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8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八八卷)  2002/4/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688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說所成益第五句,我們兩句兩句來看,第六句:

      【為令於一切世界海中顯示諸法真實性故,為令隨一切眾生無量解海而演說故。】

      這兩句清涼大師給我們講是「顯義演教對」,這是佛法教學的根本。我們常常講世尊四十九年為大家所說的一切法,到底說的是什麼?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解答,那就是為一切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顯義,在《般若經》裡面稱為「諸法實相」。『為令於一切世界海中』,在華嚴境界裡面決不是侷限於一部分,它是講到整個法界的全體,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的真實性,性是理體,真實的道理,真正的本體,也就是說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它的根本是什麼,這就要顯示諸法的真實性。在一般大乘經裡面,對有情眾生來說稱之為佛性,對無情眾生則稱之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就是此地所說的『顯示諸法真實性』。

      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真實性」。見性成佛,什麼叫佛?原來是見到真實性,也就是說證得真實性,見到跟證得是一個意思。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確確實實一點錯誤都沒有,你搞清楚、搞明白,這就叫見性,這就叫證得。性是什麼?性什麼都不是。它不是形相,我們看不到,它也不是音聲,我們聽不到,它不是物質,我們也摸不到,乃至於憑我們的想像,意識的想像也想像不到。所以佛法裡面常常用兩句話來形容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言語說不出來,心思也想不到,怎麼想你都想不到。它存在,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根源;換句話說,它是能變,宇宙之間,不但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是它所變,就是這個無限的空間,我們今天講太空、虛空,也是它變的,它是能變。能變的沒有相,所變的這就有相。我們的根身,我們的六根身體是它變的;我們居住的環境、大自然的環境、太空,我們今天看到無數的星球、星系,這是世界,世界裡面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它變的,它所變的。它所變的,我們能夠思、我們能夠想,能夠說;能變的,我們的言語、思惟就達不到了。

      那要用什麼方法證明它存在?這就是說,那些證道的人、明心見性的人,他到底用什麼方法他見到、他證得?他用的方法可就巧妙,就是剛才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他就用這個方法;換句話說,他不用言語,不用心思。不用言語、不用心思,就證得了;用言語、用心思,永遠沒有辦法證得。這是佛法裡面講的禪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禪定。佛法修學方法很多,底下一句講,『一切眾生無量解海』,這就是說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講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無邊的方法門徑,統統修的是禪定,統統修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我們修淨土宗,我們用什麼方法?我們用持名念佛的方法。為什麼我們用這個方法用了很久,用了很多年,還是不能證得,這什麼原因?有人參禪參了幾十年,沒有開悟;學教也學了幾十年,講得天花亂墜,也沒有開悟,什麼原因?言語道沒斷,心行處沒滅。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你沒有把言語道放下,沒有把心行處放下。這兩句話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華嚴經》上也說,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所以念佛沒有見道也沒有證得,參禪也沒有見道、也沒有證得,研教還是沒有證得、還是沒有見道,原因在這裡。由此可知,放下是多麼重要!人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實實在在是說,不了解事實真相。說這一句話,六道凡夫都不了解事實真相,為什麼有人能證得,有人不能證得?關鍵在有人能信佛,有人不信佛。能信佛,每部經末後一句「依教奉行」,那是能信,能信佛的成就了。不信佛的不得其門而入,無量法門他哪一個門都沒有摸到。雖摸到門不認識,以為是牆壁,佛告訴他那是門他不相信,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當家作主,把佛的教誨忘得一乾二淨,這就不得其門而入。

      佛教給我們放下我執,不要再執著「身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是我」,不能再執著了,這個執著是根本的錯誤。佛法講業障,這是根本的業障。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們,真正用功從哪裡用起?得從放棄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要把這個放棄,用功從這個地方真正著手。放棄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這個念頭要是不能放棄,無論哪一個法門你要想功夫得力,難了!你非常困難。所以為什麼學幾年、幾十年功夫不得力?你沒有把這個放下,這是根本的障礙。障礙消除你才能入境界,障礙要不除,你怎麼會成就?你有業障障住你,所以你見不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在哪裡?就在眼前。古大德講得很好,「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就在眼前,你就是不認識。真正認識的人、明白的人,實在講事實真相《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那個人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證得了,把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話完全證實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證明佛講這個話完全正確。

