了過失,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這個意思我們學佛的同學一定要搞清楚。有些人談到修行就好像高深莫測,認為誦經、拜佛這是修行,實際上誦經、拜佛未必是修行。如果誦經、拜佛的目的不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那怎麼叫修行?與修行不相干。所以說到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論、動作,身體的造作。修行當然得要有個標準,像我們這些年來常常提倡的儒釋道三個根,那個根就是標準。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下手?要從根下手。當然十住菩薩不是從根,他那個根已經太穩固,這個地位已經太高了。可是我們一定要從根下手,要沒有根,實在講《華嚴經》上所說的,我們非常嚮往、非常羨慕,做不到,它太高了。但是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我們知道從根本下手,認真努力向上提升,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也能提升到十住位。可不可能?在理上講是決定可能,事上就要看個人的努力,真正努力也能達到這個水平。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十住行法就是十住菩薩修行的方法,我們要是依照這個方法修學,當然也能夠契入他們的境界。這個是宗,宗是重要的,稱之為宗,尊崇的也稱之為宗。宗教,如果是照中國文字意思來講很好,主要的、重要的,這是宗的意思,教就是教育。這種教育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崇高的教育,這是宗的意思,所以依照中國文字來解釋非常好。在中國,佛教傳到中國來,大家對佛教的看法,不是像現在的看法「宗教是迷信、宗教是有神論」,不是這個意思,那個時候根本沒有宗教這個概念,都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從西方,中國帝王派特使去禮請過來的。請過來之後,帝王就依佛為老師,自稱為弟子,對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尊重,對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都封為國師。現在宗教的概念,說實在話並不長久。過去我的老師告訴我,宗教這個概念是從日本傳過來的,西方的宗教傳到日本,日本傳到中國,才有宗教這麼個名詞,當然是指西方許多宗教。在中國這三教,儒教、佛教、道教,在日本還有他們本土的神道教,一併稱之為宗教,這個歷史不出三百年。但是佛門裡面它本身稱宗教,這個宗教跟現在我們講宗教的意義完全不一樣,佛門自己稱宗教叫宗門、教下。釋迦牟尼佛教學他是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種叫宗門,就是禪宗,禪宗沒有文字,不需要講解,完全靠悟,而悟還是頓悟。確實這個方法是對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用不上,那才叫真的是重要的、主要的。其他的宗派,在中國一共是十個宗派,除禪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稱為教下。教下就是按部就班的學習,像我們念書一樣,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樣慢慢的,這叫教下。

      宗門叫頓悟,天才班,他什麼也沒有學,他就可以上博士班,這種人太少了。在經典裡面最明顯的給我們示現的,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他是個天才班,頓悟。在中國,難得也出現這麼樣一個人,唐朝時候惠能大師他也是頓悟,那是特殊天才。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學佛,他一天經都沒有聽過,你說修行,禪堂、念佛堂他也沒有參加過。只是在五祖忍和尚的道場,五祖半夜三更召見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講大意。講不到三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那個開悟是什麼?開悟就成佛,就入十住的境界,最低都是十住境界,真的成佛。這是屬於上上根人,我們一般講那是真正的天才班。這一悟就一切都悟了,他什麼都通了,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你去問他,他都會給你講得頭頭是道,叫真悟了。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經,沒有一部是難得倒他的,除了佛法之外,世間所有一切法,你去問他,他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叫真悟了。為什麼有這個能力?這裡頭有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所有一切世出世間法都是從自性生的。你看他開悟自己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整個宇宙,一切法是自性生的、自性現的,是自性變化出來,只要你見性,沒有一樣不知道。

      佛法的教學,無論是哪個宗派,頓悟也好,漸修也好,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真的叫圓滿的畢業。畢業也有好幾次,像我們學校念書一樣,幼稚園念三年,幼稚園畢業,小學念六年畢業了,初中三年也畢業了,高中三年也畢業了,他畢業很多次。終極的畢業在我們世間是博士班,拿到博士學位,沒有比這個再高的。佛法也是如此,譬如十信,十信是從初信到十信,就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到十年級,十住畢業,十行畢業、十迴向畢業、十地畢業,他也畢業很多次,跟我們世間教學沒有兩樣。所以佛法是教育、是教學,確實跟西方宗教這個概念不相關。可是現在佛教確實有一部分真的變成跟西方宗教一樣,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是宗教。可是一定要知道,從釋迦牟尼佛開始,一直傳到中國,傳到中國前清初年,還是教育。變成宗教應當是在乾隆以後,乾隆那個時代還沒有,乾隆以後嘉慶、道光、咸豐,漸漸的演變為宗教。這個歷史我們要曉得。

