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7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七七卷)  2002/10/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77

      諸位同學,請看右旋十海,第九金剛寶聚海,它的二十層佛剎,請看第十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光輪,佛號淨治眾生行。】

      這個「行」應當念去聲,去聲則念行(ㄏㄥˋ)。這個世界佛法很興旺,世界的名號『金光輪』。金色光明,「輪」都是講的教學。佛家常用的「法輪常轉」,這個地方是金色光輪常轉的一個剎土。『佛號淨治眾生行』,我們念去聲,去聲當作動詞講,就是眾生的行為、造作,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淨治」,治是對治,我們這個世界實在說也很需要這一尊如來,而實際上,這一尊如來跟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行為不善,所以佛用慈悲、清淨來對治娑婆世界眾生行。這一尊佛的德號用一個「淨」字,這個範圍比仁慈寂靜還要來得廣泛。一切眾生不清淨的行為,佛在那個地方都教導。

      佛法,我們大家都知道法門就是方法,方法全是治病,治眾生的毛病。八萬四千法門,佛經上常常讚歎如來為大醫王,這都很有道理。眾生的毛病習氣太多太多,在我們這個世間確實善少惡多,惡的習氣非常深重。所以佛在這個世界苦心教導,真正能聽進去,肯奉行的人不多。在這一方面,我們看金光輪世界比我們好太多了。佛陀在那一邊教導,那一邊眾生煩惱習氣大概跟我們差不多,但是他比我們有善根。佛在那邊教導,那個世界的眾生,他能信、能解、能行,所以佛教學的成績非常可觀,「金光輪」。

      無怪乎世尊在經典裡頭常說閻浮提眾生(特別指娑婆世界這一塊,這個小區域,這個小區域叫閻浮提),閻浮提區域的眾生剛強難化,冥頑不靈!佛做出種種示現,他看了,天天看,不覺悟,他看不出門道。天天說,說了怎麼樣?他聽了厭煩,聽了覺得佛菩薩太嘮叨,不願意聽,他不求深解。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不但是廣學多聞,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還教導我們要深解義趣。你對於佛所講的這些道理,你要解得深!我們常說,這是我們現在可以說完全肯定,佛所說的每一句話,經典裡面字字句句,它的義理深廣沒有邊際的。

      我們講深解,深到什麼程度?沒止境。如果你要是求深解,肯定你得受用,你解得愈深,你的受用愈大,你的受用愈高,這一定道理。同樣這一句話,初信位的菩薩跟我們的理解,淺深差別就很大,二信位的菩薩比初信位解得就又深一層,三信比二信又要深一層,同樣一句話,我們講同樣一部經。所以經典不可思議,跟世間教科書不一樣。初學的人念這個教科書,我們這算是初發心,還沒有入門,讀這一部經,讀到等覺菩薩還是念這一部經。生生世世,這一部經念了無量劫不會厭煩,愈念愈有味道。為什麼?愈解愈深。

      同樣是一部經文,你所體會到的意思境界不相同。這一樁事情在我們自己學習過程當中體會到了。我跟李老師學經教,第一部經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當時我們學講這一部經,用多少時間把這一部經講圓滿?我記得很清楚,總共是五次,一次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還有一個台語翻譯,實際上一次是四十五分鐘。換句話說,我們這一部經是多少時間講完?四個半小時。裡面還參插好幾段故事,幾乎每一次都會有一、兩個故事穿插。講故事的時間,差不多要佔五分鐘到十分鐘的時間。

      這一部經從學會上台之後,一直講到今天,遍遍不一樣!我在新加坡講的這一次好像有六、七十次,每一次兩個小時,怎麼會一樣?其味無窮!每一次展開經卷讀誦生歡喜心。這跟世間的教科書不一樣,世間教科書念完之後,不可能再回頭再去念一遍。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看佛門、儒家他們的教科書,稱之為經典,有道理。

      經典,不但這個教科書裡面的內容,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時空人事環境不斷在改變,它裡面所講的真理原則永恆不變,這是高明之處!這世間一般人寫不出來,幾個人寫一篇文章能超越時空?這什麼道理?現在我們明瞭,從心性裡頭流出來的,所以它永恆不變。世間人這些文章、典籍、著書立說,它會被時代淘汰,什麼原因?它是從意識心裡頭流出來的,那個存在的時間有限,再好的文學作品都有時間性。時間性裡頭最大的極限,是這個世界的成住壞空。唯有聖人的教誨能禁得起世界成住壞空的考驗,它能如如不動,聖學! 