      什麼是有為法?有為我們簡單說,有生有滅的法。動物有生老病死,這是有為法;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礦物我們今天講星球、星系,這是講到大的世界有成住壞空,不只滄海桑田,證明!我們這些凡夫業障深重,把這些幻相以為是真實,以為真實怎麼?想在這裡面控制、佔有,這叫造業。不知道所有一切法是夢幻泡影,你能控制嗎?不能控制。你能佔有嗎?它無所有。一部六百卷《大般若經》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一切諸法,「一切」就是此地講的「一切世界海中」所有諸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你以為有,錯了!你看錯了;畢竟空,你以為不空;不可得,你以為可以控制、可以得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所顯示的這一切諸法,幻法可以受用、享受,它可以受用,心裡頭叫做一絲不掛,為什麼?他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他可以隨緣自在享受,這就對了,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工作。好處他統統都有了,圓滿了,缺點他一樣都沒有,他心地永遠是清淨的。我們總結修學綱領,他的心永遠真誠、永遠清淨,永遠平等正覺慈悲,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得大自在。

      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看到,那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他們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得大自在、得大圓滿,這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我們的享受不正常,享受一點點要付出很大很大的代價,那個付出代價之多,是我們凡夫根本沒有法子想像;我們要不學佛,永遠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尤其是讀《華嚴經》之後,看到諸佛、法身菩薩日常的生活,「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學。他為什麼無礙?他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盡虛空遍法界的事實真相,相是幻相,相有性無,無自性;事有理無,知道諸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無論他處在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的心永遠未曾動過。動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從來沒有。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也有言語、他也有分別、他也有造作,你怎麼說他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有,給你說,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有動念,跟凡夫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那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問永嘉的話,永嘉開悟、見道、證得了,「你還有分別嗎?」「分別亦非意」,六祖點點頭,「汝如是,我亦如是」,釋迦牟尼佛也如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是意,這就苦了。意是什麼?意裡頭有執著、有分別。他們的分別執著它不是意,不是意是什麼?是智慧,智慧哪裡來的分別執著?智慧本身沒有分別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實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隨緣。凡夫才會起心動念,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哪裡會起心動念?沒有這個事情!所以人家是萬緣真正放得下。

      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做了國王,他每天也要處理國家大事,不能說他不做事。他做事像什麼?像戲台唱戲一樣,表演。戲台唱戲我們知道是娛樂大眾的,諸佛菩薩表演是教化大眾,希望大眾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能有所悟處。隨著眾生根性不相同,上根利智一接觸他的表演,大徹大悟;中等根性雖不能徹悟,大悟;一般根性有小悟,沒有根性的人讓他看到了,阿賴耶識裡頭種善根,這麼個意思。這樣的教學,最圓滿、最究竟的無過於《華嚴》,所以《華嚴》這部經就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給我們表演過一個正常生活。六道無論在哪一道,不迷、隨順,不迷、隨順他就得真樂,離苦得樂。在地獄裡跟地獄眾生和光同塵,地獄眾生苦,他也裝出苦的樣子,其實他苦不苦?他不苦,他為什麼不苦?他無我。《金剛經》上講四相四見都破了,苦誰受?在極樂世界他不樂,為什麼?無我,那個樂受誰在受?有我就有苦樂,無我就沒有苦樂,在地獄不苦,在天堂不樂,這就叫真樂,真正離苦得樂了。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是相對的,相對的不是真實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永遠住真實慧,與世界海微塵數剎土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決定不失機緣。