      我們學佛,我們是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們不是搞宗教。這裡面,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教些什麼?我們學了半個世紀,今年二00九年,我學習佛教五十八年,算今年是五十八年。在這麼長的歲月裡面,我們可以說這半個多世紀,對經義的了解,大分來講它裡面有五個項目。第一個是倫理,倫理的範圍非常之大,倫理是講關係,裡面跟我們講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動物的關係,人跟一切植物的關係,人跟一切山河大地的關係,人跟宇宙的關係,人跟不同維次空間的關係,這都屬於倫理,他講得真的圓滿。第二個講道德,關係知道了,如何相處這就屬於道德問題。再就有因果的教育,修因證果,你看這裡宗就是因,趣就是果,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除這個之外,它有哲學、有科學。這五樣都講到登峰造極、都講到究竟圓滿,我們不能不佩服。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有人問我:法師,你怎麼除夕還講經,大年初一也講經?我說:快樂!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正接觸到,真正體會到,這裡頭有大樂。你要想得到,一定得依教奉行,就是要修因、要證果。

      底下一段是論,你們看頭一個字是論,這個論是李通玄長者他老人家做的。我們學《華嚴》,我們找到兩個老師來幫助我們,第一個老師是出家人清涼大師,《疏》就是清涼大師做的,要沒有他們兩個人幫助,這個經文我們看不懂,經文的意思太豐富,這兩位老師來協助我們。《論》是李通玄。這兩個老師是同時代的人,都是唐朝時候人,而李通玄還是皇室,跟李世民是一家,唐朝皇室。他很難得,他沒做官,他一生學佛,以居士身分學佛,對《華嚴》真的有悟處。我們看到《華嚴經合論》是他作的,在序文裡面敘說的因緣我們看到感到很稀有。他對《華嚴經》裡面有悟處,想給《華嚴經》做個註解,要想找個清靜的環境,當然在山上。在山上就遇到一隻老虎,就告訴老虎,我想給《華嚴經》做個註解,你在這個山上住得久,對這裡很熟悉,有沒有好的環境,你帶我去。那個老虎就帶他去,他就跟著老虎走,走到一個山洞裡面,那個山洞是老虎窩,一窩老虎。看到那個山洞真的是好,他就跟老虎說行,這個地方不錯,那你們搬出去。老虎就搬家,把那個洞就讓給他,他就在洞裡面修行。他住在那裡,第二天一早就看到兩個女孩子來伺候他,給他燒飯、洗衣服,照顧他,給他準備文房四寶,他所需要的東西統統給他準備好。長者接受她們的供養,從來沒跟她們說過一句話,一心專注在《華嚴經》上。等到《華嚴經》的註解全部寫完,這個時間很長,總得要將近一、二年的時間,完成了。完成之後,這兩個女孩子就不見了,他總以為是附近村莊裡頭的,下山到附近村莊,總是打個招呼謝謝她,這麼長的時間照顧,他從來沒有問她姓名,也沒有說一句話。到山下打聽,沒有這個人,所以一般講那是天人來照顧,他有這麼多的感應。

