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090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九0卷)  2003/9/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90

      諸位同學,請看「密訓世界」苦集聖諦第五句:

      【或名善入趣。】

      這些名稱都是「滅諦」的別名,像前面講的「安隱」,真正安穩是「滅聖諦」,總的來說,就是涅槃,這是最安穩的,也叫做『善入趣』。「入」是契入,「趣」也是趣入,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善」。契入,我們一般不難體會,怎樣叫做善契入,這個意思就深了。首先你要曉得,苦滅聖諦在哪裡,究竟無上大般涅槃在哪裡,實實在在講,就在現前、就在當下。我們為什麼不能契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能契入,這裡頭叫做善,善入之後他真有受用,因為世出世間沒有界限。聖者能契入,凡夫不能契入,道理在哪裡?實在講還是在覺、迷,這一念之差。事相上有沒有覺迷?沒有。事上沒有,理上也沒有。那覺迷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這樁事情,實在說,事上好像有,理上決定沒有,相上有,性上沒有。所以凡夫一念覺,他就是諸佛如來,如果他一念迷,那就是凡夫。

      什麼是迷?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迷。什麼是覺?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覺,覺就善入!迷,怎麼想證也證不得,沒法子證到。凡是真正契入,無一不是善入。這個理很深,境界很微細,我們聽了還是模模糊糊,還是不知道怎麼樣契入!古大德教我們有一句話說得好,放下就契入;凡夫之所以不能契入,放不下!放下跟放不下對立,二法,六祖惠能大師講,「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要懂得什麼叫不二法,你就「善入趣」,如果還是執在二法裡面,那你怎麼樣也沒辦法契入。不能契入,你修行到最高的境界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佛菩薩的法界,決定沒有辦法離開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我們這個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你沒有辦法契入。還是經上講的一句話妙絕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真的你就契入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決定沒有辦法思惟,你一想就錯了,你也說不出,你能說得出也錯了。

      所以佛在《般若經》上才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不能思議。一真法界是自然的、是現成的,眼前就是,沒有一法不是。凡夫之迷就是有念頭,所以念叫妄念,妄念沒有了叫正念。正念跟妄念,實在講沒有差別,差在哪裡?正念不迷,妄念迷了;凡聖說穿了就是覺迷之間。覺悟的人每天穿衣吃飯,迷惑的人每天還是穿衣吃飯,哪有兩樣?迷惑的人有生老病死,覺悟的人也有生老病死。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給我們示現的不就是如此嗎?但是你要曉得,一個是住一真法界,一個是住六道輪迴,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就是覺迷,覺心永遠是清淨的,迷心永遠是染污的,染淨不同。染就有業,業就起障礙,就有業障;覺沒有業、沒有障,他得自在。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確實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迷的人心量窄小,不能包容,覺的人,心是包宇宙、包萬法,真不一樣。再看下面第六句:

      【或名調伏。】

      實在講這麼多名相,一個懂了其他都懂。『調伏』的意思有淺有深,在滅諦裡面這個「調伏」是究竟的調伏、真實的調伏。為什麼?無明煩惱永遠不會再起現行,這是真正調伏。我們凡夫,調伏是修行重要的手段。調是調心,伏是伏煩惱,這裡面的境界無量無邊。煩惱習氣不是一種,貪瞋痴慢,以一個貪來說就說不盡!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甚至於學佛了還貪佛法,哪裡能說得盡!怎樣能把煩惱習氣伏住?佛所用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學,戒跟定都是伏煩惱,智慧現前的時候才能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所以禪定只能伏,不能夠斷煩惱,沒有辦法斷,只能伏。唯有智慧才能斷,這個斷不是真的斷滅,不是的,把它轉變了;轉生死為涅槃,轉煩惱為菩提,智慧現前就轉變了。

      但是,定慧都不容易成就,那是什麼原因?原因在你沒有能持戒。我們今天學佛,多數同學疏忽了戒律,所以不能成就,學一輩子,所學的都是佛法的皮毛,你沒有辦法契入,原因在哪裡?你疏忽了戒學,你不知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能降伏煩惱,慧能夠轉煩惱為菩提,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慧能斷煩惱,滅斷;轉過來的時候,煩惱真的是滅斷,菩提現前了。疏忽戒律怎麼行?不要說是佛法,世法,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有個規矩,都有個先後次第,你要是錯亂了,就不行,就不能成就了。無上甚深之妙法,也是有規則的,你不遵守,你怎麼能成功!

