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4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四九卷)  2001/12/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49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讚佛,雲音菩薩讚頌第十首:

      【無量境界神通力,善入教法光明力,此是清淨善慧地,劫海所行皆備闡。】

      這首偈是讚頌九地菩薩,九地是「善慧地」,他是法師位。在五位當中,五位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其中第九位都是法師位,十信裡第九信,十住裡第九住,十行裡第九行,十地裡第九地是法師位。也是以弘法利生為事業的,他必須具備的條件,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了。『無量境界神通力』,因為他教化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微塵國土,每一個國土裡頭,這個國土是佛剎,無量無邊的九法界的眾生。他要是沒有這樣大的德能,怎麼能夠教化這些眾生?所以第一句就顯示出「無量境界神通力」。第二句讚歎他教學方法的善巧,『善入教法光明力』。既然是法師了,我們曉得,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他修的是什麼法門?十波羅蜜;因此我們不能不重視,自己要真修,修成之後才能夠教別人。

      既然要修十波羅蜜,不能不知道「七最勝」,我們曾經在前面說過,但是七最勝比較少講到,四攝六度講得多。我們必須要曉得,這個七最勝,發願從事於教學的同學一定要很認真的學習。我們離開它的名相,記住它裡面的真實義。第一個條件,一定要是「菩薩種性」。我們有沒有具備?換句話說,我們是不是菩薩?什麼叫做菩薩,名詞的含義不能不清楚。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省掉了。菩提薩埵通常翻成菩薩,是什麼意思?古德翻譯為「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翻譯為「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古今這兩種翻譯,我們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明顯,大道心就是覺悟,覺心才是大道;揀別不是迷惑,迷惑是凡夫。我們是不是常常在求覺悟?覺要怎麼求?破迷就覺了。迷是情、是識,我們如何把情識轉變成智慧?這個講法實在講,現在人聽起來還是不好懂,換句話說,我們一般人常講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能把感情轉過來,我們理智用事,那就是覺。要用現代人的說法,菩薩種性始終是理性的,始終能守住理智而不用感情。在日常生活當中,感情能隨順理智,這個好,絕對不是理智忘失了,完全隨順感情,那個麻煩就大了。

      菩薩種性的人就是覺性很高,我們平常講悟性,這個人悟性很高,而不是感情用事的。佛法裡面講,我們講席裡常常說,隨順佛菩薩教誨,這是菩薩種性;隨順煩惱習氣,那是凡夫。我們這樣說法,我想對於我們初學同學會有幫助,這很清楚、很顯明。舉例而言,就用十地所修的「十波羅蜜」。十波羅蜜是性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佛為我們說出,教導我們我們能夠隨順十波羅蜜,這個心就是菩薩心,就是菩薩種性。不再隨順慳貪,放棄慳貪,隨順布施、檀波羅蜜,放下惡業,隨順持戒波羅蜜,放下瞋恚,隨順忍辱波羅蜜,日常生活當中不離六波羅蜜,這個人是菩薩種性。要用我們一般的話來說,這個人喜歡布施,喜歡持戒,能夠忍辱,勤奮精進,這就對了。

      第二個條件,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與「菩提心」相應。菩提心,簡而言之,與「真誠」相應,真誠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至誠心,真誠到極處,一絲毫虛偽都不夾雜,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唯一真誠;與「清淨、平等、正覺」相應,這三條就是菩提心裡面講的深心,深心是自利,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心地沒有不清淨的,清淨就不會污染,平等沒有高下,正覺不會感情用事,這是自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加個大字就是沒有條件的,對一切人事物的愛護,我們現在講尊重、愛護、幫助,這些是迴向發願心,絕對與這個相應。我布施與菩提心相應,持戒相應,忍辱相應,精進相應,起心動念、一切作為沒有不相應的。我們要記住,一切時、一切處不離菩提心,不失菩提心。

      第三個,「慈憫一切有情眾生」。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去照顧他們,照顧裡面最重要的幫助他覺悟。為了幫助他覺悟,我們自己必須要示現一個覺悟的形象,形象要鮮明,要讓他很容易看出來,我們講的跟我們想的、做的完全一致,這個形象好。不能說是講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想的是另外一套,全部脫節了;那是凡夫,那不是佛菩薩,那個與菩薩種性、大菩提心完全脫節了。這是古人所謂的言行一致,這是「意樂最勝」。

