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82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八二卷)  2006/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8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四段無方大用。我們繼續看海印三昧十義,第九「常現。謂如來三昧,於諸法相,無有不現之時。非如鏡像,對時方能顯現」,這就是講的法相。法相是從來沒有間斷的,所以於諸法相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的現相,這些現相永遠不會中斷。不像我們照鏡子,我們照鏡子必須對著鏡子它才會現相,我們不對鏡子,鏡子裡面就不現相。那麼我們想想,我們不對鏡子,鏡子還照不照?還照。祖師這個比喻是鏡子照東西它要有對象,它才能映進去,我們要了解這個比喻的意思。而法界沒有外面的對象,它自己能現相。像個什麼?像我們現在電視頻道一樣,我們用這個來比喻,比鏡子更要親切好懂。古時候沒有現代的科技,只好用鏡子。鏡子現相會讓我們產生很多疑惑,現在用電視螢光幕上現相,確實它不是外面照進去的,它自己現的,法界現相就像這個樣子。所以佛經上講「法爾如是」,法就是諸法,爾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這個樣子。

      為什麼會現相?前面一定要曉得,要記住前面,它這十個意思是一個意思,就是說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的現相,它的真相是什麼?從十方面去觀察,你才了解它的真相。小到一粒微塵,佛經上講微塵,現代科學裡面講的是微觀世界,科學上的名詞叫量子力學,真的是小而無內。從這十個方面去觀察,你能看到真相。這現相,大的境界講虛空法界,佛家講的諸佛剎土,大千世界依正莊嚴,這大世界,宏觀世界,也不離這個原則。而且妙,妙在什麼地方?沒有大小,在佛法界裡頭沒有大小,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小中有大,大並沒有縮小,小也沒有放大,無有一法不如是。你要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現象是什麼道理發生的?佛告訴我們,法性,法爾具足如來智慧德相,遇緣它就現,沒有緣它就不現。緣會不會間斷?不會,緣不會間斷,因緣果報不可思議,永遠沒有間斷。法性所現的法相也是永遠不會間斷,所以說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它沒有恆常,它常常生滅,它又不會斷,這才見到真相。你要是想用什麼方法去想,你想不到它的真相。

      現在人很聰明,發明了許多科學的儀器,用這些儀器來觀察,能觀察到相似相,不錯了,真實相觀察不到。為什麼?這個道理佛經上還是有,儀器也是法相,法相能觀察到法相嗎?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各各不相到」,所以它就有侷限。識心的作用太大了,阿賴耶、第六意識,阿賴耶裡面的見分,就是第六意識,向內能夠緣到阿賴耶,向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就是緣不到法性。佛給我們講了一句真話,我們很難理解、很難接受,所以修行證果這麼難;如果你真的能接受,真的能相信、能理解,修行就不難,真的很容易,那就是佛教我們一切都放下。

      我們想了解宇宙事實的真相,這個念頭也要放下,為什麼?這個念頭是妄念,妄見不到真。妄念統統放下,都沒有了,那時候什麼現象?那時候真的就現前。妄障礙了真!這裡最重要的是什麼?妄念。換句話說,諸佛如來對我們不許有一個妄念,你就成佛了,你一切都圓滿了,有一個妄念都不行,決定不能成就。可是淨宗准許你有一個妄念,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叫帶業往生,准許有一個妄念,這個妄念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你可以有這個念頭,其他的念頭不能有。諸位要記住,只有淨宗,佛法裡面無論哪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可以,你只要有一個妄念,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淨宗叫特別法門,無比的希有,你不能不知道。

      我們真的要想契入了解宇宙的真相,聽了佛這麼多教誨之後明白了,明白叫看破,看破之後就是放下,自己的功夫,不再幹傻事。我們怎麼放法?我們還是一句佛號,以這一念換取所有的念頭。諸位要記住,要相信大乘教裡頭所說的,只要是念頭,統統叫妄念。正念是什麼?正念無念,無念是正念。這裡又會產生一個錯誤,我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就變成什麼?無想定,是無明。糟糕!沒有念頭是無明,有念頭是妄念,這個事可難辦了。這是真的,眾生修行難真的是難在此地,有念是妄念,無念是無明。

