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51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五一卷)  2006/5/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5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六大段,第三小段,請看第十三首偈: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這是乞食在外面一定會遇到同行,同行都是出家人,但是此地沒有指定是佛弟子,因為『沙門』在古印度幾乎是所有宗教出家人的通稱。這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此云止息」,此是此方,就是中國,中國的意思就是止息的意思。可是我們一般戒經裡面,常常把它翻作勤息,勤奮的勤,那個意思就更明顯,所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沙門」在佛門裡面的意思。清涼在此地所翻的,可能是古印度一般社會上通用的解釋,「止息」,在佛門裡面意思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總而言之,這裡頭的含義絕對是息惡,止息一切惡念、惡言、惡行。

      在印度,我們知道世尊出世的那個時代,印度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的宗教之國。佛經上所講的就有九十六種,我們學佛的同學都習慣稱它為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不是貶抑別人,不是這個意思,外道在佛法裡講叫心外求法,就稱為外道。學佛的同學如果不懂得內觀自性,那也就變成外道,佛家的術語叫「門內外」,就是佛門裡面的外道。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佛家所講的門內外?是不是還是心外求法?細心去觀察、思惟,大概佛門裡面十之七八還是心外求法,不懂得回歸自性。這樁事情,大家如果細讀《楞嚴》你就明白了,怎樣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中國古人常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要用現代的話來講,怎樣是反觀?凡事,無論是什麼事情,一定要常常往內看,你才能真正開發智慧;如果凡事都向外面看,肯定生煩惱。佛菩薩為什麼不生煩惱,只生智慧?沒有別的,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能夠深深的去反省,所以他不生煩惱。

      我們前面讀過的,那兩首偈的意思都很深,其實每一首都深廣無盡。為什麼前兩首清涼大師註得這麼詳細?我們也費了十幾個小時來學習它。那就是知恩報恩,自古以來它維繫著社會的安全,今天所講的化解衝突,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真的懂得知恩報恩,這個事情是迎刃而解。我們想到這樁事情,人為什麼會知恩?教出來的,古時候,我們可以說是一百年之前,做父母的人都懂得教兒女,溺愛的很少,要教他懂事,要教他成人。不可以姑息,父母教小孩(教兒女)要尊師重道,要知道老師的恩。所以知道老師的恩,這父母教的,不是別人教的。老師總不好意思說,是不是?老師說「學生,我對你有恩德,你要知恩報恩」,這話說不出口,所以一定是父母教。

      可是做兒女對父母之恩,他也不知道。如果知道父母有恩,怎麼會殺害父母?怎麼會傷害父母?兒女怎麼能知道父母之恩?老師教。父母也不能給兒女講:父母辛辛苦苦養你,你要知恩報恩。這話也說不出口,中國人自古都很謙虛,所以這個事情老師教,道理在此地。國家的恩,佛菩薩的恩,眾生的恩,都是老師教的,老師要把這個道理,把事實真相講透了。而且老師在生活當中,言行舉止他都能做到。一切眾生,不單是人,動物、植物、礦物、大自然的現象跟我們都有恩,因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個環境。我們用報恩的心來對待大自然,現在諸位懂得了,你們看到江本勝的水實驗就知道,以報恩心對大自然,大自然一定風調雨順。不知道報恩,要破壞大自然,要改造大自然,那好,天災人禍就來了。你想想看,知恩報恩這個觀念重不重要?

      所以佛在經裡面講的,清涼大師引用在《疏》裡頭,我們在前面讀過。我在這裡再念一遍,「得人小恩,常懷大報」,這就是中國古人教後代的,教人的,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我們得大自然的恩德,得一切眾生的恩德,你想想,從早到晚我們所吃的,多少人辛苦經營,我們才有這一碗飯,才有這一碟菜,才有這一件衣服,哪有那麼簡單?你今天吃飽了,穿暖了,你有沒有想到你這一粒飯,你這一件衣服從哪來的?你怎麼能說眾生對你沒有恩?稻米是土地上長出來的,大地對我們有恩。如果稻米種下去了,沒有陽光,沒有空氣,沒有水分,沒有肥料,它也長不起來。這些於我們統統有恩,你知道嗎?後面兩句話說得好,「不知恩者,多遭橫死」。我講經的時候,沒有說橫死,我說什麼?災難,多遭橫災,經上講的比我的語氣還要重!這是真話,一點都不假。

