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53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五三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53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最後一段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

      這首偈雖然只有二十個字,義理、境界確實是深廣無盡。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首偈是「答知」,就是如來甚深境界裡面的說法。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這一段講的是「心體」,所以難懂。《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這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這是大問題。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多少學者專家,一直到現代這些許多的科學家、宗教家,都在探討這個問題,一直到今天都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但是佛經在三千年前,佛就把這樁事情說明白,說清楚了。

      佛說這一切法,包括時間跟空間,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首偈是講到心體,就是能現能變的本體,這當然難懂。所現所變的,像《華嚴》前面所講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是講所現所變的,依正莊嚴,深廣而沒有邊際。真正是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兩個極端都說到。小講到微塵裡面有世界,我們在前面都讀過,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大世界無二無別。微塵裡面還有微塵,那微塵裡面依然有世界,重重無盡,現在科學家、哲學家還沒有說這種話,我們只在佛經上看到過。

      科學家現在也算是很了不起,講到世界的緣起,他們發現到原點,是這個原點爆炸的,所以這個世界現在還在膨脹。原點有多大?他們計算舉了個比喻,比喻用頭髮,頭髮很細。譬如這是一根頭髮,把頭髮從這裡切斷,這頭髮的平面,這個平面的直徑,你就曉得頭髮切斷那個直徑有多小!這個直徑裡面,可以排宇宙的原點,排多少個?一百萬後頭三個億,一百萬億億億;我們肉眼看不見,不但肉眼看不見,恐怕連顯微鏡也看不到。這個原點爆炸出來是整個宇宙,這個跟《華嚴經》說的有點相似,大小不二。整個宇宙濃縮成一個原點,原點展開是個大宇宙,現在科學家是這麼個想法。但是在佛法裡,不是這個說法,佛法裡講大小不二,這個不可思議,佛境界就是不可思議。

      十甚深,十種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像,但是它是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佛、對於法身菩薩要有信心。佛菩薩告訴我們,這種智慧,這種認知,不是他們專利,他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眾生都有。為什麼你今天把這種智慧、德能喪失掉?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佛陀的教育,聖人的教育,沒有別的,千經萬論,千言萬語,都是教我們、勸導我們放下。放下就看破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兩個方法交叉相輔相成,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

      到底從哪個地方下手?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但是總不外乎這兩邊,一個看破,一個放下。在我們娑婆世界,大多數的人煩惱習氣重,煩惱習氣重的人要從放下開始。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就能幫助你再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又幫助你再看破一分。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在佛教裡的名詞是定慧等學,定慧互用。所以在大乘教裡面,定可以為體,慧為用;慧也可以為體,定為用,定慧可以互為體用,就是這麼個道理。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他們的成就就用這個方法。

      儒家教我們也從這個方式開始,確實所謂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你看儒家在真正講到實質功夫的時候,從哪個地方開始?《大學》裡頭所說的「格物」,格物而後致知,致知就是看破,格物就是放下,物是物欲。首先你要跟物欲做一番真正的功夫,把它放下,不再被物欲所累,不再被物欲所影響,你才有智慧。貪戀物欲,執著物欲,智慧就沒有了。所以格物,你看印光法師跟我們講的,「革除物欲」,這個說法最早的是宋朝司馬光。我們知道司馬光是虔誠的佛弟子,我相信他講格物致知的時候有佛教的意思在,這真能講得通,講得順暢。

      智慧開了,我們今天,佛在大乘教裡常常教給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你真放下,智慧就開了。這個智慧是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就是心體,心體裡面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樣樣具足,沒有一樣欠缺的,而且人人都有這個性體。所以成佛之後,佛就說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只是你現在迷了。迷什麼?迷失了你的性體,迷失了你的性德,所以你把一真法界變現成六道輪迴,在這裡頭受苦受難,就好像做惡夢一樣。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作夢。佛菩薩慈悲,跑到夢裡面來,來幫助這些迷惑顛倒的人醒過來,佛的教學就是這個意思,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迷破了,覺悟了,就離苦得樂。苦是什麼?六道輪迴之苦,永遠擺脫了;樂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你就回歸到自性,就這個意思,這就叫佛陀的教育,我們首先要把它認識清楚。

