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4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二卷)  2009/9/24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從「三昧分」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品經從上次講完之後到今天,當中我們可以說是夾雜在這裡面,學了一部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國師這篇論文,我們用了二百一十六個小時學習圓滿。在這個時候我們插這部論文在其中,用意也很深,那就是《華嚴經》學到此地,我們也學了很長的時間,四千多個小時,如何能契入華嚴境界,我相信這都是我們每個同學非常關心的事情,而《妄盡還源觀》就是幫助我們契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也就是十住菩薩所契入的。怎麼樣才能契入?一定要妄盡。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在大乘經裡面,世尊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把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能放下,不再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裡面這些災難你再也不會受了,六道裡面這些苦也不會受,真的離苦得樂。你看看,只要把執著放下,不再執著。執著裡頭總不外乎自私自利,這是頭一條,再就是與人對立,與一切萬物對立,從對立自然就產生控制的念頭、支配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些都是貪瞋痴慢在作祟。貪瞋痴慢在造什麼?諸位一定要知道,那是在製造三惡道,餓鬼、地獄、畜生。這些東西不能放下,你將來必定生三途。為什麼?天天在造,雖然學習大乘也是枉然,學《華嚴經》也幫不上你忙,你每天所想的、所念的、所做的、所為的,全是在造三途業,這我們不能不警惕。佛告訴我們,如果你再能把分別放下,不但不執著,分別念頭都沒有,你就是菩薩,你升級了。如果再放下妄想,那你就入華嚴境界。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到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十法界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是契入華嚴境界。《妄盡還源觀》裡面給我們講這個道理、講事實真相、講方法,那就是凡夫成佛的方法。

      如果我們想想,業障太重,很想放下偏偏放不下。不能徹底放下也得要放下幾分,我們把它算成一百分,你能放下一分、二分也不錯,總得要放。放下一、二分也有希望入華嚴境界,那不是根據《華嚴經》的理論方法修學,而是什麼?而是用念佛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能夠生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就是生華藏世界。真的嗎?真的。為什麼?《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去讀一讀就明白了。五十三參提出了念佛法門,你看第一位德雲比丘,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個善知識,他修般舟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給善財童子講開示,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可以說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一切經都歸納到念佛法門。《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是什麼?一就是念佛法門。一切是什麼?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最後統統歸念佛法門,這不可思議。到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為會主,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五十三參,一個開始,一個總結,徹始徹終就是念佛往生淨土,華嚴法門!

      清朝乾隆時代的彭際清居士,這是我們淨宗的大德,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他講的有沒有道理?非常有道理!你們展開《無量壽經》看,《無量壽經》在序品裡面,第二品,夏蓮居的會集本,「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極樂世界那些大眾修什麼法門?修普賢法門,個個都是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在我們近代,我想很多學佛的同修都知道弘一大師,這人了不起!他的早晚課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他念得很熟,能夠全部背誦。我們從他的著述裡面看到,那個時候親近他老人家的知識分子非常多,高等知識分子,許多都是大學畢業生。他給他們介紹,最重要讀誦的經典就是《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的《疏鈔》,廣泛極力的推薦。弘一大師念佛往生的,這是近代人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而彭際清居士依《華嚴經》也做了一篇論,《華嚴念佛三昧論》,近代的黃念祖老居士有講記流通,這就知道《華嚴經》跟淨土的關係非常密切!《華嚴經》就是細說極樂世界,而《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綱領、綱要,我們要了解這個關係。那我們學《華嚴》,目的無非是對西方極樂世界多了解,增長我們的信心,加強我們的願力,我們的功夫都要用在念佛上,不聽講、不讀經的時候,心裡這一句六字洪名不能間斷。