      所以禪宗的方法,古時候的方法叫觀心,這個方法好。觀心是什麼?就是用我們的注意力,不要注意外頭境界,注意自己心裡頭的起心動念,念頭才起,知道,不要管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你看住它,看它念會沒有了,做這個功夫。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功夫?修定。但是這種功夫,一般妄念多的人不行,他用不上,粗心的人不行,所以以後祖師就改變方法,叫參話頭,用這個辦法,這個辦法比觀心要容易多了。可是現在人根性愈來愈差,這個方法也不行,難!研教的人落在分別執著裡頭,不開悟,去研究這個話這一句怎麼講法,那一句到底是什麼意思;總而言之,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不老實。

      真正念佛人一定要老實,什麼意思?我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知道不放在心上,不知道也不放在心上,心清淨。心裡面只放一句阿彌陀佛,不是無明,心裡面這一句阿彌陀佛也不屬於妄想,無明、妄想二邊都不著,這是中道,所以念佛法門是大乘,不是小乘。但是你一定要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相應,為什麼?它是感應,念佛法門是靠感應,我們心裡有感,阿彌陀佛有應。如果我們念佛念到得定,但是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不相應,起不起感應作用?不起,不起作用,這點要明白。為什麼有人念佛往生,有人念佛不能往生?你跟阿彌陀佛的心是不是一樣的?你跟阿彌陀佛的願是不是一樣的?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大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是不是這個心?阿彌陀佛的願是四十八願。我們念《無量壽經》,要依四十八願把我們自己的願引出來;天天念,自己沒有發,念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自己沒有這個願,不起感應,一定要是自己的本願。佛是這麼教給我們的,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給我們的,我們沒有這個願心怎麼行?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講得很明白,往生淨土一定要具足信願行,願就是四十八願。這樣我們就想想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去?為什麼我們淨宗定朝暮功課,早晨沒有時間念全部經,只念第六品,《大乘無量壽經》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晚上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那段是什麼?那段是懺悔。我們早晚課選的是這個經文,非常重要,如果不是這樣真修就去不了。

      我們今天讀到這裡,如來三昧常現,常現什麼?常現法相。常現法相你就曉得,現在我們所常現的是什麼法相?六道輪迴的法相,你決定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為什麼?你是輪迴心。你想想是不是?輪迴心裡面是什麼心?貪瞋痴慢疑。這事情麻煩了,這在六道裡頭現什麼?現三途,不現人天。人天是什麼?五戒十善、慈悲喜捨。如果我們是常常現這個心,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好,處事待人接物也好,起心動念都是這個心,你在六道裡面你在上三道;如果說是帶著有一點傲慢的習氣,阿修羅道;如果自己謙虛卑下沒有傲慢,人天。所以傲慢,要記住沒好處,墮阿修羅道裡面是有福報,但是阿修羅的福報享了之後必定墮三途,佛法裡面講三世怨。所以你就曉得嫉妒、傲慢這種煩惱麻煩可大!決定不能有。對人謙虛好,對人尊敬好。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利害。

      所以修福,幾個人能修到真福?真正福報裡面是要有忍辱,不能忍的修不到福報;如果有機緣修到福報,來生在阿修羅道。阿修羅有福,脾氣很大,性情不穩定,享福造業,就跟他的習氣一樣,現在我有一點小小的權力在手上,我管幾個人,我對他們就很凶、很嚴格。你的福報修大了,將來你做縣市長或者做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也跟從前的習氣一樣,福報享完就往下墮落,沒有慈悲心、沒有憐憫心。點點滴滴你從很小的地方去觀察,只要你細心觀察,沒有一樣你看不到的。所以一切現相雖然是常現,有等級、有差別。《楞嚴經》上佛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的心不斷,所現的法相當然不斷;眾生的心無有斷滅時,所現的境界無有不現時。這句的意思給我們很高的警惕,也給我們很高的安慰、信心,如果我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西方境界現前,這就對了;我們念念心是《華嚴》,底下一條是「華嚴三昧」,華嚴境界現前,就是這個道理。

