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05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0五卷)  2006/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總舉在家這十一首裡面的第七首,昨天我們漏掉,今天我們把這首補出來: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註的是,「在頸曰瓔,在身曰珞,珞以持衣,瓔以繫冠」。這是給我們介紹古時候的『瓔珞』,我們讀了之後就曉得瓔是繫帽子的,古時候戴帽子兩邊有帶子繫起來,這是瓔;珞是身上所佩的,譬如我們出家人,我們戴的這個念珠算是珞,這個鉤環也是珞。古時候男子女人都佩瓔珞,現在男子戴帽子的不多了,縱然戴帽子也沒有帶子繫起來,除非是冬天很冷的時候,在北方好像還有,其他一般的很少看到了。總而言之,這些都是裝飾品,身上的裝飾品。

      佛教導我們看到這些裝飾品,或者是我們自己佩帶這些裝飾品,要知道發願,『當願眾生,捨諸偽飾』,這些裝飾都不是真的。不但裝飾不是真的,佛在大經上常常告訴我們,連這個身體都不是真的;不但身體不是真的,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也不是真的,這要知道。身上有裝飾,建築物有裝飾,現在年節,農曆年快到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地方都有很多的裝飾品,這個年節。凡是看到這些,要提起這一願,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這第二句範圍境界無量的廣大,「眾生」不僅是指我們現前,也不僅是指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而是像《華嚴》前面所講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所說,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諸佛剎土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多大,這是毘盧遮那佛的心量,毘盧遮那佛是我們每個眾生的代表。毘盧遮那佛是誰?是一切眾生自己的法身,盧舍那佛是自己的報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我們說一個生命共同體,還遠了,說真實話,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你的心量才能拓開。

      「捨諸偽飾」,這句話的意思太深太廣了,裡面含的深義(甚深的義趣)就是教導我們,我們也願所有一切眾生,就像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要真幹,不能搞假的。現在的裝飾品假的很多,一般人喜歡假的,我在美國的時候,有個同修他是專門做假珠寶銷全世界,做得實在是非常之美,你要不是行家,你沒有辦法辨別他那是假珠寶。外國人喜歡,便宜。真的珠寶,那個時候美金要幾萬、幾十萬,他這個假珠寶只要五塊錢,大概最多的也不過是十塊錢的樣子,總是十塊錢以下,所以人家喜歡買,戴起來很好看,丟了也不心痛,實在做得真好。那個工廠規模非常大,我去參觀過,真的是琳琅滿目。

      我看了之後,啟發很多!跟經典裡面佛教導我們的,最大的一個啟發就是在經裡面常常念到古人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是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就好像是器皿,不一樣,琳琅滿目。體是法性,把金比作法性,《華嚴經》上講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是心性,把心性比作金,把萬物比作器,所以在那個場面觀賞之下,對這個比喻就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也正好在此地我們讀到這首偈,我們要捨虛偽,什麼都是虛偽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真實的。《大般若經》總結我說了四句話,總結四句話,六百卷《大般若》,「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真正明白、真正清楚了,你要不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你就是法身菩薩,凡夫跟菩薩差別就在此地。

      而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最容易犯的,殺戒,殺最容易犯,尤其對於蜎飛蠕動,蚊蟲、蒼蠅、螞蟻,見到就想殺,有意無意就要殺牠;吃眾生肉,以為這是應該的,不知道這是錯誤!所以最容易犯的是殺。最難斷的是淫,淫,即使你身斷了,他會起心動念,還有念頭在,念頭斷了,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念頭沒斷不行。諸位想想看,這多麼不容易。為什麼這麼難?你執著身是自己,你執著萬事萬物真有,這叫我執、法執,這兩種情執,不知道事實是虛妄的;知道是虛妄的,你就能捨了。知道虛妄叫看破,能捨就是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更深一層的看破,看破放下從初發心相輔相成,互相幫助,一直到如來地。