      這個世間災難很多,活得很辛苦!前幾天我在香港,有個同學告訴我,新聞報導香港有幾個自殺的,有個很年輕的人自殺,他留了個遺言,他說人活得太辛苦,不想再活下去。自殺能解決問題嗎?佛告訴我們,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活得很辛苦,你自殺之後更辛苦,到中陰身之後你後悔莫及,你回不了頭。日子怎麼過法?佛給我們講,我們人到這個世間來為的是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句話,四個字,要記住,「人生酬業」。你必得來,你不來不行。為什麼?過去生中造的業,你自己造的你自己得受。過去生中造善業,你這一生到人間來享福,你要是造不善的業,那你得受苦。善、不善是因,苦樂是果報,你造的是什麼樣的因,你得要受什麼樣的果報。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這與性德相應,你怎麼能逃避?哪有這種道理!不可能逃避。所以佛才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造業的時候他忘掉了,果報現前他害怕,來不及了。菩薩明白,菩薩了解因果,所以菩薩重視因,也就是說菩薩絕不造惡因。像《十善業道經》上講的,菩薩的心善、思惟善、言語善、行為善,所以他果報殊勝。

      應化在我們世間,那就是今天我們這段經文所講的,『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這是我們非常嚮往的。「無量方便三昧」,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現在的話合起來講,就是最好的方法、最善巧的方法。跟苦難眾生在一起,跟災難眾生在一起,他依然是如如不動,依然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三昧。三昧是梵語,用中國話來翻譯就是禪定,很深的禪定。禪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才能夠解決問題。我們今天這個世間可以說是無量的煩惱、無量的習氣、無量的不善、無量的衝突、無量的災難,菩薩一個無量三昧把它全解決了,這是初住菩薩。

      我們在此地,隔的時間太久,把前面大意溫習溫習。十住菩薩,初住叫「發心住」,發什麼心?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自性;換句話說,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說的,還在後面,我們還沒學到,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當中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個意思。自性裡本來具足,具足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德能裡面第一德是什麼?「本無動搖」,這是第一德。我們換句話講就好懂,自性本定。禪定要修嗎?你自己本來有,自性本定!現在有沒有失去?沒失去,失去就不是自性。現在怎麼回事情?我們把自性迷了。自性就是真心,就是真實智慧,就是本定。我們現在的心是妄念、妄想,前面一個妄想滅了,後面妄想又生,念念不住,這就是妄心。真心怎麼樣?真心不生不滅,我們是生滅心。諸位要曉得,我們的真心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才叫「住」,發心住。

      彌勒菩薩說得好,他給我們講,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你就想想,這是妄心,不是真心。妄盡,妄心要把它斷盡,要真放下,妄心放下,真心就現前,真心是不生滅心,就現前,這個時候就叫發心住。發心住這個階層裡面的人,他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到這個階層就叫發心住的菩薩。這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他住在哪裡?他住在一真法界。這個法界裡面,不但人無量壽,不生不滅,無量壽,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也是不生不滅,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它叫一真。十法界都是虛妄的,妄心變出來的,《華嚴經》上也說這個宇宙「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十法界裡面這些眾生,心都是妄心,在佛法裡叫識,識就是分別執著,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分別是意識,執著是末那識,它們在作怪,這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

      如果不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怎麼會知道!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大恩大德,我們知恩才會報恩,不知恩不曉得報恩,忘恩負義。我們不願意做忘恩負義的人,那要怎樣報佛恩?回過頭來,妄盡還源真報佛恩!妄放不下,還不了源,做再多的善事,也是報佛恩,報一點點,千萬分之一、二,真的,不是佛對我們的期望。佛對我們的期望是教我們回頭,教我們這一生當中就成佛,這是他對我們的期望,這是真報佛恩。弘法利生,要知道是附帶的,為什麼?因為弘法利生是初住以上菩薩他們主要幹的事情。為什麼?他們自己度了,自度之後這才能度人,自己沒度你怎麼能度人,哪有這種道理!自己沒度,護持佛法是修福、是行善,果報在哪裡?果報在三善道。你就曉得這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一定要孝順佛,要報佛恩,那就是這一生當中決定要生淨土。別的法門不容易,為什麼?要斷惑才能成就。淨宗的殊勝是帶業可以往生,但是要記住,是帶舊業不帶新業。也就是說,過去所造的我覺悟,不再造了,從今之後我明白、我覺悟,我一心一意專修淨土,這叫真報佛恩。現在弘法的人少,原因是什麼?眾生福薄。可是如果我們冷靜的觀察,佛菩薩不以佛菩薩的身分出現,也不以學佛的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他不用這個身分,他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這裡頭出現,細心觀察我們能發現,好多好多的菩薩。他示現什麼?示現造惡、懺悔、覺悟,斷惡修善、回頭是岸,他做這種種表現。你細心去觀察,還真多,這裡頭有表演的,也有真受報的。真受報,你看他的因果報應,他沒有回頭,臨死還不覺悟,還怨天尤人,那不是佛菩薩示現;佛菩薩示現在臨死的時候突然覺悟、明白了。確實是很深的、善巧的示範。

