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26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二六卷)  2004/1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26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二首,清涼大師《疏》最後的一段,我們把這個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言諸法者,非唯舉前十事五對,亦該一切有為法也,果從因生,果無體性,因由果立,因無體性」。前面我們講到這個地方,現在接著看下面。「因無體性,何有感果之用,果無體性,豈有酬因之能」。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使我們一般學佛的人都無法理解,因為佛門裡面講因果講得太多,正如諺語所說「先入為主」,我們對於接受因果的概念確實是先入為主,這個概念根深蒂固!因一定感果,果一定酬因,這是大乘法裡頭常講的。為什麼現在在這個地方否定?這裡面我們一定要明瞭,這是大乘教裡面所謂的「向上一著」。

      從什麼地方向上?從菩薩。你看看菩薩法裡面,佛常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沒有離開因感果、果酬因,沒離開。向上一著是究竟佛位,佛位裡面有沒有因果?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有跟沒有是一不是二,向上一著就是入不二法門。正如僧肇大師在《肇論》裡面所說的「本無」,這句話很重要,本無,因果也是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個意思。緣會是什麼?因緣會合森羅萬象就現前了,這緣會。緣會是必然的,所以因感果、果酬因也是必然的,向上一著是徹底了解事實真相,這叫大徹大悟。大悟那個相就是僧肇大師所說的「漚和般若」,漚和是梵語,般若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漚和翻成方便,般若翻成智慧、翻成大覺。所以佛門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大智大覺,法爾如是的形相。這個形相你也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大乘教裡面講入不二法門,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大徹大悟裡頭有方便。沒有方便,有沒有徹悟?沒有,徹悟一定有方便。

      徹悟是什麼?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這是徹悟。沒悟的時候這個二合不攏來,二不是一,一不是二,合不攏來。那個二也就代表多,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才真的入不二法門,真的開方便般若。你看菩薩常講的六波羅蜜,最後一條般若波羅蜜,在《華嚴》文殊菩薩把般若波羅蜜展開說為五句,和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總有十波羅蜜。十波羅蜜跟六波羅蜜不增不減,後面四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裡頭開出來的。第一個就是方便,第二個是願波羅蜜,第三個是力波羅蜜,第四個是智波羅蜜,方便願力智,這合起來就叫般若波羅蜜。

      所以通常在大乘教裡面,古大德給我們講,如果講十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實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般若波羅蜜是無知,無知是真實智,後面這四條,方便、願、力、智叫權智,權巧方便。般若有體有用,般若是體,方便願力智是作用。所以,般若波羅蜜也叫根本智,方便願力智叫後得智,實智就是根本智,權智就是後得智,實智是體,權智是用,有體有用,不是有體沒用。體與用當中它一定有現相,這個相就是緣會,因緣聚會它起相,這個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也包括了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如來報土都是緣會!

      你要知道,緣會跟實相、跟法性、跟性空,一個意思,一樁事情,這個道理要懂,這才叫入不二法門。入這個法門,我們通常講入這個境界,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念不生,決定不起心不動念。諸位想想看,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哪來的言語思惟?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它就是這個樣子。法身菩薩,圓教初住入這個境界了,入得不夠深,入得不徹底。為什麼?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沒有斷乾淨,是斷了沒錯,跟我們十法界來比他是斷了,跟上面比,他不乾淨,斷得不乾淨。統統斷乾淨,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那才是如來究竟果位,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境界,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所以他沒有念,因果這個法也不能成立,這是我們很難理解的,很不容易去體會。

      我在前面一再跟諸位提出,前面清涼大師有一句「並皆速滅」,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並皆速滅就是《金剛經》四句偈裡所說的「如露亦如電」,但是如露亦如電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到這事實真相,並皆速滅說得好。並皆速滅就是此地講的一切有為法,因果也在其中,一切有為法並皆速滅。我們在這句裡面,這個速不容易體會,速是快速,快速到什麼程度我們沒有法子想像。不但我們沒有法子想像,法身菩薩也沒有法子想像,我們今天只能用一個形容詞來說,那個速度快是億萬分之一秒,或者是億億萬分之一秒,沒法子想像。《楞嚴》上講的,這一切有為法緣會,「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佛講得很清楚。明白人點頭微微笑笑,講得好,講得清楚,我們六道凡夫聽這句話還是不懂,原因在哪裡?我們想不到那麼快的速度。