      正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在一切經裡常常叮嚀囑咐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兩句話無比的殊勝。首先我們要有能力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有許多不同的等差,我們前面也很詳細的做了解說。絕對的標準是與法性相應,與法性相違背的就不善,這是絕對標準。法性標準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法性的標準。我們凡夫做不到。對,我們人做不到,諸天也做不到,聲聞、緣覺、菩薩還是做不到,到賢首菩薩位,《華嚴經》講十信心滿,這時候才做到。

      放下起心動念,無明就破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經上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現在一念覺了,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諸位要知道,分別是從起心動念裡頭變現出來的,執著是從分別裡頭變現出來的,到不起心、不動念,分別執著全都沒有了,這時候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所以你就變成法身大士,你真的成佛了,如來智慧德相你頓現,當念即現。這六個字「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一時頓現,這是大圓滿,這是究竟圓滿。佛給我們說的,這個境界是一切眾生平等平等,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前?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

      在這段經裡面,十種三昧講完之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舉賢首國師的還源觀,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六門」,《華嚴經》修行的總綱領。這篇論文我們從《大藏經》裡面找出來了,非常精彩。《華嚴》這麼大,修行的方法我們如何能夠抓得住?這十種三昧也是總綱,你要曉得一即是十,十即是一,《華嚴》裡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講的是一樁事情。特別是圓明海印三昧是綱領裡面的總綱領,完全說的是我們自性的性體、性用、性德。可是要很細心的才能體會到少分,粗心大意沒有法子,看,看不懂,聽也聽不進去,要很細心、很專心去體會,其味無窮。

      對我們現前境界來說,我們要記住常現,境界相不斷,也就是現在連外國人也明白了,人從來沒有死過。這外國人現在明瞭了,相信的人愈來愈多,身有生滅,靈魂沒有生滅。靈魂在哪裡?靈魂實在講就是業力,靈魂的現相,你一生修善業,你靈魂的現相很美好,你一生造的惡業,你靈魂的現相就不好,這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靈魂是非常不穩定,中國孔夫子在《易經》裡面所形容的,「遊魂為變」,那就是說他不穩定,而且速度非常之快,哪個地方有緣,他不知不覺的就去投胎了。並不是自己有選擇,不是的,如果自己有選擇,那就好辦了,沒有自己選擇的能力,哪裡有緣哪裡就去,迷惑顛倒。他看到餓鬼道、看到地獄道,他很歡喜、很愛好,他有這個嗜好(貪瞋痴的嗜好)自然就去了,去到裡面就出不來,自己並不曉得。如果有能力選擇,你們想想看,誰願意選擇三惡道?就是到人間來投胎,他有權利選擇、有能力選擇,他怎麼會選擇到一個貧窮家庭?一定是富貴家庭,生下來就享福。沒有辦法選擇的,業力在引導你,引業在引導你。

      一般人說靈魂是自己,靈魂是迷惑的自己,不是覺悟的;覺悟的自己我們就不叫靈魂,我們稱它作靈性。靈性是覺悟的,靈魂是迷惑的。所以覺悟的人、聰明的人一生當中念念要覺悟,不能迷惑!哪個人不想覺悟?那你就得曉得覺迷的現象,我到底是在覺還是在迷?佛經上講得好,「覺心不動」,無明是動,我那個心在動就是迷,我的心不動就是覺,不動是什麼?不動是定。念佛的人,我們常講最低階層的功夫叫功夫成片,也是念佛三昧裡面最低級的,只要有這個功夫決定往生。在其他法門裡面,最低級的功夫不行,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有這個最低的功夫,可以保證你來生不墮三惡道,這肯定的。

