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5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五八卷)  2003/3/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58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看「毘盧遮那品」,經文的第二大段。大威光太子,福報大,壽命長。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遇到四尊佛,確實這是希有的因緣。第一尊佛我們介紹過去了,今天我們看他遇第二尊佛。經文分成兩段,第一段「結前生後」,第二段「正顯佛興」。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經文:

      【諸佛子,汝等應知彼大莊嚴劫中,有恆河沙數小劫。】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文裡面,為我們顯示不思議的事,事相。『劫』在佛經裡面是時間的單位,像我們這個世間講到時間單位是講年月日。縱然是在天文,天文學裡面講這個長時間,我們還是用光年來計算,用光的速度做為一年,用這個來計算。在佛法裡面,大的時間單位用「劫」。劫到底有多大?經典上說法不一樣。為什麼會說法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不難懂得,正如同我們這個世間,譬如我們這個世間講長的單位,度量衡長的單位。中國人講里,一里、華里,國際上一般人講的公里,那個長短就不一樣,都是里。差不多中國華里跟公里相比,大概是兩個華里是一公里;公里跟英里比又不一樣,英里比公里還要大。佛說的「劫」我們就明瞭,宇宙浩瀚而沒有邊際,太大太大了。這裡面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一個佛剎裡面的單位,不會完全相同。這些單位不是佛建立的,如果佛建立的,那一定就相同了。佛絕對不會建立一法,「佛氏門中,不立一法」,這個大家知道,佛不會立一法。法從哪裡來的?法從眾生而來的,佛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因此,劫有長短、大小不一樣。所以,你明白這事實真相,你就懂了,這個地方講的「劫」,跟我們娑婆世界的劫不相同。

      『大莊嚴劫』,這是大劫。大劫裡面我們知道有中劫、有小劫。佛在我們這個世間講,告訴我們一個大劫有四個中劫,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換句話說,一個大劫只有八十個小劫。此地不一樣,此地你看看,這一個大劫裡頭『有恆河沙數小劫』。但是這裡頭顯示一個意思,什麼意思?福報,這個地方的居民福報大,他時間長,我們這個世間福報很短,所以劫的時間不長。福報怎麼來的?這個一定要明瞭,福報是眾生所造作的,三業所感得的。三業,意業起心動念,你念善不善?我們就從這個地方看,這個世界的人起心動念,善,善到極處!我們一般講純善沒有惡,所以感得這樣殊勝莊嚴的果報。

      再回頭看看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細心去觀察這個世間眾生起心動念,不善!因此感得的世界。實實在在講世界都一樣,諸佛剎土跟我們所居的世界沒有什麼不同,確實是一樣的,一樣就叫做一真。所以一真法界是遍虛空法界的,都是一真。一真變成了不真,怎麼變的?眾生業力變的。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就是依正莊嚴。講依正莊嚴講到最貼切,就是自己的依正莊嚴,這是如來正說,不是說別的。說別人的,說外面事情,與我們不相干,我們學它幹什麼?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佛法所說的全都是說的自己,這個才有真實的意義。我們學了之後有真實的受用。它不是講別人,是講我自己。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說的是我自己,我自己的依正莊嚴,與別人不相干。

      所以佛法修學最貴的,古來祖師大德常講「直下承當」,這個跟世間一般學問不一樣。所謂直下承當就是你能夠承受、明瞭,佛統統是為我一個人說的,我要理解,我要依教奉行,我要修行證果,這就對了。自己得度,一切眾生都得度了,這個理很深。這話怎麼說?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菩薩成佛的時候,他看到大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沒有一個不是究竟圓滿佛,都是!不但有情眾生成佛,無情眾生也成佛、也證果,這《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些話,讀《華嚴經》的人都能夠記得住,而且常常掛在口邊。這話的意思懂不懂?很難,多半是打個問號。但是,話是佛說的,不能否定佛的話,可是真正的意思沒有辦法體會。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我們沒成佛,怎麼說大地一切有情眾生都成佛了?事實真相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是什麼?在佛的眼睛裡面我們都成佛了,在我們的眼睛裡面,釋迦牟尼佛也是凡夫。諸位細心去揣摩、去觀察,物隨心轉。釋迦牟尼佛的心已經轉成純淨純善的心,所以他看一切眾生,情與無情,同成佛道。我們今天的心是凡夫的心,是五濁惡世的心,濁惡的心,所以我們看諸佛如來、看一切菩薩、看一真法界,統統是五濁惡世,統統是穢土,統統是凡夫,各人看的不一樣。你把這個意思參透了,佛經上這句話你就恍然大悟,你就明白了。然後你自己才知道修行重要,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與別人不相干。最近,實際上不是最近,已經不少年了,日本的科學家研究水結晶,我是最近才看到的。大家曉得我平常不看報紙、不聽廣播,也不看電視,許許多多的事情,沒有人告訴我,我都不知道,對自己修學有好處,保持身心清淨。悟平師把這個訊息告訴我,我一聽就懂,《華嚴經》講的這些道理,不就是這樣的!水是物質裡頭的一種,隨著人心感應,人心是感,水是應。所以這個地方,有情跟無情非常明顯的區別。

