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十六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26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第三行,這一段是說明「勝進果行」。

      【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祕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入於無量三昧海門。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

      這一段是講菩薩契入的果法,也就是如來果地上境界,菩薩雖然沒有證得究竟圓滿,也得到少分與多分。經中告訴我們,與會的大眾他們的類別確實是相當之多,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各種不同的團體,就如同我們世法裡面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宗教團體,所謂是各行各業各界的團體都參與這個大會。能參與這個大會的人,大家都知道皆是法身大士,大乘法裡面所謂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盡了,最低限度也能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才稱為法身大士,也是本經裡面所說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勝是殊勝,進是不斷的求進步。初住菩薩他證得真實的果報,不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諸位在相宗裡面所讀到,異生性的菩薩。證得法身,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不是異生性,是同生性的菩薩。雖是同生性的菩薩,同生性是真實果報,他裡面有示現異生性,到以後我們再談,那是示現。所以有本有跡,現在統統是從本地上來說。

      『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祕密之境』,這就是入佛密境。經文有四句,這四句是果法。第一句就是佛的密境,諸位必須要知道,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清淨法,佛法裡面決定沒有祕密。大乘經裡面所說的密,是說深密,不是祕密,此地講祕密之境也是講深密。不但凡夫不知道,莫測高深,就是三界以外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之內的佛,天台大師所說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屬於十法界佛,別教佛超越十法界,那是一真法界),都不能夠明瞭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唯有法身大士他們能夠明瞭通達。「了達」兩個字,明瞭通達,諸佛希有廣大的境界。

      落實在事相上就是果地上的三業:身、語、意,果地上的身語意三業都是無量的深廣,這個境界沒有法子能夠形容,所以經上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只有契入境界的人他能夠體會,沒有契入境界,我們要想體會到幾分,一定要靠佛力的加持。我們用真誠、清淨心來祈求,這個祈求如理如法,也就是用清淨平等覺這個心能感,諸佛如來能應。佛的身在本經上講十身,十種身,十種身歸納起來不外乎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都是希有廣大。法身希有廣大,我們比較容易明瞭。報身,經上常講報身是大身,智慧積集所現的身相,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應化身亦復如是。所以果地上的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就是以應化身來說,也是遍虛空法界。佛身在哪裡?無處不在。本經所稱的法身如來德號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華語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所以佛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法身遍一切處,報身、應身也遍一切處,所以佛十種德號裡面,第一個德號叫如來,如來這個意思很廣。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好,那是講佛的應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號如來」,正是跟《楞嚴經》上所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是如來。他怎麼出生?怎麼滅盡?眾生有感,他就出生,出生就是現相。眾生感應的力量強、時間長,應化身住世時間就長;眾生感應的力量薄、時間短暫,應化身的壽命就短。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四十二劫,那個時候眾生感應的力量強。

      佛無有偏愛、無有私欲,佛菩薩的心清淨平等,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像《普門品》所說「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千不是數字,無量無邊;能夠遍應一切眾生,能夠同時遍應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所以我們不能說他的身相大,也不能說他身相小,也不能說他壽命長,也不能說他壽命短,這些統統是眾生虛妄分別執著、無始無明習氣。這稱之為「希有廣大祕密之境」。祕密不只如是,如果只說到此地,這個祕密並不希奇。希奇的是什麼?佛有,我們也有,這才希有祕密;佛廣大,我們也廣大,這不可思議。為什麼佛能現,我們不能現?世尊在這個經裡面給我們透露了消息,如《出現品》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是眾生,一切眾生裡頭包括我在裡頭,每位同修一個都沒有漏掉,都在裡面,都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智慧不可思議,確確實實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如來的「智慧」是正遍知,正是正確,沒有一絲毫的錯誤,遍就是圓滿,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面來,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來的,大家一定要明瞭。不但智慧是圓滿的,「德」,德的意思是能力,技巧能力是德,沒有一樣他不會,沒有一樣他不能,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都能,都能辦到,都能辦得圓圓滿滿,這是佛的大德。「相」,相好光明,我們這個世間稱人的福相、德相都說三十二相,所謂富貴之相、福智之相,是圓滿之相,我們每個人都有,跟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這就是希有廣大祕密。

