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1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一五卷)  2008/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最後一段,「第十上方堅固慧菩薩」,我們念這一行長行文: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像這樣的經文,在《華嚴經》裡面重複了幾十次,凡是重複多的,一定是最重要的。佛菩薩慈悲,知道眾生習氣很重,記性不好,所以要不斷的提示,希望我們常常能夠記住,學謙虛,這個經文最重要的意思就是這一點。『堅固慧菩薩』,十住菩薩都是用慧字,從法慧菩薩開始,一直到最後,名號裡都有個慧,最後是講堅固慧。前面我們看到第九位是無上慧,再前面是真實慧,到這個地方是講到堅固慧。「堅固慧」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只有一句,就說得很清楚。「堅固慧者,智力成就,不可壞故」,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沒有能夠破壞的,所以稱為堅固慧。

      十個菩薩十種慧,我們必須要知道,言說實在講是無可奈何,為什麼?它的範圍很窄小,就是很有限,言語跟思惟都是很有限,沒有辦法把事實真相完全告訴我們,除非自己悟入。否則的話,教的人沒法子教,學的人也沒法子學,為什麼?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十住,任何一住都圓滿十住,所以任何一慧也都圓滿其他的九種慧,這是僅僅在十住這個小範圍,如果就全經的範圍那就太廣大了。經上給我們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個多,多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了解,也無法去體會。那個多是周遍,在我們凡夫講周遍法界、周遍虛空,在佛法裡面講,多就是自性,圓圓滿滿的自性。虛空、法界、宇宙,在自性裡面佔多大的範圍?像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佛把自性比喻作太空,太虛空,把我們的虛空比喻作空中一片雲彩,是雲彩大還是虛空大?那我們就曉得,真的是沒有法子比。

      所以講智慧,這個智慧是圓圓滿滿的智慧,此地十條也不過提十個綱領而已。這種智慧,菩薩證得,佛證得,我們雖然沒有證得,但是佛告訴我們,人人具足,每個人都有。「出現品」裡面,佛說得很明白、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現在我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佛也一句話說破,「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話說得這麼容易、說得這麼簡單,把眾生跟諸佛如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眾生覺悟了就成佛,迷了自性這才叫眾生,眾生跟佛無二無別,差別就是在迷悟。我們學佛學什麼?大乘教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學的就是破迷開悟,破迷開悟就轉凡成聖。我們學了很長的時間,不僅這一生,每位在座的同學,或者是在電視機面前、電腦屏幕面前長時間的來學習,我們可以肯定你不是這一生才學,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學。為什麼沒開悟?這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能放下,知道應該放下,可是事實上他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在十法界、在六道那得受苦。所以在這個階段裡面,佛是教我們學兩樁事情,不但學破迷開悟,還要學斷惡修善。

      斷惡修善是六道裡面的事情,它的好處在哪裡?好處教我們離苦得樂,我們在六道裡出不了六道,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離苦得樂。佛給我們講,苦從哪來的?苦從迷惑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那是真樂、究竟樂。現在我們在六道裡面,苦是從造惡業來的,迷惑了才造惡業,明白了就不肯造惡業,就會修善、會積功累德,那我們就得人天福報。這是佛教導我們,替我們著想,面面都想到。在四聖法界裡面,這十法界,他們只學一樣,為什麼?因為他們善惡沒有了,六道裡面的苦樂沒有了,他還沒有見性。所以四聖法界裡面完全是修破迷開悟、轉凡成聖,他們的目標是轉凡成聖。我們現在兩個都要,兩個都要,有輕重緩急,我們要把斷惡修善擺在重點,這個急著要做。我們這一生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沒有關係,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的破迷開悟到極樂世界再辦。現在多聽、多薰習有好處,實在講是達不到這個境界,到極樂世界就行了。所以佛講的這些,我們統統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堅固慧菩薩」,在十住裡面他是最後的一位,「灌頂住」,經教裡有個簡單的解釋,說「菩薩既為佛子」,這是真正的佛弟子,「堪行佛事」,堪是有能力,佛事是什麼?是自行化他的事業。自行是不斷的向上提升自己的靈性;化他,這是《華嚴經》,初住菩薩就已經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所以他真的成佛了,我們平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什麼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這四十一個階級是無明習氣厚薄不同的名號,地位愈高,說明他無明習氣很少、很薄,地位很低,像十住,習氣還很濃,是這麼個意思。無明真的斷了,確實沒有了,只是無明習氣而已。四十一品習氣,這是講習氣厚薄分為四十一等,十住已經斷了前面的九品,四十一品斷九品,現在斷第十品,功夫相當不錯,確確實實堪行佛事這句是當之無愧。他跟究竟圓滿的佛果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乃至在三途,無二無別,也就是他有能力代替究竟圓滿佛在遍法界虛空界裡教化有緣眾生。所以佛為他灌頂,灌頂有沒有這個形式不重要,這裡頭最重要的是義理。「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剎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就好像印度古時候,太子登基就王位的時候,接受灌頂儀式,這是就職大典當中的儀式,灌頂是非常重要的,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佛也取世間這個意思來講。形式可能沒有,沒有這個形式,他有這個意思在,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堅固慧就是灌頂位。

