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92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九二卷)  2006/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92

      諸位同學,大家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文殊菩薩答,長行第二段看起。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

      我們就讀到這個地方,這句是總說,非常重要。清涼大師註得很簡單,我們昨天也很認真的學習過。佛法總的來說,《華嚴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些重要的教誨,我們要常常記住,要常常在境界當中提起,做為我們觀照的依據。六祖在《壇經》裡面說,一切萬法從自性生,自性就是自心,自己的真心,自心就是真佛。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迷失了真心,正如世尊在《楞嚴經》上對大眾的開示,佛給我們說真心跟妄心。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生死根本,就是我們用的攀緣心,把攀緣心當作真心,不善用心。

      什麼叫攀緣心?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攀緣心,《楞嚴》裡面的正說,就是心意識,阿賴耶、末那、前六識,合起來講八識五十一心所。十法界的眾生都把這個當作真心,六道眾生完全不覺,四聖法界雖然覺,還是用它。為什麼?用成習慣了,無量劫來都用它,知道它是妄心,還是沒有辦法把它放棄,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習氣,習慣。但是覺悟之後用得正,他用的不邪。六道凡夫,我們要從相上來說,大家就明白。然後想想看,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用這個心?不善心,這個不善就是跟善心恰恰相反。佛講的這個善、不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身三,口四,意三,這一句是總說。

      四聖法界的人,他用的是善心。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用的是善心。上上品善心與六度、與慈悲喜捨相應,所以他雖然不是真佛,他是相似佛,很像!六道凡夫用的就是不善心。像我們欲界,欲界往下看,這也是六道,我們有嫉害心,有意無意傷害眾生;有邪迷心,迷惑顛倒。這都是什麼?不善用心,有惡毒心,現在在社會上愈來愈多。嫉妒,我們有沒有?這個要常常去反省。有沒有邪迷?有沒有害眾生的念頭?傷害眾生的念頭?或者是無意,無意還是用心。有沒有嫉妒?有沒有諂諛巴結人?有沒有嚴重的我執?念念總是為自己著想,這個現在在世界上很普遍,我們一般人講自私自利。有沒有狂妄心?有沒有輕人心?看輕別人,貢高傲慢。這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佛教凡夫修行,不善的心要去掉,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先去不善。先去不善第一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就是遠離十惡;然後再遠離邪見,邪思、邪語。與倫理道德、善因善果完全相違背的統統要遠離,佛經上講的八種邪,這樣我們才把不善捨掉了。不善捨掉之後,放下之後,自然就是善的。學佛的人最重要的,佛在經上千言萬語常常提示,要常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不見他人過,你就不生煩惱。常見自己過,給諸位說,那就叫開悟,悟個什麼?自己有過失,過失把它改過來,那就叫修行,就叫『善用其心』。

      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註解,說了一句,說得很好,他說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什麼叫勝?勝是獨尊的意思。什麼叫妙?離相,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妙!你的心才真正回到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心,清淨心裡面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就變成妄心,帶著這三樣東西是妄心,六道凡夫這三樣統統帶了,全都有,妄想分別執著。四聖法界裡面的人,阿羅漢以上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執著沒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可是塵沙、無明沒斷,也就是說他還有妄想,還有分別;沒有執著,輕了很多,所以他們脫離六道,不再搞六道輪迴。雖脫離六道,沒有脫離十法界。為什麼?心還不夠清淨。再努力把分別也斷掉,於一切法都不分別,你要問為什麼?《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分別它幹什麼?

      不分別,心是定的,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那是照見。所以性宗的功夫也是三個階層,最初是觀照,觀照是最淺的離相,不再執著;第二個階段是照住,照住是得定;第三個階段是照見,《般若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菩薩!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照住;到菩薩,照見了,照見他才能破無明,也就是妄想也放下了,妄想一放下就脫離十法界。善用其心,所以他能夠獲一切殊勝微妙的功德。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完全依照本經,落實在本經上,就講得非常具體。「言善用者,即後歷緣巧願,觸境入玄,如上所辨」。這是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特別是應化在六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機說法。佛、菩薩沒有身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相沒有,念頭也沒有,真的叫一念不生。《金剛經》後半部講「無我見」,這個見就是見解,就是念頭;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連念頭都沒有,不要說相了。但是他有能力,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諸位也許看過觀世音菩薩變相圖,你看到五百觀音,觀音菩薩的化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五百個身相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再跟諸位說清楚、說明白一點,觀世音菩薩在十法界化身無數億!絕對沒有兩個相同的。你說為什麼?業感不一樣!業感不相同,應化當然就不一樣。這個事情如果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江本勝博士水實驗裡頭,你看到現在十年了,幾十萬次的實驗,水的結晶沒有兩個完全相同。有相似的,沒有絕對相同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一個人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為我們示現,觀音菩薩的相隨著我們心的感,我們有感,他有應。我們的感念念有變化,他的應身也是念念有變化,妙極了,真正是不可思議!現身如是,說法亦如是,應機而說,見到的人、聽到的人,沒有不得利益。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懂。