      我在前面跟同學們說這個比喻用電影,電影的影片放映機投射在銀幕上,我用這個速度,這個速度很慢,一秒鐘鏡頭的開關二十四次,就是一秒鐘那個生滅已經二十四次,這是一般電影這樣一個速度。我們在看電影,全神貫注的時候好像自己也投入這個境界,不知道這個境界是假的,以為銀幕上都是真的,他哭你跟著哭,他笑你跟著笑,我們常常看到這個現象。這個速度一秒鐘才二十四次,二十四次的生滅。所以像《仁王經》上所講的,那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這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是在哪個銀幕上?給諸位說,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生滅速度這麼快!二個十萬八千,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這《仁王經》上所說的,你怎麼能夠覺察到我們現在眼見、耳聞、手所接觸的、意所知的並皆速滅,你怎麼會曉得?知道並皆速滅,你就曉得這個話可以同意、可以承認了。所以因果,幻相!也是夢幻泡影。

      我們看到因果好像有相續、有轉變、有循環,是有這些現象。這現象從哪來的?從心想生,這是佛在大乘經裡講得太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不是向上一著。六道輪迴如是,十法界如是。如果把心想都放下了,不但六道輪迴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六道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個時候,佛在經上說了一個名詞,其實那個時候名詞都沒有了,叫做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對十法界來說的,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也不存在,為什麼?一切是緣會而生。緣會,那邊緣去掉了這邊就不生了,所以是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曉得,因果確實沒有體性,沒有自體,但是在緣會而生,它確實有因有感果的作用,果有酬因之能,它真的有這個。

      所以我們講因感果、果酬因,在六道、在十法界這是講得通的。像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定律,很多物理上的定律在我們地球上沒問題,講得通;如果從整個太空來講可能它出了問題,它講不通,這個道理稍稍懂得,有一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佛為我們說法亦復如是,隨順我們的常識,我們能夠理解、能夠肯定的,叫俗諦;隨順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那叫真諦。所以這兩句這屬於真諦。因沒有體性,哪來的感果之用,果沒有體性,哪來的酬因之能,這向上一著的。

      「又互相待,故無力也」。這個因果是相對的,相對一定是雙方,如果一方失去了,那一方能力就沒有了,這叫緣會。所有一切法無不如是,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應用在自己修學功夫上,我常常勸勉同學,化解怨懟。這個化解怨懟,換句話說,消除業障。我們自己都知道自己業障很重,怎麼消除?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跟多少眾生結了冤仇,有意無意,沒有學佛之前不知道這些事情,哪裡知道什麼因果報應!飲食一道,你吃不吃眾生肉?你吃眾生肉,這些眾生是不是甘心情願被你吃的?牠要是不甘心、不情願,你吃牠的肉就跟牠結了冤仇,這種冤仇累積起來,愈積愈深,總有一天要爆發的,這就是因有感果之用,這是大問題。所以覺悟之後要真正懺悔,真正懺悔永遠不再吃眾生肉,絕對有好處。

      我又常講,從自己內心裡面放下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物就是一切眾生),對立的這個念頭要放下,不能跟任何人對立,不能跟一切眾生對立。對立,無始劫以來這個怨結解不開。解不能從對方,對方沒法子解,從我這邊。緣會兩方面的,我這一方解除了,他這一方力量就沒有了。所以又互相待故無力,它相對的,我這邊沒有了,他那邊力量就沒有了。所以先從自己這邊來做,跟一切眾生矛盾的念頭要化解,衝突要化解,自己本身這裡沒有了,對立沒有了,誤會沒有了,衝突沒有了,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外面,對方他對我有對立、有誤會、有衝突,不要緊,於我有沒有影響?一絲毫的影響都沒有。那他對我傷害呢?他傷害,我不接受,我明白了。他毀謗我,他侮辱我,甚至於他傷害我,我知道這是應當的,我這邊雖然化解了,他那邊並沒有化解,我接受,接受就化解了。