      這樣的菩薩,還是這麼謙虛,『承佛威力』,不說自己有能力,其實自己,你看從初住就明心見性,也就是說智慧德相跟究竟果地上的圓滿佛沒有絲毫差別。像一般大乘經裡面所講的,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能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他跟究竟佛果這個能力沒有兩樣。究竟現什麼樣的身,說什麼樣的法,不是自家這邊的事,那是什麼?那是感的那一方,眾生的那一方。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眾生心裡面想什麼,他自然就應,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所以能感的眾生,十法界眾生,他們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能應的這些佛菩薩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可以說他應,應得那麼自然、應得那麼自在、應得那麼殊勝,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世間,是應化來的。印度的高僧大德、這些祖師們,也都是佛菩薩應化來的。佛法傳到中國,中國歷代的祖師確實也有不少是佛菩薩化身來的。那你要問,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從理論上講肯定有,為什麼?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看到眾生苦難,哪有不來的道理!眾生沒有去求佛菩薩,沒有感,他怎麼應?沒有求佛菩薩的人多,可是還有少數在求,只要有一個人求,他都來。一個人求,他來,你一個是當機者,其餘的大眾也沾光。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肯定很多!愈是苦難的地方佛菩薩愈多。他要不來,這個世界還能維持嗎?這個世界必然會毀滅。但是他到這個世間來,肯定不是以佛菩薩身分來,為什麼?要是以佛菩薩身分來,現在這個社會大家崇尚科學,都認為佛菩薩是宗教、是迷信,動這種念頭,發出這樣的言論,罪過可就重了。這是毀謗三寶,毀謗三寶的罪,在戒律裡面是墮阿鼻地獄。所以他不用這個身分,他用普通一般人的身分出現,你不知道。但是怎麼樣?他真幫你的忙,你不會毀謗他,至少減輕毀謗。如果示現為出家人,可能還有人家說他是迷信,他要示現是個在家居士,甚至於他不是居士,他真的是佛來示現的。像我們看《華嚴經》末後一品「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全是諸佛如來示現的。裡面示現出家的只有六個人,其餘全是在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不知道!五十三參在哪裡?就是現實的社會、現前的大眾。

      讀了《華嚴經》,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些事實真相,那我們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輕慢,你遇到一個乞丐,說不定那個乞丐就是佛菩薩。我們在近代《虛雲老和尚年譜》,我跟老和尚沒有見過面,我學佛的時候他老人家已經往生,我在《年譜》上看到他一生的行誼,內心非常讚歎、非常仰慕。他朝五台山,從廣東這邊出發,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你想想看,走路,走三步拜一拜,從廣東拜到五台山要一、二年。這麼長的時間、這樣辛苦,這就難免不生病,路上病過幾次,而且病得很重,沒人照顧。遇到一個討飯的叫化子,這個叫化子照顧他,一直照顧他病養好了,可以繼續再拜,他才離開。他非常感激那個叫化子,問他什麼名字,哪裡人?他說他姓文,名字叫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他說我叫文吉,他就住在五台山,是那邊的人,你去朝五台山,他很歡喜。他說你到五台山的時候,你問文吉,大家都知道。過了幾個月之後,他又生病了,你看那麼巧,又遇到文吉,文吉來幫他忙。到五台山去問,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人,到寺廟裡面去問,寺廟的人告訴他,法師,你遇到的那個人就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當你有困難的時候來幫你忙,你不知道那個人的身分,他來照顧你。有苦難的人很多,佛菩薩大慈大悲,哪有說見到不照顧的道理!所以我們肯定在現前這個世間,諸佛菩薩很多,我們不可以輕慢任何一個人,也許你瞧不起的這個人,看到不如意的那個人,那個人就是佛菩薩再來的。

