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6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六0卷)  2002/6/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60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九段劫轉變差別,長行第六句:

      【諸菩薩各各遊諸世界故。世界海無邊莊嚴劫轉變。】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我們,「各各遊」就是「二地至十地」,這些地上菩薩必定是幫助佛接引眾生,教化眾生,示現在十方諸佛剎土,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所以應化的是「遊戲神通」。凡是菩薩示現的地方,必定是莊嚴國土;教化眾生,為眾生示現做榜樣,就是莊嚴。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給當時的人、給後世的人、乃至於給末法最後得度的眾生,都做出最好的修學榜樣,這是無比真實的莊嚴。

      地上菩薩,我們一般稱為摩訶薩、大菩薩,他們的修行就跟這部經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他怎麼修?度化眾生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所謂教學相長。你要是不肯教學,不肯接觸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九法界,從權教菩薩(就是三賢菩薩,我們前面所講的信解菩薩)一直到地獄眾生,這是九法界,你要不跟他們接觸,你的後得智就不能圓滿。後得智是什麼?是無所不知。你得要接觸,你才能知;你要不接觸,你就沒有法子知道。世間做學問的人亦復如是,為什麼古人說讀萬卷書之後還要行萬里路,這不是跟此地講的一樣嗎?讀萬卷書是信解菩薩位,行萬里路那就是『各各遊諸世界故』。

      信解位是在學校裡學的東西,課堂裡面學的,學的一些理論、一些常識,並沒有親眼去看過。所以屬於什麼?屬於記問之學,一定要親自去遊歷。遊歷是什麼?證實,證明我在課堂所學的是真實的。這就是今天大家所尊重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求證。

      佛法這一點真的是很了不起,三千年前佛法講求的是今天所講的科學精神,他要求證。譬如佛講地獄,你要親自到地獄去看;佛講餓鬼,你要到餓鬼道去看;佛講欲界天、講色界天,你得到色界天、欲界天去考察,去觀光、去考察;佛講聲聞、緣覺、信解菩薩,你要不跟他們接觸,你怎麼會了解他們的狀況?

      二地到十地這一個階段,這些菩薩們跟諸佛如來可以說是無二無別,「千處祈求千處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跟諸位說,初地菩薩,我們前面講的初地歡喜地,就有能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的身相。世間人心目當中圓滿的相好,他就有能力示現,他的福德夠標準了,來教化眾生。

      我們修學也是同樣的道理,自己還沒有成就的時候,不能離開老師。古時候講離開老師叫出師,現在人叫畢業。你還沒有畢業,你不能離開老師,你不能離開學校。畢業之後,你要離開老師,你要離開學校,你要把你所學的東西到社會上去做實驗;實驗有了效果,你就可以教別人。所以說教學相長,教化眾生就是自己在學習,自學跟化他結合成一體,不能夠把它分作兩截。

      諸位想想,這是迴向偈裡面講的真實莊嚴,「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什麼功德?念念都具足圓滿功德,行行都具足圓滿功德。為什麼?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每一個動作都與三學相應,戒定慧;都與六度相應,六波羅蜜;都與四攝、四無量心相應,那怎麼不是功德?真實功德!以此功德,莊嚴國土。菩薩所在之處,菩薩遊行之處,經上講『世界海無邊莊嚴劫轉變』。

      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很苦,菩薩來不來?菩薩來,菩薩來得很多。幸虧菩薩遊化在我們這個世間,前面跟諸位同學報告過,菩薩以真實莊嚴來緩衝眾生的惡業。惡業是破壞莊嚴,如果沒有這些菩薩在世間,這個世界就會壞了、就不能住了。菩薩在哪裡?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如果你常常讀誦大乘、學習大乘,漸漸心地清淨,智慧開了,你就有能力見到,你明白了,到處都是。菩薩所表現的有時候跟一般人完全一樣,有時候跟一般人不一樣,這種種差別的表現各有因緣。