      但是我們今天智慧、德相都不能現前,不能現前原因在哪裡?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道破。世尊四十九年苦心的教學,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他方世界諸佛如來示現的時間更長,講經說法的時間更久。為什麼?幫助一切眾生解決這個根本的問題,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大麻煩。六道、十法界從哪裡來?本來沒有,本來就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十法界都是有為法。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能轉識成智,如果轉識成智他就超越十法界,就不在十法界裡面。所以要曉得,菩薩的心是智慧,般若智慧是菩薩心、是佛心。十法界裡面,六道我們稱他作內凡;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稱他作外凡,依舊沒有脫離凡夫的名號。所以凡聖的分界線是在十法界,超越十法界稱為聖人,沒超越還是凡夫。

      佛告訴我們,具足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條,你就是六道凡夫,六道是這麼來的。如果能把執著捨掉,破了執著,你還有妄想、分別,沒執著,六道就沒有,你超越六道。超越六道,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還有這些法界。這些法界怎麼變現?妄想、分別變現出來,你還有分別。再能把分別也斷掉,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了十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華嚴》裡面告訴我們,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為什麼有這麼多位次?位次從妄想生的,妄想就是無明。妄想斷盡,你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實在講很清楚、很明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我們顯示出來。

      佛教導我們的目的是叫我們成佛,叫我們捨棄虛妄的十法界,我們要契入諸佛如來果地上的一真法界,希有廣大祕密之境就是指這個,盡虛空遍法界,如來之境界。這個境界的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但性相是圓融的,理事是圓融的,諸法是平等的。所以底下第二句說,『善知一切佛平等法』。這一句,善知,著重在「善」字。我們今天讀佛經,也知道佛所說的一切平等法,但是我們不能契入,這個知不是善知,為什麼?著相。依舊是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不善;如果能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善。

      如來身業遍法界、語業遍法界、意業遍法界,往後的經文我們會看到很多很多。世尊當年在印度講經說法,印度人的習尚跟中國人不同。中國人喜歡簡要詳明,印度人喜歡重複再重複,喜歡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厭其煩,不厭多次的重複。實在說,印度那個習尚比我們中國好,中國簡要詳明,一次聽不懂就完了,再沒複習的機會。印度人厲害,一遍不懂還有二遍,二遍不懂還有三遍,無數遍的薰習,人家能有成就不是沒有道理。特別對我們現代的眾生,我們根性不利,一定要重複再重複,不斷的薰習,我們才覺悟,才能夠明白,才真正能省悟過來。

      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剛才所說的,大家一定要記住,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無始劫來受這個害受得太深,今天學佛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世尊真正是慈悲到極處,在金剛般若會上教給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講到極處。法是什麼?佛法。捨是什麼?不要執著、不要分別,這是叫你放下。連佛法都要放下,何況世間法!一真法界都不執著,何況十法界!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學佛為的是什麼?這樁事情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我們學佛目的就是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目的就是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諸佛如來教誨我們,希望我們在這裡,我們自己修學也希望達到這個目標。

      這樁事情總得要清清楚楚,為學跟為道不一樣,古德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話說得好。為學是什麼?求學問。學問,給諸位講是世間法,你天天學問有進步、有長進。韓愈,這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學者,唐宋八大家排名第一,他在哪裡?在餓鬼道,沒出三界。我怎麼知道他在餓鬼道?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的。朱老告訴我,他的岳父,老岳丈章太炎先生,是民國初年中國樸學大師,他是漢學家,有學問、有道德。他在生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那個地位很高;東嶽大帝是鬼王,地位僅次於閻羅王。閻羅王好比是總統,東嶽大帝好比是以前的總督,不是省長,他管好多個省,比省長地位高,好像是管五、六個省。判官的地位相當高,相當於現在所講祕書長,東嶽大帝的祕書長,所以他每天晚上要到東嶽大帝那裡去辦公。見到韓愈,讀韓愈的文章,對他也很佩服,在餓鬼道裡,鬼道裡頭壽命長,人的壽命短。歷史上許許多多這些人物,他在餓鬼道統統見到,跟他們寒暄,跟他們討論學問,在餓鬼道。為學!