      於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懂得尊重別人,要懂得感恩,認真的依照經典裡面的道理、方法好好修行,把自己錯誤的行為都給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你看像經文上教導我們的,要學謙虛,自己有智慧、有能力,還謙虛我這個智慧能力是佛菩薩加持的,不是我自己的,「承佛威力」。古時候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的學生,菩薩是佛的學生,自己縱然是有創造、有發明,他把這個智慧能力都推給他的老師,老師教導我的。菩薩說這是佛的威神加持,如果沒有佛威神加持,我哪有這種智慧能力!謙敬、謙虛,尊重老師。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更要把它做出來,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大家對老師已經不尊重了。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個人於世出世間法都得不到真傳。為什麼?印光大師說得好,我們在世出世間求學,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尊師重道!對老師的尊敬就是對你所學的道業的尊敬,你重視道,你才會敬老師。老師要找個傳道的人、傳法的人,他找誰?就看學生誠敬心有多少,他就教多少。為什麼?他沒有誠敬心,他就有傲慢、嫉妒、貪欲,這是三重障,你教他沒用,他聽不進去,他聽不懂,那你叫白費力氣。他有誠敬心,他能吸收,他是法器,他聽得懂,他能理解,他能依教奉行。所以老師教他教多少?看他誠敬心有幾分,這個人有十分誠敬心,老師只教九分,那老師對不起學生。這個人有三分誠敬心,老師教三分就行了,不必教四分,教四分,那一分是多餘的,他不能吸收。老師對待學生傳教就依這個標準。

      這種求學的態度是自然的,不是勉強的,不是裝出來的,自自然然的。師生相處,老師會看得出來,學生對老師毫無恭敬心,老師怎麼教法?聽說現在有些學校,學生跟老師打分數,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這個老師下個學期學校就不再續聘他,他就得失業了。那老師怎麼辦?只好巴結學生,讓學生歡喜,他下個學期還能在這裡教書。這是教學的悲哀,這個悲哀是真的,而且非常嚴重,為什麼?下一代沒有人才,真正好老師不能教,老師都改行,不再教書,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我們想到這個問題,感觸非常深,因為我這個年齡,我小時候第一天上學校,那是私塾,鄉下私塾。進學校的時候,我父親帶著我,還帶了禮物送給老師的。進學校,新的學生進來,私塾學生不多,大概只有二、三十個人的樣子,一個老師教二、三十個人。同學站在禮堂的兩邊,老師在當中,我的父親帶著我,先向孔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拜完孔夫子之後,我父親請老師上座,坐在孔夫子牌位的下面,有個太師椅,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帶著我,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再把帶來的禮物獻給老師,那個禮物等於像學費一樣。我們懂得尊師重道,就是從父親跟老師這樣表演,讓我親自體會到,同學也都看到,每個新同學來的時候我們都看到,都是這樣的。父母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們能不聽話嗎?不敢不聽話。老師接受家長這樣的重託、這樣的誠意,他要不認真教學生他良心何在,他能對得起家長嗎?所以真教。在學校裡面不聽老師教導,被老師處分,罰跪、打手心這是常事。當然哭哭啼啼回到家裡,父母知道了,到第二天,父母會陪著我一起上學,給老師磕頭,感謝老師管教,還給老師送禮。哪有像現在,現在我聽說老師要處罰學生的時候,他們家長還要到警察那去告狀,老師犯罪,要受刑事處分,老師誰敢教!所以現在為什麼小孩不孝父母?為什麼學生不尊重老師?孝道沒有了,師道沒有了,教育沒有了。現在的教育是教一些技術,技術、能力,已經變成什麼?變成生意買賣,倫理、道德、做人的教育沒有。所以我聽到很多企業老闆告訴我,每年大學畢業生很多,他們雇不到人,這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問題怎麼解決?不能不解決,不解決,底下一代就完了。

      再看下面,『普觀十方』。你看前面是尊重老師,這句是尊重大眾,是老師的威德加持,同時也得到十方大眾的加持,感恩的心!「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念念不忘眾生恩,眾生彼此互相有恩,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而且要很認真的學習。你看華嚴會上,每位佛菩薩出來說話都那麼樣謙虛。『而說頌言』,他在這個大會上也有十首偈頌,讚歎、勸導我們要認真學習。我們先看第一首頌:

      【偉哉大光明。勇健無上士。為利群迷故。而興於世間。】

      我們先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先說堅固慧菩薩十首偈頌的大意,然後再一首一首的為我們介紹。「頌意」,這是十首頌,十首頌的意思,「為顯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文云得淨慧眼,了佛境故」。前面第九段無上慧菩薩,最後一句說「若聞此法者,當得清淨眼」,這個地方接著堅固慧菩薩就更進一步的勸告我們,要得淨慧眼,明瞭諸佛如來的境界。可是得淨慧眼需要智慧,所以這十首偈顯示,我們要想增長一切種智,幫助我們增長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經上一個名詞,這就是佛裡面智的意思。通常我們講佛陀,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在中國找不到相應的字來翻印度這個名詞,所以就用了音,用音譯。弗這個字,沒有人字邊的弗,中國古字裡頭有,所以佛經傳到中國,翻譯的時候造了很多新字。佛這個字是新造的,加個人字,這是個人,它的音叫弗。什麼意思再解釋,它有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翻智覺也可以!還是不行,它那個智跟覺,在我們中國也找不到相應的意思,它智裡頭有三種智,覺裡頭有三種覺,這就不好翻了。這三種智,第一種叫一切智,第二種叫道種智,第三種叫一切種智,佛這個意思裡頭含這三種智。三種覺,一個是自覺,第二個是覺他,第三個是覺行圓滿,就是自覺、覺他圓滿。所以,覺是以智為體,覺為用,有體有用。

      什麼叫一切智?一切智是知法總相,一切法的總相,總相是什麼?總相是畢竟空,《般若經》上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講一切法的總相。我們同學在一起,有相當長的時間在學習《華嚴》,一直學習下來的,聽這句話沒有問題,你會有很清楚的概念。一切法確實它是個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金剛經》上說的,這是知法總相。他對一切法他能放下,也就是說他不會執著,甚至於他也不分別,他不會再執著。得一切智,就是知法總相,這是阿羅漢。佛門裡面羅漢有這個智慧,但是另外兩種他沒有,道種智、一切種智他沒有。什麼人有道種智?先把道種智簡單解釋,道是道理,種是種種,這就是宇宙之間一切的現象,萬事萬物,這就是種種、多,什麼道理有的?我們現在講宇宙什麼道理出現的?生命是什麼道理而有的?這叫道種智。所以一切種智,總相是講體,別相是講應用。這一切現象,無量無邊差別現象,它是個什麼道理?這個智慧是菩薩有的。阿羅漢知道一切法是空,但是不知道這些現象怎麼出生的,為什麼會有這些千變萬化,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道理他不懂。所以菩薩比阿羅漢就高了。但是菩薩沒有一切種智,菩薩有兩種,有一切智、道種智,沒有一切種智。什麼人才有一切種智?成佛才有。成佛就是,一切就是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知道這兩樣是一不是二,圓融無礙。像《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是一切種智,那是如來果地上才證得的,菩薩還不到這個境界。在《華嚴經》上,什麼樣的菩薩得一切種智?十住菩薩就得一切種智。所以十住菩薩是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天台大師所講的分證即佛,雖然不能稱他圓滿,為什麼?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習氣雖然沒斷,他的一切種智,跟如來究竟果地上的一切種智,在起作用上沒有差別。所以在此地,你看經文上說,還欲令增長一切種智,可見得他已經得一切種智,希望這一切種智再加強,這個話說得有味道,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

      下面,「文云」,文云是裡面的偈頌,也就是堅固慧菩薩的報告,有這麼兩句,「得淨慧眼,了佛境故」。希望無明習氣愈來愈薄,你對於究竟的境界就會愈來愈清楚,達到究竟圓滿,這才是佛陀教化一切眾生終極的目標。希望都能達到究竟圓滿,比諸佛如來差一絲毫都不行,一定要達到究竟圓滿。這是總意,總的意思,報告總的意思。「十頌分四」,十首頌也分為四段。「初」,這一首就算是一段,這是第一段。第一段「總歎」,歎是讚歎,總歎,「為物興世」,他不說為人,如果說為人,興是出興、出現,出現在世間,如果說為人出現在世間,那在十法界裡只有人法界,其他的九法界就沒有了,所以用物,物,那就十法界全了,為十法界的眾生出現在世間,這慈悲到了極處。出現在世間,一個是智照,一個是慈悲,「智光遍照,大悲勇健」,這八個字就是第一首偈。

