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83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五面,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歎德:

      【皆勤調伏一切眾生令得解脫。】

      因為天王以出世間法來化導眾生,所以歎德裡面才有『解脫』的字樣。在這個地方我們很清楚的明瞭,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示現在六道當中,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些事實不勝枚舉。諸天天王當中很多都是佛菩薩再來的,而我們世間各個階層,各種不同的社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也都有許多佛菩薩化身在其中,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而他的示現又跟我們一般常人沒有什麼差別,如果我們不是很細心去觀察,你會感覺得他跟凡人沒有兩樣。即使細心觀察也不容易覺察到,除非你自己修學有功夫,那是另當別論,你真有功夫就很容易能夠發現,自己不是真正修行有功夫,這些人示現在世間就和光同塵。這些天王裡面不都是諸佛如來嗎?可是他們的示現,如果我們很細心去觀察,他決定是勸人修出世間法,決定不會說世間種種法就滿足;從這方面來觀察,你就能得一點消息了。世間人最高的目標無過於升天而已,一般宗教家都是以天堂為自己終極的目標。印度有一些高級的宗教,他們修定,知道天上的狀況不是單純的一種,他們知道天有二十八層天,所以他們求生天道,也逐漸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他們可以生到色界天、生到四禪天,甚至於生到四空天。現代有沒有人修行達到這個功夫,我們不知道,我們從佛的經典裡面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確實有不少人達到這個境界,可是他們往往把這個當作究竟涅槃。諸位要知道,「涅槃」這個名詞不是佛教專有的,是世尊出世每一個宗教希求的目標,稱之為涅槃。涅槃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或者翻作永生,有這個意思在。人有這樣的志向,有這種修學的目標,就能感動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也就是你們已經有意求但是求不到,你們心裡面非常嚮往,可是你把境界認錯了,所以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釋迦牟尼佛應化,為什麼不應化在中國,而應化在印度?佛沒有私心、沒有偏愛,而是在那個時候,印度有不少人有這種願望,有這種修學的功夫,而在中國還沒有發現。中國在研究討論裡面有討論到天道,但是真正修行的人,在中國史書裡頭並沒有記載。雖然如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也以種種身分示現在一切剎土,一切眾生的生活範圍之中,顯示出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他教導人總是勸人了生死、出三界。

      『解脫』,「解」我們念去聲,當作動詞講,就是把它解開、把它解除。把什麼東西解開、解除?把煩惱,解除煩惱,脫是脫離生死苦海、脫離六道輪迴,這叫解脫。誰做到?在佛法裡面講,阿羅漢做到、辟支佛做到,菩薩當然不用說,比他們的位置更高。這是佛法教學修學跟世法不一樣的地方;換句話說,給你說明六道輪迴的狀況,教你怎樣脫離六道輪迴。這個人決定不是凡人,六道裡面都有這些示現,聖賢示現在其中,所以他們『皆勤調伏』。「勤」這個字難得,不辭辛勞教化眾生,調和眾生煩惱習氣,降伏眾生造作種種不善。我們從這些地方去觀察,就知道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數量很多,在在處處都能遇到。如果是魔示現的,跟佛菩薩示現,他的作為恰恰相反,魔是決定不希望你脫離三界,不希望你脫離輪迴。凡是勸導你求得人間天上的福報,勸你生天,勸你作神作仙,這是魔道,決定不是佛道,佛跟魔從這個地方也能很清楚的辨別出來。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看下面這一段,「他化自在天王」,欲界的第六層天:

      【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所謂得自在天王。妙目主天王。妙冠幢天王。勇猛慧天王。妙音句天王。妙光幢天王。寂靜境界門天王。妙輪莊嚴幢天王。華蕊慧自在天王。因陀羅力妙莊嚴光明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自在方便廣大法門。】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最高的一層,他們的福報大。世尊告訴我們,化樂天已經很了不起,可以說是他們的生活很令人羨慕,再上一層他化自在天比化樂天還要殊勝。化樂天種種娛樂享受要自己變化,不靠別人,隨心所欲變化所作;可是第六天的天人,他種種一切的娛樂享受,自己都不需要變化,他化。他是指誰?是第五天,前面講的化樂天;化樂天變化種種娛樂享受去供養他,他自己都不需要變化,所以叫他化自在。數量也是無數無量,在這段經文裡面無數、無量」同時出現,第一句舉數『復有無數』,這一段總結『其數無量』,你把首尾合起來看數目是無數無量,顯示出華嚴法會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不思議的境界。類別說明這個團體,這個團體是欲界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王。向下也舉了十位天王來表法,顯示五地菩薩「難勝地菩薩」的智慧德相。第五地是難勝地,勝是殊勝,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一般人要想勝過他相當不容易,稱為難勝地。