      為道那就不一樣,為道叫日損,損是為道要放下。我最初學佛,接觸佛法大概一個月,認識章嘉大師。頭一天就向他老人家請教,那個時候我知道佛法殊勝、佛法高明,我向他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能夠契入?他老人家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現在學佛學了四十多年,在講台上差不多也有四十年,我學佛七年出來講經。這四十多年得力於他老人家最初的開示:看破、放下。看破是通達明瞭,那叫看破;放下是除這一切障礙,正是佛所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佛講妄想執著,裡面還有一個分別,省略掉。我們幹什麼事情?天天幹這樁事情,每天就是幹放下,就幹這個事情。看破世間所有一切法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的。楞嚴會上「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都是告訴我們十法界理事的真相。我們面對著六塵境界,六根對六塵境界,念頭才起就要提起覺觀,功夫就會得力;功夫得力,身心清淨。如來廣大祕密境界是什麼?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以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面對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逐漸你就體會到,逐漸你就明白到。

      第二句講「善知」,這個善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善知就能夠契入一切佛平等法,一切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入這個境界,我們看大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的受用不一樣。沒入這個境界之前,你的心不平,有高下之分,有染淨之異。契入這個境界,平等了,生佛平等,萬法一如。普賢行願,最後歸納為十條。普賢行,全部《華嚴經》,字字句句都是說普賢行,不止《離世間品》所講兩千法門,不止。兩千法門已經是歸納,實在講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的法門,最後為了言說方便起見,歸納十個綱領。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做到一心恭敬,一切恭敬;這個恭敬心是清淨的,這個恭敬心是真誠的,這個恭敬心是無分別的。為什麼?知道佛佛平等,「一切諸佛體性平等,法身無二」。這才能夠體會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要不然怎麼同得起來?

      我們體會到這個道理,稍稍能契入這個境界,自性的智慧現前,也有能力解決十法界裡面許許多多難解的問題。諸如所知,現在這個世間劫難頻繁,有沒有方法解決?讀了《華嚴經》就明白,哪有不能解決的道理?大的劫難,什麼原因形成?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能把這個因素化解,這個劫難就平息。劫難的形成,不但是劫難,諸法的形成,不但是十法界,包括一真法界,這一切諸法從哪裡來的?現在多少科學家、多少哲學家在那裡絞腦汁,在研究生命的起源(生命從哪來的)、宇宙的起源。借重許許多多科學的儀器來探測,能不能把事實真相搞清楚?給諸位說,永遠得不到答案。為什麼?方向搞錯。什麼方向才是正確?禪定。譬如現在科學家知道這個空間很複雜,所謂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後面附記裡面,他引用外國的這些科學家,證明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但是從理論上講,是無限維次的空間,哪裡只有十一?無量無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為什麼空間這麼複雜?妄想分別執著太複雜,無限度的空間是從這麼來。科學家證實,不能突破,非常希望找個方法來突破,到現在還沒找到;可是在佛法裡面早就突破,用什麼方法?禪定。禪定為什麼能突破?道理很簡單,因為空間的形成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你用禪定的功夫把執著破除,不再執著,六道突破了,至少我們講這六個不同的空間突破了。再進一步,能把分別也突破,定功再深,分別的念頭沒有了,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突破了,你就契入一真法界。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學總樞紐就是一個禪定,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方法門道不相同,全是修禪定。我們今天用念佛法門,用的是持名念佛,這是方法手段,目的是什麼?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你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宗門裡面講的觀照;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宗門的照住;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有什麼兩樣?我們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樣,功夫成就沒有兩樣。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門也是平等的。「智慧平等,德無增減故。內用平等,悲願普應故」。內因就是你自己的本願,我們在因地裡面發過度眾生的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這是作用平等。第二句,我們說了大意。