      發菩提心,菩提心我們講了十個字,大家容易明瞭,第一個「真誠」,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每個人都具足。我們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用真誠心,真誠心是佛心,菩薩念念不捨。真誠的表現,表現在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自受用。我們真誠心在哪裡?清淨平等覺就是真誠心。清淨是什麼?不受染污。諸位要知道,第一個染污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都是染污,染污就不清淨,清淨沒有染污。像這些法身菩薩,這是大菩薩,我們常常念的「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摩訶薩,摩訶薩是大,大菩薩。他們是佛,他們不染污,不但在人間不染污,在畜生道、在餓鬼道、在地獄道都不染污,他都去。在人道現人身,在畜生道現畜生身,度畜生不現同類身度不了牠。在鬼道現鬼身,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你看我們人間放焰口,那是布施餓鬼的,請餓鬼吃飯,焰口台對面有個焦面大士,通常用紙紮的一個鬼王,那個焦面大士是誰?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現那種身相。在哪一道現哪一道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這是諸佛如來幫助眾生覺悟。你看他能夠不染,在染而不染,他保持清淨,真學佛!

      第二個「平等」,平等是決定沒有傲慢,表現在什麼地方?表現在謙虛,在尊敬別人。這裡頭要注意到,如果這個人是善人,我們對他謙虛,尊敬他,理所當然;這個人無惡不作、十惡不赦,我們見到還是那麼尊敬,還是自己那麼謙卑,這個難!菩薩為什麼做得到?因為菩薩曉得他本來是佛,只是現在他迷惑顛倒,不能說迷惑顛倒你就不尊重他,哪有這個道理。好像我們一個人,這人很聰明,做人事業都很成功,值得人尊敬,喝酒酒醉了發酒瘋,發酒瘋你就能瞧不起他?你就能對他不尊重?當然不可以。所以佛知道。度畜生變螞蟻、變昆蟲、變餓鬼、變畜生,那都是佛。他是一念不覺,他搞錯了,他會回頭的。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看餓鬼道、看畜生道,那是從果上講。從因上講,現在搞貪瞋痴的,那不就是餓鬼、地獄、畜生!果報還沒現前。所以說十惡不赦,佛菩薩對他非常恭敬,佛菩薩自己表現謙虛,這是覺悟了,他不迷!經典上有兩句話,佛常說「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們要是懂得這兩句話,就不要挑什麼日子,中國人,外國人也有這個習俗,要挑好日子,佛告訴我們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不必挑,平等心。心不平的時候要挑,心平等了不要挑。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真的,你只要得清淨心、得平等心,你才能體會,十惡不作的那個人也是好人。為什麼他是好人?我們老祖宗講「人之初,性本善」,你問他的性是不是本善?是的,一點沒錯。他為什麼現在變成不善?習性不善,沒人教。《三字經》上講的「茍不教,性乃遷」,他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他被習性所染。

