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5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五二卷)  2007/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5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二十個比喻當中我們看第八。第八有五首頌,「象王隨變喻,喻定用自在德」,特別注意定用。我們先看第一首偈:

      【釋提桓因有象王。彼知天主欲行時。自化作頭三十二。一一六牙皆具足。】

      我們先看這一首,這裡面有哲學、有科學。首先要說明『釋提桓因』,這是人的名字,就是忉利天的天王。釋提桓因翻成中國意思叫「能天主」,也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在欲界,沒有修定,完全靠福報,修上品十善生到這個天上。佛法裡面講一般靠他力,依靠別人幫忙脫離三惡道,最高的也是生到忉利天,這欲界第二層天。像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梁武帝的妃子造惡業墮地獄,請到寶誌公為她超度,修法事來超度她,這就是「梁皇寶懺」,梁武帝。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應化來的,所以以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也只能把她超度到忉利天。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安世高,他的同學墮落在畜生道做龍王,壽命將盡的時候安世高去度他,也只能把他超度到忉利天。這就靠別人,他力。

      向上去,他力、自力都有。自力是什麼?修定,修定沒修成功,可是有一點定功,不能說完全沒有。我們把修定用一百分來比較,如果修到八、九十分,那定差不多修成了;如果只有十分、二十分,這叫什麼?叫未到定,修定而沒有成功。他修十善,十善是基礎,不能不修十善。諸位要曉得,十善業道是生天的基本的條件,多半都是生到欲界天,加上一點定力才能到夜摩天;夜摩天往上去,這定的功夫就愈來愈深,上面是兜率天;兜率天再上去是化樂天,再上去最高一層是他化自在天,都要靠定力。

      如果定修成了,修成是什麼樣子?能伏煩惱。沒修成就是還伏不住煩惱。煩惱是什麼?總的來說就是分別執著,還伏不住,這欲界。真正能伏住,沒有斷,伏住了,生初禪,到色界天去了,那就不是在欲界。這個常識我們要知道。知道之後,知道修定比什麼都重要。修定一定要記住,伏分別執著的煩惱,這個東西伏不住,那就是沒用處,不能成就。一定要認真修十善業道,這才能不生惡道,這個惡道是講三惡道。

      釋提桓因的因地是普遍的三種布施,所以福報這麼大;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歡歡喜喜,全心全力,來生的果報是忉利天主。再給諸位說,我們娑婆世界有多少個忉利天?這一定要知道。佛法裡面給我們講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忉利天,一個小千世界有一千個單位世界,你就知道一個小千世界裡有一千個釋提桓因,忉利天主有一千個。一個中千世界又有一千個小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又有一千個中千世界。你這樣去乘,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三千,多少?十億。所以娑婆世界,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一個教化區,有多少釋提桓因?有十億個,不是一個。一個單位世界只有一個初禪天,一個單位世界的天頂是初禪天,小千世界的天頂是二禪天,中千世界的天頂是三禪天,大千世界的天頂是四禪天。所以娑婆世界有一個四禪天,有一千個三禪天。這個常識我們要知道。

      他修財布施,修福!歡喜布施,認識機緣,看到有需要布施的時候無不是盡心盡力。財布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就是我們講的身外之物,屬於外財。錢財屬於外財,衣服屬於外財,這都可以布施,房屋也是外財;身外之物,屬於自己所有的,統統都可以做布施,這叫外財布施。財布施得財富!布施裡面最難能可貴的是內財布施,內財是身體,身體怎麼布施?你看現在像我們道場許多同修到這邊來做義工,義工是要來服勞役的,這是用身體,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裡面又有用體力、勞力來布施,有的用智慧來布施,你幫這個道場策劃,幫這個道場用你的智慧來協助道場提升,幫助同學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沒有一樣不是修的財布施。用體力是財布施。