      你說菩薩用什麼功夫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看得破、放得下。要是用佛教的名詞,這就是「止觀」,觀是看破,止是放下,這佛學上的名詞。但是講到止觀很不好懂,換個名詞,看破放下,大家就好懂了。就像世尊在《華嚴》上,你看在大小乘經論,他跟我們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初學的人很不好懂。《華嚴經》上的名詞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我們聽起來好像不難懂,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意思完全相同,換個名詞。這都是屬於教學的方便,佛法上度眾方便。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體會到,佛無有定法可說,應機說法。應機,沒有一定的形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說法,無有定法可說,但是他有個原則,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回頭,你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假的不能幹,幹真的。什麼是真的?與性德相應是真的,與性德相違背是假的。宗門六祖惠能大師的《壇經》裡面說得很好,如果(無論是在家出家學佛)不能夠依教奉行,所謂是說到做不到,就是說口善心不善,講得不錯,但是不是這個心,這就是虛偽;就好像戴了滿身的瓔珞,未必是真實的富貴,這個比喻的意思我們要清楚。真幹一定是依教奉行,如果口是心非,那麼我們每天拜佛,誦經念佛都沒用處,這古人講,所謂是「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

      真的從哪裡做起?我們是學淨土的,要記住釋迦牟尼佛入滅的時候跟我們講的,佛在的時候佛是老師,佛不在了,依靠什麼?佛跟我們講「以戒為師」,這個不管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大乘小乘,統統要遵守,那你不持戒不行。什麼是佛法?戒定慧是佛法,覺正淨是佛法,覺正淨是《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三學三寶原來是一體,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從凡夫修成佛道必經的道路,成佛之道。如果我們離開這個道路,說另外再找一條道路,可以能夠成佛,那你去找去。十方諸佛都循著這條路走,你怎麼能不重視戒律?古德說得好,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那佛是假的,偽飾,不是真的;禮要是沒有了,儒就沒有了。儒家的行持,禮義跟我們佛家戒律的功效是相等的。

      現在我們觀察反省,學佛的人不少,中國外國不少,成就的人不多,什麼原因?在家學佛十善做不到,三皈五戒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那不是偽飾嗎?那不是假的嗎?為什麼做不到?很想做,為什麼做不到?這個要知道。在教學方面來講,我們疏忽了基礎,沒有按部就班的學習,把基礎的教育疏忽了。《佛藏經》上說得好「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教給我們修學佛法要按部就班來,小乘是佛教的小學,大乘是佛教的大學,大學裡面也有次第。佛家講三乘,小乘、中乘、大乘,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按部就班來,一步一步向上提升,這佛教我們,次第。

      佛教傳到中國,這個修學方法也傳來了。南北朝、隋唐時代譯經的風氣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小乘的經論翻譯得相當完整,這在我們《大藏經》裡面可以看到。同時在當時成立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真的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從這入門。中國有十個宗派,大乘八個宗,可是唐朝中葉之後,中國學佛的人就不學小乘了,這兩個宗派也就沒有了。這兩個宗派在宋朝時候就沒有了,在中國只剩八個宗派,大乘八個宗派。這為什麼?為什麼不遵守佛的話?不是不遵守,我們的祖師大德很清楚,中國的孔孟老莊,儒家跟道家,他們的修學足以可以代替小乘,所以由孔孟老莊入佛比學小乘還方便。中國已經有這麼好的基礎了,所以在這一千多年來,歷代無論是出家在家,成就的人不少!可以說超過印度的成就。

      可是在現在問題出來了,中國經過這一百年的動亂,滿清亡國之後,社會從來沒有安定過。滿清亡了,軍閥割據,接著就是中日的戰爭,把整個社會秩序打亂了,我們傳統的教學疏忽了,一直到現在不能恢復。所以現在年輕人不知道儒,學佛的人不知道小乘,這才造成出家在家學佛得不到成就。就像大夫治病一樣,我們現在知道病根的所在,所以這些年來全力提倡《弟子規》,提倡《十善業道》,提倡《沙彌律儀》,這是骨幹,必修的課程。另外選修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文昌帝君陰騭文》,道家的,《萬善先資》、《欲海回狂》,捨諸偽飾,這是因果教育。

      我們今天如果離開了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佛法真實利益你決定得不到。有這樣的基礎,你學大乘,無論是哪個宗派,相信你都會有成就。如果沒有這個底子,這個底子不是講你學到了,你曾經讀過了,你記得很熟了,那個沒用,你要做到!把典籍裡面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典籍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那就管用了,你才能超凡入聖,這就是「到真實處」,要真幹!我們念佛往生也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你往生才有把握,你真去了。

