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3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三八卷)  2002/3/9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638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精進力菩薩偈第九首:

      【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

      這還是讚歎佛神變自在的德能,前面第八首講的是「毛孔廣容」,這一首講的是「願能普遍」。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理體,像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一般世人對於宇宙的觀察,我們常常講宇宙觀跟人生觀,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把人生跟宇宙分開了,所以實際的這個真相很不容易明瞭。人生的問題、宇宙的問題,人生跟宇宙的問題,千萬年來總是得不到一個妥善的解決,這個解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和平與衝突。《華嚴》確實是高明,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宇宙跟人生是一不是二。《華嚴》講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法界。講三世間:器世間,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的世間,有情世間講生命的世間,智正覺世間就是生命世間跟器世間的調和,融成一體,它是不能夠分隔的。生命的世間離不開器世間,器是物質,我們這個肉身就是物質,物質裡面它有精神,如果精神離開這個物質,這個物質是死的,這個物質就沒有生命了。

      這個現相我們知道,精神在佛法裡面講的是法性,法性在萬法裡面,所以萬法都是有生命的。有情眾生有生命,無情眾生也有生命,花草樹木有生命。不但花草樹木有生命,微塵有生命,能現十方剎土,能現無量諸佛。微塵有生命,我們就曉得山河大地、泥土沙石統統都有生命,這話是真的。在中國過去典故裡面,大家所熟悉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石頭它有靈性。我們在前面讀到的「雜神類」說了二十九類,裡面有山神、有水神、有地神;樹神、草木之神那就不必說了,大家知道這個東西是生物。我們總以為石頭哪裡是生物?土地哪裡是生物?水哪裡是生物?水有水神,有河神、有江神、有海神。由此可知,整個宇宙是活生生的,活活潑潑的,不是死的。我們學《華嚴》的人懂得,它為什麼會有生命?它有法性。佛說了,有情眾生說它作佛性,無情的眾生說它作法性,就是單純物質這一邊的說它作法性。我們現在區分,科學裡的分類為動物、植物、礦物,在動物稱為佛性,在植物跟礦物都稱為法性。

      但是佛裡面講的包括的範圍,比現在科學家分類的還要廣,因為佛的器世間把虛空、把所有一切的現象都包括在其中,雲、霧、閃電、雲層這些現象全都包括在其中,空有主空神;這些科學家還沒有把它包括進去,講動物、植物、礦物,還沒有把虛空包括進去,還沒有把虛空裡面所有一切自然現象包括進去。《華嚴經》上有,《華嚴》的宇宙觀充滿了真善美慧,這個事情是真的嗎?我們要相信如來的智慧,佛教導我們不妄語,《金剛經》上說的:「如來是實語者,真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對他要有信心,不能有疑惑。

      有一位同學送我一部書,台灣翻譯出版的《曠野的聲音》,裡面寫的是澳洲的土著,他們許多概念、行為跟《華嚴經》講的很類似。在他們心目當中,花草樹木這些大地都有靈性,這個靈性就是我們講的佛性跟法性。佛在經上講,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法性的總代名詞就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不是一個人,毘盧遮那是梵語,佛也是梵語,毘盧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處。諸位要曉得,遍一切處也就遍一切時,用現在的話來說,毘盧遮那這個名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與空間,時空裡面所有一切都包括在其中。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時空以及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有覺性,佛是覺性。所以,毘盧遮那佛是宇宙、眾生、萬物的本體。宇宙、眾生、萬物從哪裡來的?毘盧遮那所現。這一句的意思你要是不懂,下面你就沒有法子理解。

      『願力周法界』,「周」者周遍,正報小的是毛孔,依報小的是微塵,小到微塵,大到虛空法界。這個願力是不是我們今天講我們要發個願?不是的!這個願力從哪裡來的?法爾如是,自性本具。你聽的時候,「這個我聽不懂」,或者「這個我不相信」,那我們舉個例子來說。現在我們面孔這個地方有點癢癢的,這個手馬上給它搔一搔,這手為什麼要去給它搔癢?手有沒有這個願力?它沒有這個願力,它怎麼去幫它去搔這個癢?它什麼時候發的願?整個身是一體的,從毘盧遮那看,整個宇宙是一體的,整個宇宙是一個有機體!這一樁事在佛法裡面唯獨《華嚴》講得究竟圓滿,一般大乘經都沒有講得這麼詳細。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與我是一體;既然是一體,眾生有苦難需要幫助的時候,還得要人說嗎?就像剛才的比喻,臉上有點癢,手去幫它搔癢,還要要求?還要去說?哪有這種道理!這個願力是這個意思。