      念佛人的方法確實很殊勝、很巧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頭定在一句阿彌陀佛上。所以會修行的人,我們在前面講,無論在什麼時候不妨礙你用功,這是淨宗的殊勝,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譬如善緣,人家歡喜你、讚歎你,「阿彌陀佛」;人家不喜歡你、討厭你、罵你、羞辱你,「阿彌陀佛」。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對我自己、對別人,你讚歎我,我沒有接受,我阿彌陀佛,我心裡沒有歡喜,我心裡還是阿彌陀佛;你罵我、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我也不接受,我心裡還是阿彌陀佛,對你也是阿彌陀佛,這個人叫會念。所以不管什麼境界裡頭,妨不妨礙他?不妨礙。而且什麼樣境界,他在境界裡考驗自己的功夫,真的不受外頭境界影響,決定得生。我們看到了,恭喜他,他是阿彌陀佛的人,現在人雖然沒去,那個地方已經註冊,已經掛號,他肯定要去。如果人一讚歎,很歡喜,人家罵你幾句,很生氣,沒用,念得再好,我們曉得他這一生去不了,為什麼?他心被境界轉,就是他心是迷的不是覺的。果然是覺心,就是一句佛號,他的心定在這個佛號上,除這句佛號之外,什麼也沒有。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得好,四十八願幾個人能記得很清楚?幾個人天天起心動念去跟它對照?很麻煩。蕅益大師教我們一句話,你這一生只有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就是求生淨土,就是想見阿彌陀佛。這個願就是無上的大願,就是無上的菩提。有這麼一個心,其他的都放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到別人修,好,看到別人學,好,看到別人毀謗,好,看到別人糟蹋也好,都不放在心上,一心正念,他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大眾在一起薰修,佛陀給我們制定的規約、規矩就是六和敬。六和敬的意思很深很廣,非常圓融。第一個是「見和同解」,進念佛堂,志同道合。你看從前遠公大師,我們初祖慧遠大師他在廬山建一個道場,邀集的同學,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什麼志?就是發願這一生當中決定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念,所以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功。先往生的來接後往生的,彌陀、觀音、勢至來接引,他們都跟著一道來接引,多殊勝!那叫真正的念佛道場。所以我們首先要學,學什麼?不受外頭境界干擾。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就是毀譽不動,人家毀謗不動心,人家讚歎也不動心,就是一個態度,真誠恭敬待人接物。讚歎我的人,我對他真誠恭敬,毀謗我的人,我對他還是真誠恭敬,那個人是極樂世界的人。

      能隨一切緣,自己沒有意思,自在、隨緣、念佛。我自己要想怎樣怎樣,那是攀緣,那不是隨緣,那是攀緣。隨緣心清淨,隨緣心真誠,隨緣是覺心。我要想怎樣怎樣,錯了,想怎樣怎樣,妄想!緣不成熟,你的妄想也不會變成事實,緣成熟,不打妄想事能成就。而且緣千變萬化,緣要能認識,要能掌握,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有好多機會當面錯過,那就很可惜。可以說每個人生生世世都會遇到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一生成佛的因緣,怎麼樣?錯過了。我們有沒有錯過?有,你看在歷史上自古到今多少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我們念了三十年還沒往生,錯過了。怎麼錯過了?我們剛才講的這些原理原則你有沒有做到?沒做到,人家讚歎我還是歡喜,毀謗我還要生好幾天氣,不行,這叫什麼?當面錯過。要曉得,染淨、善惡、起心動念跟外面諸相常現它是相應的,我們希望外面的相現什麼樣的相,你先要問自己動什麼念頭。善念,一切相沒有不善;不善的念頭,沒有一個相是善的。佛念現佛境界,貪念現鬼境界,愚痴現畜生境界,外面確實沒有干擾,只是你自己用心錯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海印三昧最後的一義,「非現現。謂如來三昧,寂然不動。為眾生故,於非應中隨感而應」。這句講得很清楚,如來三昧就是自性本定,所以它是寂然不動,從來沒有動過,雖然是起無量無邊的大用,它動過沒有?沒動過。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外面境界森羅萬象,它動過沒有?沒動。也像我們電視機的畫面一樣,螢光幕裡面的現象千變萬化,電視機的螢光幕如如不動,它能現,但是它不動;不動才能現,動就不能現,這個道理要懂。為什麼佛菩薩、祖師大德能把這些現相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他心是定的,心定他照見。

      心定,定跟慧是連在一起的,定起作用就是智慧。佛法裡常用水來做比喻,好懂,我們用一盆水來做比喻你就更清楚。一盆水放在那個地方不動,沒有染污,沒有震動,它水是平的、乾淨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所有的現相照得清清楚楚。定起的作用就是照,照是慧,不動是定。所以你心定的功夫愈深,你照的境界就愈大愈廣。阿羅漢能照一個小千世界,菩薩能照一個大千世界,佛能照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這什麼原因?定功淺深不同。所以定是佛法修學的樞紐,戒是什麼?戒是方便。我們怎樣才能得定?持戒。特別是禁戒,這個不許做,那個不許做,這也不許做,反正樣樣不准,那是禁戒,都是叫你心定下來。