      就是說你對我的毀謗也好,侮辱也好,傷害也好,我沒有瞋恚心,我沒有報復的念頭,我還很喜歡。喜歡什麼?帳消了,過去我這樣對你,現在你這麼對我,應該,應該,帳結掉了,來生來世見面好朋友,冤業徹底化解了。這個很難做到!沒錯,覺悟的人才做到。你為什麼很難?你沒覺悟,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要是不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說這多痛苦。覺悟的人,這些痛苦我在這一生當中統統受,縱然他把我害死了,我沒有怨恨,我沒有報復,我的靈性上升了,那我對他感謝!業障消了,人就要往上提升,最低的生天。五欲的念頭沒有斷,欲界天;五欲的念頭非常淡薄,生色界天;貪瞋痴慢疑斷盡了,超越六道生四聖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就生到諸佛報土裡面去了,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叫實報土。

      這個時候對於把我害死的人你是不是很感激他?感激,為什麼?他幫助我早一天生實報莊嚴土。他要不把我害死,我還要等幾年才能到實報土,現在把我往生實報土提前了。就像佛經裡面所講的,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提前生實報土,成佛了。這釋迦牟尼佛自己跟我們講的,本來他成佛的順序是第五尊,賢劫第五尊,彌勒是賢劫第四尊,結果釋迦佛超前了,在彌勒之前成佛,這是什麼?這是歌利王幫助的,叫逆增上緣。所以菩薩感恩,在受害的時候曾經說:將來我成佛第一個來度你,報恩。那個歌利王真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的憍陳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他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菩薩說話算話。

      那我們要問,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害忍辱仙人,他有沒有罪?有,不能說沒有罪,他瞋恨心,但是他所害的是個覺悟的人,這個覺悟的人對他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那麼他的罪是性罪,冤冤相報沒有,受害的人不報復他,因此,他墮惡道所受的罪就輕。所以世尊成佛的時候他又來了,跟著佛做學生,由於過去世這個緣分,佛發的這個願,這個願力加持他,頭一個覺悟,頭一個證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明瞭,永遠不怨天不尤人。

      所以孟夫子講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有一切過失,不要說別人不對,這個我也是常常講,回頭想想自己有錯誤的地方,你怎麼能怪別人?什麼都是我對的,別人錯的,這個人覺悟是非常非常困難,人我見太深了。真正修行人,不僅在佛門,在中國道家、儒家,在今天全世界,你看看正規宗教裡面,我們講正教,那些創教的大聖大賢都是這樣教人。人要謙虛,人要恭敬,人要知過,人要懺悔,人要改過。覺悟的人責備自己不責備別人,只有迷惑顛倒的人自己不承認自己過失,都是別人錯。

      我在日本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我告訴大家,我們要想真正和平能落實,一定要把觀念轉過來,不能什麼都是自己對,別人錯,這個觀念不好。這個觀念是製造對立,製造矛盾,製造衝突,你怎麼能化解?念頭轉過來,別人是對的,我是錯的,我們每個人都能想「我錯,別人都是對的」,和平很快就落實了。人人都能這樣謙虛,都能認真反省。我還特別加強語氣,別人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這個意思很深,這是一般人很難聽得懂的。人家聽了都說這個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也要做到,只有我們真正做到,我們對於世界和平才做出真正的貢獻,這個意思深。

      後面這段結語,「以他為自,故無體也」,他是對立的,對立的是以他為自,所以他沒有自體,凡是對立的都沒有自體;換句話說,凡是緣會而生的都沒有自體。法身菩薩才知道!這後面有一小段,「下半結中,是故者,是前體用俱無故,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下半這兩句話裡頭有「是故」,這經文裡頭第三句「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這是故兩個字清涼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解釋出來,什麼叫是?前面所講的體用俱無,「是」是指體用俱無;是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如果有體有用,它怎麼會不相知?這就是讓我們想到前面文殊菩薩所問的「心性是一,云何種種」。