      九法界眾生是有情眾生,諸佛如來沒有情了。諸佛如來把情轉成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諸位要曉得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跟九法界眾生的那個情是一樁事情,悟了,就叫做般若智慧;迷了,就叫做情識。情識起的作用,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在迷的狀態之下起的作用。它起作用,這個物質的世界裡頭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是在一真,那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在我們眼前,一真隨著一切有情眾生,它起應;眾生有感,眾生起心動念,它就有應。所以從水的結晶裡面非常明顯的看出來。你看你的心地善,它的結晶就很美;你的心不善,它結晶就很難看、很醜陋。你要仔細觀察,這個結晶是剎那的,剎那剎那在變化,它不是固定的。科學家證明,不可能看到有兩個結晶完全相同的,隨著你的心變化。我們這裡這一杯水,我現在在看這個時候,前一秒鐘跟後一秒鐘結晶都很美,但是你仔細觀察它結晶不一樣,它變化。

      到什麼時候這個結晶不會變化?成佛。諸佛如來境界裡面那是最美的,而且不會變。為什麼?佛的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等覺菩薩都不行,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等覺菩薩他的變化不大,但他有變化;雖有變化,他的變化都是非常美的。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境隨心轉。《楞嚴經》上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楞嚴經》上講的這個如來是廣義的。什麼是廣義的?圓教初住菩薩就叫做如來。為什麼?他用真心。圓教初住菩薩到究竟果位,大乘經上講還有四十一個階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才到妙覺。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只要到了圓教初住菩薩,他依報環境的結晶(我們用科學家講的名詞),結晶都是最美的,九法界裡頭看不到的;因為他們的心可以說到純淨純善。純淨純善裡頭還是有差別的,沒有差別他怎麼會有四十一個位次?有四十一個位次,可見得他是有差別的。有差別,我們為什麼稱他純淨純善?可以講,可以這樣稱呼,因為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執著沒有了、斷盡了,純淨;分別沒有了,純善。但是他還有極其微細的念頭,那個念頭依舊叫妄想,但是那個妄想不礙事。為什麼?沒有善惡業報,所以我們可以稱他為純淨純善。

      我們學佛要向這個目標邁進,自己得受用。這個受用最明顯的,你自己能夠覺察得到的,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能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這個受用不可思議。這個受用,你想想看,多麼令人羨慕。多少人想得到,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方法,殊不知這些道理方法全在大乘經裡頭。世間所有一切科學的發現,都能夠證明佛經某一部分、某幾句的經文,讓我們從科學家那個地方研究發現,對於佛經所說的能夠更深入。不但能夠深入,而且能夠擴展,這些都是智慧的起用。所以我們在此地看到「恆河沙數小劫」,一個大劫裡頭這麼多小劫,不思議的境界。再接著看底下一句:

      【人壽命二小劫。】

      這一句是講一樁事情,也顯示這個世界眾生福德不可思議。我們娑婆世界,講這個地區南贍部洲。我們總是以南贍部洲、以地球為中心,這是我們居住的地方。佛跟我們說,我們居住這個報土,人壽命最長八萬四千歲,最短的時候十歲。當然這個講法是講居民平均的年齡。我們今天是處在減劫這個時代,減劫就是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個階段叫減劫。然後再從十歲,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個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這是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的。