      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個大染缸,你在這裡頭能夠不受染污嗎?不受染污的人就是有定功,他不貪財、不貪色、不貪吃、不貪名聞利養,這就是定。我們在這個經前面念過,「賢首品」裡念過,佛是現身說法,教導我們「不求五欲」,五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頭一條。第二條「不求王位」,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不出家就繼承他父親做國王,捨掉了,真不求!第三個「不求富饒」,我們今天講大富長者,不求,不求富貴。「不求自樂」,自樂是誰?小乘,自己入偏真涅槃的境界,自在,眾生在受苦受難他沒想到。後面說也「不求大名稱」,這個大名稱就是現在講的知名度。佛對這個世間人所追求的,他統統放下,這是對的,不但這樣教我們,他全做到。釋迦牟尼名稱很大,不但在當時大家知道他,現在二千五百多年之後,這個世界上誰不知道釋迦牟尼佛?這種名稱不是他求來的,這叫什麼?實至名歸,他真有大德、有大行,人家自自然然讚歎他,不是他求的,他絲毫沒有求的這個念頭,這個我們都要知道。這些統統都是染污、都是不清淨,我們要遠離,要把它洗刷乾淨,叫妄盡。

      第二個平等心,平等沒有高下,一視同仁,我們才有成就。佛常常告訴我們,佛說十法界,十法界的因緣很複雜、很多,不簡單。我們總是想,無量因緣裡有沒有個最重要的,第一因緣?佛說了,成佛,成佛也很多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什麼?佛就講平等,平等是成佛第一個條件。我們用不平等的心待人接物,你想想看你能不能成佛?不能。佛心平等,你不平等,你不但成不了佛,連阿羅漢也成不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小乘初果,清淨平等覺他學到少分;在大乘,《華嚴經》裡面講十信菩薩,初信位的菩薩跟小乘須陀洹斷證的功夫是平等的。也就是說,見思煩惱裡面見惑,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小乘證須陀洹,大乘初信位菩薩。這八十八品見惑說的是什麼?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好說話,我們好學。第一個身見,執著身是我。你就曉得初入佛門,初信位的菩薩把身見放下了,絕不會再以為這個身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初果、初信位的菩薩,身見有沒有?有,叫我見,不叫身見,身見沒有了,他不執著身是我,他有我見沒有身見,高一等。我們以為身是我,他知道身不是我。什麼是我?靈性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身體也是我所有,所以對身的生滅毫不在乎,身的生滅就跟衣服一樣,你要我可以給你。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看到老虎餓得很可憐,找不到東西吃,捨身餵老虎,把身體布施給牠。為什麼?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自己。就好像我們看到一個將要凍壞的人,很可憐,我們的衣服可以脫下來送給他,就這個意思。身體跟衣服一樣可以送人,所以靈性是我。六道裡面的眾生他不知道靈性,他迷了,迷了的時候靈性叫靈魂,悟了的時候叫靈性,迷了叫靈魂。靈魂也很麻煩,它出不了六道,它必須要覺悟,覺悟之後就超越六道輪迴。統統要搞清楚,不搞清楚真有麻煩、真有障礙。

      所以我們曉得,六道、十法界都沒有住,這很可憐。六道輪迴就是在六道裡頭流浪,十法界輪迴在十法界裡頭流浪,沒住處。一定是離開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有住處,你的心再不會動搖,不會起心動念,那叫住,起心動念你心沒住處,這個道理你不能夠不懂。所以心不能夠不清淨,不能夠不平等,不能不覺悟。覺悟放在最後,為什麼?清淨平等就生覺悟、生智慧。你的心是染污的,你的心是不平的,生煩惱,造業。心清淨平等的人不造業,跟大眾在一起,大眾造業,他不造業,這就是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不造業,這叫真本事、是真功夫,對自己。對別人?對別人是慈悲,大慈大悲。大是什麼意思?大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大!如果你的慈悲裡有執著,這在佛法叫「愛緣慈」,有執著;沒有執著,有分別叫「法緣慈」,那是阿羅漢、菩薩。佛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叫做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無條件的,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沒有條件,同體大悲,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我們在前面讀過,這是真話,這不是假的,只有初住以上的法身菩薩他們證得。

