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2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二六卷)  2001/12/1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526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座內眾流,說偈讚佛,眾寶光明髻菩薩偈頌第五首:

      【寶地普現妙光雲,寶炬燄明如電發,寶網遐張覆其上,寶枝雜布為嚴好。】

      『寶地』是指道場,『普現妙光雲』,這是接前面所讚的。『寶炬燄明如電發』,這都是說的火炬燈明,如同電光一樣。『寶網』是空中的羅網,展布開來,這是空中的莊嚴。『寶枝雜布為嚴好』,是說明種種莊嚴如同寶樹,這個意思就是說,一一莊嚴不離根本,這一棵大樹枝葉花果再繁茂,總離不開根本,所以這一句意思很深很廣。第六首:

      【汝等普觀於此地,種種妙寶所莊嚴,顯示眾生諸業海,令彼了知真法性。】

      後面五首,清涼大師註解「法化流通」,前面是德用圓滿。性德必定起作用,它起作用一定是教化法界一切眾生,幫助九法界迷途眾生能夠回歸自性。清涼大師註解「如佛座上所應演者,九會五周之文。」這一句說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不離根本;也就是說,始終不離諸法實相,因此大乘經所謂「一以實相印」,印定。小乘講的三法印,大乘唯一實相,意思就在此地。一代時教,隨機說法,都在這一個場地之中。這個場地,諸位要記住,是法身、是法界、是性體、是性德,這是聖賢的教誨,不同於世間。

      『汝等普觀於此地』,「汝等」是教法身菩薩們,你們觀,仔細觀察。『種種妙寶所莊嚴』,「妙寶」比喻性德,表性德。『顯示眾生諸業海』,這個場地所現,一真法界、十法界同時並現,一真法界是清淨法界,十法界是染污的法界,這裡面還有善惡,六道裡面我們常說的三善道、三惡道,一切眾生造業不相同,所顯示的果報也不一樣,這裡面全都看見了。『令彼了知真法性』,誰了知?覺悟的人了知。所以佛陀教化眾生不能離開藝術,尤其是高度的藝術文化。佛用音樂、用美術、用繪畫、用雕塑,為什麼?「令彼了知真法性」。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災難?我們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諸法從心想生,我們只要細心一觀察就曉得了。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去問一問,去調查一下、去統計一下,他們在想什麼?想錢,想色,想五欲六塵的享受。錢,旁邊是兩把刀;色,色字頭上也是一把刀。中國古聖先賢創造文字,確實這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諺語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些話不是沒有道理。我們仔細去想、仔細去觀察,財跟色不曉得害死了多少人,害他們永遠不能夠脫離三途六道。誰覺悟?佛覺悟了。

      佛教傳入中國,當時因為翻譯經典,創造了不少新的字,「佛」字是新造的,中國從前沒這個字。佛是個人,印度梵語稱之為佛陀,人旁邊加一個弗,取它這個音,這個人稱為佛陀。與佛同音的字很多,為什麼用這一個佛?這裡頭意思很深很深,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創造新字這些人的真實智慧。人旁邊加這個弗字,真的有不可思議的意思。「弗」這個意思:什麼都不是,從這個符號上顯示經典的教義,不思議法。我們從這些現相裡面能夠悟入,十法界依正莊嚴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常常看它,印象深刻。於是這一生當中,接觸許許多多的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就曉得應當怎樣來對待,怎樣起心動念、怎樣言語造作,這就有個比較了。

      最強烈的對比,是餓鬼地獄跟西方極樂世界。地獄變相圖,在從前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城隍廟,城隍廟裡面必定有閻王殿,十殿閻王。每一個殿顯示出造作什麼樣的罪業,將來要受什麼樣的果報,讓人看到之後怵目驚心。特別是對於兒童的教育,這是兒童的因果教育,兒童的德行教育,收很大的效果。為什麼說兒童?中國有一句諺語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年小的時候,接受這些教育,就是讓你看,大人給你講解,殺生不可以造,造了將來要受這個果報;偷盜不能造,造的時候受什麼樣果報;邪淫受什麼樣果報,妄語受什麼樣果報,兩舌是拔舌地獄!從小這個印象印在阿賴耶識裡頭,影響一生,不敢起一個惡念,不敢造惡事。