      善知,清涼大師有個解釋,我們把它念一念,「佛所證法平等,即第一義。此二無二,稱此而了,故名善知。」他老人家解「善知」兩個字也解得很好。平等裡面講佛佛平等、所證平等,這兩種是一不是二。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能說出這個話不簡單。我們想想他要不契入這個境界,這個話怎麼能說得出來?佛法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裡頭有能所,佛法裡面雖然講能、講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學,這叫善知。不但能所不二,法法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契入這個境界,對於一切眾生、一切人、一切動物(蚊蟲螞蟻)、一切鬼神、一切萬物,平等的愛心、平等的關懷、平等的幫助,一定發這個心。如果這個心發不起來,你沒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為什麼?你見性,性德自然流露,法爾如是,他不是勉強的。我們講發心,有個發就壞了;自自然然流露出來,這才叫善知。

      經文第三句,『已踐如來普光明地』。踐是踐履,已經踏到如來的住處,這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的,證道了,成佛了。這是明得佛的位次。佛的位次,古德講佛有十地,本經是一乘圓教,大乘別教裡面所講的十地就是圓教的十住位,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初住,這是諸位同修所熟知。確確實實他們是成佛了,他是真的成佛,不是假的。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分證即佛,他雖然不是圓滿,他是分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所以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遍法界示現八相成道成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現佛身。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別教就是初地。經上讚歎「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這是《大乘同性經》上所說,清涼大師把這一段文都節錄出來。《大乘同性經》裡面所說十地,值得我們參考。第一個,「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夠想像得到、能夠推測到。我們今天習慣要用研究研究,那怎麼行?這一研究落在第六意識裡,第六意識是妄想,妄想怎麼能夠體會智慧的境界?《無量壽經》上佛所講的,也是教導我們,「住真實慧」。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真的是無限的感慨,現在人學佛成就為什麼比不上古人?說實在的話,現在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智慧,我相信不在古人之下,加上現在科技發達,帶來許許多多的方便,古人無法想像。古時候人要讀一部經可不容易,經本從哪裡來?要到寺院藏經樓借出來,借出來是什麼?不可以離開藏經樓,在藏經樓天天抄,抄經,你抄一本回去。哪有現在這麼方便!我最初學佛的時候,台灣佛經非常缺乏。我們想讀經,我那個時候到台北善導寺圖書館裡面借書,也是抄,我還抄了好幾部經。沒地方請,沒地方賣。全台灣在那個時候只有三個地方印經,印的數量很少;在台北有台灣印經處,朱鏡宙老居士辦的,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台南有個慶芳書局。種類少,數量少,得一本經書談何容易。現在印刷術發達,每個同修家裡面都可以請一部《大藏經》,在從前怎麼敢想像。現在佛法得來這麼容易,為什麼我們修學不如古人?方法錯誤。古人的修學有好的老師指導,真正培養你的智慧。佛法是智慧之學,智慧的教育,佛法的目的是叫你開真實慧。《無量壽經》講三個真實,希有難得,「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這是佛法,這是大乘,不是搞假的。什麼是假的?落到意識裡面就是假的,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就不是真的,所以我們今天方向錯了。

      我在求學的時代,接觸佛法先後兩位老師,第一位章嘉大師,第二位李炳南老居士,章嘉大師教我三年,李老師教我十年。他們教學的方法,跟現在諸位所了解的,迥然不同。他教導我的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從這裡下手。他教我一門深入,不是教我廣學多聞。為什麼?廣學多聞都落在意識裡面。他說,你可以做個佛學家,可以做個佛學博士,可以到世界上拿幾個佛學博士,但是後果是什麼?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怎麼輪迴。你學佛目的是為的什麼?為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得搞真的,就不能搞假的;你要搞假的,你永遠不能夠脫離三界六道。你要搞真的,真的就是三無漏學,三無漏學裡頭最重要的是慧,佛法求的是真實智慧。慧從哪裡來?從定來。所以,不是你讀的東西多、聽的東西多你就開智慧,那不是智慧。不但佛家不許可,儒家也不許可。儒家《學記》裡面所講,「記問之學」,你讀得多、記得多,到處聽得多,這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不夠資格作老師,不可以教人。你的那一套,道聽塗說。儒家所貴的,都是貴從自性,貴在悟處,讀書你要有悟處。