      我們在因地上初發心修行,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到了成佛的時候要以行來踐願,這對凡夫講的,對初學講的,這是不了義,這是方便說。為什麼?這個說法初學的人懂,毘盧遮那佛這個願力,初學的人不懂。所以入華嚴境界之後,果然入華嚴世界,就是入毘盧遮那的境界。人觀念不一樣了,他看到宇宙一切眾生是自己。說是自己,顯示不出你的性德;性德是什麼?性德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全體,如果從綱領上來講就是圓滿的戒定慧三學。諸位要記住,我講的是圓滿的戒定慧三學、究竟的戒定慧三學。世間人講氣質變了,不一樣,他對於宇宙萬物點點滴滴有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具足圓滿智慧的愛心,肯定是這個樣子。如果不是這個樣子,沒有入境界。入境界必定是這個樣子,沒有條件,沒有理由,真的就是一體!花跟我一體,樹跟我是一體,山河大地跟我是一體,雲霧跟我是一體,日月星辰跟我是一體,確實是這個樣子。你們想想看,哪裡有什麼衝突?人與人怎麼會衝突?不可能!

      衝突是什麼?我這一體裡頭這一部分生病,這一部分麻木不仁了。麻木不仁你雖然照顧他,他沒有知覺,這是比喻知覺轉變成煩惱了。迷失了自性就是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他不知道,所以他才產生衝突。所以衝突的根是什麼?迷悟的衝突,這才是衝突的根本。覺與不覺的衝突,本性跟習性的衝突。本性是覺,習性不覺;本性是善,習性不善,那個根本在這裡。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常教人,「從根本修」。哪是根本?我們逐漸逐漸明白,逐漸逐漸我們的境界好了。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就教我、勉勵我努力潛修,漸入佳境。他老人家教導我的,我是漸漸的證明了,我對老師感恩。我能夠證明他老人家的教導,那個方法是依教奉行。我跟老師,我知道老師愛護我,老師即使是喝斥我、責備我,都是愛護我;他要是不愛護的話,不管你的閒事。尤其一個有智慧、有修養的人,絕對不會得罪人,我在章嘉大師、在李老師那裡看到的,看得很清楚。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老師十年,那是講在學。學成之後,在各個地方弘法,念念不忘老師。每一次回到台灣,第一個就要到台中去看老師,向老師回報在海外弘法的狀況,順便向老師請教,盡做弟子之道。

      所以,這個地方的願力是自然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發願?那個自然的願力忘得乾乾淨淨,迷了!迷失了自性,現在要發,發的時候把自性裡頭那個本願引發出來。阿彌陀佛教我們發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發四弘誓願,普賢菩薩教我們發十大願,實在講佛菩薩教我們發願的頭數有廣略不同,內容確實沒有兩樣。四十八願是四弘誓願的展開、細說,四弘誓願是四十八願的歸納、略說;從數目上看,四弘誓願這四條,四十八願比它多出四十四條,實質上內容無二無別。佛教初學,初學總是希望愈簡單、愈方便,說四弘誓願簡單,容易記,時時刻刻便於提醒。四弘誓願實際上就是一願,有一個主願,哪一個是主?「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此地講的『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這一願是主。用現代的話來說,為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全心全力的服務。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為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服務,這就是毘盧遮那佛的「願力周法界」,這樣的發願是自性裡面的本願。我們要發,才能把自性的本願、自性的德行引發出來,恢復過來。這個大願是自性本具的,真的是《楞嚴經》上的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所得的全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無量的智慧,我們常講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現在還要加一條:無量的願力,本有的德能。所以一切覺悟的人,「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只要是真正覺悟的人,哪有不教化眾生的道理?如果不肯教化眾生,又與他的性德、自性的本願相違背,相違背是不覺。這一首偈意思深,很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九法界眾生的境界。