      再看看佛寺裡面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十六觀經》、《無量壽經》,有這個才藝的人也應當把它畫出來。行善的人,心善、行善、言善,你看他得的是什麼果報?佛經上常常說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福報!那是行善積德所修得的。強烈對比,你就明白,你就知道有所選擇。「真法性」是至善、是本善,這個觀念不能沒有。中國古代教童蒙,三字經大家都知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第一句話!你永遠會記得。與一切人相處的時候,你要有一個念頭,人性本善,這是佛知佛見。他為什麼變成不善?迷失了本性,沒有接受到聖賢的教誨,不免為習俗所移。習俗在今天的社會,實實在在不忍心說,佛經上說五濁惡世,濁是染污,惡是講的惡業,今天社會的污染跟惡業,到了極處!

      這個極處就麻煩了,古人常講物極必反,濁惡到了極處,怎麼反法?大概就像一般外國宗教裡面所說的世界末日。末日怎麼形成的?怎麼造成的?眾生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這個不善實在講,做得過分了,與真法性完全相違背。今天社會我們冷眼觀察,小孩一出生,父母教他什麼?長大上學,學校裡教他什麼?踏進社會,社會教他什麼?有一部分人信仰宗教,現代宗教又教他什麼?可以說一生都沒有接觸到聖賢的教誨。人人本善,你看看他到這佛寺裡面來,點一盞燈、燒三炷香,他在那裡恭恭敬敬的頂禮膜拜,他的性怎麼不善?為什麼他離開寺院大門,他又去做惡去了?我們要想像這種道理,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應當如何來挽救?

      佛教寺院庵堂,在古時候都是佛陀教學的場所、道場。他到這個地方來是接受聖賢的教育,是接受佛菩薩教誨而來的。現在寺院庵堂的形式在,教學沒有了,這個問題嚴重。我們要知道,所以推行佛陀教育、推動佛教的教學,那真正是無量功德,才真正令一切大眾「了知真法性」。有同學來問我,自己修行重要,還是為大眾講經說法重要?我告訴他,這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說,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你不要把它分做兩樁事,它是一樁事情。在過去,祖師大德常常教誨我們,「緣具則兼善天下,不具則獨善其身」。所以我們是自修還是去弘法,看緣分!現在講經說法的人太少太少了,你懂得佛法,你能講,又有人請你去,趕快去!

      不過這裡面要注意到,年輕自己沒有定力,怕接觸社會大眾,你又受到濁惡的污染,怕是怕這一樁事情。你在道場修行,從前道場都在深山,人跡罕至,心地清淨,與大自然為伴,對於自己道心真的是有幫助。現在難,現在我們道場在都市,花花世界,縱然是從前的古老道場,現在都變成觀光勝地。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觀光旅遊絡繹不絕;住在寺廟的這些出家人,應接不暇,他哪有時間去辦道?這是我們今天佛教的現況。到哪裡去找一個清淨環境來修學?我們確實也是得佛菩薩的護念,護法大德們的護持,在澳洲小城建一個小道場。我們住在別人國家裡頭,如果住在深山,交通不方便,對於我們自己生活有問題,所以又想要偏僻,還得要交通方便;距離一般大的都市也要有一個相當的距離,為什麼?一般人不至於天天都來找麻煩,所以我們選擇圖文巴這個地區,我們在這個地方研教念佛。自己還經營一個菜園,我們現在不能種糧食,至少要學會種菜。

      真的是得三寶加持,希望大家在一起修學,真正覺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真法性」相應,與性德相應。不為自己,為佛法、為苦難眾生。把自己修好,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的表率、好的榜樣,就是教化眾生。「顯示眾生諸業海」,這個眾生就是九法界眾生,我們造什麼樣的行業,成菩薩;造什麼樣的行業,證阿羅漢果;造什麼樣的善業,生天享天福,善業有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果報。惡業,就更不必說了。第七首:

      【普遍十方一切佛,所有圓滿菩提樹,莫不皆現道場中,演說如來清淨法。】

      都是讚場地,場地接引眾生,場地成就眾生,這個場地是遍虛空法界。我們心正、行正,這就是佛菩薩的道場。心是佛心,行是佛行,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坐道場。『所有圓滿菩提樹』,現在念這個經文,諸位懂得一點意思,換句話那你就更清楚了,所有一切圓滿覺悟的建樹,它表這個意思。圓滿菩提樹無量無邊,佛家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莫不皆現道場中』,道場盡虛空、遍法界,當然統統現前。『演說如來清淨法』,演是表演。《華嚴經》裡面,佛答覆菩薩的問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現相答,沒有言說,放光現瑞,你就明瞭了。另外一種言說答覆,演是屬於事相,說是屬於言說,演說!我們要學,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把佛在經教上教導我們的完全做出來,生活當中做出來,工作裡面表現出來,日常應酬當中還是要表現出來。