      我們現在看經文,四句,第一句說『偉哉大光明,勇健無上士』,這兩句話是讚佛的成就。「偉」是太偉大了,無法形容,找不到讚歎的話來讚歎他。中國過去讀書人對孔子的讚歎,只能用個大哉,也是此地偉哉的一個意思,大哉。就是我們講的,他太偉大了,他的智慧德能究竟圓滿,用什麼話能把它全部涵蓋、包括起來?這個地方用的是「大光明」,行。大德、大能,包括大福報,總離不開大智慧,沒有智慧就不可能有大德、大能、大福報。由此可知,智慧第一,智慧能夠出生大德、能出生大能、能出生大福德,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價值觀。佛法裡面的價值觀是大智慧,所以佛法求的不是別的,是求智慧,有智慧,樣樣具足了。

      佛法終極所希求的目標,佛經裡面的術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印度話音譯的。可不可以翻成中文?可以。這跟佛陀的意思不一樣,佛陀的意思太多,找不到中國的詞彙來翻它,可是這一句行,確實能把它翻出來。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為什麼?這是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你學佛你求什麼?就是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翻作覺悟,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裡頭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正覺,第二個是正等正覺,第三個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家或者是佛陀教育裡面三個標準,如果你得到正覺,你就拿到第一個學位,這個學位的名稱叫阿羅漢,第一個學位。再提升上去是正等正覺,等是等於,等於當然還不到,正等正覺,這個學位名稱叫菩薩,所以菩薩他得到的是正等正覺。最高的學位是佛陀,佛陀拿到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好像我們現在學校裡面三個學位,有博士、碩士、學士,但是佛法這三個學位的標準,是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

      怎麼拿法?要不要去讀書,經過考試?佛教裡頭沒有考試,佛法裡面叫你放下。為什麼?無上正等正覺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現在沒有了,現在沒有是因為你有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這三樣東西把我們自性裡面無上正等正覺障礙住了。障礙住,它還是起作用,起什麼作用?煩惱。所以佛經上講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沒有障礙的時候叫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有了障礙,有了障礙它就變成煩惱,所以煩惱無邊、無量無邊。因此佛告訴我們,你只把障礙放下,你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恢復。你要放下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萬事萬法不再執著,你只要不執著,你就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就是正覺,不生煩惱,正覺就現前,你就證得阿羅漢果。要不要去念書、去學?不要!因為你的智慧、你的能力、你的才藝、你的福報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而且都是圓滿的,沒有欠缺。如果再能夠把分別也斷掉,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你就證得第二個果位,你得到的是正等正覺,果位的名稱叫菩薩。再上去,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起心動念叫妄想,妄想沒有了,起心動念都沒有,那恭喜你,你成佛了。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得到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稱叫佛陀。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他還學了十二年,他是用知識分子的身分來為我們表演,很勤苦的學習,學十二年,他徹底放下,放下才成無上正等正覺。在中國,我們現在是在廣東地區,一千三百年前這裡也出了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所證得的也是無上正等正覺。你要知道,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書,寺院裡面講堂他一天沒去過,禪堂他也一天沒去過,念佛堂更不必說了;換句話說,他在佛門裡面正式上課一天都沒有過。為什麼五祖把衣缽傳給他?因為他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誰知道?五祖知道,五祖也得到,這些祖祖都得到的,所謂得到就是說他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面講,這樁事情跟學、不學沒關係,只要放下。

      我的老師,我最初學佛大概是一、二個月的時間,很幸運遇到一位出家人,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章嘉大師。我就向他請教,我們能夠希望入佛境界,有沒有祕訣,有沒有好方法,能叫我很快進去。他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境界。真的,釋迦牟尼佛看得破、放得下,六祖惠能大師也是看得破、放得下,在中國歷代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也是看得破、放得下,這個重要!首先我們要看破放下的,是什麼?一定要看破傲慢、嫉妒、貪欲不是性德,我們自性裡沒有,它是最嚴重的障礙,你把它看破,然後你把它放下。為什麼?放下之後,我們學經教就能夠懂經教裡面的意思,像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一看佛經、一聽就懂得佛的意思。

      我們看不懂,我們也聽不懂,什麼原因?就是這三個障礙障住了。千萬不要以為我很謙虛,我沒有傲慢,實際上你的傲慢已經現前,在哪裡?我!有我就有傲慢,因為有我才有嫉妒,有我才有貪欲。你想想,只要有個我,這三重障全出來,你怎麼能說你沒有傲慢?這三種煩惱在佛法裡面叫俱生煩惱,不是學來的,一般的講法,過去世生生世世已經成了習慣,你生下來的時候你就帶來了,就有了,這個說法好懂。如果從佛法裡面講真實義給你說,這個東西從你一念不覺那個時候就產生。我們在《華嚴》裡面學得也很多,一念不覺就無明起來,這就是現在科學裡講的波動現象。所以科學家也不錯,很難得,認為宇宙之間沒有物質存在。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波動現象形成的,這個發現很了不起,跟佛經上講的一樣。