      我們現在看長者在此地《論》裡的解釋。「將釋此品」,將要解釋這品經,就是十住品,「約作五門分別」,五門就是五大段,我們現在講五大段。這五大段下面就說出來,第一「釋品名目」,就是解釋品題,為什麼叫十住品。第二「釋品來意」,為什麼佛要講這一品。第三「明品之宗趣」,跟清涼大師一樣,我們剛才看到清涼大師講的宗趣。第四是「都會斷惑次第」,他多了這一點,多了這條,都就是總,總的來會合。十住菩薩從初住到十住這十個次第,十個次第他都要斷煩惱,他斷煩惱才能往上提升,講斷惑的次第。為什麼他講斷惑,而清涼不講?我們知道這是大乘圓教,怎樣才能證得初住?這在前面我們講得很多,不起心、不動念,你才能證得。諸位想想,不起心、不動念還斷什麼惑?煩惱斷盡了,起心動念都沒有,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清涼在前面告訴我們的。從初住往上去,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華嚴》講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位次有沒有?諸位想想看,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了,哪來的次第?所以說這四十二個階級不存在。為什麼佛還說這四十二個階級?因為無始無明的習氣猶存,這是從習氣上來說的,不是事實,事實上沒有,習氣上有。習氣有厚薄不一樣,剛剛把起心動念放下,習氣還很濃。這個習氣有沒有方法斷?沒有法子斷。沒有法子斷,此地他講斷惑次第,這個斷是自然的斷,叫無功用道,我們要了解這個意思。長者跟清涼大師的沒有衝突,長者在此地是更細膩的告訴我們,你看從初住、二住、三住、四住,他不一樣。我們明白這個意思。所以《疏》跟《論》合起來看,我們對於經義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隨文釋義」,這解釋經文,這都完全相同。他把五門分別的題目說出來,下面一條一條的敘說,先看第一「釋品名目,此品說十種住門,名為十住品」。說十種住,這個住前面清涼大師講得清楚,住怎麼講?慧是能住,理是所住,慧住於理叫做住,十就是它有十個階級,有十種不同,這稱之為十住。我們前面讀過清涼大師的解釋,他解釋得詳細,他說「始入空界,住空性位」,十住是空性位,所以叫做住。由此可知,到這個地方智慧開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入了初住。入這個地位,真的他入了空界,怎麼叫空界?十法界沒有了。如果沒有到這個層次,沒到這個層次就是說他起心動念有,他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做無明,無明煩惱,這是無始無明煩惱,這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是菩薩,通常講十法界他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華嚴經》是十信位的菩薩。他執著斷了,執著習氣也沒有,分別斷了,分別習氣也沒有,但是他有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是非常微細,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個念頭是多長時間?這個我們同學都能夠說得出來,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我們現在用秒做單位,時間用秒做單位。那是多長?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我們知道電影是怎麼形成的?是幻燈片組成的。你看那個膠卷,膠卷一格一格的,一格就是一張幻燈片,張張不一樣。它的速度太快,讓我們產生了幻覺,快到什麼程度?一秒鐘二十四格,一秒鐘二十四格我們就看到好像很逼真。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多少格?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格,就是我們現在現實的境界,也是每一格都不一樣。我們今天看的感官的世界是什麼?就像電影的膠卷的相續相,它的速度太快,二十四格已經讓我們眼花,以為好像是真的,現在我們實際上看的是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格,你沒有智慧你怎麼能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清淨心來的,清淨心就是定,定到極處,清淨心裡面覺察到,這個現象覺察到了。佛給我們講那是什麼地位?八地菩薩。現在初住,十住剛剛進這個位次,住在空界,那就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什麼時候把所以然搞清楚?他的功夫還不夠,還要再往上提升,他再提升到八地的時候,他就完全明白,那就像彌勒菩薩一樣,他能夠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這個念頭速度太快、太微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不可執持」,你沒有辦法掌握,它的速度太快,這叫事實真相,佛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

      現在菩薩是剛剛把無明斷掉,無明斷掉就是起心動念放下了,一切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初住,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是怎麼來的?四聖法界是分別來的,你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執著來的,你有執著就有六道。所以執著沒有,六道就沒有;分別沒有,四聖法界沒有了,我們講的聲聞、緣覺、菩薩、佛,沒有了。沒有了他到哪裡?他到的是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他到這裡來。這個地方,為什麼還有這個境界?因為他有習氣,起心動念沒有了,起心動念習氣有,只要有習氣,這個境界就存在。如果習氣也沒有了,統統斷盡,這佛經上講的四十一品無明,就是無明習氣,這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但十法界是假的,諸佛菩薩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我們要問,有真的嗎?有。真的是什麼?淨土經所講的常寂光淨土,真的。那是什麼?那是我們的自性、那是我們的真心,永恆不變,它是真的。因為它不是生滅法,所有一切現象是生滅法,只有這個不是生滅法。

      所以在大乘教裡,一切眾生、一切萬法是平等的,都是從自性所生、所現、所變,沒有兩樣。自性裡面的智慧、功德、能力、相好統統具足,沒有說哪個比哪個高一點,哪個比哪個差一點,沒有,完全平等,這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佛菩薩教導我們,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導我們、幫助我們,目的何在?目的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我們也能證得實報土,也能證得常寂光,目的在此地。所以我們學佛,如果說是求世間的富貴,榮華富貴,名聞利養,那你全搞錯了。我們要問,世間榮華富貴、名聞利養,佛法能求到嗎?能,當然能。你看,你求成佛都能求得到,這些事情叫雞毛蒜皮小事,哪有求不到的?決定能求到,又何況你所求的都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你縱然求,你所得到的不圓滿,你要是見性,你得到是大圓滿,這裡頭有真樂,佛家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講到究竟圓滿是妙覺位,這真的得究竟圓滿。

