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39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三九卷)  2004/4/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39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諸如來。而得有其身。】

      這幾天我到首都坎培拉去參加中國大使館的一個宴會,同時利用這個機會也參觀了國會政府的機構。因為我們空閒的時間很多,在國會逗留了四個小時,承蒙政府官員的接待,我們有這麼一個機緣做了很詳細的參觀。我們也見到公民部長跟以前移民部的老部長,也跟總理打個招呼,因為他們正在開會,沒有時間出來接待。我們也參觀了這開會的一些狀況。這每一次的參觀我們都在學習,所以我們總是要記住老師的話、佛菩薩的話(佛菩薩是我們的根本老師),人一生都在學習,一天都不能空過。無論在什麼場所,只要你留意,你會學到很多東西。

      學就是覺,覺就是佛,學佛就是學覺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覺而不迷。看到善的地方,我們要學習,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如果有,我們要保持,如果沒有,我們要學習。看到不善的地方,我們要反省自己有沒有;有,要改過、要自新,沒有,要記住,希望自己以後永遠不會犯這種過失。我們要有這種心態來學習,天天有進步,一天都沒有空過,我們的生活非常充實,非常快樂,福慧增長。所以要懂得學習,要會學。這佛法裡頭常講善學,善學就是你會學,你知道怎樣學習,你也學得很好,沒有一法與佛法不相應。我們學佛的人沒有離開佛陀,學基督的人沒有離開基督,學《古蘭》的人沒有離開真主,善學,善學這兩個字妙極!

      回來,我休養了一天,今天起我們的經照常啟講。我想我的身體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今天講兩個小時,明天講兩個小時,後天我們就恢復正常,上午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我們每天還是要照常講四個小時。這首偈上一次跟諸位講過,我們今天還繼續來講,因為上一次講意思未盡。這首偈很重要,從偈子、偈文表面上來看是一個問號。這個問號帶給我們很多很多的啟示。

      第一句『我性未曾有』,我的本性,我的本性有沒有?當然有,怎麼會講未曾有?這個未曾有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佛在大經上講性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尋求的是什麼?「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性。所以宗門修學最高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的人就是成佛之人,我們就稱之為佛,他不是凡夫。

      性,那很難見,難在哪裡?眼看不見,耳也聽不到,鼻也聞不到,舌也嘗不到,手也摸不到,不但這五根接觸不到,你心裡頭起心動念也想不到,這個事情麻煩。它在哪裡?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遍法界虛空界。所以未曾有它不是物質。我們講的物質範圍很大,色聲香味觸法都叫物質,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根都接觸不到。六根裡頭的意根,意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想像,起心動念的想像能夠緣得到的是識,不是性。《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那個心就是性,這個心跟性是一個意思,唯心所現,就是整個宇宙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產生變化,變化無量無邊的法界,我們現在科學家講的無量無邊不同維次空間。這樣大的變化,這變化是識。識,我們能想像得到,我們意根能緣得到,但是意根緣不到性,所以說未曾有。這個未曾有不是斷滅,不是真的沒有。所以這句話的意思你一定要懂。

      『我所亦空寂』。「我」都沒有了,它不是物質,那用現在的話說,它是能量,它不是物質,所以說是無我,佛家講無我,但是大乘佛法又講常樂我淨。所以我們沒有深入研究佛法的人,都說釋迦牟尼佛說話常常矛盾,你看一會說無我,一會又說有我,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世尊說話絕對沒有矛盾,他講的是事實真相。那麼講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真有。常樂我淨裡面的我,是不是個物體?不是。那個我,也就是講的能量。所以無我跟這個我意思是相通的,這個話就很難很難懂。所以今天哲學裡頭都沒有辦法,哲學裡頭是講相對的,有無是相對的,佛法裡面有無是一不是二,這東西不好懂。所以我們用現代人這些邏輯,這個思惟的方法,甚至於辯證法,都沒有辦法解釋。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怎麼有跟無是一不是二?

      我以前年輕的時候,四十多歲,在台灣主持大專佛學講座,那時我擔任總主講。有一次我就想到我們應當,這個佛法裡頭有因明,因明就是邏輯、就是辯證法。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這是哲學專家也是佛學家,我就想邀請他來給同學開這門課。我到他家裡去跟他談,他老人家說:不行,大乘佛法超越邏輯辯證法。他說:因明,佛法重視因明,因明是對中下根講的,是對初學講的,到某一個階段之後,這東西不起作用。我想很有道理。所以他那個時候就告訴我,他說:你們這個講座不要開這個課。我最後想想他講的有道理。華嚴境界裡邏輯辯證法統統用不上,因為他講空講有是一樁事情。在某一種狀況之下,他講空,那就是從能現能變的能量上來講,他講空寂,它不是物質;從能量變成了形相,就是變成了物質,這個時候講有,有不是真有,所以有跟空是一。有是幻有,所以《般若經》上常常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