      佛家更是講求開悟。學佛重的你要開悟,不是說你要記得多,記的沒用處。你果然有悟處,這個經是活的。經有沒有意思?我常說過,經沒有意思。你要說佛經有意思,你冤枉佛,佛沒有意思。正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裡頭就有無量義。為什麼沒有意思?般若無知。為什麼又無量義?無所不知。說佛有意思,意思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只有一種講法,沒有兩種講法,死的。現在世間人寫文章,死的。為什麼?就一個意思,你讀一遍,不想再讀第二遍。世間聖人的經典,也能夠有多義,不只一個意思,意思很多,愈多愈有趣味。像中國的四書五經,也含多義,但是它不是無量義,它那個意思還是有盡。為什麼有盡?依舊沒有脫離意識。不過是他那個意識用得正,在佛法裡面講正覺,他不是正等正覺。正覺是什麼境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的境界,依舊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用得純正,沒有錯誤。世間聖人是接近這個境界,所以他的文字百讀不厭,千遍也不厭,大概一萬遍就不想讀,它還是有邊際、有境界,不同佛書。佛書字字句句無盡義,那怎麼會一樣?那我們要學,學什麼?

      我親近李老師,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初學的時候也帶個筆記本。李老師教學,性質跟我們現在的方式一樣,我套他的模樣。學生坐第一排,有桌子,為什麼?他要寫筆記。我們同學都寫筆記,我也寫,李老師看見,我是坐在第一排第一個座位。他老人家講完經,把我叫到後台他的休息室,告訴我:「你聽經是不是在寫筆記?」我說:是。「你寫這個幹什麼?」怕忘記。「沒用,明年境界就不一樣,你所寫的全是廢紙。」我想一想滿有道理。他不讓我寫,他說:「你寫筆記你就分心,你的心不專」,這是真的。他教我「全部精神貫注在聽,不要寫,希望在這裡能有悟處」,他教我的。他告訴我:「會聽經的人聽教理。」教有四種︰教、理、行、果,四法︰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他教我著重在理。他說:「理你要明白,一經通,一切經都貫通,這個多省事。你天天記筆記,記得再好,你就會這一部經,再換一部經,不會!學一部就會一部,這不累死人,這個學生到哪一年才能教得會?」我接受老師的教誨,我在他會下十年,我有一個筆記本,筆記本現在還在,還帶到新加坡來。你們去看看,一本薄薄的筆記本只寫了一半,半本,十年寫半本。沒有寫筆記,全部精神貫注聽他講。

      但是我在聽講經之前,有聽講的預備,我先讀經,老師今天講這段經文,我這段經文熟讀,我要讀。古人的註解我選幾種,仔細去研究,我有了底子我才來聽。我聽他怎麼講法,如果我上台去講是怎麼講法,可以跟他做個比較,這樣進步就快。所以,我學東西速度非常快。我跟他學十年只學了五部經,因為他老人家是貴專精,不貴多。你學一樣,就能通達很多樣,這是理,理明白了。理要是達不到,沒有這個能力,他就告訴我,不得已而求其次,要聽教義,義就次一等。理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執著;義裡面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次一等。你能夠貫通一個宗派,貫通與這個經典同類的,能貫通。如果理上貫通,不同類的全貫通了,不但佛法貫通,其他宗教經典也都貫通,那個很妙,很奇妙,李老師教我一套方法。他在台中講《華嚴》,《華嚴經》是八個人啟請,我是八個人當中的一個。他老人家依清涼大師的《疏鈔》來講解,我很用心的聽,我只聽一卷,八十卷我聽一卷,一卷聽下來,行了,全經我都會講。我講得比他詳細,我用的時間比他多。所以諸位要懂得這些原理原則,對自己要有自信心。