      所以覺悟的人,這個覺悟的人是指圓教初住以上,我們稱他作覺悟,在佛法裡面稱為正等正覺。還不是正覺位,正覺位是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依靠的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確實是依靠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沒有跟自性裡面的本願合而為一。如果是發的四弘誓願跟自性本具的這個願力合成一個,他就是初住菩薩,他就是法身大士,他就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毘盧遮那佛,身土不二,這是我們沒有法子理解的。「一切國土中」,這個範圍大了,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今天曉得,在《華嚴經》上讀到了,世界是重疊的,用現在的話,世界是多元的。每一粒微塵、每一個毛孔都能現一切佛國土,都能現十方所有佛,這個境界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多維次的空間。近代科學、哲學裡面才講多維次空間,釋迦牟尼佛至少是二千五百年前,他就說得這麼詳細、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

      他怎麼能說得出來?佛說了,他是如語者。所謂如語者就是跟事實真相完全相應,我看到什麼,我給你說什麼,我也不多說一點,我也不少說一點,最忠實的報導,叫如語者。這個境界是世尊親證的境界,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體驗的,哪裡是假的?凡人心目之中不可思議,所以佛也說,這個境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原來就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就是一真法界,毘盧遮那佛就是極樂世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法身也就是毘盧遮那佛。除非你不覺,你要是真正覺悟,你也一定是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當中現身說法,各顯神通,幫助那些還在迷而不覺的眾生,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歸自性,幫助他恢復性德。沒覺悟的時候,自己努力修學,到覺悟的時候,肯定是這個樣子,永遠沒有疲厭,跟毘盧遮那合為一體,具足毘盧遮那無量的德相。自自然然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形;應說什麼法,完全隨順眾生根性,自自然然就說什麼法,決定沒有絲毫作意。

      作意是什麼?我想跟你說什麼,那一想就錯了。這一想,落在意識裡頭。他沒有思,他沒有想。沒有思沒有想,諸位要曉得,他用的是真心,純淨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夾雜毫分不淨;沒有毫分不真誠,沒有毫分不清淨,沒有毫分不平等,沒有毫分不覺,沒有毫分不慈悲。這個境界實在是很難體會,可是學佛的同學,我們的期望是希望大家都能入這個境界。當然你要入這個境界,需要如理如法的學習,我們佛法講修行,如理如法的修行,功夫不能間斷。我跟諸位同學說,我在第一次講《華嚴經》,這一次是第二次,第一次講在三十年前,跟同學說,我沒入境界。我要給你講《華嚴經》,我事先要準備,要預備參考資料。怎麼準備、怎麼參考,也不懂得裡頭意思,「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從第一次講,那一次連連續續講了十七年,沒講完,《八十華嚴》講了一半,講到「十迴向品」,《四十華嚴》也講了一半。這一次跟諸位講,我自己的境界跟上一次大不相同。老同學這已經是很難了,因為我上一次啟講《華嚴》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自己的道場,在哪裡講?在台北「志蓮精舍」,曹居士他家裡面房子很大,拿出一層樓做一個精舍,在那邊啟請的。曹居士夫婦跟館長夫婦,他們四個人啟請的,三十年前。以後我們有「景美圖書館」,在圖書館也續講這個經。世尊講這部經七會九處,我們講這個經也搬了不少家。這麼多年來鍥而不捨,我講經四十四年沒有中斷過,除了旅行之外,天天都在講。世緣放下了,才入這個境界。經文擺在面前,我才能看得懂,我才能懂這裡頭的意思。「恆轉無上輪」,不是普通的法,「無上輪」在這部經裡面專指《華嚴》,一切經典當中這個經典是無上輪。要想契入,沒有根基,那就難了。

      根基是什麼?三福、六和、三學、六度,然後才能提升到普賢十願,普賢十願就入華嚴境界。所以你要沒有三福、六和、三學、六度的根基,入不了這個境界。我是這麼多年,學佛五十年了,老師指導我這一條路,我一直遵守,不敢違背。你們許多同學看到我,你沒有看到老師在的時候,我是什麼樣態度對老師。我三個老師都不在了,你看我自己修持、我自己教學,乃至於在攝影棚裡面,我都供養老師、護法的照片,如同目前,念念不忘。老師的身形不在了,老師的精神跟我永遠結合在一體,這是我跟你們大家可能是不一樣的地方,我們的成就當然也就有差別,這些很值得諸位做參考。我的老師對他的老師亦復如是,我們從年輕時候天天看到,他不僅是言教,以身作則,做給我們看,我們也真正學到了。

