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九卷)  1999/4/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29

      請掀開經本,初禪天最後的一段,第十首偈:

      【法王安處妙法宮。法身光明無不照。法性無比無諸相。此海音王之解脫。】

      悅意海音梵王,他得的是「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而得到解脫的,解脫就是證果。解是解除,解除見思煩惱就脫離六道,解除塵沙煩惱就脫離十法界,解除無明煩惱就永脫兩種生死,圓證無上菩提,所以解脫就是證果的意思。在這個地方,《華嚴經》上所說的都是以圓教佛果為標準,所以它不同餘教。因此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凡是參與這個法會,剋實而論,都是諸佛如來慈悲應化,無一不是示現的,應化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雖然現在煩惱習氣沒斷,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多了解幾分,對自己修學有一定的好處,能生信心、能生願心。信願是菩提道上永恆無間的動力,使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凡是有退轉、有懈怠,都是認識不清楚,事實真相沒有透徹,他才會懈怠。佛在經上雖然說法身大士有退轉,而實際上,退轉的人幾乎找不到,退轉只是從理上講,事實上哪個不精進?哪個不努力?誰會懈怠?所以在事實上來說,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裡沒有看到有哪個退轉的,只有應化的,沒有看到哪個退轉的。但在小乘裡確實有退轉,那個退轉還是少數。大多數會退轉是凡夫,凡夫是多數會退轉。證得聖果的人退轉不多,也就是個個都知道自愛,個個都知道自重,都能夠發憤努力向上,不需要別人勸導。我們必須要透過這一關,所謂是要突破這個瓶頸,那就是對於教理上要下功夫。

      第一句,清涼的小註上,初二句「常思大用無盡,謂安住大悲宮,能現大事故」。『法王安處妙法宮』,這是比喻,「法王」就是自性,真心本性;「妙法宮」比什麼?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方便是妙法宮,表這個意思。合起來講,真心本性在哪裡?在大慈大悲,決定沒有分別、沒有染污,念念要利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初發心的菩薩應當學,正是所謂「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二。

      第二句『法身光明無不照』。法身是什麼?身是相,從法性變現出來的現象就是法身,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法身。佛在大乘經論上常說,我們是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太重,很難體會佛說這個話的真實義。可是佛菩薩的教學極其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什麼?長時間的薰習。這種大乘經天天讀,天天思惟,天天跟別人研究討論。這一點大家千萬不要疏忽,每天找人來研究討論,人多少不拘,兩、三個人都好,研究討論是教學相長;有些我們沒想到的,我們疏忽的,別人一聽,提出一個問題,提出反問,一下就觸起我們的悟處了。所以為什麼要為人演說,為人演說是自利利他,真正的自利,你看哪一個佛菩薩不講經說法?哪一個佛菩薩不是非常熱心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利益別人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幫助別人破迷開悟,自己迷決定破、悟一定開。不但不可以吝財,更不可以吝法,知道多少完全和盤托出,全部拿出來,沒有絲毫保留,明天?明天悟入得更深、悟入得更廣。如果想保留一點,教別人,自己要留一手,你就永遠到這裡為止,你不可能再進步,這是真理。財富也是如此,你財富不肯再布施,你財富就到此為止,就這麼多了。所以愈施愈多,財布施如是,法布施亦如是。

      我們一定要有個正確的觀念,肯定虛空法界是我們自己的法身;也就是說,虛空法界是我自性變現之物。《華嚴經》上講「主伴圓融」,誰是主?佛是主,九法界眾生就是伴;釋迦牟尼佛是主,毘盧遮那、阿彌陀佛都是伴;阿彌陀佛為主,釋迦、毘盧遮那也是伴。主,個個都作主,人人皆作伴,主只有一個,但是不是獨一,是任一,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任一是佛法,獨一就不是,獨一是別人不能作主。如果我們覺悟,我作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伴。密法裡面講本尊,本尊就是主。佛告訴我們,真正的主是誰?確實是自己,自己的法身,自己的法性。它要能做得了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伴,生佛不二,主伴圓融,《華嚴經》給我們說出這個事實真相,多麼可貴的教誨。所以佛法字字句句都說到自己分上,沒有講到心外,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心,無論是真心、無論是妄心,都沒有講到心外。