      佛經上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全是從波動發生的,這個波動是極其微細,不但我們不能夠覺察,阿羅漢不能,一般的菩薩也不能。這個地方才講到十住菩薩,佛在經上講,什麼樣的菩薩才能夠感覺到那個細微的波動,也就是講無始無明?八地。十住菩薩還要修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地、九地、八地;換句話說,他還要修二十八個階級,到第八地他才感覺到這個波動現象,到九地、十地那就很明顯,到十一地完全明瞭那個波動現象。這個波動就變出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精神現象裡面就有四種煩惱出生。這個四種煩惱,頭一個就是我見,就是執著有我,有個我,有我見、有我愛、有我慢、有我痴,你看這就是佛在大乘經教裡常講的貪瞋痴,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痴。那個微微一動,物質跟精神現象才生,他就有這個東西在,真正叫根深蒂固,所以不好斷。真有能力一下把它斷掉,這種人不能不佩服他,我們在中國看到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這一招。他在徹底放下的時候,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那時候他才二十四歲,很年輕。這一放下,凡夫就成佛,轉凡成聖。轉凡成聖需要多少時間?在理論上講一念,你一念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馬上就成佛。成佛之後,智慧能力一切都通達,他沒有學過經,沒聽過,佛所有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都會講,而且講得一點都不錯,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樣,能講得叫你開悟。他的德行、他的相好,確實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從祖師大德種種示現,我們明白了,學佛求的是什麼?「偉哉大光明」,求智慧。如果學佛求升官發財,那就大錯特錯。佛法是無價之寶,你拿到這個寶,你在香港可以買整個香港,你說我就買一塊糖吃,你說多可惜。我們求升官發財,就是拿佛法去換一顆糖吃,錯了。你拿到這個寶,你能夠得到遍法界虛空界,你怎麼可以去換個糖吃?真正得到佛法,你就得到究竟圓滿的一切,沒有一樣你沒有得到,這個道理總得要懂。這句意思無有窮盡,無量無邊,大光明。我們在《地藏經》裡面一開頭看到佛的十二光明,這個地方偉哉大光明就統統包括了,包括《地藏經》上講的十二種光。

      下面一句「勇健無上士」,在中國古人講三達德,三種,達是通達的達,道德的德,三達德就是講智、仁、勇。你看也講這個,也把智放在第一,有智自然就有仁、就有勇。智仁勇,智是體,仁是愛人,勇是勇於幫助別人,別人有苦有難,他一定要去幫助他,幫助他解決,勇健。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慈大悲,大慈是仁,大悲是勇,這慈悲心。勇用健來形容它,健是《易經》裡面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他的大慈大悲永遠是那麼樣的圓滿,永遠是那麼樣的究竟,對十法界一切眾生。「無上士」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士是讀書人,這個讀書人、修行人他的成就已經達到究竟圓滿。我們前面所說的,他已經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他的慈悲是圓滿的。慈悲心就是應化在十法界,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動力。我們現在人說,你為什麼要幹這個事情?你為什麼要辛辛苦苦的這麼工作?答案很簡單,賺錢,因為有錢賺我才肯幹,沒有錢當然就不幹。這些諸佛菩薩不貪財、也不貪名、也不貪利,他什麼都不貪,他為什麼拼命幹?

      我們首先看釋迦牟尼佛,這不是個普通人,他是王子出身,他父親是國王,兄弟也很多,他是老大,太子的身分。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世間這些榮華富貴他為什麼要捨棄掉?為什麼一生做個苦行僧?他的苦行僧是從十九歲開始,七十九歲過世,一生!為什麼?就是這句話裡頭講的勇健無上士,那是大慈大悲,這個力量在驅動他。慈悲從哪裡來的?慈悲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我們現在慈悲心失掉,是迷失了自性,明心見性之後,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可是這裡面無量無邊的性德,哪一個最重要,哪一個最為第一?智慧,智慧叫第一德,沒有智慧那就迷了,自性裡頭的無量德能都不起作用、都變質了。所以智慧是第一。學佛的人學智慧,不迷信,迷信不是佛法,佛法是破迷開悟,哪裡是迷信,哪有這種道理!所以說佛法是迷信,這個人對佛法是一無所知,他要知道,至少不會說佛法是迷信,人家修學的宗旨、目標就是破迷開悟。所以我們曉得,大慈大悲這個力量不可思議。