      你仔細再去觀察,念佛往生的人,真正往生的,你去觀察他生前,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說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教誨他沒有違背,他真的在照做。或多或少個人不同,或多或少,那關係將來他往生的品位,他做得多,品位高,他做得少,品位低一點。如果完全沒有,那個往生就太難了。但是完全沒有,往生淨土的例子也有,那是什麼?一生造罪業,像唐朝時候的張善和,殺牛的屠夫,臨命終時看到很多牛頭人來問他要命,這個時候恐懼害怕了,求救,不得了,好多牛頭人來問我要命。他臨命終時頭腦清楚、不糊塗,看到這個境界大聲叫。那是緣碰得巧,就有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他叫的聲音,進去了,這怎麼回事?好多牛頭人問我要命。出家人點了一把香,叫他拿在手上,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他平生不學佛的,這個出家人講,這個時候他聽了他相信,沒有懷疑,立刻拿到香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幾聲,告訴大家牛頭人沒有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他往生了。這就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在臨命終的時候,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是懺悔往生。一生造作惡業也行,但是這裡面的意思很深,你必須要懂得,你不能夠僥倖。

      張善和臨終還行,那我現在多造一點壞事沒有關係,臨終念佛還可以。沒錯,張善和臨終頭腦清楚,你臨終時能保證頭腦很清楚嗎?如果一糊塗,就完了,你被業力牽走了。所以這個事情僥倖不得。張善和緣好,因也好,過去生中一定是生生世世都是念佛人,否則的話,臨終叫他念佛,他怎麼不懷疑?他怎麼就能接受?他就真幹?不是簡單,不是偶然的事情,過去生中種的有因,而是在臨終時候才遇到緣,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個要知道。我們在現前就遇到這個緣了,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抓住,決定不能放鬆,決定不可以僥倖,僥倖是偽飾,一定要認真的幹,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大事去辦。

      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你看人走了,什麼東西他帶去?佛講的話一點都不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一般人一生所造的善業惡業,一生行善,來生得人天福報,臨走的時候瑞相好,很吉祥,不墮三惡道;一生造作不善,臨走的時候樣子就不好看,到哪裡去呢?三途去了。往三途去的人多,人天道很少,不多,不能不知道。所以古大德跟我們講,獨居不能夠慎獨,口念不能行,有口無心,表面做得很好看,內裡面沒有離開自私自利,沒有放下名聞利養,依舊還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以這種虛偽假善,現在講冒充真善真修,騙人也許可以,你能騙佛嗎?你能夠騙自己嗎?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

      看到別人不是真修,用不著去批評,你要批評,你要教訓他,你就得罪人,你跟人就結冤仇,這個錯了。看到人家不善,回過頭來回光返照,我有沒有?這是真修行人!外面境界是一面鏡子,一般人,這是講世間凡人、凡夫,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見自己過的太難太難!在佛門裡面常常聽說的開悟,什麼叫開悟?見自己過就是開悟。悟後起修,能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這叫修行。如果我一天不見自己過,你一天就不知道改善;見自己過,那是真難!

      所以佛教弟子們,無論在家出家,為什麼叫你天天讀誦經論?經論是一面鏡子,你讀了之後,隨文入觀,佛教我不殺生,這一條我今天有沒有做到?佛教我不偷盜,這一條有沒有做到?佛教菩薩不殺生這一條含義無量無邊的深廣,我們對一個人、對一個小動物,不善的念頭都叫殺生。為什麼?殺生的念頭有,雖然沒有去做,還有這個念頭,我討厭他,我不喜歡他,都是屬於殺心。偷盜是什麼?我沒有想偷他,但是我有一個佔人家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是盜心,你今天雖然沒有偷盜的行為,你的盜心沒斷,很微細!