      許多同學,我是常常遇到,煩惱想斷斷不了,境界想轉轉不過來。什麼原因?說穿了,你疏忽戒律,你沒有認真在戒律上下功夫。我初學佛的時候也犯這個毛病,這個毛病大概是我們現代人的通病,常常犯的,疏忽了。我是章嘉大師大慈大悲無數次的提醒我,到他老人家往生了,我是很認真的思念老人。三年,他教我些什麼?我學到些什麼?這一反省,立刻就想到他常常講的一句話,總講了百遍以上,這印象就太深了,「戒律很重要」。就這麼一句話,常常提醒我戒律很重要,我聽起來是耳邊風,沒有留意!

      到他老人家走的時候,這一想,這一句話講的遍數最多,印象最深刻,才對戒律不敢輕視,找戒律這些典籍來讀,讀了之後,還是不能落實。以後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給我定這些規矩,要我做,這統統是屬於戒律,逐漸逐漸明瞭。所以我常常跟同學們講,我是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好!所謂一聞千悟,很快速、很短的時間他就能悟入,我要花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夠悟入。所以對於中下根性、煩惱習氣重的人來講,時間非常重要,要長時間,壽命短了就不行。長時薰修,還得要一門深入,真正做功夫不能貪多,貪多沒有用處,幾句話一生奉行,努力的去學習,你就會成功。

      所以我們淨宗學會成立,行門的科目我們只有五條,第一條,淨業三福,要做到!做不到不行。淨業三福第一條落實在「十善業道」,「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如果沒有「修十善業」,你前面三句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你要真正把十善業做到,前面三句落實了。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把它落實在《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在家、出家都可以學習,佛為我們禁止的,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人不能看,菩薩戒都是通的,在家出家都是通的。我們如果真正想修淨土,這一生希望真的能夠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不幹不行,夏蓮老常常講真幹!這個事情不能搞假的。我們怎樣去真幹?淨業三福第三條,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把它落實在《無量壽經》,這是比較困難的。《無量壽經》的理論,修行的方法、境界,我們要通達明瞭,這樣子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把我們念頭轉過來。我們不要去打妄想,我們把妄想轉變成「憶佛念佛」,果報就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些調伏的方法,這是修行的根本,大根大本。

      六和敬是調伏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如何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但是,你要曉得那個根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做不到,六和敬當然你做不到。根在淨業三福,沒有淨業三福,三學、六度、十願都做不到,你只是念念而已。充其量是阿賴耶識裡頭落個印象,哪一天成就,就難說了,總得生生世世、多生多劫的學習。所以今天成就的人,我們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他成就了,殊不知他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學習,今天成功了。好像我們去參觀學校舉行畢業典禮,我們去參觀,某個人拿到博士學位,證書拿到手了。你有沒有想到,他是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多少年月在那個地方勤奮的學習,這個時候才拿到。今天念佛往生的人,是多生多劫、生生世世在學習,他這一生果報現前了,是這麼個道理。絕對沒有這一世才開始修行,他就能成就的,沒這個話。現在連外國人也懂得,世間任何一個眾生,絕對沒有偶然突發的事情,都是因果相續。我們這一生是接著前生而來的,相續,來生是接著這一生而來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決定不是迷信。

      了解這個道理,肯定這個事實真相,我在前面也說過多次,我們這一生緣分好,因緣具足,善根、福德可以彌補,肯定是有,也許差一點,不足。但是不足,這一生能夠補足,什麼方法補足?勤學、好學,那你就補足了。你不好學、不肯學,就沒法子,你這一生遇到的緣再殊勝,也不能成就。《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好學、勤學能補足,我們要把我們的精神、精力、時間都要用在補足我們的善根、福德上,那你就對了。不要把這些時間、精力、精神,浪費在帶不去的事情上,那你就搞錯了,世間所有一切法帶不去的。