      你不知道報恩,你現在還沒有遭到橫死,那是什麼?你命裡頭還有一點餘福,等到你這一點餘福享盡,橫災就來了。不知恩是愚痴,是可憐。你造作這些罪業,不能說沒有過失,過失什麼?過失輕一點,比誰輕?忘恩負義,他知道恩,知道恩他不能報,那個罪就重;你不知恩,造的這些過失還是有罪,這個罪也不輕。你要曉得這世界上許多宗教都講世界末日,《聖經》最後一篇「啟示錄」,那就是預言,末日的預言。《古蘭經》六個信條裡面就有一條,「信末日」,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對知恩報恩就多講一些。

      見到不知道恩的人,這是偈頌第十二首,「見背恩人」,忘恩負義,佛菩薩生起憐憫的心,「於有惡人,不加其報」。現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在中國、在外國,現在人所受的教育,與倫理、道德、因果、智慧是完全相違背。受的什麼教育?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現在教育是如此,從小就教損人利己。為了自己得點利益,殺人放火認為是正常的,不殺人不放火,我怎麼能得利益?這還得了!小的是殺人放火,大的就是要消滅人家的國家,消滅人家的種族,我才能得利益。是不是真的?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頭說過太多次,老同修聽了都耳熟,損人決定是害自己,你要曉得因果通三世。

      我剛才見到一位同學,那就是證明。他有個冤家債主附在他身上,住在他身上,說得很清楚,這個冤親債主是過去生中他殺他的,他今天來報仇。但是怎麼樣?看到這個人學佛,心地很善良、很慈悲,又不忍心下手,所以要求一塊修行,念佛一起求生淨土,我介紹他到東天目山去。這是證明!你前世殺了人,奪了人家的財富,這是損人利己,這一世人家找到你,要來報仇。幸虧你學了佛,你不學佛的時候,你這條命他一定要討去,所以損人決定害自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解決問題決定是要靠智慧,真正能解決,倫理道德,培養你的善行。因果教育非常重要,你要是學習過,你對一切人事物不會起惡念,為什麼?知道果報可怕。無論是對人、對事、對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對我都有恩,我要是對不起他,那你常常會受到什麼?現代人講的自然災害。其實不是自然災害,是你對不起大自然,大自然對你的報復,哪裡是自然災害?如果真有這些自然災害,那美國凱西就不會說,他說一個人,全世界任何一個人,一生的遭遇,再小的事情都跟前世的業因有關,他說不可能有一樁事情是突發的、沒有前因的。這是因果教育。

      我們這一生縱然是學佛,學得很不錯了,過失很少了,你有沒有想到沒學佛之前,你有沒有過失?前生,再前世,我們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不知道輪迴多少次。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過去世世世代代哪有不造罪業的道理?哪有不糊塗的道理?哪有不做錯事的道理?你就曉得自己的冤親債主有多少!我們學了佛,修行要挺認真,冤親債主沒找來,那是什麼?我們天天給他迴向,天天把自己修習的功德跟他分享。他也有善心,也有良心,知道冤冤相報彼此都很苦,看到你修行修得不錯,又把功德迴向給他,他勉強忍住不報復。你要是一退心,一退轉,一變心,改變主意了,他馬上就來了。你要知道這些人是凡夫,不是菩薩。所以我們對於忘恩負義的人了解,什麼道理,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不再責怪他,自己好好的修。

      而且還藉著他對我們的傷害,我們把境界轉過來。早年,十年前,我離開台灣,我寫了六條「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第一個,感恩斥責我的人。為什麼?我能忍辱,我能忍受得了。從別人無故、惡意來毀謗、來侮辱,我從這個境界裡面知道自己定慧的功夫有了幾成。所以遇到這個境界不會瞋恚,沒有瞋恚心,當然也不會報復,而且很感激。他來考我,看看我忍辱功夫到什麼程度,我遇到了,我接觸了,很安然。

      感激絆倒我的人,就是處處找麻煩,處處障礙。一生當中,所以現在人講好事難做,真正幫助你的人很少,扯腿的人太多了,有意無意不給你合作。我們也感激他。想想是什麼原因,大概我過去是這種態度對他,今天他這樣對我,理所當然。可是我絕不退縮,我還要想方法來突破,還要想辦法把我所做的事情要做得圓滿,要做成功。所以,這種境緣幫助我增長能力,你說我要不要感激他?