      我是四九年離開中國大陸。我念書只念到初中畢業,就這麼個程度。到台灣之後很想繼續再讀書,沒有這個緣分。自己一個人到台灣,要自己謀生照顧自己生活,沒有時間也沒有財力再去上學、再去念書。非常幸運遇到佛法,比一般讀書成就更殊勝。早年我到日本去訪問,日本有幾個大學要送博士學位給我,那時候印順法師接受,我不接受。他們問我為什麼?我比它高,博士在我底下,我怎麼能接受它,博士是我的學生。實實在在的,我們要有自信心,在這一生當中有這樣殊勝的緣,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善導大師的話,總在於緣。他老人家講「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雖然說的是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引用到許許多多的方面。遇緣不一樣,我們遇的緣殊勝,真正的善知識、好老師的引導,我們自己真正肯學、肯聽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這個太難了,《大乘同性經》裡面所說的,這是清涼大師所引,甚深難知,這個意思我們能體會到。難知的是什麼?廣明智德;廣是廣大,明是光明。廣大,盡虛空遍法界;光明是遍照。現在外國人講的磁場,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光明;在中國,現在氣功很盛行,他們講的氣,也是這個意思。真正對氣功有修學的人,他看一個人,能看到一個人的氣的顏色不一樣,氣的大小不一樣,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去問問他,你這種特異功能怎麼來?還是一個清淨心。你這個能力會不會失掉?會。怎麼會失掉?胡思亂想就失掉。你看看,跟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不相違背。我們今天虧吃在哪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怎麼能成就?你怎麼能契入境界?可是妄想總是斷不了,很想斷掉,斷不了,就是斷不了。佛有勝方便,最殊勝的方便,教給我們:起心動念打妄想的時候想阿彌陀佛,心裡有所掛念的時候念阿彌陀佛;把你的想跟念集中在一點就好辦,「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方法比其他法門,真的來得方便、來得有效。凡夫妄想不會斷,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提醒,不能間斷,一斷就胡思亂想。睡眠時間愈少愈好,為什麼?睡眠的時候你淨念斷掉,淨念要相繼,不能中斷。睡眠作夢,夢就是胡思亂想;不作夢,無明。不作夢的時候墮在無明裡頭,作夢墮在妄想裡頭。睡眠不是好事情,五蓋之一,蓋就是障礙,障礙了性德,障礙了自性,所以睡眠的時間愈少愈好。真正修行人精神飽滿,時時刻刻清醒。你看到坐在那裡打瞌睡、昏沉,不行,要有對治的方法。

      第二句,「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這是講二地,清淨身。清淨身從哪裡來?清淨心來的。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確確實實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我曾經遇到不少人說,不一定是學佛的,他們說什麼?這些和尚真有一套,講古時候的和尚,他們在深山裡面建一些道場,都是風水最好的地方。意思就是這些和尚都很會看風水,好風水的地方偏偏都被他們佔去,和尚很有本事。其實對不對?不對,祖師大德哪裡會去看風水建道場,哪有這種道理;如果是這種心理建道場,已經違背了佛陀的教訓。世尊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就講得很好,算命、看相、看風水是世間意,佛教導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不講求這些。但是他說,道場都是風水絕佳之處,我們點頭、肯定、承認。為什麼?出家人有德有行,心地清淨,那個地方不好的風水也變成絕佳風水,就是這麼個道理,境隨心轉。所以那個風水變成絕佳,不是去選擇,是出家人到那裡一坐,坐上幾天,那個境界自然就轉變,現在人講磁場就不一樣。所以你真修行,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就能轉變風水,外國人講你就能轉變磁場。楞嚴會上所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凡夫是被境界所轉,他選擇,看風水的人選擇,選擇再好的風水,他去一住,住不了幾年,還是家破人亡。什麼原因?風水破壞了。怎麼破壞?他天天胡思亂想,打妄想就把那個風水破壞。清淨身是從清淨心得來,身相的莊嚴不思議,都是從清淨心變現出來。