      「法身光明無不照」,突破了時空,時空是假的不是真的,時間跟空間都是自性變現之物。如果你不相信,你懷疑:我的心怎麼會變現出虛空?我們要問你:你有沒有做過夢?每個人都做過夢,你醒來的時候,你想想你夢裡有沒有虛空?你夢裡的虛空跟他夢裡的虛空不一樣。夢裡虛空哪裡來的?不是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嗎?同床異夢,各人變現各人的境界,各人變現各人的虛空,時間、空間都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佛在經上常常用夢境來做比喻,讓我們在這裡去領悟,去參透這個事實真相。虛空哪裡來的?虛空真的是自己心性變現之物,所以虛空裡頭也沒有障礙。有沒有時間?凡夫有時間。時間從哪裡來的?時間從妄想分別執著裡來的,特別是從分別執著來的。虛空呢?虛空從妄想來的。時間是從分別執著來的,放下分別執著就沒有時間,也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過去、未來都在現前,都變成現在。有定功的人在定境裡面,能夠看到過去,能夠看到未來,我們說過去、說未來,他在定中沒有這個概念,如果有這個概念就見不到了。因為這個念頭一生就起障礙,你就看不到過去,看不到未來,把過去、未來統統忘掉,就全看見了。那是真的,所謂是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一真法界裡面有虛空,給諸位說,沒有三世。所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毘盧遮那的華藏世界,他們那裡只有虛空,沒有三世。什麼原因?有虛空是因為無明沒斷,妄想沒斷,有虛空、有法界。因為分別執著斷了,所以沒有三世,他們看虛空法界全是現量境界,全是六根所接觸的現前境界。這一句裡面所說的「光明無不照」,這一句話說的是什麼?虛空法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無不照。我們世間人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在他們全都是現前境界。

      同學們要記住,如此殊勝的受用,我們只要放下情執就有分。你不肯放下情執,不肯放下分別執著,那叫當面錯過,你還是過你的六道凡夫生活,你的生活圈子太小太小了。真的古人的比喻愈想愈有道理,凡夫是作繭自縛,你的生活空間就那麼一點點大。誰把你造成的?自己造成的,外面沒有絲毫力量傷害你,完全是你自己的情執、妄想,愈陷愈深,愈迷愈重,所以自性的般若光明完全喪失掉了。我們在這裡看看,佛菩薩給我們表演,示現這個境界,我們讀了這個文字,就好像境界在我們眼前一樣,我們有沒有生起嚮往的心?有沒有生起羨慕的心?有沒有生起他如是我也想如是?如果你有這個念頭生起來,你就覺悟了,始覺,你開始覺悟了。

      第三句清涼大師講「常觀法體無盡」,法體就是法性。『法性無比無諸相』,無相它才能現一切相。一切相怎麼現的?從妄想生。所以佛才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是一切法相,一切法相都是從心想生。佛把這些宇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來源一語道破,從心想生。心想就是識,《華嚴經》上講的「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現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沒有現相?有。凡是證得一真法界的菩薩們,他們對於事實真相都能夠通達明瞭,這一切形相是什麼?法性的相分。法性是清淨寂滅的理體,它所現出來的相分與體性決定相應,也就是說相是清淨寂滅的。這是講真實話,確確實實是清淨寂滅,我們眼前就是這個樣子的。可是現在人都講,我們的心性,我們的色身,我們的環境都被污染,清淨的法相我們見不到了。其實清淨法相就在我們眼前,染淨不二,你心清淨,你見一切法相清淨,你心裡面有煩惱、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看到一切法相就不清淨。佛菩薩在現在,他看我們這個環境,這個地球環境,依舊是清淨寂滅的,從來沒有改變過。這又是個什麼道理?說穿了,每一個人的宇宙都不相同,我們今天大家在一起,楞嚴會上所講的「同分妄見」,我現出來這個境界是這樣子,你這個時候現出來的境界也是這個樣子,各是各的境界,絕對不是一回事情。就好像我們房間裡許多燈光一樣,光光互照,每一盞燈都照滿一室,各是各的光,雖然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叫同分,各別是別業,同分跟別業交織在一起;我們關一盞燈,它的光就熄掉。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怎麼可以怨天尤人?哪一樣不是自作自受?你自作善,現的善境界,你自作惡,現的惡境界,諸佛如來也不能幫助你,不是他幫助你現的,自己現的。