      古時候提起來,一般人都知道肅然起敬,現在人不一樣,這就是從前人善根還比較厚,這個世間接受聖賢教誨的人比較多。這就是前面我們講的習性,這個習性影響很大,現在這個世間習慣不好。我們明瞭,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能夠隨順佛陀教誨,能夠時時刻刻在演說正法,要講得恭維一點的話,無量功德!要說得本分一點,這是我們的時代使命。凡是覺悟的人理所當然應該這樣作法,沒有理由。佛經裡面常講法爾如是,自自然然你會這樣做,你真正覺悟了。

      我們的作法就是「淨治眾生行」。眾生的思想、見解、言行都不正,我們今天要做的樣子就是覺正淨。眾生不覺,我們要做出覺悟;眾生不正,我們要做出純正;眾生不淨,我們要做出清淨不染。這個樣子,自己的利益確實境界與日俱增,不斷向上提升,智慧、福德隨之增長。在不在意?不在意,沒想到這些事情,自自然然的。所以我們看這段經文,很感慨的就是那個世界眾生容易接受覺正淨的教誨,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很難接受,使我們非常感慨。再看下面第十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須彌山莊嚴,佛號一切功德雲普照。】

      這個世界好,世界的名號『須彌山莊嚴』。「須彌山」在此地表法,須彌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妙高,這個世界的莊嚴微妙高廣!微妙是慧,高廣是福、是德,德高福大!這個世界看起來不是普通的世界,經文若是具足,可能也會有「純一清淨」,要不然世界哪有這麼好的名稱。

      佛的德號『一切功德雲普照』。這裡面我們要注意到的,「一切功德」是圓滿的功德,一樣都不欠缺,一樣都不漏,這一切功德。「雲」在此地就是表的智慧。雖然修積一切功德,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個功德稱為無漏功德。修積一切功德要是著了相,著了相就不叫功德,福德!我們換一句話,淺一點來講,這一切功德可以說一切善事、一切好事,中國人常講行善積德,行善積德要是著相,都變成福德。執著,有等級的差別;換句話說,分別執著有輕重的差別。如果分別執著輕,得的福報大,福當中有德;如果分別執著很重,有福報沒有德。我們只要看看自己生活周邊的一些人物,你看到有豪貴之家,在這個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有巨大的財富,社會大眾都仰慕。再仔細觀察他的生活,他處事待人接物,你看他有沒有德,有沒有慧?很清楚看出來!他的德慧要是差一點,我們就曉得過去生中他修因,分別執著比較重。如果是一個地位很高的大富長者,生活很隨和,處事待人接物平易近人,一點架子都沒有,這人有德,過去生中修福積德的時候,他的分別執著很輕。如果沒有分別執著,他不在世間了。為什麼?那是功德,不是福德。功德至少他要生天,他怎麼會在人間?功德大的,一直往上超升,聲聞、緣覺、菩薩憑著功德向上超升。

      佛門裡面常講斷惡修善,持戒有功,得清淨心,清淨心是禪定。功是修因,德是果報,你得的是清淨平等覺。到覺現前的時候,那是修定有功,開慧是德。如果我們用清淨平等覺來說,也好懂。清淨心有功夫,平等現前。你看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心,沒有高下。剛才我們講的平易近人,一點架子都沒有。對待國王、大臣是這個態度,謙和恭敬;對待一個要飯的乞丐也是謙和恭敬,沒有改變,平等性智現前,平等的德。平等有功,覺悟是德。覺悟的人,一定有平等、有清淨;清淨的人,不見得有平等,不見得覺悟。清淨好比樓房第一層,有第一層未必有第二層。平等是第二層,正覺是第三層,它有第三層當然下面有一、二層,有第一層未必有第二層,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要有成績表現。我修清淨心,心很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成績是什麼?成績是平等心現前。在日常生活當中,學平等,學了一段時期,有功夫了,開悟了。