      佛心只有眾生,眾生還在迷惑顛倒,如何幫助他覺悟?如何幫助他回頭?如何幫助他解脫?這是佛心。佛的心真誠、離相,不像我們這樣粗,念頭感觸都非常粗魯、形相分明,佛的那個形相痕跡都找不到。為什麼?心平了。我們學佛要修平等心,修平等心不能挑剔,這個地方好、那個地方不好,你還有好壞;這個地方凶,那個地方吉,你還有吉凶;這個地方有災難,那個地方有福,這是凡夫。諸佛菩薩沒有這些選擇、沒有這些妄想、沒有這些分別執著,諸佛菩薩只有隨緣。這個地方有災難,災難很嚴重,這個地方的眾生求佛有感,佛菩薩就來了,就有應;決不是說你這裡有災難,我不能到你那裡去,這是凡夫,這不是佛菩薩。《普門品》裡頭說,觀世音菩薩講,「千處祈求千處應」。如果那個地方有災難,觀世音菩薩那邊有人來感、來祈求,觀世音菩薩說「你這裡有災難,我不能去」,那是菩薩嗎?不是菩薩了。這些地方我們要明瞭,我們要學習。

      所以一定要學佛菩薩真平等,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平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離開,到哪裡去找平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知道學習。眾生有感,愈是苦難的地方,愈是危機重重的地方,沒有人敢去,佛菩薩去。去幹什麼?救苦救難。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安慰眾生、開示眾生,為眾生做榜樣,教化眾生。吉凶禍福,那是果報,果一定有因、一定有緣。佛菩薩如何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度過災凶?沒有別的,只是把果報的因緣跟大家講清楚、講明白,聽的人覺悟、回頭,這個災難就沒有了,逐漸逐漸減輕到最後轉過來了。佛菩薩幫助眾生是這種幫助法,這才叫真正的幫助、真正的救濟。慈悲救濟,無過於此!不是用金錢,不是用財物,金錢財物解決不了問題,何況用那些東西來解決還有副作用。所以真正解決的方法,不但佛家,其他的宗教典籍裡頭教人:懺悔、改過。

      佛教人斷惡修善、轉迷為悟,再說得明白一點、通俗一點,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把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念頭興起,這是真正的斷惡修善。斷惡修善要從這個地方下手,那你是真的斷掉了。從今而後起心動念,不再為自己,能夠為一切眾生想,想一切眾生的福祉,為一切眾生真正幸福去工作、去努力。要是為自己,就錯了。為自己修再大的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就要曉得,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促,這些都是事實。所以修行最可貴的是什麼?世出世法最可貴的、佛菩薩希望我們的,就是「顯示諸法真實性」,禪宗講明心見性,這是最可貴的,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你見性了,你見到宇宙人生真相,你的智慧開了,你的德能、相好現前,無始劫以來你的問題解決了。世間人追求財富,你得到的財富是盡虛空遍法界;世間人追求智慧,你所得到的是稱性圓滿的般若智慧現前。全是自性本具的性德,見性就全部恢復,圓滿菩提不從他得!

      學佛學這個,不是學別的,這是早年方東美先生教給我「人生最高的享受」。契入這個境界之後,真正懂得隨緣。我們一般凡夫哪裡知道這個道理?哪裡曉得這個事實?這樁事從來沒有聽人說過,你怎麼會修?你怎麼能證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是有幸,得人身聞佛法,聞如來正法,無上微妙的大法。《大方廣佛華嚴》我們遇到了,遇到之後,要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是世出世間最可貴的。現前的生活包括我們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契入無障礙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受用到哪裡去找?天上人間找不到。也許有同學要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好像也有很多地方有障礙,並不是一切都是隨心滿意的?沒錯,你看的是外表,你看的是很粗的現相,實際上佛菩薩、祖師大德,大德裡面有不少在家居士都為我們示現,你細心去觀察你會點頭、你會微笑,他在表現,他入無障礙境界。粗心大意的凡夫看不出來,看到他也有障礙,他從哪裡看?他從緣上看。緣他也沒看清楚,果然看清楚他就悟入,就見道了;他沒有見到,他沒有悟入。要細心!