      處事待人接物,先學誠懇、慈悲,笑面迎人,態度慈祥,慈悲祥和,這叫學佛;要求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眾生,那就是圓滿的建樹,你就時時刻刻都在那裡「演說如來清淨法」。我們將佛陀四十九年的教誨歸納成二十個字,希望時時刻刻放在心上,念念與它相應。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清淨,清淨是沒有污染,平等是沒有傲慢,正覺是不迷惑,慈悲是沒有私心、沒有瞋恚、沒有嫉妒。把這些落實在生活上,就是看破,看破是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放下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生活就自在了,真的是災消福來。生活、工作、應酬隨緣,決定不攀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肯定往生。所以「如來清淨法」要從我們形象表演出來,這一點重要。第八首:

      【隨諸眾生心所樂,其地普出妙音聲,如佛座上所應演,一一法門咸具說。】

      對待一切眾生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能夠觀機,要『隨諸眾生心所樂』。他心裡面愛好的,佛在經論裡頭常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不能不懂得眾生心。常常想到他喜歡什麼,在這裡面顯示出我們的愛心慈悲,真正能照顧他。要放棄自己的成見,多為他想;我喜歡的,未必是他喜歡的。佛菩薩沒有喜歡,沒有不喜歡,所以能夠恆順一切眾生。我們困難在哪裡?確實我們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我們就沒有辦法恆順眾生,只能恆順跟我愛好差不多的、相近的,我很喜歡他,他也很喜歡我。跟我這個心樂(樂是愛好)不相同的,就沒有辦法在一起生活了。我喜歡吃辣的,他喜歡吃甜的,我們兩個吃飯就有矛盾。佛菩薩跟大家在一塊,什麼都行,酸甜苦辣鹹他都能接受,為什麼?他沒有嗜好、沒有愛好、沒有欲望,真正做到一塵不染。有喜歡、有愛好,你還是有污染,污染就是病。修行就是把這個病修正過來。

      你想想幾個人懂得?學佛好多年了,功夫不得力,常常感到慚愧。為什麼不得力?不知道。關鍵就在此地,你不會修,你沒有把你自己的成見修掉,沒有把你自己的愛好修掉,這個東西是煩惱。成見是所知障,愛好是煩惱障,障自己又障別人。我們仔細觀察某一個人修行進步了,功夫進步了,從什麼地方看他的進步?過去他很執著,現在他不執著了;過去他自私自利,現在他常常為別人想了;從前不肯為善,現在見到有些善事,他很大方,有時候隨喜去做,有時候主動去做,不一樣了!從前有許許多多事情,他鑽牛角尖,想不通,現在好像他智慧現前了,什麼繁雜的事情到他那裡去,他輕而易舉就解決了。他是怎麼學的?很簡單,就是把經典裡面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上,真幹!毛病習氣真改!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講經的一些節目,想送到電視台播放,電視台看看我們這個畫面,不能接受。什麼原因?電視台很懂得「隨順眾生心所樂」,你這個畫面播出去,沒有收視率,一般人不看,他懂得。所以他的東西契機,可惜不契理。什麼是理?聖賢人的教誨是理。我們現在東西麻煩在哪裡?我們契理,不契機!所以只有少數真正學佛的同學,契他們的機,社會大眾的機不契。要想接引社會廣大群眾,還得要等若干年之後。等什麼人?真的佛菩薩降世了,他來護持佛法。佛菩薩懂,凡夫不懂,凡夫說恆順眾生做不到,佛菩薩恆順眾生。佛菩薩能夠應機施教,所以『其地普出妙音聲』。『如佛座上所應演』,諸佛菩薩坐在講台上,他應該表演的、應該說的,這個「應」是什麼?應機,應眾生之所樂。

      「眾寶光明髻菩薩」偈頌第八首:

      【隨諸眾生心所樂,其地普出妙音聲,如佛座上所應演,一一法門咸具說。】

      這首偈前面雖然說了一些,意思沒有說完,我們接著再向大家報告。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最重要的是要契機,這是決定不能夠疏忽的。契機一定也要契理,這種說法這是佛說的。佛法當中常講,「契機不契理,那是魔說」,這句話在現代社會裡面,我們體會得很深。我們看看現實的社會,無論是電視、電影、戲劇、歌舞,乃至於報紙、雜誌,這契機,但是不契理。理怎麼說?我用最簡單的說法:古聖先賢的教誨,古聖先賢的東西都契理,都是從真法性裡面流出來的。契機不契理,魔說;契理不契機,所謂是閒言語、廢話。契理不契機,說的是真理,沒人聽你的,大眾根本不接受,那不叫廢話?白說了!