      十善業道這十條概括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翻過來,殺盜淫妄這個十惡也概括了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惡業。十善是佛菩薩修的,你看《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多好「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小乘,「乃至無上菩提」,這大乘。佛還說了,還包括人天法,你怎麼樣得人身,你怎麼樣生天,統統是以十善業為基礎。他比喻得好,這個十善業好比是大地,哪一樣東西能夠離開大地生存?小乘像小樹,大乘像大樹,都要靠大地,沒有大地,你不能生存,比喻得好,你才曉得重要。離開十善,那你就是修的十惡,十惡的業因就是在三途,餓鬼、地獄、畜生,你不能不知道。這是這一願提醒我們看到一些裝飾,知道那都是假的,那都不是真的。在修行人的眼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偽飾!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我們再看下一首,第八首昨天講過了,漏了這一首,我們看第九首: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你看到在那裡修施捨的人,我們今天說做好事。施捨在古時候,這在古印度,印度人都知道,是他的習俗。對於修行人,不僅是佛門的,其他宗教的修行人很多都是托缽的,都是日中一食。所以日中一食不是限於佛門,很多宗教都是這樣的。一般人民對於這些修行人都很恭敬,都懂得布施,施什麼?施一點吃的東西,飲食,這是最平常的,而且施的也不多。所以修行人出來托缽,一缽飯要托好幾家,你就曉得那個布施不多!

      人家這一家人,他們今天吃飯,還有多餘的施捨給你,多餘的看分量,分量多的給你多一點,分量少的給你少一點,你不夠,隔壁另外人家再去托。所以佛規定托缽是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了,那你就空缽托回來。怎麼辦?大眾托的有托得多的再分給你。所以托缽不是托來自己就可以吃,不是的,那就難看了,威儀就不好了。托到之後回到精舍、回到道場,把所托到的統統聚集在一起,合起來重新再分配,按著每個人飯量大小來分配;再多餘的布施給畜生,給這些鳥獸,這佛門的規矩。人家看到之後尊敬,有秩序,有禮節,一點都不亂,有規矩,大眾才能生得起恭敬心。

      信眾對修行人,叫財布施(物品都屬於財物),修行人對他們是法布施。一定要問他有什麼問題,提出來之後給他解答,這是法布施;沒有問題的,給他咒願,祝福他,也是為他說法,說話不多,時間不長,幾句話勉勵他、囑咐他。所以施主財施,法師是法施,不能夠白吃,法供養。施主對你財供養,你對他法供養,這是舉個例子。

      無論是別人對自己的布施,或者是看到別人在施捨,別人在奉獻,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應當要發願,『當願眾生,一切能捨』,沒有一樣放不下的,『心無愛著』。清涼大師註解裡頭很簡單,「一切悉捨,亦捨心也」。捨什麼心?捨妄心,真心你沒有辦法捨,妄心捨掉了,真心就顯露了。妄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心就現前。連這個心都要捨,何況心外之物,哪一樣不能捨?那我們想想看,在家出家學佛的人,為什麼學得這麼辛苦、學得這麼難?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一切都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有苦受。

      「心無愛著」,愛是貪愛、是愚痴、是妄想,著是執著,我執法執。在《華嚴經》裡面講分別執著,著是分別執著,愛就是妄想,所以這就是貪瞋痴。心無愛著就是心裡面沒有貪瞋痴,貪瞋痴捨了,這就對了。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順境沒有貪戀,逆境沒有瞋恚,你是真的放下了。境緣礙不礙事?不礙事,《華嚴》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正產生障礙是什麼?貪瞋痴慢是障礙,嚴重的障礙。只要有這些東西,把整個環境、一切諸法都扭曲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把清淨法身變成十法界六道的身。雖然在變,相在變,性不變,這個道理很深很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第九首偈講到布施,「一切能捨」。佛這個教誨對所有的眾生有很深的意義在裡頭。迷而不覺,特別是六道眾生,哪一個不想求財、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佛沒有禁止大家不要求,佛沒有禁止,反而佛教導大家求的道理、求的方法。佛只是教,真正發心修行,覺悟了,他的目的不想再搞六道輪迴,要想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那這個就得要捨。