      可是你所做的事,所做的事看你這個念頭,如果你的念頭全是教學,無論做哪一項工作都把它做得很好,給大眾做榜樣、給大眾做示範,那是法布施。你看財法統統都有,所以那是一念之間。我只管把我本分,叫我做的事情,我都做好;我不能做出、沒有這個意念做出最好的榜樣,那只有財施,沒有法施。有真正做最好的樣子、典範,那裡面就有法布施;不但有法布施,而且有很多事情都可以涵蓋著無畏布施,所以一個布施裡面三種具足。無畏是叫大眾,你給他服務,他感到有安全感,他生歡喜心,沒有恐怖、沒有懷疑、沒有憂慮,這就把人的恐怖化解了。如果你做事情很認真、很負責任,但是脾氣不好,常常喜歡罵人、喜歡說粗話,人家雖然接受你服務,可是對你害怕,那你這無畏布施就沒有,你會叫人怕你,這不好。

      寺院裡面的工作,古時候分一百零八單,就是一百零八個項目。我們這個小道場沒那麼多的項目,一個大的叢林它有一百零八個項目,每個職位都是修三種布施。所以布施修得好,實在說,忉利天主都是在寺廟裡面修積的福報,沒有能夠把自己靈性向上提升,沒有出三界,沒有脫離六道,就人天福報現前;小的福報在人間,大的福報人間沒有,那在天上。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人有享福的、得大富貴的,你就知道他前生修什麼;有得貧賤的,他前生造的是什麼因,這是屬於因果教育。如果都能通達明瞭,無論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所受的是歡樂還是憂慮,你都能夠化解。知道是什麼?知道這前世自己所修的因,這一生應當所得的果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忉利天主『有象王』。象在古時代是富貴權力的象徵,家裡面有象,象也為人服務,出門有乘象的;次一等的在家裡養馬,出門有馬車。在從前這是富貴人家,一般平民都做不到的。平民家裡能夠養一頭驢,出去有小驢,驢也可以拉車,小車,就算是不錯。象多半是國王,國王乘騎才有象。「象王」,這個象王牠知道天王要出去的時候,牠是天王的乘騎。我們看到印度現在還有,帝王出門的時候,他那個象,象背上可以造一個小的像亭子一樣,有蓋,天王坐在裡面。象走起來是穩穩當當,我們常講四平八穩。牠知道,不但牠知道,牠能變化,這象王能變化,牠能變作三十二個頭。三十二是表法的,表法有內外,內是表三十二相,外是表三十二應,像觀世音菩薩在《普門品》裡面所講的三十二應,它都有表法的意思。

      『一一六牙皆具足』。每個頭都有六個牙齒,我們看到一般的象只有兩個牙齒,六牙是象王,象中最名貴的,非常希有,人間真的是很少見;在忉利天,忉利天主他的象是六牙。我們在佛門裡面看到騎大象的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大象,這個象是六牙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普賢菩薩所騎的這個象是大聖歡喜天的靈體,六牙象王;換句話說,他是天神。這個天神就是象王,所以他有神通,他能變化。六牙也是表法的意思,表法的意思很多,像代表六大,六大是地、水、火、風、空、識,這叫六大。最普遍的是代表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它表這個意思。還有一個重要的表示,這在《華嚴經》上應該是用六因,成佛六個因。這六個因是什麼?就是菩薩六個階級,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叫六個因。菩薩在因地,因地圓滿了那就是果,果是妙覺,妙覺就是佛。在《華嚴》裡面十信位的菩薩,這是在十法界裡面,沒有超越十法界,十住就超越十法界。十住,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大師所講的「分證即佛」,他雖然沒有圓滿,但是分證。