      第三,要感謝遺棄我的人。有!韓館長走了之後,韓館長遺棄了我們,走了之後我們的境緣都非常惡劣,我們不能不離開台灣,這是這個緣分,我們沒有怨恨,我們也沒有報復,我們還是感恩。為什麼?我們要學著慈悲,自力更生,過去我們有依靠,這依靠沒有了。

      第四個,感激鞭打我的人。為什麼?消我的業障。

      感激欺騙我的人。我們雖然很老實,都是善心善意幫助別人,確實受欺騙,吃虧、上當。我們也不後悔,我們很感謝,感激他什麼?增長我們的見識。有一年我在舊金山講經,同修們帶我去遊覽,到金山大橋。遇到一群年輕的美國人,圍在我的身邊雜心閒話,反正我也聽不懂。沒多久這群人散掉了,沒有了,一個也找不到。我豁然發現我的錢包被他偷去了,好像有二、三千塊美金,被他們偷去了。我不怨恨他,我也很感激他。為什麼?我這一生頭一次遇到這個事情,以後小心謹慎,他給我警告。我只能說我自己不小心,我帶了個背包,背包是拉鍊的。你看香港人很聰明,他們的背包都背在前面手護著。我沒有,我把背包背在後面,人家拉鍊拉開,錢包拿走了,還好護照、旅行證件沒有放在一起。總是以感激的心對人,這是好事。

      最後一條,感激傷害我的人。為什麼?他來磨鍊我們的心智,我要禁得起磨鍊,就像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傷害,嚴重的傷害!

      所以今天這個社會忘恩負義的人多,我們常常會遇到,遇到可不要灰心。如果一灰心,那你就真的上當,你就被人拖下水去了。永遠以感恩的心對待,回光返照,提升自己的境界,都是好事。所以我體會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我們在佛法裡面學會轉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如來為什麼常住戒定慧?大經上常常讚歎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在大定當中。什麼道理?能轉境界。

      我們學佛很可憐,小小境界都被外境所轉,自己做不了主。如果是為個人的事情,算了,什麼都不能計較,何必?沒事。如果這個事情是對於社會大眾有安危的,有利害的,那就不能不過問,這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為正法久住。為利益眾生,這個事情一定要問,要問怎麼?委曲婉轉。也就是現在這個年頭,真正發大心做善事的人不多,你念《了凡四訓》就明白,很多人做善事都是跟著別人,看到人家做,自己隨喜一點。人家不做,他絕對不會動念頭的。所以這個善不是真的,這個善是假的。你看到了凡先生所講的,善有八種,有真有假,有偏有正,有大有小,有半有滿,你看看就明白了。

      人要是沒有修行,沒有真正覺悟,不可能!那個善事他想得那麼圓滿,他做得那麼究竟,不是簡單的事情。從這個地方你也能夠覺察到,也能夠體會到修行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同時也意識到業障是多麼深重,業障蓋覆了。如果沒有業障蓋覆,你就是一等聰明伶俐,你這一生確實消災,積功累德。你的生活會法喜充滿,你決定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眾生。歸結到最後,智慧,沒智慧不行。可是智慧,理上講每個人是一樣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就曉得妄想分別執著是多麼多!再有一個大的障礙就是冤親債主,有形無形,在感應裡面講,顯應、冥應,這是很大的障礙。所以任何一個修行人,幾乎無一不是把化解冤結,累世現前的冤結,在修行裡面看作第一樁大事。修什麼?化解冤結。只有時時刻刻自己反省,總要回歸到自己,不要去怪別人,怪別人決定錯誤!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今天我們念這首偈,你在路上遇到修行人,不管是哪個宗教的修行人,因為此地沒有說「若見比丘,若見沙彌」,那就決定是佛弟子,它只說「沙門」,這是泛指所有宗教裡的修行人。沙門也不一定是出家的,在家真正斷惡修善,也稱之為沙門。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沙門在中國多半都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不稱。但是也有少數真正懂得的,在家也稱沙門,他也沒有錯,在習慣上都是指出家,出家稱為沙門。所以它這本意是不分在家、出家,但是一定息惡行善,這是肯定的。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翻為「止息」。