      第三,「善明月幢實相海藏地」。他也講十地,十地跟《華嚴經》上說的不一樣。這一句裡面是用比喻。幢是高顯的意思。善明月幢,明月是清涼的,清涼的智慧。實相海藏,海與藏都是比喻,海比喻深廣,藏比喻含藏無盡的德能。這是三地。

      四地,「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從名稱上來看,就曉得這一句偏重在作用,作用是功德神通。什麼叫功德?功是你修行有功,德是你收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是功,收穫是德,所以功是因,德是果。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慧就是德;由此可知,修因必定感果,那就叫功不唐捐。我們今天許許多多同修,也很認真努力在修行,很用功,但是功用了之後沒有結果、沒有收穫,非常可惜。什麼原因?一定要檢討、要反省,把那個原因找出來,消除這個原因,你的功就不唐捐。譬如持戒,持戒為什麼不能得定?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很嚴,看到這個人不持戒、那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自己覺得很了不起,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持戒是不錯,他得的是什麼?得的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他沒有得定,他怎麼會成就?所以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就會得定。我自己如理如法的修行,別人修不修,不能問,不能起心動念,你才能得定。

      你要再想開慧,你這種修行態度還是不行,應當學善財童子。我是個學生,要守規矩,規規矩矩去修學,除我之外,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化身示現。他示現這個善人,教我、看我在這個境界裡頭起不起心動念?他化身做個惡人,做很多惡事,看我會不會起心動念?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都是成就我們三無漏學的,你要能夠用這個心態、這種方法去修行,保證你一生成佛。為什麼?你心目當中統統是諸佛菩薩,你已經入佛法界,你不是凡夫。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

      所以你要想,你自己入什麼樣境界?太簡單了,不要問別人,問問你,你覺得這個世間人都是惡人,自己是惡人;你自己不惡,你怎麼看到這些惡?你覺得這個世間各個人都是好人,你是個好人。你幾時能看到地獄、餓鬼、畜生都是佛菩薩化身,恭喜你,你入佛菩薩境界;相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如何將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短短數十寒暑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不是做不到,總在遇緣不同,這妙極了。所以學佛法就是要學佛菩薩的智慧,學菩薩的善巧方便,怎樣轉自己;轉自己的業力為真實智慧,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自利。神通則是利他,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這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德地。

      第五,「火輪威藏明德地」。火是比喻,比喻智慧,能斷煩惱;輪是法輪。唯有真實智慧的法輪,才能產生最大的威德,能破除一切眾生,煩惱無明的業障。

      第六,「虛空內清淨無垢焰光開相地」,這句經文長。佛在經典裡面,特別是大乘經典形容自性,實在講找不到詞彙,找不到物體來比喻、來形容,唯有虛空有一點相似,所以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學佛,實實在在講,真正想學佛第一樁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開。凡夫長劫修行而不能成就,真正的因素,心量太小,這個是很嚴重的障礙,一定要懂得拓開心量。要知道心量小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來就是包虛空法界。實在講不是把心量擴大拓開,恢復本來的心量,佛在經上才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切都是自性本來具足,沒有增加一點點,這都是給你說真話。所以心,常常想著太虛空,能與虛空相應,就與法界相應,那就是自性現前。

      清淨無垢,虛空確實是清淨,沒有污染,不礙萬象發揮。森羅萬象在虛空裡面,虛空沒有被它污染。為什麼不會被污染?因為萬象是假的,不是真的,幻相。我們以為這個幻相是真的,是存在的,其實我們看錯了、看偏了。事實的真相,就像世尊在這部經十定品所說,「剎那際」。如來與這些法身大士入剎那際三昧,所以知道十法界、六道、三途,都是清淨法界,都是無染無垢、廣大祕密、不思議,這是講真話。《華嚴》講真實,是講如來他的現量境界,說明事實真相。我們聽了很難接受、很難體會、很難懂得,我們在虛妄的境界裡住得時間太久,把這些妄相當真。這一乍聽,真實的反而覺得很陌生,覺得不能接受。這難怪釋迦牟尼佛成佛,二七日中宣講《大華嚴》,看看不契機收起來,再從頭來起,講《阿含》、講《方等》、講《般若》,慢慢再誘導你,誘到最後,《法華》、《涅槃》,又歸到《大華嚴》。這是對這些習氣深重、認假不認真的,用善巧方便,誘導你回歸真實。