      所以清涼大師的註解雖然不長,確實提醒我們,我們一個人在世間,最重要的是心正,心正則萬德攸歸,最重要的。心要正,心要清淨,心可不能染污;不染污,決定要遠離妄想分別執著。說這個話容易,具體來做可不是簡單事情。為什麼?無量劫來那個習氣、習染太重了,真的要從看破、從放下入門。看破、放下最重要的你要能夠捨,你不能捨可不行,捨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布施。歡喜捨,可以捨己為人,這是菩薩;絕對不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罪過重了。損人利己是惡業,裡面殺盜淫妄統統具足,這個造業重。眼前也許你以為得了點甜頭,後來的果報可麻煩了,真是要吃大虧,要受大苦。多讀佛經就明白了,佛對一切眾生沒有一句話是妄語,句句都是真實話。所以,心不能不正。

      正的標準,清淨的標準,清淨是離相,標準。對正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初入門,最低的標準就是十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標準。現在我們勉勵同學們從《弟子規》下手,從《弟子規》入門。《弟子規》落實了,十善業道就不難,你真正可以做到。十善業道能做到,三皈五戒就落實,那就不是假的,真的了。真的受了三皈五戒,那恭喜你,你看戒經上(這佛說的,當然不是假話),受五戒,有二十五位護戒神保佑你;受三皈,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保佑你,你無論在哪個地方不會遭難。真正三皈五戒,不是像現在的受戒,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那個護法神不來的。

      你說三皈裡面第一條,我們用《六祖壇經》裡面話來說,六祖大師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用覺正淨,他不講佛法僧,覺正淨就是佛法僧,講佛法僧你不懂!佛是什麼?佛就是覺,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這樣換這麼一句話來講,我們好像清楚多了。你起心動念要依覺正淨,覺正淨的反面是迷邪染,那我們就知道了,迷邪染是不善用心,覺正淨是善用其心。你看佛多慈悲,你一入佛門,他就把這個最高的修學綱領,永恆不變的東西,就給你了。給你怎麼樣?你沒有能接受。你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你還是迷邪染。這就是什麼?給了你,你沒有接受,沒用上。接受了沒用上,不得利益,這個不能不知道。

      然後覺正淨落實在哪裡?落實在律儀,在戒律、在威儀。覺正淨落實得非常具體,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不離覺正淨,真正三皈。所以三皈依,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三皈依好比你出去旅行坐火車。那個時候我們住在台北,從台北到高雄,你坐火車,三皈依好比是什麼?車票。你拿到這張車票,好好的要保持著,路上時時要查票,一直到終點站,這張票交回去。這就是說明,從上車一直到終點站下車,這張票不能離開。在佛法裡頭,初發心是你買這張票,到究竟果位,你證得究竟圓滿佛,那是終點站。然後老人家告訴我,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還是要遵守三皈依,何況我們初學!念念不離覺正淨,善用其心。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這就是勝妙功夫。

      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講這個勝妙功德,「顯所成德」,善用其心他成就的功德,為我們顯示出來。底下就分兩段,這是總,下面是別,所以有總、有別。「謂一切勝妙功德,皆因用心,一百一十門德,何足難就」。一百一十門德,實際上下面的偈子是一百四十一,這裡說了個總數,下面會說得很清楚。何足難就,就是不難,容易做到,只要你善用其心,這一百四十一條你可以做得到。這一百四十一條是普賢菩薩所修的,從初學到等覺都不離開,真的就像坐火車那張火車票一樣。