      第四個,「事業最勝」。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事業,佛陀教育的事業是第一殊勝。佛陀教育的事業,是現代世間人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但是「佛陀教育」是這個教育裡面最完備的,為什麼?它教學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超凡入聖,這個事業才真正叫最勝。

      第五個,「善巧方便最勝」。這就是善慧地,法師地位他所示現的。示現的模範,示現的典型,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大藏經》裡面,古人為釋迦牟尼佛寫的傳記有兩種:一種叫《釋迦方誌》,一種叫《釋迦譜》,學法師的人不能不讀。近代也有一些用白話文寫的《釋迦牟尼佛傳》,實在講不如念《大藏經》裡面的《釋迦譜》和《釋迦方誌》。我早年剛接觸佛法的時候,章嘉大師介紹我讀的就是這兩種書,那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八相成道叫「巧便最勝」,世尊把「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做出來給我們看,把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在他一生當中表演出來了。我們要學佛跟誰學?跟釋迦牟尼佛學就沒錯。他是我們最敬的一位導師,他的示現就是教導這一個地區、這一個時段中的一切眾生。

      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世尊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一千年也過去了,末法一萬年,按照中國古人的記載,末法第一個一千年也過去了。所以我們要想作法師,從事於這個行業,決定要以世尊為榜樣,換句話說,決定要學習世尊。他存的是什麼心?他真的示現七種最勝,菩薩種性、依大菩提心,意樂一生教化眾生。中國古人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大樂也!」釋迦牟尼佛的意樂超過這些人,為什麼?這些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換句話說,他所教化的對象是上上根人。釋迦牟尼佛是普度眾生,這個了不起,這實在是太偉大了,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不分文化、男女老少、賢與不肖,只要肯學,佛統統都教,真的是英才也教,蠢才也教。這是佛是菩薩,凡人做不到,而且是義務的教育,無條件的教學。他老人家的事業那麼樣的殊勝,他對他的事業真正是圓圓滿滿的做到了敬業,這兩個字他做得圓滿。不但有言教而且有身教,身示範做出來給我們看,法師,好老師。

      我們跟佛的關係要清楚,我們跟世尊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跟菩薩、阿羅漢的關係是同學的關係。為什麼?都是佛的學生。他們是前期的學長,我們是後期的學生,所以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阿羅漢也是我們的學長。佛法裡面老師跟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依大菩提心,菩提心裡頭有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敬愛。這是我們要學的,決定要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不能有違背。

      第六個,「迴向最勝」。迴向是什麼意思?把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功德供養給別人,自己不受用,功德、福德自己都不享受。佛經上常常講的「迴向三處」,這就是自己的求願,我的願望。迴向眾生,我所修積的福德,全部布施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在三種迴向裡頭這一樣是最重要的,這一個心要是沒有,你迴向菩提就落空,迴向實際也落空。「實際」是什麼?是真如本性,也就是性體。菩提是性德。迴向真正的意思是什麼?與性體相應,與性德相應;就是我一切作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自性性體相應,與自性性德相應。這三種迴向,迴向實際、迴向菩提很難講,也很難懂,具體落實是在迴向眾生。如果你真正是這種意願,「我把我所修的全部供養一切眾生」,你還會跟眾生過不去嗎?你還會看到這個不順眼,看到那個不滿意嗎?沒有了。

      諸位要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還要這個不滿意,那個不稱心,這是煩惱起現行,你已經遠離菩薩道,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薩,你是一般普通人,你不是修行人。修行人怎麼會有這種念頭?菩薩怎麼可能會有這種行為?我們修行有沒有功夫,功夫得力不得力,都在這些地方檢驗,來檢查我們自己到底有多少功夫。就像在學校念書,天天檢查成績。好的學校,好的老師,每天上課都要考一考學生,除了學校月考、期終考之外,通常好老師是常常考學生。我們學佛的人,沒有別人來考我們,我們自己天天要考驗自己,我有沒有進步;也就是我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與佛的教誨相應不相應?我今天是不是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果然都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自自然然與性體、性德相應,這個迴向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七個,「清淨最勝」。那就是大乘經上佛常講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心地要不落痕跡。我們那個心應該是如何存心?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在日常生活當中六度全修。《華嚴經》講十度,十度齊修,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個念頭都沒有,你的心清淨了,這是淨土宗的修學方法。做再多的好事,心裡不要想著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你著相了;縱然有了過失,心裡很清楚,改過自新,後不再造,也不必去想它;善惡兩邊就離開了,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