      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有一個真正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幫助眾生覺悟。你只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你可不能分別,為什麼?他不知道示現的是什麼形相。男女老少、在家出家、各行各業,你細心觀察,他是示現看起來好像是有意又像無意,確實是幫助人開悟的,這是菩薩。問題是我們自己能不能覺察得到?要是能覺察得到,受用無量無邊;如果自己迷惑顛倒,不能覺察,實在說這種機緣當面錯過。雖然當面錯過,錯過,那是一生得大利益這個當面錯過,阿賴耶識裡面種佛的種子,這是永遠不滅的。

      我這些話都有經典的理論做依據,決不是隨便說的。如果諸位同學真正是如法如理的修學,你得清淨心,你能夠放下萬緣,能夠少分契入《華嚴》,《華嚴經》多少你能懂一點了,我說的這個境界你就能體會得到。如果我們自己名利心太重,自私自利的心太重,貪瞋痴慢太重,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聽經、你聞法,你不悟,你沒有悟處,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見不到佛菩薩示現。而實實在在講,佛菩薩時時刻刻在你周邊示現,你不能覺察。

      所以連世間聖人都說,所有一切過失都在自己,別人沒有過失;六塵境界裡頭,決定沒有過失。以五欲六塵來誘惑我的人,我被他誘惑了,他有過失嗎?他沒有過失。誰有過失?我自己有過失。我為什麼被他誘惑?佛菩薩那個修行有功夫的人,為什麼他不受誘惑?我們為什麼被誘惑?過在我,不在他。誘惑我的人沒有罪,我居然被他誘惑了,錯在我!這個道理懂得的人就少了。

      今天一般人的觀念,稍稍有一點過失都是推給別人,我自己沒有過失,他有過失;我沒有錯,他錯了。給諸位說,這是大錯特錯!這種心態,那你能修行證果真的要經無量劫又無量劫。為什麼?你的心行不相應,與道不相應。什麼是道?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與這個不相應。佛菩薩給我們的示現是謙虛、忍讓、恭敬,這是教我們道學能有進步、境界能提升的不二法門。

      《易經》裡面,六爻皆吉,只有一卦。六十四卦,六爻都是吉,沒有凶的相,只有一卦。這個卦是哪一卦?謙卦,謙讓是無往而不利。謙是君子之德,謙是菩薩之德,哪個菩薩不謙虛?哪個君子不謙讓?哪有跟人爭的道理?爭決定不是吉祥,爭是個凶兆。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我們要細心去參究。世間人說實實在在的,他的心行違背性德,原因是迷失自性,不了解事實真相。

      昨天我在此地收到一份資料,一共有十六頁,相當長。鍾茂森居士在澳洲做了一次講演,內容是現代輪迴研究的成果報告,這個資料是在美國那邊得到的。許許多多的學者,在社會上很有知名度的大學教授,肯定輪迴是真的。他舉出三個例證,真人真事。這是什麼?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現在外國人、好多學者對於因果輪迴的事情,從來就不能夠接受的、不能相信的,現在統統都相信了,公開的跟人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再想想,幾千年前印度古老的婆羅門教,大概在這個世間講因果輪迴的,最早的是婆羅門教。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承認婆羅門教的歷史有八千五百年,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婆羅門不太重視歷史,所以他拿不出證據出來。世界上人承認它有八千五百年,在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它是老大哥。佛教的歷史從中國計算也不過是三千年,猶太教有四千年,拜火教有三千五百年,比佛教還早。所以古老的婆羅門就說出六道輪迴,他們了解六道輪迴比今天這些教授學者們高明多了。為什麼?他們親自遊歷。

      今天這些學者專家們,他們是從間接得來的,得來的這些訊息確實有證據,不是自己親證的境界。婆羅門用什麼方法親證?用定功。古時候印度這個地區是宗教之國,他們重視禪定,他們重視放下,身心清淨,一念不生,自己契入甚深的禪定,時空的維次突破了。六道往上去是二十八層天,往下是畜生、餓鬼、地獄,他們在定中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當然知道詳細。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法身菩薩還要出現在這個世間?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肯定是這個世間有疑難的問題,沒有人能夠解決,佛才來。有人能解決,佛是絕對不會多事,佛菩薩真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如果這個地區人有這個疑惑、有這個疑問而不能解決,那一定要來;不來不慈悲,要幫大家解決這問題。