      但是你要曉得,佛給你講真話,所現的相都是虛妄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是虛妄的,一真法界也是虛妄的;不要以為十法界的這些現相不可得,一真法界也不可得;十法界的現相剎那生滅,一真法界的現相也是剎那生滅。但是十法界裡面的現相變化太大,一真法界的現相好像常常不變。這什麼原因?十法界的眾生,因為妄想執著太多,隨著你的妄想執著在變化。一真法界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離開了分別執著,所以雖然從妄想現出的相,它變化很少,我們就好像看到那個相是永遠常住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自己的心,這是妄心、生滅心,它真實的相狀我們不知道。法相宗的經典講得很微細,講得很清楚、很透徹,那是世間真正第一流的心理學,說明你的念頭的真相,這個念頭變現虛空法界。由此可知,如果我們想改善虛空法界,只要把念頭改過來就行了;不能在念頭上改,要在現相裡面去改,永遠是無濟於事的。

      這就是世間多少聰明才智的人,想幫助世間苦難的眾生,改善生活環境,收不到成著的效果。如果改善的方法與性德相應,會有一些效果。如果違背性德,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把事情搞砸;愈搞愈複雜,愈搞愈不可收拾,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而產生的一些誤會。了解事實真相,佛家講隨順法性,這就有效果,能收到效果。不了解事實真相,隨順煩惱,隨順自己的妄想,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那怎麼行?只有把事情搞壞。所以經典裡面,世尊這一類的啟示,幾乎每一頁、每一行裡面都有,我們從這些地方體會到,佛祖對我們的慈悲,對我們的深恩大德,只要我們能信、肯學,鍥而不捨,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的。不但有成就,而且有最究竟、最圓滿的成就,《華嚴》末後導歸極樂,究竟圓滿就在導歸極樂。

      這個法門怎麼修法?方法太多了。這部經裡面,不僅是我們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實在講,生生世世盡未來際,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要學會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觀,對宇宙的看法,也就是對虛空法界的看法。人生觀,在佛法裡面講是對自己的了解,你對你自己了解多少、認識多少,這是我們佛家講的人生觀;你了解得愈多,了解得愈深刻,你的境界就愈往上提升,世間人所嚮往的真善美慧,你確實感受到了。最可悲的是對自己一無所知,完全不了解、不認識,迷失了自己。這樣的人,他的生活決定受業力支配,受業力主宰,就沒有自在可言。你的善業多,你有福報,惡業多你有災難,這種人就稱之為凡夫,凡夫就是迷失了自己的人。聖人是了解自己的人、認識自己的人,佛家講這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就是這麼一回事,人怎麼能不學佛?人怎麼能不作菩薩?作菩薩就是做一個明白自己的人,認識自己的人,了解自己的人,這個人就是菩薩。對於虛空法界、對於自己,徹底了解而沒有絲毫疑惑,這個人叫佛。

      「法性無比」,這是講在一切諸法裡面,一切法都不能跟法性相比。法性是能現,一切諸法是所現,所現當然不能跟能現的比。但是要曉得,如果能現跟所現是兩樁事情,你就搞錯了、你就迷了,能現跟所現是一樁事,不可思議。所以法性的體是清淨的,所現的法相也是清淨的,法性是寂滅的,所現的這些法相也是寂滅的,法性是無相的,所現的法相也是無相的,這是很難懂得的。明明這個現相在眼前,為什麼說它無相?這是大家不容易接受的,相即無相。可是多少同學,每天在讀誦,他沒有覺察。天天課誦都念《心經》,《心經》上你不是天天在念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怎麼講?性相一如。這四句裡面講的空是講性,法性,色是講法相,法性跟法相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法性不異法相,法相不異法性,法性就是法相,法相就是法性,這四句話解釋開來就這講法。