      六道凡夫一生富貴窮通、吉凶禍福,莫不有定,這常講的定數。中國諺語所謂「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古時候人懂得因果,相信命運,所以他縱然是貧窮,遇到苦難,他也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命裡該到的,你怎麼能逃得過?所謂是生死有命,富貴由天,這自己做不了主。這種信仰、思想,宿命論!佛講不講宿命?講,佛也講。為什麼?這是一個自然現象,宇宙之間確實存在。但是佛法裡頭還有一招必須要曉得,宿命是定數,定數之外還有個變數。諸位去讀《了凡四訓》就知道了,孔先生跟他算命,定數,你看他算他的流年,說他是個讀書做官的人,你這一生應當從事哪個行業也是命裡注定的,你走錯了行業,那你更辛苦。

      定數從哪裡來的?誰定的?自己過去生中所造作的業,感這一生的果報,自己定的,不是別人給你定的。別人給你定,如果說是上帝定的、佛菩薩定的,那為什麼佛菩薩給這個人富貴、給那個人貧賤?那就太不公平了。這憑什麼?所以是自己業力感召的,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佛門有一句諺語說得好,「欲知前世因」,我們要想到我們過去生中造的什麼因;「今生受者是」,你這一生所受的就是,苦樂憂喜、富貴貧賤、吉凶禍福,前世所造的業定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到我來生會有什麼樣的果報,那你這一生,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一生在造因,感來世的果報,這是真理,這是六道裡頭的事實真相。

      這個定數,定數能改,不是不能改,為什麼?定數裡頭它有加減乘除,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如果你行善,心善行善就加分,你定數裡加了;如果你造惡就減分,你就減少,天天都有加減乘除。大善就乘,大惡就除,小善就加,小惡就減,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但是一般人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所以那個算命算得還是有相當準確,不能百分之百的準確,有相當程度的準確,道理在此地。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專門行善,不再造惡了,那就由加變成乘。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報應,無惡不作,那你由減就到除,那個損失就太大了。

      諸位讀了凡先生的《四訓》,去讀《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你就明白了,命運是自己建立的,自己可以改變,自己可以創造。只要你懂這個道理,懂這個方法,你依教奉行,你這一生往後的命運,這都改變過來了。古人這個例子很多,現在人也不例外,只要懂得這個道理跟方法,沒有一個不改過來。我認識的朋友當中就有好幾位,生活過得很辛苦,甚至於想自殺,碰到我,我就送《了凡四訓》給他看。我說你去看看,我依照這個方法,我改過來了,你也能改,統統都有效果,而且非常殊勝的效果。

      施財得財富,命裡沒有那個大的財富,布施,布施的時候一無所求,好!等於說一無所求,那個利息很厚;如果有所求,利息有,很薄,不多。也就是說明,你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你命裡頭沒有的求也求不來。但是不住相的布施,無條件的布施,這個施捨,果報不可思議。求聰明智慧,修法布施,法布施的範圍很廣,都要懂得。我會的,別人不會,他肯學,我願意教他,這是法布施。你教他縫衣服是法布施,你教他燒菜也是法布施,熱心去教他。當然最殊勝的則是佛法,佛法當中,你知道一句,你跟他講一句,你知道兩句跟他講兩句,都是法布施;實在不會講,碰到他,勸他念一聲阿彌陀佛,他也跟你念,這也是法布施。不能看文字的,不認識字的,我們現在講經教學的光碟很多,你送給他,叫他自己去聽,都是法布施。講經的道場,你把這個訊息告訴他,勸他來聽,法布施,方法太多了。佛書、善書,勸人為善的,多送!全都是屬於法布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障礙法布施,果報是愚痴,障礙人來聽經,障礙人學佛,果報是愚痴。障礙人行善,那就錯了。

      無畏布施裡頭,那最好的是你懂得不再跟眾生結冤仇,從哪裡下手?從不吃眾生肉,從這下手,不跟眾生結冤仇,果報是健康長壽。現在世間一般人一個錯誤觀念,認為只有肉食裡面才有營養,素食裡頭沒有營養,錯了,大錯特錯!你看看佛門裡面出家人素食,在家居士很多素食,他們身體很健康。我素食五十五年了,這個大家都看到的,我吃得很簡單,所有一切什麼補的東西,我一概都不吃,我吃的量也很少,身體很好!一身都沒有毛病。所以素食不跟眾生結冤仇,這就是無畏布施。