      第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廣是廣大,勝是殊勝,廣大殊勝形容法界。佛在經裡頭,這些名詞術語用得很多,實際上都是說一樁事情。譬如講真如、自性、本性、第一義諦、如如、一真、法界,意思都一樣,都是說的一樁事情,宗門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還是講的這樁事情。我們要問,佛為什麼一樁事情說這麼多的名相?他這個意思很深,叫你不要執著。也正是中國道家所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能夠體會它的意思,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心緣相,你這才真的得道,真的通達明瞭。如果你一著相,你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聽了想一想什麼意思,一想就完了。豈不是跟你說「沒有意思,你想什麼」,好好的聽就行。說的人沒意思,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大家在那裡聽,也很會聽,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能入境界。你今天出了講堂,回到家裡,家人問你︰你今天聽了什麼?我聽了些什麼什麼,完全錯了。真正入這個境界,如果家人問︰今天聽的是?不可說不可說,這妙!真有體會,真有入處。殊勝廣大法界裡面含藏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光明。

      第八句,「最勝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這一句文也很長。普覺,普是普遍,無所不覺;覺是從相上說、作用上說,智是從體上說。通常我們解釋佛陀這個名詞的含義,為什麼不把它翻成華語?華語裡面找不到適當的詞彙來翻譯,不得已用音譯。佛陀雖然講的是智慧,可是跟我們中國這個智慧有區別。我們中國人講智,裡頭沒有三種智的意思;而佛陀裡面講智,它有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它含有這三個意思;我們中國這個智沒有這三個意思。佛陀裡頭覺的意思,它覺也有三種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中國這個覺裡也沒有這三個意思。所以佛陀可以翻成「智覺」,但是還是要加註解,因為中國智覺兩個字沒有這三個意思。由此可知,翻譯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有智有覺就能夠斷煩惱。諸位必須要曉得,定只能伏煩惱,石頭壓草,壓住它不動,不能轉變。佛家常講斷煩惱,煩惱不是真的斷,煩惱要是真斷,那個問題可嚴重。為什麼?「煩惱即菩提」,煩惱斷了,菩提不就斷掉了嗎?所以我們聽話要會聽,佛講斷煩惱是把煩惱轉變成菩提;煩惱斷了,菩提生了。怎樣轉變?智覺。你沒有正知,沒有智、沒有覺,你就轉變不過來。定功是伏,伏住,伏住是它不起作用,並沒有斷掉,它還在,只是你有定力把它降伏住。譬如念佛,念佛功夫得力,念到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成片是事一心不亂的初級,初級功夫。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境緣當中你都能提得起佛號,功夫就成片;換句話說,你在境界裡面可以做得了主。外,不會被境界誘惑;內,不會起貪瞋痴慢。內不起煩惱,外不受誘惑,一句佛號綿綿不斷,這是功夫成片。煩惱有沒有斷?沒有,你的功力能壓得住,伏煩惱。到事一心不亂,功夫深的能夠把煩惱轉變成智慧。所以煩惱不是壞東西,轉變成智慧就是好東西;沒有轉過來它不好,轉過來了它很好,用處很大。

      你得要會轉,這裡面要有智、要有覺,所以能轉見思煩惱,能轉塵沙煩惱,能轉無明煩惱;轉見思、塵沙成大菩提,轉無明成大涅槃,這樣才能入華嚴無障礙的法界。清涼大師給我們判的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他們境界落實在哪裡?就是落實在我們這個人間,就是落實在我們的社會,就是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環境當中,問題就是你會不會?宗門常常勘驗學人,會麼?會了,你就入境界,你就得大受用;不會,還要造業,還要受報,還要搞六道輪迴。我們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不但超越我們這個世間,超越欲界天、超越色界天、超越無色界天,超越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所以諸位契入佛法之後,世間法自自然然就放下,才知道佛法是真實究竟圓滿。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