      所以修禪定能開悟。禪定是什麼?止觀平等,他真能開悟。止觀要不平等,或者是止多觀少,觀多止少,都不能開悟,一定要平等。從前李老師舉比喻跟我們講,那時候講奢摩他、三摩地、禪那。講《楞嚴經》的時候跟我們說,他說禪那就好比開保險箱的號碼鎖一樣,一定要對準,差一點點都打不開,這就是講定慧要均等,這叫功夫、功德。一切功德,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無量三昧」。佛在此地用這個法門教導這個世間的眾生,從定慧然後普照世間。「普照」兩個字是講利他,「一切功德雲」是自己成就;自己成就,而後才能利他,自己不成就,那就談不上利他。再看下面第十二層佛剎: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樹形,佛號寶華相淨月覺。】

      這個世界的名號我們要留意。『眾樹形』。因為此地是講佛的名號,並不是講世界的形狀,名號裡面表法的意思非常重要。「樹」是樹立,「形」是形象,「眾」是眾多,許許多多的好榜樣。在這個社會上一切人事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各個人形象都好,每一個行業形象也好,樹立形象。這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與同學們共同勉勵。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定要知道人生苦短,壽命不長。縱然活到一百歲,一百歲的人畢竟不多,百歲也是一彈指,真的,一點都不錯。一百歲的人想到他自己童年的時代,就像在昨天一樣。

      童年的時代、少年的時代、青年的時代,許許多多的親朋好友都走了,都不在了。今天有幾位同學替我在整理這些圖書,把這些圖書都上書架。看到我一些舊的照片,朋友給我的書信,這裡面有幾封黃念祖老居士寫給我的。還有一個小筆記本,裡面記的是通訊錄,我翻了一翻,許多人都不在了。這個筆記本是十幾年前的,大概在這十五年,最近這十五年,很多老朋友都走了。有些年歲大我兩、三歲的,有些比我小好幾歲的。所以看看這些通訊錄感覺到世間無常,年歲大了,感覺到是非常孤獨。

      在這樣一個境界裡頭,我們一般講生活環境裡面,樹立好的形象有價值、有意義、有必要。中國古人常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要離開這個世間了,總想留一點好印象給後人,過去所做的一切過失,這個時候真心懺悔,做錯了。他不是不知道,知道為什麼還造作罪業?意氣用事,不是智慧;智慧用事,他就不會造罪業。所以真正覺悟,真正有智慧,古時候講,讀聖賢書。讀聖賢書所作何事,就是樹立好形象,那在這個社會上就是無量功德。讀書人、學佛的人在這個世間,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無論你過什麼樣的生活,從事哪一個行業,就在自己本分這上面樹立好形象。家庭是社會大眾的模範家庭;個人讀書,模範學生;經商,模範商人;做工,模範工人。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在這個行業裡頭是示範,這是什麼?菩薩!不為自己,決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示現給社會大眾看,教導大眾。人人都學好,人人都做社會的好榜樣,你們想想這個世界是多麼美好,這個世界肯定是清淨,沒有染污;肯定沒有衝突,只有和平。一切都要從自己本身去做起,常常要想到佛菩薩在世間就是樹立最好的形象。你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佛菩薩,他們示現的形象,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出家在家。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示現出家的樣子,有五個人,在家佔多數,所以出家要做出家的好樣子,在家要做在家的好樣子。

