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84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八四卷)  2006/7/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8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李長者《合論》,從他講證發心,證發心昨天我們講過了,「證發心者」。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他引用《起信論》的話,「又起信論云,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略說方便有四種,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順法性無住故」,我們先看到此地。

      在前面,長者給我們講的證發心,總而言之,我們可以在經論裡面得到一個訊息,那就是真正把一切放下的,就不會退轉。如果說放不下,就是說有得有證,有取有捨,有這些東西在,就是沒有完全放下,遇到不善的緣,容易退心。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前面說得很清楚,信成就發心跟解行發心是不會退轉的。我們是不是有那樣深厚的善根,自己不知道。想學,如果過去生中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學不到的,你會學得很辛苦,很容易遇到退緣,不是退轉就是魔境現前。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有看到的、有聽說過的。中上根性的人最穩當、最可靠的還是解行,有正確、深入的理解,依教奉行,這樣發心是可靠的,是沒有問題的。

      今天這個經文,長者引《起信論》上這段話來告訴我們,《起信論》上說,「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這句話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修行一切善法,一定要歸順真如。歸順真如就是我們常講的隨順自然法則,自然法則就是真如法,一點都不能夠勉強。像我們的四季分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國人一年講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如果是敏感的人,他有明顯的覺察到;心地清淨的人,也很清楚的覺察到氣節在交換。不過近代,特別是最近的半個世紀,由於人類科技的發達,利用科學技術破壞大自然的環境,使四季氣節都變成不正常。不正常,意思就是說地球生病了,我們聽到許多科學界裡面的人給我們講,地球生病了。地球的病態,就是反常的現象常常發生。

      現在最嚴重的就是氣候,冬天應該冷,它暖和了,這就是反常的現象;夏天,不錯是有熱,可是它的熱度超過了,不正常。這些可以從每年資料裡面的記載查出來。二十四個節氣也不正常。這些肯定影響居住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非常明顯;甚至於影響到自然生態,高山、河流。幾千年來長江大河,我聽說黃河有枯竭的現象。這是科學家報告,全世界大的河流有五百條,五百條大的河流,差不多有一半現在呈現枯竭的現象。所以很多人憂慮,水的資源將來恐怕會產生缺乏,人要是沒有水,問題就嚴重了。水資源缺乏肯定影響農作、影響樹木花草,這是植物,也影響了動物的生存。

      高山的積雪從來沒有融化過,現在高山積雪開始融化,融化的面積很大,這都是不常看到的現象。兩極,南極、北極,這是寒冷的地方,現在溫度上升,兩極的冰山在融化。如果地球上冰山統統融化了,科學家告訴我們,海水水位會上升五十米到七十米;換句話說,現在的海岸線低於五十米到七十米的,統統會被淹沒。這就說明沿海建築的這些大城市,都有被海水淹沒的可能性。這是人類違反了自然,不能跟大自然和睦相處。科學技術可以征服自然,自然有回報,這個回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天災人禍。

      《起信論》上講四種方便,第一個就是「行根本方便」。什麼叫行根本方便?隨順法性,才叫根本,法性是根本。底下給我們解釋,「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一切法沒有自性,無性之性就是法性,這個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既然無生,當然就不滅,說一個就行。《中觀論》上講了八句,不生不滅,實在講八句這二句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那是陪襯的話,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所謂是八不中觀。這都是教我們觀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這八個不說盡了。

      我們今天看到一切法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怎麼說是不生不滅?怎麼說它無生?我們看的是看很粗的一切法的相續相,沒有看到真相。現代的科學知道真相,雖知道,還沒有親眼見到,只是在數理推論出來它應當有這種現象。這個現象就是物質是從無生的,就是我們講的無生。無生生出有,有就是物質,無生是空;換句話說,物質是從空生的。這個話很難懂。科學家告訴我們,像愛因斯坦所說的,「宇宙之間沒有一切法,只有場是真的」,他這個說法確實很像法相唯識裡面所說的。法相唯識學家他們認為宇宙之間只有識,所以叫唯識!除了識之外,什麼都沒有。