      諸位要曉得,大家《金剛經》念得多,你去看看六百卷《大般若》,佛講這個話總講了有千次以上。所以這麼大部的經,你從頭到尾念一遍,它有它的好處,重要的地方,它重複幾百遍,重複一千多遍。所以這一部經念完之後,當然你都記不住,但是重要的東西你全記住,它重複遍數太多。在修學心態上、方法上來講,你看「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話,就是《金剛經》上都講了十幾遍。這一卷裡頭講了十幾遍,你就想六百卷裡頭講多少遍?所以這給你很深很深的印象。那菩薩學佛,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實際上講就是這一句。我要接受,我要保持,我常常要讀誦,我要為人表演,那就是說我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有人來問我,我跟他解釋。你看不就是這個,這句話就這個意思。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佛教菩薩,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到成佛,這個事情就是佛菩薩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工作,就是佛菩薩的事業,天天要幹。我們現在這幾年來提倡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跟這句話是一個意思。而實際上,「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要跟「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八個字來比較,還是佛講的這一句圓滿透徹,徹底。學為人師,我怎麼學法?行為世範,我要怎麼行?他這八個字裡頭,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自行化他,他講盡了。言語,你想想看多簡單、多好記!你只要天天這樣做,一生受用無窮。不能夠契入佛法,就這八個字忘掉了。

      經典上所講的,我有沒有接受?比學的意思還深。他受了,學,學了他未必受,受,是學有心得才叫受。你看持,保持,這個受是契入,契入他能保持。所以他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那就是演這個字。自自然然的,日常生活就是表演,自行化他,我自己這樣做,讓別人看,別人看了之後,慢慢受感動,這就是化他。人家看到你這個形象,他有所感動,他就向你請教。請教,那就跟他講;他不請教,不請教就不講,為什麼?緣沒成熟,他感的還不夠深。

      我們過去在美國、在加拿大遇到當地人。在美國,我們在達拉斯、在加州都遇到同樣的美國人,都是我們的鄰居,幾乎天天見面。有一次就來問我,問我們是做什麼的?為什麼你們生活這麼快樂?不論在什麼時候看到你們都是滿面笑容,都是很快樂、很輕鬆,這他們感受到。我們就介紹給他,我們是學佛的。他說佛是什麼?我們就告訴他,佛就是快樂。他說這個好!我說:佛是清淨,佛是長壽,身心健康。他說這個我們要學。我說歡迎你來。因為他們都是基督教徒,我說:你們星期天進教堂,星期六到佛堂,來學快樂清淨、健康長壽,不衝突!這就意思都說了。

      在加拿大有一次,因為我們身上常常帶著念佛機,阿彌陀佛的佛號不間斷,他們聽到,他就來問:你這是什麼音樂?讓人聽到的時候這麼舒服,一點都不會感覺到煩躁。我說這是阿彌陀佛的佛號。他問佛號什麼意思?就介紹給他,歡喜!他說你這個機器什麼地方有得賣?我們就送給他。這些就是演說,演說都是全方位,沒有一切限制。所以你想想看學佛怎麼個學法?八個字講完。凡是學佛,不論你出家在家,你沒有得到受用,這八個字你完全忘掉,你違背了。

      佛家的理講得透徹,講得圓滿,那就是它沒有對立。你看我們今天世間人講哲學,無論東方、西方的哲學,哲學很多問題不能解決,為什麼原因?它對立,它空有是對立;那佛法不是,佛法是圓融的,空有是一不是二,那再講自他是一不是二。在我們世間,自他是對立的,這一對立,你們就想想,今天我們講化解衝突,對立就是衝突的根,根源。衝突都是從很小地方起來的,小小的不如意生起來煩惱。那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小衝突起來的時候,不要把它變成大衝突,化無。佛教我們什麼?把對方想作是我們自己的父母,我們自己的父母說幾句重話,我們聽到了還能計較嗎?這個方子好。這個辦法在從前是非常有效果。

      可是我又想到的是今天的社會難,今天社會兒女不聽父母的,不尊重父母,常常跟父母吵架,甚至於還有殺害父母的。所以在這個時代講弘法利生,比從前困難十倍、百倍都不止。那真的要什麼?要我們一般人常講,要做最大的犧牲奉獻,要做最大的忍辱、忍讓,不為自己,為眾生、為社會。所以今天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是我們修行的重點,不能忍要忍,不能讓要讓。最究竟圓滿的犧牲奉獻,天天要做忍辱仙人,天天要接受歌利王的考驗,是很苦,是很難,但是成就不可思議。我們今天一天的成就,可以說要跟從前那些菩薩諸佛來比,我們也超過他十倍、百倍。所以今天真正肯修行的人,我們想像當中能體會得到,諸佛菩薩、一切善神對你是無比的恭敬,無比的敬佩。為什麼?他要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種環境,他也未必能成功。他們生活那個時代環境好,矛盾衝突少,所以他能成功;他生在我們這個時代,他未必能成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說今天是要智慧才能化解。

