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7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七四卷)  2000/1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74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諸神眾,這下面一共有十九段,第一段主晝神,第一句:

      【復次示現宮殿主晝神,得普入一切世間解脫門。】

      往下這些神眾,經上略舉十九個團體。經文上講「眾」,就是我們現在講社團、團體的意思。這是第一個,主晝神。前面我們讀過天王,八部護法神眾,往下看的諸神眾,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如果不是如來化身,不要說是這些雜神眾,就是色界、欲界的天王,都不能夠參與華藏這個法會,所以在此地我們就曉得全是如來示現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這一位『示現宮殿主晝神』,他得的法門是『普入一切世間』,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我們要如何學習?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面註得很多,道霈禪師做《纂要》,把重點也都節錄出來了。清涼說「智了物心,如空入色。光照身器,如日合空。身遍器中,如像在鏡」。這幾句話不太好懂,所以大師很慈悲,把自己做的註子再詳細加以解釋,那就叫「鈔」。所以《華嚴經疏鈔》,「疏」是經的註解,「鈔」是疏的註解。這幾句話是取下面偈頌裡面所說的意思,偈裡面「如空」是比喻,「光明」是法喻,法喻相對概略的說有「三入」。偈頌在後面,我們在這裡念一遍:「佛智如空無有盡,光明照曜遍十方,眾生心行悉了知,一切世間無不入」,等我們講到偈頌的時候再詳細的來說明。

      「普入一切世間」,著重在「普」字。他這個法門,也就是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正在提倡推動的多元文化。「一切世間」,就是多元文化。怎麼樣能夠「普入」?普是平等,真誠、清淨、平等。我們與一切世間各個不同的國土、不同的族類,要用我們現實環境來說,因為這部經上講的境界是遍虛空法界,不同的國土,這個國土是諸佛如來的教區,諸佛如來他的教化區叫國土,多大?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土;不分族類,那個族類是十法界都包括,無量無邊。我們把這個意思縮小,縮到我們這個地球,這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最低限度要有這麼一個概念,在這個地球上不分國家、不分族群;這個族群是人類,我們不包括九界眾生,我們單講人,地球上人分了不少的種族,我們稱族群;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歷史文化,一律平等看待,這樣才能「普入」。

      現前我們看到這個世界,諸位在報章、在資訊裡面,每天都能夠看到,這個世界不安定、不太平,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大多數都沒有安全感,這是非常可悲痛苦的現象。我們再仔細一觀察,古往今來,許多的聖人,這個世界有不少的宗教,創教的這些神聖都提倡要愛世人。天主教、基督教是全世界最大的宗教,傳得最廣,伊斯蘭教、佛教,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提倡神愛世人;佛家所說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跟「神愛世人」的意思完全相同。伊斯蘭教的經典,幾乎每一段經文的前面頭一句:阿拉是仁慈的。由此可知,這些教主、神聖,他們心目當中,確確實實沒有國家界限、沒有族群的界限,也沒有宗教的界限,心胸都是廣大的,都是「普入一切世間」。

      這些宗教傳到今天至少都有一千多年,基督教兩千年了,如果是再往上推,從《舊約》裡面去看,超過四千年。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也有三千年。印度教就更早,印度教是佛經裡面講的婆羅門教,現在世界公認他們至少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這些宗教在全世界傳播、弘揚,普入一切世間。為什麼今天社會還是這樣的動亂?還是這樣的不安?這些救世主降臨在這個世間、在這個地球,並沒有帶給我們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沒有帶給我們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這是什麼原因?實實在在說,神真的是愛世人,佛真的是大慈大悲;我們怎麼知道?從經典教誨裡面知道的。