      我們再看第二,「明品來意者,為前品是偈讚勸修之門」。他講得比清涼好懂,前面是「須彌頂上偈讚品」,那是勸修。你看讚歎,十住位這些菩薩具足無量功德,我們看了確實非常羨慕,我們在學習「偈讚品」的時候也法喜充滿,這是勸修。勸修之後,「此品明正舉修行十住之行,是故此品須來」,勸修講完,如果十住修行的法門要不說,那不叫落空了嗎?所以這品經一定要接著來,來跟我們講修行證得十住菩薩果位的學習的科目。「十住者,生諸佛大智慧中住。」所以《疏》、《論》合起來看就很容易理解,十住是他生到諸佛大智慧中,心裡面就是智慧了,不生煩惱,心生智慧,不生煩惱。煩惱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不但是分別執著不生,連起心動念都不生,才叫真的大智慧。一切諸佛如來都沒有起心動念,現在這位菩薩也達到不起心不動念,跟諸佛如來的境界就融合成一體,這叫住。可以說,這個住就是不生煩惱,永遠不生煩惱。菩薩在這個時候,有能力與遍法界虛空界十法界的眾生、六道的眾生、三途的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求,他就有應,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就講觀音菩薩,他跟觀音菩薩一樣,哪個地方有求,立刻他就有感應。應該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現身說法都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東西我們很難理解,不起心不動念怎麼能現身?不起心不動念他怎麼會說話?這個境界佛在經上常常用四個字,叫不可思議,或者叫不思議境界。我們確實是不好理解,我們對於佛陀這句話,這是經上常常看到的,只有個模糊的概念,不清楚。我確實是看到日本江本博士水實驗,這個模糊概念才真的清楚,不再模糊,才曉得感應道交是怎麼回事情。

      江本博士用水做實驗,水我們知道是礦物,它不是生物,它不是動物、不是植物,它不是生物,是礦物。水放在一個玻璃瓶裡面,我們用善的念頭對著它,這感,善念頭,「我很喜歡你、我很愛你」,他把這瓶水放在冰箱裡面,這個冰箱是攝氏五度,這個溫度它就結冰,把結冰拿出來,放在顯微鏡裡面看它的雪花,看結冰的形相就看到很美很美。我們外面掛著有江本博士的這些實驗的作品。如果我們以不善的念頭對它,「我不喜歡你、討厭你」,它的結晶就變得非常醜陋。反覆的實驗,實驗了十幾萬次,一點都不差。證明什麼?證明水懂得人的意思,它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聽音樂,給古典音樂給它聽,它的結晶很美;給現在搖滾樂去給它聽,現出來的相就很難看,它懂得!給它看的時候,我們也不必起心動念,寫個愛字貼到水瓶上,寫個感恩貼到水瓶上,它的結晶都很美,寫個討厭,或者是寫個戰爭、死亡,這些字樣貼上去,它結晶就很醜陋。

      我們從這個實驗當中明白了,諸佛菩薩真的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他自自然然的反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眾生感,有的時候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他來應的時候,他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示現種種修行的樣子來教給我們,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真叫不思議境界。他不是不起作用,他起作用,起作用能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還源觀》裡面所講的「隨緣妙用」。他妙在哪裡?妙在他沒有起心動念,妙在這裡。我們凡夫就不行,不但六道,連四聖法界都起心動念。四聖法界可以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但是起心動念,那就不妙了。所以這個妙用,我們才曉得它不是在阿羅漢,它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妙用。阿羅漢有沒有來應化?有,他不妙。真正的阿羅漢,他還有分別、還有妄想;菩薩沒有分別,他有分別的習氣,他有妄想;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分別習氣斷了,他有妄想,那都不妙。所以,隨緣妙用不是對十法界說的,那是初住以上的,他們真的是妙用。

      這是生諸佛大智慧中,就是跟諸佛如來的大智慧相應,自己智慧跟諸佛智慧連在一起。就好像什麼?江裡面的水,長江、黃河的水,沒有流入大海這叫江水、河水,流入大海就融成一個。那個大海就是佛的大智慧海,流到海裡之後再也沒有江,也沒有河,它融成一體。我們沒有見性之前,我們就像江水、河水一樣,見性的時候就跟諸佛融合成一體,是這樣的境界,確實是無比殊勝。「入此位永不退還,故名之為住」,這個不退還就是永遠不會退到十法界,這叫不退。不退我們在前面講了三種不退,三種都是講的位不退,不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三不退,那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單單講位不退有三種,這個也要知道。真正入佛門,你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就是初果,你永遠不會退到三惡道,這是第一個位不退。他不會退到三惡道,他就在人天,雖然出不了六道輪迴,他果報就是人間天上,他不會到三途。第二種位不退是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執著斷掉了,於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執著,他超越六道輪迴,他得不退,永遠不會退到六道輪迴。這個地方講的是初住菩薩,永遠不會退到十法界,所以這個叫位不退,故名為住,這個住就是明心見性,他再不會退轉。

      第三「明品宗趣者」,他這個宗趣比清涼大師講的清楚,清涼大師只說「十住行法為宗,攝位得果為趣」,他這裡講得清楚。「明此品說十種住,二十種進修因果為正宗」,這就是清涼講十住行法,他這裡說得詳細,十種住裡面有二十種進修因果。下面又說,「又住佛所住以為正宗」,這就是住在諸佛大智慧當中,「明此十住位中,各有兩種因果,各各當位之中,初舉十法,是忻趣增上之緣,後舉十法,是當位之內,修學之果,如文具明」,到經文我們都會看到。前面講的十法是讓我們產生嚮往,忻就是嚮往,希望我也能夠得到、希望我也能夠契入,這是緣,你有了希望你才肯真幹。後舉十法,那就是從初住到十住他修的是什麼法門,所以修學之果。這個比清涼講得清楚多了。