      念佛能不能化解?念佛還是對於善根深厚的人行,中下根性的人都很難。中下根性的人智慧少,因為念佛是修定,他沒有智慧,他內心裡頭有煩惱習氣,貪瞋痴慢除不了,這個東西常常起現行、常常作祟,把你修學的功夫破壞,問題在這個地方。我也想到,我不是不知道這個事情,可是今天講經說法的人少,幸虧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有高科技,我們有網路、有衛星電視,流通錄音帶、錄相帶、光碟來做補助。可是這樣做法,我們還是非常辛苦,最重要的後繼有人,真正有發心的人,這種發心的人都不是凡人,凡人不肯犧牲奉獻,凡人受一點點委屈就退心。那不是凡人,當然就是我們佛門所說的再來人,他生到這個世間來,他不是為他自己享福,不是為這個。他來幹什麼?他是來受苦受難,是來拯救眾生。他要有這麼一個願望來的時候,這個人就不是凡人。

      我講經曾經跟諸位同學做過報告,我生活在農村,從小就受苦受難,十三、四歲失學,家窮,繳不起學費,自己去工作,要賺錢養活自己。我十四歲就要自己養活自己,不敢亂用錢,因為家裡太苦,所以盡量節省,每個月還能寄一點錢給我母親。一個人常常坐在河邊樹下就想,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我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我很少跟一般小朋友去玩,年輕人玩。玩的時候,那差不多是十歲以前,在農村裡面。到十三、四歲受苦的時候,失學、懂事的時候,我很少跟一般同學們玩。我自己就思索我為什麼?那是在抗戰期間,看到的是顛沛流離,家破人亡,天天逃難,這給我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在那個時候發心,我到這個世間來,應該是幫助這些苦難同胞。所以說是從那個時候,我就真的思想見解這一生的方向都走上救苦救難,犧牲奉獻,捨己為人。

      那從哪裡下手?因為我失學,所以我就頭一個想到的是,怎麼樣能叫天下所有的這些兒童,不再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學,我就想這個問題。所以我到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就很成熟,我有方向、有目標。因為失學,所以對於學習就非常重視、非常珍惜,因為別人學習有學校念,我沒有學校念。我一面工作一面想學習,自修,自修很困難,遇到難題不能解決,這怎麼辦?我就請教好的老師。我心裡頭有個想法,如果我是一個好的老師,有這麼一個年輕人來向我請教,我一定是很熱心的來教他。我將心比心,真正好老師一定是這種態度。所以我跟他不認識,我打聽,我給他寫信。果然不出我想像預料之外,這些教授、老師們都給我回信,跟我約時間到他家去見面,大多數都在家庭。見面之後都很樂意指導我、教我。

      所以我那個時候到台灣沒有多久,我認識十幾位教授,都是用寫信的方法,而且這些教授好,有的時候他給我介紹,這認識很多。所以我的星期假日就更忙,我要去跟這些學者們,跟他們學習。在平常我所去的地方,很多同學都曉得,我去的地方是圖書館、書店,娛樂場所裡頭找不到我,我有時間會到書店去看書,到圖書館看書,我一生是這樣學習過來的。

      跟定一個老師,魔障一定會現前,我的經驗很豐富。你看我跟方先生,這真跟他學了,他老人家也真肯教;我跟章嘉大師,跟李老師,在我周邊的人對於老師的批評,那都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很多很多人。如果我們要一聽他的話就退了心,對老師信心喪失,我們的前途就毀掉了。所以我聽別人批評老師,我是用儒家所講的一個態度,如聞別人批評我們父母之過,「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我聽了之後沒有回應,不敢說。但是我絕對不會把他的那些批評,影響我對老師的尊敬、對老師的學習,不受影響,我能學得成功。

      如果聽人家一造謠言,對老師信心喪失,那我就完了。這些事情,《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頭都講到。所以我幸虧好,還有這麼一點根,善根。我那時候想什麼?我親近老師,我常常跟他接觸;你們批評他的人,你們跟他接觸很少,了解不夠。再說,夫子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聽說那過失,那過失是什麼時候的?前幾個月,前幾年。他現在改了,現在沒有了,我跟他的時候,我沒有看到。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不能隨著境界轉,我們才會有成就。

      清涼大師給我們講得更好,這些話在《四十華嚴》五十三參裡面說的。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參學,教善財童子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參訪,裡面就說了,最重要的不見善知識之過。你要見善知識之過,你這一生就沒指望,就學不成。善知識縱然真的有過,不知道這個善知識是不是佛菩薩應化來的,也許他示現這個過失是度某一類眾生,我們不知道。所以他說權實難知。這個權是什麼?就是佛菩薩大權應化,故意裝這種過失,也是度眾生的,我們哪裡知道?所以以後我們學佛,在深入經藏之後明白,世間有沒有惡人?一個惡人都沒有。惡人是什麼?是佛菩薩大權示現來教我的,這就是夫子講的三人行必得吾師。善財童子一生能成無上道,憑什麼?就憑這個,心目當中沒有惡人。自己的心善行善,惡人在他眼睛裡面都變成善人,這個高明,佛法裡面講「境隨心轉」,我轉境界,不是境界轉我。