      下面,「可謂一言蔽諸,勝謂獨尊,妙謂離相」,這是解釋勝妙功德。尊指什麼?善用其心。妙,離相就成就真實功德,與心性,或者我們說與法性,完全相應。下面還有個解釋,「又德無不備云勝,障無不盡名妙」,這個解釋也非常之好。德是功德,圓滿功德,無一不備,那真的是無比的殊勝。障就是煩惱,一般講的見思、塵沙、無明,《華嚴》上我們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統統盡了,這是妙!這一句是總說,「此之總句,亦即酬上十種三業之總句也」,這是菩薩問的總問。前面我們讀過,智首菩薩提問的第一段,第一段十個云何,「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一直到第十「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一口氣就問了十個云何,十個云何全是身語意業。文殊菩薩在此地答覆,「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就是答覆前面這個總問的。

      下面,『於諸佛法心無所礙者』,這是別名。文有九句,「於諸佛下九句,別顯,句雖有九,義亦有十,如次酬上十段之德」。句是有九,意思是有十,因為裡頭有一句「斷一切惡,具足眾善」,這句是兩個意思,「斷一切惡」是一個意思,「具足眾善」是一個意思。所以從意思上講還是十句,這個我們把它指出來。然後看下面的註解,「於諸佛法心無所礙者」,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他說這就是第一,「即初第一,堪傳法器德,念慧覺悟皆具足故」,這個人是法器,具足承傳大法的條件。念慧就是五根、五力。五根是信、進、念、定、慧,說個念、說個慧,就統統包括了。佛法裡常講善根福德,他具足正念,具足正慧,具足正覺,「皆具足故」,於諸佛法沒有障礙,這句話意思很深。我們學佛法是不是需要學很多?你說要不要?你如果這句話聽懂了,你就明白,不需要,八萬四千法門,一門就行了。為什麼?一門要具足念慧覺悟,就沒有障礙了,八萬四千法門全都通了。

      古大德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就怕你不通!八萬四千法門,或者說無量法門,是一個根,一個本,只要你深入到根本,不就全都貫通了。好像一棵大樹,枝葉繁茂,這個大樹很大。每一片葉就像每個法門一樣,看起來好像不相干,如果你循著這個葉,葉是從樹梢生的,樹梢是從樹枝,樹枝是從樹幹,樹幹再往下面去就找到本,找到根。找到根,這一樹所有樹葉是不是都是這一根生的?你就全通了!學一部經,還沒有能通一切經,是你深入的程度不夠。所以任何一個法門,給諸位說,都能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八萬四千法門是方法,不同的方法,修什麼?統統都是修明心見性,統統都是修覺正淨。

      我們講經講了這麼多年,常常提醒同學們,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我們起步,到最後只剩三門。好像我們到達目的地,從四面八方來的,現在到達目的地,目的地是個大講堂。大講堂有三個門,覺門、正門、淨門,三個門,走進去之後都一樣。在外面是三門,進去的時候,三個門就沒有了,覺正淨就沒有了;沒進去的時候有,進去沒有了。覺正淨一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不止八萬四千。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懂得古人所講的話有道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佛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各人根性不相同。你修哪個法門?一定修你歡喜的,你愛好的,你的程度又恰好,不會感覺得太困難,容易修!各人的根性不相同,各人愛好不一樣,像吃東西,有人喜歡吃甜的,有人喜歡吃辣的,各人口味不一樣。佛很慈悲,你喜歡什麼就給你什麼,決定都能夠通達,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所以達到一定的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麼?心無罣礙,無論學哪個法門,善用其心。或者是修到覺而不迷,只要覺而不迷,當然他就正知正見,當然他就心地清淨。一個覺拿到,正也有了,淨也有了,統統都有了,他還有什麼罣礙?學教的人真正得到了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不會迷,正知正見也不會染污。咱們念佛人是修清淨心,不是從覺門,不是從正門,是從淨門,心地清淨。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度,通了!《楞嚴經》上講的「淨極光通達」!放光了,什麼都通了。自自然然覺悟,自自然然正知正見,所以一入一切入,於諸佛法心無所礙,這個人是法器。佛傳法給誰?當然傳給這個人。佛不是有私心,而是這個人已經契入佛的境界,佛的傳人,這個我們要懂得。所以我們都希望做佛的傳人,佛的傳人是什麼?後補佛,等覺菩薩。