      唐朝龐居士他表演的那一套,意義很深。他是很富有的一位長者,這個也是明心見性,實際上菩薩示現的,示現居士身分。他把他家裡的財產、財物裝在一條大船,把這個船划到長江的中心,船底砸個洞沉下去,統統不要了。這個示現是什麼?勸導我們這些凡夫「放下」,像他這樣統統放下,一無所有!明天吃飯怎麼辦?他編草鞋,到街上去賣草鞋。一雙草鞋賣兩文錢,賣個三、四雙,他這一天生活就沒有問題了。他家裡那麼富有,他為什麼要去賣草鞋,過這個苦日子?那你要問,你再問,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他可以繼承他父親的王位,為什麼要去示現沿門托缽、日中一食,到外面去討飯,為什麼示現這個?這裡頭總是在教導我們看破放下得大自在。你過這種富裕的生活,這是你眼前你所得到的,你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付出的代價是看不破、放不下,這是你付出的代價;看不破、放不下,你要曉得,這個代價太大太大了!

      看破放下,可以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這一生當中作佛、作菩薩去了。要是看不破、放不下,你這一生縱然是做了帝王,中國古人常講的「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你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要是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知道釋迦牟尼佛、龐居士他們那個示現真正義趣在哪裡,你就懂了,你就明白了。明瞭之後,然後你自己就曉得我這一生做人、我這一生修學工作應該要怎樣作法,你的心裡頭就有數,恢復到你自己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完全恢復了。你所表現的,各有各的手法,手法因素是在哪裡?因素是社會、是眾生。諸佛菩薩決定沒有自己,換句話說,整個社會眾生反應自自然然是這個作法,他不是自己的意思。他的示現、他的表演、他的言行、他的造作是社會大眾心行的反應,這個反應就是如何能夠令社會大眾回頭、反省、覺悟,用意全在此地。是自自然然的,佛經上常講「法爾如是」,自己確實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顯示諸法真實性故」。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說所成益第六句:

      【為令隨一切眾生無量解海而演說故。】

      這是「演教」,前面一句是講「顯義」,也就是說明佛法的教學不論是哪個宗派,我們常講顯密、宗門教下,目標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大乘法。小乘法沒有講到這些,小乘法只是講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確確實實超越六道輪迴。他們到哪裡去?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在大乘法裡面稱為化城,就好像我們旅行,那是中途站,並不是真正的目標,是這麼個意思。我們要知道,不能把中途站誤認為是目的地,小乘人很多產生這誤會。他會不會再往上提升?肯定會向上提升,什麼時候他發現這不是最後目標,是中途站,他就會再往上提升。所以明心見性、大開圓解,在我們淨土宗講的是理一心不亂,這是我們修學真正的目標,不能搞錯。因此,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契入境界,最重要的就是要住三昧,我們念佛人講念佛三昧,我們的心要安住念佛三昧,這個才行;學《華嚴》的,要安住華嚴三昧,華嚴三昧是什麼?就是普賢三昧,前面這一品介紹過了。這是前一句所說的。

      接著這一句就是常說的「轉法輪海」,你看看經文,『為令隨一切眾生無量解海而演說故』,從這一句,這是一個弘法利生的總綱領、總原則,普賢菩薩代表毘盧遮那佛為我們說的,普賢菩薩所說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所講。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式教化眾生?用現在話來講,講經說法?換句話講,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的「契機」,你就曉得前面一句「顯示諸法真實性」是契理,這兩句豈不是契理、契機?契理不契機,等於白說了,你講的是沒錯,但是聽的人不歡喜,聽的人聽不懂,不能接受;如果契機不契理,佛經裡面講魔說。所以諸佛菩薩說法契機契理,這是正說。理是諸法實相、諸法實性,真實性,有時候我們省略稱為真性、實性,有的時候也稱為本性、自性,都可以。佛說法總而言之,讓眾生了解這些名詞術語的含義,怎麼說都行;各個宗派裡面名詞術語不相同,這不相妨礙,沒有過失,方向、目標是相同的,那是正確的。