      再看下面這段,這段是清涼大師沒有說的。「會當十住位中斷惑次第者」,會就是會合,總的來說,就是這個意思,總的來說十住位中斷惑的次第。這個斷惑就是斷無始無明習氣,這個一定要講清楚,不要以為十住菩薩還在斷惑。這個惑,我們一般看到這個字就會想到無明,像《華嚴經》上講到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華嚴經》上說的。大乘經裡一般講的是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是這樣說的,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講的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塵沙煩惱就是《華嚴》講的分別,見思煩惱就是《華嚴》講的執著,名相不相同,意思是一樣的。

      他底下就說得多,「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這是前面三住,初住是初發心住,二住是治地住,三住是修行住,把這三個合起來,「此三種住中,明總修出世間心,破諸世間煩惱纏縛,一時頓成根本智慧」。此地所說的,這三住合起來講,總修出世間心,出世間是什麼心?真心。世間是什麼心?妄心,或者我們用佛學的名詞來說,世間的心是八識心,阿賴耶、末那、意識、前五識叫八識,八識又叫八心,八心王。用八心王,就是用八識,是在十法界,十法界統統用八識,沒有用到真心。法相宗裡面講的轉八識成四智,那就是用真心,四智是出世間心,相宗修行的宗旨,就是主要的方法,是轉八識成四智。開始從哪裡轉?從六、七,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五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個因上沒法子轉的。第六意識就是分別,第七識就是執著,然後你就曉得,第八識跟前五識叫妄想,果上轉,你這一想就想通了、就明瞭了。所以先要把執著放下,然後再把分別放下,最後妄想就很容易放下,不難了。這三種放下就是轉八識成四智,那叫出世間心,這真心。真心現前,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叫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你真的看到遍法界一切萬法的真相,佛教的名詞叫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你見到了。

      「破諸世間煩惱纏縛」,這個世間,佛經上講的三大類的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全部擺脫掉,這煩惱都沒有了。所以「一時頓成根本智慧」,根本智就是自性裡面般若智慧,現前了。般若智慧是什麼樣子?不起作用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清淨心,清淨心就叫做根本智慧;它起作用,起作用是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它無知,所以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後得智是它起作用,起作用是無所不知。起作用跟不起作用,這話怎麼講法?譬如你見到應化身的佛菩薩,你見到他,你見到釋迦牟尼佛,你見到惠能大師,甚至只要你見到真正破無明證法身的那些修行人,那些修行人都是初住以上的,你不問他,他在你面前所現的就是根本智。他心從來沒動過,好像沒有智慧,般若無知,你也不能說他沒有智慧,你也不能說他有智慧。如果你有問題向他請教,他立刻就答覆你,你決定問不倒他,他無所不知。他有沒有學過?不需要學,是自性裡頭本有般若智慧。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因為一切萬法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變現出的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自性怎麼會不知道?沒有一樣不通達。

      根本智,前面這四個字要留意,「一時頓成」,一時是什麼?沒有先後,一時就是時間跟空間維次突破了,一時裡頭沒有先後,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他全知道,此界他方的事情也全知道,這神通廣大。但是你要知道,佛告訴我們,這種能力是所有一切眾生個個具足。諸佛如來有,我們剛才講的法身大士有,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他都有,實在講你也有、他也有、我也有。為什麼你我他的能力失掉?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根本智不能現前。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我們現在求學、去學智慧,學得再多都不是根本智、都不是後得智,那叫什麼?佛家有個名詞叫世智辯聰,世間人的聰明智慧,都不是真的。世間人的聰明智慧,我們在前面學過,那是六粗裡的智相,我講智相講得很白,大家好懂,知識。你所求的是知識,知識不是智慧,與智慧不相干。知識好像能解決現前一些問題,小問題,它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又何況解決問題後頭帶後遺症。所以,它不是根本解決的方法,根本解決的方法一定要真實智慧。