      我們學《華嚴》學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很清楚、很明白,十信菩薩的初信位相當於小乘的初果須陀洹,這斷煩惱的層次完全相同;也就是說,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圓教初信位跟須陀洹是相等的,但是智慧比須陀洹高得太多,須陀洹不能比,斷煩惱是相等,智慧不一樣。七信位的菩薩思惑斷盡,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了,就是見思煩惱統統斷掉了,小乘的阿羅漢果,出離六道輪迴。諸位要知道,見思煩惱斷了,輪迴就沒有了,就是永嘉大師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有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在我們《華嚴》裡面講,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沒有了。這一點,講這個大家更容易懂。只要你還有執著,你就出不了六道。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把娑婆世界的執著放下,娑婆世界裡面一切人事物都不能執著,執著,不能往生,必須放下,阿彌陀佛才會來接引你。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就知道,放下了,真放下了;見不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沒有別的原因,你沒放下。所以這放下的工作要在平時做,不能到臨終時候,臨終的時候靠不住,應當平常就要學放下。放得愈多愈好,最好連分別也要淡薄,對於往生才有把握。起心動念那個太難,那確實不容易。起心動念沒有了、分別執著沒有了,那就成佛,在《華嚴經》上那就是圓教初住以上,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就是娑婆世界裡面的方便有餘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佛也有實報莊嚴土,不是沒有,都有。常寂光土是不分,現在講的是空間維次,那個不分,那個沒有,完全沒有。所以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的剎土,常寂光土是不分的,實報莊嚴土有分,裡面還有差別,還有些不同,所以大同小異。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真正知道,修行修什麼?千經萬論、無量法門告訴我們一個總的原則、總的方法,就是放下,放下就是。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心就清淨,三昧就現前。不要放下很多,只要放下執著,執著放下,你心就定了,你情緒就穩定。心只要定了,佛在經上講得很多,「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念佛人,我們要把心放在什麼地方?要放在佛號上,心裡面真有阿彌陀佛,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肯定了,決定沒有懷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蕅益大師說得很好,那就成佛了。他自己常常跟別人說:我求生極樂世界不求高品位,只求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足了。他是過來人。為什麼下下品往生就滿足?因為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三輩九品有沒有?有。雖有,不重要,名義上是有,實際上是平等的。所以這個世界很特殊,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找不到另一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一樣,找不到,它是平等的,所以真正不可思議。求高品位往生有困難,為什麼?你斷煩惱不容易;這下下品往生不難,人人都做得到,只要把煩惱習氣控制住,讓它不要發作就成功了,這是人人都做得到。

      尤其佛教給我們方法,念佛。這妄念控制不住,用佛號把妄念控制住,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念頭,這就對了。所以用一念控制一切的妄念,這個方法好極了,比修禪容易太多了。修禪不許有妄念,到最後祖師也是無可奈何,用變通的辦法教大家參話頭,參話頭也是有一個妄念,就是用一個妄念打掉一切妄念。念佛跟參話頭是一個道理,但是參話頭沒有佛力加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這個好處就太大!諸位念念《彌陀經》、念念《無量壽經》就明白,念佛人決定得佛力加持。

      但是我們很多念佛人得不到佛力加持,那是什麼原因?原因是佛力加持你,你自己不知道,就這麼個道理。我們有明顯的感,佛是冥應,不是顯應。到什麼時候有顯應?你真的只有一念,只有一念阿彌陀佛,其他念頭都沒有了,阿彌陀佛給你的應是明顯的應,你自己知道。只有冥應沒有顯應,那就是說你的功力還不夠,你念佛裡面還夾雜著妄念,妄念雖然很少,不多,但是有,不是沒有,道理在此地。只要是念佛的人,縱然雜念很多,佛還是加持你,冥冥當中加持你,這是肯定的。為什麼?四十八願是他的本願,哪有不加持的道理!我們不能懷疑,懷疑是自己有障礙,讓佛力加不上;不懷疑,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心,就得到佛力加持。

      修善,特別是十善業道、菩薩的六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願,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定要做。譬如第一句「禮敬諸佛」,現在有不少同學到湯池去看,聽說回來之後,學了懂得禮敬,對人都能夠九十度的行鞠躬禮,這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對任何一個人都要以真誠恭敬心向他行禮,這禮敬!禮敬的意思在哪裡?禮敬是去除我們無量劫來貢高傲慢的煩惱。這個煩惱你不能說你沒有,佛說了,人人都有。誰沒有?菩薩沒有。菩薩裡面還有大菩薩、小菩薩,大菩薩連傲慢習氣都沒有,小菩薩貢高傲慢沒有,還有習氣。為什麼說你有?佛講這是無始無明煩惱。換句話說,這在大乘教裡,實際上我們講得很多,一念不覺,這個煩惱就生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相宗說得好,無明不覺生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業相就是動,我們講的起心動念,這就迷了;從業相立刻就變成轉相,轉相是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你看這個四大煩惱,貪瞋痴慢,他就具足了,所以這叫俱生煩惱,不是學來的,你怎麼會沒有!