      『佛號寶華相淨月覺』,「華」,真實修因。「寶」,這個字就是表與性德相應。他的因行,我們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佛菩薩的教誨相應。這樣講法,大家容易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隨順經論教誨。「寶華相」,這是功;「淨月覺」,那是德。你自己得到的是什麼?清涼,月是清涼。清淨、清涼、正覺,這三個字是德。「寶華相」跟這個世界名號完全相應,這個世界「眾樹形」。佛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以身作則,佛首先示現最好的榜樣給大家看。這裡「華」表的是六度因花。我們淨宗提出修學的綱要,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寶華相!我們念,記在心裡頭;我們講解,勸導別人,那叫寶華。沒有相,沒做到;自己做到,相就現了。我們要做三福的相,淨業三福,寶華相;我們要做到六和敬的相,六和敬是寶華相;我們要做到戒定慧,戒定慧是寶華相;我們要落實六度十願,六度十願是寶華相。所以這個「相」字,簡單的說,落實了。我這個樣子上你看到了,從我的面貌,從我的表態,從我的形相,你就能夠看出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就在我形相當中,而且非常明顯。這個我們常講,好相!果德,你自然得到身心清淨。這就是學佛最高的享受,你已經得到清涼自在,無論處什麼樣複雜的局面,你肯定是覺而不迷。

      佛號裡頭的「淨月覺」,這三個字豈不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感激老師,老師沒有欺騙我,老師教導我的東西真實不虛。我們做學生的人報答老師的,老師對我們所期望的,就是老師的教導我們能落實,老師歡喜;做到了,他給我講的話證明了。所以光是去念、去會背、去會講沒用處。老師看你這樣學習,搖搖頭,不滿意。為什麼?真的東西沒得到。真的東西一定落實在生活裡頭,自己的身、心跟教誨融成一體。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孔孟是我們的老師。如何把老師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的身心行為,佛菩薩、孔孟都歡喜!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第十三層佛剎: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怖畏,佛號最勝金光炬。】

      這個世界的名稱也給我們很大的感受,為什麼?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界,有怖畏!怖畏非常普遍,幾乎人人活在這個世間都沒有安全感,生命財產沒有保障。這個世間動亂頻繁,處處都充滿了危機、災難。許許多多的人都有很不尋常的心態,抱著過一天算一天,對於未來不敢想像,不敢希望,人活在這個世間真的叫悲慘世界。民國初年,蘇曼殊大師,好像他有一本著作,題目就叫《悲慘世界》。寫當時社會狀況,那是在第一次大戰的時候,世界大戰。蘇曼殊往生之後,你看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在許許多多人惶恐不安,怕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會爆發。這個戰爭爆發是毀滅性的戰爭,不是過去那種戰爭。一顆核子彈要殺死百萬以上的人,所以有些宗教把這個戰爭說為世界末日。佛法裡面雖然沒有講世界末日,佛法稱它為小三災。

      我在早年學經教的時候,這個經文裡面講小三災、大三災,不懂。有小三災,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七天七夜的刀兵劫,刀兵劫就是戰爭。戰爭時間多長?七天七夜,這刀兵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跟日本打了八年,不算刀兵劫。佛經上講七天七夜的戰爭是刀兵劫,怎麼想都想不通,這是第一個災難。第二個災難,有七個月七天的瘟疫,也很難理解。第三個小三災,是有七年七個月七天的飢餓。直到我跟隨道安老法師到日本去訪問,我到長崎、廣島去看了一下,恍然大悟,原來釋迦牟尼佛講的小三災就是核武戰爭。長崎、廣島當地人告訴我,我去的時候,那是第八年;第八年還是第九年的樣子,地上長草了。他說真的,七、八年核子彈炸的這個地方草木不生,那不是七年七個月零七天的飢餓嗎?核子彈爆炸之後,這個輻射塵,被輻射所照的這些人,多半都活不了七個月,瘟疫是指這個東西,不是指別的瘟疫。當時核爆的時候沒有被炸死,但是也染上這個輻射塵。這個佛在經上講,你的壽命只有七個月。當然佛講的是一般的,也有能長一點的,但是一般長的大概都不會超過三年。佛沒有預言核武戰爭,佛說得很巧妙,講小三災。我們想想看,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打多久?七天。現在世界上有核武的國家很多,他們這些核子彈頭如果在這個七天之內統統都發射出來了,這個世界不就是末日嗎?小三災真的現前了,怎麼會不恐怖?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這世界好,『無怖畏』。這世界安全,我們看了之後都非常想移民到那裡去。這個世界上的人肯定是斷惡修善,修福積德。佛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我們看佛的德號(德號是佛教學的宗旨),『最勝金光炬』,勝是殊勝,最殊勝的金色光明。這一句很像經典裡面的《金剛般若波羅蜜》,而實在說,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波羅蜜放光,像火炬一樣普照一切眾生。佛在這個世界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這個世界眾生普遍都能接受。回頭想想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業障深重,般若聽不懂。