      釋迦牟尼佛的傳人是彌勒菩薩,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傳人是觀世音菩薩。在中國,佛教傳到中國來將近兩千年了,各個宗派都由祖師代代相傳。大概在過去相傳,傳法都還有相當條件,修、學、證果。現在佛法為什麼衰?衰就衰在現在傳法不講條件。只要你跟我出家,跟的時間久了,將來就傳給你。至於你是不是有修?是不是有學?現在不談了;只要你能夠把廟照顧好,把家看好,信徒能抓住,老和尚心裡生歡喜。佛法衰,衰在這個地方。

      從前不是這樣的,從前要真學、真修,要有修、有證,縱然不能證,也得開悟。悟裡頭有大悟小悟,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徹悟,徹悟就是證果。沒有到那個程度,大悟是有,沒徹,什麼原因?放下得不夠。但是多少放了一些,比一般沒有修行的人強多了;也就是說,那個不善的心雖然沒有斷,但是很淡薄了,到這個境界了,很淡薄。雖然煩惱會起來,但是煩惱一現行立刻有能力把它止住,不讓它繼續增長,他有這個能力。這就是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他覺得快,所以他有能力伏煩惱,雖然斷不了,有能力伏住。而且是快速的伏住,第一念煩惱起了,第二念就伏住;功夫差一點的,第三念、第四念伏住;再差一點,第五念、第六念、第七念伏住了,比我們一般凡人強多了。

      世間讀書有修養的人脾氣發了,發完之後沒事,這個人有修養。那是什麼?發完之後,他就能控制,他就恢復正常。這種功夫的人我們常常見到,念頭才一起,不到十個念頭他就伏住,那是高明的功夫。我們一般凡人粗心大意,就不太容易發覺。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大家請坐。接著請看經文的第二句:

      【住去來今諸佛之道。】

      『住』是安住,『去』是過去,『來』是未來,『今』是現在,這就是三世諸佛。心常常安住在三世諸佛之道。三世諸佛之道,初學的同學也許覺得有問題。過去佛,佛已經不在世,已經滅了,世界也經歷成住壞空;換句話說,過去諸佛的遺跡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未來佛還沒有來。實際上,我們心安住只能安住在現在佛之道,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可是世尊告訴我們,佛佛道同,今佛不異古佛,今佛也不異未來佛。所以一尊佛他所傳的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沒有兩樣,都是相同的,叫佛佛道同。為什麼?真理只有一個。我們今天看到法門雖然多,到最後是同一個根,同一個源頭,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道。

      我們的心如何具體的安住?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住去來今諸佛之道,即上成就眾慧,三世諸佛,唯以佛慧為所乘故」。前面第一個,「堪傳法器德」,第二句「成就眾慧德」,我們就很清楚,決定不能離開佛的教誨,離開佛的教誨就錯了。我們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就是接受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誨,佛佛道同,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些年來,我們跟世界上許多不同宗教交往,我們從自己修學當中體驗,特別是大乘教裡頭,整個宇宙,一切萬物,同一個根本,這個根本就是佛法講的法性、自性、真心。你看佛常常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這幾句重要,這是根本的根本。

      一切萬物既然是自性所現的,自性是一切萬物之理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能,無量相好,這是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不是修來的。這樁事情被江本勝博士用水實驗證明出來。所以我對他的實驗很重視,也非常讚歎,證明萬物就是法性。法性為什麼變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心想。所以佛也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一切法是講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為什麼會變現?從心想生。所以,佛在大經上才說「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說三世,你就要記住,包括有我、有你、有他在其中。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以三世諸佛是你、我、他都在其中,我們都是,沒有一個例外的。不但我們人包括在裡頭,所有一切動物,九法界的眾生,全都包括在裡頭,共同一法身。前面我們讀過,「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經文上讀過的。