      佛門古德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真正看破了,你自然就會放下。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決定不會貪戀,生活在這個世間,無論是順境、逆境,隨緣!隨緣你就自在了,你就不會受妨礙,不必作意去調伏,自自然然就調伏了,有一點調伏的味道。但是這個調伏是在「滅聖諦」裡頭,它是講得究竟圓滿,連小乘的般涅槃都不是這個境界。諸位要曉得這個地方是《華嚴經》,《華嚴經》裡講的調伏,跟《阿含經》講調伏,程度差別很大很大。底下這一句:

      【或名一分。】

      『一分』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有註解,他說「惑由妄起」,迷惑。「滅云一分者」,滅聖諦說一分,「惑由妄起,故分數塵沙」,塵沙是形容多,無量無邊!「理不可分,故稱一分」,理是什麼?理就是頭一句「惑由妄起」。迷惑可麻煩了,頭數數不盡!無量無邊統統是妄念,統統從這裡起來的。理總是一個,稱之為「一分」。世出世間,理都是一個,十法界的理也是一個。所以宗門大德說,「識得一,萬事畢」,什麼時候你真正要悟入「一」,那就圓滿了,世出世間一切事都沒有了。

      現在我們要問,我們今天修的淨土法門,與這一分相不相應?跟諸位說,相應。我們淨宗經典不叫一分,叫一心,一心不亂。什麼時候你證得一心,就是這個地方講的一分。所以滅諦也「或名一心」,一心跟一分是一個意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華嚴》教義。一能變多,多還歸一,所以,說多是從事相上說的,說一是從理性上說的。我們用樹木來作比喻,一是根本,根本是一,多是枝葉,這棵大樹枝葉很多,多不能離開一,是從一生的,多不能離開一,一也不離開多,一多不二,那你就善入趣了。由此可知,善入趣是什麼?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入了,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入不了。第八句:

      【或名無罪。】

      真的沒有罪了,罪業統統消除了,統統轉變成般若智慧,經論裡頭常講,轉煩惱為菩提。確確實實統統都轉過來了,把罪業轉變成福德,善根、福德。確確實實能夠把貪瞋痴轉變成戒定慧,戒定慧的反面就是貪瞋痴,貪的反面是戒,瞋的反面是定,痴的反面是慧。所以,貪瞋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貪瞋痴;覺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貪瞋痴,一樁事情,覺悟轉貪瞋痴為戒定慧。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因上轉過來了,果報上就轉了。

      有人在地獄裡面受苦,有人在地獄裡面修福,奇怪!什麼人在地獄受苦?迷的人,迷而不覺,他在地獄受苦。覺悟的人在地獄修福,哪些?佛菩薩,在地獄裡頭教化眾生,他在那裡修福。雖然形相上是地獄,實際上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異阿鼻地獄,是一不是二,他知道,迷的人不曉得。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覺悟是世出世間最可貴的一樁事情,無比殊勝的事情。我們學佛,學佛是學習,佛是什麼?佛是真實的智慧,佛是圓滿的覺悟,學佛就是要學真實的智慧、圓滿的覺悟。

      真正看破、放下了,無往而不利,十法界裡頭不論在哪個法界,都自在,都沒有障礙。《楞嚴經》上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物就是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你有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能轉,那你怎麼會不自在?戒定慧三學是性德,貪瞋痴三毒也是自性本具的;迷了,戒定慧就變成貪瞋痴,悟了,貪瞋痴又恢復成戒定慧,就這麼回事情。貪瞋痴沒有了,把它消滅了,戒定慧也沒有了。所以佛法裡頭永遠沒有消滅,佛法裡面常常講滅、滅斷,那是個轉變,要懂這個意思。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性德圓滿的顯現,性德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你怎麼能滅?不可能,只有能轉,而不能夠滅,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然後你才曉得,世間有許許多多淪落在三途六道的眾生,怎樣幫助他覺悟,幫助他轉過來,回頭是岸,這是真實的功德。第九句:

      【或名離貪。】

      『離貪』,就是永遠離開煩惱,也是把煩惱習氣統統轉變成善根、福德了,統統轉變過來了,這是果德。我們今天讀到這個名詞,對我們來說是真實的教誨,是高度的警覺,時時刻刻要想著「離貪」。離貪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性德現前,只要有這個貪字,我們的性德就變成煩惱,煩惱就變現三途六道。三途六道本來沒有,本來是一真法界,本來是極樂世界,就是貪瞋痴把它變成現在這個狀況,我們的生活過得這麼辛苦,冤枉!末後這一句:

      【或名決定。】

      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廣,『決定』成就無上菩提。《華嚴》是一乘圓教,滅聖諦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決定」成就了。對於煩惱習氣決定永斷,永遠把煩惱習氣轉變過來,轉變成菩提涅槃,而菩提涅槃決定不會再變成煩惱習氣。世尊在《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講得很詳細,我們讀了應當要有深層的理解,在今天,我們要決定依靠佛菩薩的教誨,你才能得到決定的成就。尤其是在現前這個時代,社會上大家都知道不安定,災難頻繁,而且每一次的災難愈來愈嚴重。我們要問問自己,身心世界應不應該放下,極樂世界應不應該往生?你真的參透了,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相信人生的目標、方向你才真正找到,不再疑惑,不再有第二個妄念了。那麼到哪裡去?念佛堂去!到念佛堂沒有別的,決定求生淨土,決定出離六道十法界,這一生當中也是決定成就!

      要多少時間?不必要很長的時間,三年五載足夠了,你就能得大自在,往生,自在往生!這是事實,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現前能不能做個決定?這個決定不容易,為什麼?要具足戒定慧三學,要具足淨業三福。沒有三福、三學,你的決定不是真的,為什麼?你做不到,你沒法子落實。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之處,但是可以彌補,好學、肯學彌補我們的善根福德,這個決定可以落實。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第四段「苦滅道聖諦」,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猛將,或名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或名平等眼,或名離邊,或名了悟,或名攝取,或名最勝眼,或名觀方。】

      到這裡是一段,說到道諦,『苦滅道聖諦』,也舉了十個名號,這十個名號都是四諦裡面的道諦,也就是修行的方法,稱為苦滅道聖諦。『彼密訓世界中』,這是東方,我們娑婆世界東方密訓世界,舉這個例子。也說了十個名稱,這十個名稱都是屬於「道」,我們一般講修學的綱領,修學的宗旨。

      『或名猛將』。這是第一句,這個意思我們一看就能夠明瞭,精進波羅蜜裡頭所說的「被甲精進」,「猛將」就是被甲精進。由此可知,他代表的是精進,正如一般大乘經上佛常說的,菩薩善根唯一精進,這是講善根。世間法的善根有三,我們講的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世間一切善法都從這裡生的。出世間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猛將是表精進,這個名詞我們一定要有很清楚的概念,不能有絲毫含糊。「精」是純而不雜,這叫精;「進」是絕不退轉,這叫進。精進波羅蜜大家都會說,都很熟悉,可是意思沒有搞懂。怎麼說意思不懂?因為你並不精進,你的修學還是雜修。自以為每天功課定得很多,好像方方面面你都照顧到,其實你完全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沒有依照佛菩薩教誨去做。佛菩薩教誨是什麼?精進!精就是一門深入,進就是長時薰修。

      我們看看,諦閑老和尚那個念佛的徒弟,鍋漏匠,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生活非常艱苦,最後找到諦閑法師。諦閑法師他們是從小在一起長大的,一個村莊上的,小孩的時候常常在一塊玩耍的玩伴。現在看到他出家了,他這個朋友鍋漏匠也想出家,諦閑老和尚這個時候頭大了。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年齡四十多歲了,還學什麼,學什麼都來不及了;在中國從前的社會,四十歲沒人教你了。但是他一定要出家,這個關係到底不一樣,諦老就跟他談條件,他說:你既然要出家,想跟我出家,那我就提出條件,你拜我作師父,從今之後一切要聽我的話。他馬上就肯定了:當然,我拜你作師父,什麼都聽你的。