      佛在此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特別是閻浮提洲,佛的教學是以什麼為主?善導大師說得好。善導,古人傳說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日本也有這個說法。日本的佛教跟善導的緣很深,善導的知名度在日本超過在中國;中國佛門弟子知道善導的人不多,日本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許許多多寺院用善導做寺院的名稱,善導寺。在台灣台北市還有一個善導寺,日本人建的。善導的塑像在日本普遍可以能見到。由此可知,日本人對善導大師的崇拜。善導大師說了兩句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閻浮提洲教化眾生,以什麼為主?以念佛法門為主。這個地區的眾生與這個法門有緣,這個法門能度這些業障深重的眾生,般若不行!確確實實,般若就算是禪宗,禪宗從五祖以後都是用《金剛經》來做印證,證明自己有沒有明心見性。五祖、六祖的提倡,所以《金剛經》在整個中國,知名度第一殊勝。社會大眾都知道佛教有個《金剛經》,其他經不知道。這就是五祖忍和尚跟六祖能大師,他們兩個提倡的。

      禪宗在中國興盛一時,度了多少人?《五燈會元》裡面一千七百則公案。諸位要曉得,中國的禪宗是修般若波羅蜜多的,千萬不要誤會那是修禪定的,那你就是外行。你看看《六祖壇經》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六祖怎麼說的?六祖教著大眾「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念」就是把心安住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跟此地佛的德號一樣「最勝金光炬」。六祖攝受的眾生,教化的對象,《壇經》上講得很清楚,上上根人,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由此可知,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性都是上上根人,至少也是上根人,這個世界沒有中下根人。所以都是修金剛般若,哪裡會有怖畏!《心經》上不是講得很好,「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看,「最勝金光炬」!「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永離怖畏。般若智慧現前,在十法界裡面自行化他,永遠沒有恐怖,永遠沒有畏懼。

      我們想想自己,現在在這個世間,我們也在修學,我們有沒有恐怖,有沒有畏懼?如果還有恐怖,還有畏懼,還有不安,那你就想到什麼?沒智慧!不但沒智慧,沒定力!再老實講,你沒持戒,連福報都沒有。你為什麼會有恐怖?你沒有戒定慧。如果你果然具足戒定慧,「畏怖」這兩個字也永遠的捨離了,這是佛法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你不肯學,那就沒法子!我講不肯學不是講別人,講學佛的同學。沒有學佛的人,他沒有緣遇到,那個我們不論。我們要講的是,你這一生當中,得人身,遇佛法,你遇到了。佛法裡面無比殊勝的法門,禪、教、密、淨,非常殊勝,你接觸到了。接觸到,沒有認真的學,果然認真學,禪、律、密、教、淨,都不離戒定慧三學,離戒定慧三學不是佛教。

      所以,有很多人問我:法師,法輪功算不算佛教?我說法輪功不是佛教。為什麼?沒有持戒,沒有定慧。佛教任何一個宗派,決定是依佛教經論做為修學的依據,它沒有。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凡是來問這些話的,他對於佛教的常識不了解,沒有接觸過佛教,真正接觸過佛教,哪有不知道的!我們淨土宗,我們所依的「五經一論」,這都在大藏經裡頭。你看看禪宗所依的,天台所依的,賢首所依的,法相唯識所依的,律宗所依的,哪一個宗派的經典不在大藏經裡頭?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專修專弘,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看到兩個世界眾生根性不相同。他們的根性利,能依般若;我們的根性不利,所以佛教我們執持名號,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佛講得很好,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禪在中國興了一段時期,實在講是一千年;末法時期,一萬年,佛說淨土成就。淨土裡面,特別是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最容易得利益,真的是人人都能修,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法門簡單容易,穩當快速,成就又不可思議,諸佛讚歎。你要問這什麼原因?原因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特別加持,不是別的。我們自己只要具足深信切願,如教修行,你這一生就能成就。