      在世間人有沒有?也有,你也能夠體會得出來,你看到母親對待兒女,那是慈悲心。這個慈悲心在佛法叫愛緣慈悲,她愛她的小孩,所以她能夠付出,全心全力的付出。特別是小孩在嬰兒的時候,你看他在一歲,從出生到一歲,父母怎麼照顧他,這個在佛法叫愛緣慈悲。佛法慈悲是講四種,愛緣、眾生緣、法緣、無緣。在佛的分上是無緣慈悲,緣是條件,沒條件,無條件的,叫大慈大悲。父母對兒女是有條件的,愛緣。世間的大聖大賢、英雄豪傑愛民族、愛國家、愛人類,那叫眾生緣慈悲,那個心量大,量大福大。菩薩、阿羅漢叫法緣慈悲,為什麼?他在佛法裡面了解之後,自性裡面的智慧、慈悲逐漸透露出來。到成佛,成佛那是究竟圓滿,沒條件,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地方所講的是佛的境界,你看無上士,十住菩薩所講的都是像天台大師所講的分證即佛,是佛境界,不是一般菩薩境界。在《華嚴經》也可以稱為法身菩薩,那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明心見性就能稱之為佛,是真佛不是假佛。

      第一句是大智,第二句是大慈大悲,第三句是『為利群迷故,而興於世間』。他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為了利益眾生,大乘教裡面常講利益無邊、利益無盡,而且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厚此薄彼,是平等的。也許我們要問,佛是平等的慈悲、平等的救苦救難,為什麼對待別人好,我沒有沾到光?好像事上不平等。我遇到很多人提出這個意見,好像佛菩薩對人也是不平等的。這是我們自己這邊的誤會,不是佛菩薩,為什麼?佛菩薩如果是有心,就不平等,他要是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肯定不平等。他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我們人間,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也沒有分別執著過,你怎麼能說他不平等?這是我們從理上去講,他真平等。事上不平等,那不是他那邊事情,是眾生這邊事情,眾生每個人業障不一樣。業障重的,得菩薩智慧、慈悲就得的少,你體會得少,如果業障輕的人,他就得的多。實際上就跟在學校讀書一樣,一個老師教這一班同學,學生裡面有成績非常好的,有成績很差的。是不是老師教導有偏心?沒有,老師在台上講課是一樣的,並沒有特別去教哪個人,學生的根性不一樣。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學佛,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所得到的也各個不相同,這是正理。佛教導我們,佛教得好!人有賢愚,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煩惱輕的就賢慧,煩惱重的就愚痴。我們現在很愚痴,怎樣能夠把我們變成聰明?行,只要你把煩惱放下,你就聰明了。教得真好!我們是不是能夠從愚笨變成聰明?能!你要真相信才行,你真肯幹,這些歷代祖師大德都給我們做出好榜樣,祕訣就在放下。

      這麼多年來,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要想真正契入佛境界,不要多,契入少分,我們在這一生就受用無窮,就真正能夠得到幸福美滿,得到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真能得到。祕訣是什麼?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就得到了,這得到少分。怎麼說少分?不但不能跟佛比,跟阿羅漢比都比不上,可是跟世間一般人比,那我們是快樂無比,他不如我們。所以祕訣在放下,在看破、在放下,這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教菩薩,這最明顯的,佛教菩薩六個綱領,佛家稱六波羅蜜,波羅蜜也是印度話,直接翻它的意思叫到彼岸。我們一般翻作六度,這是比喻,從我們這裡苦海,渡過苦海,那邊就是極樂世界。這六種方法,第一個是布施。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人,全世界的人,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族群,甚至於不同宗教信仰,你問他想不想發財?大家都想。想不想聰明智慧?都想。想不想健康長壽?都想,你看看。能不能得到?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想求發財、求健康長壽、求聰明智慧,樣樣保證你得到。生財有大道,想發財,到佛門裡來才能發大財。佛教你怎麼樣發財,怎麼樣得到這三種東西?布施,布施是因,你得到這是果報。