      「畢竟止息」,在佛法裡面,畢竟止息就是止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要是止息掉,後面真的是「唯大涅槃」,唯有大涅槃。涅槃跟大涅槃,在印度,古時候的印度也是通稱,每個宗教到究竟圓滿的果報都稱之為涅槃。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在佛門裡常常用圓寂,「功德圓滿,清淨寂滅」,佛門用這兩句來解釋。在古印度這九十六種宗教裡頭,確實有許多禪定功夫很好,他們在入定當中,能夠到達色界天,初襌、二禪、三禪、四襌,能夠到四空天。有些宗教把四禪就當作涅槃,誤會!還有些把四空天當作涅槃,你看四空天最高的這一層,定功可以達到八萬大劫,次一等的六萬大劫,次一等的四萬大劫,再次一等的二萬大劫。你就曉得四禪的定功,這是色界第四禪定功,一萬六千劫。

      都把這個境界當作涅槃,可是時間到了,他的定功就失掉,失掉之後,他的煩惱習氣就起現行,心就亂了。這時候他就懷疑了,懷疑什麼?聖人所講的涅槃是假的,不是真的。涅槃不就不生不滅了嗎?為什麼我現在生滅現象又起來?這個念頭生了,就是毀謗聖賢,毀謗聖賢過失太重。不但是你自己的事情,因為你的毀謗讓很多人對聖賢失掉信心,以為這些聖賢講的全是假的。為什麼?他證明了。他已經證大涅槃,現在又退掉,可見涅槃不是真的。這是讓多少人喪失信心,這個罪報是阿鼻地獄,所謂是爬得高摔得重,道理就在此地。

      菩薩見到這些修行人,你看他從這個境界裡面引發自性的大願,『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有這樣一個願。「畢竟第一」,那確實是如來的大涅槃,那才真正是第一。為什麼?其他宗教講不生不滅都不是真的,沒有出三界。佛菩薩所以示現到這個世間來,就為這個事情,這是這些眾生的根機成熟了。為什麼?他對於世間這些樂事,榮華富貴,他看穿了,他知道這是虛假的,不追求,希望求不生不滅,只要有這個念頭就叫做根熟了。這個念頭就是感,根熟了,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所以釋迦牟尼佛就來了,就來應化。他為什麼不到中國來應化?中國在那時候的人沒有這個念頭,頂多中國人有個什麼願望?生天。中國人知道有天,有玉皇大帝,天上環境比人間好,不知道天外還有天,不知道。所以中國人沒有一個有念頭說要超越六道輪迴的,沒有,佛菩薩不來。

      實際上說佛菩薩不來,你也別聽錯了,佛菩薩還是來,來怎麼樣?不是以佛菩薩身分來。所以在中國出現的孔子、老子、孟子、莊子,你說他是不是菩薩再來?很可能。早年我在台中求學,就這個事情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說理上講得通。觀音菩薩不是講過,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孔子身得度者,他就現孔子身;應以老子身得度的,他就現老子身。那孔子、老子就是佛菩薩再來的,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根據,為什麼?他自己沒有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如果孔子、孟子臨命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什麼菩薩再來,那就是真的。他沒講,沒講就是沒有事實根據,理是決定講得通。所以諸佛菩薩在中國的示現,不是以佛菩薩的身分示現,示現什麼?你說後世,示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居士、國王、大臣。那就真的像三十二應裡面所講的,確實有,不是沒有。《高僧傳》、《神僧傳》、《居士傳》裡面記載得都很詳細。

      而印度這個地方,確實他們機緣成熟了,因為他們修禪定,而且有那麼深的禪定,四禪八定。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最初說出來的,而是婆羅門說的。婆羅門教比佛教早太多了,他們自己的人說,他們這個教傳到現在有一萬多年,可不可以相信?可以相信,但是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沒有記載。現在世界大家一般公認,婆羅門教至少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所以在全世界宗教,在歷史上講,它排名第一。猶太教有四千年,拜火教有三千多年,大概有三千五百年,佛教擺在第四,排在第四位。這就是說他們在禪定當中突破了時間、空間的維次,看到六道輪迴,不是他想像的,他看到了,他說出來。六道輪迴的現象他們清清楚楚,但是六道怎麼來的他不知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他也不曉得。