      東西方學術的理念在此地產生很大的差別,西方的科學家、哲學家他們所追求的是知識,東方,像中國、像印度那些大聖大賢他們所求的是智慧,不一樣。智慧跟知識差別在哪裡?知識裡面有煩惱,智慧裡頭沒有煩惱,這個分別就很明顯。也就是說智慧裡面絕對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絕對沒有,那是智慧;知識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不一樣。我們如果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知識就變成智慧,所以你學也行,不學也行。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是學,他認真學了十二年,學了十二年是知識,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那十二年就變成智慧,變成後得智,無所不知。這個示現的是我們現在所講知識分子,好學。惠能在中國表演的恰恰相反,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不是好學的人。他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也通了,他的通達跟釋迦牟尼佛的通達沒有兩樣,一通一切都通達。所以他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說此事與學不學沒關係,此事就是什麼?大徹大悟,這個事情與學不學沒關係。這是別人好奇問他,你沒有學過,你怎麼都知道?你不認識字,人家把經念給你聽,你全懂得。他就說這個跟學、無學沒干涉,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放下,所以放下太重要了。要知道世間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得歡歡喜喜的放下,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自然現前。現前也不可以貪圖,一貪圖就起煩惱,就錯了。現前怎麼樣?現前你要幫助眾生。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相好現前,那個福報是天人的福報都不能比,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依舊托缽,依舊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為什麼幹這個?沒有一點貪心,還是自自然然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修行證果,真正開悟的人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所以一時頓成根本智。

      下面舉例,舉三個人,這三個人就是初住、二住、三住。「即如善財,於妙峰山上見德雲比丘,得諸佛智慧光明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離開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會下,一時頓成根本智慧。這就是在文殊菩薩那裡修行畢業了,就是把無始無明放下了,我們用起心動念,把起心動念放下,於一切境界上都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一時頓成根本智慧。老師就叫他出去參學,畢業了,我們中國人講出師,他可以出去參學。老師介紹他德雲比丘,你先去看他,你看看他怎麼修行方法。他在哪裡?在妙峰山上,峰是高山,妙,佛法裡面這個妙,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非有非無才是妙;就是事實真相是妙,你說它有,錯了,你說它沒有也錯了,為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你見相不著相,那就妙了。為什麼?性相是一不是二,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所以稱為妙。

      德雲比丘就是《四十華嚴》裡面講的吉祥雲比丘,這是兩個翻譯的人不一樣,翻譯的名詞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是一個人。德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你看他頭一個老師,這個意義很深,我們東方人講先入為主,這頭一個老師先入為主。後面第二個海雲比丘是德雲比丘介紹他的,你去看海雲比丘,海雲比丘代表第二住。從這以下到五十三參,第五十三最後一個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對於淨土信了,不再懷疑,就是看到這個經文,我死心塌地修淨土。你看華嚴會上,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是他的傳法弟子,當然跟老師是走一條路子。老師指點他去參學,德雲比丘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再看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沒話說了。才知道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學什麼?統統修的是念佛法門。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見到的,「德遵普賢」,德遵普賢是華嚴會上法身大士,他們的大智、大德、大能,遵從普賢菩薩,聽菩薩的教誨,都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你看這是什麼境界?你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才知道這個法門殊勝,你永遠不會改變、永遠不會退轉。

      德雲比丘跟他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是代表圓滿,它不是數字,密宗以二十一為圓滿,以十六為圓滿,這是表法的。所以《華嚴經》裡禪教顯密統統有,這是圓滿的教學,我們現在人的時髦名詞叫多元文化,《華嚴》是多元文化,這裡面顯示出無量的法門。這二十一門一展開,那就是不單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教念佛法門,這個念佛法門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佛是什麼?佛是覺悟,佛是智慧,念念心住諸佛如來大智慧門中,這叫念佛。哪一門不是念佛?佛在《金剛經》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每個法門你修行到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所以它是平等的,就沒有高下,門門都是念佛法門。明心見性就是念佛,念佛就是明心見性,名詞不一樣,意思、境界都相同。所以他見德雲比丘,得諸佛智慧光明門,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是念佛法門。「即除已上世間諸煩惱障,以成佛智慧光明故」,他所得的智慧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此地所講的是無始無明習氣,斷一品習氣升一級,那就升第二住。