      財富是果報,怎麼得來的?你看現在世界上的人很多發大財的,他過去生中他有因,不是無緣無故的。無緣無故,他發財,為什麼我不發財?這裡頭有個道理。他種植,他有收穫,我沒有種植,我哪裡會有收穫?這有因有果。所以佛告訴我們,財布施是因,我們以財幫助別人,特別是救濟別人的苦難,愈施愈多。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愈施愈多,這是正當的方法。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我們所懂得的、所知道的都叫法,歡喜教導別人,所謂是不吝法,我知道多少我就會教多少,一點不保留。不可以有個小心眼,我全都教給你,將來你超過我,我怎麼辦?真有這種人,教人要留一手,怕別人超過他,這種人就不開智慧。毫無保留,我知道多少我就教你多少,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長,年年不一樣。如果說留一手,怕別人學了超過我,你就不會有進步,你的東西就到此為止,你再不能向上提升,那個很可惜。財用也是如此,我的財統統布施光了,我沒有了,我明天怎麼辦?想到這個,布施,我有一百塊錢,頂多我布施五十塊不錯了,我還留五十自己用。也不錯,你發不了大財,為什麼?你還有慳吝心,還有捨不得這個念頭,你的財發得不足。如果全盤拿出去,我明天餓死了也沒有關係,我有的時候我要幫助人,到明天就發大財。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別人有痛苦的時候你能夠勇於幫助他排除苦難。這裡面第一個,所以佛家為什麼講素食,素食是無畏布施,你看小動物牠被殺了,不吃牠、不殺害牠,屬於無畏布施,所以他得健康長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凡是眾生有苦難的時候、有疾病的時候,疾病也是很苦,你幫助他,幫助他找好的大夫,他要窮困付不起醫藥費,幫助他,這都屬於無畏布施。所以我常常講我一生不生病,為什麼不生病?沒有醫藥費,我的醫藥費全布施掉了,所以不可以生病。如果我要攢一筆錢,我老的時候做醫藥費,那肯定生病,要不然這錢怎麼用?所以我布施醫藥,我在醫院裡面我每個月,我在澳洲,我住在圖文巴,圖文巴市有個市立醫院,我每個月送一萬塊錢澳幣醫藥費,一年十二萬,年年送。還有個基督教他們辦了一個關懷中心,辦得好,人臨命終時它照顧。它的經費不足,我也是一個月給它一萬塊錢。所以我每一年二十四萬,這個叫無畏布施。好處在哪裡?健康,不生病。所以不要自己要留一筆醫藥費準備自己生病,他怎麼能不生病?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就準備你老、準備你病,有一筆錢儲在那裡,肯定你會老、肯定你會生病,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把這個錯誤觀念要把它斷掉、要把它放下,有能力,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這是好事。佛教導我們開智慧,智慧開了,我們做事就很如法。現前的果報,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得相信,不要懷疑,真的是愈施愈多。尤其在《華嚴經》,《華嚴》對於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講得非常詳細、非常透徹。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指導我們生活行為,這個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利益群迷,「群迷」是指六道,不但指六道,而且還包括四聖法界。為什麼?四聖法界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沒有見性。十法界的佛達到見性的邊緣,他們確實了不起,執著放下,分別放下,連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這是十法界的佛。但是他還會起心動念,這是很微細的起心動念,如果能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脫離十法界。脫離十法界他就回歸到一真法界,到哪裡去?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他到那裡去了,那個我們稱之為一真法界。所以這些諸佛如來,不但他要幫助六道眾生,他還要幫助十法界裡面這些聖賢,小聖,也幫助他們。「而興於世間」,這是為物興世。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他老人家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說得好,說到究竟處,《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學佛一生當中真正穩當、快速,無比殊勝的成就。

      現在有許多地方都常常想邀請我去講經,特別是國內。在國內講經,國家有政策,境外人士,宗教界的人士,在中國可以觀光、旅遊、探親、訪友,也可以回國定居,但是不能從事於宗教活動,所以希望同修們了解,國家的政策。我們佛弟子一定遵守佛的戒律,不犯國制,就是決定不能違背國家的法律政策,這比什麼都重要。但是我們的經教學習,有網路、有衛星,衛星雖然不能落地,如果在邊遠地區,裝個接收器、裝個天線,內地講鍋,小鍋,小的就可以收看到。網路非常方便,只要有電腦你就能夠接收得到。這些工具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它,我們在一個地方學習,用這種工具就可以能夠普及到全球。所以就不必要我去了,無論在哪個地方,大家都可以在一起學習。有問題,傳真到這邊來,我們每個星期五給諸位做解答。所以遠方的同學,我們並沒有離開,我們還是天天在一起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