      自己最可貴的、最難得的,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根性,如何選擇法門,一門深入,這一生當中成就了。我對於淨宗的法門,我感謝李老師,李老師真的是苦口婆心,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因為我年輕,雖然非常愛好佛法,興趣在教下,歡喜佛法裡面的理論,對於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實在是不感興趣。所以跟李老師學講經,我的興趣十足。尤其是最初跟他,沒有出家之前的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我每一個月學一部經,進度很快,真的是法喜充滿。短短的時間我學十三部經,所以一出家,教佛學院。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部經,我會講十三部,佛學院三年畢業,我在佛學院只要用六部經,還有一半沒用上。這個進度快速,我對李老師教學的方法佩服,佛學院裡頭沒有!

      教了一段時期,感覺到自己不足。為什麼?看到大藏經浩如煙海,我才學這麼一點點。所以,我把這個教佛學院的事情辭掉,我再回到台中;出家之後再回到台中,還是要跟李老師。這回去之後,前後我在台中整整十年,我在這裡觀摩,在這裡學習。所以這一回到台中就學得一部大一點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我出家之後,回到台中第一部跟李老師學的。接著《金剛經》之後,學了一部《楞嚴》。《楞嚴》整整用了三年的時間,《金剛經》一年,我們的進度不快,但是學得非常踏實。先後聽他講經,連小部經,我聽了三十多部。我的記憶力好,聽一遍我能記住,至少能記住百分之九十,所以我聽一遍就能講。我講經,聽眾都很歡喜聽。真正把功力用在經上,我給諸位多次報告,五部經,這真正把全部精神貫注在裡頭。第一個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個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楞嚴經》。等於說我在台中十年,這是我主修的課程。

      主修課程裡面,不但我要能理解,要深解義趣,我要做到,所以研教才有很濃厚的興趣。因為你做到,你才有真正的受用,才能契入這個經論的境界。你自己做不到,你會講;換句話說,你都會懈怠,你要遇到困難,遇到挫折,或者遇到特別的順境,都會退心。逆境會退心,順境更容易退心。所以你要不能真正把你所學的變成你的思想、見解、行為,你要保住不退轉,難,太難太難!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力量多大?比古時候超過十倍、百倍都不止。你能在這個環境裡頭保全自己,不被環境誘惑,不被影響,談何容易。唯一的方法,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頭,這兩個字用得好,常常囑咐學生要真幹;真幹就是你要把你所學的落實,你要真正去做到,那個功德利益你才真正得到,真正能生法喜。這個法喜超過世間任何的喜樂,你就不會動搖了。你說你那個樂,我這個樂比你那個還殊勝,你不如我。你要不真幹,不能契入境界,這個受用得不到,所以你的信心會動搖。你念的遍數再多,你講的遍數再多,得不到受用,你還是有疑惑。你的信心不堅定,你的智慧不開,還是會被外面境界影響;換句話說,天天還不是生煩惱,你怎麼會有成就?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四層佛剎: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大名稱龍王幢,佛號觀等一切法。】

      這個世界名號跟佛的德號都不難懂,尤其是我們讀《華嚴經》,學習《華嚴》一直沒有間斷的同學,我不說,這裡頭的義趣也應該能夠體會得到。世界名叫『大名稱龍王幢』。「大名稱」是法,我們今天講的知名度高,大名鼎鼎。「龍王幢」是比喻,這個世界是諸佛菩薩善巧方便教學,最有成就的一個道場。「龍」,在佛法裡面象徵著變化,善變。佛門四大天王,西方天王手上拿著就是一條龍,表法的,不是手上真的拿一條龍,不是的。西方是廣目天王,意思就是要你仔細觀察這個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人情事理變幻莫測,就像龍的變化一樣,取這個意思。「幢」,非常明顯。這種變化,人人都能夠覺察得到。菩薩在這裡教化眾生,以身作則。掌握一個永遠不變的原理原則,你就能應付得了這個多變的世界,原理原則要掌握到。那個原理原則是什麼?就是手上拿的一個珠。你看廣目天王右手拿了一個龍,左手拿了個珠;龍會變,珠不變,以不變應萬變。