      『此是清淨善慧地』,善慧地的老師,「善入教法光明力」。『劫海所行皆備闡』,這是講時劫之長,菩薩教化眾生不是有期限的。在大乘教裡尤其在圓教,無論你是在學習,時間沒有期限,學成之後畢業了,成佛了,教化眾生也是沒有期限的。世間找不到這樣的好人,找不到這樣的好老師,我們要學佛,就應當以釋迦牟尼佛做我們的榜樣,做我們的模型,我們照這個模型來塑造自己,成就自己,那就對了。最後一首:

      【法雲廣大第十地,含藏一切遍虛空,諸佛境界聲中演,此聲是佛威神力。】

      第一句把十地菩薩的名號說出來了,「法雲地」。『法雲廣大』,「法雲」是比喻,法是諸佛如來所修所證的大法;雲這個字表法的意思在前面講得很多,它表示的是「非有非無」、「非色非空」,我們一般講「相有體無」、「事有理無」,你才能夠看到諸法實相。諸法無量無邊,廣大!十地菩薩稱為「法雲地」。

      『含藏一切遍虛空』,這是十波羅蜜裡面「智波羅蜜」。這個智能幫助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智波羅蜜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生出來的,換句話說,是般若波羅蜜裡面的一分作用。講十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方便、願、力、智」這四種都是後得智、權智,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可以分為這四種。智波羅蜜能夠幫助般若波羅蜜的圓滿,這個話怎麼講?我們從比喻來說,諸位細心去體會,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我們把老師比喻做般若波羅蜜,把方便、願、力、智比喻做四個學生,老師教學生,學生也常常幫助老師,學生提出問題來,老師沒有想到,問題提出來之後,往往幫助老師開智慧。老師教學生,學生資助老師,這叫師資道合、教學相長。學的人有進步,老師教得好,天天有進步,老師也有進步,教學互相都有長足的進步,意思在此地。

      這兩首偈,就是九地跟十地,我有一個講法,古人沒講過的,提供諸位做參考。九地菩薩是弘法的法師,十地菩薩是護法的方丈、住持;就好像學校裡面,九地菩薩是教員,十地菩薩是校長,我這個比喻提供大家做參考。所以護法不容易,當校長要了解每一個學科的教員,你才能夠請到好的教員來,完成你教學的目標。所以對於那個學科要內行,也要認識對這個學科有專長的這些人才,聘請他來教導,你的教育辦成功了。學校裡面科系很多,校長不必上課,教育是他辦的,所有一切教員協助他。所以一個寺院道場他是主席,叢林裡面稱方丈、稱住持,也稱主席,也稱導師。所以他「含藏一切遍虛空」,這是講他的深廣,不是普通人能夠知道的,他是教學裡面的行家、教育家。

      在世間要有這樣的大護法,實際上在我們佛法裡面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是護法。而護法的人多半在年輕時都是從事於弘法教學,到年紀大了,累積的智慧經驗豐富了,把教學上課的事情讓給年輕人,栽培年輕人。從前老和尚怎樣栽培下一代的年輕法師?他是有原則的,老法師講經,大家在一起聽,聽完之後,下一堂叫「覆小座」,有能力的人自動向老和尚報名,我參加覆小座。如果老和尚上午講經,下午你就覆講,你把老和尚所講的重複給大家講一遍,有能力講到百分之八十、九十,你才有資格接受講經的訓練。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就要跟隨老和尚從事於寺院執事的工作,隨分學,你就不能學講經。學講經有兩個基本的條件:第一個是記憶力好,聽一遍能記住;第二個是理解力很強,這是兩個基本條件。聽一遍如果不能記得百分之九十,你就沒有辦法參加這個訓練,不容易!