      諦閑老和尚的條件也很簡單,他說:好!給你剃度,你也不要住在廟上,住在廟上,人家一定輕視你,瞧不起你,你什麼都不會!連早晚功課你都沒辦法,敲打唱念,當然你也學不來,人笨!他說:我到鄉下找一個小廟給你住。寧波鄉下有很多小廟沒人住,找了個小廟,找了一個信徒(附近的信徒)照顧他的生活。他一個人生活很簡單,讓他住在這個破廟裡頭,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的叫一門深入。「你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什麼你也不要想,什麼也不要管,就把這六個字念好,你將來一定有好處」。這個人老實,他也不問什麼好處,反正教他念就念,就照這個方法去念,這是「猛將」,這是真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三年多一點,不到四年,三年多他就成功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他那個護法到觀宗寺去報信。那個時候走路,交通不方便,一去一回三天,他站了三天。諦閑法師看到這個樣子,讚歎!真的成功了。

      你們想想看,那叫精進,這個鍋漏匠真正懂得精進。諦老讚歎的話我們要記住,他說:「天下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天下大叢林裡面的方丈主席也比不上你,你成就了。」人家只花了三年的功夫,什麼都不懂,一句「阿彌陀佛」超越六道十法界。所以念佛堂的功德是不可思議,誰懂得!這樁公案,希望我們同學要牢牢的記住,要細心去參究值不值得學習。我們今天的念佛堂,每天還有兩個小時聽經,為什麼要夾雜這個東西在裡頭?原因是大家煩惱習氣很重,放不下!講經是勸導你,勸導你看破、放下而已,真正用功夫就是這一句佛號,沒有人能夠跟你相比。

      第二句『或名上行』。行是修行,為什麼叫「上行」?清涼大師註解裡頭有,「所之在滅者,滅為最上,之者,適也」,所之在滅!這個「之」是什麼意思?之是「適」的意思。「道能證滅,故為上行」。這把上行的意思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所希求的是什麼?是滅諦。你要怎樣才能夠證得滅諦?你要修道。我們以前面諦老法師這個念佛的徒弟做一個例子,大家好懂。我們所希求的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證得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就是上行,最高、最上的行門。有人很清楚、很明瞭的修學成功了,像鍋漏匠他什麼都不知道,我們說是糊裡糊塗成功了,他也證得菩提涅槃。那是為什麼?就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遇到諦閑老和尚,因緣具足。他的善根是什麼?老和尚教他,他能信、他能解,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能夠落實,他能夠真正做到,是他的福德。條件具足,真肯幹,萬緣放下!

      我們學院先祖紀念堂,這兩天工程就全部完工,這個紀念堂就是我們學院的念佛堂。念佛堂旁邊有一棟宿舍,昨天我跟莊法師說了,這棟宿舍專門供養念佛堂的同修。他們在念佛堂念佛,念累了就回去休息,休息好了就到念佛堂念佛,不分晝夜。繞佛的時候,念佛堂裡面可以繞佛,外面也可以繞佛。但是外面如果是上課的期間,你們繞佛在裡面,早晚不上課的時候可以在外面繞佛,晝夜不間斷。我們看看這個先祖紀念堂裡面,將來出幾個鍋漏匠,了不得,這個功德沒有人能比!這真正是猛將,上行!

      所以千經萬論費盡口舌,是為什麼?是為了你半信半疑,釋迦牟尼佛才苦口婆心。像鍋漏匠那樣的人,那釋迦牟尼佛真是快樂,為什麼?太容易度了,一點都不難。中下根性的人難度,妄想雜念、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佛度眾生唯上智與下愚最容易度,上智是什麼?你一說,他就通達明瞭,他真的能一切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成功了,很容易。下愚,像鍋漏匠這樣,很容易度,他真能相信,他真能幹,他一點不懈怠。當中這一段的人多,剛強難化,勞累佛菩薩苦口婆心。