      佛家講的識、科學家講的場,實在講是一個意思。講場,他是講能量,宇宙之間自然有能量。能量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的,就是你看不見,也聽不見、也嗅不到、也嘗不到,身接觸不到,連意想都想不到,六根對它都不起作用,所以稱它為空。但是它確實是存在,它真的是存在,六根接觸不到,所以科學家稱它為能量。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可是精神跟物質都是從它生的。在佛法裡面講,它先生精神,然後再生物質,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我們講識、講能量、講場,都是講阿賴耶識的自證分,精神是阿賴耶識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一定是先有見分,然後再有相分,相分就是物質,所以物質是從能量裡面變現出來的。雖變現出來,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

      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能夠長久的停在那裡。它能夠存在多久?《仁王經》上所說的,一剎那九百生滅,照《仁王經》上所講,我們過去也常常談到這些話,大概是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就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你怎麼能看出它的生滅?所以佛乾脆講無生。無生,它真的有生,如果沒有生的話,這個「無生」兩個字就毫無意義了。才生,立刻就滅,滅了之後它又會生,但是另外再生的,決定不是前面那個物質。所以,我們凡夫看到物質的現象,就是生滅的相續相,這個一定要懂得,絕對不是真有,包括我們的身體。

      我們今天認為物質有、精神有,這是妄見,就是說這個看法是錯誤的,這個想法也是錯誤的。你真正明白事實真相了,「不住生死」,就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是真的,是事實真相。諸位要知道,精神的現象、物質的現象都是有生滅的,剎那生滅;法性沒有生滅,它是自性,自性不生不滅。自性能生精神、能生物質,所以物質跟精神都有生滅。精神,我們現在一般人看作靈魂,靈魂有沒有生滅?有。但是它跟物質的現象不一樣,物質的現象是剎那生滅,有相續相。精神現象也有相續相,但它不是物質。我們今天一般講的生滅,統統是物質現象,還沒有講到精神現象。

      菩薩不住生死,沒有生死輪迴。為什麼?他知道一切法自性不生。「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再仔細觀察這一切法怎麼來的?因緣和合。因緣和合,它就生;因緣散掉,它就滅。所以佛講一切法緣生,他不講因生,講緣生,這個很有道理。因,一切法的因是什麼?當然第一個因決定不能少的,第一個因是自性,第二個因是妄動,第三個因是分別,第四個因是執著。再一展開的話,這都是我們抓到總綱領,要是細說的話,佛經上講的,任何一法的生起是無量因緣。因緣和合,幻相現前,它不是真的。

      「業果不失」,這是講六道眾生,在六道裡面,你為什麼要來?你來到人間幹什麼?這屬於業果。佛法裡面講,你過去造的善業,你來享福的;你過去造作的惡業,那你今天來受苦的,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佛說得好,「人生酬業」,你是來酬償你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另外一種人,他不是業報的,他修行的功夫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受業報,業報了了。所以說了生死出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超越了,阿羅漢以上的。他來不來世間?來,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他來幹什麼?他來教化眾生的。

      就像美國魏斯博士所講的,他們從深度催眠術裡得到的結論,也做了幾十年的試驗,得到一個結論,知道人不會死的。肉身有生有滅,你的靈性不生不滅。靈性是自己,肉身不是自己。人在世間,不過就是取這麼一個肉身,在這個時空裡面住一段時間。他也講了,你為什麼會到這個時空來住一段時間?大概就是兩個原因,一個是來做事的,另外一種是來受報的,這跟佛法講的很接近。來做事的,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幫助有緣的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苦是六道輪迴統統苦。現在外國相信的人愈來愈多了。要了解這一樁事情,這就是業果不失,他會有報應的。

      菩薩生起大悲心,我們凡夫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會生起懺悔心,斷惡修善,修諸福德;菩薩是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所以,大乘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們證得這個果位,一般也稱之為無住涅槃。無住涅槃就是生死、涅槃都不住,哪個地方有感,他哪裡就有應。其實話雖然是這麼說,而實際上是同時,生死跟涅槃同時住。怎麼說同時住?他的化身住生死,除了化身之外,他還有法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有法身,法身常住涅槃。這就是我們平常講他神通現前,他可以分身,變化化一個身去幫助眾生。化身是有生滅的,有生滅就有生死,住生死;他的本身是法身,不生不滅,住涅槃;生死、涅槃同時都住。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都是「順法性無住故」。什麼人能做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們做到了。在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的菩薩還做不到。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會不會到六道裡頭來度眾生?會。沒有見到法身的時候他會退轉,他到六道裡面來很危險。怕什麼?怕他的煩惱習氣又被勾引起現行,就怕這樁事情。那怎麼辦?沒有問題,他也有感,法身菩薩就有應。這《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世尊囑咐大菩薩要特別照顧小菩薩。從什麼地方照顧?就是小菩薩應化在六道,修行教化眾生,有時候會迷失,大菩薩要照顧他,就是護念諸菩薩。《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那些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也是眾生,眾生有感,一真法界的諸佛菩薩他會應,感應道交,這是當然之理。