      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破迷開悟。這首偈就是講這樁事情,這樁事情深廣無際,所以首先講『非識所能識』。「識」是什麼?我們用最淺顯的話,也是《華嚴經》的說法,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要從法相上來講,執著是第七末那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妄想是阿賴耶識,起心動念,阿賴耶識。大乘教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講心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想出十法界,想出六道,想出三途,看你怎麼個想法!什麼都不想了,那就好了,就恢復原狀,原狀是一真法界。什麼都不想了,三途、六道、十法界都沒有,夢中境界,這個要知道。諸位菩薩跑到夢中來,幫助我們這些沒有學佛的人。

      所以宗門常講,這些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叫「大作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道場是水月道場,事業是夢中佛事。做得很起勁,但是心裡頭是痕跡都不沾,這叫聖人。我們做得很起勁,但是心裡頭落印象,這叫凡夫。聖人天天幹,幹得很起勁,不落印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聖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處處落印象,這錯誤,這是迷惑顛倒,所以說是被染污。其實心體、自性從來沒有染污過,染污是什麼?染污是個比喻,迷了,迷叫染污,是個比喻,不是真的有。這是佛說話、佛家在教學建立這些名相,你可不能當真。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我們,那個原則我們可要記住。我們怎麼樣來學佛?你看看他教我們「離言說相」,我們聽講,你不要分別言說,你不要執著言說,這是第一。第二,「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你只能體會它的意思,不要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不執著,不要去分別,都是誘導我們悟入真實;你一計較,一執著,你就迷了。所謂是讀書,死在字裡行間,執著言說就死在句下,執著名相就死在名相,你哪一年開悟?第三個教給我們,「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們聽了,我們看了,我們起了想法、看法,不可以。你的想法、看法全是錯誤的,怎麼錯誤?性體、性德裡頭都沒有想法、都沒有看法,你怎麼會有想法?你怎麼會有看法?統統沒有,真相就在眼前。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面前。明心見性,性在什麼地方?就在面前,就是!

      你看看前面世尊答覆勝天王,這些話你要是真正稍微體會,你就曉得裡頭意思。勝天王問「云何菩薩修學甚深般若,通達法界」,佛告訴天王說「如實」,你看告訴天王「即是如實」。什麼叫如實?佛說「不變異」。什麼叫不變異?佛說「如如」。什麼是如如?他為什麼不懂?執著名字相,從名字相裡頭又生起心緣相。所以佛雖然這樣講,佛講的一點都沒錯,每一句都是圓圓滿滿的給他解答,聽不懂,就是智慧不開。佛到最後這才講,「此可智知,非言能說,離相無相,遠離思量,過覺觀境」。這就是平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相宗裡面講的「離心意識」,就是佛知佛見。

      心意識是什麼?心是阿賴耶,就是起心動念;意是分別,意根是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離心意識就是我們講席裡常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眼前就是佛知佛見,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樣不是佛性?這個境界裡面,正是宗門大德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踏破鐵鞋你不悟,你到哪裡去找?悟了之後就在現前,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哪一樣不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佛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我們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裡頭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迷了,真相見不到。佛菩薩比我們高明在哪裡?他跟我們一樣,沒有兩樣,他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於是他的應用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華嚴》講的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統統落實,統統用上了,所以得大自在,大神通,不思議境界!

      我們再想想《心經》裡面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可以跟這段經文合起來看。勝天王問的是菩薩修行深般若波羅蜜,就跟《心經》上前面一句話一個意思。《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地方講「了達甚深法界」,是一個意思。甚深法界是畢竟空,這《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為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十法界依正莊嚴總離不了因果的定律。因果從哪裡來的?從我們起心動念來的,一個善念就感善果,一個惡念就感惡報。這個在六道裡頭特別明顯,善因善果,在上三道;惡因惡報,下三道,餓鬼、地獄、畜生。