      我們今天處在減劫。釋迦牟尼佛出世,人的壽命平均是一百歲。佛滅度之後到今年,外國人一般講二千五百多年,在中國歷史上記載是三千零二十幾年。由此可知,現在這個世間人的壽命大概平均是七十歲。有超過的、長壽的,那是他修得的;也有不足七十歲而離開這個世間的,所以我們看平均數字。現在有很多人他們依據科學的看法,說現在醫學發達,醫藥發達,人類的壽命延長了。這個話我們聽了也點頭,為什麼?不能不點頭。這些人相信科學,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也點頭。而實際上怎麼樣?實際上不然。

      人的壽命,不但中國人、古印度人、阿拉伯人,乃至於西方世界古老典籍記載裡面幾乎都相同,人命是有一定的。中國有算命看相的,外國也有。你這個人活多大年歲,你將來走是什麼狀況走的。法國諾查丹瑪斯預言裡面講得很清楚,那就是說什麼?命運真有。諾查丹瑪斯他所見到的這些事情,看到人的壽命,一生的榮華富貴,業因果報,實在講跟《了凡四訓》裡面那個孔先生差不多。《了凡四訓》裡孔先生有這個能力,但是他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孔先生不能改變,只有認命,諾查丹瑪斯也只有認命,不能改變。你看看雲谷禪師高明,他能改變。能改變跟不能改變,差別在哪裡?不能改變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改變是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曉得你的命運的業因是什麼。改,果上不能改,因上改。所以,了凡先生聽了雲谷禪師的話,這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我們一般講,他不是凡夫。他對於了凡先生不過是講了一點小道理,不是大道理,了凡先生接受了,依教奉行,果然就改了。所以命是心造的。這個心造是你過去世造的業,這一生來受報,佛家常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這一生所受的,就是你前世造的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知道你來世的果報,你這一生起心動念、造作行為,就是的。

      因果通三世,人有沒有生死?沒有。這是我常常在經上講,學佛的人真正契入到境界,人可以不老、不病、不死,真的不死。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很自在!很快樂!這個身不要了,離開了,身不是我!神識離開這個身體,再換一個身體,愈換愈殊勝,愈換愈好,這是覺悟的人。迷惑顛倒的人用這個身體去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那就錯了,那就冤枉了!你將來換身體,愈換愈差,把人身換成畜生身,畜生身換成餓鬼身,這很糟糕。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這種人真可憐,愚痴!不懂得事實真相,沒有智慧。

      我們是凡夫,不是再來人,想學智慧,智慧從哪裡學?從聖賢典籍裡面去學。能學得成嗎?跟諸位說,能,肯定能!只要你好學,你認真去學習,你就能學到。當然這裡面最關鍵的地方還是個緣,這個緣最重要關鍵是老師、善知識。你這一生能夠遇到善知識,那你的緣殊勝,哪有不成就的!遇不到善知識是自己沒有福報,遇到善知識是自己有福。遇到善知識,自己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這個最重要。我在過去寫了一篇短文,《內典研究要領》,文字不多,好像只有幾百個字。我在第一段裡面就說明,學習成敗百分之九十是在態度,一般人只講求方法。方法實在講,在成就裡頭頂多只佔百分之十,態度重要。以後我們讀到印光大師的《文鈔》,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那個「誠敬」是態度。

      為什麼在學習裡頭那麼樣講求尊師重道?老師何必要學生尊敬他?他要那麼樣的好名,這個老師不是個好老師。老師的心應當是很清淨的,應當是很平等的。真的,一點不錯,尊師重道是自己,自己尊重老師是你學習良好的態度。因為你尊重老師,老師的教誨你會百分之百的受持,你對老師沒有尊重心,老師教的你不會去做,所謂是陽奉陰違,這麼一回事情。哪裡是老師一定要學生尊重,不是的。由此可知,尊師重道的利益是歸自己。對別人,我們自己這樣做,對別人造成影響。這個影響是什麼?我們做個示範。我們是這樣態度來學習,這樣態度對老師、對同學。讓別人看到,這個態度是對的,他學成功。如果對老師沒有尊重心,對道業不重視,雖然跟著一個好老師,他一樣不能成就。一個真正善知識,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他學生很多,其中幾個有成就的?那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你看那個學生對老師誠敬心的,真的,十分誠敬他有十分成就,兩分誠敬他有兩分成就,沒有誠敬的,沒有成就。