      第一位,『得自在天王』。「得」是他真正得自在,所有一切受用都由化樂天來供養。這一句看起來好像是不難懂,他得到自在了,其實意思很深很廣。得自在,就是我們一般人講得福報,這是得大福報,自在就是大福報。他怎麼會得這麼大的福報?這一句說的是果德,果必有因,如果過去沒有修因,他怎麼能得這麼大的果報!過去修什麼樣的因?佛給我們講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如果沒有修相當圓滿的因地,哪有這麼殊勝果報現前?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圓滿的現前。修行的因要善,因是什麼?心;心裡面確確實實無貪、無瞋、無痴,這是三善根;以無貪瞋痴的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才得這個福報。也許同修要問:為什麼沒有離開欲界?他享受五欲六塵樂,享樂這個念頭沒斷,所以他所修行的果報在欲界最高一層天;如果他能夠把享受娛樂這個念頭斷掉,他就不在欲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記住,然後你才明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有一念沒有放下,出不了欲界。佛將凡夫的欲念歸納為五大類,稱之為五欲:第一個是財,第二個是色,第三個是名,第四個是飲食,第五個是睡眠。財色名食睡,欲界天人對這個很淡薄了,為什麼?他已經是無貪、無瞋、無痴,對於五欲愈往上面去愈淡薄;雖然說他是淡薄,不能說他沒有,他還是有,所以離不開欲界。如果對於這五種欲念念頭都沒有,他們就不會在欲界,就會到色界去,他就得禪定。我們要問:他化自在天人修不修禪定?修,功夫也相當不錯。如果單單修善,不修禪定,福報只能到忉利天;四王天、忉利天不需要修禪定,憑福報就能夠往生。

      諸位你們在佛門裡面看到很多公案故事,佛經裡面所說的超度亡人,幫助別人,即使諸佛如來幫助一個眾生,佛菩薩福德加持他,他也只能到忉利天。我們看「梁皇寶懺」,這個故事是梁武帝超度他的妃子,這個妃子生前造作罪業墮落在惡道,梁武帝請寶誌公主持法會,超度法會;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我們念佛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已經成佛,是如來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他來主持這個法會,也只能把她超度到忉利天。再看過去安世高超度宮亭湖的水神,水神前世跟他是同學,一個是得道的高僧,一個落在神道。他福報很大,為什麼?持戒。持戒修福,他是個出家人,他福報很大、很靈感,為什麼?他明經,他懂得佛法。為什麼會落到神道?經上告訴我們,是因為分衛的時候,分衛就是托缽,托缽的時候,人家供養菜飯不好,他心裡就很難過:我是個修行人,道德學問都還不錯,今天托的這缽飯不好吃;心裡面就有一點不太痛快。就這麼一個原因墮落在惡道,畜生道,蛇身,是個大蟒蛇,做了神,入神道去。他也有人祭祀,有人供養祭祀,他的福報很大,道場周圍一千里這麼大的範圍人都來拜他,這是前世有修行;一念錯誤的念頭落在神道,安世高從他道場經過去度他,也只把他度到忉利天而已。