      在這個情況之下,釋迦牟尼佛就用佛身、用菩薩身來示現,為什麼?他們要求涅槃,要求不生不滅,佛法真有不生不滅。小乘的涅槃叫偏真涅槃,超越六道輪迴,分段生死沒有了。六道輪迴裡面生死的現象沒有了,可是六道之外,還有一個叫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變易生死不是真正的生死,是修行很辛苦,把這個苦看作生死。怎麼樣辛苦也沒有六道修行這麼辛苦,那是輕多了,雖然輕,還有,所以稱為變易生死。一個階段修行到一個功夫,再向上提升,所以提升到大乘,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證大涅槃,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托缽在外面看到修行人,自己總有這樣願望,默默祝福他,希望他真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證如來的大涅槃。好,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十四首偈: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古時候的婆羅門,現在一般人稱它為印度教,在南洋稱為興都教,他們的信徒也還不少。前些年我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興都教的教徒很多,道場也隨時可以能夠看到,也有不少的道場我也去拜訪過,跟他們的緣也結得很深。印度教的經典比較少,傳承的歷史雖然很久。他們拜神,宗教裡主要的就是創造宇宙的神,大梵天,在我們佛門稱為大梵天王。在早時候,他們也接受不少的佛教教義,所以興都教就是婆羅門教的革新派,跟佛教的關係很密切。他們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先知,是聖人,聖人上面還有一個神,主宰的神。這些都能講得通,佛法是圓融的,確實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大梵天王裡面有沒有佛菩薩示現?肯定有。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常常看到,十地菩薩常常應化在色界天,為色界、欲界的天王,用這種身分度這些天人。而這些天王既然是佛菩薩化身,自然是佛門的護法,所以他們也經常禮請諸佛菩薩到天宮裡面去講經說法。你看《地藏經》不就是在忉利天講的嗎?而《華嚴經》,前面諸位看到過,都介紹過,七處九會。有許多的經典在夜摩天講的,兜率天講的,化樂天講的,他化自在天講的。這樣子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這些天王肯定是菩薩化身,諸位要曉得,天王太多了。

      三界六道,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區,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三千大千世界。佛給我們講,欲界天頂是初禪天,這是單位世界。在小千世界裡面,這個單位世界有多少個?有一千個。一千個單位世界,天頂是二禪天,所以一千個欲界天(六欲天),上面只有一個二禪天。一千個初禪天,上面是一個二禪天,所以初禪是單位世界的天頂,二禪是小千的天頂,三禪是中千的天頂,四禪是大千世界的天頂。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個四禪天,一個小千世界就有一千個欲界天;一千個欲界天,那你就曉得像忉利天王,就有一千個忉利天王,一千個夜摩天王,一千個兜率天王。他到底是哪個兜率天的天王?哪個忉利天的天王?不止一個,很多很多。就像我們地球上,地球上現在有一百多個國家,假設這些國家都是民主國家,每個國家都有總統,你是哪一個國家的總統?一百多個國家。這是我們要清楚的,不能夠含糊籠統。就是說這麼多的忉利天王,裡面有真正是欲界天人,裡面確實也有佛菩薩應化在其中。佛菩薩到哪裡應化?這都是眾生的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來應,是這麼個道理,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婆羅門教以梵天為他們崇拜的真神,梵是清淨的意思,在佛教裡面稱梵天就是初禪的天主,大梵天王。所以在這個大千世界裡,大梵天王也很多,當然有佛菩薩示現在其中,這肯定的,可以說我們一絲毫沒有疑惑。梵天提倡的是淨行,梵的意思就是清淨,引發菩薩的大願,『永持梵行,離一切惡』,修清淨心。《華嚴經》裡面「梵行品」,現在我們念的這一品是「淨行品」,往後還有一品「梵行品」,淨行再往上提升就是梵行。在《無量壽經》經題為我們提示修行的總綱領,這個不能不知道。