      在中國儒家,大家曉得孔老夫子的學生三千人,真正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我們就知道了,這七十二個人何以有成就?尊師重道。三千人裡頭只有七十二個人,一百個人都不到。要是一百個人的話,三千人是三十分之一,三十個人裡頭有一個人還不到,大概差不多四十個人裡頭才有一個人,很了不起了。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更多,因為孔老夫子教學只有五年,時間不長。釋迦牟尼佛教學五十年,從三十歲到八十歲。在我們想,跟他老人家學習的人,在那個時代,我們想像當中,二、三十萬人是很可能的。他也是周遊列國,到處教化。真正有成就的人有多少?經典上記載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就跟孔門的七十二賢一樣。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皆是大阿羅漢,這就說明都是成就的。

      這個成就,佛法裡面講成就是有三層。最小的成就轉惡為善;換句話說,不會墮三惡道,轉惡為善,他覺悟了,但這根性並不是很利。中等根性的人轉迷為悟。轉惡為善的人,來生不墮三途;轉迷為悟的人,來生不會墮欲界。他到哪裡去了?到色界天去了,到無色界天去了。再上層的人轉凡為聖,他超越六道輪迴,最低限度證阿羅漢果,這講成就。佛法裡面講的成就,就是釋迦牟尼佛弟子的這些成就,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轉凡成聖。小成就的不提了,大成就的才提一提。這兩個都是老師,孔子在中國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是印度的老師。我們要知道,他教給我們的是些什麼?我學到了些什麼?確實轉變了,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道理搞清楚了,事實搞明白了,自己得自在。知道怎麼樣生活,怎麼樣工作,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念念都在轉變。這個轉變有一個總方向、總目標,總方向、總目標是純淨純善。

      我學習這麼多年當中,我寫了二十個字,做了一副對聯。前面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純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純善。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絕對不違背這二十個字。我學的就是這二十個字,我教的也是這二十個字;佛在經上常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統統都是這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再總結為四個字,就是純淨純善。方向目標正確,這人生法喜充滿,大乘經上常講的,常生歡喜心,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個境界是太平盛世,或者是動亂之世,對我都沒有影響,你才得真自在。你還要會受影響,你就不自在了。你為什麼會受影響?你沒有看破,看破就是明瞭,你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你不明瞭。你沒放下,沒放下是什麼?沒有放下分別執著。妄想我們不說,因為妄想不容易,妄想要放下的時候,你已經到一真法界了。但是你能夠把執著放下,一切都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換句話說,六道不影響你,你在六道裡頭得自在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你就超越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像天台大師講的藏教佛、通教佛,這個四聖法界不影響,不受四聖法界的影響。

      沒有執著,不受六道輪迴的影響;沒有分別,不受四聖法界的影響。你要把功夫再提升一層,不是難事,你就出十法界,就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最低的地位圓教初住菩薩。在我們佛門裡面來講,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這個念佛淨土法門裡面講,得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你的壽命不止二小劫。壽命講『壽命二小劫』是指這個世界的凡夫。凡夫福報就這麼大,有這麼長的壽命,這很值得人羨慕。再看底下這一句經文:

      【諸佛子,彼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壽命五十億歲。】

      佛,諸位要曉得,佛沒有壽命。『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是應化身。就像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應化,他為我們所示現的壽命只有八十歲,八十歲他就走了。你看看我們這個世間人的壽命在當時平均壽命一百歲,佛的壽命八十歲,示現的。諸佛如來、菩薩、羅漢示現在這個世間,壽命的長短是決定在緣。什麼緣?度化眾生的緣。如果這個世間眾生跟他的緣很多,那他必須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把這些人各個都幫助到,他才能走;緣盡了,他就走了。所以緣成熟他就來了,緣盡了,他就走了,來去都是感應。這個地方明確的顯示人的壽命二小劫,佛的壽命只有五十億歲,人壽命長。威光太子是人,壽命長,所以他能夠遇到四尊佛,一生當中遇到四尊佛。從這就看出來了。