      這就是說明以福報幫助你,只能到忉利天,往上去像夜摩天以上都要修定,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難,不容易。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四層都是定是有修,定沒有修成。如果說定功修成得滿分一百分,他們所得的分數只是八十分、六十分、四十分、二十分;二十分的夜摩天,四十分的兜率天,六十分的化樂天,八十分的他化自在天,滿分就到初禪,就出欲界。所以他們修定、修四無量心沒有達到標準,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懂。諸位然後你就能夠了解,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修這些天道容易多了,而且我們的成就比他也高得太多,他簡直不能比。這些天人,那也正像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他們在一生當中沒有遇到淨土法門,如果有緣遇到淨土法門,早就到西方作佛,怎麼會在六道?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留意,世出世間法別說娑婆世界,他方無量無邊諸佛國土都沒有例外的,第一無比的殊勝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過去大慈菩薩勸我們:你能勸兩個人修,就比你自己精進;你能勸十幾個人,你的福德就無量。這個人數是以什麼為標準?往生。你勸人念佛,真的有兩個人往生,真往生,你那個福德就很大,自己修什麼樣的福都不能比,都比不上勸兩個人真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不退成佛,你幫助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不退成佛,你的福報多大?上一次跟諸位說過,世尊在經上講,以真誠恭敬心供養辟支佛一缽飯,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你幫助一個人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那個福報有多大?沒有法子說,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你要會修福,會修福怎麼修?勸人念佛,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福報就大。你所勸的這些人當中,仔細看看有幾個人往生?真的往生。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怎樣修不可思議最大的福報。李炳南老居士往年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八年,參加台中蓮社作蓮友,聽他講經教誨;蓮友都有名冊,有姓名、性別、年齡、住址都有登記的。我親近他老人家的那個時候,名冊裡面差不多有二十萬人,這二十萬念佛人當中有多少往生的?少說一點,二、三百人總會有。李炳南老居士真的是菩薩不是假的,他能夠幫助二、三百人往生作佛,你說那還得了嗎?

      今天我們在此地,李木源居士領導,我們發心來建彌陀村。彌陀村還沒建,念頭動了已經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我們深深相信,將來在彌陀村裡面念佛的人,往生一定是不計其數。這個福報不但是大,真實不虛,這是真實的功德。前天我聽李居士說,洪老居士很有感應;我聽他講,今天下午我再去親自看看是不是真的?我看了感覺得很驚訝,今天看老居士的精神容光煥發,比三天前不一樣了。最難的是連他幾十年的習氣毛病都改掉,他是一個脾氣不好,很暴躁的人,今天去看他,面孔顯出慈悲祥和,急躁的那種相沒有了。他告訴我:改了。他說:我現在已經是再生的一個人,不是過去,過去那個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再生的人。他真改了。他說忉利天人,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叫玉皇大帝,派兩個人來保護他、來照顧他,一男一女,他親眼看到的;天人容貌之莊嚴,我們人間人不能相比,親眼看到的。他說:我不是在作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講三句話:第一個就是叫他要忍耐,就是不要發脾氣,要忍耐,無論是大事小事都忍耐;第二句說的是「來也空空」,第三句說的是「去也空空」。所以他就統統放下,真放下,他說:我現在真正相信了。我聽說他有個兒子在雪梨,這是老先生很不容易才置的產業,他把那些產業賣掉,老先生很生氣,傳真、電話天天罵人;今天兒子回來,一點火氣都沒有,完全改變了一個人。使我們想像到將來彌陀村裡頭,念佛往生作佛的人一定很多,他修這個福,這是他老人家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他才能遇到這個機會。

      你想修福,你到哪裡去修?哪裡是真正的福田?哪個地方是第一福田,你怎麼會知道?你找不到!這麼巧,就被他碰到了。彌陀村、念佛堂是第一福田,這裡頭有人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就是第一福田。如果這個道場沒有人在這個地方修行證果,這個道場福報就很小,不是熱鬧,熱鬧沒有用處。真正有修行的人在這個地方修行證果,這就是真正道場,那就是大福田。所以我們居士林這個念佛堂不容易,你們同修們都曾經聽說,諸佛菩薩在裡面念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天龍善神守護道場;這個道場將來擴大就是彌陀村。所以得自在,要修得自在的因,才能夠證得自在的果報;我們可以深深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洪老居士如果不發心求生西方淨土,他將來的果報一定是他化自在天王,這是一點都不假的。我們還要勸他念佛往生,他化自在天王沒什麼好處,不值得羨慕,沒有出三界,沒有脫離輪迴,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他那兩句話說得很好,「來去都空空」,這就是真正體會到三界六道不值得留戀。你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修福,修福修慧,了生死、出三界,那是真實的果報。所以,我們讀到天王的名號有很深的感慨。