      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頭發揮得淋漓盡致,給我們講的「百界千如」,這是個很好的啟示,很大的啟示。從這個啟示裡面我們引申,法界無窮無盡,佛只講一個綱領,十法界,十法界裡每一個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譬如我們講人法界,這都是人,雖都是人,人人不一樣!有人中之佛,釋迦牟尼佛是人,示現在人道裡面,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薩,有人中的緣覺,有人中的羅漢,有人中的天人,有人中的修羅,有人中的畜生,有人中的餓鬼,有人中的地獄。這一個法界裡面,十法界具足,其餘的九個法界,每一個法界亦復如是,就變成百界。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擴大,佛講十法界,天台大師講一百法界。一百法界裡頭,每個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重重無盡。這一引申,法界無量無邊,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就我們一個人身上,就具足十法界,就具足百界千如。你看我們一念心裡頭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很想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法界。我們一念念觀世音菩薩,想到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我們非常羨慕,很想效法觀世音菩薩,菩薩法界。一念十二因緣,緣覺法界;一念四諦,聲聞法界;一念慈悲喜捨,上品十善,天法界;一念慳貪,餓鬼法界;一念愚痴,畜生法界;一念嫉妒、瞋恨,地獄法界。就在一個人身上,甚至於一天,這些念頭統統都有;你看念頭剎那剎那都在變,法界也在變。

      法界在變,日本江本博士水實驗裡頭,給我們做出證明,證明佛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一切法不是真的,真的,不會變才是真的,會變就不是真的。你看我們人的念頭剎那剎那在變,不是真的,叫妄想;分別也是妄想,執著也是妄想,總而言之離不開妄想。外面的環境,環境是妄境、幻境,不是真的,境界隨著我們念頭剎那剎那都在變化,沒有一樣是真的。《金剛經》裡頭佛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點都不錯,你怎麼可以當真?虛妄境界裡面,這裡頭有真的東西,真妄絕對不能離開,真妄是什麼?能現能變是真的,所現所變是假的,真假不二,你在假的裡頭認識真的,你就成佛了。

      統而言之,這些相都叫做法相。法相的體是什麼?體是法性,法性就是此地講的心體,心體是法性。你在法相裡面見到法性,法性永恆不變,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決定離不開它。古人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在器裡頭見到金,就是佛菩薩;執著器不是金,就是凡夫。性是什麼樣子?佛法裡頭講得很清楚,性空相有,阿羅漢明白了,阿羅漢真正明瞭萬法皆空。萬法皆空不是說萬法都沒有了,萬法有,為什麼說皆空?萬法是相,相沒有自性,自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說事上它有,理上它無,萬法皆空是這個說法。真的見到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都沒有自體,你還會去執著它嗎?你還會去分別它嗎?不會!你要執著分別,那錯了,那全是打妄想。只是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把假的當成真的,你才會起分別執著這種念頭;如果你曉得它是空的,分別執著的念頭就不會生起來。

      現代人,電視幾乎是生活當中不能缺少的,哪個人不看電視?問題是你會不會?宗門的話,「會麼!」如果你會看,會看會開悟,怎麼叫會看?螢光幕上,事有理無,相有性無,就在螢光幕上看到。螢光幕就是理、就是性,能現能變;螢光幕顯現出來的色相、音聲是假的,不是真的,剎那不住,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個相是幻相,這個有,佛法叫妙有,螢光幕是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也不妨礙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你要這樣看電視,天天看,看上二、三年,你會大徹大悟,千經萬論就講這個道理。所以東西(法性)在哪裡?不就在面前!不是高深而不可測,平平實實就呈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你能從這個地方豁然覺悟,然後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身體,看看我們生活這個世間,跟螢光幕上所現的色相無二無別。然後你在境界裡面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就跟諸佛菩薩示現沒有兩樣,完全是智慧、德能、相好。可以自受用,可以為他受用,自他不二。自受用的是清淨寂滅,他受用的是應化無方,普度眾生。雖然普度眾生,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而實無眾生得度者」。普度,為什麼又說沒有度?度而無度,無度而度,希望同學們細細去體會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接著再看註解裡面的第二句,第二句沒講完。「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這是解釋第二句,「亦非心境界」。瞥起是很短暫的時間,忽然生起,也不是真知。真知怎麼樣?真知決定沒有這個現象,真知總是如如不動。世尊在《金剛般若》裡面教須菩提,達摩所傳的禪宗跟《金剛經》上所講的道理是一不是二。佛怎樣教須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教須菩提,示現在六道、在九法界教化一切眾生,必須是這樣的。「不取於相」,不著相,並不是離開相,沒離開。眼見色,耳聞聲,鼻臭香,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凡夫取相、著相,這就錯了。佛教他不取相、不著相,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如如不動!這樣教化眾生,同時提升自己境界,你接觸眾生的面多,遇到的問題多,圓滿你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根本智,甚深般若。《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我們修行人天天在這兒練!