      第三句『或名超出』。這個「超出」是對三界六道來說的,對十法界來說的。小乘經裡面超出只指輪迴,六道輪迴;大乘法裡面一定要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我們用念佛的法門往生極樂世界,就超越十法界,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裡面,更不在六道裡面,這是真正超出。一般在經教裡面佛常說,怎樣能超出?要斷見思煩惱,你才能超越六道;再斷塵沙煩惱,然後再破一品無明,這就超越十法界,四聖法界超越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才能夠契入華藏世界。

      我們想想,見思煩惱裡面頭一個關口,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這一關就很難破。你去問問這些修行人,哪個人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你去找找看,去調查調查,有幾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真正做到無我。這一關要不能突破,不但是出不了六道輪迴,老老實實講,出不了欲界!你對於五欲,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這五樣東西你放不下,你還在貪求,你出不了欲界。色界、無色界沒有你的分,財色名食睡放下了,沒有一絲毫貪愛的意念,你才能超越欲界,生色界天,不是容易事情。

      念佛,為什麼許多善知識常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早年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常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一、兩個,萬分之一、二。這是什麼原因?七情五欲沒有放下,貪瞋痴慢還起現行,這是什麼?這是業障,臨命終時它障礙你往生,你去不了。這個事情是很平常的現象,也是很正常的現象。為什麼?我們修行不是這一生,過去多生多劫就修學這個法門,就念佛了。為什麼沒有去?原因就是放不下。這一生又遇到這個法門,看看這一生能不能放下?果然能放下,那這一生成功了。若是放不下,那跟過去生一樣。好,等下一世我們再來,但是你要曉得,下一世到底是什麼時間難說了。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提高最高的警覺心,那是什麼?人身失掉,再得人身不容易,這是實話。我們自己要冷靜去想一想,這一生當中思想、觀念、言行,符不符合五戒十善的標準,如果能與五戒十善相應,來生能夠得人天身分;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十惡相應,與十善不相應,來生三途去了。三途我們知道,進去很容易,出來很難。

      地獄道很複雜,種類很多,壽命很長。往年,台中慈光大專佛學講座,我參加了十一次,李老師自己主講佛學概要,裡面有個單元介紹地獄,那是舉一個例子而說。地獄裡面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中國號稱有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的時候不過兩天。地獄的壽命最短的也是一萬歲,長的是萬萬歲,你說還得了嗎?它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你就想這個地方能去嗎?造業的時候你不知道,你真有膽量,可是墮落到裡面你後悔莫及了。這些是事實,絕對不是佛故意說這個來嚇唬人的,勸人不要做壞事,你這麼想法你完全想錯了。餓鬼道跟我們時差也不一樣,餓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麻煩大了!在中國,一般人都是說人死了以後就變鬼,明明有六道,為什麼單單說鬼,不說別的道,不說人死了之後變人,人死了之後生天,為什麼不這麼說?大多數都到餓鬼道去了,什麼原因?貪心!貪心變餓鬼,愚痴變畜生,瞋恚墮地獄,所以貪瞋痴三毒,果報是三途。

      我們自己要平心靜氣想想,我們貪瞋痴這樁事情嚴不嚴重?如果貪瞋痴相當嚴重,那你就要小心,來生多分是墮三惡道。你要想不墮三惡道,你要把貪瞋痴斷掉!三惡道的業因拔除,你才不會墮三惡道,這個事不是簡單事情。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學佛法,如果不是五十年來,天天不斷在經教裡面的薰修,這個習氣煩惱斷不掉。這麼長的時間天天在薰習,我們才真的把這樁事情當作重要的一樁事情來看,知道這個煩惱習氣非改不可,不改,將來的罪有得受。所以才修布施,布施斷貪;才修忍辱,忍辱斷瞋恚;才求智慧,智慧斷愚痴。你要不真幹,轉眼之間就夠你受的,這是事實真相,這不是迷信,這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造謠生事,完全是事實真相。