      佛在此地就顯示了,你看佛的德號『觀等一切法』。「等」是平等,不變。世界所有一切現象都在變,我不變;不變是我的心不會隨那個變化轉,心是定的。換句話說,不變的那個珠是什麼東西?戒定慧。戒,我們在生活行為有一定的法則,我們遵守這個法則,不隨外面境界影響,不隨外面境界所動搖,我有我的法則。我自己心裡頭有定功,有主宰,我有智慧能觀察,你們怎麼變,我都看得一清二楚。我看到是什麼?性、相、理、事、因、果。不必多,這個六條,六個項目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這個多變的世間,我們示現一個不變的形象教化眾生。「觀等一切法」,在法相裡面講「平等性智」現前,起作用。平等性智現前,決定不會為外頭境界所染污。轉末那,末那就是染污,染污意,意識,轉末那為平等性智,當然你就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觀,是妙觀察;等,是平等性。好了,因地上這兩個轉過來了,阿賴耶跟前五識跟著就轉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個人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轉迷為悟,這是何等的境界。佛在這個世間對這一類的眾生,教給他在多變裡頭做一個如理如法的轉變。這個世間多變,我也教你變。世間人迷而不覺,他愈變愈苦,佛菩薩教我們這一套,愈變愈快樂。在十法界裡頭我們是向上轉變。六道凡夫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他們的轉變是往下面走,確確實實往三途裡頭走,我們只要看現前的社會就曉得了。

      現前社會到底有沒有災難?問我的人也很多。我們本著儒、佛的教誨,提醒大家災難從哪裡來的?惡業感召過來的。你只要觀察現在社會大眾,這一般人,他在想什麼?他念什麼?他說些什麼?他做些什麼?你在這個上面細心觀察,如果他念的、想的,他做的都是善,這個社會不會有災難,這個社會有福。如果他念的、他想的、他做的是不善,那個標準就是佛講的十善。要是用儒家的標準,就是用五常八德。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善惡的標準,與八德相應,善;與八德相悖,不善。世間大多數人起心動念,行為不善,肯定有災難。如果這個社會大眾心思、行為與八德相應,與十善業道相應,是善的,這個世界有福報,肯定不遭災難。

      佛在大經裡頭講得很好,「一切法從心想生」。禍福吉凶從哪裡來的?心想來的。心想惡,凶災就來了;心想善,吉福就來了。所以太上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什麼召的?念頭召的,你的心行召的。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我們理解有共業、有別業。無論是共業別業,最重要的,修自己。自己的別業善,共業也善,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觀音菩薩教我們「反聞聞自性」;孟夫子教我們「反求諸己」。這裡頭有大道理在。我們要常常照顧自己,不要在外境上操心,在外境上操心,我們自己就錯了。佛教稱為內學,內就是照顧自己,就是「反聞聞自性」。心不能往外頭境界上跑,心要往外境上跑,在佛法裡稱為外道。道是什麼?道路。心性以外的那個道路,你往那裡跑去了,你走錯路了,你要回頭,回頭是岸!所以外道不是罵人的,不是批評人的,是說一個修行人,一個佛弟子把路走錯了。你怎麼不進來,你怎麼跑外面去了?就這個意思。許多人把這個名稱意思都解錯了,這是不讀書之過。我們只能說他讀書太少,讀經太少,他對於佛教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真正的意思不了解,錯會了。這個在現今佛弟子當中真的大有人在,我們要見怪不怪,好自努力,這就正確。希望用我們實際修學的功夫去影響他們,為他們做榜樣、做示範,這就對了。現在時間到了。