      決定不能有殺害眾生的心,不但是殺,傷害眾生這個心不可以有。心念都沒有,當然你就不會有行為。我常常說,夏天蚊子來叮我們,你要知道牠為什麼來叮我?還不是餓了,想找一點東西吃,吃飽了,牠就沒事了。如果我們歡喜布施,就供養牠一餐,讓牠吃飽,牠就走了。如果不願意布施牠,把牠趕走就好了,一巴掌打死,這是錯誤,這殺生,你跟牠結了冤仇。家裡面常常看到這小動物,蟑螂、螞蟻,統統都有生命,都要愛護。太多了,擾亂我們了,可以跟牠商量,請牠不要干擾,牠很聽話,能溝通,不是不能溝通!這個例子,這麼多年來我們做了很多,很多在家居士都學會了,可以跟這些小動物溝通,我們彼此在一起共住,相安無事,互不干擾。牠們要找吃的東西,我們放在門外供養牠們,螞蟻、蟑螂、老鼠這些動物,我們吃剩下東西擺在外面,固定的地方,牠就會到那裡去吃,牠就不到處亂爬。所以說要懂得道理,要知道方法,心,一定要有愛護一切眾生的心,決定不能有傷害。

      施財、施法、施無畏,你這樣的果報,你才能夠得到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佛教我們六道眾生句句都是真實。你要想出離六道輪迴,這事要不要做?要做,要做不求果報。我施財不求財,施法也不求聰明智慧,施無畏,我也不求健康長壽,我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有做不到的事情?一切能捨,捨得乾乾淨淨,這個人就成佛了。

      捨,諸位要記住,不是在事上捨,這一切事相萬物,那都是假的,那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要捨,這個要知道。最重要的是捨心裡面的愛著,要把這個東西捨掉。順自己意思的,沒有貪心,貪愛捨掉,沒有貪愛;不順自己意思的,沒有瞋恚,讓你的心恢復覺正淨,覺正淨是自己的真心,是佛性。你能夠把貪瞋痴慢、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捨盡了,那恭喜你,你距離佛不遠了,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證佛菩薩果位,不難。一般學佛的人為什麼這麼難?他不肯捨,他放不下,他對這個非常執著,那就錯了。積功累德,斷惡修善,實在講,在佛門裡面能修,功德無比的殊勝。

      佛門裡面怎麼修?佛門裡頭一定要修「六和敬」,六和敬是能捨,是一切能捨。你看看第一條「見和同解」,我們跟人相處,我們自己有意見、有成見,我們把它捨掉,隨順別人的,我們沒有意見、沒有成見,捨!要不捨,不捨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那就鬥爭了;彼此互不相讓,和睦就破壞了,就不和。所以佛法這個見和同解,我們從經典裡面讀到了,真是從內心裡面佩服。佛不是說你們知見都是錯誤的,我是正確的,你們一定要跟我的,佛不是這麼說法。佛怎麼說法?我們大家統統把成見都捨掉,就一樣了!你說這種說法叫人服不服?沒有話說!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沒有一個雜念,這才叫真正是見和同解。