      我們這個世間人的壽命短,福報也很微薄,感佛出世,住世的時間都不長,所以我們見到一尊佛,非常非常的希有。現在佛不在世了,但是我們學大經的人知道,佛菩薩在不在世?還是在世,不以佛菩薩的身分出現於世間。示現的是什麼身?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現出家的身分,現在家的身分,現外道的身分,多!你只要很冷靜的去觀察,眾生有劫難了,佛菩薩那個慈悲,眾生的劫難是感,佛菩薩要來幫助苦難眾生度過劫難,哪有不來的道理。

      為什麼不以佛的身分出現?佛的身分出現,現在的眾生他受不了,沒有那麼大的福。受不了怎麼樣?他謗佛,謗佛那罪就重了。所以佛出現在世間,絕對不會讓眾生造罪業,他以普通人的身分出現。你縱然毀謗、侮辱,你造的業輕,不重。所以,大慈大悲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這是說諸佛菩薩、大善知識出現在世間,他們的真相,我們總得要明瞭。然後細心去觀察,掌握住機會,抓住機會,認真努力修學,沒有不成就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經文:

      【彼佛滅度後,有佛出世,名波羅蜜善眼莊嚴王,亦於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而成正覺。】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好,他說「此中佛名,謂智導萬行,皆到彼岸」,這句話我們要認真懂得學習。萬行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從行為上來講的。六道凡夫,九界眾生,我們的心行都不善、都錯誤了,所以才感得九界、六道、三途。九界六道三途都是不正常的,《金剛經》上講都是夢幻泡影。我們看到此地,佛『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他不一樣。你看看他是智導萬行,這個地方顯示智慧重要,念念行行都與智慧相應,這是法身如來。我們常講的,《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這裡面的居民條件就是智導萬行。如果我們所有一切行為都能夠與般若智慧相應,那你就具足這個條件,往生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也是一真世界。

      極樂世界的殊勝,諸位要知道,不是殊勝在上二土,上二土是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不是在這裡。這兩土跟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完全相同,沒有兩樣。他最殊勝的,祖師大德們常常講,是凡聖同居土,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他的凡聖同居土跟一切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都不一樣,凡聖不亞於實報,這就不可思議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出現?世尊為我們介紹的時候說(世尊為我們講經,就是為我們介紹),那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讓凡聖同居土裡面生活修學的狀況,跟實報土沒兩樣。這是難信之法,不思議的境界,淨土第一殊勝就是講這樁事情。正因為這個殊勝,使我們凡夫也有機會生到一真法界,這個機會難得,太難太難了!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就是說這樁事情。我們今天真的是幸運到極處,得人身,聞佛法,還遇到不思議難逢的這個法門。只要自己真正覺悟,發心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為什麼你修這個法門去不了?你對世緣沒放下,障礙了,把這一生的機會錯過了,那叫真可惜,世出世間再沒有一樁事情比這樁事情更令人遺憾的了。

      所以要徹底放下,什麼都不要了,一心念佛,這是真正凡夫作佛的道場。這個道場的典型、模範,東晉時代慧遠大師為我們示現,在中國江西廬山東林念佛堂,給我們做了個示範。同參道友不是來來去去的,來來去去的不能成功。遠公大師道場就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都發心到這個地方來念佛求生淨土,同一個志願。所以道場是以虎溪為界,佛門講結界,生活在這個地方,不出這個邊界,一百二十三個人各個成就,沒有一個落單的。所以稱為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以這種方法修行,在前幾代還行、還有,往後逐漸逐漸鬆散了,那是來念佛的人有來來去去了,來來去去不好,影響修行人的道心。所以真正念佛堂,還是要集合志同道合,真正有決心,真正能把世緣統統放下;給世間人真正想在一生當中往生到一真法界,脫離十法界,生一真法界做一個最好的榜樣,藉這個念佛堂。可是,那個成就的人也要福德因緣成熟,《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諸位想想,一百二十三個人,太難得了。