      我們要修淨土,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心淨則佛土淨,說實在的話,土沒有淨穢,淨穢在人心,人心清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清淨;人心不淨,就沒有一法是清淨。這是什麼?境隨心轉,這是真的,實相。所以《楞嚴》上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物」這個字的範圍非常廣大,人也包括在其中,人物。如果說人,那在六道裡面只有人道,其他的九法界不能包括。如果說物,十法界全都包括了,所以物字裡面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包括在裡頭。心淨則一切法淨。後面這一句,「離一切惡」,由此可知,一切惡從哪裡生的?一切惡從染污心所生出來的,不清淨的,我們一般講煩惱,煩惱就是不清淨。清淨心裡頭沒有煩惱,《無量壽經》經題給我們提示「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是現代社會迫切的需求。

      上個月,中國在杭州,在舟山,舉辦一次世界佛教論壇,這是第一屆,聽說以後還要繼續辦。它的主題就是覺正淨,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這個題目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大家很明顯的能看到,好像覺沒有看到,它有個心安,心怎麼能安?覺就安,迷就不安,所以那個題就是覺字。我們怎麼知道迷就不安,覺就安?我就舉出禪宗慧可大師的公案,我們現在講故事,慧可大師那一段故事,你不就明白了嗎?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這是把禪宗傳入中國第一個人,所以他是中國禪宗初祖。慧可是他的繼承人,禪宗第二代的祖師,那也是了不起的人。他到少林寺去參訪達摩祖師,很辛苦,很真誠,所以這是古德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誠敬從哪裡表現?他去拜達摩祖師的時候,正好下雪,冬天下雪。達摩祖師在房間裡打坐,門是開的。他看到祖師打坐,不好驚動他,所以站在門外。雪下到膝蓋那麼深,你就曉得下了多久,他還是站在那裡。祖師還沒出定,他等了很久,見祖師也沒什麼供養,那個時候出家人身上都帶一把戒刀。你看現在出家衣服這邊縫了兩個袋子,這個袋子幹什麼的?就是栓戒刀的。他用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斷,拿這個手臂去供養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出定,眼睛睜開,看到他這個樣子,就問他:你何苦來?你到底為了什麼?慧可大師就說:我心不安,求大師為我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拿心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達摩的雕像,都是一隻手這麼伸著。這手伸著是什麼?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大師聽了之後就楞住,想想就找心,停了很久,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心找不到。《楞嚴經》上阿難還找了七個地方,說了七個地方都被釋迦牟尼佛反駁了。你看慧可大師,從這上看,似乎比阿難就高了一等,立刻就回答「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回答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替你把心安好了。慧可在這句話當中就悟了,豁然大悟。

      所以覺悟,心就安了,迷的時候,心不安。這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你要心安,心安要覺悟。覺悟什麼?真正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個時候妄念不生,心就安了,心不安就是妄想太多,你怎麼能安得下來?我們現在一般人常講心浮氣躁,凡是心浮氣躁的人,學什麼都學不成功,別說學佛法,世間法他都不會有什麼成就。在古時候教學對這個很重視,無論世法、佛法都要從心平氣和,你才真正能學到東西。心地清淨,決定沒有浮躁,這個人可以教。

      所謂他有誠敬,有真誠恭敬,真誠恭敬就不會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的人沒有真誠,也沒有敬意。縱然恭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明眼人一看就看清楚了。看什麼?看你心清不清淨,看你意真不真誠。果然真誠,果然很莊重、穩重,老師一定肯教你,他不肯教你,他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在一生當中,他沒有其他的希求,就是希望能遇到一個好學生,把他所學的道業能夠傳下去。你看達摩看到慧可,他打坐入定的時候,天是晴的,沒下雪。現在出定的時候,看到雪下那麼深,他還站在雪地裡,而且還把手臂割了之後拿來供養。你在這個地方看到什麼?看到人家的誠,看到人家的敬,看到人家心是定的,不是浮躁的。所以這句話一點他就通了,豁然大悟,而悟入的境界,就是佛菩薩所證的境界。

      這個境界,《般若經》上講得很多,《般若經》大家看得很少,《金剛經》、《心經》應該都讀過,都念過,那個境界就是祖師大德所悟入的境界。《心經》一開頭講,智慧開了,「照見五蘊皆空」,世間五欲六塵,世出世間法,你自然就放下,照見就是章嘉大師講的看破。真正看破,明白了,就是覺,照見是覺,放下就是離一切惡。一切惡的根是什麼?給諸位說,根是妄想。法相經論裡所說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生三細,三細生六粗。所以無明是一切惡的根源,不但是六道的根源,十法界的根源。真正悟了之後,不但六道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十法界也沒有了,徹悟!這才是真正離一切惡,把惡的根拔掉了。

      這是我們常常給同修們介紹的,我們是根據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不但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包括在其中。我們今天講無情是講什麼?講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都包括在其中。我們今天智慧沒有了,德能也沒有,相好也沒有,變成這個樣子,原因要知道,佛一句話點醒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他雖然沒有講分別,分別省略了,妄想當中還有分別。妄想是什麼?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對佛法有學習的同學說這個名詞諸位很清楚,三大類的煩惱,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怎麼斷法?