      六道這個問題,這個世間有聰明人、有高級智慧的人,但是他們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輪迴事搞清楚了,證實是真的,但是要問這輪迴怎麼來的?有沒有辦法突破?為什麼生生世世在流轉?流轉很辛苦,佛經上常講「生死疲勞」,你得不到休息。

      他在報告裡頭,我昨天晚上把它整個看了一遍,提到有一個人在深度催眠之下,他能夠說出他八十多次的生死輪迴,時間差不多四千多年,四千多年他這個生死輪迴八十多次;四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都沒有出現。還在六道裡頭打滾,這裡頭境界很多。

      甚深催眠之中,有的時候有神靈藉著他這個媒介,把神靈的訊息傳遞到人間。神靈的言語,那都是很有智慧。那個神靈自己也說,他們的層次並不高,還有很高層次的神靈,都是勸人行善,存好心、行善事。

      我看到這些文字,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神靈大概都是欲界天人。《楞嚴經》講七趣有仙道,他們是天道,不是很高層次的天;也有仙道,甚至於還有魔道,不同的層次。但是都是好心好言勸導世人要行善,唯有善心善行能夠提高自己的層次,這個話說得有道理。

      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因為這個世間人裡面有一些回頭了、覺悟了,不再想搞生死輪迴,想超越輪迴而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到世間來示現,幫助我們。幫助我們的方法無量無邊,佛經裡面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說不盡的。用什麼方法?一定要看這個地區眾生的根性。

      佛菩薩那是高層次的,最高層次的,如來到了究竟圓滿,他觀一切眾生的根機,那還有什麼話說?無量劫到今天,你生生世世的行業他都清楚,所以他給我們講經說法最契機,一聽就開悟、就證果,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到很多。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真正的當機眾」,他得的利益最大。

      我們聽經聞法,說實在話,我們是旁聽眾,不是當機眾,我們聽了沒有辦法大開圓解,沒有辦法圓滿悟入;能夠有少分悟入,那就相當不錯了。所以這裡頭,我們還是要懂原因,為什麼當機眾能夠圓滿悟入,我們不能?沒有別的,我們業障重,他的業障輕。業障輕的人,佛菩薩稍稍觸動,他就覺悟了;業障重的人,不行。

      佛在經上有「五馬喻」,那個比喻很有味道,比喻眾生根性不相同。最利根機的馬、好馬,很聰明,主人這個鞭子拿起來,牠看到地上那個影子,牠就知道主人要叫牠開步走,牠就開步走了。這個比喻根熟的眾生,佛一開示他就大徹大悟。第二類的,業障稍微重一點,主人這個鞭子舉起來,牠還不動,必須怎麼樣?必須把這個鞭子輕輕在馬屁股打幾下,輕輕的打幾下,牠知道了,主人要叫牠走路了,牠才開動。這是根性差一點的,算是不錯。第三等的馬,根性更差了,馬鞭打牠幾下,牠覺得這個無所謂;必須重重的打幾下,打牠痛了,這是真的要叫牠開步走,牠才走。第四種根性更差,怎麼樣用重鞭子打牠,牠還是不動,麻木不仁。那怎麼辦?所以騎馬馬靴後面有馬刺,那就是對付鞭打都不動的,對付這個劣根性的馬,用馬刺。用馬靴的馬刺,刺馬的腹部,那個非常疼痛,這才開步走。換句話說,這種人還是能得度。到第五種,那就沒有辦法了,你用馬刺去刺牠,馬怎麼樣?躺下去,牠不走了。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一闡提」,闡提根性,你怎麼樣幫助他都沒有辦法,他不會覺悟,業障太重,時節因緣不到。佛要慢慢等,慢慢調教,多生多劫之後,他才慢慢的提升。