      他的愛,他的和平安定、繁榮幸福,我們要懂得,不是他賜給我們的,我們以為要求他賜給我們,這個觀念錯了,這是迷信。應當是我們學習他,向他學習,實踐他的教誨,這就正確了。基督教徒要學習耶穌,伊斯蘭教徒要學習穆罕默德,佛家的四眾弟子要學習釋迦牟尼佛,他們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把他的言教都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落實在自己的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就落實了。人人都能夠依教奉行,佛的經典,每一部經最後一句:「信受奉行」,這就是神聖、諸佛菩薩的加持,是他們對我們的保佑,是他們對我們的恩賜。是這個意思,不能搞錯,這裡面決定沒有迷信。

      我們要深深體會得,佛教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其他每一個宗教,我仔細去讀他們的經典,跟佛教沒有兩樣,又何嘗不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些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我們後人尊稱他為神聖,中國人對於神的解釋、對於聖的解釋,意思很接近,這兩個字的意思都是說,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而沒有障礙,《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樣的人,我們就稱他作神、稱他作聖。由此可知,簡單的講,神人、聖人就是一個通達明白事理的人,對於事理迷惑而不通達、不明瞭,佛法裡面稱為凡人、稱為凡夫,凡聖差別在此地。

      經論裡面常講,凡夫覺悟了,他就是聖人;聖人迷惑了,他就是凡夫。然後再告訴你,凡聖不二,怎麼不二?凡夫跟佛過去不二,佛過去沒有成佛的時候,他也是凡夫;我們現在凡夫,跟佛過去在修行、初發心的時候,不是不二嗎?凡夫跟佛不二。佛跟凡夫也不二,凡夫聞到佛法,將來修行證果成了佛,那跟他也不二了。佛在經裡這些話講得都很多,我們要細細的去體會,尊重自己的性德,不再迷惑顛倒,就能夠轉凡成聖。這是這一生我們作人唯一的一樁大事,其餘都是雞毛蒜皮,小事,不足以掛懷;換句話說,應當完全放下,這樣就對了。

      學佛是這個學法,修學其他一切宗教都沒有例外。我們從《華嚴經》裡面得到很大的啟示,世出世間所有的賢聖、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乃至於宗教的領導人、宗教的傳教師,哪一個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其他宗教聽到我們這個說法,他要是真正懂得意思他會點頭,他要不懂這個意思他就反駁,「我們的上帝是你們佛的化身」?我們點頭,沒錯,是一不是二。站在他那個教的立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他們上帝的化身,這一解開,拉平了。《華嚴經》上講「主伴圓融」,一個主,其他都是伴;在佛教,釋迦牟尼佛是主,其他宗教教主是伴;在基督教,基督是主,釋迦牟尼佛也是伴。主不是一個主,各個都能作主,這才叫「一」。所以「一」,不是獨一,是任一,在佛法裡面看到清淨平等覺。

      如果再要跟諸位說真實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哪一個眾生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都是。諸佛如來是什麼?不是一個人,你把諸佛如來看作是個人,問題就發生,你就講不通了。諸佛如來是自性,《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一不是二。我們說話為了方便起見,說心是體,說識是用、作用,體跟用是一樁事情,不是二,所以佛法講心性就講得不少。稱佛、稱如來,稱佛是從相上講的,換句話說,從事上講的;稱如來是從性上講的,是從理上講的。我們把這些名詞的含義都搞清楚、都搞明白,這問題就解開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哪一法不是心性?哪一法不是如來?哪一法不是諸佛?法法皆是。

      為什麼會有十法界?為什麼會有六道?這裡面總的說法,就是迷悟不同。徹底覺悟,在事相上成佛了;迷惑顛倒,在事相上,這是凡夫。生死凡夫,從事相上講,不能從性體上講。從性體上講完全平等,沒有兩樣,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必須深深去體究,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是一體,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才講到真正的圓滿,究竟的圓滿,他在相上當然是「普入一切世間」。我們今天在事上普入,宗教的傳教,確實不論哪個宗教都不分國家、不分族群,都在那裡傳播,都希望一切群眾信我的教,這就是普入一切世間。