      凡夫之所以不能成就,是境界轉變自己,自己隨著境界轉,那就苦了;聖人他轉境界,無論什麼境界到他面前,統統都變成善,都變成美好的。惡人、惡事,惡的現象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無始劫煩惱習氣在那裡起現行,在那裡發作。好像人發病一樣,正常的,發完之後就報掉、就沒有了。你不能不讓他發作,一發作之後就好了。我們要用這個心態學才行。但是這個心態,佛菩薩、古聖先賢講得很多,為什麼我們學不會?學不會是經上講的諸法實相我們不了解。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不知道;如果知道,自然就化解。佛菩薩教給我們這些方法,輕而易舉就做到,一點都不困難。

      我在日本岡山參加聯合國的會議,他們在討論怎麼樣化解衝突,促進和平,我最後發言,提出我的一個看法。我說這個問題要真正能夠落實、能夠實現,必須把我們自己根本的一個錯誤觀念要糾正過來。大家聽我這個話,就很注意聽。我能看得到大家的態度很認真、很注意聽我講下面的話。我說什麼錯誤態度?在平常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總是感覺到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我說這個就是矛盾衝突的根,矛盾衝突的源頭。要化解,要從根、要從源頭上你才能真正化解。如果不是從根本,不是從源頭,那就是老子所講的「和大怨」,就是很大的這個怨恨,我們來做和平的工作,把他調解、調和,老子講「必有餘怨」,就好像那個水源混濁,你從河流當中去搞,你沒有從源頭。源頭混濁,你從當中用什麼樣的化學方法把這個水變成清潔,它再流過來又混濁,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這怎麼能叫善?我們今天要做的是要把老子這句話,應當說和大怨,必使無怨,這才可以為善矣。我們從根本,根本是起心動念,我說我們這個念頭錯了,你起心動念你對立,宇宙是和諧的,我們身體是和諧的。我常常用這個例子跟大家講,大家能夠接受。

      我們不知道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一體,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個基本觀念,正確的認識。所以然後我才說,我們念頭換過來,別人是對的,我是錯的;別人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我說這個話,大家都很驚訝!怎麼我對了也是錯的?我說是的,我要沒有錯,我就不到這個世間來,我到這個世間來就錯了。這大家慢慢想,才能回味到這個味道。如果從權的方面來說,這就是菩薩示現,我們自己幫助這個時代苦難眾生,徹底犧牲奉獻。徹底犧牲奉獻就是我對也是錯的,大家聽了說:難,太難!所以我最後就告訴他,是難,但是我們真正能夠這樣做,就是我們對於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我們真正做到了最大的貢獻。

      其實正本清源,就是教育。我能夠在這個境界裡頭,是五十三年大乘佛法的薰陶,我明白了,我覺悟了,我一定要這樣做,我不這樣做,我就錯了。我這樣做,我小時候這個願望才真正能落實,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要求全世界全人類、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自己心裡頭還要跟人跟事跟物對立,衝突是永遠不能夠化解。所以我必須從自己內心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我從自己內心化解。然後自自然然的,就成熟這個思想見解,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和睦吉祥。

      所以在今天,大乘法裡面講第一義,什麼是第一義?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第一義,能夠以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是第一義,能夠謙虛忍讓是第一義,犧牲奉獻是第一義。我們以這個心、這個行,我常說臨命終時念一聲佛號都能往生。祖師大德講的話沒錯,你要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見解,沒有這種行持,你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二十個小時,也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內心的矛盾對立沒有化解,你跟佛的願行不相應。我們只要求我們的心、我們的願、我們的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念佛號往生,那真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我念一天佛號就能往生。古大德講得更妙,那也是佛說的,「臨終十念一念決定往生」。你要知道,臨終一念十念,你千萬不要聽誤會,你平常有修行的底子,平常心清淨慈悲,「心淨則佛土淨」,條件統統具足,最後一聲是喊阿彌陀佛來接引,一喊他就來。你平常沒有這個功夫,你天天一天念幾萬聲都沒用處,不相應。所以古人講得好,「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首偈裡最重要的就是叫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無我、無我所。

      所以後面這是疑問,『云何諸如來,而得有其身』。如來都是徹底覺悟,徹底明瞭,如來怎麼會有身?如來有沒有身?沒有身,能現身,能現無量無邊身。雖現無量無邊身,他有沒有執著?沒有,這個你要知道。所以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身是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就是幻有,幻有就是真空。所以他有用,他不是死的,他不是無用的,能現一切身。雖現一切身,絕不執著這是我的身,他沒有這個執著。我是什麼意思?我是主宰的意思,我是自在的意思。他真正得大自在,他真正有主宰,這個主宰就是自己做得了主,不被環境影響。我們今天看到人家對我們講了幾句不好聽的話,我們就要嘔氣幾天都還化解不了,這就不自在,這無我,你做不了主。順境裡面不起貪念,逆境、逆緣裡面不生一點煩惱,你真正做得了主。無論順境逆境,你都是自在,你不受影響,這才叫真正是我。所以四淨德裡頭,常樂我淨是講這個道理,是講這個事實。