      所以不同的宗教,他們所奉的不同的神明,其實是一個真神。說一個真神,大家都能接受。真神變現無量無邊的化身,做各個宗教的創始人,各個族群的創始人。這個說法一直到現在,還沒人反對。原先我總以為會有人反對,要有一番辯論,結果沒有。大家聽了都能會心的微笑,都能接受。所以我就講,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徒,不管你信哪個教,我們統統都是一家人。我這裡供釋迦牟尼,你那裡供耶穌,他那裡供穆罕默德,都是一個神,一個神的分身,一個神的化身。一個神在不同的地區,不同文化,不同的風俗習慣裡面,他是怎樣教導眾生。我們多接觸、多看,恍然大悟,明白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應以什麼法教就用什麼法,這裡頭沒有障礙,沒有隔閡,成就眾慧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看到後面一句,「三世諸佛,唯以佛慧為所乘故」,這就是我們一定不能夠離開佛教的經典,我們要依靠經典。經典就像划船一樣,我們要乘這個船才能到彼岸,不能離開這個船。經天天要讀,經典裡面選個幾種自己愛好的、喜歡的,一生受持,不要改變。從你讀經、念佛,念到心專一,一心不亂了,就得定,就開慧。慧開了之後,全都通了,就沒有障礙。第三句:

      【隨眾生住恆不捨離。】

      清涼大師註解裡說,「即上具道因緣,成就種性欲樂方便,常以眾生為所緣故」。『隨眾生住』,這是菩薩,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恆不捨離』,不捨一人。有一個眾生緣成熟了,緣雖然有淺深不同,只要有緣。什麼叫做緣?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他能證,這四個字緣淺深不同。能信,淺;能解,深一層了;能行,更深一層;能證,成熟了,圓滿了。所以只要能信,佛菩薩都不捨離,一定來幫助他做增上緣,來幫他提升。

      不能信的?不能信的,佛也不捨棄他,給他種善根,阿賴耶識裡頭給他種佛的種子。這個我們都得要曉得,種種子。你像世間人不相信的,看到出家人,「這是佛教」,有意無意阿賴耶裡面佛的種子種下去了。這是什麼?你叫他學佛他不相信,但是他知道有佛;看到佛像,聽到念佛的聲音,偶爾有心無心還念一句阿彌陀佛,但是他不相信。阿賴耶裡頭已經有種子。從這個地方看,這叫大慈大悲。無緣之人給他下種,有種子之人幫他提升,這是具道因緣;具足入道的因緣,成就佛種子,成就種性。

      欲樂是他的愛好,大乘教裡頭十個宗派,為什麼有十個宗派?眾生欲樂不相同,所以佛菩薩就開方便法。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現在話,就是最恰當的方法,最適合他愛好的方法。喜歡參禪的,有禪宗;喜歡學教的,有華嚴、有法華、有三論、有唯識,隨你去挑選;喜歡念佛的,有淨土;喜歡經咒的,有密宗。各人愛好不相同,哪一種方便,接引哪一類的眾生。這就是佛家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第四句:

      【如諸法相。悉能通達。】

      這個就是「十善巧,義無惑也」。前面給諸位做過報告,現在我們把名稱念一念就行了。第一個是「蘊善巧」,五蘊。第二個是「處善巧」,十二處。第三個是「界善巧」,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第四個「緣起善巧」,講的十二因緣。第五「處非處善巧」,這是講因果,善因得善果,是處;惡因得善果,非處;善因得惡果,也是非處。為什麼?因果不相應。善因一定是善果,惡因決定是惡報,這是處!是處,一點都不錯。第六「根善巧」,這個根就是講的五根,信等五根,上一次跟諸位講過,總為二十二根。第七「世善巧」,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第八是「諦善巧」,四諦,阿羅漢所修的。這是世出世間的因果,苦集,世間因果;滅道,出世間因果。天台大師有藏通別圓四種說法,四種四諦,這個要知道,那就是把所有一切佛法都包括了。第九「乘善巧」,二乘、三乘、五乘,都是佛教化眾生善巧方便。最後一條是「有為無為善巧」。

      對於這十種善巧的大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如諸法相,悉能通達』,就是通達佛法裡頭所運用的方便門;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善巧就是方便門。無量無邊方便門,十種善巧是略說,簡單的介紹一下。第五跟第六是一句,但它有兩個意思,第五:

      【斷一切惡。】

      「即七覺三空,揀擇棄惡,無越此故」,這也是舉個例子,七覺支,三空就是講的人我空、法我空、人法俱空,皆不可得。現在科學家也給我們做了證明,這都是舉例來說明,讓我們能夠選擇正法,遠離邪法;選擇善法,遠離惡法;選擇真實,捨棄虛偽。這個要知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切法要捨。取什麼?取無為法,純淨純善的心性,這是真的。心現識變,能現的心是真的,所現的萬法是假的。你在一切萬法上不要起妄想分別執著,所現的一切法沒有障礙。性相無礙,性不礙相的現起,相不礙性的寂滅,無障礙法!障礙在哪裡?障礙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這個東西就有障礙,沒有這個東西就沒有障礙。所以要捨,要捨得乾乾淨淨。