      佛這個比喻我們仔細去想想,世尊教化眾生對象確實真有這五種。五種裡頭,利根的人太少太少了;鈍根、不能接受佛法的,就像你用馬刺刺他,他躺到地上去了,有什麼法子?這種人太多太多了。所以我們要懂得,更應該要自己反省檢點,自己在這五種比喻是屬於哪一等?如何把自己的等級向上提升?這是真正聰明人,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辜負大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遊化。

      現在世間眾生是非常非常的深重業障,世界濁惡到了極處,菩薩來救護。我們細心觀察這個世間,實在講我們的能力還是很薄弱,見到了,確確實實這個社會上哪一個行業裡頭、男女老少,都還有很多好心人士,他自己不做惡,還勸別人行善。這些人我們想很可能都是菩薩化身示現的,他自己不說,我們看到了心裡有數,他的思想、言行純正。我們用印光大師四句偈做標準來觀察,你就能發現,「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祖這十六個字,你只要觀察他的思想、言行跟這十六個字相應,這個人不是凡人,你會發現這個社會上真的有不少菩薩住世。

      世間人造作罪業,破壞國土,而這些人在此地莊嚴國土。哪一道裡頭都有,連小學生裡頭都有,他的心思很純正,見到父母做得不如法,他會勸告,這不是凡人。接觸佛法,你再仔細觀察他歡喜學習,認真的去求解,能夠奉行,這就不是普通人。發願真實,他是誠心誠意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對這個世間的世緣,無論是哪一種緣分,他看得很淡薄,他真的能放下。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你就曉得這個世間真的有很多菩薩住在世間。

      我們決定不要輕視別的宗教,只要你跟這些宗教往來,這些宗教裡頭有很多神職人員,我發現也是佛菩薩再來的。他們的心行、他們的言論與聖教都相應,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他示現某一種身分,我們曉得他要教化某一類的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不是一個法門能夠教化一切眾生的。除了佛法當中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包括所有不同的宗教、所有不同聖人的教誨,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你才真正見到菩薩遊戲神通,我們要向他學習。

      每一個菩薩以他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方式,那就是以無量的莊嚴,莊嚴我們這個國土、這個地球,我們見到了。從另一方面你再仔細去觀察,菩薩能現無邊身,像大家熟知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千處祈求千處應」,日本中村康隆老法師跟我說,世界上所有宗教的神聖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從這個說法我們就能體會到,觀世音菩薩能夠以自身現無量無邊的莊嚴,莊嚴無量無邊諸佛淨剎。觀音如是,哪一位法身大士不如是!菩薩如是,你再想想哪一尊諸佛如來不如是!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體會,要在這裡學習。

      首先自己一定要知道我們有過去世、有未來世,我們現前你所能夠接觸到的這些人物,生生世世都有緣。我們一定要像佛菩薩一樣跟一切眾生結善緣,決定不跟眾生結惡緣。有惡緣,惡要化解,要記住「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才是真正神聖的教育。

      神聖教育之能事,我們最佩服的就是他的教化的功德,他能把我們的冤親債主教化成為我們的親朋好友,化敵為友,化怨為親,了不起!決定不跟眾生結冤仇,對於一切不如意懂得忍讓;他要爭,讓給他,這個世界是虛幻的,並不是真實的,不必要執著,不必要競爭,自己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能夠化導一切眾生。我們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九段,長行第七句:

      【十方一切世界海諸菩薩雲集故。世界海無量大莊嚴劫轉變。】

      長行這幾句,句句境界不相同。第一句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世界海無量的成壞劫轉變,法爾如是;法爾的意思,清涼大師給我們說明的是隨業而轉,自自然然的隨業轉,這一句是總說。第二句是講居住在這個世間、這個剎土眾生造極重罪業,把居住的環境轉變成五濁惡世,差不多像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就是屬於這個狀況。第三句是講這個世間有一些修人天福報的人,這些眾生居住在那個地方,造作罪業的人很多,這裡頭還有一些人修福,所以這個世界是染淨相雜的,染多淨少。這算是不錯了,有一些善心人士。第四句是講信解菩薩,地前菩薩都是屬於信解菩薩,這裡頭講的境界很廣,可以說從初發心到第十迴向都包括在這裡面。這些人住在這個世間多了,他會轉變這個世間,境隨心轉。這些人多了,住世真正修行的人多了,所以這個世界就變成淨染劫轉變,淨多染少;不能稱為淨土,因為它裡頭還有夾雜。第五句是講到無量眾生發菩提心,這是地上菩薩,初地菩薩住真正的淨土,這是住華藏世界;所以這個剎跟劫都是純清淨的,沒有染污夾雜。

      前面我們讀的「諸菩薩各各遊諸世界」,「各各」就是從二地到十地,九個位次,他們修行的方法是教化眾生,教學相長。現在我們讀的這一段,第七段,你看看經文,『一切世界海諸菩薩雲集故』,清涼大師講「大莊嚴者」,下面是『世界海無量大莊嚴劫轉變』,「大莊嚴」就是普賢位,等覺菩薩。前面講到十地,這裡講到等覺。等覺菩薩大莊嚴,為什麼稱大?他能夠莊嚴微塵裡面的剎土。前面我們讀過,毛端上的剎土、毛孔內的剎土,這就說明十地菩薩還沒有這個能力,到等覺就有這個能力。

      由此可知,我們讀《華嚴》,知道普賢菩薩有三大類。有「當位普賢」,就是這一段所講的,是等覺菩薩;還有一種叫「位前普賢」,就是等覺以前那些菩薩修普賢行的,凡是修普賢行都是普賢菩薩。什麼叫修普賢行?我們換句話說,凡是依照《華嚴經》教義修行的,這個人就稱普賢菩薩。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有初發心的普賢菩薩,我們如果發心來學習,那我們就是普賢菩薩。我們是普賢菩薩什麼地位?幼稚園小班。所以普賢菩薩也是五十二個階級。最後那個階級叫「位後」,那是圓滿的普賢菩薩。這一句是講圓滿的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的行門,弘願行門叫願行,大願大行是全部《華嚴經》。佛菩薩教化眾生確確實實是善巧方便,我們現代人講高度藝術,我們不能不佩服,把無量無邊的願行歸納成十條綱領、總綱,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方便了。這十條裡面,前面七條是願,我們講普賢行願;後面三條是迴向。所以十願裡頭我們一定要曉得,真正的願只有七條。但是後面那三種迴向非常重要,那三種迴向才真正把普賢菩薩的心量說出來了。大乘菩薩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跟普賢比差很遠很遠!為什麼?大乘菩薩沒有包括微塵裡面的剎土,沒有包括毛孔裡面的剎土。所以我們讀《華嚴》才曉得,宇宙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重疊,唯有普賢菩薩能入,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個不思議解脫境界真的很難懂,不容易體會到。

      我們今天怎麼學法?祖師大德們心很好,把普賢十願列在朝暮課誦裡頭,教你每天做早晚課的時候都念一遍;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除業障,教你念。換句話說,天天給你提醒。你是不是真的提醒?我知道很多人出家、在家的天天念,並沒有提醒,念是念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把普賢菩薩這個修行的綱領忘得乾乾淨淨。

      有人問我,那還要不要念?念總比不念好!為什麼你不能夠落實?說老實話,你對於普賢菩薩的教誨印象很淡薄,而你的煩惱習氣非常非常嚴重,所以每天念這十句,不過是三、四分鐘,它不管用。天天提醒一次有好處,總要提醒相當長的時間,你對普賢菩薩這個修行綱領印象慢慢深刻,它起作用。這一起作用,你就是信解菩薩。不起作用,你今天縱然是修行修得很不錯,說實在話,在我們這個「轉變」的十句裡面,你是屬於修福的眾生,你還不能說是信解菩薩。前面我跟諸位說得很詳細,沒有入信解位。入信解位的人真心真意幹,那個發願要求生淨土的人,那是信解,完全靠信解,菩提心並沒有發得足。