      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你仔細去觀察,他有常樂我淨,凡夫沒有。凡夫何以沒有?凡夫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佛經上講諸法實相,他不了解,他受外頭境界影響,所以他苦,沒有智慧。他到這個世間來,不是乘願再來,他是業力來的。前世造的這個業因,現在受這個果報,這就是大乘經裡頭佛常講人生酬業。你看這四個字就把你為什麼會到人間來的這個原因說出來,是來酬償你過去生中造的業報。你過去曾經修五戒十善,所以你感得這一生人身的果報,這叫引業,引導你在六道裡頭人道來投生。你這一生的享受,富貴窮通,那是滿業,你過去生中修的善跟不善的果報。所以每個人到這個世間是兩種果報,佛法講引業跟滿業不同。你要把這些事實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心定了。見到富貴你不會羨慕,見到貧窮你也能忍受。為什麼?我自作自受。你也懂得怎樣改善,雖然業是定的,定是常數,常數裡頭有變數,變數操縱在自己手上。現在時間到,我們下個小時來跟諸位談變數,變數能化解。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談談變數。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現象確確實實唯心所現,也就是用今天科學家的說法,所有物質是能量變現出來的。能量在某一種條件之下,它會變成物質,物質到最後一定還回歸到能量。它變現成為物質,物質存在的時間很短,短到我們沒有法子想像,所以佛法裡頭常講不生不滅。

      如果果然沒有生滅,你講不生不滅,不是廢話嗎?實在講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跟不生不滅是一個意思,它又不對立,又是圓融的,這我們很難懂。那就是說它生滅的速度太快,快到什麼程度?我們今天講,你看平常我們用照相機,一般我們照相,照普通一般的畫面用什麼樣的速度?百分之一秒,兩百分之一秒,大概都是用這種速度。我們照移動的目標,像飛機,現在的噴射機我們去照它,我們用什麼速度?五百分之一秒。五百分之一秒,飛機在空中飛行,我們照下來是不動的,看得很清楚那個畫面。其實它在空中是以很大的速度在飛行,五百分之一秒的時候,它就不動。

      佛告訴我們,真正這個物體的現相,凡所有相它那個移動的速度多大?用秒來計算,《仁王經》上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現在彈指,我們彈得很快,我一秒鐘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恰恰好是兩個十萬八千。用秒來算,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這不是五百分之一秒,不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你怎麼能知道這個東西它有生滅?我們今天看電影,一般電影片子,照在銀幕上這個動畫、這個畫面只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它一秒鐘它的鏡頭開關二十四次,換二十四個底片,幻燈片,換二十四個幻燈片,我們已經覺得這個電影看起來很逼真,那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它是生滅的。二十四分之一秒已經把我們就騙住,我們就以為那是真的。現在要跟你講,要快到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它在那裡動。實際上佛在《仁王經》上說的這個話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我講這一段經文,這在《華嚴經》前面「世界成就品」講過,我記得我用了七、八個小時,講這一個問題。實際上,它的生滅是億萬分之一秒,不是二十一萬六千,那個太慢,真正的速度是億萬分之一秒。所以幾乎生滅同時,講不生不滅、講生滅是一個意思,這是事實真相。

      知道事實真相,你才真正相信、真正肯定《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對這個現象裡頭,你還會有貪瞋痴慢嗎?不會有。為什麼?你念頭才一起,已經是空的,已經不存在。所以你對任何境界,你不會起心動念,你對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天堂,你不會起一念貪戀的念頭,不可能;縱然阿鼻地獄、三途境界現前,你不會有一念瞋恚的念頭。你會在所有境界裡頭一念不生,就是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在這個境界裡叫一真法界。你對於諸法實相,你才真正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這是什麼人?這就是諸佛菩薩,法身菩薩入這個境界。你在一切境界裡頭,還會起心動念,還會分別執著,你對於這個事實真相茫然無知,你不了解。

      佛法修行,修什麼?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跟我們講的這個次第,信、解、行、證。我們今天對佛法有沒有信?說老實話半信半疑,信的成分少,疑的成分多。對佛法了不了解?說老實話是一無所知。如果你說這個又好像懂得,又好像不懂,說這個話對你是恭惟你,為什麼?這在相似位中。相似位是什麼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權教菩薩),在四聖法界裡頭人。我們做不到,我們真的對佛法一無所知,為什麼?你真正要是懂得,你會做到。你沒做到!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現的都是煩惱習氣。你仔細觀察,仔細去思惟,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你所表演的是這一套。這一套,博地凡夫,對佛法懂不懂?不懂。雖然天天聽,聽也不懂。