      所以培養講經的人才難,李老師當年開這個班,時間只有兩年,只辦一屆沒有第二屆。學生二十多個人,因為都是在家居士,都有工作,每一個星期上一堂課,一年使用四十五個星期,所以兩年合起來,我們這個班總共只使用九十個星期。一個星期一堂課,九十堂課,我們一堂課是三個小時。九十堂課,如果我們每天上一堂課,三個月,訓練二十多個人,哪有這種能力?同學們有這個熱心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辦?李老師想出辦法,大家互相幫忙,二十多個人聽經,每一個人都寫筆記,這部經是哪兩位同學學習,我們所有的人寫的筆記統統給這兩個人做參考,他去整理、去寫講稿,用這個辦法。現在方便了,那個時候我們錄音機都沒有,現在可以錄音,可以錄像,你可以反覆去聽。這是現在中下根性的人,一般中等根性的人都能學得成,在古時候一定要上上根人,剛才講的有超過一般人的記憶力,超過一般人的理解力,你才能夠學。這些人往往到年老了,就退出來當護法,專門教學,不問常住這些事情了。

      『諸佛境界聲中演』,「諸佛境界」是講深廣難測,『此聲是佛威神力』。十地簡單介紹到此地,將來我們這個經十地品會細說。

      第十段善勇猛菩薩讚頌:

      【爾時善勇猛光幢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觀察十方,即說頌言。】

      說偈儀跟前面有一些不一樣,前面菩薩的讚頌,我們都能看得出來他「承佛威神,普觀一切道場眾海」,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字樣,是『觀察十方,即說頌言』,因為善勇猛菩薩的讚頌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福慧,所以就不限於道場了。「十方」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常講十方三世沒有不包。做為這一品的總結,結歸到如來的福慧。我們念三皈依的時候常講,「皈依佛二足尊」,向下有十首頌都是讚歎二足尊,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德。第一首:

      【無量眾生處會中,種種信解心清淨,悉能悟入如來智,了達一切莊嚴境。】

      這一首是總歎佛,往下有八首是別名,最後第十首頌是總結。讚頌的目的,是希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夠悟入如來果地上的福德智慧。『無量眾生處會中』,這一句境界是無限的廣大,「無量眾生」是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剎土,一一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的眾生。「處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聚會,這個聚會範圍就廣大了,不僅是佛菩薩的聚會,包括世間所有一切的聚會,兩三個人聚集在一起都是聚會。一個家庭,我們佛法裡面講,四個人在一起,一塊生活,一塊學習,一塊工作,就是一個小團體。而我們中國人講,三個人就是一個眾,就是一個團體。佛法是四個人一個團體,是最小的團體,擴展到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的大團體,不管是大團體、小團體都無量無邊。這一句總顯眾多,盡虛空遍法界一個眾都沒有漏,我們稱「眾」而不稱「人」,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稱人不能包括九法界,稱眾全都包括了。為什麼?九法界有情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眾的意思廣,眾可以包括人,人不能包括眾。如果我們講天、講人、講阿修羅、講餓鬼、畜生、地獄,都是講許許多多眾裡面的一種,單獨說一個「眾」就全部都包括了。不但包括有情,還包括無情,為什麼?無情的那些現象也是眾緣和合而現的。所以眾的意思太廣太廣了。

      『種種信解心清淨』,清涼大師註解這一句是講「心異」,所有一切眾生心不一樣,所以「種種信解」。如果我們把這一句分成兩段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種種信解」是妄想分別執著,是妄心,妄心不一樣;真心清淨,真心離妄,妄不礙真,真也不礙妄,妄絕對不會染污真心,真心不礙妄心的發揮。重點是講,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如何能令眾生都能夠回歸到清淨心?這是佛陀的慈悲教誨。