      我在前面講,一百分你發個一兩分,那一兩分在臨命終往生的時候起大作用。最怕的是臨命終時把菩提心給忘掉,這個麻煩就大了。臨命終時的真正菩提心、百分之一的菩提心是什麼?蕅益大師說得最好,誠誠懇懇、恭恭敬敬,一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真菩提心不容易保持,臨命終時這叫正念現前,這個一念不可思議,跟彌陀的本願相應。

      十念往生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四十八願這兩願非常重要。你看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是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有很多人誤會,只重視第十八願而疏忽第十九願,結果不能往生,非常可惜。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我一定要把娑婆世界放下,我總不能把娑婆世界帶到淨土去,沒這個道理。所以你只要能真正發願求生淨土,把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緣再也不放在心上,你這個心就跟菩提心相應。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跟這個心相應,這個心是無上菩提心,修行不能不重視。

      如果你能夠具足百分之二十的菩提心,還有百分之八十的妄想雜念染污住,說實在話,你求生淨土你可能就有把握。如果你能夠有百分之五十的菩提心,四十到五十的菩提心,還有百分之五十、六十的夾雜,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把握,就能做到生死自在。所以這個法門叫做帶業往生,不可思議!

      發菩提心,《華嚴經》上講發菩提心的標準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我們做不到,它的標準太高了。如果我們有這個標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在前面說過是生實報莊嚴土,不是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生實報莊嚴土。不到極樂世界,到華藏也一樣,在華藏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是法身大士。但是他們要修普賢行,他們真正修普賢行,華嚴會上統統修普賢行。怎麼知道?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助手,是華藏世界諸菩薩眾裡面的指導老師,這兩位老師天天都是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彌陀淨土,我們明瞭了。所以華藏跟彌陀是一家,真的是無二無別。

      可是那個心怎麼能發得出來?怎麼能發足?實在講,《華嚴》對我們的修行真有大幫助。解得透徹,信就深。《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信心清淨(不逆)則生實相。不逆就是清淨,生實相是生真實智慧。但是要到等覺,十大願王才修圓滿。我們現在天天在修,分數不夠,我們今天學習十大願王能打幾分?很多人那個分數是零分,你有一兩分不錯了!一定要認真、要努力。我們的分數希望是年年能增長,不要增多,增一分。今年我發心我能修到一分,明年就修到兩分,要真幹!

      「禮敬諸佛」,你的心不真誠,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沒有正覺、沒有慈悲,你的禮敬做不到,所以是得零分。我們不但對一切人要禮敬,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禮敬,對一切動物要禮敬,蚊蟲、螞蟻都要禮敬,你能做到嗎?對一切植物樹木、花草禮敬,乃至於對一切礦物、山河大地、砂石泥土,我們講堂裡面桌椅板凳,平等的禮敬!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所緣的六種境界,這是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禮敬,禮敬的心、禮敬的行從來沒有一分一秒間斷過。普賢菩薩還不止這些,他對九法界眾生,對畜生、餓鬼、地獄,真誠平等的恭敬!這叫普賢行。決定沒有絲毫驕慢的心,決定沒有絲毫貪瞋痴的心。

      首先我們真誠、恭敬做到了,然後修「稱讚如來」。稱讚如來是中國古德常常講的「隱惡揚善」。如來是從性德上講的,凡是與性德相應的,是善事、好事,稱讚!與性德相違背的,那就不是好事、不是善事,不稱讚!不但不稱讚,也不可以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為什麼?放在心上我們自己的清淨心被污染了。我們自己受傷害,別人不受傷害。

      現在多少修行人,在家、出家修行不能成就,煩惱不能斷,什麼原因?把所有一切眾生一切不善放在自己心上,這是笨到所以然,糊塗到所以然!聰明人要把心裡頭種種不善捨棄掉,把它斷掉,我們常講放下,心裡頭只許容納一切眾生的善心、善念、善行。這是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要記住,養成自己純淨純善的心,那是佛心,我們就成佛了。如果我們心裡頭還有別人的不淨不善夾雜在心裡面,我們永遠搞六道輪迴。為什麼?輪迴心。輪迴心是不清淨的,輪迴心是不善的。