      精進力菩薩讚頌第十首:

      【一毛現神變,一切佛同說,經於無量劫,不得其邊際。】

      這一首是讚歎佛神變自在之中,「舉少況多」,也就是世尊為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一毛現神變』,前面講的毛孔,「十方所有佛,盡入一毛孔」,這個地方講「一毛現神變」。神變無窮無盡,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變化出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海會,變現出『一切佛同說』。我們要記住,這在一毛孔中。同說什麼?前一首偈講「恆轉無上輪」,同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我這個說法大家肯定聽不懂,為什麼?你聽說我講一切諸佛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你就以為是這個經本,那就錯了。這個經本是什麼?是《華嚴經》的題目綱要,就像我們中國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你沒見過,你見到什麼?《四庫全書》目錄提要。我們現在這一本《華嚴經》是目錄提要,真正的《華嚴經》在哪裡?確實就在你面前,可惜你不認識。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大乘法裡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裡頭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相分、一切性分、一切因果,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大方廣佛華嚴!你能不能從這幾句話裡面體會到什麼叫佛法?根性利的,聽我這幾句話,你應當明白了;根性遲鈍的,聽我這幾句話依舊是叫莫名其妙,你不懂得。

      這一品經叫「現相品」,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所現的種種相狀,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有機體,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不是經本。所以一切諸佛在一毛孔中現神變,每一個毛孔都具足剎土眾生諸佛菩薩,重重無盡!所以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的「舉少」,一毛現神變是少,然後你要聯想到所有毛孔亦復如是,再要聯想到所有微塵亦復如是,你才真正體會到、認識到,什麼叫做大方廣佛華嚴、什麼叫做無上輪。不是一尊佛說,是一切佛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佛所說決定沒有兩個樣子,佛佛道同。為什麼?諸佛如來所說的,都是真語、實語、如語,那當然就相同了。每一尊佛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所體會到的完全相同,他所說的怎麼會不同?菩薩所說也許是大同小異,諸佛所說完全相同,小異都沒有。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

      底下兩句是從時間上來講,『經於無量劫,不得其邊際』。我們要學佛,說訂上期限,那行嗎?好像現在我們世間求學,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這有期限的;諸佛如來講經說法廣度眾生沒有期限,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哪有期限的?學習沒有期限,教化沒有期限,一般人要聽到這個話,就嚇倒了,「你這個學校我不要上」,為什麼?沒有期限的。現代人沒有耐心,總希望學習的時間愈短愈好;時間長了,他沒有耐心,他日常工作繁忙,身心壓力很大,所謂是分秒必爭,他要不競爭,好像在這個世間就活不下去。特別是現代教育,西方提出競爭,東方現在也受到影響了。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講,「此法本無諍,諍則失道意」,怎麼能諍?這一諍就錯了,錯到底了。可是今天人迷在這個錯誤見解之中,看到別人都在爭,自己好像不爭不行,一定要跟人競爭。他不了解事實真相,他要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他就不爭了。

      學佛的同學們,許多人都念過《了凡四訓》,最近有人把《了凡四訓》做成連續劇,這個光碟我看了很多遍。去年北京有一些同學,發起重新來拍《了凡四訓》的這個劇本,我非常贊成。他們請我作顧問,我看了他們的劇本,早年這個連續劇只有兩個小時,現在他們演的是六個小時,內容比第一次充實了不少。大家真正能了解《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命運、因果,你就不會爭了。為什麼?爭也爭不到。如果爭,果然能夠爭得到,釋迦牟尼佛、毘盧遮那佛都會去競爭了,爭不到。凡人沒有能超凡入聖,都沒有辦法逃出命數,換句話說,你命中注定的,你沒有辦法改變。「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一生當中有多少福報,你能夠做多少的事業,你能達到哪一個階層地位,你一生能享受多少俸祿,我們現在講的,你一生能夠擁有多少財富,全是你命裡頭注定的,與爭不爭毫不相關。你怎麼爭,還是得這麼多,不爭也得這麼多,何必去操那個冤枉心?何必去造那些業?