      那我們再想想《肇論》裡面,僧肇大師開宗明義第一句話說「本無(他第一句講本無)、實相、法性、性空(這都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名詞)、緣會」,他說「一義耳」,一個意思。緣會就是本無,用在這裡恰好。為什麼說緣會本無?緣會沒有體性。體性兩個字,體就是性,性就是體,我們通常講沒有自體,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中論》裡面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說法說得好。所以緣會就是本無,本無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法性,法性就是性空,一個意思。佛說許許多多名相,讓你在這裡面去體會、去覺悟。森羅萬象一時頓現,現了立刻就滅,並皆速滅。這幾句話再合起來、連起來你去讀,你去觀,可不能想,愈想愈錯。佛法用觀照,觀照是什麼意思?你看,你去聽,可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不能起心、不能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離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我常常用這個說,大家好懂。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叫觀照。諸佛菩薩在因地用這個方法開悟的。我們今天為什麼開不了悟你就知道了,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境界,肯定分別執著。我們要是講妄想是第一層,分別是第二層,執著是第三層,我們一接觸馬上就執著,已經落二、三,不是第一義了。第一義是真相,第一義就是本無、就是性空、就是法性、就是實相。真正看到緣會,緣會就是並皆速滅,這緣會。《楞嚴》裡面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緣會,緣會是本無。所以,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我們能不能從覺首菩薩這四句話裡面明白過來?果然在這上明白過來了,後面這個比喻不就多餘的嗎?

      根,眾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上根這一說就明白了。中下還不行,中下再用比喻來說。從比喻裡面覺悟過來的,還算是中上根性,上上根性不必用比喻,一說就明瞭了。《肇論》是一本好書,文字不多,它是屬於宗經論,它不是解釋經的,宗經論。從佛在大乘經論裡所說的諸法實相,他把它綜合起來解釋,解釋諸法實相。所以頭一句就跟我們講「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是一不是二,這就正好答覆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用《金剛經》也妙得不得了,《金剛經》裡面句子也很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句話也解答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解答了,你可不能把它當真,當真就錯了。

      所以我們今天一般講知,六道眾生對於這個知很重視,要求知。《般若心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求知是所知障,求得是煩惱障。無知無得是法性,無知無得是實相,我們的話就說到此地,希望諸位同學細心去體會,能體會得好,你有了悟處;實在體會不得,不能想,愈想愈錯,想不得也,就是說不可思議,想是思,不可以思,愈思愈錯。那實在想不通怎麼辦?不明瞭怎麼辦?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古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諸位同學,請看下面偈頌第三首:

      【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第二喻況」,前面第一首法說。佛說法,對根利的人法說就行,對中下根性的人用比喻說就非常之多,這是我們在大小乘經裡面常常看到的。一切眾生因比喻而得開悟的,真的是大有人在,我們前面解釋這段也沒有離開比喻。譬如我們講用電影,電影放映這是比喻,這個比喻很容易懂,如果對於科學根柢深一點的人,那更好的比喻電視、電腦螢光幕的影像。我們現在面對著電視,電視的影像怎麼產生的?我們想想都能從這個地方覺悟。電視螢幕裡的影像,我們現在知道它是從點,點延長為線,線延長為面,畫面是這樣子顯示出來的。也就說它這個點移動得太快,速度太快了,絕對不是說一秒鐘二十四次,一秒鐘二十四次那我們在螢光幕上看不到影像,太快了,這樣才能看到這個影像好像是真的。其實你要一分析畫面就變成線條,線條變成點,畫面存不存在?不存在。這個事實真相就在當前,粗心大意,我們看到的是畫面;如果細心看它真有線條,真有點。

      所以你要懂得這個原理你就曉得,曉得《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間在某一種條件之下等於零,時間在某一種條件之下也等於零,空間等於零沒有遠近,時間等於零沒有先後,這個現象在我們電視螢光幕上顯現出來。電視螢光幕裡頭沒有遠近,沒有先後,我們天天看電視,幾個人看出這個現象原來就在眼前?一時頓現,並皆速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佛這幾句話,把這個現象講得真的是清楚明瞭,說絕了,這叫事實真相。所以通達了解事實真相,你還會不會有念頭?一個妄念不生,妄念不生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沒有妄念。權教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再向上一著,實教菩薩、法身大士妄想都沒有了,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了。所以,離開比喻很難講,真的是上上根人,上根還不行,中上根人因比喻而悟入的很多。

      比喻有兩個意思,我們看底下文,「一以此四喻通釋諸法不相知言」,這第一個意思。這四個比喻就是這下面四首偈,這第三首偈這是用水做比喻,下面一首用火做比喻,在第三首是用風做比喻,最後一首是用地做比喻。地水火風,正好四大,用這四種來做比喻。第二個意思「別對前文諸不相知,兼通前設難」。前是前面所問的,後面還有諸菩薩要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先問他們,出難題,最後這些菩薩們共同出難題也叫文殊菩薩來解答。這四首比喻通的,你能從這個地方體會,許許多多我們現在講尖銳的問題你統統都能夠理解,你都能夠解答。