      第二尊,『妙目主天王』。這一尊天王名號裡面標示出「妙目」,目是眼目,佛經裡面常說「如來五眼圓明」,那個眼目就妙了。如來有肉眼,跟我們沒有兩樣;如來有天眼,跟天人見的能量也相當。我們肉眼可見的,佛也見到,可是天眼能見到的,我們肉眼見不到;佛有天眼,天人能見到的,佛也能見到。如來有慧眼,慧眼是聲聞、緣覺的見量,他們能夠見到的東西,天人見不到。如來也有慧眼;換句話說,聲聞緣覺能見的,佛也能見。如來有法眼,法眼是菩薩之眼,能見度就更高,聲聞、緣覺見不到的,菩薩可以見到;佛有法眼,菩薩能見到的,佛也能見到。末後說如來有佛眼,這個見量是究竟圓滿,菩薩見不到的,佛都能見得到。五眼圓明,圓是圓滿,明是融通,說明一即是五、五即是一,這才是真正的妙目主。在此地給我們顯示的天王不是凡夫,諸佛如來應化的,所以他有妙目。落實在我們現前修行上來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觀察要謹慎,要有能力辨別真假,不能夠把假的當作真的,把真的看作假的,你就錯了,你看錯。有能力辨別邪正,一切人事物哪些屬於正、哪些是邪,要有能力辨別;有能力辨別善惡、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利害,你要是有這些能力,你也算是五眼圓明。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不容易,我們看現前世間很多人,包括我們佛門的同學,甚至於包括出家的同修,往往把假的當作真的,把真的當作假的,看錯了,看錯就修錯了;那要講護法,護錯了,真正的福田捨掉,沒種到福,假福田上真的下了不少種子,到後來一無所獲,一樣也收不到;不能怪別人,怪我們自己看錯了。所以妙目主的意思就很深。

      現在我們要問:怎樣培養我們的正確觀念,也就是妙目如何來培養?只有一個方法,多讀大乘。讀誦大乘一定要有好老師指導,才能夠收到效果,如果沒有好老師引導你,經論太多浩如煙海,從哪裡讀起?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我還沒出家,台灣第一次印《大藏經》,我是很不容易請到一部。請得之後,不知道從哪裡讀起,就向演培法師請教。那個時候演培法師在善導寺作住持,我們很熟,我向他請教:《大藏經》我請到一部,怎麼讀法?他告訴我:你從第一本一直念下去。實在說當時我也就聽話,聽他的話從第一本慢慢往下看,看前面不曉得後面,看到後面前面忘光了。所以一定要有明師指導,這很重要。以後我們才明白要一門深入,這是正確的指引。在一切經裡面,如果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請老師幫助你選擇。老師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沒有能力知道我們自己的根性。要遇到佛菩薩就不難,為什麼?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情形他都知道,他給你選擇一部決定是契你機的。現在這種人沒有,即使佛菩薩示現他也裝糊塗,他也不是那麼樣認真的來給你選擇,也裝糊塗。

      所以總是選擇幾種,讓你在幾種當中去選擇一種,這是現在一般善知識教導的一個模式;這個模式好,我們覺得合情、合理、合法。選擇個五、六種,五、六種當中讓你自己去選擇一種,這是一個辦法。另外一個辦法就李老師常常用的,他要我們自己在經典裡面選擇,你自己選,選來的時候給他看;他看了之後,覺得這個對你不太適合,或者太深太難了,你的程度達不到,你再去選擇。總你自己選擇個三、四次都不妥當,他才給你介紹;介紹給你,告訴你你試試看。這是善知識,是好老師。所以選擇經典法門的確不是容易事情,就如同我們中學畢業上大學,大學就分科系,我們究竟選擇哪一個科系,去學習哪個科系,關係你一生。法門的選擇,實在講不僅關係一生,關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是第一個要考量的。選擇這個法門,可以超越六道輪迴算是正確的,你沒有選錯。第二個考量,能不能在一生當中證得佛果?如果說在一生當中能夠成佛,最上乘的選擇,沒有比這個更高的。