      這一句裡面所說,要「隨一切眾生無量解」,著重在「解」字。眾生無量無邊,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眾生的程度不一樣。這個解,我們可以把它看為程度,他理解力、理解的程度不相等,這是在佛法裡面常常講上中下三根。上根利智,他們理解的能力很強,佛菩薩教導這些眾生容易,所謂是「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這種學生稍稍點一點他就通了,這個學生是少數。下一等我們說上根人,那是上上根人;上根人人數就多了,還是好教。再往下中根人、下根人,比較難教了。難教,佛菩薩有善巧方便,這個地方顯示出佛菩薩的智慧慈悲。智慧裡面特別是權智,權智也是我們平常講的善巧方便,他有方法,那個方法太多太多了,應眾生無量解海。我們一定要曉得,一切眾生修行不是一生一世,上上根人你要曉得他過去生中不是上上根,他無量劫來慢慢從下下根提到下根、中根、上根,再到上上根,過去生中已經修了無量劫。

      我在講席當中曾經用比喻說過,好像在學校念書博士生,博士班的學生,你看到才念了幾個月,上學才幾個月他博士學位就拿到,上上根人。你沒有想到他在博士班之前,他念碩士班念多少,學士班念多少,再往前去他中學念多少,小學念多少。前面你沒有看到,你只是在今年看到學校上課,他去報名參加,幾個月他就畢業,你只看到這一段,你沒有看到前面。由此可知,現在的上根人就是將來的上上根人,就是這個道理,現在的中根人就是來一世的上根人,現在世的下根人就是來一世的中根人,這是講事實真相。所以,沒有一蹴就成就的。沒有!佛法裡面講凡夫修行成佛要經歷無量劫,這個話是實話,這個話一點不假!我們聽了不能懷疑,也不能洩氣,無量劫那我要修到哪一輩子才會成功?你沒有天眼、你沒有宿命,你知道你過去生中是怎麼修的?如果我們哪一天有了宿命通,能夠看到自己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那裡修行,才知道這一生的成就原來有那麼深的底子在。善導大師講得好,我們成績優劣、功夫淺深,「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不能夠疏忽。

      我們過去生中確確實實生生世世已經有很深厚的善根,如果這一生沒有遇到緣,沒有好的善知識給我們開導,我們自己總是懷疑自己,總是產生嚴重的誤會。這不是誤會別人,是誤會自己,總覺得這個大法自己不敢承擔,經過高明人一指點,信心就生起來了。這是緣,因都是你過去生中種的。別人指點你、告訴你,忽然你一下明白過來了,「我的善根深厚,原來也這樣的深。」這一生具足信心,勇猛精進,大幅度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當然這一生要證得究竟圓滿,只有一個方法,求生彌陀淨土。就是過去生中修行根性差一點也沒有關係,為什麼?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都圓證三不退,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即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下下品往生,要知道還是過去生中的底子深厚,《阿彌陀經》上講的不是隨便說的話,句句真實,「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下下品往生也是這樣。過去生中你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這一生的因緣遇到了。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你得生淨土。

      善根、福德從哪裡看?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能信、能解,你親近善知識,你對於經教的義理你真正能聽得懂,你真正能相信。真信怎麼樣?真信他就會真行。我相信,我也懂,我做不到,那不是真信。那叫什麼信?我們佛法常講正信,你是正信你不是真信,真信是落實。真信才得受用,正信還不得受用,這個諸位必須要知道。正信他不是迷信,有時候正信還不如迷信,迷信說不定還能得利益,為什麼?他真幹。所以有許多老太婆、老阿公念佛真正的往生了,瑞相希有,你問他《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他不懂,甚至於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他一天到晚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他為什麼能往生?為什麼能有那麼好的瑞相?沒有別的,他看得破、放得下。他看破些什麼?這個世間太苦了,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了,我們一般講厭世,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一個念頭就是菩提心,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的,講得好!印光大師非常稱讚,古來祖師大德從來沒有這個講法的,蕅益大師說出。使我們對於這些人往生不再懷疑,因為《無量壽經》上講往生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做到了。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發菩提心是看破,一向專念是放下,萬緣放下了,心地清淨,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都沒有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做到了,這是我們一般人比不上他的。李老師以前跟我們說過多次,他也很想學,學不到。這些愚,想學愚,愚不可及。唯上上根人與下愚最容易成就,這種人在世間也不多。雖然講的是下愚,我們知道過去生中他的底子也非常深厚,絕對不是偶然的。所以我們幫助別人要懂得觀機,但是這裡頭最重要的,要知道自己的根機。人貴自知之明,自知之明莫甚於此。自己曉得自己的根機,自己要如何幫助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的成就。