      這是世間許許多多人不知道因果報應的原理與事實真相,《了凡四訓》這一本書就是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說明因果的道理與因果事實真相。這個連續劇的光碟,現在流通得很廣,好事!勸人不要競爭。應該要怎麼樣?要斷惡修善。因為命運不是天給你注定的,命運確實有,不是佛菩薩給你注定的,也不是上帝給你注定的,也不是閻王給你注定的。誰給你決定的?你自己決定的。你過去生中造善業,這一生得善報;你造惡業,這一生得不善報,所以一個人一生的際遇是自作自受。佛菩薩這些人大慈大悲,我們迷而不覺,他們覺而不迷,他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導我們,讓我們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就能夠改造命運,這是正確的。

      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之後,接受雲谷大師的開導,他覺悟了,真正發心斷惡修善,發願行三千樁好事。他所講的十年圓滿,十年行三千樁好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日行一善,效果非常顯著,那個命運真的改變了。他去參加考試,考試的名次向前提升了,所得的俸祿增加了,官階也提升了,跟孔先生給他算的那個命不一樣了。這十年他的轉變,讓他生起很大的信心,於是更加努力,從前一日行一善,現在一天要行好幾樁善事,他說有的時候一天做十幾樁善事,轉變得快。這些實際上講,都是諸佛菩薩所現的神變,變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醒悟過來。世間人所希求的福報,福報裡頭特別希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了凡先生依照雲谷大師開示,真正去做,這三種他都得到了,原來命裡頭沒有。

      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這本書,我是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楞嚴經》的時候看到的。我是一學佛我就讀《了凡四訓》,但是沒有曉得印光大師一生全心全力的提倡。七七年我在香港才知道祖師一生極力提倡三樣東西:《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我那個時候深受感動,回到台灣後,我講過《了凡四訓》、《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真好!果然能信能解,依教奉行,果報能快速現前,真正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現在社會上一般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盲目的在希求、在追求,盲目的在競爭,到一生都無是處。不但求不到,折損自己的福報,你說多可惜!我們看起來多冤枉!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想到聖賢人教誨之可貴。「一切佛同說」,從這一句我們能引申,一切菩薩同說,一切覺悟的人同說,一切聖賢同說,一切神聖同說。我們看看世間許許多多的宗教,你看宗教的典籍,你看到宗教創教的那個人,他的門徒、他的傳人,哪一個不是勸人斷惡修善?哪一個不是勸人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我們從這些地方要省悟過來。你再深入觀察,你智慧就能開。芸芸眾生,我們觀察世間人,觀察覺悟的人,觀察迷惑的人,不看別的,看他的行業果報,我們就得智慧。孔子、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代表,這兩位覺悟的人,可以說是圓滿覺悟的人,大智大覺。當時在世,你看他們過的是什麼樣的物質生活?這是現在人提起來都不願意過那種清苦的物質生活,都要享受,要享受五欲六塵之樂。為什麼他們兩個不享受?他們這個顯示告訴我們,你享受五欲六塵之樂,你要曉得你付出多少代價,那個帳要算一算,不值得!付出的代價太高太高了!

      最明顯的代價是什麼?失人身之後不能再得人身,其他的不說,就這一點,這還得了嗎?五欲六塵享受是增長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是三途的業因。孔子跟釋迦為我們所示現的知足常樂,他精神生活多麼豐富,世間人不能跟他相比。他快樂,貧而樂那個樂是真樂,不是假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學是聖學,學是覺,學的意思是覺的意思。學第二個意思是仿傚聖賢,把所學的統統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不亦悅乎」,那是喜悅,內心裡面生出來的。這是一般人沒有法子想像的,一般人的樂是找五欲六塵的刺激,那不是真樂。那像我們現在講的吸毒、打嗎啡,那是不正常的刺激,你可以樂的時間很短,你付出的代價很重。不但你的錢財受損失,你的精神受損失,你的身體受戕害。長期服毒,壽命縮短,許許多多的病痛來了,他不是一個正常人。