      我們今天要轉煩惱成菩提,要想回歸到自性,這些煩惱怎麼斷法?要修禮敬、要修稱讚,稱讚別人,不要批評別人。斷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是為別的,真正修行人在任何場合,接受別人批評,不批評別人,你學這一點。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個眾生思想行為是錯誤的,不批評他,隨順,恆順眾生;那個人的思想言行是正確的、好的,好的怎麼樣?隨喜。好的、善的,隨喜功德;不善的,恆順眾生,為什麼?業力牽著他。你要批評他,那你得要有智慧,你沒有智慧,你批評他,他不接受,他跟你結冤仇,你不是自找麻煩嗎?什麼時候你有定功、有智慧,你看到他善根現前,這時候批評他,他能接受,他能改過自新,他能提升自己境界,這是應當要批評、要說他,就是教他;不能接受的時候不教,隨他去,善根沒有發現。善根發現才行,才能接受教誨;善根沒有發現,他抗拒、他不服。這就是平常你要有能力察言觀色,你看他善根是不是成熟?可不可以教他?用什麼方法教他?這是菩薩的事情。我們沒有到這個能力,沒有這個功夫,想學菩薩,往往都學了反面,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要度別人,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是佛在經上講的,沒有這個道理,要先度自己。先度自己要從不批評人著手,接受批評,不批評人。人家批評我們,我們想一想,他批評我,我是不是有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都用一個感恩的心、感謝的心待人。他提醒我,縱然我沒有,提醒我不要犯這種過失;如果有,我們要改過自新,這個態度你說多麼好!這個態度才真正叫修行。不能說人家批評我,批評錯了,我沒有,立刻就反駁,這不好,這不是求學的態度,更不是給大眾做好榜樣的態度。我們在古書裡面看到,唐太宗接受人批評,批評是錯誤的,是對方的誤會,唐太宗笑笑,也接受,絕不說是你說這錯了,沒有,很歡喜接受。這個人走了,旁邊的人跟皇上說,他說這個話錯誤的。唐太宗說我知道。為什麼不制裁他?唐太宗說不可以,如果我要是懲罰他,以後還有誰敢在我面前說真話?這大家就明白了。你看這是做一個好樣子。所以這個帝王在歷史上是英明的帝王,接受別人的批評,錯了也不會怪你,也不會懲罰你。所以他有貞觀之治,這得來是靠著德行得來的,不是權術,是德行的感召。

      學佛,佛弟子是天人師,不但要給人間的人做最好的樣子,還要給天人做最好的樣子。人家對你錯誤的批評你都不能接受,你還能夠做人天的好樣子嗎?所以想想這些地方,我們就明白,我們就會很歡喜的接受別人批評,不批評別人。為什麼?我們沒有菩薩的定功,沒有菩薩的智慧,不知道那個人善根有沒有發現,萬一我們對他批評,他不接受,結了冤仇,那就錯了。所以還是不批評的好。好好修養自己,修養個十年、八年,有了功夫才可以幫助別人。沒有功夫的時候,我們願意接受別人批評,不批評別人,這就是很好的影響。讓喜歡批評人的人看到你之後,看的時間長久,看了之後他會受感動,你就把他教好了。念念為眾生,也是念念維護佛法好的形象,這個道理很深。道理深,功德就是無量。所以這句經文裡,「一一六牙皆具足」,我們舉的這個例子,六大、六度、六因,具足表法的意思在其中。下面我們再看第二首偈:

      【一一牙上七池水。清淨香潔湛然滿。一一清淨池水中。各七蓮華妙嚴飾。】

      你看這象王的變化,『七』代表圓滿,牠也真的現這個相。古大德畫的變相圖也就是照經文上的意思畫的。它有七個水池,水池非常清淨,『清淨香潔湛然滿』,滿是圓滿,是表真如自性,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的經題。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出自性的樣子,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現在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污?沒有,一切眾生的自性都不曾染污。如果會被染污,那就不叫自性,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會染污的。縱然墮阿鼻地獄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也沒染污。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因為你的自性沒有染污,你的自性沒有生滅,你的自性沒有動搖,只是你現在迷失了自性,不是真的失掉,你迷了,你起心動念迷了。迷了,也沒有離開自性,迷了之後,你生無量無邊煩惱,沒有離開自性。自性好像在虛空一樣,從來不會染污的。池水表這個意思。

      池水裡面生蓮花,『各七蓮華妙嚴飾』。蓮花的表法,在佛經、佛法裡面是最普遍的,它代表什麼?我們看植物,絕大多數的植物先開花後結果,因果不同時,因果異時,佛經上稱為「異熟果」。唯獨蓮花因果同時,它開花的時候,果是蓮子,蓮子就在花裡面,蓮蓬裡面就有蓮子,因果同時。這代表的是大乘法裡所說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表這個意思。你懂得這個意思,我們起心動念,動個念頭就是因,因肯定連帶著果,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因妙極,因妙果也妙,才起一念,就是能大師末後的一句話說「能生萬法」,你說奇妙不奇妙!一念就生萬法。所以整個宇宙森羅萬象,萬事萬物,大乘教裡佛告訴我們,一念頓現,一念頓成。一念是不覺,所以古德講得好,「迷唯一念,覺止一心」。起一念,森羅萬象就現出來,一念是因,果就現出來了。有沒有先後?有先後,先後的時間太短,你簡直沒有辦法看出它有先後。從一念變現出分別,從分別變現出執著;一有執著,物質世界就現前,一有分別,精神世界現前。從一念到變成精神世界、變成物質世界,這個時間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你怎麼知道它有先後?它的速度太快。起是這麼起的。

      如果得一心,一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這叫一心,一心現前,這個森羅萬象有沒有?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整個宇宙都沒有了。所以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般若經》上的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的科學還沒有講到這些,所以佛經裡頭真的有究竟圓滿的科學。現代科學的進步我們也不能不佩服它,他們已經知道物質現象不是真的,物質現象的存在是剎那之間。我們所見的這個世界是什麼?就是一念不覺,接著那一念又不覺,念念都不覺,所以才看到這個現象,念念不覺。所以我們常講,這個現象是相似相續的幻相,決定不是真的。你要是知道它決定不是真的,你對它的執著就淡薄,分別也淡薄,這淡薄就能幫助你向上提升。提升是不斷的去證實它,證明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在大乘教裡面,你沒有懷疑、沒有猶豫,你的進步就快。所以他用個「妙嚴飾」,好!嚴是莊嚴,飾是裝飾。妙是什麼?妙是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相有體空,事有理無,這是諸法實相,我們今天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是。七是代表圓滿,圓滿的因、圓滿的果,因果同時,稱為妙。再看底下第三首:

      【彼諸嚴飾蓮華上。各各有七天玉女。悉善技藝奏眾樂。而與帝釋相娛樂。】

      這是大象變現出來這麼多境界,這象王變現出來。在這個蓮花上面,都像變魔術一樣,這大家就容易體會,象會變魔術播出這些現象出來。蓮花上各個,每朵蓮花上都有七位天女,這些天女在蓮花上做出藝術的表演。『悉善技藝奏眾樂』,就是說明這些天女在蓮花上唱歌、跳舞、表演,這是離苦得樂。我們就能聯想到前面,『七天玉女』一定是破迷開悟,如果沒有破迷開悟,他就不能夠離苦得樂。『而與帝釋相娛樂』。帝釋天騎著這大象一定是出門到外面去,像現在花車一樣,花車遊行。這是很多地方,花園城市,每年大概都有一個季節,花車遊行的季節,與民同樂,這叫真的是樂!帝釋天他教化那些天人,用什麼教?這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為什麼?他在因地裡面自然帶著習氣,他帶什麼習氣?他帶十善的習氣,他帶施捨的習氣,因地生生世世喜歡布施,生生世世修上品十善。我們就曉得,他教人一定也是教這些,三種布施或者是六種布施,六波羅蜜都是六種布施,這菩薩。布施度裡面,包含著有財、法、無畏,持戒是無畏布施,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有財、有法,無畏布施自然都含攝在裡面。