      所以佛菩薩講經說法,一定是「理機雙契」。特別是對初學,契機的這一部分要多一些,契理的這一部分少一點,成分不一樣。這什麼緣故?初學嘛!煩惱習氣很重,你不隨順他,他不會來,這就是佛家常講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真是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所以接引初機跟教導老修行,這個理跟機裡面的成分不一樣。已經入佛門,幫助他境界往上提升,幫助他善根增長,這個時候契理的成分要加多,這個加不是突然加,慢慢加。他對於佛法,就是對於聖賢的教誨,對於法性理體漸漸能體會了,漸漸生起信心了,對於理要加重、要加深。

      不能契入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以前教我們,用什麼方法接引初機?多說公案因緣,這一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多講故事。初學的人沒有接觸佛法,你跟他講這些法相名詞、講這些道理,他聽不懂,從來沒聽過;講因緣果報的故事,這個他有興趣。我們在初學經教的時候,每一堂經裡頭,都會穿插一兩個小故事。小故事在什麼時候穿插?你觀察聽眾,聽眾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好像聽了不太感興趣的時候,這個時候穿插小故事,提精神,讓他振奮一下。故事一定要與自己講的這一段經文的義趣要相應,準備的時候要細心斟酌,把它分配在哪些經文裡面。無非都是照顧大眾心之所樂。

      『其地普出妙音聲』,「地」是道場,「普」顯示清淨平等,「妙音」就是理機雙契,這才叫妙音。『如佛座上所應演』,「座」是如來的師子座,用我們現在話是講台。佛在講台上「所應演」,應是應機。所以講經這一樁事情,特別是學講經的同學們,成功與失敗,這個地方是關鍵,你懂不懂觀機?你要曉得,現代是什麼時代?現代人需要什麼?迫切的需要什麼?你能夠說給他聽,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白了,他生歡喜心,他生感恩的心。我們今天所處的是亂世,亂世人很苦,他所希求的是安定,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繁榮興旺,他希求是這個!可是現實給他的什麼?這三種希求都是在危險的邊緣上。他怕動亂,他怕天災人禍,他怕的是經濟衰退,這些恐懼的現象都在眼前,好像沒有什麼好的轉機,這是他們心裡面最為關注的。我們想想,佛法能不能幫他解決?能不能幫上忙?答案是肯定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現在的問題,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這佛家講的善巧方便,把解決的方法介紹給他。介紹給他一定要懂得契機,特別是他對於佛法疑惑,而且還有一個錯誤的成見,「這是宗教,這是迷信,不合科學」,我們好心把佛法介紹給他,這當中是很嚴重的障礙。這個障礙如何能夠化解?所以我們對於社會廣大群眾,用什麼樣的方式讓他認識佛教;告訴他,他們心目當中的佛,佛是什麼?菩薩是什麼?是神,這個觀念錯了!這個錯誤,造成對佛法修學重大的障礙,我們要幫助他。告訴他,佛菩薩是人,不是神。人為什麼稱佛、稱菩薩?佛教是教育,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是佛教育裡面學位的稱呼。正如同我們現代學校裡面博士、碩士、學士學位的名稱。拿到博士學位的,他是人,拿到碩士學位,他也是人,他不是神,我們要把這個跟他講清楚、講明白。是要費時間,是要有善巧方便,不能不從釋迦牟尼佛的歷史講起。