      所以,我們的修行如何能得到保證不退轉?至少要超越六道輪迴,證到阿羅漢果。雖有退,他有法身菩薩常常護念他、常常照顧他,看他要退了,趕快去拉他一把,所以他修行就有了保障。不像我們,我們在六道裡頭沒保障。這個沒保障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佛菩薩很慈悲,是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不接受佛菩薩的幫助,那就無可奈何。就是從前李老師常說的,還要受長劫輪迴之苦。

      佛教導你,不相信、不接受,對他懷疑。在這種狀況之下,實在是有一個辦法把我們的信心堅定住,那就是解行。我們讀經,理解的部分要把它做到,這個樣子解幫助行,行又幫助解。更深的道理我們現在還看不出來,但是我們有行的功夫,再去讀、再去聽。以前沒發現的、聽不懂的部分,現在聽懂了,現在明白了。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解幫助行,行幫助解,相輔相成。其實解行,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看得破」是解,「放得下」是行。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放下相輔相成,能不退轉。所以解門,天天要讀誦,天天要學習;行門,天天要放下,身心世界,絲毫不能夠沾染。有這個身體在,行,我們於生活所需,記住可以有使用權,不可以有所有權;你要有所有權,你就出不了輪迴。徹底放下。

      「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修諸福德不是為自己,諸是多,是為幫助眾生的,不是自己享受。所以諸位要知道,在古時候,寺院叢林都是依皇宮的風格來建造,莊嚴道場,供養佛菩薩的。為什麼?接引大眾,大眾看到這麼莊嚴的道場,生歡喜心,他就進來了,是攝化眾生的手段。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叫寮房,寮房很簡陋,尤其出家人睡覺的地方,叫廣單,廣單就是通鋪。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沒出家,在台灣參觀幾個道場,那都是日據時代建的。這個道場有日本人的風味,我看了很歡喜,大殿很莊嚴。出家人居住的地方多大?是不錯,一個人一個房間,那一個房間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日本人睡覺睡榻榻米,他那個房間就是一張半榻榻米,我是非常欣賞,一張半。那一張榻榻米是他睡覺的地方,半張榻榻米是他放他的衣服、雜物、書籍。寮房有個走廊,走廊的一邊是長廊,長廊的一邊是寮房,一個人一間,紙門一拉開進去,互相不打擾。我看到,我覺得非常欣賞。他那一點點大的地方,除了自己應用的東西之外,一無所有。在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進步,洗臉還是用洗臉盆,每個人的洗臉盆、鞋子放在床底下,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這個寺廟裡面住眾大概有五、六十個人,我很欣賞。還是過最簡單的生活,這個如法。

      在我們中國傳統,諸位想到,寺院裡面住持稱為方丈。為什麼叫方丈?他住的房間就是一丈見方。一丈見方,諸位就知道,就是十乘十,我們今天講是一百平方尺。從前那個尺是中國尺,不是米,中國尺,一百平方尺,比英呎稍微大一點。那是寺院裡頭的領導人,親教師所住的。那個房間是最大的,不超過一百平方尺。其他的像監院、像當家師、首座、維那這些綱領執事,他們也都是一個人一個寮房,比方丈小一點。

      由此可知,大殿、殿堂是供佛,是講堂,是講經的場所、是共修的場所,不是個人享受的。出家眾天天要灑掃,要清潔這個場所,沒有僱工人的。清潔灑掃,修福;在裡面領眾念佛,講經說法,戒律精嚴,做出榜樣給一般信徒看,修德。所以修福、修德,真的是攝化眾生。隨順法性,法性是無所有,那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們就想那心多清淨,菩提心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做到了。

      佛弟子,不論是在家、出家,明白這個道理,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菩薩道。大家看看《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法身菩薩,也是五十三位諸佛如來,他們的身分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告訴你,修行、開悟、證果、成佛不分在家、出家,不分哪一個行業,任何行業都能成就。就以你這個行業去攝化眾生,不一定是寺廟。寺院庵堂在過去,是以住持正法為目的。弘化的範圍就太大了。家庭是弘法道場,公司行號是弘法道場,任何一個行業全都是攝化眾生的場所。無有一定的法,這才能夠廣攝一切眾生。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你能夠落實,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這個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