      我們在《西方確指》裡面看到,覺明妙行菩薩他那個道場只有八個人,修學的方法跟遠公大師完全相同。八個人下定決心,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八個都成就。這是給我們證實淨宗法門的殊勝,祖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凡是修學不能去、不能成功,是你自己沒有這個願望。淨宗的三資糧,就是三個條件:信、願、行。你這三條都沒有,你沒有信心,你沒有願力,你做不到;果然具足信願行這三條,哪有不成功的。沒有這個環境,沒有這個緣分,你個人具足信願行,你個人成就。個人成就的很多,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所見所聞不少,多半是在家的居士。他們年歲大了,兒孫都長成了,這個時候他放下了。他知道這個法門殊勝,在家裡頭做家務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我早年在舊金山,甘老居士告訴我,她有個親戚念佛往生。這個事情她親自看到的,老太太!兒子、媳婦在美國,把她接到美國去,去幹什麼?照顧孫子,在家裡面燒飯、洗衣服。白天兒子、媳婦上班工作,孫子也上學,所以家裡頭只有一個人,在家裡看家。那個時候就是她認真修行的時候,她把家當作道場,一個人淨修。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工作當中燒飯也好,洗衣服也好,整理環境也好,心裡面的佛號不中斷。往生的那一天,她也沒有告訴她家人,其實她預知時至。告訴家人,家裡人不相信,會障礙她,所以不講。往生的那一天,也不知道她什麼時候走的。早晨,那一天早晨,老太太沒有起床,沒起來。為什麼?每天她燒早飯,那一天沒燒早飯,兒子媳婦感覺得很奇怪。在美國老人居住的房間,房門是沒鎖的,怕有緊急的事情,他們打開房門一看,老太太盤腿坐在床上,走了,不曉得什麼時候走,坐著走的。到面前一看,她已經往生了。再仔細一看,她寫的有遺囑,擺在她旁邊。更妙的是把她的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她統統都做好了,不曉得什麼時候做的,統統做好了,一份一份放在旁邊。從這上面來看,至少幾個月之前她就曉得了。趁著兒女上班,孫子上學的時候,她在家裡替他們做孝服。

      這個老太太高明!甘老太太跟她是親戚,所以看到之後,把這個事情告訴我,加強這一幫人念佛的信心。所以自己成就了,也就度他了。她不用講經說法,做給你看。我們看到這些事情,心裡要有警覺,人家為什麼能做到?為什麼那麼自在,又不生病?一點痕跡都不露,她怕人障礙,痕跡都不露,走得那麼自在、那麼瀟灑,坐著走的。是個在家的老太太。像這樣個人修學成就的,我們聽到很多,也看到很多。你要仔細去體會她往生的真正的業因,沒有別的,放得下而已!她真正能看破,看破世緣,放下世緣。這個世緣沒有一樣值得留戀的,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一絲毫不染著,那麼樣痛快,那麼樣瀟灑。這個世間有一樁事情牽掛,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這一生的機會就失掉了,這個道理要懂。這個機會可不是輕易容易遇到的,就像開經偈上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個機會你要認識,你要把它抓住,永遠脫離十法界,不僅是六道,永遠脫離十法界。

      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的時候是菩薩的身分,不是凡夫了。再回來,你示現的身分就跟觀世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住世長短得大自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了,跟眾生的緣勝,你住的時間就長;跟眾生的緣不殊勝,住世的時間就短,長短都自在。眾生有感,你就會有應,感應道交從來不失時;而且應身是無量無邊的應身。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世尊的介紹,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自己道業還沒有圓滿;雖然沒有圓滿,他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能力幾乎跟佛相同,這殊勝,這是值得讚歎的。

      他方一切諸佛的淨土,都是實報土,你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你不能夠把見思煩惱斷掉,塵沙煩惱斷掉,還得破一品無明,這樣的條件你才能生一切諸佛的實報莊嚴土。雖然生諸佛實報莊嚴土,你的道力不深,你是在十住位、十行位,道力不深。當然你也能夠到九法界去度有緣的眾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菩薩那麼樣的自在,這個我們要知道。因為一切諸佛剎土要靠自力,難!西方極樂世界靠他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凡聖同居土裡面的菩薩,往生的人,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跟他方世界菩薩摩訶薩的能力相等。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不可思議。阿惟越致在一般講七地以上,稱為阿惟越致。阿惟越致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圓證三不退,圓滿證得三不退,七地以上。所以是智導萬行。

      我們現在學佛在現前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什麼?智慧,我們一般人講理智,不能感情用事。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這個本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理智作主,不要動感情,你要動感情,迷了。諸佛菩薩得真實智慧,我們今天講理智,是接近智慧的邊緣,我們的智慧沒有開。怎麼知道智慧沒有開?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斷了,智慧就開了,轉煩惱為菩提,這個時候叫正覺。我們今天沒有正覺,不但沒有正覺,相似覺我們也沒有。所以,自己對自己的狀況一定要清楚、要明瞭,我們才會發憤努力向上,決定不會有貢高我慢的念頭。貢高我慢從哪裡生起?自以為是,從這個地方生起的。