      如果你有福報,真有感應,因為你真想學,真想契入,諸佛菩薩會幫你忙,會給你做增上緣,這都要懂。到真正捨乾淨了,於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性德就往外透露,就逐漸圓滿。所以這個揀擇,取善斷惡,佛家那些方法巧妙極了。第六:

      【具足眾善。】

      惡的要去掉,善的要具足。大師在此地講的,「即六度四等」,四等就是四無量心,這也是舉個例子。我們淨宗,我們選了五個科目,『具足眾善』。這五個科目,第一個「淨業三福」,第二個「六和敬」,第三個「戒定慧三學」,戒定慧就是覺正淨。三學、三寶是一體,三寶是佛法僧,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淨。三學是戒定慧,佛是慧,這在《無量壽經》經題上就顯示了。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所以經題上有戒定慧,經題上有佛法僧,三慧、三寶統統具足,戒定慧三學。我們選的有「六度」,最後一條「普賢菩薩十願」。五個科目容易記,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都能跟它相應。

      我們提出來應該有二十年了,我到美國,在那邊弘法提出來的。我們還寫了一副對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寫了二十個字。但是這麼多年來,效果不彰。傳是傳得很普遍,大家都喜歡,也都能夠記得住,都能夠說得出來,沒做到。三學沒做到,六和敬沒做到,三學、六度、十願那更不必說了,僅僅是一點形式,沒有實質,所以我們真正的功夫沒進步。這才讓我們認真去思惟,原因到底在哪裡?像治病一樣,我們藥下去了,但收不到效果。

      實際上來說,從理論上講,這個藥下去之後決定能收到效果。為什麼收不到效果?這是中醫講,藥還要藥引子,我們缺少藥引子。藥引子是什麼?儒家的《弟子規》,這個東西果然有效。怎麼會引發到儒家《弟子規》?戒經上佛說了,「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句話提醒我們,我們沒有學小乘。那怎麼辦?小乘經也很多,翻譯的是很完整。方老師給我介紹的時候,小乘經沒有大乘翻得好。又何況中國從唐朝中葉以後,就不再學小乘,而是以儒跟道代替。所以古時候學佛,無論在家、出家,統統都有儒的基礎,道的基礎,孔孟老莊。

      這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所出的人才(無論在家、出家)很多,超過印度,很好的成績。這讓我們知道,我們回過頭來還是要用儒家的底子。儒家的東西太多了,學哪一樣?所以我就找根,根是活的,根能生長。佛法的根是十善業道,這個諸位讀《十善業道經》就曉得,我也講得很詳細。儒家的根是家教!《弟子規》是中國家教的集大成,我們要從這個地方扎根才有救。儒要從弟子規扎根,佛要從十善業扎根,沒有十善業,沒有弟子規,儒跟佛都不能建立。再好看,就像花瓶、像盆栽,死的,不是活的。要想它真的成長、茁壯、開花、結果,一定要從根本上下手。所以斷惡修善,都要從十善業、都要從弟子規下手。

      《華嚴》是教菩薩,根本已經堅固,所以才講六度四等。我們過去選的這五個科目,沒選錯,我們疏忽了《弟子規》。李老師當年在台中,教我們這批學生,雖然沒有提到《弟子規》,但是他教我們學《五種遺規》。《五種遺規.童蒙養正》裡面,朱夫子有篇「童蒙須知」,那就是《弟子規》的前身。文字比現在《弟子規》多,沒有《弟子規》這樣的有體系,它是經過整理。《弟子規》裡面字字句句,「童蒙養正」上統統都講到。他會集了十幾家,每一家都說到,也讓你重複好幾遍。所以李老師叫我們用這個做為修身讀本,也是規定我們必讀的一門功課。