      在中國古聖先賢也有這個意思,但是沒有講透,我們學佛時間久了,慢慢你再看中國古籍很相應。《大學》裡面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很像菩提心。發菩提心那就是明明德,明德就是菩提心,發就是讓他再加個明,你的明德已經不明,你現在要把它再恢復明。恢復明不就是發嗎?菩提心是真心,我們統統都有,現在迷了,你要好好覺悟,把這個心再發出來,很重要,因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是決定得生淨土。菩提心沒發,念佛功夫很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發菩提心,能不能往生?不能,這重要。為什麼?一天十萬聲佛號,他是用凡心念的;我們再說得不好聽的話,他用輪迴心念的。輪迴心念阿彌陀佛還在六道輪迴,出不去,可是他在六道裡一定是善道,心念阿彌陀佛,肯定是天道,他不會到極樂世界,因為到極樂世界要菩提心。這一點諸位同學要記住,千萬不能發生誤會,我一天那麼樣用功,將來還沒有到極樂世界,還在埋怨釋迦牟尼佛騙了我,阿彌陀佛是假的不是真的,我這麼用功為什麼不去。那個罪就更重,將來天福享完了之後,果報在阿鼻地獄。為什麼?你謗佛、謗法,你毀謗三寶,這個罪重。這什麼原因?原因是對於經教知道太少,常常學習經教就明白,縱然這一生不能成就也不能夠責怪佛菩薩,不可以怨天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肯定原因是自己有問題,佛菩薩沒有問題,經教沒有問題,這是不能不知道。所以發心住,發菩提心就住,發輪迴心沒住。

      第二地叫「治地」,好,它名詞都好。這個地是什麼?心地,我們的心地不善要對治。心地有了毛病,什麼毛病?起心動念是毛病,分別是毛病,執著是毛病;再說得粗一點,自私自利是毛病,貢高我慢是毛病,貪圖名聞利養是毛病,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是毛病,毛病多!釋迦牟尼佛隨便說一說就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毛病,太多了,細說說不盡。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毛病,你怎樣一樣一樣把它治好,怎麼治法?我們中國老祖宗也說得很簡單扼要,「格物」,物就是物欲,我們現在講欲望,格是格除,一定要把欲望格除。印光大師有兩句話講得很好,解釋格物致知,「格除幻妄私欲物」,私是自私自利,不是真的。人在這個世間時間很短暫,我是民國三十八年到台灣,今年是九十八年,整整一個甲子,六十年。想到剛剛來的時候就好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樣,一彈指六十年了。同一個船來的,我是從廣州出發,三天三夜到高雄登陸,下了船之後乘車到台南,我就住在台南。在台南住了半年多,以後到台北去,第一站住台南,跟台南有很深厚的感情。同一條船來的人不少,三分之二都不在、都作古了,感慨萬千。所以人,真的是假的,你不能不看破,不能不覺悟,沒有一樣是真的,沒有一樣值得你放在心上。你要把這些虛幻的東西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被染污,你心不清淨。

      我們這一生算非常幸運,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最大的一個好處是什麼?把清淨心找回來,把那些拉撒的東西、不乾淨的東西全放下,恢復清淨、恢復平等、恢復覺悟。過去不知道,自私自利,現在曉得對人要大慈大悲。慈悲就是愛,真誠的愛心,真誠愛心是我們的性德,自性流露出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明瞭之後不貪生、不畏死,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現在連很多外國人,他們做催眠的人都知道,人沒有生死,生死是身體,身體不是我。這些搞催眠的說靈魂是我,他承認有靈魂,他說靈魂不死,他不懂得靈性。靈魂會投胎,會在六道投胎,投胎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也很可怕。怎麼說可怕?可怕是因果,因果裡面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今天恨一個人、討厭一個人,來生他就恨你,他討厭你,一報還一報,你說這麻煩不麻煩。喜歡吃肉,你吃的這些畜生,雞魚鴨肉,你來生都要還,佛經上告訴我們,「吃牠半斤,還牠八兩」,你現在吃的時候好像很痛快,將來你還怎麼辦?你這一生吃了多少動物,你要變多少動物去還牠們,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可不可怕?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就逃不過這個劫運;換句話說,非還不可,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現在還債比從前快一點,譬如吃雞,假定你這一生吃一百隻雞,肯定不止,那你要投一百次的雞身去還債。從前這個雞差不多要養半年才養大殺掉,現在的雞兩個星期就長大,所以時間可以縮短一點。想到這裡你說多可怕,你還敢吃牠嗎?我們學了佛,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不但不吃,我們還超度牠,每天誦經念佛還把功德迴向給牠。為什麼?希望牠能把怨恨放下,我們不要再結怨,將來成佛我來度你。你也不要障礙我修行,障礙我修行,我成就不了,我們冤冤相報也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何必!所以有很多這些畜生牠聽明白、牠相信了,牠也就不再找麻煩,這個帳就結了。所以物欲一定要放下,格也就是放下的意思。