      下面說「今初」,這個今初就是第三首,我們剛才念的,「以四大為喻,然各上三句喻況,下句法合」。這四首偈每首偈都是四句,三句是比喻,最後一句就合到法上,我們在這首偈看得很清楚。你看看,『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這是合到法上,法合。「然此四喻,各顯一義」,這就是下面這四首偈,這四句我們要記住,很重要。「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滅,三依風有動作,四依地有任持」。在法中,這合到法中,「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續」,水流注,這裡頭就有相續的意思,來合這個相續。第二個,這第二是講火,依火焰有起滅,這個起滅是「依真妄起滅」。第三「妄用依真起」,這個起就是起滅。第四句「妄為真所持」,這個持就是任持。前面是用地做比喻,依地有任持,這是把後面四首偈做比喻,哪一首比喻什麼,每一首是比喻一樁事情。從比喻裡面就是流注、起滅、動作、任持,在法裡面,那法裡面都是講真妄,流注有相續的意思,火焰的起滅;動作,動作也是有起有滅,妄用依真起,就像風有動作一樣;妄為真所持,就像地有任持。所以他這四首偈比喻些什麼我們要知道,這是先做了一個總的交代。

      下面大師告訴我們,「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義」,每一首都有這三個意思。第一個是「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我們到下面就看到了。「今初喻中」,就是河水的比喻。「唯就能依者,流也」,河裡水是流動的,講河水、江水,從水源那個地方,水源多半是泉水,流出來,流出來一定就有前浪、後浪。中國諺語常講「長江後浪催前浪」,從這個現象裡頭感發到世間的人事,所以「世上新人換舊人」,就跟長江流水一樣,舊的人老了,死去了,新的人又生了,長大了,相續相,起滅相,所以前面說這四喻通一切法。這個地方這一首主要就是講流動、流注,「然此流注有十義不相知」,就是十義不相知,「而成流注」,給我們說明不相知。你看這十句怎麼說的。

      第一「前流不自流」,這水怎麼會流?前面流的,不是自己流,為什麼它流?後面推它,「由後流排故流」,後面排擠它,把它擠到前面去了。「則前流無自性,故不知後」。我們仔細看這流水,實在說,我們真的這個我們看得太多,粗心大意,就在面前也疏忽了,也沒有想到這個事情,這主要是說前流無自性,無自性不相知,不知。第二個「後流雖排前」,它排擠前面的,「而不到於前流,故亦不相知」。後面流把前面擠,擠到前面去了,它永遠到不了前面,所以它也不相知,前面到不了後面,後面也到不了前面。

      「三後流不自流」,那後面為什麼會流?「由前流引故流,則後流無自性,故不能知前」。這要很細心去玩味、去觀察。看小河、流水,最明顯的是小溪,你要遇到小溪,溪水非常清澈乾淨,從上面看到溪的底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你看這個溪水在流的現象很明顯。前面流受後面排擠,後面流,前面位置移開了,那個位置正好讓它去填補,讓後面去填補,這叫引。你們有沒有在這個地方體會到緣會?你能看到這個現象,前面前流要不把這個位置讓出來,那後流進不去,前流要沒有後面的排擠它,它不會流,到底誰起作用?都沒有起作用。這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眾緣和合,法爾如是」。從這個法你要是明白了,整個宇宙之間一切法無一不如是。

      那麼想到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是一法,跟河水沒有兩樣,河水有前流、有後流,我們身體這個細胞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念念不住!真的跟流水沒有兩樣,不是說到一個階段這才換一換,不是的,剎那剎那之間就在那邊換。如果照佛法說起來,那是我們沒法子覺察到的,並皆速滅,也就是《楞嚴》裡面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身體就是這樣的,萬物就是這樣的,無有一法不如是。整個的宇宙,無量的星球、無量的眾生,就如同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一樣,這個畫面我們知道是幻燈片影片投射而現的,真的是一時頓現並皆速滅。這在電視螢光幕上太清楚、太明白了,不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誤以為真,在這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怎麼樣?那就把這個起滅、相續就改變了,改變變成怎樣?不正常,不正常就變成什麼?叫十法界。給諸位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裡頭有改變,都是不正常。四聖法界還接近,改變的幅度不大,跟正常還相似;六道可就不一樣了,大幅度的改變,跟正常的不一樣,完全相違背的是三惡道。那為什麼會這種現象?這現象是妄相不是真相,是妄相。「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有淨有穢、有善有惡,這念頭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外這四大類,我們通常講染、淨、善、惡。如果是淨就到四聖法界去了,淨善就到四聖法界去,染善是六道裡頭的三善道,染惡是六道裡面的三惡道,就是這麼個道理!