      我學佛第七年出家,九年受戒,我受大戒的時候,是學佛已經九年。講經,在佛學院教學教了兩年,我才去受大戒。受了戒之後,當然這是佛家的規矩,首先要去拜老師,感謝老師教誨的恩德,我的老師是李炳南居士,我到台中去拜他。在慈光圖書館,我還沒進大門,他在裡面看到我,就跟我招手,指著我:你要信佛。連說了好多聲。我走進去,感覺得很茫然,出家兩年受了戒了,他叫我信佛。然後叫我坐下,坐下來之後,他說:你懂嗎?我說信佛你懂不懂?我說:不太懂。他點點頭,他說:你學佛這麼多年,又出了家,又受了戒,還在佛學院教學,好像是信佛。我告訴你,有許多老和尚活到八十歲、九十歲,到死都不信佛。這怎麼回事情?那個信的標準是什麼?你信你會做到。你沒做到!你沒做到就是不信。不要說別的,五戒十善你做到沒有?你為什麼沒有做到?不信。信,哪有做不到的事情。我才知道李老師講的標準。就好像擺在你面前,這一塊是黃金,這一塊是黃銅,隨你挑一個,你要是認識,識貨,你一定拿黃金。你知道那個價值高,這個不值錢。你不識貨,你不認識,這說明什麼?你為什麼不信佛法。你對佛法不認識,你不了解,你對它有誤會。

      由此可知,聽經是多麼重要,教學是多麼重要。真正聽久、聽多了,你才知道這個東西好處,信心才能生得起來。如果我對它一無所知,我就對它相信,這個信叫迷信,迷信沒有根,很容易動搖,不起作用。所以佛法講正信,正信是什麼?你對佛法的理有粗淺的了解,不是迷信。我相信佛法是有依據的,正信能不能起作用?不見得。要怎樣才能起作用?真信。真信是契入境界,也就是長時間的薰修、聽經,他真聽懂了,真懂了。佛教我不殺生,我對於一切有生命的有情眾生,決定沒有傷害的意念,這才叫真正不殺生這一條做圓滿了。我絕對不會傷害他,我心裡頭對他還是不平,還有怨恨,你這個不殺生這條戒,表面上是持,就正如老子所說的,和大怨裡頭還有餘怨,這不究竟不圓滿。外面和解,裡面沒有餘怨,這個問題才真正解決。

      這一般人聽到之後,難,太難!是的,難在哪裡?難,從難這當中,你就能體會到你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多深!我們一般講你的業障多重。從這個地方觀察出來,知道自己業障重,煩惱重,冤業太深。怎麼樣化解?學教,聽經,讀經,受持讀誦,讀誦太重要。聽經也是屬於讀誦,一遍一遍的聽,長年累劫的去聽,總有一天豁然大悟,入境界,這一入境界,餘怨沒有了。諸位要曉得,怎麼知道餘怨沒有了?貪瞋痴慢沒有了,餘怨就沒有了。轉煩惱成菩提,什麼人?在大乘法裡頭明心見性的,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個時候裡面的餘怨沒有了。餘怨沒有了,不但你不會再到六道裡頭來,四聖法界也不來,你永遠常住在一真法界,你到這個境界了。

      所以變數最有效果、最有力量的,這個變數是覺悟。你要不覺悟,你想變變不過來。那你從這個地方,你就明瞭,現在這個世間災難這麼多,我們怎樣把這個災難化解?怎樣把這個災難推後、推遲?沒有別的,修自己。這個道理現在人不懂得,雍正皇帝懂得,你看雍正講這「三教理同」,這個上諭裡頭他講到,三教的形象雖然不一樣,理是一樣的,他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真正修學三教的人,雖然是出家,他對於國家民族有沒有貢獻?有。他自己持戒修行誦經,為國家祈福,有貢獻,不是沒有貢獻。但是這個貢獻是一般人看不到。災難化解了,災難推遲了,什麼原因?世間人不知道,而是什麼?而是這個地方三教裡頭有真正修道人。

      真正修道人什麼?他改變磁場,也就是說他修行的功行能夠轉變外面的物質環境,改變不善的磁場,他有這個能力。我們通常講,佛菩薩慈悲威神加持,就這個意思。世間人只懂得這一句話,這句話裡頭的內涵不知道。我們如果真正修行,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徹底放下,這放下就是現在人講,我們做出真正犧牲奉獻。這個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所以這裡頭就產生變數。這是對世間一切苦難眾生做出最大的貢獻,那一些苦難眾生知不知道?不知道。誰知道?佛菩薩知道,部分鬼神知道。世間人不會感激你,佛菩薩歡喜讚歎,知道的那些善神感激你。我們自己有沒有好處?自己好處就是我常講的靈性的提升,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增高,何以見得?心淨則佛土淨。你自己修的是清淨心,幫助眾生化解災難,這是大福報!你在這裡修慧修福。慧,提升自己的層次,你看西方四土,從凡聖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從方便土提升到實報土,從實報土提升到常寂光土。福報,那是你成佛之後,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廣度眾生是福。念念都是法界虛空界,這個緣太廣太大,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

      阿彌陀佛跟其他諸佛不一樣的地方你一定要知道,其他諸佛,他自己都有教區,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甚至於十個大千世界、一百個大千世界,他教化都有範圍的。唯獨阿彌陀佛沒有範圍,阿彌陀佛的教區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無量壽經》上,世尊對阿彌陀佛的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世尊的讚歎是代表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同學應當要記住,「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我們常常念這個偈子,阿彌陀佛為什麼是第一,你要明瞭你才會珍惜,你才會重視。你不明瞭、不清楚,聽到這句話半信半疑,沒把它當作一會事情,那麼你自己得不到受用。這是講整個宇宙天天都在變化,所以有常數、有變數。