      這樣的花花世界,會的人功夫往上提升非常快速。你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清楚,這是智慧,這就是無所不知。清清楚楚怎麼樣?如如不動,定慧等學,你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後面一定就帶來煩惱,煩惱是什麼?七情五欲,就生了,七情五欲馬上起來,你就墮到煩惱裡面去。能夠如如不動就不生煩惱,不生煩惱生什麼?生智慧。惠能大師給五祖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這麼一句惠能大師的話,你就曉得他是什麼境界。他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時,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他就跟一般人不一樣。如果我們見了五祖,一定是向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他常生智慧,就這麼回事情。我們要知道、要明瞭,然後才曉得怎樣修,怎樣學。

      一生想的都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做的是利益眾生的事情,雖然想,雖然做,不著相。再說得粗淺一點,大家容易懂,容易好學,好下手。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在裡頭,換句話說,沒有得失,事情做好了,眾生有福;事情沒有做得成功,眾生沒福,與自己毫不相干。做而無做,無做而做,這是菩薩!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知道學習,所有一切工作都是為別人服務的。

      有些同學常常來問我,我一生所幹的,兩個目標:一個是為正法久住,一個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就做這兩樁事情。沒有國家界限,沒有種族界限,沒有宗教界限,沒有文化界限,真的是《弟子規》裡頭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佛告訴我們,範圍更廣大,不是說凡是人,一切眾生都要以清淨平等慈悲對待;清淨不染污,平等沒有高下,慈悲就是愛心。一切動物、一切植物、一切礦物,同樣一個清淨平等慈悲心對待,你說多快樂,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老師,念念不忘,天天禮拜老師。不是老師教導,我怎麼知道有這麼一條路?作夢都想不到。老師把這條路指出來,引導我、幫助我走進這條路,成佛之道,人生最高享受之道。

      大師在此地又引用經上一段話,他說「經云,如實即無念」。這是以經來解釋經,因為佛前面曾經答覆勝天王之問,如何是菩薩修學甚深般若,通達法界,佛答覆的是如實。勝天王跟我們一樣都不懂,如實是什麼意思?這再引用經上的話,如實就是無念,這個解釋決定沒有錯誤,都是佛說的。意思就是「是用無念心,見聞覺知一切事法」,用無念心見聞覺知一切事法,就是如實的意思。「心常寂靜,即如來藏」,這個解釋得好,也就是離心意識就是佛知佛見。

      這裡無念,我們不能夠執著名相,執著名相,曲解名相,那你就錯了。「無念是什麼念都沒有」,好了,那就變無想定。無想定的果報在無想天,四禪天裡頭有無想天,就到那裡去了,那是外道天!雖然他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他什麼都不知道,墮在無明裡頭,所以錯了。無念到底怎麼講法?祖師大德給我們解釋,無念是無邪念;換句話說,他有正念,正念無念,正念無念是無邪念。什麼叫邪念?妄想分別執著是邪念,離妄想分別執著,不是沒有念,有念,那個念叫正念,那個念叫無念;就是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想想,我們眼睜開來看外面,有沒有見到?見!所以宗門祖師告訴我們,我們眼睛睜開第一念是正念,就是無念。為什麼?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都不夾雜,第一念。第二念就落到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就錯了,就是沒有辦法保持。諸佛菩薩永恆的保持著第一念,永遠不變,是這個意思。所以無念不是無想定,無念是真實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要知道。千萬不可以誤會,誤會那不是佛講錯了,是你自己誤會,因果要自己負責。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清涼大師註解的第三句,「心體離念,即非有念可無,故云性本清淨」。這幾句話還是很難懂,清涼大師很慈悲,再給我們加以註解,這個註解就是《鈔》。註解裡面說,「心體離念者,雙會二宗,釋第三句,以北宗宗於離念,南宗破云,離念則有念可離,無念則本自無之」,我們先看這幾句。