      尤其是《華嚴》講到究竟圓滿,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就要問了,我們開個餐館、酒家,可不可以?天天殺生行不行?行。甘露火王就是幹這個行業的,每天殺那些眾生,他全都把他超度了,這個很了不起。天天給他說法,天天給他修諸功德、給他迴向,讓他超生。我們凡夫沒有這個本事,幹這個行業就造罪業;法身菩薩幹這個事是普度眾生,怎麼會一樣?不一樣!法身菩薩度這一類的眾生,就是喜歡吃喝的這類眾生,他有辦法。就是好吃的東西讓你吃,會把你吃膩,膩到最後就不想吃了。他有本事會叫你回頭,我們凡夫沒這個本事。所以吃眾生的人得度了,被吃的眾生也得度了,那是菩薩,真的是事事無礙。

      「違順皆順境」,我們在前面讀過的,就是像《楞嚴》裡面所講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那些法身菩薩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有這種德行,逆境他能轉成順境,惡緣他能轉成善緣。在我們凡夫看,他造惡業,殺生!我們不知道,他在那裡度眾生。殺那些眾生要讓他自己知道,過去生中他造的惡業,今天他必須要受這個報。受報當中覺悟了,甘心情願,沒有瞋恚、沒有報復,他就解脫了。所以法稱之為妙法,就妙在此地。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人要沒有慚愧心,那就肯定墮落,我們平常講人不知恥,慚愧是知恥。人要沒有知恥,不知道慚愧,跟佛就沒有緣了;佛度有緣人,他還有慚愧。什麼叫慚愧?造了惡業,受自己良心責備,這叫慚;換句話說,這人還有良心,良心還沒死,雖然造惡業,造過之後,他心裡也知道這個錯,也會一陣子難過。但是他煩惱習氣很重,那一陣子完了之後,他還是繼續造惡業。沒有慚愧心的人,造作極重的惡業,他不知道他的錯誤。愧,是外界的批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輿論,有人不敢做壞事,怕輿論的批評、責備。無愧的時候,人家批評隨他去,我還照幹我的,這就是沒有愧了。換句話說,慚愧沒有了,我們講無恥到極處,這是沒救的,沒救是這一生遇到佛也沒辦法,佛不能幫助他。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長者引用《起信論》的第二種,「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首先我們要認識「慚愧」這兩個字。慚,用簡單的話來說,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愧,對得起大眾,人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是善心,還有救。諸位要細細去看《俞淨意遇灶神記》,俞先生一生,確實造作的惡業很重,但是自己並不知道。他的好處,是他還有點良心,不知道自己造種種惡業。所以能感動,他那就是慚愧心的感動,感動灶神現身說法來提醒他。他能接受,他能依教奉行,所以真的就得救了,改變了他的命運。

      他造的惡業比了凡先生重,了凡先生的造惡是前世的,他造作惡業是今生的,造得重。了凡先生自從被孔先生算命算定之後,年年都一點不差,所以他非常相信「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不強求」,他的心是定的。可是永遠沒有辦法進步,不能改變他的命運。遇到雲谷禪師教訓他,他就覺悟,明白了。命運固然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就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的命運改變了。而俞淨意先生造的是極重的業,他完全不知道,以為自己天天還在行善,不知道是造作惡業。被灶神爺點醒之後,他才恍然大悟,痛改前非,悔過。他悔過的心念比了凡先生懇切,而且斷惡修善也非常認真,所以他的果報超出了凡先生很多,超過!壽命也延長了,活到八十八歲。所以,是修行斷惡修善、改過自新最好的榜樣。

      現在這兩種,我們用電視劇的方法把它表演出來,時間都不長。這兩樣東西,我們學佛的同學應當把它當作功課來學習,要不斷重複的學習。古大德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用一種娛樂的方式,講因果的教育,可以大家一起看。你在電視機前面每天放兩個小時,天天看、天天學。你要能學得跟俞淨意先生一樣,你的信根就紮下去了;你的信就有根,你的信就有力,五根五力,信根、信力有了。