      佛教化眾生的目的何在?『悉能悟入如來智』,如來究竟圓滿的智慧,希望一切眾生能悟入。『了達一切莊嚴境』,「莊嚴境」就是福,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福德莊嚴。悟入就是我們講的證得、契入,換句話說,佛教化眾生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各個都成佛。《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切皆成佛」,這是佛的心願,跟凡夫不一樣,凡夫只希望自己成就,別人都比我差一等,都不能跟我一樣。那是凡夫,佛不是如此,佛是希望一切眾生各個都成佛。

      菩薩尤其是了不起,菩薩是希望一切眾生,「你先成佛,我後成佛」。人家存什麼心?《地藏經》大家念得很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是什麼心?我們要回過頭來想想,我們是什麼心?如果只想到自己成就,我成就之後你們再成就,這不是菩薩心。菩薩心是你們大家先成就、先成佛,我最後一個成佛,這是真正的菩薩。也許你說這是地藏菩薩的本願,告訴諸位,每一個菩薩都是地藏菩薩,每一個菩薩都是觀音菩薩,每一尊菩薩都是普賢、都是文殊。菩薩是修德,諸佛如來是果德、是性德。佛代表性德,菩薩代表修德;修德,大經裡面常常說,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一修一切修」。地藏菩薩決定具足所有一切菩薩圓滿的修德,決定具足觀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普賢的大願。同樣的道理,觀音菩薩一定具足地藏菩薩的孝敬、文殊的智慧、普賢的弘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你在某種機緣上偏重在哪個法裡面,這個時候權稱你為某某菩薩。菩薩哪有名號!名號是臨時建立的,「名可名,非常名」,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尤其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裡面給我們講的大眾,總有一百七十多個團體,這個「眾」現在人叫團體。每一個團體裡面的大眾都是無量無邊恆河沙數,為什麼?它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在不在《華嚴經》這個數字之中?在,一個都沒有少。所以《華嚴經》不是這個經本,你把經本看作《華嚴經》,你永遠不能入華嚴境界,《華嚴經》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的四無礙法界,四種,理沒有障礙、事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顯示出真解脫、大自在,顯示出圓滿的智慧,究竟的福德。你要是懂得了,《華嚴》不能不學,學《華嚴》才能圓成佛道。你現在不學這個法門,你將來會學這個法門,這是佛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唯一的課程。《法華經》上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華嚴經》是一乘法細說,《法華經》是一乘法略說,《法華經》跟《華嚴經》境界完全相同。二乘、三乘是佛方便說,這是佛的真實說,我們要懂。它跟淨土跟任何宗派都有密切關係,所以古大德稱它為佛家的根本法輪,佛法裡面的基本法。方東美先生稱它為佛法的根,他教學生也是把這個看作最重要的教科書,從這個地方入門。他這個看法跟弘一大師的看法相同,他認為知識分子,受過大學教育的,想學佛從這一部經入門。這個看法,對於接引眾生來說是方便。知識分子總免不了有好高、貢高的習氣,所以對於小法他沒看上眼,沒瞧得起;這個法門,他自然會很尊重,他會產生興趣,信心不見得,這個信解很難,興趣有,有這麼大的分量,有這樣豐富的內容和高深的理論。方先生常說:「《華嚴》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學概論。」我那個時候跟他,他完全把這個當作哲學書來研究,他說這裡頭有圓滿的理論,有非常完備的方法,而且還帶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編教科書,全世界的教科書都比不上《華嚴經》,《華嚴經》這種編法才是真正完美,沒有一絲毫缺陷。

      在中國儒家教科書裡面,朱夫子編的《四書》,我們從小就念,到學佛之後我看出來了,他編《四書》的靈感可能是從《華嚴經》來的,模仿《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帶表演。你看四書,《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是孔夫子把《大學》、《中庸》的理論、方法做出來給我們看,你看聖人如何落實的;孟子是賢人,賢人將《中庸》、《大學》是怎樣落實在生活上,那就跟五十三參沒有兩樣。這個教科書編得好,我怎麼想都以為是朱夫子從《華嚴經》上得的靈感,編出這樣完美的教科書。從宋朝一直到現在將近一千年,哪一個讀書人不把這部書當作最重要的課程,你就曉得編得好,方老師說:「在外國教科書裡還不曾發現」。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佛法,知道佛的心、佛的意願,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