      這一段是解釋偈頌裡頭第三句,『其心本清淨』,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這句用雙會南北二宗的說法來解釋,他說「北宗宗於離念」,北宗是神秀這一支的,他們修行著重在離念。「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以他們是以離念為修行的宗旨,用這個方法的很多!我們修淨土也是宗於離念,你看看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以一句佛號,以這一念離一切妄念;你不念佛,妄念就起來。念佛功夫是什麼?把妄念取而代之,叫一切妄念都歸這一念「阿彌陀佛」;以一念止一切念,功夫才能得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永遠不能成功,這就是古人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那是什麼?那叫不會念。

      念佛你會念嗎?會念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這才叫功夫。念到妄念都不生,叫功夫成片,功夫真正得力了。這樣的功夫,就怕你不肯幹,你要肯幹,肯定能成。你要問多久的時間?那我們再看《淨土聖賢錄》,再看《往生傳》裡面,再看現在有很多念佛人真的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你看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時間大概總是三年到五年,不要很長。問題就是會!不會不行!就是說你念佛號裡頭夾雜妄想,這不行。

      念佛的祕訣,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他講的是念佛的祕訣有三:第一個是不懷疑,決定、肯定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確確實實阿彌陀佛有這個弘願,只要念他的佛號就能夠往生,他就來接引,一點懷疑都沒有,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是不夾雜,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裡頭決定不能有妄想夾雜在裡頭。第三個條件是不間斷。你能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無比殊勝的法門!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這三個條件都沒有,那就不能往生。信心不堅固,聽到別的法門還動搖,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這不行,你信心在搖擺不定;念佛的時候夾雜妄想,念佛又常常間斷,這怎麼會成就!

      其實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這三個條件,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的並沒有兩樣。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綱領,說了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放下!跟我們前面講的意思完全相通。眼不取色相,不再分別執著外面的色相,不是叫你不見,哪能不見?不放在心上。耳不把一切音聲放在心上,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就是做放下的功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要淨念,懷疑就不淨,夾雜就不淨。不懷疑、不夾雜,這是淨念;相繼是不間斷。你看是不是一樣的?但是你要記住,你用什麼方法能做到淨念相繼?你一定要好好收拾你的六根,你才能夠得到淨念相繼。不能夠都攝六根,淨念很困難,我們今天碰到問題就在此地。眼見色起貪瞋痴慢,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起貪瞋痴慢,都起七情五欲,那怎麼辦?所以那個淨就淨不了。

      一定要知道世間是假的!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給我們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世間什麼都帶不走,連這個身體也帶不走,假的。假的,你要那麼認真,你就錯了。它障礙正法,障礙你的悟門,障礙你的修行,你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並不是不要,隨緣,不再執著,不再在這些(就是五欲六塵)上起心動念,不搞這個了。生活環境好,很好;不好,也好,一切都隨緣,一切不再執著,就對了。有能力多做好事,好事裡面把握著兩個方向,一個是幫助正法久住,一個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你就決定不錯。這樣才能夠得淨念相繼,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才能夠做得到。具足這樣的條件就決定得生淨土,這個很重要。北宗容易修,南宗太高,南宗惠能大師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神秀接引的是大乘根人。我們自己想我們不是上上根,但是淨宗是大乘,大乘根決定得生。

      「南宗破云」,南宗破北宗的,他是上上乘人。「離念則有念可離」,你不是常常念嗎?真的,我們的妄念多。我們要離執著,要離分別,要離妄想,這是有念可離,真有念,真要離。南宗是再向上一著,向上是心體,向上是法性,心體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還要離嗎?無可離,這是上上乘人。我們懂得這個事情就好,做不到,我們還是要走北宗的路子,要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多太多了,不像能大師,能大師見五祖,你聽聽那個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所以他可以無念。我們要見五祖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妄念不斷,所以南宗不是我們境界。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尊敬他,他是真高,我們從北宗的宗旨、修學慢慢提升到能大師的境界。所以,無念這個境界,我們可以到極樂世界再去學,現在只要修成功夫成片就行。無念在淨土宗裡面講是理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那個高!那個我們是沒有法子的,做不到的。我們今天只取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我們生凡聖同居土就非常滿足了。