      心不清淨,那只有用戒律,大家在一起訂一個公約、訂一個章程,互相遵守。這是臨時、暫時的,真正到和敬的時候,是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六祖壇經》裡面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明心見性的話。心確確實實到清淨寂滅了,所以佛佛道同,這才是真正到達見和同解。決定不能跟大眾起衝突,不能跟人有意見。一個道場聽誰的?道場有住持,聽他的。不同的意見也要放下,也要聽他的,不能聽我的,我有一個意見,你有意見,那國家就亂掉了。所以一個寺院庵堂聽住持的,一個學校聽校長的,一個公司行號聽老闆的,一個家庭聽家長的,一個國家聽國主的,這是正確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第二條「戒和同修」,那你要持戒,持戒要捨!譬如五戒,不殺生,我們要把殺生的念頭、殺生的行為捨掉;不偷盜,我們把偷盜的行為、把偷盜的念頭捨掉,不就是如此,統統都捨!然後才能夠「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樣樣都能夠捨自己的嗜好,捨自己的習氣,就能跟大眾和睦相處;一定要堅持自己要怎樣怎樣,你跟大眾就不能相處。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經文只有四句十六個字,含義無盡的深廣,展開來萬事萬法統統都在這十六個字當中,這就是《華嚴經》上常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首偈就是一切經,一切經就是一首偈,彼此互相圓融無礙。我們再看底下第十首: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這首意思比較難懂,清涼大師的註解也很簡單,「了聚無性,成佛智也」。這句話含義很深,聚是聚會,天上人間乃至於餓鬼畜生,哪個不喜歡聚會?《論語》裡面還講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逢年過節,家親眷屬團聚,親朋好友的團聚。在現在的社會,人跟人往來關係很密切,同事的聚會,同學的聚會,同行的聚會,太多太多了。這些聚會,說實在的話,你要了解它的事實真相,真相那就是聚散。你看緣聚,今天這一會很多人,幾個小時之後,緣散就沒有了。你就能看到緣聚則有,緣散則無,有無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沒有體性,這個性就是體性,那就是說它不是真實的,從這個是最容易看到的。你能夠再聯想到所有一切法,一切法怎麼成的?緣聚就有現相,相就生起來,緣散相就滅了,一切法的生滅聚散無常,對自己是很大的啟發,了解整個宇宙事實真相。

      不但十法界如此,一真法界也不例外,所以這叫「成佛智也」,佛對於這個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佛在一切聚會裡頭,這個聚會裡頭不但是人事物統統都有,山河大地也是緣聚緣散,這才真正體會到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在人事環境裡面則包括物,包括萬物,萬物確確實實的,動物、植物、礦物都包括,山有山神,樹有樹神。佛弟子要知道隨緣施教,要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理,這個聚會就沒有空過。我們參加個聚會湊熱鬧就沒有意思,沒有必要。

      佛弟子參加聚會,一定是把佛陀的教誨介紹給大家,真正幫助大眾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聚會就有意義、有價值。自己雖然做這些事情,要懂得這兩句偈的意思,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幫助一切眾生,三輪體空,自己決定沒有覺得我今天做了好事,教他們這麼多人,你著相了;不以為自己做了,忘我,做到忘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對了,那就成佛智了,那才真正與無性相應,一絲毫分別執著都不能有,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道理太深了。

      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你想想看,你的心就不清淨;心有染污,身就不清淨,環境就不清淨,就這個道理。這道理我們在講席講得很多,提一提,諸位都能夠理解,那日子就不好過了。所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一切造作,一切造作照幹,是做,不是不做,放下什麼?我心裡面還想著我要做什麼做什麼,這個念頭要放下,不可以有;我已經做了什麼做了什麼,不可以;我還想做什麼,這都不能夠,不能有這些念頭,這是妄想。諸位想到這個地方,意思就深了。

      聚會是緣,這個聚會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跟人聚會是緣,跟事聚會也是緣,跟天地萬物聚會還是個緣,因緣聚會。怎樣提升自己?怎樣幫助眾生?眾生也是廣義的,這就叫做佛法。「成一切智」,佛法裡面通常講三種智,一切智可以圓滿包括三種智慧,我們看到這一句,不能講他只有說一切智,沒講道種智,也沒有講一切種智,說一個統統都在裡面了,真實智慧!一切智是知空,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這個智慧稱為一切智。道種智是知道一切萬事萬物,就是知現相,這現相什麼道理產生的,道!種是種種,是多,這一切萬事萬物什麼道理有這些東西,它怎麼來的?怎樣演變?將來這結果是什麼?這些你統統都了解通達,叫道種智。

      第三種叫一切種智,一切是智體,道種是智相,現相跟理體是一不是二,這叫一切種智。兩個一合,原來森羅萬象,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你還會起心動念嗎?你還會分別執著嗎?當然放下了,這就是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智慧。如果我們生活在這種境界裡面多快樂,那叫真樂。這個樂不是我們世間苦樂的樂,不是,沒有辦法形容,沒有辦法想像,所以佛經上常說不可思議。這個境界我們想不到,我們也沒辦法說出來,只有你契入境界你才曉得。所以比喻當中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像你喝杯水,這水熱或者是涼,只有嘗到,你自己曉得,你沒有辦法說出來,說出來是個籠統的。我說涼,涼到什麼程度不知道,我說熱,熱到什麼度數也不知道。再看最後一首: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在家,實在講出家也不例外,災難不能避免。災難是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造作一些不善業所感召的,這個要知道。知道這個事情,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小心謹慎,不造惡業。過去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常常叮嚀囑咐,不可以跟眾生結冤仇,引用許多歷史故事來告訴我們,有意無意得罪人,將來都有報復。有意的得罪人,那將來是正面的報復,無意得罪人,將來人家也是無意來傷害你,因果報應真的是絲毫不爽!