      他是普入一切世間群眾,沒有普入一切世間宗教,宗教跟宗教對立,我不入你的教,你也不入他的教,這還是不能普入;這個入,他只入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他不能入。這又是什麼原因?還是妄想分別執著。學佛的人,不要說他不接納其他宗教,佛門裡面還要分宗分派,天天還在吵吵鬧鬧,彼此格格不入,這是什麼原因?對於諸佛菩薩的慈悲完全不了解,他只慈悲他自己小圈圈裡面的人,不同宗派的人他就不慈悲,那不同宗教的人當然就更不慈悲;不但不慈悲還對立,一對立之後就變成鬥爭,這個事情多麻煩!人走上了鬥爭,社會怎麼會安定?世界怎麼會和平?民生的福祉全被他破壞了,這不是佛法。

      佛法我們要牢牢的記住:「清淨、平等、覺」。佛法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眾生真誠平等慈悲,這是佛法。念念利益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影響一切眾生,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不能做壞樣子,做壞樣子是破壞佛法。做些什麼樣子?佛沒有定法可說,佛說法非常講求現實,現前社會環境,有哪些弊病、有哪些錯誤、有哪些缺陷,你把它糾正過來,就叫做佛法。現前社會裡面,根本的缺陷是迷惑顛倒。所有一切的錯誤,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歸根結柢迷,沒有開悟;換句話說,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瞭,所以才產生許許多多錯誤,這是根本的原因。我們怎樣幫助這些社會大眾,幫助自己?首先要自己覺悟,自己覺悟了,才能夠幫助別人覺悟。

      我們看看現在社會上,兒女不孝父母,父母不愛子女。也許有人聽到我這個話提出反對,「我很愛我的兒女」,怎麼個愛法?兒女需要什麼東西,統統滿足他的願望;請一、兩個傭人在家裡照顧他,自己忙著自己的工作,一個星期難得跟兒女見一次面,這叫愛護?這個不愛護兒女。怎麼樣叫愛護兒女?做父母的人天天跟兒女在一起,這叫愛護。生下來之後就交給傭人去管,親子之間沒有感情,這個小孩長大之後,對父母沒有親情,孝敬怎麼能生得起來?為什麼古時候的人懂得孝道?古時候兒女是父母,特別是母親親自帶大的,這個感情深,這個恩德厚。從小跟著母親,時間短的也有十年、八年,時間長的可能到二十年,不離開母親。父親雖然有工作,早晨吃飯一定在一起,晚上吃飯一定在一起,白天父親出去工作,早晚一定是團聚的,這叫真正愛護子女。子女的孝敬,從這個地方培養出來的。現在人只顧自己,不要下一代,所以到自己年老的時候,子孫不孝,不照顧他,果報就現前。

      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要是不孝父母,怎麼會尊師重道?所以孝道沒有了,師道跟著也就完了。孝道跟師道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這幾個人能懂?幾個人能體會得到?佛教我們什麼?「淨業三福」頭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你要問佛教教的是什麼?佛教徹始徹終教人孝親尊師。佛度化眾生從根本度起,就是要把這樁事情做出來給大家看。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不敢說是自己說的,清涼大師在玄義裡面告訴我們,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沒有一句是自己的,古佛所說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一樣,「述而不作」,這是什麼?尊師重道。我所講的不是我的,老師是這麼說法的,尊師!現代人滿腦袋是要創造、要發明,跟別人學的,也否定、也不承認是跟他學的,是自己的創造。為什麼會有這樣錯誤的思想?這種錯誤思想果報不堪設想,果報都是在惡道。何以故?不順性德,他是悖逆自性。悖逆了自性,變現的境界就是三途六道;隨順性德,是一真法界,是四聖法界。這些境界全是自己心性變現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佛家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毛病在哪裡,社會的病態在哪裡,對症下藥。講經說法,這個經典沒有錯誤,文字也一句沒錯誤,今天的講法跟過去的講法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今天眾生得的病跟過去眾生得的病不相同,經典給我們是原理原則,我們決定不違背這個原理原則來開方子。所以我們看到一部經,自古以來,每一個朝代都有許多人註解,註得都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他在那個時候,面對著那些群眾是些什麼狀況,他那種講法就能幫助那些人,就能叫那些人破迷開悟,修行證果。時跟地變遷了,對象不一樣,講的方法就不同了。我們如果拿古人那個註解,依照註解一成不變來講,現在人都不得受用。所以經教字字句句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它是圓融的。為什麼是圓的?它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自性是圓滿的,從自性裡面流出來字字句句,也跟自性一樣圓滿。所以它真的是無量義,深廣無際,應用無方,我們要看環境、看對象,怎麼跟他說。