      我常常勸勉初學的同學,你剛剛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了凡四訓》學起。我自己是這麼學過來的。我讀跟佛門有關係的書,第一部就是讀《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我那一年二十六歲,我讀了非常歡喜。我看經,我也跟諸位說,我第一部看的經是《六祖壇經》,丁福保的《箋註》。偶爾的一個機緣,我在台中度假,住在我父親老朋友的家裡,他家裡的書,書房的書很多,我看到本線裝書,抽出來看看,《六祖壇經箋註》,翻幾頁看,愈看愈有味道,好像是兩天、是三天,我就把這本東西看完。這我第一部看的佛經。愈看愈歡喜,特別是《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朱老送給我這本書的時候,我好像是在一個月當中,一、兩個月當中,我記得我從頭到尾看了三十遍,印象深刻。你看看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的命,那是定數;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雲谷禪師給他一番開導,叫他認真努力去學習斷惡修善,他就真幹。幹了以後,在每一次考試,每年的收入,生活狀況就改變了,跟命裡算的不一樣,那是變數。孔先生算他的壽命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變數。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定數,命運都有定數,都有變數。變數是什麼?加減乘除。為什麼每一個人的定數都給人算的都差不多?因為你每天加減乘除幅度都不大,都沒有離開這個標準太多,所以一般講還是相當準確。如果你修的是大善、大惡,那就產生變化。大善,就像了凡先生一樣,你這一生事事吉祥如意;要作大惡的人,你的福德就打折扣,壽命也打折扣。打多少折扣?那就看你的造作。所以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加減除乘,一定要知道。

      你要是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雖然對於佛理了解不深,你會斷惡修善,為什麼?希望我自己的前途愈來愈光明,愈來愈順利,這是普通人的一個想法,他一定會這樣做法。所以你要不是真的懂,不是真的念得熟,光看一遍,有這麼薄薄的印象就丟掉,過幾天就沒有了,這個不行,這不是念書人,這個得不到受用。真正念書人,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根性是屬於中下根性,環境之惡劣,我們不能不受影響。唯一的辦法,多讀聖賢書。古人訂的千遍,我覺得這是最低的單位,千遍,我們一般講三年,一天念一遍,念三年。三年當中,一天都不能中斷,你就有根,這才真正講,你或者是求學或者是求道,你扎的有根;沒有三年,沒有根。我們想想古人講的千遍,是在那個環境,那個環境比我們現在環境好很多倍,都還三年才扎根,那我們現在?我們現在至少要五年、十年根才扎得下去,說實話。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魔障的力量太大,我們沒有法子不受影響,沒有法子不受障礙。所以成功先決的條件,就是我自己的方向目標要正確,不達到絕不退轉,你才能成功。我在三十歲,接受章嘉大師的教誨,他老人家指出一條道路給我走,要我這一生專門在佛法上做一點貢獻。所以我把我的工作辭掉,跟懺雲法師住茅蓬,學習出家人的生活,向出家這個目標方向去邁進。在茅蓬裡面做義工,修福。修福很重要,人要沒有福的話,很苦。

      懺雲法師不講經,教我天天拜佛。所以我的功課每天拜八百拜,早晨拜三百拜,晚上拜三百拜,中午吃過午飯之後拜兩百拜,這是我的功課。早晚課只打個三皈依,其他的時間讀經。在那個時候,他規定我的功課是《印光大師文鈔》正續二集,那個時候第三集、什麼其他東西都沒有,在台灣只有《文鈔》正續兩集,一共四冊,叫我看這個。另外叫我看《彌陀經》,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叫我看這三種註解。而且要我把註解這個科判用圖表畫出來,我那一畫出來之後,才知道佛經不可思議,才知道它思想體系、章法結構之美無與倫比。

      這樣以後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聽說他那裡開班教講經,我很羨慕,想去聽聽,旁聽。到那個地方,沒想到李老師他也就收我,去參加這個班上學習,這才算是入門。所以到台中,我在台中住十年,前面住是一年三個月,這是在家身分,以後離開台中,出家了。出家之後沒有多久,又回到台中來親近他老人家。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親近他老人家學教,就是學講經,我沒有學會,我絕不離開。所以許許多多同學遭遇的這些困難,我都懂,我是過來人。

      別說在台中那麼長的時間,就是當年在台北跟章嘉大師,跟方東美先生,造謠生事的人很多,不受影響。在台中是更是困難,所以那個時候老師跟我說:你發心出來學講經。那時我出家了,他說:你講得不好,沒有什麼問題,別人諷刺你、譏笑你。你要是講得好,你就走投無路。這他教我的。以後在台北講經果然走投無路。台北寺廟很多,沒有寺廟收我。頂多有些寺廟留你吃一餐飯,你想在那裡掛單住一晚上,不可能,變成這樣子。所以這才不得已,韓館長是我的聽眾,她知道這種情形,她北方人,打抱不平,所以就要我住她家裡。我帶她到台中去見李老師,把她的想法看法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同意了。我那個時候一舉一動都先向老師請教,老師同意,我才住她家裡。她在外面張羅,借道場、租道場,邀她所認識的朋友來聽經,所以我的講經沒有中斷。三十年,在最初的時候,她就是替我做這工作。所以雖然寺廟不能容納,我這個講經沒中斷。到最後發展的是,大概常隨眾將近五十個人,不少了,無論到哪裡講經,基本聽眾有五十個人。