      了解事實真相,在法性、法相都不執著。不執著法性就是不執著空,不執著法相就是不執著有,空有二邊都不執著。二邊都不執著了,還是迷惑顛倒,為什麼?執著在二邊都不執著,這又糟了,這是佛法最困難的地方。二邊都不執著這個念頭都不能有,你與法性、與一真才相應。所以思惟、言說都落在第二義,這是方便法,佛講一切法都是方便法,方便法就不可以執著,這是《金剛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說這個道理。徹底離開,我們從現前這個階段上來說,徹底離開執著、分別。我們今天講的妄想,說實在的話,就是分別執著,微細的妄想自己不知道,我們今天講打妄想,打妄想是分別執著。在執著裡面,我也常常提醒同學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控制,這個念頭、行為要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的佔有那更麻煩了,那是造極重的罪業,我們能把這兩樁執著放下,人就自在;好比是放下千斤重擔,你就得自在,在佛法講你就得輕安。身心都輕鬆,智慧當然增長,煩惱輕,智慧就增長。

      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他們的觀念跟我們不一樣。悅意海音梵王他從這個地方入門的,常常思惟、常常觀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他們的體相,他們的業因果報,常常觀察這些,自然就開悟了、就明白了。如果我們肯用功,我們現在的境界比他們更殊勝,這裡頭要緊的,我們六根接觸境界要用觀,觀也是看。為什麼說不用看用觀?看是感情的,觀是理智的,不一樣。也就是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不能用情識去看,用情識去看你就會迷,迷在五欲六塵境界當中,你用智慧去觀察,你就解脫,你就恍然開悟。他用的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做參考,值得我們學習。果然會用,這個方法一定能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幫助我們念佛功夫成片,最低限度幫助我們放下萬緣。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放下,原因是沒看破;換句話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落在情識裡,煩惱當家,習氣做主,這是我們修學最大的障礙。古來的祖師大德們,我們在許多公案裡面看到,傳記裡面看到,他們時時刻刻提醒學人,要學智慧。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自始至終,如果我們把它總結起來講就是一個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宗門如是,教下何嘗例外?這是我們不能不留意,應當深深去體會的。

      請看底下一大段,下面這段。下面是「欲界諸天」,經文有七段,第一段「他化自在天」。我們先看長行,也是有十位天王來表法,十代表無盡。

      【復次自在天王。得現前成熟無量眾生自在藏解脫門。】

      欲界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天王名號表法的意思前面已經報告過,現在我們只看他是修什麼樣的法門證果的,也就是說明心見性的。他得的是『現前成熟無量眾生自在藏』,清涼在註解裡面說,他說「謂現眾生前,自在調伏,使其成熟,化法無盡,故名為藏」,這幾句話解釋得很簡單,非常扼要。實在天王提醒了我們,這是熱心幫助一切眾生,可見得他們不是單單為自己。我們往往修學有個錯誤觀念,我沒有成就不能幫助人,總得要自己成就之後才能幫助人,自己哪一天成就?這對我們現在來講,確實是個很重要的課題,我們哪一天成就?我們哪一天才能幫助人?給諸位說,成就與不成就在一念之間,什麼時候真正體會到自他不二,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就是成就別人。把自行、化他分成兩個階段,對什麼人說的?沒有發心的人說。沒有發心的人,確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階段,那個人一發心,這個界限就沒有了,你們諸位想想這個道理。在眼前,你們所看到的李木源居士,他在表演,實際上做給我們看,他沒有說:等我自己修行成就了,再幫助別人;永遠不能成就。所以就在一念之間,諸位要明瞭,一念覺、一念迷,一念迷自他就變成二邊,一念覺自他就變成一樁事情。