      那我們今天學佛,佛修的是什麼業?叫淨業,我們是不是真的淨了?沒有,還是染。我們今天縱然是修得很好的,這人都讚歎了不起,染善不是淨。淨是什麼?淨是清淨心現前,也就是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的,你真正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放下了,誤會放下了,懷疑放下了,衝突放下了,你的心清淨了。你這些東西沒有放下,你的心不清淨,你所修的一切善是染善不是淨善。再說得明白一點,你對於萬事萬物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個善就是染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剛才講的放下,放下對立、放下誤會、放下衝突,放下這些,都是不執著,對不對?基本的要把這個在這上面不執著,我們才能修染善。如果這個東西還要是執著,染善都修不成功,為什麼?他有報復,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冤冤相報沒斷。人要能從這個地方斷掉之後,冤冤相報就斷掉了。頂多我們看到外面對我們的報復,那就在這一生,來生不可能有,為什麼?我這邊撤掉了,他那邊就是一搥打來落空了,沒有人還手。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能走出一條生路,這是轉染成淨。

      淨,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那才是淨,只要有分別、有執著,哪來的淨?然後你就曉得淨業不容易。淨業的標準不可以不知道,以為我們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這就是淨業,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對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能真正做到不分別、不執著,念佛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我們在講席裡講得很多,放下一切執著,還有分別,執著放下了,生方便有餘土;分別也沒有了,生實報莊嚴土。淨宗法門殊勝,叫帶業往生,帶業往生什麼?我們執著沒有放下。執著沒有放下,你有智慧能把執著暫時放下,這叫伏沒有斷。能伏就能往生,伏不住不能往生,這樁事情不能不知道,要伏住。

      我們今天講放下對立,放下誤會,放下衝突,都是伏,用理智伏住。雖然是沒有斷,但是明白了,絕對不堅固的執著,微細的執著有,堅固的執著沒有了,這就能往生,這叫帶業往生;還有堅固的執著,不能往生。這個人跟我有過節,這個人對我有仇恨,非報不可,你能往生嗎?不能往生,你往生就不能報仇了,你因為還要報仇,那你就沒有辦法往生了。所以這是我們有理性了解事實狀況,放棄了,不要了,不再計較了,吃一點虧,受一點冤屈,一笑了之,這行,這種人生凡聖同居土。我們高層次做不到,這最低的水平一定要掌握到,不再搞六道輪迴了,六道輪迴太苦!決定不羨慕人天福報。羨慕人天福報的人修得再好,你的功德都變成來生的福德,這就錯了。

      真正認識念佛往生的這個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了,要珍惜,要抓住。那你要抓住,你就萬緣放下,你才真的把它抓住,還有一絲毫放不下,你沒有抓住。釋迦牟尼佛做的那個樣子,我們要能看得出來,他統統放下了!地位放下了,他可以繼承他父親坐王位,國王;權力放下了,榮華富貴放下了,沒有一樁事情放不下的。在這個世間,我們看他一生表現,你看看當時確實國王大臣拜他作老師,向他學習,這些國王大臣、大富長者提供道場給釋迦牟尼佛跟他的這些學生(常隨眾)安居、修道、教學,佛是什麼態度?這個我常講,佛只要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這出家。你供養這個道場,祇樹給孤獨園這諸位都知道的,我們曉得這個財產主人是誰?給孤獨長者。釋迦牟尼佛接受他的供養,不要他的財產,我在你這個地方安居、教學,我離開之後,道場是你的,所有權是你的,我是在此地暫住。