      清涼大師說:「莊嚴即福也,亦通二嚴」,包括智慧,福、慧二嚴;「皆佛令爾」,都是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菩薩在此地,讚歎大眾的德就是讚歎佛德,大眾的智與德都是佛教的,這個說法很有道理。正如同我們讚歎別人,我們讚歎他的學生,讚歎學生的德行,那不就是讚歎老師?這個學生的德行是老師教的,讚學生就是讚老師;讚老師,學生也沾光,也是讚學生,所謂是「明師出高徒」。世尊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得很明白,學生跟老師可不能互相批評毀謗,那就錯了,不知道師生是一體,跟父子一樣,毀謗老師就是毀謗自己。這個老師不好,你為什麼跟他學,你為什麼拜他做老師?你自己不是無知嗎?我們一般人講得不好聽的話,你心盲、眼盲,你眼睛瞎了,你心也盲了,你怎麼會拜他做老師,你怎麼會跟他學?所以,學生幫老師就是幫自己。老師幫學生也是幫自己,這個學生不是好學生,你為什麼收他?你收了他,可見得你沒有智慧,你沒有能力辨別善惡,你沒有知人之明,你還能教學嗎?所以師資之道,互相的讚歎,佛在經上這樣教導我們的。我們讚佛,依佛為老師,真的我們沾了佛的光。佛稱我們為弟子,佛今天不在世,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要常常檢點,我們像不像是佛弟子?如何讓社會大眾肯定我們是佛弟子,讓九法界眾生承認我們是佛弟子?我們以佛為師,向他學習,學的總能夠相似,不能學得一模一樣,也學得差不多,有這麼一個樣子,天龍鬼神就肯定你是佛弟子。

      戒經裡頭常講:「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護持你。」我們去受三皈,就有這麼多護法神來保佑你嗎?未必!為什麼?經上是這麼說!你有沒有受持三皈?你要懂得受持兩個字的意思,受是完全接受,也就是我完全做到,你沒有做到不叫受。「受」是我接到了,我做到了;「持」是保持,不是做一天兩天。戒經裡面常講「盡形壽受持」,盡形壽,淺而言之是一生,我只要有這個身體,身體是形,只要有壽命,我活一天我就做到一天,決定不違背,這是受持淺的意思;深的意思是生生世世。為什麼?眾生在九法界這個形會改變,改變那個形還是個形,形存在;換句話說,你的身沒有變,換一個身就是了。你並沒有把這個身捨掉,你一捨掉馬上又換一個身,你的形永遠存在,你的壽也永遠存在,無量壽!哪個人不是無量壽?身形不斷的在轉變,盡形壽受持,那就是無量壽的受持,我們要懂得、要明瞭;這個樣子護法神尊敬你,護法神義務的來擁護你、照顧你,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話是佛說的。絕對不是受一個形式的三皈,就以為有護法神保佑你了,那是假的,那是你完全誤會了,你只有形式,你沒有實質。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三皈的授受,可以不必找法師在形式上受,三皈可以自己受,在佛菩薩面前,你發誓:「我一定依佛這三條教誨,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覺悟,《六祖壇經》上講得好,講得清楚明白,能大師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覺正淨是自性三寶。皈是回歸、回頭,我知道我錯了,從前我迷惑顛倒,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依正覺,這個你才真的皈依了。我們把這個標準再降,降到極低,有那麼一點點樣子,沒有學佛之前感情用事,感情是迷,迷情;學佛之後處事待人接物,我用理智不用感情,不會有感情衝動,智慧作主,你真的皈依佛了。

      皈依法是什麼意思?「法」是正知正見。從前沒有學佛,我的思想見解都是錯誤,現在學了佛,我要依正知正見。什麼是「正知正見」?這個經典展開,大家曉得佛給我們講了十條,布施是正知正見,持戒是正知正見,十波羅蜜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反面,就是我們現在生活上所顯現出來的,慳貪是邪知邪見,惡業是邪知邪見,瞋恚是邪知邪見,十波羅蜜的對面是邪知邪見。我們把這些邪知邪見捨掉,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