      佛教人,那還不算戒律,是戒律的預備功夫,沒有這個功夫你就不能持戒。預備功夫是什麼?十善業。十善都是禁止的,你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在家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統統是不,這樣你心就定下來了,定生慧。這個慧雖然不大,起作用了,起什麼作用?能接受佛法,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我能聽得懂,我能聽出裡頭的味道,法味。

      現在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學了很多年,心裡還是亂糟糟的,什麼原因?他不定。換句話說,佛要求大家的十善都沒做到。起心動念習氣很深,不殺生,蚊子咬一下,一巴掌就打死,對於螞蟻、家裡這些蟑螂、蒼蠅絕對沒有愛護的心。不偷盜,自己好好的想想,有沒有佔便宜的念頭?有佔便宜的念頭,盜心,偷盜的行為你沒有,偷盜的心你還沒有斷。口業尤其造得重,所以《無量壽經》裡面教我們善護三業,第一句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為什麼?最容易犯的。在一般經典裡面佛講的順序都是身口意,《無量壽經》上講的是口身意,用意很深。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麻煩可大了。你說的時候很輕鬆,聽的人記恨,他那個怨恨如果不能夠化解,那就是佛經上說的「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我常常要想到,我怎麼對人,人家怎麼對我。不要認為今天他是下人,他是我家的佣人,一轉世,可能他是主人,我是他的佣人,很難講,要常常想到,我不是生生世世是人上人。佛法裡面說得很多,不是下下人就不能修福,大富大貴的人才修福,不一定。你看看《了凡四訓》裡面講的例子,窮人在寺廟裡供養兩文錢。兩文究竟是多少?現在人沒有印象,我在小的時候有這個印象,十分錢是一毛,十毛是一塊,一分錢是多少文?三十文。我懂事的時候銅錢已經不用了,就是當中有個孔的,那個不用了,那個一個錢叫一文,我懂事的時候。我出生那時候那就不記得,那時候還會有,但是我懂事的時候,就是五、六歲的時候這我記得,那個時候銅錢不用了,漸漸廢除了,但還是很多。用什麼?用銅板,也是圓的銅板,當中沒有洞,但是上面它寫的字「當十文用」,我們就曉得那一個銅板要換從前有洞的錢換十個,當十文用。那我們就知道,那時候一分錢是幾個銅板?三個銅板,三十文,三十文就是一分錢。所以兩文錢,就是從前那個銅板(當中有洞的)兩個,真是微不足道!

      布施兩文錢,由於她真誠恭敬,方丈和尚親自給她迴向祝福。沒想到以後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地位高了,又走過從前這個小廟,這次有錢了,帶一千兩銀子去布施,身分不一樣,態度也不一樣了,老和尚叫徒弟給她迴向。所以她就來問老和尚,我小時候兩文錢布施,你老人家給我做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人來、這麼多錢來,你怎麼只叫徒弟給我做迴向?老和尚就說,以前那兩文錢,妳那種真誠心從妳的態度上看到,真誠恭敬,我不給妳迴向對不起妳;今天妳傲慢,妳地位太高,財富太多,千金對妳來講九牛一毛,算不了什麼,所以妳的謙誠恭敬沒有了;換句話說,妳這個布施得的福,千金比不上那時候的兩文,那時候兩文福報大,妳這個千金福報少。一念傲慢心,什麼都完了,一念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全沒有了。這個道理,讀《了凡四訓》、看《了凡四訓》的光碟,你有沒有能體會得到?你有沒有學到?真的看懂、學懂了,我相信你的態度永遠改變,那你就是真正有福之人,真正有道之人。

      佛祖說的句句話沒說錯,錯在我們自己粗心大意沒看懂,沒聽懂;如果你看懂、聽懂了,法喜充滿。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學到之後,習是什麼?習就是在我日常生活當中用上了,快樂。你雖然學,你沒用上,天天在讀,天天在聽,在生活裡頭那些不良、不善的習氣還是那麼多,還是沒有改進,你沒有進步。所以修行,最殊勝的修行處所,菩薩學處就是在生活、就是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看《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現實的社會,把我們社會上的人分成五十三類,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前你都看到,這就是五十三參。這個社會上有正派的人、有惡人,有順境、有逆境,天天都看到。然後你看到善財怎麼生活,善財怎樣應付這些人事物。如果你細心去觀察,他用的是什麼?普賢菩薩十願。對菩薩、對羅漢、對國王大臣禮敬,對愚痴、對作惡的人、對下人也是禮敬,真誠恭敬心決定沒有分人的差別,我們在五十三參看到,學到了沒有?