      所以菩薩雖然修行六個綱目,六個綱目可以歸納一個布施,說個布施統統圓滿。這大乘教裡常講的,修因才能得果報。六道裡面的眾生,美國凱西他沒有講六道,他只講人間,講這個世界,這地球上,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他的遭遇統統有前因,不可能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前因而突發的。他的報告裡頭有這麼一段話。這個話跟我們東方人所講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一個意思。所以因果教育,不但包括六道,通十法界;不但通十法界,通佛法界,所以經教裡常講「佛法因緣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這個世間有佛法是這個世間有感,佛才來應,眾生有感是因,佛菩薩來應是果,這是因緣生!這個世間眾生與佛沒有緣、沒有感,佛菩薩怎麼會來應?哪有這種道理!真的是因緣生。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法,凡是有形相的就離不開因果。這個形相的意思非常之廣,我們六根能夠接觸到的是形相,六根接觸不到的還是有形相。我們六根能接觸到的,欲界天、色界天;六根接觸不到的,無色界天;無色界天再往上面去,四聖法界。由此可知,你能不相信因果嗎?我們肚子餓了是因,吃飽了,不餓是果。你不相信因果,我不吃飯肚子也不餓,你試試看能不能做到?因果通三世!佛法有一句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句話道理很深。你要說因果的起源,因果從什麼地方來的?從一念不覺來的。一念不覺是因,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果,這樣就清楚,你就明白了。

      人要相信因果,不懷疑因果,你就不敢做壞事,你就不敢有不善的念頭,為什麼?知道有不善的果報。所以在這些年當中,我們幫助初學,特別重視的是倫理、道德、因果這三種教育。人有倫理、道德的教育,不會做壞事,不願意做壞事;人懂得因果的道理,不敢做壞事。中國五千年來,祖宗、聖賢教育後裔,教化眾生,就是用這三種教育。所以這個族群是愛好和平的,懂得謙卑、懂得尊敬別人、懂得互助合作,是這種教學產生效果,教育成功了。今天這個世界的動亂,實在講,你要找它的根本原因太容易了,就是把這三個教育忽略了,沒有認真去學習,沒有人認真去推行。人不知道倫理、道德、因果,大家都不知道,變成現在所謂是個人主義,趨向於自私自利,父子沒有親情,朋友沒有信用,這個社會它怎麼能不亂!多少人在想方法如何來化解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朋友衝突,怎麼化解?這將近半個世紀,多少人在想,想不出方法。佛法說了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回頭是岸」,他們不肯回頭,拼命往前面去找,永遠找不到。回頭什麼?老祖宗那一套東西有效,你回過頭來,你找老祖宗,問題馬上解決了。

      但是現代人懷疑,認為老祖宗年代太久遠了,不合乎科學,那個東西都是沒用的東西,五倫八德都應該要遺棄,從科學裡面去找,找新的東西出來。是,科學裡面是能發現一些新的,社會的混亂,人與人的競爭、鬥爭、戰爭決定化解不了。要化解這些問題,恢復到安定和平,還是找老祖宗才管用。老祖宗在此地教給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與民同樂。這是我們看這個象,象王牠的變化,象王修行證果。這修行證果,六道眾生都有,除了地獄沒有之外,其他的道都有。畜生有修行的,象不例外,象也很聰明。我們看第四首偈:

      【彼象或復捨本形。自化其身同諸天。威儀進止悉齊等。有此變現神通力。】

      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象可以變成人,而且變的是天人,就是世尊在經上教給我們的大聖歡喜天,這天神。大聖歡喜天的天神,他的本身是象。我們在印度教裡面看到,印度教供奉大神,人身象的頭,那是什麼?那就是象王,那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聖歡喜天。你看牠所表演的,變化表演的,是不是非常歡喜,常常與民同樂,所以牠的『威儀進止』跟天人一樣。「進止」就是我們講的行住坐臥,跟天人沒有兩樣。象王有這樣變現神通力。佛在此地不是用寓言在說,這都是事實。末後一偈說:

      【彼有貪欲瞋恚痴。尚能現此諸神通。何況具足方便智。而於諸定不自在。】

      後面是法合,先說釋提桓因,欲界天主,貪瞋痴慢沒有斷。象王,畜生道,雖然修成天身,生天了,因地的身是大象,果牠可以修成天身,貪瞋痴也沒有斷。你看看沒有斷貪瞋痴都能現這種神通力,都能有這些變化,牠這是修得的,不是自性所現,完全是修得的。在中國,中國古時候有象,當然也是有因素,象在中國這個地區消失了。但是在中國,眾所周知的,知道狐狸修行、黃鼠狼修行,都能修,都能夠變成人身,跟人間一樣往來,一般人不知道;牠現成人身跟人往來,到市場裡面去買東西。有人能看破牠,有定功的人、有神通的人。百丈大師,這我們知道,那沒有話說,百丈大師開悟了,明心見性,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些眾生修成人形也瞞不過他。老人家常常為大眾講開示,有位老人,頭髮鬍鬚都白了,大家也都很尊重他,常常來聽經。沒有人知道,百丈大師曉得,他不是人,他是狐狸精,狐仙。可是百丈法師沒有把他說出,沒有說穿,知道。

      有天他來問,向百丈大師提出一個問題,他問的什麼?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告訴他,你明天來,明天來的時候你當眾提出這個問題,我給你解答。這就是「野狐禪」的典故。這個老狐狸過去生中是法師,是個出家人,就有一個人來問他,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說不落因果。這說錯了,所以說「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就是他。他現在沒有辦法脫離畜生道,所以求百丈大師救他。百丈大師要他明天來,大會當中讓大家都聽到,大家都受利益,他的功德就很大。第二天來了,提出這個問題,百丈大師把它改了一個字,他問的是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告訴他,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你看不昧、不落,這意思就不一樣,不落是沒有因果,不昧是有因果,清清楚楚,一點不迷惑。不昧因果,他聽了之後非常歡喜,離開了。第二天老和尚說,我們到後山去,昨天來的是個老狐狸,現在牠生天了,牠脫離狐狸身了,我們去幫助牠收屍,去給牠埋葬。到後山,果然有一頭狐狸死在那邊,百丈大師把牠當作出家人一樣安葬。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市場人很多,知道哪個是什麼樣的身分?不知道。肯定都有這些人往來,他能夠現人身,我們一般凡夫不認識。但是現在一般人也不留意,當然就更不知道。

      末後這一句,法合,『何況具足方便智』,這是菩薩。這些畜生修行有神通,都能夠現這些相,何況菩薩哪有做不到的道理!『而於諸定不自在』,這個「諸定」就是有各個不同層次定功,他們修的是小定,沒有出三界的。實在說他們所修的這些定,在佛法裡面講是未到定,並沒有真正修成,真正修成的話,他就到初禪天去了。所以他修的這個定是世間的小定,就能產生這麼大的作用,那何況有菩薩!我們在經教裡面讀到,以小乘來說,初果,這個六通是我們的本能,一切眾生各個具足,本能,一點不希奇。而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使我們這個能力大幅度的降低。我們的眼隔一張紙就見不到了,這說明有障礙。本來你的眼,什麼東西都障礙不住的,都能透視過去的,有這個能力,現在這能力縮小了,縮到這麼一點點。所以初果能力恢復了,天眼、天耳,用現代的話說,不同的光波你能看見。光的長波、短波,音的長波、短波,都沒有障礙,你得天耳通、天眼通,這兩種能力恢復。但是怎麼樣?不太大,雖不太大,但是管這個地球大概還沒有問題。