      釋迦牟尼佛修學成就,動機是什麼?他是王子出身。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他出家修行;甚至於連初學的人,修行這個名詞都要迴避,怕他產生誤會造成障礙。不用修行,用什麼?修學,用這個名詞好,也還相應。他修學的動機是什麼?是年輕時候出去遊玩,看到生老病死,看到一切眾生的苦難,「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至少他年輕的時候觀察社會,體會到這些現實。他想解決這個問題,發心求道。這個道是什麼?道是方法,發心求解決痛苦的方法。所以佛法的教學,它的總目的是離苦得樂。那麼問一問,我們現前有沒有苦難?有苦難,你要不要找解決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名詞就叫做佛法。為什麼叫做佛法?然後你給他說清楚,苦從哪兒來?苦從迷來的,因為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產生了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想法看法錯誤了,於是思想支配了我們的言語造作,我們說錯了,我們幹錯了,招惹許許多多不如意的果報,這是痛苦的來源。

      釋迦牟尼搞清楚、搞明白了,他不要去作皇帝,大慈大悲去教化眾生,幫助苦難眾生解決問題。因為他知道,皇帝沒有辦法解決眾生的苦難,只有教導眾生。所以佛教是教育,是離苦得樂的教育,是破迷開悟的教育。你說這個東西我們要不要?你不要,你永遠迷惑,你不想開悟,你永遠受苦難,不想離苦得樂。所以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你這樣子對初學,他才耳目一新。我們要懂得契機,我們自己依這個方法來修學,自己得到效果,得到證明、得到效驗,在我們身體上能看得到。

      我們放棄了造作惡業,頭一條我們放棄了,不殺生、不吃眾生肉。殺生、吃肉不是好事情。這些初學人就說了,「不吃肉,哪來的營養?」我表演給他看,我從二十六歲學習佛陀教育,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就學佛菩薩。學佛菩薩的慈悲心,學佛菩薩的生活方式,選擇素食。我吃了五十年,我身體不比你們差。跟我同年齡的人,是最明顯的比較。你們這一生殺生吃肉,我這一生不殺生不吃肉;你們一天三餐之外,可能還要吃點心、吃宵夜,我一天吃兩餐。這當中曾經有不少年,我一天吃一餐,我的精神體力不比你們差,身體檢查沒有毛病。可見得世間人擔心的營養,不是健康第一個因素。佛法講健康第一個因素是什麼?心地清淨慈悲,這是健康長壽真正的因素,真因;健康的緣,樂善好施,或者用佛法裡面所說的斷惡行善,這是緣。因緣具足,果報是什麼?健康長壽,這是健康長壽的真因,一點都不假。

      命中短命的人,要是依佛教導這個方法修學,短命會延年益壽,壽命延長了,真的延長了,一點都不假。世間人不懂,天天去進補,結果補出一身的毛病出來,沒毛病,補出來了。昨天德教會李先生來看我,告訴我,德教最近要接收一個醫院,我問他:什麼時候?大概明年四月。我說很好,到時候我會捐一些醫藥費,幫助那些病苦的人。許哲居士常告訴我,許許多多很窮的人,生病沒有錢看醫生,沒有錢買藥,我們有一點力量幫一點,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把自己的醫藥費布施掉了,供養這些貧病交加的苦難人,果報自己不生病。不殺生、素食、幫助病苦,這些在佛門裡面叫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這些佛講得很清楚。

      眾生天天想發財,佛講了財布施得財富,果報是財富;法布施,果報是聰明智慧。所以你們年輕的法師,我勸你們到處去講經,講經是法布施,增長聰明智慧。但是必須要注意的兩樁事情,一個是嚴持戒律,第二個是不怕吃苦。你只守住這兩句話,你到處弘法利生,你不會墮落;如果這兩句守不住,恐怕很容易墮落。為什麼?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如何保護自己不受誘惑,只有「嚴持戒律」、「以苦為師」。釋迦牟尼佛一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甘心情願過苦日子,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這個「遠離」不是說距離它遠遠的,不是,心裡頭絲毫都不沾染,叫遠離。我們弘法利生,必須跟社會大眾往來接觸,你要是遠離,那只有到深山找個山洞去修行,跟社會隔絕了。所以大乘的遠離跟小乘不一樣,小乘真的是與社會大眾脫離,大乘不是的,大乘是心地裡頭不染,事相上和光同塵。

      你自己真要有把握,不被誘惑,這個樣子,你天天為大家講經說法,勸人斷惡修善,天天在修法布施,你的智慧天天增長。增長到一定的程度,心果然定了,確實證得《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境界叫三昧,你得三昧了,你智慧開了,你漸漸契入華嚴境界。心量要大,智慧開了,一切隨緣而不攀緣了,自己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而真正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時候,不容易退轉了,那麼你的福報會現前。這一點要當心,不要被那個福報迷了,一迷就墮落。福報現前,怎麼樣不迷?講經更認真、更要深入,一天都不能鬆懈。我這樣的年齡,一天還要講四個小時。