      我們自己要怎樣契入境界,這是現前第一樁大事。自己不能入境界,你就沒有辦法了解經典的義趣,你讀了這個經典,對你的生活不起作用。所以第一樁大事情,就是怎樣幫助自己契入境界。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說得很多,我們之所以不入境界,就是自私自利,就是這個念頭,所以入不了一切世間,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那要怎樣才能夠入境界?入境界,在事相上說,就是入一切世間;要用現在的話來說,與一切眾生都能夠做最好的朋友,才能入。不同國家的人、不同種族的人、不同宗教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各個都是好朋友,你就入境界了。你做不到,做不到原因在哪裡?沒有愛心,自私自利。果然能夠愛護一切眾生,就像愛護自己父母、兄弟姊妹一樣,像愛護自身一樣,你這個念頭一轉,就叫做超凡入聖。

      佛法裡頭常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方便就是幫助眾生的方法無量無邊,但是它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幫助眾生成就圓滿的佛果,這個方向決定不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介紹西方淨土講得最多。跟我們講其他的道理只講一遍,沒有重複過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重複很多遍。所以《無量壽經》在中國有十二次的翻譯,非常可惜,那個時候的經本都是手抄本,數量太少,容易失傳,現在留下來的本子只有五種,有七種失傳了。這五種本子古大德細心參詳,告訴我們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版本,就是梵文的原本有三種不同;換句話說,至少佛在一生當中,講《無量壽經》是講過三次。這跟其他經典不一樣,其他經典只講一次,沒有重複講第二次的。失傳的七種沒見到,如果失傳的七種見到了,可能發現講得更多次。所以古人肯定,《無量壽經》是世尊在一生當中多次宣說。這無怪乎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以這個為最主要的,幫助眾生在一生當中成就無上道的方法。

      五種版本現在我們得來是容易,古時候你要看到五種本子,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有一些大德大發慈悲心,將原譯本編成會集本,使你看到一本,等於五種本子都看到了。這是大慈大悲,這是大開方便之門。第一次會集,王龍舒居士,王居士只看到四種本子,你想想看在宋朝時候,以他的身分地位,蒐集《無量壽經》,五個本子都蒐集不到;唐譯《大寶積經》「無量壽」這一會,這個本子他就沒看過。我們從這個地方知道,古時候找經本難,太難太難了。所以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裡面只蒐集四種原譯本,這是收經不足。《大寶積‧無量壽會》裡面,有一些經文前面四種本子沒有。但是這個會集本,確確實實對於弘揚淨土,勸人念佛往生,收了很大的效果,所以他的本子收在《龍藏》裡面。明朝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疏鈔》,《疏》跟《鈔》都是蓮池大師自己做的,引用《無量壽經》,一半以上是引用王龍舒的會集本。所以古德會集《無量壽經》,這也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無非是勸導大家信淨土,發願求生淨土,目標是這一個,歸元無二路。