      讚歎有差別,行善讚歎,你行的不善不讚歎。不讚歎也不放在心上,可是對你的恭敬供養照常,決定沒有差別;善人多供養一點,惡人少一點,沒有,平等。平等裡面有差別,差別在哪裡?差別在需要,他需要多一點,他需要少一點,這平等裡面的差別。這要懂,完全是智慧在做主,不是感情用事。我們凡夫是感情當家做主,智慧都忘掉了,智慧不見了,那是當然之道,為什麼?智慧的心是定的,只要心清淨、定,決定是智慧當家,如果心裡面有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有自私自利,那決定是感情用事。

      我們今天想想,哪個人能夠做到無私無我?沒有自私自利,誰能做到?佛弟子能做到。今天我們學了佛,也受了三皈五戒,甚至受了菩薩戒,甚至出了家,還做不到。這不是真佛弟子,這是佛弟子的外表、形象,沒有實質。真正依教奉行做到了,沒有受三皈,沒有受五戒,佛承認他是佛弟子。所以形式不重要,你要做到才重要。你做到,佛菩薩承認你,你沒有做到,你拿到再多的皈依證都沒用處,假的不是真的。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從一切不善回頭,我要依靠一切善法,這叫真皈依。所以皈依要曉得,三寶是覺正淨,覺正淨反面是迷邪染,我還是一個迷邪染的心,那哪裡皈依?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迷邪染放下去,放掉了,放下了,覺正淨現前,真的三皈了,那不是假的,佛菩薩承認你,龍天善神恭敬護持。假的能騙人,騙不了鬼神;鬼神裡頭有善惡,善神看到你笑笑,不理你,惡的鬼神可能跟你開個玩笑,捉弄你,為什麼?你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些不能不知道。

      一定要曉得我要把心定下來,能不能定?你的心本來是定的,現在有沒有動?沒動,你怎麼不能恢復?這兩句話說得好,如來三昧是自性本定,寂然不動,從來沒動過;成佛的時候沒動過,縱然墮阿鼻地獄、變餓鬼、變畜生也沒動過,真心!它要是動了,就不叫真心,就不叫如來三昧,人人都有。我們虧吃在哪裡?吃在雖有真心,不認識,用的全是妄心。真心在哪裡?《楞嚴經》上佛給我們講得清楚,如來三昧在哪裡?在眼叫見,見性,在耳叫聞,在鼻叫嗅,在舌叫嘗,六根的根性就是如來三昧。我們今天不知道用,我們用什麼?我們用六識,我們看東西用眼識,聽聲音用耳識,識是妄心,識是動的。《楞嚴》上講得好!所以交光大師註《楞嚴經》,他的《楞嚴經》註解前面一篇序文看了很感動。他念佛功夫成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跟阿彌陀佛說,《楞嚴經》傳到中國,有許多人註解,註得都不太妥當,沒有講清楚,他說我想把《楞嚴經》重新做個註解,向阿彌陀佛告假,我現在暫時不去,我留在這裡做註解。阿彌陀佛也同意,就回去了,有這麼一段故事。

      他的註解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講《楞嚴經》主張是教我們修行捨識用根,這是從前人沒講過的。以前人註解《楞嚴經》沒有說捨識用根,換句話說,都還是用識。所以《楞嚴》自古至今的註解就兩大派,古時候是長水法師,宋朝的,交光是明朝的,這是新的這一派,主張的是捨識用根。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見色用見性見,見性見外面的色就不叫色塵,叫什麼?色性,用聞性聞音聲,叫聲性,這是什麼境界?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講得真好,可是怎麼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可是他講的這個真是世尊的意思,這一點不假。我們怎樣練?前面講得很多,只要見色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就是見性見。起心動念已經變成識,變成阿賴耶識。還行,不分別,不用第六識,不執著,不用第七識,還是很高明,有智慧,雖然是迷,迷得很淺,不深,你的如來智慧還是透得很多。這個道理要懂。