      「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這是性德。慚愧是屬於性德。孟子所謂人皆有惻隱之心,看到別人遭到苦難,自然你會去幫助他,去拉他一把,這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慚愧之心也是人皆有之,怕輿論的指責,不敢做壞事。但是要對於一個沒有慚愧心的人,輿論的指責不起作用。「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那什麼道理?亂臣賊子還有慚愧心,他怕在歷史上留個不善的名,還不敢做壞事,做不好的事情還得收歛收歛,還要粉飾粉飾。可是今天的社會不一樣了。雖是不一樣,但是它畢竟是性德,就是受極重的染污,若是遇到善緣,良心發現。

      尤其是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每天想想,能不能對得起父母?能不能對得起老師?能不能對得起社會大眾?能不能對得起諸佛菩薩?如果你每天有這四句的反省、檢點,這慚、愧兩個心所一定能夠喚醒,一定能夠起作用。它起的作用就是悔過,就是斷惡修善,能止一切惡,偏重在止惡上,就是止方便,不再造惡業。「隨順法性離諸過」,法性沒有過失。

      再看第三種,「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要是不能夠止惡,行善裡頭摻雜著惡業,善不能成就。我們今天修行,許多人不是不用功,不是不發心,不是不想向上,為什麼還是不能成就?那就是修善、修德裡面夾雜著煩惱習氣,所以怎麼修都不成功。這是今天普遍的現象。煩惱習氣為什麼除不掉?根深蒂固,從小就養成,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很不好改。我們這才真正回過頭來,勉勵同學,大家一起從頭開始,你不從頭開始不行。從頭開始什麼?學《弟子規》。真正把弟子規落實,我們今天星期五「佛學答問」裡頭,一大半的問題都沒有了,就不會提出來了。儒釋道這三個根,《感應篇》、《十善業道》,不能不認真的學,這是根本的根本。你沒有這個根,發起善根,你沒有善根,你怎麼能發起?哪來的方便?

      善根,世間法的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世間善根,所有世間法都是從這個根生的。我們現在有貪、有瞋、有痴,換句話說,三善根沒有!菩薩唯一善根是精進,我們今天是懈怠、懶散,出世間善根沒有。實在講,出世間善根是依世間善根為基礎,世間善根沒有,哪來的出世間善根?底下講,「增長方便」,善巧方便當然沒有。所以,讀到這幾句的開導,我們一定要勉勵自己,先要止一切惡法。一切惡法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不再懷疑,不再驕慢,就是自以為是,這是屬於慢。自己傲慢自己並不知道,我說出自以為是,你想想你能夠體會到幾分?自以為是就是傲慢。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許多的細行,犯了過失,自己完全不知道,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是正確的。所以功夫不得力,無論怎麼修,全是福德邊事。你修世間的福報!世間福報不能解決問題。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明白告訴我們,「此事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報也枉然,也救不了。此事是了生死出三界的事情。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事實真相不能不了解。所以第二種先說止,就是放下。然後再教你提升,發起善根,那就是不貪、不瞋、不痴,精進不懈,世出世間善根也都能夠生得起。

      下面舉幾個例子,「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我們先看這幾句。「勤」就是精進,精進是出世間法的善根,出世間善根只有這一個。所以,唯有真的放下貪瞋痴慢疑,這個善根才能出現。貪瞋痴慢疑是根本煩惱,這五個有一個,精進善根就生不起來,它就會造成嚴重傷害。如果五個都有,那就一點法子都沒有。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很想精進、很想努力,可是就是發不起來,你要找,原因找到。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這個事走不通了,毛病決定在自己,決定不在外面。你到外面去找,找一輩子都找不到,真正原因找不到,真正原因在自己內心。往內去找,才有解決的方法,才真正找到。這是勤奮。

      「供養禮拜三寶」,三寶,大家都知道,佛、法、僧。可是我們在三皈依裡面跟同學們講得很清楚,三寶有很多種說法,最重要的是自性三寶,那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形相上的三寶是表法的,佛、法、僧;自性三寶是覺、正、淨。唐朝時候,禪宗六祖能大師給大眾傳授三皈,你看他的誓詞,他教人念「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三皈是這麼傳授的。下面再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給你解釋,佛法僧就是代表自性覺正淨。禮拜三寶就是尊重自己的性德,覺正淨是性德,我們要依這個修行才能成就。