      現在有一些人反對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他沒有細細想想,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哪一個經本都是會集本。為什麼?會集過去古佛如來所說的,他自己沒有創意,述而不作。孔老夫子留下的典籍也是會集本,會集古時候聖賢的,這個太明顯了。而最明顯的是我們佛教裡面朝暮課誦是會集的,現在做很多法會裡頭懺儀全部都是會集的;水陸法會是會集的,《梁皇寶懺》是會集的,《慈悲三昧水懺》也是會集的。你們看看所有這些懺儀,哪一個本子不是會集的?我們要深明此理,這個會集就是方便有多門。目的、方向是一個,歸元無二路,無非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惡為善、轉凡為聖,這是永遠不變的方向,永遠不變的目標。只要這個方向目標正確,都是佛說的。

      我往年在台灣「大專佛學講座」開課,我開的是《了凡四訓》、開的是《感應篇》。曾經有一位法師,這個法師從小出家,資格比我老,身分地位比我高,有一天遇到,他把我訓了一頓。他說:你是個講經的法師,尤其現在教大專學生,你為什麼不講佛經,你去講些外道?我聽了奇怪,我說:我沒講外道。他說:《感應篇》跟《了凡四訓》,這不是佛經,這是外道。我這才明瞭,才恍然大悟,他說的是這個。我說:這兩樣東西是佛法法印印定的,佛法法印印定它就是佛經,它就不是外道。他說:什麼法印?我跟他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不是佛教的法印?他聽了之後,臉紅起來,走了。你們想想看,《了凡四訓》、《感應篇》內容是不是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就是佛經,何必一定要這麼執著?

      佛在經上講得多清楚、多明白,佛經有五種人說,不一定是佛自己說的。除佛自己說的,其餘四種人所說的,只要符合佛的法印,佛都承認這是佛經。所以小乘經有三法印,大乘經有一實相印,跟釋迦牟尼佛教誨的宗旨完全相同,這叫法印。何況我開這兩門功課,不是從我開端的,你要來問我、責備我,你也搞錯了。什麼人開端的?印光大師開端的,你要找他,你去問他。他老人家首先提倡,我們在後頭接著幹,他帶頭的。所以許許多多的怪現象在末法發生,我們一定要懂得。

      許多人批評,都來告訴我,我說整個天下人都反對夏老的會集本,我不敢反對;什麼原因?老師傳給我的,如果我們背叛了老師,我們立足點就沒有了,我不違背老師的教誨。你們沒有受過老師的囑咐,你可以批評,你可以說。我受過老師的囑咐,所以我有講這部經、弘揚這部經的使命。這在佛法裡面祖祖相傳,我如果要違背了,甚至於批評,我的罪過是欺師滅祖,欺師滅祖的果報在阿鼻地獄,我不願意去。所以沒有受囑咐的人,那是另當別論。我是承受老師的教導,老師把這個本子交給我,我接受了,所以我們堅定不移。

      這麼多年來,確確實實依這個本子學淨土的人數增加了,念佛的人多了。這個本子好懂,你把五種原譯本拿來看看你就曉得,會集得好,容易懂,非常契合現在人的根性。所以這個方便門開了之後,「普入一切世間」,怎麼知道普入?我自己講經四十一年,四十一年經驗告訴我,我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講經,講其他的經跟講《無量壽經》,聽眾不一樣;講《無量壽經》聽眾特別多,講其他經典的時候,最多也不過是講《無量壽經》聽眾的一半,都沒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由此可知,這個會集本的法緣殊勝無比,得到大眾廣泛的歡迎,從內心生起喜悅。為什麼?他聽懂了,他才能歡喜心。原譯本不是不好,是古代翻譯的,在那個時候一般人看得懂,現在人看起來很困難;他看不懂,興趣就沒有了。這是為什麼這些祖師大德要重新會集,道理就在此地。所以記住「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會集是個方便。