      但是他老人家沒有給我們講解,讓我們自己讀。真正讀的,當然得受用;不肯認真去讀的,那就得不到受用。人還是有懶惰的習氣,必須要有好老師督促才能收效,老師不督促,我們就疏忽。我們在李老師會下,老師培養我們這批學生,重點是上台去講經。所以把上台講經那一套方法,應該注意的哪些地方,他統統教給我們。我們二十個同學各個都能上台,都可以去表演,形象。實質?實質有問題,這個不能不知道。聖賢教誨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真正要在倫理道德上奠定根基。下面第七句:

      【當如普賢色像第一。】

      「由此故得十王敬護」,這是講成就;換句話說,《華嚴經》在此地,給我們推薦一位善知識,讓我們向他學習,這個人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色像第一,他修哪個法門來的?普賢十願。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也就是不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普賢行是究竟圓滿的菩薩行,所以普賢行的圓滿就是究竟佛果。普賢菩薩跟一般大乘菩薩差別在哪裡?差別在心量,普賢菩薩心量確實是法界虛空界。

      禮敬,禮敬的對象是諸佛,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世諸佛裡面,未來佛是一切眾生,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普賢菩薩的禮敬,你就想想看,那個多大?毫無侷限,這是不相同的地方。換句話說,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妄想都一掃而光。不可思議!這個我們要知道。

      稱讚如來,如來是什麼?性德。如來是代表自性,凡是與性德相應的,沒有不讚歎;與性德相違背的,不讚歎。諸位要曉得,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五倫、八德與性德相應,六和、四攝與性德相應,五戒、十善與性德相應;凡是與性德相應的,沒有不讚歎。與性德相違背的,不讚歎,五逆十惡不讚歎,但是有禮敬。禮敬跟讚歎的差別在此地。大乘佛法裡面六波羅蜜,菩薩修布施,布施波羅蜜。普賢菩薩不是講布施,供養!那個布施的心真誠清淨到極處。看一切眾生真的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是供養,不是布施。這都是我們要學的,這個三條是修福,真的是究竟圓滿的福報。

      第四條,懺悔業障。普賢菩薩尚且懺悔業障,我們的業障要不要懺悔?我們業障太重!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乃至於生活上,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什麼原因?業障!沒有業障就得大自在。生活環境不如意,人事環境不如意,譬如家庭,現在常常見到,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統統是業障;業障懺除了,家和萬事興。用什麼方法?人人都學《弟子規》,人人都學十善業,業障就沒有了,就化解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前面這四條都是屬於自利,大幅度的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後面幾條,那是屬於利他的。

      隨喜功德,看到別人做的好事,決定沒有嫉妒障礙,看到心生歡喜。不但心生歡喜,還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成就,出錢出力幫助他成就。別人勝過自己,鼓舞,歡喜、讚歎,眾生可以享他的福,我也沾光。他做好事利益眾生,我也是眾生之一,我也得利益,怎麼可以障礙?怎麼可以毀謗?毀謗、障礙,罪過就重,無間地獄。如果人家發的心是大心,做這樁好事,發了大心,這個心、這個事是利益無量眾生,你要是障礙他,嫉妒他,罪就是無間地獄、阿鼻地獄。這個不能不知道。

      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利益眾生,最殊勝的、最大的莫過如此。凡是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的,我們在《因果經》裡面看到,現在這個世間,做國王的、做總統的、做國家領導人的,他是前世修什麼因?就是修這個因,護持佛法!護持佛法裡頭最重要的是請法師講經。請法師,護持這個法師在這個地方常住,常轉法輪,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太大了!國王大臣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來護持佛法?很簡單的道理,希望他的子子孫孫都做國王,永遠傳下去。末代皇帝不聽祖宗教訓,不敬三寶,所以他才會衰,才會亡國,政權才會轉移,道理都在此地,這個不能不知道。

      你看他的果報,得十王尊敬,十王擁護,這個十王是十殿閻王。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十殿閻王都擁護,你想想看,天地鬼神哪有不保佑你的道理?你要想得一切天地善神保佑你,修普賢行。但是要知道,如果沒有《弟子規》、十善業的基礎,不要說普賢行,大小乘行法你都得不到,這個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普賢行是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建立在三皈、五戒的基礎上,建立在《弟子規》的基礎上,這個不能不知道。你要不從這個根本上發心去修學,普賢行是有名無實,這是諸位不能不留意的。所以今天我們曉得,從哪裡學起?決定從《弟子規》、從十善業、從三皈五戒,不能躐等,躐等就錯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