      一生當中凡夫能成佛,給諸位說,只有《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再多一點,古人講「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淨土宗的經論,現在所講的「五經一論」。你依照這些經論去修學,對它有信心,能夠理解,信心堅定,絕不改變,你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這是最上乘的選擇。我在李老師的會下,李老師對我可以說真的是愛護備至。他勸我學《彌陀經》,我覺得《彌陀經》不難,很容易。我在他會下聽他教學,他教學生我旁聽,因為我去得比較晚,他在台中已經教十年,我是十年之後才去的,所以他那些學生都是從聽眾當中選出來的;選了有二十幾個人,我後去的名字排在最後。他教學生按親近他先後順序來教,這個很公道,大家沒有話說,老師沒有偏心;誰親近老師早,他排在前面,親近老師後,就排在第二位、第三位,這個順序排下來,所以我排在末位。他教別人我在旁邊聽,我統統都聽會了,我就是這樣聽,學了三十多部經,我都能講;他的標準是你學了之後,你有能力上台去講這部經,我有這個能力。我學了還不甘心,要學一部大經,總算他同意了,跟他學一部《楞嚴》,花了三年時間,學了一部《楞嚴經》。

      對於淨宗,早年剛學佛是輕視淨土,總認為淨土是老太婆教,我們是知識分子,怎麼會去念阿彌陀佛?以後懺雲法師介紹我讀《印光大師文鈔》,《文鈔》讀完之後我不敢再批評淨土,但是要叫我學淨土還是很難。李老師雖然勸我很多次,表面上我接受了,其實我沒去做。末後李老師晚年的時候,我們啟請,請他老人家講《華嚴經》。啟請的因緣是有一天他講經的時候說,他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他能走,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我們幾個同學聽到老師今天說這個話,我們就希望他多住幾年,我們曉得他住在這個世間幹什麼?就是講經,不講經他就走了,所以要找一部大經給他講;想來想去,八個同學聯名啟請,請他講《華嚴》,他同意了。而且還給我們說了很多次:行!我把《華嚴經》講圓滿,然後再講一部《彌陀經》,我就往生了,好!他老人家講經一個星期講一次,講的時候有翻譯,翻譯台語;講經的時間是一個半小時,實際上只有四十五分鐘,一個星期講四十五分鐘,這一部《華嚴經》我那個時候給他估計要五十年才講完。五十年老師要活多大年歲?至少要活一百三十歲,所以我們就決定請他講這部經。誰知道他講到一半,他就食言,他走了。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其他的因緣,他講到《十迴向品》,九十七歲走的,講了一半。所以善知識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我們能聽他的指導,我們在修學省很多時間,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對於淨宗的信心,是在《華嚴》裡面啟發的。李老師在台中講《華嚴》,我聽一卷,聽第一卷,一卷聽完之後,《華嚴》我全都懂了,我也能講得圓滿,我跑到台北去講。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一次講半個鐘點,所以我不到兩年就追上他,就把他的進度追上,講的超過他;我講得比他詳細,沒有現在這麼詳細。同時講《四十華嚴》,我《八十華嚴》跟《四十華嚴》同時講,兩天講《八十華嚴》,一天講《四十華嚴》。講經,有一天突然之間起了個念頭,《華嚴經》裡面我們常講華嚴三聖:毘盧遮那如來、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華嚴三聖,是以普賢、文殊來表法的。我突然想起,普賢、文殊是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後面又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主修哪一個法門?這個念頭生起來之後,仔細再看看經裡,原來統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我這是吃了一驚,沒想到。特別是文殊菩薩,菩薩當中智慧第一,在《華嚴》裡面他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在經裡面看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才恍然大悟,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最後的目標,你要是脫離十法界,你到哪裡去?都到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裡面接受文殊、普賢的教誨。

      華藏世界是從初住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然後這才登地。前面三賢位次,你可能修學你宿世所修的法門,法門無量,不知道你修的是哪個法門;登了地之後,肯定你把自己所修的捨掉,你去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為什麼?登地之後真實智慧開了,文殊、普賢勸導你,你完全能接受;你的程度不到,遇到真善知識勸導你未必肯聽。你不要看菩薩,菩薩個性也很強,不太容易接受別人意見,所以要到大菩薩,我們常常念的摩訶薩,他就會聽,他就知道了;在普通菩薩都很難接受。所以我們這些凡夫遇到這個法門,聽了就肯接受,就肯真幹,令這些地上菩薩看到不能不佩服。我們什麼原因能達到這個境界?宿世善根;過去生中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不能夠接受,不能夠相信。你看看學佛的同修多少,在家、出家,修學其他法門的,你叫他來念佛,他不肯念,他不肯來;這樣你才懂得,你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的深厚,你這一生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遇到了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不可思議。重要的就是我們要仔細觀察,決定不能看錯,一步看錯步步錯,其他的損失不論,我們的精力損失、時間損失,沒有法子能夠彌補,這一點太重要了;其餘的損失那真是無所謂。我們要珍惜自己寶貴的時間,要珍惜自己的精力,決定不可以浪費。所以妙目提醒我們仔細觀察。