      所以淨宗學人所依靠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量壽經》上經題,清淨是僧寶,自性淨,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所以經題上,我們所依靠的三寶都在裡頭。禮拜三寶就是尊重性德,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清淨心相不相應?相應,今天的心,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心地都保持清淨,今天這一天你禮拜僧寶。對人、對事、對物平不平等?平等,你皈依法寶。對一切人事物,你有沒有迷惑?沒有迷惑,覺而不迷,你皈依佛寶。這叫真正的三皈依,真正的禮拜三寶。

      「讚歎隨喜」,讚歎性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勸請諸佛」,這句話意思很深,重要的表法就是普賢行願裡面「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是勸請諸佛。引伸的意思不能不知道,你才真正成就隨喜功德。對於有修有學的大德們,無論是在家、出家,要請他來為大眾講經教學,建立道場。建道場就是建個講堂、建個念佛堂。對於念佛儀規熟悉,念佛有心得的,請他來帶領大眾念佛;對經教有修養的,請他為我們講經、上課,勸請諸佛,這就叫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佛事就是幫助大眾覺悟,你說這個事情多重要!換句話說,幫助大眾破迷開悟。

      這個地方沒有法師、沒有真正修行的大德居士,那怎麼辦?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想方設法,流通祖師大德的教誨,這是個辦法!利用這些高科技的設施。我們學佛很淺,不敢講經,怕把經文講錯了,我們念註解總可以,念古人的註解。這個古人是愈近愈好,近代的。像印光大師的《文鈔》是深了點,但是你只要喜歡念,念個十遍、百遍,意思就懂了。古人講得很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要有耐心,一遍一遍讀,慢慢就懂了,不要人講就懂了。近代法師大德講經的錄相帶、錄音帶,在請不到法師的時候可以代用,天天聽,一遍一遍的聽。

      佛法的修學,過去祖師大德們教誨很多,求精不求多。求多了,你的精神、時間統統分散了,不得受用,不如一門深入。諸位要記住,一經通一切經通。有人告訴我,說我過去講經的錄相帶,錄的品質很差,時間太久了,是這樣的;想找我再講一遍。我們今天講這部大經,如果當中再夾雜講其他經典,我們聽經的人不得受用,為什麼?聽亂了。而且把這個經的學習中斷了,中斷的時間太長就不太容易接上。所以縱然有很不得已的事情,我們的中斷都不願意超過五天,總是要趕緊接著來講。每天講經的時間愈長愈好,真叫自利利他,我們大家都得好處。

      可是還有個方法,像我過去講的這些東西,有同學能夠發心,你們依照我講的東西再講一遍,也把它做成光碟。做成有文字、有音聲,沒有人像,等於說把它做成講記!一般受歡迎的,我過去講的《金剛經》研習報告,那就是《金剛經》的講記,好像是一共是講了二百四十八個小時講完。如果你們發心,你就照這個重新再講一遍,把文字打在字幕,打在螢光幕上,大家可以一起聽。這個流通方便,成本也很低。有文字、有音聲,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這好事情。這也是勸請諸佛的意思,也是讚歎隨喜的意思,你學了要活學活用。這樣就是不必再重複講一遍。

      至於每部經義理深廣無盡,如果要向深處去求,你聽了《金剛經》,聽完之後有這個基礎,你再來學《華嚴經》,必定可以幫助你有悟處。可是,真正得受用,不能不持戒,戒是無上菩提本。在家,五戒十善要百分之百做到;出家,沙彌律儀要百分之百做到,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如果你還要學《華嚴》,那具足沙彌律儀,還要具足梵網菩薩戒,你才能夠落實「淨行品」裡面所講的一百四十一願。你能落實,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都可以做得到,就得受用了。這才能入華嚴境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利益眾生。知道利益眾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利益自己不是利益眾生;不是利益眾生,換句話說,也不是真的利益自己,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常常重複。

      再看下面文,「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到這裡是一小段。我們要培養諸佛菩薩真信切願,是什麼?就是「愛敬」,這兩個字太重要了。這兩個字不但是佛法的中心,也是世間所有一切宗教的中心。你看看猶太教、天主教、耶穌教,他們經典裡面,「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伊斯蘭《古蘭經》裡面,「安拉確實是仁慈的」。佛家是慈悲為本,慈悲就是愛敬。三寶,你要懂得它是覺正淨,然後你才曉得,大乘教裡面常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要問,基督教徒是不是眾生?回教徒是不是眾生?既是眾生,他有沒有佛性?你要細究,他有沒有覺正淨?有。所以在佛、法身菩薩心目當中,沒有一個不是佛。說他是未來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說他現在本來成佛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以愛敬三寶就是愛敬一切眾生,沒有分別,這才是你真正懂得愛敬三寶。這個三寶是性德,不是修德,自性三寶,一切眾生本來具足。