      所以你有熱誠,真心熱誠去幫助現前一切眾生,這個幫助的標準是成熟,這是標準,唯有成熟才能幫助他得自在。自在是什麼?自在是證果,不能夠轉凡成聖,他怎麼會自在?可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幫助他的方式,要求的標準也不相同。對於迷得重的人、煩惱習氣很深的人,要以善巧方便給他細說業因果報的道理,種善因得善果,跟他講因緣果報,要舉出因果報應的事實給他看,他才會相信。這些事實是愈近愈好,像報紙上、新聞上刊登的,距離愈近愈好,時間、處所也是愈近愈好,一說大家都知道,他就肯相信了,幫助他斷惡修善,用這個方法來勸導他。所謂是三轉法輪:示轉,示是給他說法、指示,教導他。勸轉,這是更進一步,我們自己的態度要真誠,心地要清淨;換句話說,幫助別人,我們自己決定沒有任何的希求,完全是付出的,沒有任何條件、任何希求,這是清淨的布施。財布施要清淨,法布施也要清淨,不求回報,不求人家感謝,要懂這個道理。我們真能這樣做,就能令他生歡喜心。前面跟諸位說過,《地藏經》上跟大家報告過,菩薩接觸大眾,他們所使用的方法:四悉檀、四攝法。我們要學,不但要學,要在生活當中靈活的運用,才能夠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勸導他斷惡修善。

      根性利一點的人,跟我們接觸時間久的人,相識多年了,幫助他破迷開悟。要為他陳說三界六道的真相,一真法界、極樂世界的真相,他要是清楚了,要是明瞭了,他自己就會選擇,那還用得著勸嗎?為什麼多少學佛的人,不願意求生極樂世界,對極樂世界知道的太少了,對娑婆世界知道也不多,迷於現實的環境不能自覺,所以求生淨土的念頭發不起來。我們不但要講給他聽,而且還要舉出許許多多的證據,現在人講拿證據來,沒有證據他不相信。我們要蒐集許許多多的證據,最好的證據,就是我們自己本人做個樣子給他看,讓他看到之後好好的去反省。尤其是很熟的人,很熟的人從小生活在一起,年輕的時候大家都一樣,到年老的時候為什麼不一樣?這些地方就應當要反省。年歲大了,年輕時候的熟人、朋友,多半都已經走了,壽命短促,三十歲走的、四十歲走的、五十歲走的,很多很多。我們看看這些人都走了,逐漸逐漸就輪到自己,他走到哪裡去,我們知不知道?我們將來走,又走到哪裡去?這對我們來講非常嚴肅。

      所以轉迷成悟就是佛法教學的中心,這個大家常常聽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一切眾生的苦難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眾生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一真法界樂,極樂世界樂,樂從哪裡來的?開悟來的。六道凡夫苦,苦從哪裡來的?迷惑顛倒來的。所以我看到西方的預言,現在幾乎這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提起來都知道,中世紀法國的諾查丹瑪斯,都曉得這個人,他的書幾乎翻成各種不同的文字,在這個世界上流通。每個人讀了都很驚訝,我讀了之後知道,他是了凡先生遇到的孔先生,跟孔先生是一流人物。雲谷禪師就比他高明;他是宿命論,不能改變,那個語氣斬釘截鐵。可是諸位再看看,有一本書我也是介紹給你們,《聖經密碼》,那個比他更早,三千年前,《聖經密碼》跟他講法不一樣。《聖經密碼》講可以改變,是有這個災難,災難可以改變。怎麼改變?人心向善就改變了。你把這兩本書比較一下看,很有趣味。寫《聖經密碼》的人,比諾查丹瑪斯的境界高很多,我們曉得諾查丹瑪斯有定沒有慧,寫《聖經密碼》的人有定有慧。了凡先生遇到的孔先生,那也是有定沒有慧,雲谷禪師有定有慧,能解決問題。