      修學的方法、契入的境界,別人不了解你,但是高人了解你。他的境界比你高,他的功夫比你深,他能看得出來;跟你功夫程度相等,有時候也能覺察到你。但是功夫在你之下,不如你的,他對你決定不了解。你自己如何能夠不受影響,這一點是這一生當中成敗的關鍵。這裡頭顯示出自知之明,換句話說,你在境界裡頭自己能做得了主,自知有這個好處。沒有自知之明,你在這個境界做不了主,你的心、你的行會隨著境界在動,那個不是隨緣,那是你的心被境轉,這個錯了。隨緣是怎麼樣?方式隨緣,佛法裡面講方便隨緣,善巧方便隨緣,自己的心行如如不動,信願解行一絲毫沒有受動搖,這成!我們修行,這是我常常講,到底修什麼?到底行什麼?行門裡頭最重要的是掌握到綱領,儒家的綱領就在《大學》,三綱八目;三綱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要掌握到。佛法修行我們也要把綱領找到,找到綱領之後,怎樣去落實?落實在依教奉行。

      我們這麼多年來把綱領找到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大菩提心。起心動念不離這十個字,一定與這十個字相應,這是佛心、菩薩心。我們的生活行動綱領,「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五個科目。淨宗學會成立,我們訂了五個科目: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就是修這個,沒有別的。雖然是五個科目,五個科目已經把整個佛法都包括在其中,認真努力去修學。修什麼?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這個綱領、與這五個科目相應,不能違背;違背,那自己要曉得,來生來世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六道是險道,誰能保證來生還能得人身?還能繼續修行?沒有人能保證。權教菩薩、阿羅漢都保不住,所以他退轉。我們有能力能保證嗎?人不能自欺,人最可怕的是自欺,欺人還是其次,最可怕的是自己欺騙自己。自己欺騙自己,他怎麼能不欺騙別人?所以他欺人是正常的。菩薩不會欺人,為什麼?他覺悟了,他不自欺。不自欺而後能不欺人,一定的道理。我們要成就自己的真正的德行,首先要做到不自欺,然後自自然然不會欺騙別人,當然更不會欺騙佛菩薩,才真正能夠落實依教奉行。

      現今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學習的同學也不少,同學們是不是真正發心,發大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是不是真正發大心?如果因地不真,必定果招迂曲,古往今來沒有例外的。因果一定是相應的,真的是種善因得善果。所以因地要真,因地要純,純真之因當然得善果,這是我們一點疑惑都沒有的。如果因心裡夾雜著妄想、夾雜著不善,你就全盤都壞了。李老師往年在台中講經說法,常常用比喻跟我們說,他比喻講這一杯醍醐,是上味,這裡頭夾雜一點點毒藥,這一杯水都變成毒,絲毫的夾雜都不可以有。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那是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佛教菩薩、教我們,「晝夜常念善法」。這部經是教初學,初學念善法,念什麼善法?就是念十善。不殺生、不偷盜,在家居士不邪淫,出家人不淫欲,身三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口四善業;不貪、不瞋、不痴,意三善業,常念!晝夜常念!「思惟善法」,你起心動念想,想善法,想十善。「觀察善法」,觀察是落實,你要做到,你要行十善。還教我們一定要「令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教初學。這是佛法學習的共同科目,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這是佛法的基礎課程,我們有沒有照做?《十善業道經》就好比儒家《弟子規》一樣,是最基礎、最根本的課程。這個課程沒有學,學任何課程都不會得力,為什麼?沒有根。你看看大小乘經一展開,佛總是叫「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是十善;十善沒有做到,你不是善男子,你也不是善女人,佛所教導的你沒有分,你能懂這個意思嗎?真搞清楚、真明白,真覺悟了,我們才曉得從哪裡做起。