      蕅益大師教導我們的,他老人家自己常說,「我只要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其實蕅益大師是來示現的,他到底是什麼身分,他一生沒有暴露,決定是再來人。印光大師的身分暴露了,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印光大師對於蕅益大師註的《彌陀經要解》讚歎到極處,印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部註解,也不能夠超過其上」。這個話是大勢至菩薩說的,那麼你想想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否則這個註解做不出這麼好。而且《要解》是九天寫成的,蕅益大師前面有序文,後頭有跋文。佛菩薩再來,不是普通人!是現身說法做樣子給我們看的。希望我們在這一生不要好高騖遠,老老實實修行,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度。

      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要解》裡頭說得太好了,許許多多講解都是前人沒有說到的,他說盡了。生凡聖同居土等於生方便土,等於生實報土,這不可思議,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空間維次。諸佛菩薩統統有四土,但是四土確實有空間維次不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空間維次,所以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你到極樂世界,雖然在凡聖同居土,你見到阿羅漢,阿羅漢是方便有餘土,你見到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他們在實報莊嚴土,統統見到。在其他淨土裡面,諸佛淨土裡面,凡聖同居土是見佛的應身,方便土也是佛的應身,實報土是佛的報身;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見阿彌陀佛全是報身,這不可思議。

      這種殊勝的因緣,無量劫希有難逢,我們這一生居然遇到了,你說多麼幸運!遇到了要是當面錯過,你知道那是多可惜!不是千載難逢,無量劫希有難逢。「開經偈」裡面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遭遇到了,怎麼可以空過?要把這個當作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其餘的什麼事都是雞毛蒜皮,小事一樁。所以我們協會所有在這個地方工作的同仁,在講經、學習這個時候,所有一切工作放下,我們要辦第一樁大事。其他的事情,雞毛蒜皮,課上完之後再辦。要知道這個機緣希有,這個機緣難逢!所以北宗講的沒有錯,南宗也不錯,只是接引的對象不一樣,這個我們要知道。

      在北宗修學宗旨裡面,「無念則本自無之」,離念,下面是個比喻,「離念如拂鏡,無念如本淨」,實在講就是《壇經》裡面講的兩首偈。你看看離念,神秀大師那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常拂拭,勿使惹塵埃」。能大師那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無念。神秀的偈子我們好懂,能大師這首偈子不好懂。讀了之後曉得高,比神秀的高,實際上模模糊糊。什麼叫無念?真的,清淨心裡面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離念,離念已經起心動念,「我要離念」。南宗修行,有沒有念頭?妄念有,凡夫有妄念,妄念要不要離?不需要離。為什麼?妄,不是真的!你要起心去離念,又加一重妄想。這個對上上乘人有利益,對中下乘人沒有利益。

      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部接觸的是《壇經》。我那個時候還在工作,有一年休假,有二個星期的長假。政府有這麼個制度,每年每個人都有一個長假。我休假期間,我從台北(我在台北工作)到台中一個朋友家裡去玩,老朋友,在他家裡住了一個多星期。他家的書房就有一本線裝書,我看了很歡喜,翻翻,《六祖壇經箋註》,丁福保的註解。那幾天沒事情幹,就翻來看,愈看愈有味,就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看完了,很歡喜。這是跟佛結緣第一本書。

      以後我認識章嘉大師跟方東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總以為佛教是迷信,讀了《壇經》,前面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還是放不下,還是以為佛教是迷信,實在講《壇經》看的時候似懂非懂。方老師就問我,你有沒有看過佛經?我說偶爾這麼個機會,看了這本《壇經箋註》。方先生搖搖頭:這個不能學,這個不是你讀的。章嘉大師也問過我,李老師也問過我,三個人聽到我看《壇經》都搖頭:上上根人!你不是上上根人,這個東西學不得!他們跟我講這些話,我聽了實在講莫名其妙,我看了很有興趣,怎麼說學不得?以後愈入,學的愈多,愈知道那不是我們的境界。你說我們如果學他那個方式,所有妄念都不要去斷,妄念天天增長,正念不能現前,你怎麼能入門?不但不能契入境界,真的連悟門都堵塞了。煩惱天天增長,業障天天在增加,那出不了六道!老師講得對。