      所以困難很多,排擠,這都是在所不免。我在台中十年,我很清楚,我來是學經教的,多少人排斥,想盡方法要把我擠走,我能夠忍辱。所以李老師肯定,他說我的長處有兩個,六度裡頭有兩個,一個布施波羅蜜,一個忍辱波羅蜜。這李老師當眾所說的,我有這兩個長處。能忍,什麼都能忍,你想把我擠走,我常說老師沒有叫我走,我絕不離開,我沒有學會。我說假如有一天我學會了,我自然會走,我學會了,你們請我,我也不會回來。我有目標,我有方向,不是受小小挫折,小小的幾個閒言閒語,我自己就退心,那就完了,那你還學什麼?

      老師看到你受這些挫折,他在那裡也不吭氣,這是什麼?這是觀察你,你受得了受不了。你能受得了,你會成功;你受不了,就算了,你不是法器。這些事情,《禪林寶訓》裡頭有。《禪林寶訓》,李老師雖然沒有講這門功課,但是他指定我要看。老師指定我們的東西,儒家的東西是《五種遺規》,出家人的東西《禪林寶訓》,這兩本書很重要。這老師指定的功課,我在那裡面學到了很多東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時候,我能不受影響,我能平平穩穩度過,我能用善心善意對待找麻煩的人。為什麼?要長時期跟他們大家往來,天天見面;如果每天見面,板著面孔不說話,這多難為情。所以小怨小結立刻化解,從我們自己本身主動化解掉,不能叫它嚴重化。十年平安無事,不是容易事情。

      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來,經驗告訴我們,事實告訴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包容,就是修忍辱,就是修耐心,就是修慈悲。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這樣?最近這十幾年來,我所提到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修這個;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修行綱目要簡單、要少,我們才有用功下手著力之處;你搞得太多太雜,功夫用不上力,愈簡單愈好。你看最近這兩、三年來,我們提倡更簡單,四個字「純淨純善」。我們的心要純淨,我們的行要純善。純淨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純善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功夫才真正得力,真正得受用。

      在日常生活當中,決定要記住,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決定不容心裡面有絲毫怨憤,這是不善。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給我們,菩薩這是我們嚮往,我們想得到,這學位!菩薩是佛門裡面的學位名稱。菩薩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個開示非常重要。我們有絲毫不善夾雜在裡面,我們就不能、就拿不到菩薩的學位。雖然我們是個凡夫,我們的目標是爭取菩薩學位,這大乘法裡頭。怎樣做個菩薩?菩薩法的綱領就是六度四攝。六度四攝是修行指導的綱領,最高的指導綱領,永恆不變的指導綱領。循著這個指導綱領去做,那你一定會發現,在你這一生過程當中會產生非常大的變數,是你真正意想不到的。這裡面有真實的智慧,有真實的福德,有無量的相好,它的根跟柢都是教理,教理就是真實智慧。

      那我們要想具足真實智慧,你就不能不學經教,所以經教真的是很重要。我自己這一生得力,自從接觸到佛法,這五十三年天天讀經,我要一天不讀經,這一天就很茫然,就覺得空過。天天讀經,讀經親近諸佛菩薩,要跟魔外(外是外道)遠離。魔外是什麼?這諸位要曉得,凡是一切不善的、負面的,都是屬於魔外。所以我幾十年來不看電視,廣播、歌舞、電影統統都絕緣,連報紙都不看。現在最近這些年來,至少有十年,連時間觀念都沒有。從前我還戴手錶,有時候還挺考究的,現在都沒有。你問我現在是幾月,我還曉得三月,問我幾號就不知道,星期幾就不曉得,幾點幾分不知道,沒有這個概念,修清淨心。這些概念都沒有,哪裡還有是非人我?是非人我對我們的傷害就太大,一定要放下。放下不是利益別人,對自己有大利,大利是什麼?純淨純善。那不學教,不聽經,把佛號放在心上。

      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很重,敵不過業力,受不了外面境界誘惑,那這個經就不能不聽,每天至少聽兩個小時,一天都不能中斷,你去試試看,你會得利益。聽經的時候要專注,不能說一面聽,一面在開玩笑,心不在焉,那你什麼都得不到,你要非常專心,你才能得受用。老師教學,看哪個學生有沒有成就,他也沒有神通,他就看學生在聽課的時候專不專心?這個人每一堂課都專心,這個人將來一定有成就。聽經的時候不專注,很隨便,甚至於還講閒話,這個人不容易有成就。他不是神通,都是觀察你學習的心態,觀察你生活的言行,知道你有沒有前途。現在時間到,這首偈我就講到此地,清涼大師的註解,諸位自己可以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