      你自己曉得自己的程度,自己不如人,自己不能出六道。不能出六道是什麼功夫?觀行位。天台大師講的六即,我們現在是什麼位?觀行位,相似都沒有。什麼人是相似位?出離六道之後,在四聖法界是相似位。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藏教佛、通教的佛,那是相似位,不是真的。再往上超越,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才叫分證位,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自己在哪個位子上?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感情用事,還鬧情緒;換句話說,觀行都沒有。觀行都沒有,是什麼位子?叫名字位,名字,有名無實。名字位沒有不造業的;觀行位裡頭不造惡業了,他造善業不造惡業。名字位中的時候造惡業,有名無實。我們學教的人,長時期接受經典的薰習,所以對於教理多少明白一些。這些明瞭了,對自己有好處,經教是一面鏡子,我們天天照這個鏡子,曉得自己什麼樣的狀況。自己修行有沒有功夫,有什麼功夫,功夫到什麼個階段,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才不斷把自己向上提升,不斷的再放下,放下、再放下、再放下。

      佛法修學的進度,起初很難,非常非常困難,為什麼?有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你現在想違背這個煩惱習氣,隨順佛陀教誨,改變方向,非常困難,這種艱難至少十年。我自己這個修學的經歷,我擺脫煩惱習氣,三十年的功夫;我在順逆境界裡面,自己能夠做得了主了。就是逆境裡頭我不生煩惱,順境裡面不生貪愛。不是容易事情,我天天在幹,很認真的在幹。有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幫助我、指導我,還要三十年;換句話說,才擺脫它的影響。我知道不容易。

      所以我讀《論語》,我讀到孔老夫子修學的進度,我懂得他的意思。他「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不迷惑了。孔老夫子到四十歲不迷惑,不迷惑就是不受外界的影響了。我懂得了,逆境惡緣不起瞋恚心,順境善緣沒有貪愛,不生貪戀的心,孔老夫子四十歲才達到這個境界。「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我講經的時候提到。「知天命」就是了解業因果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確實到達理得心安。雖然自己生活很貧賤,能夠安於貧賤,一絲毫非分的想法都沒有,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耳順就達到小乘境界,超越六道了;「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大乘菩薩境界。

      換句話說,耳順是破我執,隨心所欲不踰矩是破法執;換句話說,孔老夫子最低限度,他到七十以後,他的境界是圓教初住以上,這成聖人了。他的這一番經歷,可以提供給我們做參考。為什麼?中根人修的,他是漸修不是頓超,頓超我們學不到。所以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跟方東美先生,方老師跟我談過,佛法兩條路,一個漸修,一個頓超。頓超那不是普通人,我們世間人講,天才。什麼人?像六祖惠能,那是頓超。方老師警告我,那個學不得的。在中國,惠能之前沒有看到一個惠能,惠能之後也沒有發現一個惠能。我們只有仰慕的分,不能學,但是漸修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學。孔老夫子示現是漸修。

      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頓超。他所示現的,三十歲示現成佛,成佛之後,二七日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頓超;不是頓超,怎麼能講得出這一部大經。所以孔老夫子這種修學的進展,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我們也要十年、十年有一個很明顯的層次,一直要向上提升。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動亂不安的時代,認真努力修行是非常的急迫,所謂是刻不容緩。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有災難,不知道這個社會有什麼變化,自己修學成就愈快愈好。能夠修到知天命,你心就安了;換句話說,絕對不會有非分之想,得受用,你心是定的。在我們佛法講,你已經契入三昧,三昧是定,你已經得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智導萬行,你就得自在,自在隨緣,隨緣自在。

      佛的名號「波羅蜜」,波羅蜜就是智慧,智導萬行,所以智導萬行,皆到彼岸。波羅蜜是梵語,意思就是到彼岸,這是中國從前翻經法師所翻的。它的意思,我們換句話講大家好懂,究竟圓滿。波羅蜜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也翻作「到家」,到彼岸就是到家了,到家也就是稱讚功夫的究竟圓滿。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聽到的「某人功夫到家了」。他炒菜炒得味道非常好,這功夫到家了;他寫字寫得很好,功夫到家了。在印度人都用波羅蜜,這是印度話,稱讚功夫,所以說我們中國人講一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真實智慧相應,沒有一樣不到家,樣樣都到家。