      我那時候對於教下很有興趣,這是受方先生的影響。跟方老師學哲學,佛經哲學,方先生至少影響我三年。但是這三年當中,幸虧有章嘉大師教導我,把佛法基本修學的原理原則我搞清楚了。章嘉大師指導我從看破、放下下手,具體的修行,看破、放下從哪裡做起?老師教我從布施做起,我真幹。時時刻刻還提醒我,戒律很重要。所以我在章嘉大師那裡三年,學了什麼東西?看破、放下,布施、持戒,明白這個道理。布施真重要,布施、持戒要用世間法來說,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以後讀《了凡四訓》,完全明白了。

      了凡先生如何改變他的命運?沒有別的,就是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規矩,老師所教導你的你能夠依教奉行,你能夠不違背,認真努力去做,命運改了。我並沒有求改命運,沒有求財富,也沒有求升官,沒有求長壽,也沒有求智慧,只是認真去學習。你看今天財富、智慧、健康長壽統統得到,不是自己希求的。得到之後,我自己沒有享受,我一生老師教導我的,「隨緣度日,莫造新殃」,這個話很重要,要消罪業,不可以造罪業。無量劫累積的罪業,沒有學佛之前,造的是罪業,要知道消,不可以再造罪業。所以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我常常講我就是為正法久住,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有福,大家享。這個生活很快樂,很幸福,很美滿,所以我感謝方老師指引我這條道路。

      「性本清淨」跟儒家講的本性本善一個道理,《大學》裡面講的明德,明德就是性本清淨。《三字經》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個「人之初」不是講人初生下來的,不是指這個,是講人的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本來清淨,那還離,離什麼?你把惠能大師跟神秀大師兩個偈頌比較上來看,你就看那完全不同的見解。一個是有身、有心,身像菩提樹,心像明鏡台,有身、有心。一個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金剛經》的境界,沒有身也沒有心。沒有身,不著一切色相,沒有身;沒有心,八識五十一心所,再包括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都沒有,法身菩薩境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神秀大師那個界是十法界;能大師那個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的,他已經回歸到本性本善。神秀大師雖然知道本性本善,沒有回歸,不一樣。一個已經入門,一個在門外,兩個不同的境界。

      所以這個比喻說,離念就好像拂鏡,無念如本淨,本來清淨,你還要什麼無念?本淨再加上一個拂拭,不就錯了嗎?加上個離念,也就錯了。它沒有念,你離什麼念?實在講無念如本淨,無念有沒有?無念也沒有;本淨有沒有?本淨也沒有。有本淨就不淨,有無念,無念的對面就有念,很難懂。我們要很冷靜的去體會,不能分別。你不要去想,想全是妄想,錯了,決定體會不到。把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能體會到,體會到這個意思。

      下面是把這二宗會通,「今為會之,起信既云」,這是舉《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心體離念,亦本自離,非有念可離,亦同無念可無,即性淨也」。這是舉《起信論》裡的一段話,《起信論》這段話說得好。「心體離念」,這個離,本來它就沒有念,所以「亦本自離」。它本來沒有念,現在有沒有念?現在也沒有念。念跟離念,妄心這邊事,妄心有念,真心無念。佛與法身菩薩看一切眾生本性,看一切眾生心體,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他對於一切眾生恭敬。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說的一樣,「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講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像我們芸芸眾生是未來佛。哪個不是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滿種智就是佛,情與無情都包括。無情是什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哪一個不是佛?