      他們說的這些災難,到底有沒有?災難肯定有。能不能化解?化解到什麼程度?用什麼方式來化解?不是沒有。我們為什麼彌陀村還沒有建,我們先要建念佛堂,就是為這個事情。念佛化解這個劫難的理論,我在講堂也講過幾次,共業當中有不共業,就是別業,我們自己如果拿出真誠的心,為一切眾生認真努力修行,就像《地藏經》上婆羅門女一樣。婆羅門女念佛為誰念的?為她媽媽念的,她知道她媽媽墮在地獄。唯有自己念佛成就了,這個成果迴向給她媽媽,她媽媽才能得度。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今天把世界上,造作惡業要受極大災難的這些眾生,當作是我們的父母親人,我今天認真努力修行,決定要達到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將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們,他們就得度了。這個世界上災難,縱然不能完全消除,減輕了,災難的時間縮短了。地藏菩薩這個經裡頭很好的例子,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自己還懈怠、還懶散,還不肯認真用功,不肯捨棄煩惱,不肯一心求智慧,那就沒法子了。他們注定的要受苦難,我們也不能夠避免,也要受池魚之殃。假如我們也有這些惡業的話,我們怎麼能逃得過這一關?由此可知,在眼前認真修行比什麼都重要。我看到他們書上所講的,幾乎在同時,這個災難發生的時候,是個核子戰爭。四百多顆核子彈幾乎同時爆發,這個世界上所有大城市,就是有四百多個大城市同時毀滅。世界上的人口,死亡在一半以上,一半到三分之二。我們居住在大城市,我們能倖免嗎?為自己、為眾生,一定要真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真正回頭。「現前成熟無量眾生自在藏」,這是我們眼前的事情,他現前,我們今天也現前了;不認真不行,決定要學婆羅門女、要學光目女,自度度他。第二位天王:

      【善目主天王。得觀察一切眾生樂令入聖境界樂解脫門。】

      這位天王,他得的法門是在一個太平盛世,一切眾生福報很大,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人人都能夠獲得,這好!但是世間的樂不究竟,不是永恆的,這種樂受是過去生中修積善根福德所感得的果報,福享完了,業障就現前。在歷史上,我們所看到的幾乎是因果循環,諺語裡面常講風水輪流轉。中國古老這些小說裡面,特別是歷史小說,一開端我們會看到兩句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是統一,分是分裂,都在那裡循環。這裡頭有大道理,樂極生悲,否極泰來,這是一個循環的定律,循環的現象。可是循環的因在哪裡?現象我們看到了,果我們看到了,因在哪裡?因在迷悟,因在勤惰,你們細細想想。悟為什麼會迷?悟不是徹悟,所以他會迷。徹悟的人就不會迷了,不是徹悟。徹悟的標準在哪裡?見性,見性的人不會迷。沒有見性的人,如果不能繼續精進,懈怠就會退轉。佛家講「三不退」,見性是念不退,這重要,這才是根本。沒有見性的人,講位不退,講行不退;見性的人是念不退,念念都與自性相應,行行都與性德相應,這才保住永遠不再迷惑,不再造惡業了。

      特別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就算覺悟了,情沒有捨掉,情執沒有捨掉,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貪愛沒有捨掉,所以出不了六道。出不了六道的時候,這個升墮,升是天堂,墮是地獄,升墮也是一個循環、巡迴,也是一個週期性的一樣。這個《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地藏菩薩在惡道裡示現,教導你、幫助你,忽然覺悟了,你離開惡道,但是三善道一享福馬上就迷了。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世尊給我們示現,菩薩給我們示現,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我們綜合起來看,細細去觀察、去分析,樂決定不能享。佛為什麼日中一食去托缽,為什麼樹下一宿?五欲六塵這個樂只要一享,人沒有不迷惑的。享久了,諸佛菩薩給你講經說法喚都喚不醒,當時講的時候點頭,出了門馬上就忘掉,快得很,不會回頭。聽諸佛菩薩講經說法還是墮三途,何況我們這些凡夫?這就是聽比不聽好,阿賴耶識落個種子,哪一生哪一劫才起現行、起作用,那就不知道了。這一生當中要得度的話,你不能捨棄五欲六塵這種享受,你就不可能成就,這是肯定的話。有這個福報,多餘的給別人享受,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跟苦難眾生結善緣,這是好事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