      我在過去也有個朋友,也是聽眾,年歲很大,大概大我二十歲的樣子,他是個高級軍官,退休之後學佛。告訴我一樁事情,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他自身親身遭遇到的。抗戰期間,他地位已經很高,好像那時候是少將,帶著軍隊在江西駐防,抗戰期間。他們住的地方不遠有個道觀,他也很好奇,常常去訪問這個老道。老道有一次告訴他,叫他要搬家,他說你們住的這個地方地勢低窪,三天之後會漲水,會淹到你那個地方。他聽了半信半疑,為什麼?沒有絲毫跡象像是要下雨、漲水,沒有這個跡象。但是那老道說的話也很值得他警惕。到了第二天,他就派人去看看老道,因為老道住的那個地方也是個低窪地方。老道搬了,他就吩咐人,老道搬了,我們也要搬,搬高一點地方去住。結果到第二天果然漲水,洪水暴發,真的漲。所以他對這個老道有好感,也很尊重他,老道有先知,有什麼事情他預先知道。他說有一次,他告訴他,他說他在打坐的時候,看到東方距離很遙遠,海上有戰爭,戰爭爆發,打得很激烈。他是個高級軍官,他馬上回去查這個訊息,查不到。說老道怎麼會看到這種事情?他講的方位、距離,找不到。三個月之後,日本人偷襲珍珠港,跟他講的方位、距離完全一樣,證明是真的。這個事情沒有爆發,在三個月之前他怎麼會看到?所以他講,這個東西,神通不是假的,是真的。所講的方位跟距離非常正確,是個很激烈的戰爭。

      他告訴我,老道有神通,很多事情他都預先曉得。這是什麼?佛經上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他心清淨,他的妄念少,他就有這個能力。實際上這很小的定功,天眼、天耳。如果再深一級證到二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他又恢復了兩種,他心、宿命,那這兩種很厲害。宿命是什麼?知道自己過去生,過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阿羅漢知道五百世,那我們想在二果沒有阿羅漢那麼大,至少應該是五十世之前應該知道,五十世大概就應該有兩千年了。五十世,那個生生世世他知道,自己的宿命。他心通是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這樁事情,我從一個老法師跟我講到金山活佛,這個人也是在抗戰期間,好像抗戰還沒有結束他就往生了。抗戰期間他在,江蘇金山寺的一位法師,他的法名叫妙善,他一生的行誼很像《濟公傳》上講的濟公,有他心通,別人心裡想著什麼他都知道,所以確確實實。那我們看到這個妙善法師,他的禪定功夫如果不是在三果,至少是在二果。三果就有變化了,就像此地這個象王菩薩一樣,他就能變化,神足飛行。四果是有漏盡通,漏盡通用《華嚴經》來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沒有了,這個執著是煩惱,見思煩惱,煩惱斷盡了。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就是煩惱斷盡了,這能超越六道輪迴,三果還不能超越六道輪迴。

      但是這個定有世間定、有出世間定,不一樣。出世間定是真放下了,世間定是用定功把煩惱習氣控制住,沒斷,不起作用。如果不控制,不控制講出定,出定就是不能控制,他習氣起現行,這是世間禪定。真的把它斷了,這出世間禪定。這是修定不相同地方,那效果當然也不一樣。出世間禪定一定是依世間禪定為基礎,開始修的時候先修控制,制心一處,先修這個。那你真的要想成就,一定要放下。放下怎麼學?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這裡頭層次有淺深差別不同,一定要真幹。

      所以我們常常勸勉同學,學普賢菩薩的恆順、隨喜,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是看到眾生所做不如法,能夠心平氣和,能夠不計較,沒有批評,隨順他。看到別人做得好,好事,隨喜,隨喜要幫助,盡心盡力幫助他,這隨喜;我們沒有能力幫助,歡喜讚歎也是隨喜。讚歎,幫他宣傳,希望有力量的人幫助他,這叫隨喜功德。這個十願,這兩願好,這兩願真的成就我們自己的德行。所以這些菩薩,菩薩都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是智,這個智是權智,就是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叫方便智。看到畜生修行能夠生天,都有這種能力,神變的能力,哪有菩薩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菩薩定用自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