      要覺悟,別人不善與我不相干,我對他恭敬,他不善我不稱讚他。但是一個人不可能一生沒有一點點善心善行,他有;他百分之九十九不善,還有一分善,那一分善我們稱讚他,九十九分不善我們不必去理會他,絕對不放在心上。所以修行一定要記住,修什麼?修自己純淨純善的心、行為。

      我們自己這樣幹法,認真努力的幹法,就是教化眾生。眾生現前看不出來,我們不著急,我們只要自己做,到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之後,他看到了,他會覺悟。彌勒菩薩住世的時候常常跟人說「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菩薩時時做給世間人看,世間人看不懂,沒有覺悟。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我們學聖人、學菩薩,對自己肯定有好處。所以我們講經的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要學做一切大眾的表率,我們要做一切大眾的模範。所以我起心動念自己一定要反省,我這個念頭是善還是不善,我這個念頭是利益眾生還是傷害眾生?我這一句話,對眾生是有利還是有害?我這個行為、我這個做法,對社會有好處還是有壞處?還要想到這個善惡影響面會多大,影響時間會有多長?這叫真正修行。

      所以真用功夫在哪裡?在自己起心動念之處,起心動念我真清楚、真明白。我給同學們說,我是凡夫,煩惱非常重的凡夫,我聞到佛法,五十年的學習。學什麼?老師教導我看破放下,五十年,年年放下、月月放下、天天放下,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成見。不是一天的事情,五十年如一日,現在才做到,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決定不貪染五欲六塵。老師教導我的,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別人能吃,我為什麼不能吃?別人能穿,我為什麼不能穿?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過最苦的日子,他要跟世間最窮苦的人一樣,這顯示能隨緣。隨富貴人的緣容易,隨貧窮人的緣難!極貧窮的人,你都能跟他隨緣,你都能跟他一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我們的榜樣、我們的典型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眼前最近的,我的老師教導我學印光法師。我讀了《印光法師文鈔》,現在出了《全集》,精裝七冊。我把大師平常教導大眾這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我把這十六個字寫下來,我能體會到這十六個字是印光大師這一次示現在世間住世八十年,他老人家自己所示現的、教化眾生的就是這十六個字。他一生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學他就學這十六個字。

      所以我把這十六個字做為我們淨宗學會的修學總綱領、最高的指導原則。淨宗學會修什麼?就是印祖這四句話。淨宗學會的同學,「敦倫盡分」你有沒有做到?「敦倫盡分」從哪裡做起?從家庭做起。你學佛了,你搞得一家不和,你錯了。

      「敦倫」兩個字怎麼講?用最淺顯的話來說,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那就是敦倫的意思。我們與一切眾生不能夠和睦相處,不能平等對待,看人我比他高、他不如我,這不是學佛。不但不是學佛,這也不是學儒,為什麼?印祖前面這兩句是儒家講的,後面兩句才是佛法講的。「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是佛法,佛法建立在儒家道德的基礎上。你連這兩個字都做不到,你怎麼能成就?

      這兩個字,實在說,就是淨業三福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不懂得孝親,不懂得尊師,你學什麼佛?我講過多少年了,一出家教學講經就常常講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在中國,四大菩薩代表大乘學習的四個綱領課程:第一個是地藏菩薩代表孝親尊師;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大仁大義,你能懂嗎?文殊菩薩代表的是大智大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行,依教奉行,把孝道、師道、慈悲、仁義、智慧完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普賢。我們要學!我們學習,我們是位前的普賢。

      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我講《無量壽經》常常說,這是經上講的,《無量壽經》一開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你們想想看,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他修什麼?都是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了極樂世界還是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修圓滿,各個都成佛。