      「淳厚心故」,我們一般講心地厚道,清淨平等,所以「信得增長」,信根就增長了。信根增長,他才能發起求無上道。為什麼?他有自信心,我這一生當中能成無上道。用什麼方法?《華嚴》末後一著,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要記住十大願王。學《華嚴》就要學十願,十願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今天講的菩提心,這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對這個產生信心,你能做得到!真誠就是此地講的「淳厚」,沒有一絲毫虛妄。

      但是,現在一般人都認為「我很真誠」,實在講就跟俞淨意先生一樣,他認為他一生很真誠。你要知道什麼叫真誠,你就看《俞淨意遇灶神記》,然後認真好好反省,自己有沒有真誠心?沒有沒真正好善好德之心?因為因地不真,自以為好善好德,全是假的,鬼神把你揭穿了,最後一文不值。但是那種虛偽的好善好德還算是有點影響,就是你的良心還沒有滅絕,還有那麼一點。遇到善友教導,能把你引發起來,好好的培植起來,你還是一個可以造就之人。

      求無上菩提,如果真正能夠落實普賢十願,普賢十願怎麼落實法?給諸位說,具體落實就是前面我們所讀過的「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那是普賢大士十大願王的細目,教你怎麼落實。這一百四十一願,每一願都具足十大願王的精神。由此可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都圓滿具足「淨行品」的一百四十一願,每一願都具足,這才能志求無上道。如果我們根性不是利根,不是華嚴根器,沒有關係,你只要有清淨信心,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心,關鍵在一心,一心就成功。你這一生也能求無上之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上道。問題是你能不能做到一心?

      一心,就是一個念頭,沒有第二個念頭,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我念佛,還想學《華嚴經》,那是二心;二心不成功,一心就成功。我今天在此地講《華嚴經》,實在說這不是我的心願;如果依照我的心願,我統統放下,我就一部《彌陀經》,簡單,愈簡單愈好。一句六字洪名,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萬修萬人去。為什麼要講《華嚴》?這就是前面,長者也講過,三乘裡面講的解行發心,這裡頭有一條,「或以正法欲滅,護正法發心」。今天來講《華嚴》、講其他一切經論,原因就在此地。要不是這個原因,這是為了正法久住,為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才講這個。要為自己,我就丟得乾乾淨淨的,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足夠了。還要這個幹什麼?徹底放下。這些經就是還有很多放不下的人,幫助他們。

      什麼叫上上根?上上根是徹底放下。根性的差別就是你放下多少。世出世間法什麼都放不下,那是根性最差的,那樣的人在這一生當中非常難成就。由此可知,這個責任要自己負,這個因果要自己承當,沒有人限制你,沒有人干涉你,沒有人阻擾你。諸佛菩薩都是這樣殷勤懇切的教導,你不聽,那有什麼法子!所以持戒、修定、開慧,疏忽了戒律,什麼成就都沒有。沒有戒律、沒有善法,連弟子規、感應篇都做不到,來生很麻煩!換句話說,得人身可不容易,哪裡去了?三途去了。非常可怕,也非常可惜!

      再看底下這一段,「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痴障故」。「佛法僧力」是講住持三寶。佛陀在世,這三寶具足,佛陀不在世,三寶裡面最重要的是法寶。所以佛陀在世,三寶我們以佛為師;三寶不住世,佛不住世了,我們以法為師。法就是經典,經典裡面是三藏,經藏、律藏、論藏,我們以這個為師。我們只要取少分,可不能涉獵很多。戒律,律藏,我們只取《十善業道》、《沙彌律儀》。經藏,我們只取《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論藏,論是解釋,我們只取《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那是論藏,不是經典。如果是《彌陀經》,可以取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夠了,三藏具足。

      這就是因佛法僧力,佛力的護持,你能夠理解、你能夠依教奉行,所以能消業障,善根不退。千萬不能搞多,搞雜,那就壞了。要牢牢的記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隨順法性離痴;換句話說,你多求,你什麼東西都想要,愚痴!你這一生當中怎麼會有成就?絕頂聰明智慧的人,萬緣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真叫智慧開了。這個人我們要恭喜他、要讚歎他,他決定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