      往年我只講經,講經只能夠在講席當中附帶勉勵大家、勸導大家,聽不聽是你自己的事情,我決定不干涉。即使教學我也是上課,我的身分是教員,對學生的管理、考核、教導是校長的事情,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只是教員,我只把我的課程教好,執行校長訂的教學計劃。我完成他計劃的某一部分,全盤計劃那是他的事。現在我在澳洲辦個淨宗學院,這是逼不得已,我不想做,到最後看看不行,不做不行,我沒有辦法迴避,這才擔負起這個重擔。在澳洲學院我要督促學生,我不能不管,希望為佛教培養真正能夠擔當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弘護人才,有弘法的、有護法的。我這一生都是被動的,從來沒有主動自己想做什麼事情,沒有!完全是被動的。環境種種條件,佛法裡面講因緣聚合,我遇到了,遇到了不能不做,不做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大眾。因緣不聚足,我沒有絲毫意念勉強著想去做,沒有這個意思。所以幫助眾生,特別是教導,一定要懂得眾生的根性,還有時節因緣。我們在內典教學裡面所講的那是很粗顯的綱領,觀機要觀人、要觀時、要觀處,至少你要有這三方面細密的觀察。這三種觀察,你一定要了解,人現在整個社會、人的生態環境、眼前的時節因緣,現在是什麼時代?現在是什麼處所?不容易!大的人、時、地了解,然後再看局部的,再看眼前這個小團體,我們上台講經說法,就知道該怎麼講法。

      經是活的,我常常講,經典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淺深廣狹不定。讀古人註解,譬如我們今天展開《華嚴經疏鈔》,《疏鈔》是唐朝時候清涼大師他老人家所著作的。當然,他寫這個註解的對象是隋唐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眾生生態,那個時代的時節因緣,不是我們現在。我們現在如果依照大師的註解一字不變去講,沒有錯,那是契理不契機,我們現代人不得受用。所以,要怎樣才能得利益?先要自己得受用,你才能夠幫助別人;自己不得受用,你怎麼能幫別人?自己要入華嚴境界,要得經典裡面所說的真實義趣,「願解如來真實義」,然後才能幫助現代此時此處一切眾生。你不契入境界,那怎麼行?不契入境界,縱然引經據典講得很多,全是死的!所以今天學術走向死胡同。科學技術比我們高明,它是活的,所以它有發明,它不斷向前進展。文學作品你們諸位細細去比較、去觀察,不要說遠,現代這些文學藝術作品你就比一比半個世紀以前,你很冷靜的去觀察、去思考,退步了!

      講經說法也能做個對比,民國初年有一些講經的老法師,他們的講義著作留到現在。諦閑老法師、圓瑛老法師、倓虛老法師,近代這些法師的著作,我們淨土宗《印光大師文鈔》,跟我們現代這些出家人、在家大德居士的作品去做個比較,然後你才曉得退步了。他們那個水平,我們現在都達不到,怎麼能有成就?真正有成就要超過他們才行。這些人當中真正契入境界是印光大師,雖然他沒有講經的經典大著作留給後世,我們從《文鈔》裡面去看,你能夠體會,他契入境界,他了解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機。他用文字說法,他以身作則,他一生的行持是在那裡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他是陜西人,雖然晚年常住在南方,語言還是有障礙。他老人家說話鄉音很重,許多人聽不懂。他用文字,《文鈔》確實度了很多眾生,非常適合現代眾生的根性,適合現代眾生的理解需求。

      尤其他老人家一生特別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因果教育。我們從這裡恍然大悟,現在這個世間的動亂根源是什麼?不信因果、不懂因果,不知道因果的理論與事實真相,所以才有現在世間的動亂災難。高深的這些佛理都不談了,為什麼?談高深佛理沒有人懂,不契機!隋唐時代這些大師的著作都註得很好,為什麼?那個時候人懂。現在要講因果報應,因果報應如何能夠與科學、哲理融合成一體,為大家歡喜接受,能夠理解、能夠相信、能夠奉行,這個世間災難就能轉過來了。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印光大師了不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說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