      註子裡面講「見性了了,故名善眼」,所以佛的德號裡頭「波羅蜜善眼」,你看,善眼不是普通的意思,明心見性;如果沒有見性,不能稱為善眼。「見性了了」,了了是徹底明瞭,如來的果位。換句話說,等覺菩薩見性了,不能稱了了;十地菩薩明心見性,不稱了了;如來果地上見性,才稱為了了。

      由此可知,「善眼」這個名號是有標準的。但是如來的善眼跟菩薩的善眼,聲聞緣覺都稱善眼,那個裡頭有等級的差別,這個我們明顯的能體會到。阿羅漢的善眼,見思煩惱斷了,跟六道凡夫來講,六道凡夫的眼光比不上他,他比六道凡夫善。辟支佛的善眼,又超過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雖然斷了,習氣還沒斷,辟支佛習氣也斷了。菩薩的善眼比緣覺又要高了,為什麼?緣覺沒見性,根本無明一品沒破。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稱善眼,但是不能加了了。唯佛能夠加了了。

      德號裡面還有「莊嚴」兩個字。清涼大師註得好,「果由因飾,是曰莊嚴」。如來這是果地,這個果報怎麼證來的?修因。所以修因是因地的莊嚴,證果是果德的莊嚴,莊嚴通因果。果上的莊嚴,這諸位都曉得,大乘經上講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果上的莊嚴。這個果報從哪裡得來的?此地這個經上所講的,講得很簡單,智導萬行,一一圓滿;到彼岸就是一一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因,修因!

      現在回到我們的身分,我們應當怎樣學習,這個才重要。我們的學習千萬不能有一絲毫的傲慢,不能有一絲毫的自以為是,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我們才有辦法提升。你要不隨順佛陀教導,你想往上提升,難了。佛怎麼教給我們的?佛教我們從《十善業道》,從這下手;教我們從淨業三福下手。淨業三福第一條,就是《十善業道》。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肯定自己是小學生,自己是幼稚園的學生,不能好高騖遠,要認真努力,把本分的功課做好。

      我學佛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師。李老師第一部教我學習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經裡面也是以五戒十善為學習的綱目。要從這個地方下手,要認真去幹,把自己的根紮好,這是修行的根基。特別是十善業,修十善才是真正的孝養父母,修十善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奉事師長。老師不需要我們其他的供養,需要我們依教奉行,老師歡喜,歡喜看到學生有成就。學生有再大的福報,德行上沒有成就,老師搖頭,沒教得好。所以十善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根基,決定不能疏忽。我們知道許許多多學佛的人,不能說他們不用功、不努力、沒有大願,他們都有,為什麼不能成就?沒有在根上下功夫,這都是好高騖遠,害了自己。

      名號後面有個「王」,王是比喻自在的意思,這一個國家只有國王發號施令,一切人民要服從他,他不需要服從任何一個人,所以他得自在。佛經裡面講王取這個意思,取自在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在一切人事物、一切諸法裡面得大自在,這是佛的德號。我們從佛的德號裡面,要懂得它的義趣,知道怎樣去學習。

      這是威光太子遇到的第二尊佛。第一尊佛就是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滅度了。滅度之後,這一尊佛接著就出世了,當中沒有間隔,這眾生福報大!不像釋迦牟尼佛滅度,底下彌勒佛出現於世,這當中的空檔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是說明這個世間眾生沒福,這個世間眾生業障太重了。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很短,沒有佛的時間太長太長了。

      『亦於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而成正覺』,跟前面這尊佛一樣。前面這尊佛他是在「摩尼華枝輪大林」中,在這個地方出現,示現成正覺的。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在菩提樹下示現成正覺。為什麼一切諸佛都要在一個大樹之下示現成正覺?他這有表法的意思。樹是代表樹立、代表建樹,就是建樹法幢。我們今天來講,就是建立多元文化的教育,建立多元文化的教學,大樹表這個意思。一定在這個地區選擇最大的、最茂盛的這棵樹,用來表法。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