      第三尊,『妙冠幢天王』。「冠」表頂法,冠是戴的帽子,這個部位在頭頂。「幢」表高顯的意思。「妙」就是指妙法,哪一個法最妙?在本經當然是指這部經。而在這部經裡面告訴我們,「法法皆妙,無有一法不妙」,問題在你能不能認識,你有沒有覺察到。如果你覺察到,你就會得道,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妙在其中。如果沒有見性,我們六根所接觸外面,接觸的是相分,接觸相分迷在相分裡面,這叫凡夫。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六根接觸相分,他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稱為佛菩薩。我們不懂性相是一,如果真正明瞭性相是一不是二,法法平等。我們今天看一切法不平等,著相,相不平等,可是能現相的性體是平等的,我們就不知道。所以你著相就迷了,迷什麼?迷了自性,迷了能現相的那個體性。古德用比喻告訴我們,所謂「以金作器」,器是相,金是造成相的體質,你執著了相,把它的體忘掉,不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不知道這個事實。

      世尊、菩薩、祖師大德們雖然常常如是教導,我們也可以說是常常在聽聞、在讀誦,可是依舊入不了這個境界,原因在哪裡?我們有沒有自己認真去思惟、反省,去檢點一下,毛病到底出在什麼地方?為什麼經論祖師大德講得那麼清楚、講得那麼明白,我們不但入不了境界,即使對於所見所聞也都含糊籠統。說你不懂好像是懂,說你懂你還真的不懂,原因在哪裡?總而言之一句話,原因是我們用心不真,我們不是用真心在學,我們依舊是用妄心。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一點都沒錯,我們把六塵緣影的心當作自己的真心,自己原有的常住真心忘得乾乾淨淨。我們不能不佩服佛的智慧,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道破了。所以我們展開經卷,當機的人啟請,佛在說法之前一定囑咐「諦聽諦聽」,這一句重要;我們為什麼沒有入境界?我們沒有諦聽,諦聽是用真心聽,我們是用妄心聽。用真心,絕不是限於我在讀經的時候、聽經的時候、拜佛的時候我用真心,離開佛堂,我處事待人接物還是用妄心,那你的本事很大,同時可以用兩種心,這個不行的。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絕對不會說是這個人會用心,會用一半真、一半妄,沒這個道理。你用真心,你就是佛菩薩一流的人物,用妄心那你是六道凡夫。

      但是問題來了,我們很想用真心,怎麼用法?這是事實。哪個不想用真心?哪個不想立刻成佛?什麼是真心?能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的人就不多。他為什麼說不清楚、說不明白?因為他也不會,他也未曾用過;他要用過他才能說得出來,他沒用過他怎麼會說。無量劫來我們都用妄心,從來沒有用過真心,可以這麼說。但是佛不這麼說,佛給我們講,我們天天都在用真心,可惜的是什麼?時間太短了。譬如眼見,張開眼睛見到,這是真心,不是妄心,但是你的真心保不住,第二念就變成妄心。怎麼說?第一念的時候,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張開眼睛看外面境界,我們用淺顯的話說,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心;第二念就起分別,這是人、那是物,這是長、那是短,再還有是、還有非,愈搞愈糊塗;第二念就落在妄心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第一念是真心。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本事,就是能夠保住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這就是佛菩薩;我們保不住,剎那之間就落在第二念,快得不得了。

      如果我們真的要想學佛,就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盡可能把分別執著減低,我們功夫就進步、就得力;如果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就難了。果然能夠練到對於一切人事物都不執著、都不分別,你的心就清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見性,你妙目就開了,妙法就現在眼前。「妙冠幢」是表妙法,法法皆妙,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正如本經所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事實真相,要離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見到,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決定見不到,你所見到是虛妄的。隨順虛妄,你就免不了要造業,造業一定要感果報,業因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所以佛法不能不學,一切諸法當中唯佛法獨妙,佛法就是教你覺悟,佛法要翻成中國意思,覺悟之法、智慧之法。凡是能夠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覺了一切法,就稱之為佛法。