      何況夏老自己也非常謙虛,他希望這個本子出來之後,能夠引導一切大眾認真去細讀五種原譯本;換句話說,他這個話的意思,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這個會集本是五種原譯本的導讀。這個意思好,你要沒有這種指導的話,你對於讀五種原譯本的心發不出來,不想去研究這個東西,看到這一本導讀,興趣來了,有這個意願,讓你去讀五種原譯本,功德無量無邊。我們五種原譯本統統讀過了,我還是願意受持這個會集本。我不但把這五種原譯本統統印出來,還將龍舒的會集本、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再加上夏老的,《無量壽經》現存的版本九種,我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大家,你全部都看到。你歡喜受持哪個本子都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一個本子都好。為什麼?你都是念阿彌陀佛,你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地都是平和的、都是寬容的,如果執著這個、否定那個,我看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為什麼?哪有吵吵鬧鬧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不可能的事情。這些道理我們平常都要懂。

      所以不僅佛門裡面,所有一切宗派法門,我們要平等的尊敬,看《華嚴》末後五十三參就知道了。五十三位善知識修學的法門都不一樣,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自己謙虛,推崇別人,這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華嚴》是世尊示現成佛第一部講的經,第一部經裡面就教導我們修學的良好態度,我們要把這個意思引伸,對待世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術思想,也都要包容,也都要尊敬。讀了《華嚴》之後,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本是同根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思想,就像一棵大樹不同的枝幹,根是一個。所以任何宗教、任何學術思想,只要深入,真正像佛法講的徹法底源,你的問題全沒有了,都解決了,什麼爭執都沒有了。所以諸佛如來看到一切眾生,不管你講什麼他都點頭,為什麼?人家真正徹法底源。我們沒有找到根本,在枝葉上,這個枝跟那個枝會打架;找到根本的時候,原來是一家,原來是一體,什麼都化解了。由此可知,這個世界的動亂紛爭,根本解決之道,用佛家的術語來說,「深入經藏」,「深解義趣」,問題就解決了。

      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絕不拉信徒,絕不拉他,「你要信我的教」,不需要,這是錯誤的。我們鼓勵他,深入他的經藏;他要入得深,到最後跟我們就變成一家。他入得淺,他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如果我們也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想法不一樣、執著不一樣,就產生矛盾,就產生對立,這個化解很困難。一定要深入,深入到最後,一個根生的,原本是一體的,都沒有錯,都對。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才真正能夠「普入一切世間」,得大解脫,這是我們要知道學習的。它另有很深的義趣,在後面讚頌裡面,我們讀到讚頌的時候,再來詳細的研究。

      經典,我們從前面讀到此地,每一位菩薩,這個主晝神也是法身大士;從偈頌裡面來看,不只法身大士,諸佛如來化現的,應以主晝神而得度者,即現主晝神而為說法。《普門品》大家念得很熟,就是這個意思。楞嚴會上佛說得很明白,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是要實現他的本願,初發心的時候都發過這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他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這個願是要兌現的。如何兌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向善的意願,有希求破迷開悟的意願,他就來了。用什麼身分來,說些什麼法門,都沒有一定。現身說法,不在佛菩薩那一面,在我們眾生這一面。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裡怎麼想,他就怎麼示現,所以才契機。他所示現的,跟我們想的不一樣,我們就不喜歡了。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也沒有一定的說法,這樣才能普入。如果有一定的形相、一定的說法,決定不能普入,會有許許多多的障礙。他因為沒有一定的形相,沒有一定的說法,才能普。雖然說法、形相不一樣,他的原理原則決定一樣,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然後才知道如何來學習。

      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世界、這個地球,《華嚴》最契機,能幫助人開悟,了解事實真相,心胸拓開,知道整個地球一切眾生是一家人,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去看一切眾生。佛在經上教我們,年老的男子是我父親、女子是母親,年歲小的是我自己的兒女,跟我年齡相彷彿的是我們的親兄弟姊妹,一家人,整個世界一家人,要互相尊重、相親相愛、互助合作,不要有誤會,不要去打架,這個世間安定和平、繁榮幸福就能夠落實。這個事情要靠教學,除教學之外,其他一切手段都達不到,所以教學是神聖的事業。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