      暫住有使用權,就像我們現在住旅館一樣,所有權是旅館老闆的,他有所有權,我今天在這裡住一天,這一天我有使用權。我們用這個話大家容易懂。真正覺悟的人,在這個世間那就是有使用權,決定沒有所有權。說個實在話,對自己身體亦復如是,這個身體我有使用權,我能不能佔有?不能,它有生老病死,連身體都沒有所有權,何況身外之物。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把身外之物,他這些財產、房地都有所有權,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般世人都知道,我們人到世間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有什麼所有權?所以多想想身體都不是自己所有的,還有什麼東西是所有的?所以我常常講,我們只有使用權,這個身體我現在使用它,我沒有辦法佔有,它決定不聽我控制,如果聽我控制,是我所有的,我要這個身體年年十八,我要這個身體永遠健康長壽,沒有一切病痛,我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

      這身體怎麼一回事情?緣會,我們這個經文講到這一段!緣會就是本無,就是實相,就是法性,就是性空。要知道當體即空,無有所得,你才心開意解,你知道事實真相。然後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為我示現的,在這個世間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眾生是佛心、菩薩心,一切為自己是凡夫心、是顛倒心,為什麼?沒有自己。佛法頭一樁事情就是跟你講無我,《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本無;「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本無;那就是法性,那就是實相,那就是緣會,本無,你怎麼可以執著?你怎麼可以分別?所以我說我對了也是錯了,你們懂得我這句話的意思嗎?為什麼說我對了也是錯了?我對了落在分別執著裡頭,錯了,那什麼才叫真對?本無才對,用大乘教的標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才對了,那就是本無,那就是真性顯露。我還有個對,還有個錯,我就錯了,所以我說這個話意思很深,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在大乘教裡頭有相當長時的薰習,我這個話他能懂,一般人不懂這個意思。所以我講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

      所以你看看,從流水能夠體會到萬事萬物的原理原則。這個原理原則就是真理。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說,「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我們換個字,無一事可得,離開真理什麼都沒有。真理是什麼?真理就是本無,就是實相,就是自性,就是性空,就是緣會。契入,所以心開意解。整個的自己,我們講身心跟宇宙融成一體,那還有生滅嗎?沒有,生滅沒有了,一異沒有了,斷常沒有了,來去沒有了,這在佛門裡面這叫證果、這叫證悟,這不是解悟,這證悟。我們解悟之後沒有別的,求證,這個證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去磨鍊,鍊什麼?鍊放下,放下就是!你為什麼不能夠證悟?放不下。放不下,這事實真相在你面前你看不出來,你看看人家看流水為什麼能看出十條,我們看流水一條都看不到。

      我們再看它第四,第四條「前流雖引後」,引後流,「而不至後」,前流絕對不會到後面去,後面絕對不會到前面去,「故亦不相知」。我們換個比喻,意思跟這個一樣,像我們看電影影片一樣,你看那個膠卷前一張後一張,那不像流水一樣嗎?它在放映機裡面快速度的轉動就跟流水一樣,前面一張不會到後面一張,後面一張也不會到前面一張;那我們看的就看放映的銀幕上,前面一張要不抽去,後面一張就不會上來,前一張不到後一張,後一張也不到前一張,就跟這個流水一樣的。它相不相知?不相知,這是事實真相。所有一切諸法不是講嗎?當處出生,就像那個電影放映機一打開,畫面投射到銀幕上,馬上關起來,這一張沒有了,下一張又現前了,上一張不知下一張,下一張不知上一張,就像流水前流不到後流,後流不到前流,彼此不相知。

      第五句「能排與所引無二,故不相知」,能排是後流,能引是前流,前流跟後流不二,無二。什麼是無二?本無,那常講相有體無,事有理無,你從性上看,你從理上看,不二!故不相知。「六能引與所排無二,故不相知」,這個意思跟前面是一樣的,只是能引所引、能排所排合起來統統不二。「七能排與所排亦無二,故不相知。八能引與所引亦無二,故不相知。九能排與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與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這幾句話意思說得好,什麼叫不得俱?俱是能所俱在一起,它不得俱,能排在後面推著前面,所排的就是前面、前流,把它往前面推,不能俱,也就是它有先後,後不能到前,前不能到後,不相知。

      所以它後頭有個總結,「是則前後互不相至,各無自性,只由如此無知無性,方有流注,則不流而流也」。你要很微細的觀察,從這個流水你就能體會到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生滅相續,這個道理你就看明白、看清楚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