      如果再往下面降一級,不執著但是有分別,那是什麼人?阿羅漢、辟支佛,比六道高明多了。就像經上講的,阿羅漢已經具足六種神通,那個神通是什麼?能力。如來智慧德相,六種神通是德,雖然比不上菩薩,也非常可觀,天眼能看小千世界。小千世界多大?用黃念祖老居士的話說,一千個銀河系,看一千個銀河系像看掌中的菴摩羅果,你看得那麼詳細、看得那麼清楚,不要用望遠鏡。你的能力能知道過去五百世、知道未來五百世,這都是講德能。我們今天為什麼失掉?我們因為有執著,而且堅固的執著,我要這樣、我要那樣,有執著就不能隨緣。學人、學生不能執著,要隨緣。一個團體裡面,當家住持他要維護整個團體的秩序,要執法,他要執著。他執著不是為自己,是為大家在一起共修有秩序,事上有,心裡沒有;如果心裡有的話,他就墮落了,心裡沒有。這個道理很重要。心裡沒有執著,心裡沒有分別,接引初學的方便,那是菩薩,那不是凡人;心裡有分別、有執著,他是凡人,凡人做事情就會有障礙,我們講不容易做得圓滿。

      所以凡事,我們中國五千年老祖宗講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只要事情發生障礙,過失不在外面,在自己。像大禹、商湯,這是古時候的聖王,他們的態度,書上記載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看到平民做事情犯罪,他不說他犯罪,他說自己犯罪,他為什麼會犯罪?我沒有教得好,是我的罪,不是他的罪,所以他能夠治理國家。老百姓真正做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你東西掉在路上沒有人撿,你會找到;晚上睡覺,你家大門不需要關,沒有人會進來。人人守法,人人知禮,人人心地都善良,人人都知道尊重別人,都知道敬愛別人,這個社會佛國土裡頭有。你要問極樂世界像什麼樣子?華藏世界像什麼樣子?你想想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你就知道一個大概。佛國土裡面的居民人人做到,圓滿的做到。

      所以我們要想求生淨土,不能不斷惡,不能不修善,為什麼?經上講得很清楚,你看看淨土三經,一翻開「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有等級的,為什麼?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有等級,四十一個等級;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有等級,最低的等級是十善業道。諸位要知道,十善業道你真做到了,沒有三皈五戒,能往生,為什麼?你這個標準符合了,善男子、善女人。十善業道做不到,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再慈悲,接你到極樂世界,你住不下去,為什麼?極樂世界都是善人,你不善的心、不善的念頭,到那裡還要去作威作福,還要去跟人吵架,那怎麼可以?你怎麼可以把極樂世界的秩序毀壞掉?這是決定不會接引你的。所以佛來接引的時候看得很清楚,真的是個善人,歡迎你去。你不能破壞道場,你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一個不歡迎你。

      我們讀經要常常想,所謂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合情、合理、合法。縱然在道場,惹事生非,我們處理要避免結怨,不結冤仇,怎樣?勸導。態度要溫和,言語要柔軟,勸導他,請他慈悲,不要破壞道場的秩序,不可以板著面孔罵人,這不可以。他實在不能接受,到我們無法處理的時候,我們可以通知這邊保安的人員或者通知警察來處理,決定永遠保持著柔和,這就是興旺道場。這種風氣傳出去,這個道場的人個個都是善人,你對這個道場的道風樹立起來了。所以有很多叫逆增上緣,要把握這個機會。不善的人,拍桌子,把他趕走。不錯,他是趕走了,那他說這個地方人很凶,不是好人。事是擺平了,可是我們的聲譽損壞了。所以有很多逆增上緣往往把自己的形象提升,這個要知道,所以那個也是好人不是壞人。沒有這些人在此地怎麼能顯得出你的道場是如法、你的道場是正法,你們這裡面執事都是菩薩,都是善人?顯不出來。