      孔子、世尊示現的是正常人,正常快樂人!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他們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能說得出這一句話的人不多,他要不入這個境界,他就說不出。方老先生一生也是貧而樂,他的物質生活相當清苦,《大藏經》剛剛出來的時候,想買一套都沒有錢。一生靠學校一點薪資過生活,住的房子是學校的,自己沒有房子,學校配給他的宿舍。一生教學,精神生活非常豐富。晚年完全投入《華嚴經》,所以我看他的《華嚴哲學》,要用佛法來說,雖然不能說是證悟,解悟那是一點都不錯。要是談《華嚴》,恐怕連出家人、在家的這些學佛居士大德,沒有人能超過他。但是他是不是能入華嚴境界?我們從他晚年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去觀察,他接近了。我們不敢說他契入,契入那是圓教初住菩薩,靠得很近,非常難得!所以他走,我非常感到惋惜。為什麼?那個時候我就講,如果方先生能夠多活十年,肯定入華嚴境界。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魔障,他這個魔是死魔。再假以數年,他就能契入。還沒有契入,到了門前,還沒有進去,壽命到了。如果真的要是入了,壽命可以延長,修短自在,方先生在這個地方就差了這麼一點。入境界,生死自在。

      這是說「一切佛同說」,我也是把這個意思跟諸位透出來了。我說到一切神聖同說,再往深處看,一切眾生同說;這一切眾生裡面包括山河大地、樹木花草,就像前面我們在第一品裡面見到的諸天、八部鬼神,還看到許許多多的雜神眾。那些雜神眾是代表,許多代表器世間,無有一法不說。毛孔在說法,微塵在說法,都說的是無上輪。無上輪就是指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於無量劫」,現在沒有中斷。我們有眼不見,有耳不聞,有心不知,你說冤不冤枉?清涼大師註解說:「又上略配十句,其中具有四十句意,不能繁指。」那十義是什麼?就是前面所講的「唯一妙音」,我只要把這個溫習一下就行了。「遍聞一切」、「一即是多」、「雨多法雨」、「各具一切文詞」、「各同一切眾生之音」、「音遍一切處」、「所說各顯性淨之理」、「令一切普得見聞」、「各各皆得究竟之益」。清涼大師說,這十義「從一妙音,展轉開之,具十無盡,方曰圓音。」這十個意思,句句之中都具足。所以毘盧遮那佛演說《大方廣佛華嚴》,周遍法界,無有窮盡。我們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要有聞一知十的能力,你才能體會得到。

      菩薩的讚頌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是這一分裡面的流通分,「第六大科結通無窮」。請看經文:

      【如此四天下道場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億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而來集會。】

      先說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四天下道場中』,「四天下」是指我們這一個單位世界。佛在經上講這個單位世界,頂是初禪天,同一個日月所環繞,就像我們今天講的太陽系一樣。在過去我們總以為佛經上講的單位世界是太陽系,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不一樣,他說佛經上講的單位世界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銀河系,他講的是很有道理。為什麼?銀河系環繞著銀河中心運行的,跟佛經上講的是相應。這個單位世界的天頂,不在我們地球上。中國天文裡面講的黃極,黃極是說這個銀河系的軸心,銀河系是個動的,頂端是初禪天。在這個大星系的四方,是四天王居住的所在,這叫「四天下」,這是說我們這個單位世界。『四天下道場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億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而來集會』,這個數字是講來參加法會的人數,不是恆河沙數,是「一億世界海微塵數」,這個數字之大我們沒有法子想像,來參加華嚴法會的。這是舉一個。

      【應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

      『一切世界海』,我們沒法子想像。每一個「世界海」裡頭有多少四天下?佛在經上講一個小千世界就有一千個四天下,一千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起來成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起來成為一個大千世界。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一個大千世界是十億個四天下,那是一個世界。「一切世界海」這還得了嗎?怎麼算也算不出來!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所有剎土當中,「一四天下諸道場中」,都像我們這個單位世界一樣,「有一億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而來集會」。我們想想,佛這個話有沒有誇大其詞?如果是誇大其詞,那釋迦牟尼佛就妄語了。釋迦牟尼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語完全說的是事實。

      清涼大師註解說「應知下」,就是「應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這一句文,「言四天下者,意在閻浮。」說這個話用意是講我們閻浮提,講閻浮提是我們現在居住在閻浮提、生活在閻浮提,特別的親切。「言總意別」,意外有意。「既以結通菩薩雲集,尤顯上歎,是彼十方」,前面所講諸菩薩的讚歎,清涼大師說這是十方諸菩薩來集會的這些人的讚歎。「遠方便竟」,這一品是講的遠方便,前面在講品題的時候跟諸位介紹過。下面一品「普賢三昧品」,是講近方便。這一品經到這個地方,我們就告一個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