      我們現在一聽到佛,佛一定是人那個樣子,不是的。佛是講的自性,大乘教裡面常講的法性、法身,那是佛。法性能現、能變,就是此地講的性本清淨,這是法性;法性所起的作用是法相,法性叫佛,法相叫法身,法身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法身佛,這一切恭敬的範圍就太大了。禮敬諸佛,我們不但對一切諸佛菩薩恭敬,真誠恭敬,對一切眾生也是真誠恭敬。為什麼?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真誠恭敬。他恭敬幹什麼?不是他恭敬他現在造善造惡,不是。恭敬他的本性本善,恭敬他的本性本淨,性本清淨,恭敬這個。見性不著相,相他清楚、他明瞭,他不執著、不分別,在相上決定不起心動念。對於樹木花草,對於山河大地,都是存著恭敬心。

      我離開台灣,寫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這是有念,不是無念。離一切惡念,遠離邪知邪見,遠離惡念惡行,我們現在人可以做得到的。神秀大師比我們就高一級,能大師比我們高二級,能大師他老人家所修、所學、所教的,我們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起信論》這句話就說得好,「心體離念」,這個離我們要認識清楚,不是有念可離,它跟能大師講的意思是一個。心體本來沒有念,離念是本來沒有念,所以說「亦本自離」。本來沒有念,就不能說,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說,勉強把它說出來,所以你可不能執著「馬鳴菩薩講心體離念」。你真懂得,離念是無念;你要是不懂得,它真有念可離,這就錯了。所以底下講,「非有念可離」,它沒有念。「亦同無念可無,即性淨也」,這就是自性本淨,自性本善。

      下面說,「非看竟方淨,若無看之看,亦猶無念念者,則念真如」。這是特別提醒我們,不是「看竟方淨」,竟是究竟,什麼人看竟方淨?大乘教裡面常講,小乘阿羅漢他知道萬法皆空,怎麼知道?分析,分析就是看竟,看出它的究竟。像現在的科學家,科學家隨拈一物,他知道這個是空的,不可得。為什麼?他分析。譬如毛巾,這是個物體,怎麼織成的?它是一根線紡織成的,把它拆開,拉成一條線,毛巾沒有了。線呢?線是纖維紡織的,纖維再分析就變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變成原子,變成電子,最後變成粒子,一看這個東西都是這些東西組合的;緣聚則有,緣散則空。聰明人,緣聚的時候也知道也是空的,看竟方淨。

      所以,阿羅漢知道萬法皆空,他的智慧是從分析空,任何一切法分析到最後,分析到沒有了。在佛法講,分析到最後是鄰虛塵,我們現在講基本粒子。再不能分,再分就沒有了,跟虛空做鄰居,再去分就是虛空,就沒有了。用這個方法明白所有一切物質是空寂的,不可得,所以說這一切物相緣生的。都是這些微塵,佛家講微塵,現在科學家講原子、電子、粒子,用這些名詞,佛家都叫它做微塵,聚就有相,就現相,散了就沒有相。聰明人不等它散,就知道它空寂,就知道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所以對這些相他能夠放得下,就是他在所有一切現相裡面,不會起貪瞋痴慢,因為他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滅(有生有滅)的這些法,就是緣聚緣散這些法,「如夢幻泡影」;存在的時間是「如露亦如電」,存在不長久。你要是細心去看,像閃電一樣,真的,那就看得微細了。我們凡夫,凡夫看的粗相,就像看露水,時間不長。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地球有成住壞空,哪一樣是永恆存在的?沒有,找不到永恆的東西。永恆的東西是法性,法性是永恆的,因為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質都是從它那裡變現出來的,所以不是看竟方淨。

      「若無看之看」,那也就等於無念之念,我們講無念而念,無念而念就是念真如,真如無念。「無念念」就是無分別、無執著、無起心、無動念,在這個狀況之下,所有一切境界就是真如,入這個境界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禪宗,特別是語錄裡面,像《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多個公案,都是開悟的人悟了之後請老師給他印證。你看那個問答,你看了之後真的是左右逢源,頭頭是道,無有一法不是。會的人,無有一法不是;不會,無有一法是,所以關鍵就在會、不會!會,覺了;不會,迷了,關鍵在覺迷。覺了就是,覺了怎麼樣?覺了叫無念,迷了就有念。有念是迷,無念就覺,因為無念是真如,是心性之體,無念;有念,有念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叫妄心,真如叫真心,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為什麼說真心跟妄心?就是一個覺,一個迷。再告訴你,覺迷不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但是要覺了,你才得受用;不覺,雖然是佛,還要搞六道輪迴。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