      阿彌陀佛提供這樣好的修學環境,讓每一個修行人在那個地方什麼心都不操,萬緣放下,一心一意上求下化,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到等覺,提升到究竟佛果。他方世界有障緣,難!你還得要應付;西方世界所有一切障緣都沒有了,所有一切物質、精神生活都圓滿,用不著操一點心。

      我們世間修行人最大的障礙是衣食住行,所以古人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每天三餐飯都吃不飽,你還學什麼佛?要你安心辦道、安心學佛,至少你要能吃得飽、能穿得暖,你才能安心。西方世界這些一點都不愁,所以無論在心理上、在精神上絲毫壓力都沒有。

      那裡頭有最好的老師,本師是阿彌陀佛,每天所親近的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老師!同學都是大菩薩,菩薩摩訶薩是同學、同參道友。每個人一絲毫的惡念、不善都沒有,所以那個淨土純淨,大莊嚴!沒有絲毫不善。不但沒有這些不善的事,連不善的念頭都沒有,你就想想這個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煩惱業障習氣重,到這個地方來修行最好了,你得到了保證。你在他方世界修行肯定會退轉,為什麼?惡緣太多,你不可能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你要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那是相當修行的功夫,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了。你還會受外面環境影響,你自己就要明瞭,成就不容易,你要選擇對你有利的修學環境。

      所以古大德為什麼把修行的環境、這個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原因就是離開一般染污的眾生,跟他距離愈遠愈好。他是什麼染污?他有自私自利,他有名聞利養,他貪圖五欲六塵,他有貪瞋痴慢,染污!我們要修清淨心,怕受他污染的影響,所以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人跡不到,到深山裡面去修行。到真正不受影響,這些煩惱習氣統統都斷了,再出來,再出山。出山是自行化他,要在城市裡面磨鍊,磨鍊真的不染。你在深山裡沒有接觸,換句話說,雖然修到清淨心,還沒有經過考驗,不能算是真清淨。回到都市、回到聚落,就是「各各遊諸世界」,你要到各個世界去遊歷,去考驗你是不是真的不染。自己真的不染,能夠勸導別人不染。

      所以自己真正修行用功到深山裡面去,信解菩薩;下山去教化眾生,那是地上菩薩,不怕了,五欲六塵圍到身邊的時候,宗門大德講得好,「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心地到純淨純善,絲毫不沾染了。自己,不是說天天,是念念成就自己的功夫,念念提升自己的境界,他怎麼不快樂!佛法裡頭常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兩句話你才真的懂得!否則的話,這兩句話你聽了不少,你也會說,這兩句話真正的意思你不懂。為什麼你不懂?因為你沒有法喜,你沒有常生歡喜心,你不懂。你要真懂了,你就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才真懂。什麼時候真懂?你的心地純淨純善。善惡夾雜不行,你還不懂;到純淨純善的時候,你才真懂。

      此地講到普賢菩薩,我們特別偏重在地前普賢,我們有分。學普賢菩薩的禮敬,學普賢菩薩的稱讚,學普賢菩薩的供養。我們沒有錢供養,我們有體力,做義工、服勞役,用我們的內財供養。如果沒有這個緣,內財也供養不上,我們以我們的心願供養;也就是說我們要想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我這個心、我這個願念念不間斷,這是普供養。

      供養裡面一定要知道,「法供養為最」,提升自己境界一定要懺悔業障。諸位要曉得,禮敬是懺除自己業障,稱讚也是懺除自己業障,供養還是懺悔自己業障,後面「常隨佛學」也是懺悔自己業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到這裡是願;後面是迴向,「恆順眾生」是迴向給眾生,「隨喜功德」、「普皆迴向」,總是離不開菩提、眾生、法界。所以這十大綱領要常常念、常常記住,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

      《普賢行願品》裡頭,特別是最後一卷,當年清涼大師參加翻譯,翻譯完成之後,皇帝有詔書請他註解。他註解做完之後,特別把這一卷提出來單獨流通,就是末後這一卷,便於受持。近代弘一大師他就是用《普賢行願品》做自己的朝暮功課,他早晚都念一遍,修普賢行,求生淨土。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