      契入之後,世出世法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世間真的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對於這個世間毫無留戀。不但人間,連天上欲界天、色界天二十八層天,也沒有一絲毫留戀;乃至於四聖法界,不再放在心上。身體還在,還可以使用,幹什麼?幫助苦難眾生,弘揚大經。這個對象是幫助九法界眾生,對九法界眾生的供養,對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供養。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幹什麼?廣修供養,「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我們幹這個!這就是「如佛座上所應演,一一法門咸具說」。這個地區、這個時段,這個地區我們現在指的是這個地球,這個時段我們所指的是二十一世紀,我們特別要幫助此時此地的苦難眾生,慈悲濟世。最重要的、沒有人去做的,是教學!幫助眾生開悟,自己要做一個覺悟的樣子給人看,給一切眾生看。

      什麼是覺悟的樣子?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就是覺悟的樣子,萬緣放下。所謂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放下就是心裡頭不再有這些東西,念頭都沒有了。起心動念是什麼?演說如來妙法。給一切眾生做一個榜樣,令一切眾生見聞覺知都有所警惕、有所覺悟,我們幹這個事情。決不為自己,雖然佛在經上常常讚歎無量功德,不作功德想;無量智慧,不作智慧想;無量相好,不作相好想。「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在做,心地裡頭痕跡都不著。那心裡頭有沒有東西?有,有什麼?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諸位想想,心清淨,不染五欲六塵,天上的福報都不沾染,世出世間法捨得乾乾淨淨。行清淨,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終身從事於多元文化社會教學。在這一生當中不求名,不為利,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隨緣而不攀緣。

      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他過的是什麼生活?托缽。我們今天生活也是托缽,中午這一餐飯到淨宗學會來托缽,接受這邊大眾的供養,除此之外,沒有事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跟大家在一起學習。講解經文,幫助大家深入經藏。沒有上課的時候,自己讀誦,看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上求!我們的工作就是這個。每天讀誦經教,參考古大德的註疏,對於世間法完全不染著。我們每天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不看雜誌。這些污染,我跟它隔離了,我心清淨,我住淨土。你們世間人動亂,從哪裡動亂?心動亂。因為什麼?你知道事情太多,古人常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的人太多,是非就多了。

      所以弘法利生,你聽眾很多,見面從內心裡面生的恭敬喜悅,合掌問好,過後痕跡都不留。所以不要去問人家,「你什麼名字?你住在哪裡?你家裡有電話號碼告訴我。」那你不是找麻煩嗎?年輕的法師要注意,這樣就攀緣了,你心不清淨了。我講經四十三年,學佛五十年,在這個社會上也有一點名氣,麻煩就來了。找的人多,自己就很難清淨了。所以我跟同學們說得很清楚,你們不要給我寫信,為什麼?我不看的。現在一些信件,我讓悟平師、心慈師他們去看,有需要答覆的,由他們答覆,我不聞不問。電話線拔掉了,傳真機搬走了,統統不要,清淨太多了。我要有事情,我會找你們,我沒有事情,不希望你們來找我,我希望你們也都能這樣的學習。

      在這個時代,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你不把這些東西放下,怎麼行?現在這個世界無線電波,我的想法是異常的紊亂,這個紊亂的波對我們有沒有影響?肯定有影響。影響我們的腦波,影響我們心的波浪,思想之波。遠離會好一些,把這個影響的程度降低一些,在現實環境裡面也只能做到此地。必須求諸佛菩薩威神加持,我們對於這些大經大法,能解、能信、能行、能證,這要不得佛力加持,我們做不到。所以佛門當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非常幸運得人身又聞佛法,能不能在這一生成就,關鍵就在你自己會不會學習。果然會學習,叫善學,這一生肯定有很好的成績。你要想得很好的成績,必須把這個世間的俗緣、沒有必要的這些緣,要遠離。這是一句老實話,如果不把這些緣離開,讓它來干擾自己,麻煩就大了!所以眾生喜歡說什麼法門,我們要斟酌情形,這個法門於現前他能不能得真實利益?總是要現前得真實利益,這真叫契機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首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