      第四尊,『勇猛慧天王』。這個德號裡面關鍵的字在智慧。勇猛是精進,表現在事相當中,無論是什麼事,我們現在人說,他做得很認真、做得很快速、做得很圓滿,這幾個意思合起來就是「勇猛」。沒有智慧他做不到,沒有智慧的人勇猛精進是有限度的,到達這個限度他會退轉,不能夠再向前邁進了。原因是什麼?障礙很多,遇到障礙他沒有能力突破。佛菩薩教人都是做好事,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情;雖然是好事,諺語常講好事多磨,遇到一些折磨,算了,不幹了,反正這個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辛辛苦苦的做,犧牲奉獻,利益都是別人的,你還要來障礙,那我何必做?就退了,很容易就退轉。所以沒有真實智慧,勇猛畢竟是有限度的,如果具足真實智慧,他這個勇猛就不會退。那我們要問,有沒有障礙?有;這邊有障礙,那邊沒有障礙,這就是有智慧了。譬如我們把佛法介紹給社會大眾,有一些人歡迎,有一些人討厭,有一些人幫助你,有一些人障礙你。障礙我們暫時迴避,有歡迎這一方面我們認真努力去做,做好了讓障礙這一面讓他去看看,時間久了他也看到好處,到那個時候他也就會接受;絕不能說因為障礙就算了,捨棄了,就不管他,這不可以。佛門裡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也要度他,也要幫助他,怎麼能捨棄眾生?只是暫時有障礙,暫時迴避一下,這個說之為善巧方便。總得做出成效來給世人看,特別是現代的社會,許許多多人對佛法產生誤會,誤以為佛法是宗教,而且佛法還是低級的宗教。現在人也有明瞭,不是真的明瞭,是明瞭佛教徒人數很多,它也有一股力量,不能不運用它,而達到他的目的;他對於佛法,真正的佛法,還是一無所知。我們跟這些人接觸,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讓他真正認識佛法、明瞭佛法,知道佛法對社會、對眾生真正的好處利益;他如果發現明瞭,我相信他不會障礙你,不但不會障礙,他還要主動的幫助我們。

      像最近英國的教育部將佛經納入學校的課程,就是因為他們發現,佛教教育對社會、對人民有好處,這是我們想像不到的。英國不是佛教的國家,現在把佛教納入正規教育,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近來澳洲政府特別重視多元文化,也把佛教教育看成第一位。像這些國家地區,確實有高度的智慧,有很聰明的做法,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協助他們,希望他們做出成績來,做出一個好的榜樣來,給世界上其餘的國家地區看一看。他們開頭在做,等於是在試驗,如果這個試驗成功有效果,確確實實對國家、對社會、對眾生有很大的利益,我們深深相信其他國家地區一定會仿效。英國距離我們比較遠,現在有幾位同修在那邊做。澳洲對我們比較近一點,所以他們那邊有重要的會議邀請我,我也很樂意參加,幫助他們能夠真正達到多元文化共存共榮、互助合作的目標。我們相信這是全世界任何一個人,都嚮往、都希求有這麼一個美好的社會,帶給我們幸福美滿的生活。非常難得有這些人在發起,這些發起的人在我們心目當中,豈不是諸佛菩薩化身示現嗎?你說不是,不是也是;他跟諸佛菩薩的心願完全相同,相同就是:不為自己,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而整個佛法,我們仔細觀察,就是他們所講的多元文化共同生活體。我們展開《華嚴經》,從頭看這些參加的大眾,不同的團體、不同的族類,都能夠集合在這一個法會當中,共同向佛學習,豈不是多元文化一個最好的融合的模式嗎?所以我把《華嚴經》介紹給澳洲。他們非常希望把這樁事情做好、做成功,帶給澳洲的社會和平安定,帶給澳洲人民幸福美滿。《華嚴經》自始至終實在講就是講這樁事,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可是經典是華文,沒有英文的譯本,比較困難,文字上有障礙。如果談到翻譯這部大經,也不是容易事,也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但是我們總得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盡我們的心力幫助他,這是勇猛慧;絕不因為任何障難我們就停止,我們把這個事情就捨棄,這個不可以的。一定要能夠掌握到機會,認清機緣,全心全力將如來的正法介紹給一切有心希求的大眾。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