      所以學,我們常講善學,善學是你會學,你會學什麼緣都是好的,都是善緣,都幫助你提升,都能感動人,都能把一個人真正變成好人。人有良心,「人之初,性本善」,你對待他惡,他對待你更惡,你對待他善,再惡他受你感動。我年輕的時候好勝、逞能、不讓人,我是被一個同學感動的,同班同學,我們年齡差不多大。我總是瞧不起他,總是欺負他、挖苦他,大庭廣眾常常叫他下不了台,給他難看,次數太多了,可是他從來沒有對我反抗,他能忍,居然在我的背後跟別人談的時候他對我讚歎。人家把這個事情傳給我,我很慚愧,年歲並不大,有這麼好的修養,我感動了。可是我感動的時間很長,一年,最後我向他道歉,我對不起他,以後變成好朋友。他能夠有耐心,能受我一年的氣,居然把我感動了。這一招我從他那裡學來的,以後我就知道忍辱對自己真有利益。所以我學到什麼?人家怎麼罵我,我會恭恭敬敬的聽,我一句話不說,等到他罵累了自然就不罵了,我不會記住他的話,若無其事。他要打我,我絕不回手。

      從前上班,我這種態度得到長官的獎勵:某人很有修養。我這個修養被長官欣賞,是他給我的,他不罵我,誰知道?他不打我,誰知道?得利益的是我,不是他。可是罵我的那個人(同事),三天之後就向我道歉,我對他非常佩服。我在學校裡挖苦人,我一年才跟人家道歉,他才三天,怎麼這麼快?這就是我不如人的地方,人家回頭這麼快,所以變成老朋友,始終是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你要不能忍,有氣憤,還有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人性本善,我自己性也是本善。這個地方講得更好,寂然不動。佛寂然不動,一切眾生的心也是寂然不動,我也是寂然不動,動在哪裡?六識。所以《楞嚴經》上講得好,你能夠用根性,根性不同,根性沒有善惡,根性沒有生滅,根性沒有來去,跟這個地方講的完全一樣,根性廣大、普現、頓現、常現、非現現,所以它起作用是什麼?眾生有感,自然就起作用。

      「為眾生故」,話很難講,如果真的有為眾生,他不又起心動念了嗎?這是不得已的話。我們從江本勝水實驗裡頭你能夠明顯覺察到,水,我們以善心對它,它起了一個很好的、很美麗的圖案給我們看,它是不是為我們,為我用愛心對它,它就起個好圖案?不是。但只有這個說法,所以為眾生故,其實它沒有起心動念。記住,寂然不動,自自然然的,「於非應中隨感而應」。如果還是有感,眾生有感我趕快應,你已經起心動念,你已經有分別執著。很難講,講不出來,這個事實真相確實佛經上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到最後一個非現現,非現現就是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現不現?現,外面有感,決定有現。

      現相,佛經上又說得很好,感應。感應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講四種。顯感是什麼?眾生有心,我們有心求佛菩薩就有感應。感應有兩種,一種顯、一種冥。冥那種感應,你自己沒有覺察到,但是有不是沒有。冥感,我們沒有起心動念,自然的感應,現,有顯也有冥。所以感應道交有沒有中斷過?沒有。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感跟應都沒有中斷過,前面講的頓現、常現。別人起心動念對我,他有感我就有應,他以善心對我,我就很歡喜對他,他以惡的心對我,我也以惡心對他,這感應。真正有修養的人他就不一樣,他覺了,他以迷的心來對我,我以覺的心回應他,慢慢幫助他也覺悟。所以不但是如來三昧有這些現象,我們自己現在都有。海印三昧哪條我們沒有?那你再想想哪個人沒有?個個都有,佛有、眾生有,我有、你有、他有,個個都有。

      我們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我們今天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分,這是什麼?我有感,他有應,他有感,我有應,互相交互的。你要把這個道理明白了、搞通了,你就能避免所有一切不善的感和不善的應。不善的感,是我們起心動念對人沒有不善,別人起心動念以惡的念頭對我,我能用善回應,不用惡回應,修行功夫就在此地。他以迷來感,我以覺來應,他以惡來感,我以善回應,這就是度化眾生。我要跟他一樣,那麻煩就大!他善來我善應,這裡頭產生貪愛、貪戀;他惡來我惡應,產生怨恨,都是造輪迴業,輪迴心造輪迴業。海印三昧十義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