      第三個是「修行住」。你看看,我們想修善,修善之前一定要斷惡,你的心不乾淨,你的心不平等,你的善就修不好。拖泥帶水,不乾不淨,你說多麻煩。所以,修善之前先要斷惡。過去李老師教我們,常常比喻,譬如我們向人家要一杯醍醐,醍醐是印度話,天人的飲料,叫甘露,天人最好的飲料,印度古時候最好的飲料叫醍醐。我們拿一個杯子去,這個杯子要乾乾淨淨的,空杯,人家才能夠把醍醐倒給你。如果你這個杯子裡還有半杯骯髒的東西,醍醐放下去之後也就變成染污了。這個意思就是說,必須把自己的心地洗得乾乾淨淨,佛法才能夠灌進去。我們今天學佛學了幾十年,佛法為什麼不能灌進去?或者是你念得很多、記得很多,可是你煩惱習氣還很重,什麼原因?你的心地不清淨、不平等,你修行的順序搞錯了。你看看佛教給我們先發心,然後斷惡,治地是斷惡,再修行,這是修善,不能躐等的,這個次第很重要。而發心,我們說老實話,心發不起來,只是照經本念念而已,你哪裡曾經真正發過這個心!發心在佛教裡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頭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弘誓願你這一生念了多少遍?不止一千遍,肯定不止。有沒有做到?一次都沒做到。你看到眾生有苦難,你願意度他嗎?要怎麼樣?我喜歡這個人我才度他,我討厭這個人我才不度他。那你這一願發的是假的不是真的,發過一千遍、一萬遍全是假的,沒有一句是真的。你能怪佛法不靈?佛法靈得很,為什麼你不靈?你沒有用真心,真心是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的心,你沒用上,問題在這裡,所以你的修行不能成就。

      其實儒家也是這樣,儒家這個次第跟佛法次第是相似的,真正落實,你看他從格物致知,從這下手。致知是什麼?是把自性裡中庸之道顯示出來,這叫致知。中庸之道是什麼?儒家的大德講得好,我們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得很多,總不外乎「誠明」兩個字,誠是真誠、誠實,我們一般人講老實。老實人可貴,老實就是中庸之道,他待人接物有分寸,很平常的道。頭一個,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這就是誠明,這是修行第一步,先學不欺人。具體落實像《弟子規》、像《感應篇》、像《十善業道》,那都是中庸誠明之道。這些東西在古時候都是扎根教育的基礎,所以古人比現在人厚道。現在人為什麼比不上古人?古人從小有家教,社會也重視,現在人相信科學,不能叫相信,應該叫迷信才對,相信不對,叫迷信科學,忽略了祖宗的教誨,忽略了佛菩薩的教誨,認為什麼?科學日新月異,那古老的東西能趕得上現在的科學技術?那還有用?這是現在一般人的價值觀,錯了。所以小孩從小就讓他學科學技術,學這些一般才藝,倫理道德完全不懂,小孩稍稍長大就叛逆。