      《華嚴經》說得好,它沒有用這三種煩惱的名詞,它用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讀經、聽經,聽到這種說法,好像是懂得,其實並沒有真正懂得。要真正懂得了,還是大小乘經論裡面講的這三種煩惱,說得很細。怎麼斷法?《華嚴經》是圓頓大法,就像達摩度慧可一樣,五祖度惠能一樣,圓頓大法。一悟一切悟,一覺一切覺,多省事!轉凡成聖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可不是容易回頭的,我們一般人不行,這一念轉不過來,他沒有能力轉過來。那個能力是什麼?真誠到極處,沒有別的,我們是虛情假意,怎麼轉都轉不過來。人家是誠敬到極處,很容易就轉過來。

      在妄想上轉,妄想沒有了,分別執著當然沒有了,妄想是根。從妄想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你就曉得妄想是根,從妄想裡拔掉,問題就解決了,宗門傳法祕訣就在此地。什麼叫妄想?我平常跟同學們解釋,用最淺顯的言語,你好懂,就是起心動念。你想想看,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就是如來。才起心動念,無明生了。無明生起來,一定起分別,一定起執著,就愈搞愈糟了。

      宗門裡面的鍛鍊,不是鍛鍊別的,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學不起心不動念。諸位要知道,我講一個學,已經起心動念,對不對?所以我們沒辦法學,我還要學。不能學!不能學也起心動念,這個麻煩了。到底要怎樣才行?宗門裡有句話,參!沒法子說的,也不能想像,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真的問題解決了。還要有言語,還要有思惟,不就又統統搞到分別執著裡去了?所以宗門傳法,對象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就是他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你說他還有沒有惡?善都沒有了,哪還有惡?善惡都沒有了。給諸位說,善惡的善也是惡,為什麼?你執著那個善,分別那個善,離不開六道輪迴,只是在六道裡三善道受生而已。這個叫心淨,這個叫梵行。

      我們想想,不是我們現前境界!所以在教下,就勸大家,從哪裡學起?從不執著學起,這個好學。佛教裡面的果位有三等,第一等的,佛陀,成佛了,果位;第二位,菩薩;第三位羅漢,這是佛門裡面修行證果的三個果位。某人修得不錯,成阿羅漢,怎麼成阿羅漢的?執著斷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想想看,他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他還有妄想,他還有分別,執著沒有了。不要小看,執著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所以他雖然沒有超越十法界,他超越六道。如果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一切諸法還有執著,你就要曉得你決定在六道,你出不了六道。為什麼?我們要有這個警覺,我們現在念佛求生淨土,對於一切人事物有嚴重的執著,會障礙你往生,道理在此地。我什麼都不執著,對執著能放下,念佛往生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到什麼樣程度?給諸位說,可以自在往生,預知時至,往生的時候一點痛苦都沒有。痛苦都是執著來的,執著這個身,執著家親眷屬,不肯放下,那就苦,痛苦就來了,所謂是生離死別。所以要學著看破,放下執著,不要再執著。

      日常生活當中隨緣,隨緣就是什麼都好,為一切眾生做好事,做不成功也不要執著。為什麼?眾生沒福報。自己沒有智慧,自己要是有智慧,眾生沒有福報也有辦法突破。如果自己智慧不夠,眾生又沒有福,有很多障緣來的時候不能突破,這也是自然的,也不需要執著。這是突破了六道,生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面有妄想、有分別。分別如果斷掉了,那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四聖法界有四個等級,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不究竟。所以你要曉得,都在日常生活當中練,能不分別盡量不分別,能不執著盡量不執著。執著、分別有沒有斷?沒斷,減少了,減少比很多還是好得多。所以盡量減少執著,減少分別。起心動念是沒有多少的,那是一斷真的一切都斷掉了。所以我們在分別執著裡頭分分斷,這就是你天天在進步,這叫真功夫。煩惱少一分,智慧就長一分,德相也長一分,好處多多!