      第二是「海門國見海雲比丘」,這是德雲介紹的。每個菩薩、每位善知識非常謙虛,你看五十三參那個味道,首先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謙虛。人人都謙虛,告訴善財,你在我這裡參學,我知道的很有限,我全都告訴你了,你去參訪海雲比丘,他比我高明多了,我不如他。都這樣謙虛,個個都是這樣的。所以善財在德雲比丘那裡,那是真正得到他自己需要修學的法門。他就是死心塌地,五十三參每一參明白之後,「戀德禮辭」,就是感恩,感恩善知識的教誨,禮謝,辭是什麼?辭是不修那個法門,還是念佛到底,這句佛號念到底,經過任何的境界,徹底明瞭,如如不動,就這個意思。所以他一生成佛,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第二見海雲比丘,「除心境迷真,作十二緣生觀,令無障故」。是不是真有障?如果是真有障,他在十法界裡面,他就不能離開十法界。所以這個障是比喻,不是真正有障,而是什麼?而是他無明習氣沒有能斷,是講習氣,不是講真的。我們現在的確是心境迷真,不知道真心,也不知道真的境界,我們是真迷。他們心境都悟了,都開悟了,悟了之後還有習氣。此地統統要加上習氣,我們就好懂,這是清涼大師在前面告訴我們的。作十二緣生觀也是比喻,如果真的要作這個觀,他有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障礙就現前,他不起心動念。我們想到這個地方,就想到江本博士水實驗那個狀況。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能看到他的習氣,為什麼?你看到他在修行,好像是有那麼回事情,就是水實驗所現的相,它是自然的,它絕對沒有起心動念,自然現相。而且現相還很奇怪,我們是修淨土的,它會現念佛的相;我們參禪的,參話頭,它隨哪個不同它就現哪個,不一樣的,千變萬化,這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出生無盡」。江本博士做水實驗的時候他告訴我這麼一樁事情,他說他所做的實驗,幾十萬次的實驗,沒有兩個結晶是完全相同的。這個話什麼意思?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出生無盡」。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它現的就不相同;前念跟後念很相似,它現的相相似,它不完全相同,道理在此地。我們拿他那個實驗可以來解釋《還源觀》的三遍,普周法界遍、出生無盡遍、含容空有遍,這是宇宙之間的真相。所以它是個活的,它不是呆板的。然後我們把它聯想到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無論是什麼身分,你細心觀察,這三種周遍就在他言談舉止一切動作之間表現無遺,你看得出來。

      第三修行住,「善住比丘」,善財來參訪他,是海雲比丘介紹的。見他,善住菩薩教他、幫助他「除心境不明淨障」,這諸位都要知道,極其微細。我在講《四十華嚴》,在台灣講過、在香港講過,那個時候我講的跟現在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我講的,真的以為是有障,現在我們了解,是習氣、是自然的現象。就跟水實驗那個水結晶的現相一樣,是自然的,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裡頭,它能現相,這叫妙用,隨緣妙用。隨緣妙用這一句,是四德裡第一個,是法身菩薩,不是凡夫。不但不是六道凡夫,四聖法界叫外凡,也不是,確實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之後才有這個能量,才有這種表現;沒有見性,那是十足的凡夫。這跟我們各人修學境界不相同,你自己修行到某個境界,你能看出某個層次,沒到這個境界看得很淺,全著了事相,著了相。現在曉得,五十三參著不得相。可是我們在過去也明瞭,善財童子離開文殊菩薩那個時候是明心見性了,這我們知道,但是看他五十三參我們就又糊塗了,沒有辦法將五十三參自圓其說,怎麼他還有這麼多障礙,還在這裡破障?清涼大師註解裡講得很清楚,但是自己就是悟不出來。現在曉得,我們放下得不夠,你真放下,就悟入了;你放下得不夠,你悟入就淺,不夠深度。但是那種講法對我們是有利益,我們是凡夫,愈是淺說我們愈得利益,深說反而不得利益。

      這是這麼多年來,從修學累積經驗當中,說出來跟同學們分享,佛法的祕訣沒有別的,祕訣在放下。可是放下不是容易事情,放下的基礎在看破,佛經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你了解得愈深、了解得愈透徹,你放下就愈容易。你放下會真正感到快樂,放下之後的現象,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煩惱輕、智慧長。我們不能說沒有煩惱,沒有煩惱那就是入了初住,那真的沒煩惱。我們現在還在凡夫,可是煩惱輕一分、智慧長一分,這裡頭就有快樂、有法喜,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就是生智慧,少生煩惱。

      「見善住比丘,除心境不明淨障」,心境已經是光明清淨,怎麼不明淨?比起究竟如來果位上那就比不上,比不上究竟佛果。古人有個比喻,譬如等覺菩薩,這還差遠了,等覺菩薩跟佛怎麼比喻法?古大德講晚上看月亮,月亮最美、最圓的時候,中國人都講中秋,都用中秋月亮做比喻。等覺菩薩看中秋的月亮就像隔個玻璃,隔個玻璃看月亮;妙覺位,就是究竟果位,什麼間隔都沒有,連一層玻璃也沒有。玻璃隔的跟沒有玻璃看的好像是一樣的,但還是有一層,我們凡夫看是完全看不出來。像初住菩薩,像這個菩薩,他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看到滿月,古人講隔羅看月,羅是羅紗,很細的綢緞製的,像羅紗,隔著一層。看得清不清楚?清楚,看得很清楚,隔了一層羅紗,叫隔羅望月。比上不如,比下那就差多了,這叫不明淨。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漸漸就明白了。