      我在一些同學報告當中聽到,有個調查的統計,問卷調查,大家對於現前這個社會感到最困惑的是什麼問題。它調查卷頭一個是收入,列項很多,最後一條是子女,就是小孩教育。結果一問卷,居然百分之九十二最頭痛的事情就是兒女不好教。我都沒有想到這個比例這麼高,沒想到。兒女不好教我早就聽說,十幾年前就有同修告訴我。還有學校老師說學生不好教。這真正是社會的根本問題,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師長,這個社會就完了。學的一些都是技術,倫理、道德、因果完全沒有了。現在這個社會也有不少人已經覺察到,如何來補救?想不出方法,對舊的東西懷疑,不相信。我們看到整個世界的社會動亂,許多的專家學者來研究這個問題,探討原因在哪裡,用什麼方法來補救。我們很清楚,原因在哪裡?原因是從小把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疏忽了,不用這個來教人,所以家庭出了問題,社會出了問題。補救的方法沒有別的,我們中國諺語有句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兩句話現在應驗了,我們真的不聽老人言,現在要吃大虧,要受災難。怎麼救?反過頭來就救了,還是把老人言找出來,我們家庭就有救,社會也有救,世界也有救。還得找老人。除老人之外,你想出新的花樣想不出來,你不可能。為什麼?老人有千萬年的經驗!那是事實。你現在能找一個東西超過他嗎?老人教你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你這個東西不要,不要你怎麼樣讓父子關係、師生關係、兄弟關係能處好?你有什麼辦法?老人的方法很簡單,用了千萬年,世世代代都沒有問題,都可以幫助你做到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

      中國大陸最近辦了幾次傳統文化的學習,企業家的論壇,這個光碟我們得到幾份,青島有兩份、唐山有一份、保定有一份。我看了之後非常驚訝,我說這是中國護國息災大法會。真的,他們覺悟了,他們醒過來了,他們又把老人找回來了。以前兒女不知道孝順父母,跟父母不住在一起,分開住,一年難得去看個一、二次。現在怎麼樣?把老人找回來一起住,一家和睦,歡喜快樂,感到這是人生的幸福。能把老人找回來,不容易!這在全世界還沒有,中國帶頭,帶給社會安定,帶給世界和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上個世紀中,英國湯恩比就曾經說過,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現在中國大陸漸漸覺悟,這是好事情!這是值得我們慶幸的大事。

      古人的典籍我們要有新的解釋,你看四書五經,經文始終不變,每個朝代解釋的不同,那是那個時代需要不一樣,原理原則不變,方法手段可以變,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古聖先賢這些東西它能夠超越空間、能夠超越時間,這叫經典,它永遠不會被淘汰,它永遠都不舊,這個厲害。科學做不到,科學是天天在淘汰,天天有新花樣出來,它是無常的。中國那些古老東西它是真理,它是永恆不變的,你違背它的原則你就有苦難受,你守住它的軌道你一定得幸福,這還了得!這是我們應當學的,學習佛法更應該如此。所以我們看經典永恆不變,可是註解,每個朝代註解不一樣,從註解我們就看到那個時代一般人的思想、一般人的生活,在修行當中他需要的是什麼,你這一看就明瞭。幾個朝代合起來看,比較,你就曉得。像一棵大樹一樣,千年神木,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年年結新果,那個樹是永恆的,這些新枝、新葉、新花、新果,那就是現代的解釋,所以它不是死的。如果我們學《華嚴經》,我們還學唐朝人的註解就錯了。唐朝人註解可以提供我做參考,我現在要怎麼學法,現在社會上我們應該如何得到真實的受用,這個重要。所以活學活用,經典它真的是活的,你把它學死了,那你就學錯了。