      第三個皈依僧。「僧」代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僧」代表和合,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與一切眾生共處,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才叫真正皈依三寶,必定有護法神保護你。為什麼?你是真正的三寶弟子,你是真正佛的學生。佛的學生一定要做到這三條,這三條是綱,我們常常講的「三福、三學、六度、十願」是目。總綱領就是這三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都要依佛陀教誨為標準,這才能契入佛的境界。所以「一切莊嚴境」,也可以包括如來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這一首是總說。第二首:

      【各起淨願修諸行,悉曾供養無量佛,能見如來真實體,及以一切諸神變。】

      這四句也含著四個意思。第一句是發願修行,願為先導,以行踐願。這是別說,前面是總說。『各起淨願』,這是講十方一切眾生。這個話都是從學生這邊說的,實際上意思全是讚佛,老師好!讚學生就是讚老師。各個都能發大願,願度眾生。什麼叫「淨願」?淨願裡面不附帶任何條件,這個願是清淨的;如果附帶條件在裡面,這個願就不清淨。這個度,我在講席裡常常講,講的次數太多了,還要講,為什麼?你還沒有悟過來。「度」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服務,盡心盡力為大眾服務,為一切有情眾生服務,為無情眾生服務。樹木花草我們都要照顧好,要為它服務,不僅是為一切人,為一切動物、為一切植物,甚至於桌椅板凳,它供養我們,我們要為它服務。每天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為它服務,報答它,它為我們服務,我們也為它服務,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愛。對物尚且如此,何況對人!天地萬物,互有恩義,我們常講的「道義、仁義、情義、恩義」,天地萬物彼此互相都有這四種大義。你覺察到了,你明白了,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一個修行人,覺悟的人。你會把你從前沒有覺察所犯的錯誤全部修正過來,這是修行。

      修行具體舉了一樁事情,『悉曾供養無量佛』,「悉」是圓滿,一個不漏;「無量佛」,這是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世,未來世的諸佛就是一切有情眾生,一切有情眾生是未來佛。佛弟子心目當中,把十方三世一切剎土裡面的眾生,一切剎土都有九法界的眾生,都看作佛,都把他當佛一樣的尊敬,一樣的敬愛,一樣的供養,供養的範圍太廣太廣了。不但是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是一樣的供養,為什麼?因為他知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要是對待有情眾生供養,無情眾生就疏忽了,你不是佛弟子,你沒有覺悟。無情眾生跟有情眾生一樣的恭敬尊重供養,那就對了。《華嚴經》裡面十波羅蜜,是所有菩薩修行的,除這個之外還有十大願王,代表十波羅蜜的是文殊菩薩,代表十大願的是普賢菩薩。「各起淨願」就是十大願王,「修諸行」就是十波羅蜜。

      行門裡面落實特別舉出普賢十願裡面「廣修供養」,人家是怎麼作法的。第三句說『能見如來真實體』,這一句話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這樣修行就能明心見性。所以「淨願」是普賢的十願,「諸行」是文殊的十波羅蜜,「供養」就是十願十行,這十種波羅蜜落實了,你就能見性。這一句是講見性體。『及以一切諸神變』,這是見自性的德用。我們講性體、性德,德就是用,它起作用,它的作用是一切諸神變。「一切諸神變」是什麼?就是本經所說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是神變,神是神奇莫測,不可思議,變化出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還有一變是「唯識所變」,變成了十法界依正莊嚴。

      現在許許多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在探討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怎麼發生的?我們現在看到許許多多這些書籍,那些書籍都是他們在思惟、在探索。有沒有探索到真相?沒有,完全是猜測,「大概是這樣的」。菩薩到這個時候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諸位一要懂得。你能夠見如來真實體是根本智,及以一切諸神變是後得智。換句話說,你要不能見性,你對於虛空法界怎麼來的?到底怎麼回事情?你怎麼猜你也猜不中,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去探索,再高明的科學儀器也沒有辦法探測到它的真實相。如果這些方法能夠探測到,我們何必要求明心見性?發展科學那就對了。現代人的觀念如是,「佛法沒用,科學有用」,科學發展到最後產生一個副作用,副作用是什麼?世界末日。其中的利害得失誰明瞭?還是諸佛菩薩。這是「讚歎別說」的第一首偈。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