      「得菩薩無礙解脫門,能見一切眾生根器業行,死此生彼,悉皆明見。」這是說他們的利益,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能夠看到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是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從佛、菩薩、緣覺、聲聞,一直到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他的根器、他的業行、他的生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不是看他一生,看他生生世世,看他過去未來,為什麼?在初住菩薩,時間、空間沒有了,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時空維次完全突破,空間沒有了,就是距離沒有了。如果我們能突破空間維次,那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面前,沒有距離了。時間要是突破之後,就是沒有先後,無量劫之前、無量劫以後都在眼前,所以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根器業行,死此生彼,這幾句話我們一看馬上會聯想到這屬於神通,從神通要再往深處一想,好像這些事情都是前定。伊斯蘭《古蘭經》裡面,六種信最後一個「信前定」,誰定的?沒有人定,自己定的。自己過去生中的根器、業行決定這一生,這一生的根器、業行決定下一生,這一生心善行善,來生一定生天。為什麼?天人的業感自自然然的,他那裡有個道德標準,那邊的居民個個都是心善行善,你也心善,自然到那裡去。好像我們世間人的俱樂部,你看看香港這個都市,喜歡跳舞的都到跳舞廳去,他自然就去了;喜歡打麻將的,你看條條街上都有麻將館,他都往那裡去了。所以說你到哪一道去,你怎麼去的?是你的習氣、你的愛好。貪心重的都到那一塊去,那是什麼?餓鬼道。瞋恚心重的、傲慢心重的、嫉妒心重的,都到地獄去。所以是誰叫你去的?你的業力牽引著你去,就是你對那個有愛好。學佛的人當然都到佛道去,他歡喜佛,歡喜菩薩。業力牽著你走,不是有什麼人做主宰,沒有!真正做主宰的就是此地講的,是你的根器、業行,這個東西做主宰。所以教育太重要,接受聖賢教育,肯定他跟聖賢走,那走的是善道;接受佛菩薩的教育,那肯定跟佛走,走的是佛道,佛道高明,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現在科學家我們也很佩服,他們大多數還是依據數學的推演,所以數學是科學之母,用精確的計算來推演,發現許多奧祕,宇宙的奧祕。佛法它不用數學,佛法用什麼?用禪定,也就是用清淨心。《楞嚴經》上佛說「淨極光通達」,心清淨到極處時候它就放光,這個光就是智慧,智慧一出來,沒有一樣不通達。所以一定要曉得,清淨心生智慧。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依據這個道理來看現在看過去,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古時候古聖先賢世出世間高人很多,現在科學技術進步,反而高人沒有了,什麼原因?古時候人心清淨,有欲望,欲望不大,現在的人心浮氣躁,他心不清淨,他的欲望沒有止境的、沒有邊際的,他可以有很多的知識,他沒有智慧。從這裡我們就都明白了,我們在現前社會裡,我們最重要的是什麼事情?是修清淨心,是學不被外面境界干擾,這叫真功夫,這叫真學問。你動我不動,要怎樣才能學到這個本事?必須知道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像《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心就是定的。生活在這個世間隨緣,也學,認真學,努力去學,學多少算多少,管用。學什麼?學隨緣妙用,妙用很難,我們恐怕學不到,我們可以學隨緣不變。

      真正通達了解宇宙的變化真像萬花筒一樣,出生無盡,千變萬化,沒有一樣是真的,沒有一樣值得留戀的,沒有一樣值得控制的,沒有一樣值得佔有的,你的心自然就平靜了。這個要了解事實真相,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我們要常常念念,把它念得很熟,境界現前,才起貪瞋痴,馬上把這個念幾句,就會把貪瞋痴念跑掉。「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所有現象的存在,那個生滅的存在,時間只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怎麼能控制它、你怎麼能得到它?你所看到的就像看電影一張一張、一格一格的相續相。這個現象,整個宇宙的現象是一種相似相續相,速度太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不可執持」,你沒有辦法執著它,你決定沒有辦法保持它,瞬間就走了、過去了,這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掌握住不動心,你能夠欣賞,你在這裡成就自己的德行,就是成就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成就自己的不動搖心,然後清淨心生智慧,你跟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然後再去幫助有緣人,人人都有緣,緣分有淺深不同,深的緣分是什麼?他能信、能解,他真幹,這個緣分深。緣分淺的,他是相信,他也喜歡聽,他做不到,這緣分淺。接觸到,不相信,那緣分更淺,有沒有緣?有緣,為什麼?一歷耳根、一歷眼根,他阿賴耶識裡佛種子種下去,叫佛度有緣人,人人都有緣。

      「已上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明得十住中出纏心勝,是故善財初二三善知識,皆是比丘,明離纏解脫,表此三住位中行相故。」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他初出來就看到三個出家人,這三個出家人代表什麼意思?代表出世,他取這個意思。五十三參裡面出家人總共是六個,代表出世間,遠離塵寰,是這個意思。所以就是出離的心勝,把世間煩惱習氣統統放下,表這麼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