      言語態度太重要,這是一門大學問!孔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把怎樣做人擺在第一,教育裡教什麼?就是教你會做人,教你做一個好人,教你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然後才教你辦事。辦事就是我們今天講職業,行業,各行各業,學術、職業都擺在其次,儒家講的政事。德行、言語、政事,末後是文學。政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這一生當中,你學哪一種技術能力,為你在這一生當中謀生的本領。古人教育對這個很重視,你在這個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你自己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古時候分類叫士農工商,現在分類更多更複雜,像大學裡面開的許多科系,你學哪一門,你將來從事哪個行業,這屬於政事。

      根本是在德行跟言語,最後才是文學。你有德行,你有學問,你有能力,在這個世間精神生活、物質生活,你都無憂無慮,然後提升自己生活品質,那就是今天講的文藝(文學藝術)擺在最後。如果你物質生活都有困難,你還談什麼文藝?談什麼精神享受?所以夫子雖然簡簡單單四科,四科說老實話,是現代社會所有學術的總綱領。但是今天學術出了問題,問題出在哪裡?沒有前面的德行跟言語,沒有這個,所以造成整個社會的動亂,整個社會的不安,你要知道原因在什麼地方。

      我們今天要想恢復正常的秩序,除了要好好的學倫理道德教育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裡頭就有德行、就有言語,這是最少的、最起碼的、最低階的,不在這上扎根,往後災難就多了。災難從哪裡來?就是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意無意的都跟人結冤仇。如果是嚴重,那個果報就是在你這一生,你年歲大的時候,你就看果報現前。年輕人對你沒有恭敬心,對你不尊重,對你輕視,你有苦難,沒有人幫助你,你在這一生年歲大一點,你就感受到了。古人講得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不愛人,人會愛你嗎?我不敬人,人會敬你嗎?沒這個道理。

      所以對人對事對物,愛敬存心,最重要謙虛,要和睦相處,和顏悅色。冤家宜解不宜結,要知道過去生生世世,有的時候遇到善緣,學到很多東西,少造很多業;當然也有很多生很多世沒有這個緣分,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就造了許許多多的業障,我們在今生,縱然是行善,純淨純善,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這障礙從哪來的?對自己來講,業障現前了,對社會來講,眾生沒福。如果眾生有福,你要做的好事是利益眾生的,縱然自己有業障,那業障也暫時不會現前。為什麼?你替眾生做好事,冤親債主暫時不找你。暫時不找你,並沒有消除掉,你哪一天不幹好事就找你,就來了。

      中國古人教訓人,仇恨最深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做兒女非報不可。可是這個仇人現在他的工作是替社會大眾做事情的,譬如他做了官,做了一個縣市長,他今天是做得不錯,為這個縣市萬民服務,你就不能報仇,好官!人民都享他的福,你要把他殺掉,那這一縣的人就沒福了,所以這時候不能報。等到什麼時候?等到他告老還鄉的時候才報。只要是為人民、為社會、為大眾全心全力做好事,冤親債主都不敢碰。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要把這些功德天天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將來我辭職不幹的時候,他也不報了,把這怨結化掉了,以真誠心迴向,以真誠心把這些功德都分給他們。這是學佛的人懂得,不學佛的人他不懂得,關係就很大,仇恨往往是多生多劫都不能化解,冤冤相報,愈報愈麻煩,愈報是愈嚴重。所以一定要懂得化解,以恩惠對他,不要叫他有怨恨。有怨恨,彼此雙方都痛苦,不但這一輩子,生生世世痛苦,可憐,真是可憐,這個經上佛常常感嘆道「可憐憫者」,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