      煩惱輕,智慧長,我們世間人也懂得,但是他不清楚。世間人不是常說嗎?相隨心轉。更深入一層則命隨心轉。了凡先生懂得了,命隨心轉,心好命就好,心好相就好,懂得這個道理,他能改造自己的命運,能轉變自己的相好。世間眼前的福報,他就得到了。無論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他過得非常幸福、快樂、美滿,他懂這個道理。這就是因果、倫理、道德的教育。真正能放下分別執著,智慧就開了,放得愈多,智慧就透得愈多,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你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永遠開不了智慧,永遠得不到相好。

      功夫再往上提升,這都是用功用久了,不定是什麼緣促成,一下就把起心動念放下了。你看慧可大師在達摩面前,達摩說「與汝安心竟」,他在這一句話當中,什麼叫開悟,大徹大悟,就是起心動念放下了。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了,剎那之間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契入一真法界。那個境界就是自己宗門裡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他就契入了。契入所證的,跟達摩沒有兩樣,跟諸佛沒有兩樣,所謂是諸法實相,一時頓現,這入了境界。

      我們講真修行修什麼?真正修行,利根人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看破事實真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除此之外,沒有佛法。千經萬論講到最後,到結論,就是這個。所以佛法不是迷信,連湯恩比博士他也知道這些,我看過他的書,他說佛教是無神論,佛教是智慧,佛教是大學問。而方東美先生那時候把佛教介紹給我,他告訴我,佛教是高等哲學。高到什麼程度?他告訴我,這個世界上沒有比佛經哲學更高的。我跟他學哲學,然後還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很動聽,於是我就走向佛門。我出家之後再去看他,他見到我:你真幹了!我說是!老師介紹的,非常歡喜。他說你走這個對了,完全正確。

      我們從老師介紹到今天,五十五年,五十五年每天讀經,每天學習,我不是利根。利根就像惠能一樣,像慧可一樣,那是利根。我的功夫就是我常常講的,從執著、從分別慢慢的放。但是我一直都是在放,年年在放,月月在放,天天在放,太多了,放不盡。但是天天放,月月放,所以我說心細一點的眾生、同學,細心的同學能夠覺察得到,很少,不多,有幾個人。從哪裡覺察?從我講經的內容聽出來。那就是什麼?月月不一樣,我們一般人講進步,月月有進步;天天有進步他不容易發現,月月有進步容易發現。這個月跟上個月比較,比上個月講得好,講得透徹,下個月比這個月又講得好。

      這樁事情,我在李老師門下求學的時候,他就告訴我。我聽他講經,第一堂課寫筆記,諸位曉得,那時他老人家講經一個星期一次,第二堂,就是第二個星期,我還寫筆記。第三堂課下來之後,他就把我叫到房間,告訴我:你聽經是不是在寫筆記?我說:是!你寫那個幹什麼?怕忘記,老師講重要的地方我都會寫。他說:這有什麼用?以後不要寫了。我說為什麼?年年境界不相同,費這麼多時間,寫這麼多東西,到明年一點用處都沒有。我想想是有道理,專心聽,不要分神去寫筆記,他教我的。所以從此以後不寫筆記,我跟他學十年,我沒有一本筆記本,就是他老人家教給我的,專心聽。聽懂很好,聽不懂也沒有關係,下次繼續再聽,這個法子妙絕了!全心貫注,全神貫注在聽老師講經,你能契入境界。訓練什麼?訓練戒定慧,寫筆記分心,有分別、有執著,專心聽的時候不會,分別執著暫時放下,全心聽老師講演。

      可是他對我用這個方法,他對別的同學不是這個方法,別的同學寫筆記他不問,這就是因人施教,每個人根性不相同。這個方法對有悟性的人,要用這個方法。沒有悟性的人,博聞強記,那就讓他寫筆記,畢竟還是寫筆記的人多。所以老師對學生了解,教學的方法不一樣。這是講到怎麼樣離一切惡,離一切惡真的要從根上去離,效果就非常顯著,從事上離非常不容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