      十住前面這三住是總綱,它說修行終極的目標在超越世間,「破諸世間煩惱纏縛,一時頓成根本智慧」,這句話也是永恆不變的。我們怎樣離開煩惱的纏縛?那就懂得要發心,心要正;要對治煩惱的習氣,那就是放下;要修正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論、造作與自性相違背的要把它修正過來,與自性相應的要認真的學習。哪些是性德?《華嚴經》上所說的全都是性德。《華嚴》講得多、講得詳細,我們只要抓住一、二句,一生受用不盡。所以全經可以讀、可以聽,真正得受用的是自己抓到幾句就夠了,不要貪多,貪多就修雜、修亂了。像這個地方所說的發心住的菩薩,我們要是發的心是正,那就是幸福美滿的根源你找到了。永遠用真心待人接物,不要用虛妄,別人欺騙我,我不欺騙他,這叫真發心。他欺騙我,我不吃了虧嗎?是的,吃虧是福,你知不知道?你沒有吃虧,而欺騙人的人他真吃了虧。老實人決定有好報,人欺負你,天不會欺負你,你得要相信真理,永遠不違背,以真誠心待人,遵守道德標準。中國人講道德標準真是簡單,簡要詳明,不像佛經,佛經講得很複雜、講得很瑣碎。老祖宗五千多年教導我們,真的只有四個綱目,第一個是五倫,第二個是五常,第三個是四維,第四個是八德,你看多簡單。

      五倫是講關係,我們跟一切人、一切眾生的關係。最親密的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這是把我們人的一生,人與人的關係統統講全了。四海之內皆朋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你看看,我們怎麼可以欺騙人!兄弟,一母生,一個父母,同根生的,相親相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父母才能安心,那叫孝道。能夠把這個孝道擴大,愛一切眾生,《弟子規》裡面講「凡是人,皆須愛」,凡是人都是朋友,凡是人都是兄弟,關係搞清楚了。在佛法擴大,佛法這個關係,不但人跟人的倫理關係,人跟所有動物,跟所有的植物(樹木花草),跟山河大地,跟遍法界虛空界,佛說是一體,這個關係多親密。《妄盡還源觀》就是講這個道理,這部論典你要是參透,確實你就契入初住菩薩的境界,這是最低限度,你要是有悟性那提得更高。關係搞清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運作,這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仁愛。義,義是循理,不違背道理,我們現在講起心動念、一切作為合情合理合法就叫義,不能違背情理法,這叫義。禮,非常重要,決定不能夠省略。一家人太親近了,何必要這些客氣?殊不知那個幸福就在彼此互相禮當中建立的。中國古人晨昏定省,這是禮的開端,早晨起來一定要向父母請安,晚上睡覺,做子女的一定先伺候父母睡了自己才去睡,不能少。家庭的禮貌是家庭幸福的根源,如果認為這個很瑣碎,沒有必要,天天何必這麼客氣,你的家庭麻煩慢慢就來了。智是理智,不要感情用事。信是言而有信,《弟子規》上講的「凡出言,信為先」,在佛家講的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都是屬於信。

      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個原則,這個社會叫禮義之邦、和諧社會,它自自然然就形成了。你看我們老祖宗的東西不好嗎?現在在台灣,幾個大都市裡我們都看有八德路、有忠孝路、有仁愛路。住在八德路裡面的人沒有八德,住在仁愛路裡的人不知道仁愛,那就錯了。可見得政府設立這些名稱,還不都是時時刻刻提醒市民的,希望我們認真去做,這個都市、這個社會決定是像中國古往今來大治之世。在現前這個社會,可以給全世界做最好的榜樣,不必多,我們只要路名統統實現,世界第一。哪個國家社區能像這樣美好!可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從小頭一個學什麼?學謙卑,唯有自己謙卑,能尊重別人的人,才是家和、家興,國力才能夠發展。我們中國人常說「國泰民安」,千年盛世是從這個教育上扎根的。特別我在高雄走的時候,條條路都叫我感動。天天在那裡走,也都是走到麻木不仁,好像這些名詞與自己不相干,錯了,大錯!每個名詞跟我都相關,都是我的性德。你看政府在提醒,可惜我們沒覺悟,我們沒有把它當回事情看,錯在這個地方。這些也都是經上這句話,「入菩薩無量方便」,我們街道名稱都是菩薩無量方便,這是正的、是好的。跟香港不一樣,香港街道都是外國人名字,很多路都是香港歷任總督的名稱,這我們不必去學它。但是中國這些路的名字都是倫理道德,甚至於還有因果,都有,非常之好,這都是值得宣揚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