      第四句『或名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有方法,有最適合的方法,便就是最適合的,「方便」的意思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我們曉得最適合的方法無過於淨土,淨土法門裡面最適合的方法,無過於持名念佛。所以經典要不要講?在我來說不要講了,這是真話。不講怎麼辦?到念佛堂去念佛,這是真話,學鍋漏匠,決定成功!今天在此地還是跟諸位在講解,這是為什麼?為正法久住,為接引、為幫助初學的同學。我們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與佛有緣,但是在這一生當中沒有機會接觸到,縱有善根福德,隱藏在阿賴耶識裡頭,不起作用!所以,講經說法是給大家做增上緣,希望大家聽了之後,能生歡喜心,能信、能解,他的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善根福德就引發出來。他要是能夠鍥而不捨,認真努力修學,他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

      我們在此地幹這個工作沒有別的目的,幫助那些善根福德成熟的人,在這一生當中作佛去,決定不為自己,為自己這些事情統統可以放下了。雖然每天我們還繼續幹這個事情,但是這個事情是附帶幹的,那真正幹什麼?真正是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這是正行。為大家解釋這些經典,把佛法介紹給大家,這是助行,這不是我的正課,這是附帶做的。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懂得方便,通常在佛法裡面,方便前面再加兩個字「善巧」,善巧方便,這個地方雖然沒有加這兩個字,意思具足,文字上沒有,意思具足。諸佛如來有無量的善巧方便。

      第五句『或名平等眼』。為什麼叫「平等眼」?淺而言之,佛菩薩教導我們,要用平等來看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什麼時候你能看出平等,恭喜你,你就能契入如來境界。平等眼是從相上講的,實際上是從平等心裡面生的,心不平等你怎麼可能有平等眼?你怎麼可能有平等行?所以,一定要懂得修清淨、平等、覺,淨宗法門是以這個為修學的標準。這個修學綱領就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這個經題,前面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講的果。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不但是大乘,古大德跟我們說,是大乘裡面的大乘,一乘究竟圓滿的大法。

      「無量壽」是果德。如來果報當中第一德,古來祖師大德都說是無量壽,為什麼?是因為特別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來講的,娑婆世界眾生就是指我們,壽命短促,無論修學什麼東西,時間不夠,不能在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的,我們一般講的成績,究竟圓滿的成績,不是一生能修成的,要好多世累積經驗才能成就,世出世間法都一樣,沒有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就好了,壽命無量,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決定一生成就,一生達到究竟圓滿無上的佛果。所以,「無量壽」是西方淨土第一德。第二是「莊嚴」,莊嚴就是我們講的美好,或者是世間人常講的真善美慧,世間人有真善美慧之名,沒有真善美慧之實;西方極樂世界真實,不是假的。用莊嚴來形容如來的剎土依正莊嚴,「無量壽莊嚴」這五個字講盡了,極樂世界的果報。

      怎樣才能往生?這要靠修德。修德也提出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五個字三樁事情。大乘教裡頭常說「心淨則佛土淨」,可見得「清淨」是修德裡頭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什麼?學清淨心。什麼是清淨心?離開一切染著就是清淨心。起心動念,內,離煩惱習氣,不為煩惱習氣所染;外,遠離五欲六塵,不為五欲六塵所著。不著五欲六塵,你才能得清淨心,你才能得清淨身,身心清淨你就自在,你就得輕安。就在日常生活裡頭修,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修,那就是我們的道場。在起心動念處修,這是真修,真正在這裡頭鍊功夫。

      會修的人功夫不間斷,比那個鍋漏匠修行還厲害,你會不會?總的原理原則就是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句話是總綱領。用在哪裡?起心動念之處。每個念頭你都能覺察到,你不迷。一念不覺馬上就迷了,隨著煩惱習氣走,這就不行了。所以,功夫不得力,原因什麼?迷的時候多,覺的時間少,功夫不得力。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鍊到什麼?覺的時間天天增加,迷自然就減少,到什麼時候迷、悟差不多相等的時候,你就能覺察到你功夫漸漸得力了。這個時候再往上提升,覺的時間長,迷的時間短,那就能自在了。清淨平等覺現前,而不會再退失,你這一生成就了,那真正值得恭喜,值得讚歎。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